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职工生存手册-塑造健康心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寻找办公室里的绿色情绪

    当你明白你的无意识的情绪污染,很可能成为办公室的环保情绪的破坏者时,不妨从今天学着做一个办公室的情绪环保者。

    遵守社会游戏规则

    发泄完了,自己当然轻松了,但是,要记住人际关系必然有其必要的距离感。负面情绪像流行性感冒一样,会传染给别人。如果你真有不快,至少找值得依赖的好朋友聊聊,或者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聊聊。多选择那些独立自我超越郁闷的方式,比如出外吹风、运动等,这样会锻炼你自我消化情绪垃圾的能力。

    学习讲一些幽默的笑话

    幽默的天才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具备的,但勇于讲话是第一步。办公室那个幽默的人,总是成为更多人关注的中心。所以不妨从今天开始,苦练几招幽默的本领,如果不会,至少要勇于参与办公室的笑话场。

    走出心理自虐式的期待

    如果你总是把自己想成是全世界最悲惨的人,那么你就会总有冤屈在心里。久而久之,你自己可能都有一种错觉:你就是全天下最悲惨的人。

    为什么不想象着自己是那个幸运的人?学会感恩和珍惜,这样你看上去是不是气色好多了?你的脸上是不是充满由心里所生发出来的知足和快乐?

    公私领域要一视同仁

    环境破坏者们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收拾自己的家时,干净整洁,不留一丝瑕疵。但是在公众场所,他们往往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职场中的人非环保者,常常也认为工作场合是一种公众环境,因此不需要自己好好爱护。

    我们喜欢让自己的家充满欢声笑语,觉得那才是幸福,为什么不让办公室也像家一样,总是欢声笑语,阳光明媚?毕竟,你一天有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办公室度过的。

    2.减轻焦虑情绪的方法

    下列四种技巧是从经验中体会出来的,在工作中一旦情绪激动无法平静时,试运用这四种技巧,定能获得极佳的效果。

    放松全身,将背部挺直,靠背静坐

    首先让自己的身体完全靠在椅子上,用心放松全身的筋骨,从头到脚趾都处于无力的状态,而后念道“我的脚趾,手指,脸部肌肉都已疲惫了”,以确认自己真的轻松舒坦。

    心中想象自己的灵魂是平静的水面

    安静地想象灵魂是无波无浪的水镜,假如心中翻搅如狂风巨浪。又怎能得到平和呢?

    回想曾经欣赏过的优美风景

    例如笼罩于夕霞中的山岳,晨光里的峻谷,夕阳高照的森林,或是河上月光之类的影像,让它们恣意回旋于胸中。

    以缓慢而感性的口吻说些祥和的话语

    例如“很静呀”、“怡人”、“平缓”等,并一再重复。

    将这四项技巧融入生活中,不断坚持,那么我们的火气与焦虑将会随之消失,一股新生命的活力也会如泉水一般流进心中,带来无穷的斗志与向上的勇气,使我们更加喜爱生命。

    3.怎样摆脱自卑情绪

    人们常说,自卑是缺乏魅力的根源。其实,自卑也是衰老的催化剂。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与别人交往。只想与人疏远,甚至自疚、自责、自罪。他们做事缺乏信心,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疲劳,心灰意冷。

    自卑的人,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而绝少有欢乐和愉快的良性刺激转换,中枢系统处于麻木状态,体内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得不到充分的调动,无法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同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会失去常态,有害的激素分泌增多;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抗病能力也随之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早生白发。而且出现一些衰老的症状,如面容憔悴,皮肤多皱,牙齿松动,性功能低下。

    4.逆反心理的控制方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般地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容易诱发人的逆反心理:

    强烈的好奇心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人们的猜疑、揣度、推测,以至不顾禁令地寻根究底或小作尝试。

    企图标新立异

    青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上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青年人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因此他往往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特异生活经历

    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怪僻。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其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了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经常性地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呈现,就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表现形式上与富有创造性的行为颇有类似之处,因此某些逆反倾向严重的青年也常对此津津乐道,或在心理上为自己的怪异行径寻求“科学”的根据。

    然而,逆反心理在本质上与创造性的个人素质有着根本区别,它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激和头脑简单的产物。

    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克服逆反心理:

    广闻博见

    提高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一个对生活有着广博知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

    广闻博见能使我们避免固执和偏激,而逆反心理则使我们在最终认识真理之前走了许多弯路,当我们醒悟过来时往往太迟了。

    避免逆反心理

    想象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像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办法就已足够,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短视和显得愚蠢。它使我们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让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

    当我们冷静地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所强烈反对的意见固然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对着干”起码也使我们的思维同对方同样的狭隘。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像力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自我训练。

    5.浮躁情绪的控制措施

    浮躁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

    浮躁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其特点有:

    心神不宁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为,心中无底,恐慌得很,对前途毫无信心。

    焦躁不安

    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在与他人的攀比之中,更显出一种焦虑不安的心情。

    盲动冒险

    由于焦躁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要能赚到钱,违法乱纪的事情都会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违纪犯罪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

    人为什么会产生浮躁的心理呢?

    从社会方面上讲,主要是社会变革,对原有结构、制度的冲击太大。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原有体制正在解体或成为改革的对象,而新的制度又尚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测,很难把握自己的未来。

    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有可能使一部分原来在社会中处于优势的人“每况愈下”,而原来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反而高了起来。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即使是百万大款也不能保证他永远挥洒自如。那些处于社会中游状态的人更是患得患失,战战兢兢,在上流与下游两个端点间做文章。于是,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迫不及待,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从个人主观方面来看,个人间的攀比是产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人比人,气死人”。通过攀比,对社会生存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所荡涤的躁动化的社会心态驱使下,不少人更多的只有一个目标:为金钱而奋斗。但奋斗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因而使人们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浮躁心理呢?

    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否则就无法去比,从而得出的结论就会是虚假的。有了这一条,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要有务实精神

    改革需要有开拓、创新、竞争的意识,但是也要有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的务实精神。务实就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是开拓的基础。没有务实精神,开拓只是花拳绣腿。

    遇事善于思考

    不能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盲从主义。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做违法违纪的事。要看到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道路就在脚下,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切实做一个实在的人。

    6.受挫时的自我心理调节

    争取反败为胜

    棋圣聂卫平并不是常胜将军。他最初和日本名将们对弈时,可以说是连战连败。但是他把因多次失败窝在心里的所有火气,全化作了一句话——“我要翻本”。这话听起来不像豪言壮语,倒像赔了生意的小贩的诅咒。但它集中体现了聂卫平的失败观:失败?没什么了不起,我要反败为胜!这是在失败受挫时的一种最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失败而不气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鼓起勇气,迎接新的竞争。采取这种态度,失败就不再是坏事,而是好事了。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只有经常地遭受挫折,遇到困难,经常处在忧患中,才能认识到生活的艰辛,才有进取的动力。如果永远一帆风顺,高枕无忧,耽于享乐之中,生活就没有生气,就失去了生命力,实际上已是“气数衰竭”了。

    输了而不服输,失败了而要“翻本”,这是重要的,但还不够。要反败为胜,必须以卧薪尝胆的精神,经过努力,弥补漏洞,增强实力,才能在未来重新抓住机会。

    积极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就是自己用内部言语或观念、想法向自己发出劝慰、指示、命令,来制止或减弱已产生的不良情绪、偏常行为等心理障碍。自我暗示时用什么样的内部言语、观念和想法是非常重要的。阿Q挨了打,本来是令人沮丧的事,但是经过他的自我暗示,他从挨打者变成了“老子”,于是挨打的涵义发生了变化,使他从失败者变成了胜利者,因此免除了挨打的苦恼。有的中学生在高考落榜后这样自我暗示:“胜败乃兵家常事,一帆风顾的事是很少的。没考取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参加了竞争,我没有碌碌无为地生活。况且,逆境出入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这次没考上,预示着我有一个更光明的前程呢!”经过这样的自我暗示,他就不会把落榜看成是丢人事,不会把周围人的评价看得过重,因而也就不会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

    重新确定目标

    成就动机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失败则总是以目标和抱负没有达到为标志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聂卫平式和阿Q式的情绪自我调节,而且还需要理智的自我调节。重新评价、解释和确定目标,就是理智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重新评价目标,就是要根据自己最初制订的计划和目标没有得以实现的现实,分析最初提出的目标是否过高,是否超过了自己的可能性,或是否条件不成熟、时间不够,等等。通过分析,再做出修改目标、使目标延期或放弃目标的决定,实际上就是确定新的目标。这种重新确定目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在个人水平上的目标管理。对目标的论证、修订、转化工作不但应发生在失败受挫之后,而且应做在失败之前,在最初制订目标的时候,就应预见到目标能否达到的可能性。

    宣泄

    在失败受挫之后,人们常会产生沮丧、郁闷、灰心、愤怒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若长期积压在心中,会形成所谓情绪“固结”,导致心理疾病。宣泄则是通过创造情境,使受挫者自由表达情感,力求达到解除压抑作用的精神治疗方法。通过宣泄,人会感到一种一吐为快的舒畅感,恢复正常的理智状态。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梅奥主持的一项著名的霍桑实验中,采用个别谈话方式,让工人发泄对工厂管理当局的不满和抱怨。研究人员只是洗耳恭听,详细记录。经过上万人次的谈话以后,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上升。这是因为大多数工人自由地说出了他们对厂方的不满,而厂方根据这些意见,对福利、工作条件、工资等加以改进,工人心情舒畅,工作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宣泄,还可采用当着亲人、好友大哭一场,向知心人倾诉衷肠,到荒郊野外大声歌唱,甚至可以把气撒在亲人身上等方法。当然,这些方法的前提是不能给自己和别人的身心造成伤害。

    自我放松训练

    在因失败而感到情绪压抑的时候,可采用自我放松训练来解除压力。下面介绍一种经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自我放松训练法。

    用录音机录下以下指令,录的时候要读得缓慢、轻松。然后每天跟着录音机做自我训练。

    仰卧,腿不交叉,手臂舒服地放在身体两侧。首先,把精神集中到脚上,想象它们是容易弯曲的、温暖的、放松的(你可以通过在进入放松阶段之前首先屈曲各个肌肉群来改变这个程序)。然后再想象你的脚踝,在心里命令它们放松,直到确实感到放松了。用同样的方法继续放松你的身体的以下部位:小腿、膝盖、大腿、臀部。放松哪一部位,意念就集中到哪一部位。接着是生殖器官和肛门区,暗示它们放松、镇静并且温暖。要让放松过程进入腹部,把腹部作为放松的重点。呼吸要正常、沉着,既不慢也不快。接着把放松过程上升到你的胸和肩,直到手臂和指尖。然后再集中到颈部,特别要注意下颌肌,不要放过舌和鼻尖这样的小部位。接着集中到前额,让它冷静,因为这是一个冷静与放松明显相关的身体部位。然后暗示头皮松弛。这样,随着沉着而宁静的放松,最后就出现了一个整个身体的意象。

    你也可以选择从头到脚趾进行放松或选择你感到更舒服的其他方法。不要指望刚开始没几天就产生明显效果。应该长期坚持下去,直到自己感到有明显的效果。临床实践证明,持续采用放松方法,对于控制许多心理和生理障碍,是一种有效的矫正方法和预防措施。

    大量的研究证明,长期精神压抑,肯定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它可能导致胃溃疡、支气管哮喘、皮肤过敏、高血压、头痛等心因性疾病。所以,在失败受挫之后,如果感到精神有压力,不可掉以轻心,而应采取各种心理自我调节方法来摆脱压力。

    7.如何控制自己的急躁情绪

    急躁是神经系统兴奋和冲动的表现。犯有急躁情绪者,—事当前往往不慎重地付之行动,结果事与愿违,接着陷入灰心丧气之中。另外,由于急于求成,常伴有情绪紊乱,打破了和谐与平静的心态,给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怎样控制急躁情绪呢?通常可采用下述方法:

    加强计划性

    办事之前首先要冷静地思索一番,大事订好书面计划,小事做到心中有谱。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干什么都做个安排,这样工作起来就不会急三火四毛手毛脚了,慢慢就会养成稳重的习惯。

    办事前做到自我暗示

    办事前心中可以默念“沉着,沉着”、“冷静,冷静”。在暗示下,慢开口后动手,这样就会取得明显效果。

    加强素质训练

    急躁往往和个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了习惯性。为了克服急躁,可以通过下棋、书画、做小手工艺品等方法,磨炼自己的耐性和柔韧的劲头,久而久之会自然地养成不急躁的好习性。

    做事始终如一

    急躁者做事千万不要虎头蛇尾,故在行动时,不但要有良好的开头,还要有满意的结尾。因此保持善始善终也是克服急躁的重要环节。

    控制急躁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一个过程才能收到效果。因此,控制急躁需要下决心,要有意志力才行,否则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8.祛除悲观情绪的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没有一刻的平静,忽而兴奋、欢乐,忽而沮丧、消极。情绪乐观的人也有不幸与烦恼,但善于排遣解脱。也有的人大部分的生活被消极情绪占领,或哀叹吁嗟、灰心丧气,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而不善于解脱排遣。要摆脱这种悲观情绪,需要个人进行心理的积极调适。

    排遣自怨自艾情绪

    别盯住消极面。我们可能对多少次受到别人的“抢白”和不公正的待遇记得很牢,或自己总是对自己说:“我真倒霉,总被人家曲解、欺负。”那自己当然没有一刻的轻松愉快。

    相反,如果把注意力盯在与别人友善、和好的事物上,并常常告诉自己,误解、敌视毕竟是次要的,并把愉快、向上的事串联起来,由一件想到另一件,我们就可以逐步排遣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绪。

    摆正自己的心态

    有些人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对失败有点可贵的“马大哈”精神。而有的人经常焦虑不安,后悔本应做得更好的事未能做好,对别人获得的每一个成就、荣誉都想无条件地取得,企求尽善尽美。最后总是既有无穷的欲望又有无穷的懊悔。

    不要过于挑剔

    大凡乐观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满面的人,又总是那些不够宽容的人。他们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这才感到顺心。

    挑剔的人常给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干涉人格。怨恨、挑剔、干涉是心理软弱、心理“老化”的表现。遇到情绪扭不过来的时候,不妨暂时回避一下,打破静态体验,用动态活动转换情绪。如果我们能跟随欢乐的歌曲哼起来,手脚拍打起来,无疑,你的心灵会与音乐融化在纯净之中。同样,看场电影,散散步,和孩子玩玩都能把我们带到另一个情绪世界。

    理智对待生活

    如果出了工伤,只能靠轮椅行动,这对我们无疑是重大的打击。而残疾的身体,往往使人变得浮躁、悲观。但是,浮躁、悲观是无济于事的。倒不如冷静地承认发生的一切,放弃生活中已成为你负担的东西,终止不能取得的活动冀望,并重新设计新的生活。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必过分固执。

    不要制造人为的隔阂

    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或者轻视、怠慢自己,想想不是滋味,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结果自己又多了一个人际屏障,多了一个生活的对头,那当然也使自己整日诚惶诚恐,不知他人在背后又要搞什么。

    正确的方法是:净化自己的诚意,不回避对方,拿出豁达的气量,主动表示友好。这样做,使自己在针锋相对、逃避退缩、一如既往的三种态度上找到最利于个人情绪健康的方式。

    保持乐观健康的情绪,关键在于有信任、现实的处世宗旨,相信自己和别人都在不断改善人际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设计一条自我可以接受的幸福道路。

    9.克服羞怯的心理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某种程度的羞涩和胆怯,不过有些人表现得特别严重。这是由个人的心理、个性、性格等因素造成的。羞涩心理会大大妨碍与他人交际,会对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以至缩短寿命。但是,不管这种心理是不是天生的,我们总是有能力纠正自身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类型的。

    为了克服心理上的羞怯感,建立起正常的自信心,医生和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以下一些有益的建议:

    有意识地多和周围的人接触

    在和别人交谈中不要踌躇、畏缩,要相信自己说的话和别人说的话是同样重要的。

    多想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忘掉自己自认为可能的缺点和弱点,甚至不妨把优点列成表,每天提醒自己,以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

    事先想好自己想说的话,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显示自己这方面的经验和技能。

    多做深呼吸

    如果我们在人多的场合感到羞怯、恐惧时,可以立刻做几次深呼吸,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开,听听他人的谈话。要牢记住,别人也与我们一样关心着自己留给周围人的印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

    努力克服和控制羞怯心理,会带来很多好处,其中最主要的是向别人提供一个进一步了解你、关心你的机会。

    无疑,在克服羞怯心理的初期,会使羞怯者不自然,甚至有难受的感觉,但一旦成功克服羞怯心理,便会在和别人交往或个人前程上踏上平坦的道路。

    10.自私心理的自我排除方法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说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杀人越货,铤而走险。

    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人有许多需求,如生理的需求、物质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始推动力,人的许多行为就是为了满足需求。

    但是,需求要受到社会规范、道德伦理、法律法令的制约,不顾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一味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之心隐藏在个人的需求结构之中,是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正因为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自私称为病态社会心理。

    自私心理的病因可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客观方面看,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我国各项资源的数量、种类、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合理之处,对资源的权力,行业、部门垄断还比较严重。于是,缺乏资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当的方式去交换。由此,一方面以权谋私,另一方面以钱谋私,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相互交换。

    从主观方面看,个人的需求若是脱离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倾向于自私。自私自利的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极度依赖与索取,而不具备社会价值取向(对他人与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

    凡自私的人,都有这样的病态社会心理,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聪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这些心态逐渐变成了一种流行的畸形心态。

    由于社会制约机制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确实从中捞到了某些好处,更使得自私之风盛行不衰。然而,自私导致腐败,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导致社会丑恶现象的出现,它使得社会风气败坏,是违法违纪的根源。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应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予以克服。自私心理的自我调适有如下方法:

    内省法

    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

    观察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即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而要反省自己的过错,就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模范学习,对照榜样与楷模找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危害找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法。

    多做好事

    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为。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回避性训练

    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通俗地说,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理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11.贪婪心理的控制方法

    贪婪指贪得无厌,意即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过分的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越满足,胃口就越大。

    贪婪心理的成因可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客观原因:中国古代就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的说法,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确有一些不务正业、靠贪污、行骗过活的不法分子。

    主观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

    错误的价值观念

    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这种人存在极端的个人主义,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得陇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儿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会满足。

    行为的强化作用

    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条件刺激,不断强化着那颗贪婪的心。

    攀比心理

    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同学、战友、邻居、朋友、亲戚、下属、小辈甚至原来那些与自己相比各种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了财,心理就不平衡了,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发一股贪婪之念,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补偿心理

    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向社会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

    贪婪是一种过分的欲望。贪婪者往往超越社会发展水平,践踏社会规范,疯狂地向社会及他人攫取财物,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如下:

    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来,仁人贤士对贪婪之人是非常鄙视的。他们撰文作诗,鞭挞或讽刺那些向国家和人民索取财物的不义行为。想消除贪婪心理的人,应牢记那些诗文和名言格言,朝夕自警。

    自我反思法

    即自己在纸上连续20次用笔回答“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20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自己作较深层的分析。分析自己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补偿、侥幸的心理呢,还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清楚后,便下定决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贪婪的恶习。

    知足常乐法

    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

    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

    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12.怎样戒除网瘾

    网络成瘾属于一种精神障碍,长时间上网会在大脑诸多神经元中制造“上网兴奋点”,这些兴奋点使大脑对上网产生持续的兴奋,这种成瘾的病理与吸毒、赌博十分相似,也和吸毒、赌博一样很难戒掉。

    网络成瘾一般都会有如下的表现:

    强烈依赖网络

    上网成为一种心理需要,支配着网瘾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日常行为的一切。一旦无法上网时,就会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处于焦躁状态。生活的重心即是上网,生活质量非常差,对工作、学习毫无兴趣。只有接触网络,才能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冷酷对待亲人

    网瘾者对待自己的亲人不闻不问,伪装自己的情绪,不与家人进行沟通交流,也没有朋友。相反,却愿意在网络上对着陌生的人倾吐自己的心声。因为家人限制其上网,网瘾者也很容易与家人产生冲突,甚至导致悲剧发生。

    人际交往失常

    同病者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日益沉迷于网络而急速下降,人际交往很容易出现障碍。网瘾者往往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遭受挫折转而更加地封闭自己,将自己的一腔热情都付诸网络。日复一日,形成恶性循环,生活中的正常交往都已无法完成,自信心更加消退。

    网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由家庭、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同时作用从而形成的。

    周围环境影响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经走进大众的生活,网吧随处可见,拥有电脑的家庭也日益增加。网络发展的迅速也带来了不好的一面,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很多青年职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丧失了自我向上的精神,从而迷失了方向,整天沉迷于网络之中。

    不良性格影响

    不良性格也是引起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很多网络成瘾的人大多有不良性格,类似孤独、内向、自闭等等。他们遇到困难和难以排泄的心理阴影,就会去网络上寻找安慰,寻找精神寄托。时间一长,这些人便会觉得网络是无穷的,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从而更加地沉迷网络。

    意志力薄弱

    网瘾者虽然也能意识到过度上网容易带来危害,天真地认为缩短上网时间就能戒掉网瘾,但往往都失败了。一旦长时间离开网络便会无法自控,网瘾与吸毒、赌博一样,是一种难以戒掉的精神依赖病症。网瘾者大多意志力比较薄弱,才会受到引诱从而陷进去。

    浪费时间

    网瘾者沉迷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也掉进了网络游戏开发商的陷阱里面不能自拔,浪费了大把大把的青春时光。

    浪费金钱

    目前国内网络世界都是付费使用,有的网络游戏也都是要付费的,有些商家更是设置陷阱,让玩家免费去操作但到一定程度就要付费,致使这些意志力薄弱的网瘾者不得不花上大笔的金钱。金钱上的耗费造成无数家庭冲突和悲剧发生。

    危害身体健康

    沉迷网络世界,网瘾者就会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人左前脑发育会受到伤害,更进一步影响右脑发育,使身体健康受到危害。长期电脑辐射也会给网瘾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整天坐于电脑前,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电脑,吃饭都在电脑前完成,生活毫无规律。很多网吧条件设施比较落后,容易引发火灾。据报道全国每年都会有数十家网吧遭受火灾,幸存者很少。网吧一般都在地下室,通风环境差,电脑高强度工作等等都是对上网者带来身体危害的重要因素。

    对于沉迷于网络之中的人来说,戒掉网瘾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专家对此提出的建议是:

    自我认知的重要

    网瘾者自己要正确认清网络的危害与益处,既肯定网络的益处,又要正视它的弱点,从心理上端正态度。要学会正确使用网络,从而把网络的好处都发挥出来。

    丰富生活内容

    网瘾者多半生活空虚,要想戒掉网瘾,就要学会培养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放松心情拥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之处。多与人沟通、交流,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

    13.怎样控制酗酒

    酗酒包括“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一个人过度使用酒精而自己无法控制,在认知、行为、身体、社会关系上造成障碍,并且明知故犯、反复发作,这就是“酒精滥用”。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把饮酒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生活中无法离开酒精而活,就形成了所谓的“酒精依赖”。

    当人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1%时,容易感情冲动;达到0.2%~0.3%时,行为失常;长期酗酒,还会导致酒精中毒性精神病。长期饮酒会使人食欲下降,饭量减少,各种营养素缺乏,还影响叶酸的吸收。

    医学家们测定酒精,饮下白酒大概5分钟之后,酒精就会进入血液,跟随血液在全身流动,身体的组织器官和每个系统都要受到酒精的毒害。短时间大量饮酒,容易导致酒精中毒,中毒后影响到大脑皮质的活动,神经有了一个短暂的兴奋期,人会表现得胡言乱语,行为失常,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心脏休克。

    酗酒容易损伤肠道,破坏胃黏膜,导致食道炎、胃溃疡等消化道系统的疾病。

    酒精主要是在肝内完成代谢过程,因此对肝脏的损伤比较大,这些是酗酒容易引起脂肪肝等肝脏疾病的重大原因。医学界的研究表明,每天饮白酒达到160克,有75%的人在15年内会出现严重的肝脏疾病,促使胆固醇增高。酒精中的乙醇对肝脏的伤害是最严重的,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据上海环境经济研究所一项科研报告披露:近几年间,因为长期大量饮烈性白酒造成酒精中毒的患者上升28.5倍,死亡人数上升30.6倍。

    大量饮酒会使心率增快,血压急剧上升,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肝癌的发病与长期酗酒有直接关系。

    酗酒的女性大脑萎缩的进程要比男性快得多。酒精对精子和卵子的危害非常大,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酗酒都会造成胎儿的发育不良、畸形、智力低下等后果。孕妇饮酒,酒精会直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造成毒害。

    英国研究人员指出酗酒会损害男性生殖系统。它直接损害男性生殖系统内的分泌功能,诱发前列腺炎,甚至继发性功能障碍,并直接导致不育。

    酗酒是一种病态或异常行为,对社会造成了很严重的危害。酗酒者自认为酗酒能够消除烦恼、减轻孤独、自卑、失败等失意心理因素。事实却常常相反,正如古人所说“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精能使人体冲动,很多交通事故、家庭悲剧和社会暴力现象都因此而发生。我国每年因酗酒肇事立案的交通事故高达400万起;全国每年大概有10万人死于车祸,而1/3以上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车有关。

    俄罗斯科学家研究认为,酗酒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的单氨基氧化酶基因受到损害。正常人在喝下一定量的酒后就会出现肢体麻木、嗜睡等酒醉状态,而酗酒者通常情况下酒量很大,不容易出现这些醉态。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人体内若能具备这两种酶,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后,也可以迅速地分解酒精,不会对大脑产生影响。一般人的身体中,都存在乙醇脱氢酶,而且数量基本上都差不多。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身体不能完全分解掉酒精,而是以乙醛分子继续留在体内,于是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因此,乙醛脱氢酶数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容易醉酒;善于饮酒的人,饮酒速度超过两种酶的分解也会发生醉酒。

    美国的研究者还发现,酗酒者的大脑中都缺乏一种叫内菲酞的物质,而通过喝酒能弥补这种物质的不足,因而酗酒者看到酒后常难以控制自己。

    虽然酒精属于合法饮料,但人们在饮用的时候仍要学会节制,因为酒是一种软性的毒品,容易使人产生酒依赖。

    控制酗酒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借鉴:

    (1)必须首先重视心理健康。

    (2)不该喝的酒就不要去喝,该喝的场合也要控制一点。

    (3)开始喝酒之前先吃些东西会让你喝酒的时候少喝点。

    (4)放慢速度饮酒,保证一个小时内不要喝超过一杯的酒精。

    (5)在酒里面加入调酒饮料来冲淡酒精的浓度。

    14.怎样戒掉烟瘾

    人们吸食烟草数周以上,对尼古丁产生依赖,一旦离开尼古丁就会有头晕眼花、肠胃不适、烦躁、抑郁等症状,而只能靠再次吸食烟草才能缓解这些不适症状,即产生了烟瘾。吸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危害人类生存环境、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缩短人类寿命。

    人们对吸烟习惯产生依赖,主要是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使人上瘾。吸烟者对尼古丁产生一定的依赖药性之后,就需要抽更多的烟或者尼古丁含量更高的烟来达到相同的效果。尼古丁在人体内的半衰期大约为30分钟左右,这就经常提醒吸烟的人让自己的身体中充满了尼古丁。戒烟的人,会产生一系列症状,包括紧张、头疼、眩晕、失眠,有很多中外名人都曾烟瘾很大,对他们来说,这个恶习同样相当难改,某些文艺界的名人甚至错误地将吸烟作为获得创作灵感的一种方法。

    要戒掉烟瘾,必须要以各种方法使抽烟者深刻认识烟草危害,使其产生强烈的戒烟动机,从心理上排斥、拒绝烟草。但这种要求戒烟者自我严格要求的方法戒烟成功率并不高。

    临床医学证明,医生的劝诫对吸烟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医生讲解吸烟后果以及告知戒烟好处的劝告,在某些方面很容易增强戒烟者的信心。医生对于健康的权威诠释更容易让戒烟者产生心理上的信赖,成功率较高。

    医生对吸烟者戒烟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治疗的辅导过程。针对不同吸烟者制定不同治疗方案,以及复发之后的应对方式等等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戒烟者必须慎重对待,因为戒烟成功还容易引起复发,一旦复发对戒烟的成果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有很多瘾君子是很难靠单纯的心理治疗就戒除烟瘾的,还必须靠药物治疗才能奏效。药物治疗可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和其他戒烟方法联合使用,还要警惕长期使用尼古丁制剂可能导致的尼古丁剂成瘾。其他药物治疗还有可乐宁、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尼古丁拮抗剂等,但效果均未确定。

    戒烟是一个耗时长,而且非常复杂的过程,应当从社会、心理、生理等多角度帮助吸烟者完成戒烟,以保护身体健康。

    15.如何克服猜疑心理

    猜疑心重的人整天疑心重重、喜欢无中生有,不信任别人。看到别人背着他说话,就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家人对他的态度冷淡了一些,又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

    这种人成天提心吊胆地活着,心里总有解不开的疑惑,总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永远无法摆脱矛盾,活得非常之累。这种人又不愿意把心里的疑惑公开,也不和别人交心,整天郁郁寡欢、消沉颓废。因为自我封闭,阻碍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互动,从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从而失去信心,变得非常自卑、怯懦、消极。如此感觉事事不顺利,天天增忧愁。

    猜疑心理是阻碍个人发展的大敌,要正确地认识它、正视它的起因才能更好地摆脱它的困扰。猜疑心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错误的封闭思维

    猜疑一般总是从自己假想的一个目标开始,最终又要回到假想的目标,作茧自缚,把自己封闭死。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和这种封闭性思维有密切关联。

    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信任

    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一个人越自信,越信任别人,越不会产生猜疑心理。

    曾经的经历引起的不良心理

    有的人曾过度信任别人,却遭受欺骗,从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猜疑的人往往都是敏感过度

    敏感并不一定都是缺点。有灵气的艺术家对事物都比较敏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不过,如果过于敏感,尤其是人际交往的时候过于敏感,就需要加以控制了。

    每个人都应该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会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相信自己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有了自信心,我们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意怀疑别人是否在挑剔为难自己了。

    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一旦说开了是很可笑的,但在真相揭晓之前,由于猜疑者大脑的思维方式处于封闭状态,会认为自己的猜疑顺理成章。这个时候冷静思考是非常必要的。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先用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来作出决策判断。

    生活中遭受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蜚语,没必要大惊小怪的,是很正常的事情。生活上要“难得糊涂”,不必那么斤斤计较,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寻烦恼。尽量不去理别人的议论、闲言碎语。在精神上取得胜利,猜疑自然就不会产生。

    误会产生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办法,误会如果不能尽快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猜疑不能立刻消失,就可能导致不好的结果。应该敞开心扉,开诚布公地和“怀疑对象”谈一谈,搞清真相,把误会消除。

    16.怎样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源于病态竞争,而嫉妒的产生又和个人的性格、文化背景、自身修养、世界观、价值观等有密切关系。

    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

    (1)对自我的错误定位。自我封闭,容易自卑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容易产生嫉妒。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时刻要求自己比他人强,这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对自我角色定位错误,自我实现受阻时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2)人的公平心理。“不患寡而患不均”。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追求一种公平,当公平心理畸形发展时,嫉妒心理便产生。嫉妒心理是公平心理的一个片面的、消极的反应。

    嫉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心理,它的存在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

    缓解和消除嫉妒的方法

    (1)降低自我预期。降低对自己的预期目的,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尽量不去跟别人比。

    (2)修养品德。增强修养,发展宽容之心。明白能者多得,明白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把别人的成就看成是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学会赞扬别人。通过赞美别人来呈现自己的广大胸襟。

    (3)学会合作。与人交往,坦诚相对,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明白合作的好处,努力提高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

    (4)执著努力。培根曾说:“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

    另外,嫉妒心理的彻底根除,不只是思想道德修养如何的问题,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一些原因也有一定的作用,应从主观修养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环境、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7.如何摆脱盲目攀比

    一般来说,攀比属于正常人的心理,人总是在不断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去争取进步的。

    攀比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向上的攀比应该是有利于健康的有利于上进的。但是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以个人为中心,胡搅蛮缠,这种带有消极作用的攀比则是不可取的。

    这种消极病态的攀比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使人产生情绪障碍,产生焦虑等心理疾病,或者使自己长期处在幻想状态,不求上进,脱离实际,最终一事无成。攀比甚至成为犯罪的起因,为了能够和别人拥有同样的奢侈品,有些人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平时快快乐乐的小王夫妻,自从参加完昔日同班同学的婚礼后,两人的关系陷入了僵局。婚礼很豪华,车水马龙,新娘风光无限。小王想着自己当初糊里糊涂的几桌酒席就嫁了,婚后生活也是紧巴巴的,天天柴米油盐,于是越想越委屈。而小王的丈夫在婚礼上看到人家丈夫事业有成,老婆又漂亮,心里发酸,老婆又是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心里更是憋得慌。两人言语不和,大吵一架,小王赌气回娘家,小王的丈夫心情郁闷借酒浇愁,结果喝进了医院。

    生活原来还是很美好的,可是,加进了攀比的消极色彩后,生活变味了。

    这样的情况,如果夫妻之间沟通好,生活仍然可以美好。有些人因为攀比甚至送了性命,那就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一样是……为什么他……而我却……”这样一个转折问句,表明了攀比的心理动因以及与之攀比的对象。人们总是拿某一方面比自己高的人来比,这个攀比对象一般都是攀比者身边的经常接触或是联系到的人,如同事、同学或是朋友等。越是熟悉的人,了解越深,可攀比的东西越详细。在攀比者与被攀比者之间还要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年龄经历等,而且被攀比者有明显的一方面比对方高。当发现其中的落差时,有些攀比者就选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寻求比自己低的攀比对象,以满足自己的心理。

    现在社会有很多人热衷于一些细节上的攀比,比如是否评上先进、奖金分配是否均匀,这些个人名利范围内的东西都成为互相攀比的对象。一旦觉得比不过,就产生一些消极的反应。有利必争,成为这一类人生活的原则。

    还有一种人的攀比心理更为畸形,他们将攀比过程中的失衡转嫁到对他人的攻击、陷害等等上面,或挑拨离间,或阴谋设计。畸形的攀比心理使得他们对某些事物过分的期待,因而使他们不断地利用手段以求达到同样的成就。这些人已经远远背离了攀比的本意,很容易在日益膨胀的私欲中毁灭自己。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摆脱盲目攀比呢?

    正视自己

    首先,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弄清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与别人产生差距的原因,凡事量力而行,不要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而过高要求自己。如果是所处环境的问题,而且是暂时的,能够克服,就要努力改变环境,使之渐渐趋于公平。

    调整心态

    其次,要对自己的预想进行调整。正确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弱点。这样有利于对自我的期望值进行调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付出与回报。

    积极行动

    最后,积极付诸行动。积极调整自己,争取进步,尽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根据个人的情况,保持一个正常放松的心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