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公认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曾说过:“我们应该以食物为药,你的饮食就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这一论断同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寓医于食”的理论不谋而合。两千多年之后,当今世界营养学界也终于承认其所言不差。在2001年8月于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营养学术会议——第17届国际营养学大会上,经过热烈的讨论,同样得出了“食物是最好的药物”的科学结论。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就是说吃饭是人生的大事。我们大多数特别注重每天都要吃什么,怎么吃,大多都是从口味、营养这些方面来考虑的,很少从中医养生的角度,饮食的选择和搭配来考虑,不同的食物对身体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和帮助呢?
儒家孔子的饮食养生大法值得效仿: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食品品种丰富起来,而且对饮食也已经很讲究了,孔子的饮食观很具有代表性。明代张岱《圭饕集序》中写道:“中古之世,知味唯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细二字,已得饮食之征。至熟食,则概之失饪不食;蔬食,则概之不时不食。四言者,食经也,亦即养生论也。”孔子后来发迹,做了鲁国上卿及鲁国大司寇,俸禄都是“六万斗谷子”。在当时已经是很富裕了,但当时孔子并不因为生活富裕而过奢侈的生活,他对饮食很讲究,他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精细,粗之反;脍,细切鱼和肉,反复用“不厌”二字,极言讲究之致。
孔子也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要求:“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者,未足与论也。”他认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不提倡“耻衣恶食”,其中“恶食”是与饮食上“食不灭杂”的现代营养学中的科学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论是一致的。他还明确提出:“肉虽多,不能胜食。”意即席上肉类食品虽多,但吃的数量不能超过“饭量”。这明确地告诉我们主辅食品要合理搭配。只有主辅食品搭配合理,才能充分吸收动物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使人得到合理的养分,有利于新陈代谢和健康长寿。这也是孔子的“食经”使他长寿的奥秘之一。
两千年前的孔夫子都那么重视饮食结构,那么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怎样能使自己的饮食结构更合理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平衡膳食,均衡营养。所谓平衡膳食就是平衡、多样、适量。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平衡膳食,调节好个人的饮食结构,营养学家把常吃的食物分成五大类,只要每天按类别选购食用,就能基本保证营养的平衡。日常生活中人们必需的食物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谷物粮食。
这类食物作为主食,是热能的主要来源。因不同的谷物所含营养成分不同,所以最好坚持粗粮、细粮搭配。如早上吃豆粥、馒头,中午要吃米饭,晚餐可吃窝头加面汤,不宜长期单调地食用某种细粮,如白米、精面等。
第二类:富含动物蛋白的食物。
包括肉、禽、蛋、鱼等。成人每日应摄入70—100克的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0%—15%。膳食中较为理想的蛋白质摄入比例应是动物蛋白占1/3,豆类蛋白占1/4,其余部分则从谷物中获得。
人体对动物蛋白的吸收率一般比较高,如鸡蛋卵清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与人血清白蛋白十分类似,吸收率很高。应当指出的是,鸡蛋和牛奶不能代替肉类的营养作用。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也是维生素B、生物素、尼克酸、泛酸和硫胺素的来源,适量肉食有利于脑的发育。
另据调查,人类最主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各种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大多与未及时补充铁质有关,而肉类和动物内脏中的血红素型铁更易于被机体吸收。但长期过量肉食对大脑健康不利,容易导致早老性痴呆。
那么,吃多少肉才合适?答案从哪儿来呢?——答案来自人类的牙齿与肠道的结构。
人类的消化系统特征在各个方面都与肉食动物截然不同,同人的消化系统最相像的是杂食动物。古生物学家在判断动物的摄食种类时,一般首先分析牙齿的结构:人共有32颗牙齿,其中臼齿20颗,用于磨碎谷物、豆类和其他种子类食物;叨齿8颗,用于切咬果蔬;惟独4颗犬齿是为撕咬肉类食物的。按照人类不同牙齿的比例计算,臼齿:切齿:犬齿=5:2:1。依此推算,人类正常食物结构中植物性与动物性食物的比值应为7:1。正是这个神秘的比例,指明了人类合理的膳食结构,这是数百万年以来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从肠道相对长度看,肉食动物的肠道较短,杂食动物居中,草食动物的肠道最长。这是因为草食动物进食大量的膳食纤维,也说明了人类膳食应该杂食,且应当偏重于植物性食物。
因此,合理的饮食中,鱼、虾、肉、禽、蛋类所占的比例应当显著低于西方膳食结构,即畜、禽、肉类每日摄取50—100克(英国营养学家认为每天85克为宜),且要选择含脂肪低的瘦肉及鸡、鸭等禽类,并鼓励多食用鱼类。
当然,为了提高食物蛋白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率,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1)膳食中搭配的食物种类越多越好:一日三餐都要提倡食物多样化,这样不仅能提高食欲,促进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而且食物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也能充分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2)食物的种属越远越好:最好包括鱼、肉、蛋、禽、奶、米、豆、菜、果、花,还有菌藻类食物,组合搭配、混合食用。将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搭配在一起,比单纯植物性食物之间搭配组合,更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3)最好是几种食物同时吃。
第三类:豆类、乳类及其制品。
豆类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其蛋白质富含赖氨酸,与谷物同食,可优势互补:豆类素有“植物肉”和“绿色牛奶”之称。每人每天应补充豆类50克、奶类100—200克,一方面可增加钙的摄入,另一方面还可养护胃肠黏膜。此类食物应占膳食总量的95%。
第四类:蔬菜水果。
这是人类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蔬菜、水果的供给量一般每人每天约800克(其中4/5为蔬菜,l/5为水果)。蔬菜中最好要有一种是绿色或有色的叶菜类,同时蔬菜品种应尽量多样化,若新鲜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不足或在烹调中损失过多,则应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或饮料。蔬菜的品种很多,营养成分有很大差异。此外,蔬菜因可食部位不同,颜色深浅,以及根、茎、叶部位不同,营养成分及含量也不一样。所以应经常变换品种或与各种蔬菜搭配,才能收到营养素互相补充的效果。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多种消化酶类,能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增加胃肠蠕动,有利于排便,降低胆固醇。每人每日可摄食100~200克鲜果,宜在饭后1小时生食。若无鲜果则可生食萝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也对健康大有裨益。
第五类:油脂类。
油脂可供给热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并供给不饱和脂肪酸。它又是增进食物的色、香、味不可缺少的物质。植物油所含的必需脂肪酸比动物油高,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多,所含的胆固醇也高,长期大量食用可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病,因此应少吃。因海鱼中含某些对机体有利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是个例外。油脂的摄入可以按每千克体重每日1克计算(包括肉、鱼、蛋等动物食品中的油脂,连同植物油脂在内),按油脂占膳食总热能的最高比例(不超过30%、最好25%)来控制。肥胖的人则另当别论,他们需要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以上五类食物中任何一种长期缺乏都会影响健康。因此,为了保证膳食平衡,应当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
无怨无悔无憾箴言
中医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一说,是指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许多食物即药物,许多药物即食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