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是其最重要的资源,高技术产业成为其第一支柱。
高科技的产业化推动了时代的变革,形成了新的时代浪潮,而且前瞻性地向人类提出时代警示:只有发展高科技产业,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的涵义与特征
技术发展的长波理论表明,某些产业部门在不同时期具有明显的创新技术特征,从纺织、钢铁到小汽车、飞机和微电子,一些与此相关的产业在不同经济增长时期都表现了高技术产业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的确立是十分细微、复杂和科学的工作,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也只有按照国情(科技发展水平和生产发展水平)选择高技术产业,才具有本土性和国际竞争能力。
(一)高技术产业的定义
在中国,目前采取的主要是概括法,也叫列举法,即按技术类型定义高技术产业,它们是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新工艺新技术、基本物质科学与辐射技术(国家科委,1991)。通过863计划,中国高技术研究已经在生物与医药、电子和信息、空间技术与卫星应用、能源与新材料等领域显示出国际比较优势。中国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尤其偏集于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技术领域。根据中国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实际,重新界定中国的高技术范围已成为必要。
在美国,对高技术产业的定义经常采用两种指标:①研究与开发强度,即产品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额或增加值中所占比重;②科技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研究与开发强度反映了产品和技术变化的快速率以及产业和公司的技术含量。科技人员比重对不同的产业部门不尽相同,以全国各部门平均值为基数。美国高技术产业泛指那些依赖先进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多种生产部门,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
在英国,高技术产业被认为是一组包含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许多位于科学和技术进步前沿的其他技术的产业群体。
在法国,有关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区位最能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产品循环论。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任何工业产品都将经历四个时期:①早期阶段。一种新产品经过精心设计成功;②增长阶段。新产品逐渐开拓市场;③成熟阶段。通过大量的资本、劳动力和设备投入达到标准化的生产线生产;④衰退阶段。该产品进入市场需求持续下降或被其它产品所替代。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当一种新产品使用生产线生产,具有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拥有一定的市场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才能称其为高技术产业。
在加拿大,从两方面来定义高技术产业:第一,部门方法(asectorial approach)。高技术的一般性质是对整个产业影响,而不是一种纯部门的。高技术产业是一种技术水平相对高的生产部门,这种相对高的技术水平通过劳动力的技术素质或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反映;第二,综合方法(an overall approach)高技术产业被定义为在生产前的设计和最终技术调整。由下述两个指标反映;①制造业中生产劳动力的技术素质程度,通过生产技术员和工程师占总生产职工的比例来反映。②工业研究与开发中,制造业内部工程师和技术员的比例。
在澳大利亚,科学与技术部将高技术产业定义为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经费,与科学技术人员联系紧密,产生新产品,并且有科学或技术背景企业的产业。他们认为,高技术产业的“高”是相对概念,它包括了高风险、高回报、高速变化和高信息强度。
在日本,定义高技术产业则使用工业增长率的概念,日本通过广泛扩散技术和新出现技术来确定高技术产业。
(二)高技术产业的划分方法
据国外文献,共有六种方法确定高技术产业。
1 主观判定法
博林杰等人提出该方法。他们认为美国拥有最多的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公司,美国最著名的高技术区域是波士顿的128公路和帕洛·阿尔托地区的硅谷,这种划分没有解释他们之所以称得上是高技术的原因。
2 生产过程法
麦奎德试图通过把生产过程中创新因素的生产者与产品组装者区分开来的方法确定高技术产业。
3 创新标准法
该方法以科学上的创新为其定义高技术产业的标准。例如用创新标准法,美国在商品上研究与开发的比重超过3%,仅有5个产业部门能定义为高技术,它们是:化工和制药;机械(尤其计算机和办公设备);电子设备和通讯器材;科学仪器;飞机和导弹。欧盟(1986年)将6种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它们是:航空航天、办公设备与计算机、电子元器件、制药、精密仪器和电子设备。
4 “研究与开发”比例法
该方法通过辨别产业或产品是否具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R&D)特性而确定是否为高技术产业,认为高技术应是与有组织的研究密切相联的。遗憾的是这种基于研究与开发关系的划分也是不完整的。
5 科技人员比例法
该方法定义企业中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占很高比例的产业为高技术产业。这种方法有时会把传统工业、服务业也定义为高技术产业。如研究与开发强度较大的某些生产性服务业、计算机编程、数据处理、研究与开发实验室、管理咨询和商业检测实验室等。
6 销售额分析法
这也是一种最复杂的分析方法,即通过综合分析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创新在产品总销售额中的比重来定义高技术产业。
(三)高技术产业的兴起与特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的蓬勃发展,出现了机械电子工业(数控机床、柔性生产线、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生产等),光电子工业(光纤通信、激光加工等),办公自动化设备以及信息处理、电子医疗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生物制品等高技术产业。这些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同建立在一般技术基础上的传统产业相比,技术含量要高得多、资金投入要密集得多、产品性能也要好得多,还能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高技术产业的兴起,无疑给70年代石油危机四伏、经济萧条衰落的西方世界,打了一针强心剂,使长期处于悲观失望的企业家们,从绝望中又看到了一束曙光。因此,美、日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注意从调整产业结构中求生存,从微电子等高技术产业中找出路,纷纷腾出资金和人力,竟相追逐,不失时机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向高潮。尽管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许多发达国家对什么是高技术产业部门,什么是高技术企业,什么是高技术产品,都有各自的具体规定,但就高技术产业的特征已基本上形成了共识。
1 微电子技术是高技术产业兴起的龙头
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出现,使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微型化成为可能,同时引起了电子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工艺、封装等的巨大变革,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十分深远。首先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大为扩展。迄今,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微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子产品、家用电器、广播电视、现代通信、医疗卫生、自动化生产等各个方面,并进而成为诱发生物、新材料、航天、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群的诞生和发展的技术基础,成为高技术产业兴起的龙头和使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调整的有力跳板。
2 高技术产业以技术、智力为基本价值
高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理论工艺和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可以说是集现代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之大成。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将直接依赖于相关科学和高水平技术的突破,技术、智力、资金的高度集中和科学化管理的成效。一个高技术企业能否获得成功,首先决定于它是否有高水平的技术资源,是否有高度智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否有雄厚的资金来源和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同时还需要有灵活、科学的管理。高技术企业同传统企业相比,科技人才要高出数倍以上,技术工人的技术素质要高得多,工程技术人员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在70%以上。同时,用于职工教育培训的经费比例,用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投资比例也比传统企业要高得多。因此,发达国家往往将高技术企业相对集中建设在智力密集地区,并日益走向高资金和高智力投入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技术产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一个国家或企业之间的技术、人才、信息、财政和市场的全面竞争,也就是总的实力的全面较量。
3 高技术产业是高增殖的产业
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一般产业。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的各国的高技术产业产值1970年为1720亿美元,1986年则增至9860亿美元,16年间共增长4.7倍。而同期,制造业中的非高技术产品的产值则只增长3.3倍。其中,以日本增长最为明显,其高技术产值1986年比1970年增长了10.2倍,而一般制造业的产值只增长8.6倍。我国手工业、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现阶段约为1:10:100,也充分表明高技术产业具有手工业和传统产业不可比的高效生产率和旺盛的生命力。高技术产业的这种高增殖性使发达国家不惜耗费巨资,加强对有巨大经济潜力的产业型技术进行垄断性开发。如高清晰度电视、多媒体技术已进入美、日、欧的实用化竞争阶段。因此,在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上,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迄今高技术产业的生产和销售仍大都集中于美国和西方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到1986年,美国的高技术产品产值为4104.5亿美元,占该组织各国高技术产品产值的42%,欧洲为24%,日本为32%。其中,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等5国的高技术产品产值之和占到该组织各国高技术产品产值总和的91%。近几年来,尽管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上取得长足进步,但在世界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中的地位和作用尚不显眼。
4 高技术产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高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很快。以集成电路为例,1958年出现一块集成电路,初期只能在比小拇指的指甲还小的芯片上制造几个或几十个晶体等,到60年代中期,集成度已提到几百甚至上千个元器件,70年代跃升为大规模集成,出现了集成度达20多万元器件的芯片,到80年代就进入了超大规模集成时代,芯片中集成元器件已突破百万个。在这种高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要获得发展,就必须不断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创新,尽快将先进的工艺技术转化为产品,使产品的性能、质量、款式能不断更新,迅速进入和占领市场。为了适应高技术产品生产周期日益短的竞争态势,技术上的创新和管理上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决策上有头脑敏捷、决策果断、思维超前的领导者,在技术上有知识渊博、综合能力强、敢于和善于创新的高智能科技人才;在管理上有信息灵通、运转自如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充满活力,立于不败之地。
5 高技术产业日趋国际化
高技术产业是一种技术、智力和资金密集的产业,为了解决技术、人力、财力的不足并开拓更大市场,各国都采取走出国境的联合开发形式。如1980年,美国硅谷的高技术公司中,有21%的研究开发工作和16%的制造工作是在欧洲和日本进行的,而装配工作的88%是在发展中国家完成的。即使在世界最大的微电子工业基地,高技术产品从开发到生产也都是通过国际间的分工合作实现的,其中发展中国家承担的主要是高技术产品生产中的属劳动密集的那部分工作。此外,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普遍较高,并且逐年上升,某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表现出类似特点。如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电子工业产品出口值均超过各传统出口行业并居首位。说明高技术产品市场具有典型的国际性,高技术产品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无论是美国、日本等还是其他致力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国家,在高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到再研究的循环中,都注意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吸取外国的技术能力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生产优质、廉价的产品占领世界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形成国际化的良性循环。
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世界范围竞争的特点,人们把它视为一场“没有硝烟的真正的世界战争”。在这场国际化的“现代化战争”中,谁能在激烈的角逐中占有优势,谁就能从这场经济“大战”中找到出路,谋取到经济、军事乃至战略上的好处。
第二节 高技术产业的兴起
(一)现阶段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领域
基于科学的发现创造(Science based)而产生的技术,叫高技术。“高技术不是一个单项技术,高技术是科学、技术、工程最前沿的新技术群。在这个群里,各种技术相互有影响、相互有促进,相互有补充”。
高技术的“高”体现在六个方面,这就是:“高效益、高智力、高竞争、高风险、高势能”。其他几个“高”都不难理解,对高风险和高势能是这样理解的:高风险是因为“高技术企业不可能建一个成功一个,在国外,高技术企业的经营中一般有1/3是成功的,1/3会失败,另外1/3可能运转一段后被人吞并”;高势能是指总体上来说,高科技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有着很高的态势和潜在的能量。有些国家就是利用高技术推行他们的强权政治或把高技术作为控制别的国家经济发展的手段。
目前公认的高技术领域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或空间技术、海洋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
1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技术的核心。它的标志技术有两项,一项是基因工程,一项是蛋白质工程。生物技术不仅对农业和医药有重大作用,而且对环境保护和能源等都有很大意义。
现在用生物技术可以把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分割、切割和重组,也可以引进外来基因,改变遗传密码,形成科学上称为“转基因”的生物。这些转基因的生物往往是为达到一定需要而造成的,比如,我们现在可能将一些大的动物的生长基因转移进小的动物,同时也可以人工繁殖含有人所需要的特定基因的生物。最近英国科学家采用“克隆”技术繁殖出的“克隆羊”多利,就是用一只羊自身的细胞基因(而不是雌雄两体的结合基因)来繁殖的。
生物是怎样从一个细胞发育而成的,遗传基因是怎样启动和调控的,各种器官和系统是怎样按照空间位置和时间顺序发育的,细胞间的信息是怎么传递的,神经系统是怎样指挥协同的,疾病和衰老是怎样发生的,这些是目前很热的科学问题,几乎每年甚至每月都有新的进展。
现在,一个意图弄清人体基因全部顺序的国际性科学计划正在进行,该计划欲揭示人体的10万个遗传基因是按什么次序排列的,这些次序代表什么意思。我国目前正在进行水稻全部基因排列次序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以告诉我们哪些基因是产生蛋白质的,改变哪些基因能够使它高产,能不能进一步把这些基因引入到我们所需要的特定作物中去。
另外,转基因工程也发展很快。在不久的将来还可能利用转基因技术来治疗老年痴呆症、心血管病和肿瘤等疾病。将来,农作物中抗病、高产、防虫的转基因品种将成为主要的部分;农业生产将实现工厂化、信息化,而不是靠天吃饭;肥料将有机化,农药将生物化,基因工程及其生产的药物将被普遍地使用;基因的异种移植将成为可能。
2 新材料技术
新材料技术是高技术的基础。其标志技术也有两项:一项是材料设计或分子设计,现在可以根据需要来设计新材料,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根据材料设计产品;另一项标志技术是超导材料技术。
当前材料科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有智能材料、仿生和生物功能材料、表面涂层材料、高强轻质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等等。这些材料将来都会有广泛的应用。另外很多学者在研究室温超导材料,一旦有所突破,将会对电力、交通、传感、电脑等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3 新能源技术
新能源技术是高技术的支柱。它的两项标志技术是核聚变和太阳能。
煤炭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造成大气污染。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就会阻碍地球在夜晚向外辐射红外线,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原来提高了30%左右。这个问题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注意,他们要求到21世纪把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在90年代初期的水平。发达国家也许可以通过节能措施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工业化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正是需要更多能源的时候,限制使用煤炭而改用其他能源,会碰到资金和技术上的巨大困难。另一方面,要消除温室效应就必须控制化石能源的使用,这类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发展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是一个重要任务。人们希望到21世纪中叶,聚变能和太阳能可以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
4 航天或空间技术
这是21世纪技术的外向延伸,其两项标志技术是航天飞机和永久太空站。
目前人造卫星在资源勘探、气候预报、灾害和战争预警、环境监测、电视转播、环球通信、全球定位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久以后,美俄等几个国家要联合发射一个太空航天站,长期在太空中工作和实验。预计本世纪人类有可能去开拓月球,甚至定居月球。
5 海洋工程技术
海洋工程技术是21世纪技术的内向扩展,其标志技术是深海挖掘和海水淡化。海洋面积约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是个远未充分开发的宝库。我国海洋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2,即约480万平方公里,70多亿亩,但开发海洋还未列入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拥有丰富资源的海洋对地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深入研究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温度和流速、海洋的形成和消失、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海水侵蚀、海水潮汐等,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6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被认为是高技术的先导。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是其标志技术。运用信息技术能实现工业自动化、金融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服务自动化,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但能提高社会运行的速度和效益,同时也能改变人们的时空观念。“地球村”的说法就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生动体现。信息技术还将进一步发展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移动化、个性化,而且还将实现人机对话,交互式的参与。
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开通国际电脑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标志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网络将把国家、地区、单位和个人联成一体。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的任何政治、经济、生态事件都将立即产生全球影响,世界上将不再有任何独善其身的乐土。信息社会将使远程观测、远程信息反馈、遥距控制、复杂市场的多方面跟踪监测成为可能,将使许多种灾害预警成为可能。
(二)高技术的产业化与高技术产业的兴起
在上述列出的六大高技术领域有哪些已经形成产业呢?一般认为有九大产业。这就是:
1 生物工程产业
生物工程产业包括微生物、酶、细胞和基因四大工程,转基因动植物,药物疫苗,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等产业。
目前,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掀起农业科学上的一场真正的革命。农业生产将实现工厂化、信息化。生物技术的成就使得用生物防治代替化学农药,用经过微生物处理的有机肥代替化肥成为可能。
仿生技术也发展很快,现在已经可以制造一些智能芯片植入人体以提高人的智力、听力和视力等等。提高听力和视力的芯片发展更为迅速。另外,按照生物大脑组织的结构,仿生制造一种生物芯片,进而制造生物计算机,这样可以形成机器识别语言图像的能力,提高其判断水平。现在已经制造出了一种神经网络计算机,虽然它还远不能与由上百亿个神经元组成的大脑相提并论,但毕竟已经起步了。
2 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包括与新材料相结合、有效替换和重建的各种人工脏器以及各种诊断仪器等。
3 光电子信息产业
电脑已经向微型化、高性能、网络化、多媒体化方向飞速发展。通过光纤、铜柱电缆、卫星组成的网络电脑,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加以互联,交互进行数据、语言、图像的传输,对各种工作进行实时调控。还可以进行商谈、讨论、贸易、点播节目、远距离对弈等等。
现在中国已经开通了国际互联网。以异步传输模式技术为基础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将于本世纪初投入广泛使用,现已局部使用。
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和微软公司准备建造空中信息高速公路。摩托罗拉公司准备发射66颗近地卫星来传输覆盖全球的移动电话网,而微软公司则打算用840颗卫星来覆盖地球,形成一个宽带的网,也就是空中的信息高速公路。
4 智能机械产业
智能机械产业是传统的替代人类体力劳动的各种机械工具与微电子、光电子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产业。这个产业提供的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机、智能运输工具、智能生产线、智能化工厂等,不仅在体力上,同时在脑力上将部分地替代人类的各种劳动,使人类的智能获得新的解放,以便从事更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5 软件产业
软件产业包括数据库、信息库的建立,系统软件、智能软件、各类专家系统的开发等。
6 超导体产业
超导电机、超导输电、超导输能、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计算机、超导电子器件的研制,将改变现有的强电、弱电、微电、光电等整个技术格局。
超导材料的优点是没有电阻,它在传导中不需耗能。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低温下的超导材料。现在的目标是找到常温超导材料。如果做到了,用来制成电线,那么电力传输就可节省大量电能。
7 太阳能产业
研制生产各种太阳能跟踪、捕获、转换、传输和存贮装置。
8 空间产业
目前,空间产业已经可以提供卫星发射、载荷搭载、太空旅行和空间商业服务,以及利用微重力、超净等太空特殊环境,进行科学试验和高精尖产品的生产,或在地球外开拓新疆域,在外星球采掘新资源。
9 海洋产业
海洋生物的人工放养和海产品的人工养殖目前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正在向珍贵海产品的人工养殖方向发展。目前人类只能下潜200米,所以,海洋深处的情况还知之甚少。海洋产业还包括南极的开发、海水的利用、深海采矿、海底城市建设等。
从以上关于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这些高技术产业绝大多数都属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这样一来,高技术的运用就使得第二产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即导致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所占份额上升,并使第二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最后走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比如,1994年世界制造业中,电工机械产品、运输设备、非电力机械等3个主要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31%。1994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20%以上的国家有美国、日本、原西德和英国。1993年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占制造业产品30%以上的国家有美国、日本、英国和爱尔兰,占20%的国家有美国、日本、英国、爱尔兰、法国、原西德、荷兰和瑞典。
由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中高科技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大大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正是这个道理,而绝不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人抢了发达国家的工人的饭碗,使发达国家出现了“空心化”,也不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居民购买的服务相对上升,购买的制造品相对下降即出现了所谓“非工业化”造成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4月28日以“工作文件”的方式公布的经济学家洛桑和拉马斯威合写的报告阐明了这个道理。报告说,在发达国家中,1970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8%,1994年下降到19%,美国为16%,欧盟为20%,日本是23%。他们反对用“非工业化”和“空心化”来解释劳动力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原因。他们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明显快于服务业。1960~1994年,发达国家服务业与制造业产值增长的幅度大体一致,但同期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却比服务业快两倍以上。据估计,从1970年以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的2/3是由生产率增长较快造成的,其余1/3则是因就业方式改变等因素所致。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一)高技术产业:知识经济的巨大推动力
科技经济史表明,特定历史时期新科技产业化是科学技术长入生产力的结合点。高科技产业化是科技产业化在现时代的体现,是历史的必然。
所谓科技产业化,是指在科学的重大发现及技术的重大发明后出现了先导技术的突破,引起了社会生产的巨大变化,形成了以新技术为核心的新的产业过程。科技产业化是同技术革命相伴进行的,技术革命又必然出现科技产业化的过程,科技产业化带来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从而形成产业革命。
远古直至公元前1200年左右,人类社会尚处于石器工具时代(原始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也非常简单,是一种“渔猎采集式经济结构”。接着是漫长的手工工具时代(手工工具生产力),直至17世纪后期,才有了科学,也有了技术,但技术是经验型的,科学是描述型的,科学、技术对生产的作用不十分显著,这时期没有科技产业化,是一种“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经济结构”。真正的科技产业化是从近代开始的,其间出现了三个篷勃发展的时期,分别与近代三次伟大的技术革命相对应。
第一个科技产业化时期对应着蒸汽时代,从1765~1830年。技术上以蒸汽技术作为先导,促进和带动了机械技术、造船技术、机车技术、冶炼技术和化工技术的发展,并与已有的农业技术、纺织技术、采矿技术构成蒸汽时代的技术体系。这些技术产业化形成了新兴的机械制造、铁路交通运输业和化学工业、煤炭工业与钢铁工业等等,虽然农业与纺织业仍然是当时的主导产业,但整体产业结构以及具体产业中的技术因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突出的标志是“机械化”。生产组织形式表现为过去的手工工场生产让位于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的大工业生产,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格局开始形成。这次技术产业化经历的时期较长,科学技术物化到生产之中,促进了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从手工工具时代推进到了蒸汽机器时代,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代生产力——机器工具生产力。
第二个科技产业化时期对应着电气时代,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在电磁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以电力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体系,发明了电机,应用了电能,通讯技术有了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通讯,产生了内燃机等,这些技术引起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由于生产的需要,这些技术很快与生产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产业。电机电能的应用推动了材料技术、加工工艺、控制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工业、电化学工业;随着石油的大量开采和利用,产生了石油化工工业、橡胶工业;内燃机技术产生了许多相关的产业,如汽车产业、航空工业、公路交通运输业等等。这次技术产业化时间短,速度快,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生产上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和信息传递的崭新途径。
第三个科技产业化时期对应着电脑时代,从二战以后到现在近40年时间。科学朝分类越来越细和大综合两个方向发展,技术上突飞猛进,产生了许多新的科学技术群。当前世界各国公认的有六大科学技术群,即信息技术群、生物技术群、新材料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航天技术群和海洋技术群;每个科学技术群又包括一系列的技术个体,比如信息技术群又包括遥感技术、半导体技术、激光技术、光导纤维技术、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等。而且技术与技术之间又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形成连锁反应,如电子技术的发展引起了计算机革命和半导体革命,计算机革命、材料革命和能源革命导致了空间革命,空间革命、能源革命又促进了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高技术产业化形成许多新的产业群,这些产业是完全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群,比如有生物工程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超导体产业、软件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等等。这些新兴产业在社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不是传统产业所能比拟的,高技术产业化确实使当代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高技术产业化成为了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正是高技术产业化,生产力水平进入了电脑时代,形成了当代崭新的第四代生产力——智能生产力。
因此,高技术产业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成为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
(二)高技术产业化: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
第一次科技产业化是从英国开始的,法、德、美、日等国相继进入产业革命时期。这一次技术产业化一方面发明和改进了机器设备,材料从木材时代进入了煤、铁时代;另一方面,彻底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工场制转换为工厂制,生产效率大幅度增长。以英国为例,1770年产煤260万吨,1835年达3000万吨,增长了10多倍,占当时全世界煤产量的50%;1740年产铁1.7万吨,1835年达102万吨,增长了60倍,占全世界的53%;同样,棉产量占全世界的50%,当时全世界1/5的商业、2/5的制成品贸易、1/2的商船都是英国的;从消耗的能源来说,英国是美国的5倍,是法国的6倍,是俄国的155倍;1770~1840年的70年间,英国工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正因为有强大的技术、经济实力为后盾,英国才有了19世纪的大扩张、大侵略和大殖民时代。这次技术产业化标志着人类从依靠自然力量、小范围小规模生产和贸易的时代转向了超越自然体能、借助机器生产力、大范围、大规模生产和世界性贸易的时代。
第二次科技产业化以德国为中心。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工厂、矿山和交通运输业所使用的蒸汽机都掌握在垄断资本家手里,这就使得用电和内燃机等新型动力的发展停顿了。相反,德、法、美等国虽然缺乏英国那样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和强大的工业基础,内燃机、电却首先在这些国家发展起来。这次技术产业化,能源从煤炭时代转到了电、石油时代,产生了大量技术与易于操作、实用效率极高的新机器,工业生产朝精密化、集约化和经济化方向迈进,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逐渐占优势。生产效率进到了一个新水平,19世纪最后30年,世界工业总产值增加了2倍多,其中钢铁产量猛增了55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5倍。其中德国钢产量1914年为1760万吨,高于英、法、俄三国的产量总和,制造业占全世界14.8%,居世界之首,特别是电力、光学和化学等20世纪的新兴工业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它成为当时欧洲的经济动力源泉。第二次技术产业化所形成的空前的经济效益给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次技术产业化较之第一次来说,技术开发形成产业的时间更短,规模更大,速度更快。
第三次科技产业化即高科技产业化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二战以后一直延续至今,大量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篷勃兴起和快速发展。以美国为中心,日本、原苏联、法、英、德等国紧随其后,造就了世界60年代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就美国来说,1945年工业生产占全世界的一半;1960年,生产汽车665万辆,占当时全世界的52%;在全世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高达25.9%。尽管在后来的几十年当中随着世界工业水平的普遍高涨(特别是日本经济的挑战),美国工业相对地有所衰落(即占世界工业的比重有所减少),但美国在许多高科技产业中却一直居于世界榜首。如美国的“硅谷”,是世界高科技发祥地之一,由于它成功地开发了微电子工业,因而名扬天下。1975年美国占世界半导体市场销售总额的70%,直至90年代,美国的IBM公司都占据着欧洲甚至世界电子计算机市场。特别是美国较早注重有计划地发展高技术,开发高科技产业,1942年搞了“曼哈顿工程”,1961年组织了“阿波罗登月计划”,1983年制订了“星球大战计划”,这些技术具有很强的产业开发潜力,在近40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一部分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形成了新产业,在经济、军事领域收到了非常可观的效果,目前美国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年增长率达14%。
高科技产业化是历史上转化周期最短、程度最深、规模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技术、生产的大变革,它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影响、冲击着世界的每个角落,推动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
1 从生产劳动的性质来看,它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
电脑技术、自动化技术使人类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继“手的解放”之后实现了“脑的解放”。电脑技术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标志,由于它渗透到了所有其他领域,因而成为当今高科技发展的前导。它的应用相当普遍,一个工程师的知识当中90%与电脑有关,本世纪,不懂电脑将成为新的文盲。
2 从生产组织形式来看,它使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生产向知识、技术、资金三密集型生产转换
根据美国人的观点,高科技产业有三个标准:用于知识和技术开发的资金应相当于一般产业的2~5倍,应占产品净销售额的5%左右,投入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占生产总人数的40%~65%。高科技产业的最终目标是要推出能够占领市场的高附加值的产品,而其最终产品又具有结构复杂、技术成分高、研制费用高、产品新颖、需要科学组织研究制作等特色。
3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高技术产业创造了极高的生产效率
1900~1980年,世界石油产量增长了148倍,汽车产量增长了4240倍;至1980年止,合成橡胶43年中增长了2266倍,人造纤维50年增长了7倍,核发电25年增长了13446倍,世界联机使用的控制机每10年增长17倍,光纤生产每5年增长20~25倍;个人的产值方面,西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已实现人均年产值10万美元之多。近几年,我国高科技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据对华东、华南、东北地区11个高科技产业的调查,每人每年产值均达8万元人民币左右;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出现人均年产值达100万元的电脑公司。邓小平同志说:“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此话精辟地说明了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化已成为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4 从产业结构来看,高科技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所谓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由低级经济效益向高经济效益的结构性平衡发展。高科技产业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高科技产业在整个国家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赫然出现在重要产业的排名榜上。比如,美、日信息产业的产值分别占全国总产值的36%、32%,大大超过了汽车、钢铁等工业产值,成为仅次于能源产业的第二大产业部门。全世界集成电路销售额年增长68%,计算机销售额年增长52%,全世界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也很快。二是高科技及其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扩散、渗透带动了其他产业部门,使层次较低的传统产业摆脱困境,并得到长足的发展。三是高科技产业化重新划分了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着重表现为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大,早在1980年美国一、二、三产业就业率之比就为2:21:77。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