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巴和西藏的啤酒-三顾苕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吕啸天

    湖州太守杜鸣风在师爷杜贵的陪同下来到苕溪草庐时,已是正午时分。这是唐肃宗上元二年暮春时节。

    草庐的主人名陆羽,复州竟陵郡人。陆羽是个弃儿,两岁遭遗弃,竞陵郡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收养了他。积公大师是位饱学之士,性嗜茶。陆羽跟积公大师学采茶煮茶品茗之道。二十五岁时,陆羽从竟陵来到湖州,在苕溪河畔结庐。陆羽足不出户,每日品茗著书,撰写《茶经》。日子过得云淡风轻,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太守杜鸣风突然造访,令陆羽颇感意外。他使茶童把两位稀客带进了建在溪畔的品茗亭上。

    草庐是依山傍水而建的。四周种满了茶树。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绿茶茵茵,小溪流水,草庐生机盎然。品茗亭旁边挖有两口深井,井旁种有几棵柳树。亭中则立有两碑。右边碑上刻着《送陆渐鸿栖霞寺采茶》一诗:采茶非采,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此诗为诗人皇甫冉所撰,湖州刺史颜真卿所书。左边的石碑则刻着陆羽手书的八个字:品茗之道,精行俭德。

    “清雅宁静,真好景致!”杜鸣风称赞道。

    杜贵对陆羽说:“陆先生茶艺独步天下,杜太守是慕名而来品茗的。”

    “茶人以结交天下茶友为人生之乐事”!陆羽闻言侃侃而谈,“杜大人有此雅兴,陆某倍感高兴!”

    言毕,陆羽吩咐茶童带杜鸣风去更衣沐浴。

    杜鸣风惊愕道:“品茗,需如此郑重吗?”

    “正是!”陆羽认真道,“此乃品茗的首要环节。更衣沐浴,洗去尘埃,荡涤烦嚣,才能品出香茗之纯美。”

    “来时匆匆,也未想到这一层,杜大人没带更换的衣服。”杜贵有些着急说,“您看是否将就一回?”

    陆羽正色道:“陆某视茶事为天下第一事。品茗素来不敢马虎。不论将相布衣,前来寒舍品茗,陆某都以茶礼相待,断不敢乱一道环节。”

    杜鸣风有些尴尬说:“陆先生品茗之道不同凡响。既然如此,杜某改日再到苕溪品茗。”

    次年仲夏时节,杜鸣风二顾苕溪。连日来,政务如山,分身乏术,他被弄得焦头烂额。进入草庐,来不及寒暄,杜贵就催促道:“杜大人公务缠身,不能久留,敬请陆先生能快些煮茶。”

    陆羽闻言拦住了正要前去更衣沐浴的杜鸣风:“闲情逸致、静中求雅乃是茶人推崇的茶道。大人如此急躁,怎会有心情品茗?杜大人,不如改日再来?”

    杜贵闻言,有些生气道:“陆先生,杜大人二顾苕溪,很不容易,你就不能破例?”

    陆羽傲然道:“此例断不可破!”

    杜鸣风苦笑一声说:“既如此,杜某就来个三顾苕溪!”

    杜鸣风三顾苕溪已是五年后的事了。其时,安史之乱已得到平定,堆积如山的政务已处理得日渐少了。他在一个桂落人闲的秋夜一个人走进了陆羽的草庐。

    陆羽在品茗亭上煮茶。他取出珍藏于地窖中的梅上积雪,融化后放入铜壶中用文火煮开,再取出湖州名茶顾渚紫笋,用雪水沏上,正好两杯。月色溶溶,茗香四溢。茶童焚香,弹起了古筝。陆羽微笑着对杜鸣风说:“大入,请慢慢品味!”

    杜鸣风端起茶杯,顿觉茶香阵阵,精神大振。他轻啜一口,淡苦之后,满口生香,甜美可人,不禁连声称道:“好茶!”

    “杜大人今日来的最是时候!”陆羽端起香茗喝了一口,饶有兴趣地说,“清风、松吟、竹韵、梅开、雪霁,此乃品茗之佳境。今夜,秋月皓皓,心境清朗,可谓品茗之良宵也。”

    笑谈间,杜鸣风喝完了那杯茶。他想让陆羽给他再沏上一杯。陆羽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却道:“杜大人,品茗一杯为量!”

    杜鸣风有些失望,亦有些不满:我七年间三顾苕溪,只喝到一杯茶。陆羽竟如此吝啬。但是,碍于情面,他不敢发作。于是,他冷着脸告辞。

    杜鸣风走了一段路,有些热意,刚喝下的茗茶开始回涌,满口生津,余香回味无穷,人亦觉得精神。此刻,他方解陆羽“一杯为量”的含义,不禁暗暗自责:我真错怪了陆羽。

    回到太守府,恰逢刺史颜真卿夜访。杜鸣风知道颜真卿与陆羽是至交。杜鸣风称赞说:“陆羽乃天下奇才,应为朝廷效力!”于是,上了一表,力荐任用陆羽为官。代宗下诏任用陆羽为太子文学。太监前来宣旨,却发现陆羽不见了。原来,颜真卿把这一消息提早告诉了陆羽。

    陆羽说:“我志在茶事,岂是为官之人?”他连夜躲藏到苕溪后山的居崖岭上。数月后,复归平静,陆羽重返草庐,继续撰写《茶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