俄侨娜塔莎,酷爱哈尔滨,尤其喜爱秋林公司的红肠和像草帽一样大的列巴。列巴就是面包。小闹就是她在买大列巴时认识的。
小闹是个女孩子,在秋林公司做营业员,乐善好施。看到娜塔莎排队很费劲,先是给她拿个凳子坐着排;后来发现她每隔半月必出现一次,就对娜塔莎承诺,给她送货。娜塔莎老年得友,求之不得—一两条硬腿终于不用迈动,就能吃到她喜爱的红肠和大列巴了。
娜塔莎在黑山街有一处小房子,她常约小闹去住。去住不为别的,让小闹听她唱俄罗斯歌曲。《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娜塔莎唱得别有韵味,像孩子一样在屋子中间舞来舞去。常常是一楼人都睡了,她们还意犹未尽。
这样快乐的日子,小闹没结婚前还行,结了婚有了丈夫就力不从心了。这愁坏了小闹,也愁坏了娜塔莎。有一段时间娜塔莎为这事病了,再吃列巴就不那么香了。小闹再送列巴来,看到上一个列巴都长毛了。
小闹就和丈夫把这事说了,并提出每周去娜塔莎家小住一夜。小闹的丈夫很通情达理,听小闹一说当即同意,可是看到小闹鼓起的肚子,沉吟一会儿还是说:这也不是办法,怎么才能做到两全其美呢?
办法还是让小闹的丈夫想出来了,就是给娜塔莎装一部电话。
电话装好后,果然娜塔莎的病就好了。她高兴得如同个大鸟,每天在电话机前“盘旋”。晚上想小闹时,拿起电话就和小闹聊,听着小闹的声音就好像小闹在她近前。小闹告诉娜塔莎,等孩子出生后,让孩子叫她姥姥,如她喜欢就送给她了。娜塔莎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有一天晚上都11点多了,劳累一天的小闹刚躺下,娜塔莎的电话就打进来了。娜塔莎的声音有些哽咽,她告诉小闹,她的一位老朋友,今天上午10点去世了,他是她在哈尔滨的最后一位俄侨朋友。娜塔莎泣不成声。小闹明白,娜塔莎思念的不只是那位朋友,还有她自己的民族。
小闹怕娜塔莎老迈的身体承受不住这巨大的悲伤,略一沉吟,为她讲起一段故事——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分三路夹击苏联,不到一个月,近百万德军直逼莫斯科。7月中旬的一天,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开赴前线。在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一所学校的女学生唱起了《喀秋莎》:‘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姑娘们用这首爱情歌曲为年轻的战士送行。官兵们向姑娘们行军礼,之后,他们含着泪水,伴着歌声走上了前线。几天后,在极为惨烈的第聂伯河阻击战役中,这个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
小闹讲完这个故事,又加了一句:你就是喀秋莎。
娜塔莎果然不哭了,电话里一阵沉寂。少顷,娜塔莎的歌声通过电话响了起来:……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娜塔莎就这样唱着,直唱到深夜。后来小闹也跟着唱起来。再后来小闹的丈夫也加入进来。这以后每天晚上9点到11点之间,小闹家的电话总会响起,娜塔莎苍老沙哑的声音总是浸满喜悦或忧伤,在两部电话间传递。
夏日的一天夜半,电话铃又响了,但是这回小闹不能接了——她肚子痛,助产士已候在床边。那个时候大多数妇女生孩子都在家里,小闹也不例外。
小闹听到电话响,从阵痛中抬起头来,把丈夫叫到她的房间,嘱咐丈夫,别告诉娜塔莎她在生产,一定听她把歌唱完,一定与她一同歌唱。
那时候的娜塔莎,总是把自己唱困了才会放下电话,小闹每晚的任务就是伴她歌唱,助她入眠。小闹知道这世界上没有什么能牵动娜塔莎了,只有这些俄罗斯歌曲——她祖国的声音,能够拨动她的心弦。
但是那天晚上,娜塔莎唱起来没完,她一首接一首,《三套车》、《山楂树》、《伏尔加船夫曲》,轮着唱。直到凌晨,孩子的一声啼哭,让娜塔莎停止了歌唱,她开怀地笑出了声。她对小闹的丈夫说:这才是世界上最壮美的歌声。
孩子长到5个月时,娜塔莎离世了,她的歌声也随之结束。但是孩子已养成习惯,入眠时必听俄罗斯歌曲,听不到他就哭,听不到眼泪就像雨水,源源不断。小闹只有为他买一个录放机,天天为他放《喀秋莎》。他听着这首歌入睡了,睡时脸上常常漾出幸福的笑靥。
又过了两个月,孩子会爬了。有一天,他的一个动作把小闹惊呆了。他无比快活地爬到床头的电话机旁,拿起话筒,呀呀地唱。小闹居然听出他在唱《喀秋莎》,虽然音不准,小闹还是看到了那一头的娜塔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