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奇特石刻神工-明清将石刻推向高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鼎盛逐步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各种形式的石刻均得以大量使用,涉及的内容广泛,但均属沿袭,创新者无几。

    明太祖朱元璋《去东岳封号碑》立于1370年。碑载:“自唐始加神之封号,历代相因至今。”

    朱元璋认为,“因神有历代之封号,予起寒微,祥之再三,畏不敢效。盖神与穹同始,灵镇一方,其来不知岁月几何,神之所灵,人莫能测;其职受命于上天后土,为人君者何敢预焉。惧不敢加号,特以‘东岳泰山之神’名其名,以时祭神,惟神鉴之。”由此看出朱元璋对泰山神封号思想的认识和改革。

    该碑立于岱庙天贶殿院西碑台上,碑文保存尚好。

    明《洪武祭祀碑》立于1377年。碑阳刻文,正书。该碑为明太祖朱元璋亲撰碑文,遣臣李文忠、吴承舆、邓子方为代表祭祀泰山神而立的碑。碑文通俗无华,概括凝练,是明太祖朱元璋祭祀泰山神的历史见证。立于岱庙天贶殿西南侧,碑文保存尚好。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东巡3次到泰山,两次登临岱顶。第一次来泰山是在1684年。康熙祭泰山神仪式比较简单,只行二跪六叩礼,在山上烧了一堆柴火,仿照传说中帝舜的“柴”、“望”之礼。

    康熙在御帐崖观飞瀑直泻,在岱顶抚摸无字碑挥毫赋诗:

    岩岩岱岳高无极,攀陟遥登最上头。

    路转天门青霭合,峰回日观白云浮。

    ……

    欲与臣邻崇实政,金泥玉检不须留。

    康熙帝对百官说:“朕向来崇尚时政,古人重金泥玉检,徒劳民力,实无意义,故此行只为巡查社会利病,省观民隐,体念黎民疾苦,问俗观风,以资勤求治理,决不效前人铭功纪德,告成于天也。”

    听了皇帝的训喻,群臣山呼万岁,盛赞皇帝是至仁至圣的天子,德可比尧舜。

    康熙帝随乘兴御题“普照乾坤”4字,并谕旨在“孔子小天下处”建亭悬额;复书“云峰”两字,令于大观峰极顶处勒崖。

    康熙还下令刻有《重修岱庙碑》碑,螭首龟趺。此碑是岱庙最详细的记事碑,山东布政使施天裔撰书,碑中记载了在“康乾盛世”中大规模的修建活动。始自1668年,告成于1677年。

    更为珍贵的是碑阴还附有“重修岱庙履历纪事”。其碑文把这次浩繁工程的经历时间,所费财力,所购材料,所栽树株,所建殿庑、斋堂、垣堞、楼观一一刻记,是一份珍贵的重修岱庙的档案资料。

    乾隆皇帝到泰山的次数,在我国封建帝王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从1748年陪母亲第一次登泰山,到1790年最后一次巡幸山东并登泰山为止,前后共11次,其中6次登上山顶,共留下颂岱诗84题,132首。摩崖与碑刻就有80余处。

    在康熙帝题“云峰”刻石下面,是乾隆皇帝的“夜宿岱顶作”摩崖石刻。其《咏朝阳洞》摩勒在朝阳洞东北高耸的绝壁上:

    迥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

    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

    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

    结构寄幽偏,潇洒开窗牖。

    历险欣就夷,稍憩复进走。

    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

    乾隆一方面描写朝阳洞高旷幽静,坦区建屋,是赏景的好地方;同时又指出不能株守一地,仍须努力上达,更好的风光还在前头呢!

    另外《曷岱庙诗碑》立于1757年,乾隆作诗并书。碑阴刻《谒岱庙六韵》,行书;碑阳刻《谒岱庙作》;碑侧刻《谒岱庙瞻礼作》。

    碑文内容主要是谒岱庙、拜泰山神,表明乾隆皇帝并不举封禅,而是虔诚地为民祈福,称:

    来因瞻岱宗,岱庙竭诚恭。

    封禅事无我,阜安祈为农。

    代天敷物育,福国赐时雍。

    九叩申虔谢,八旬实罕逢。

    《对松山诗》刻在对松亭对面溪东高崖上。也是乾隆帝写的颂岱诗。诗道:

    岱岳最佳处,对松真绝奇。

    古心谁得貌,变态不容思。

    万嶂唯全碧,四时无改枝。

    依稀俭羡辈,倚树斫灵芝。

    拓展阅读

    从泰山的石刻资料看,明清时期的石刻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题词、题名、题记等石刻,明清达到极盛时期,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墨客的精神面貌。

    第二,北宋以后各代,俗吏铲毁前代人题词、题记、题名的事屡有发生,而以明朝俗吏尤甚。究其原因,一是题词、题名、题记石刻发展至鼎盛时期,凡游泰山者,都想留下自己的墨迹;二是泰山可供题刻的自然石有限,所以只好在已有的石刻上再次刻石。

    第三,清朝中后期,泰山周边各县百姓来泰山立“香火碑”、“还愿碑”者大增。

    第四,就泰山而言,宋代碑刻铭文近半数为行书,其次为楷书,间或有篆书、草书、瘦金体,但无一例为隶书。这种情况在唐以后各代极为少见。

    第五,北宋时期,题诗刻石始兴,极盛于清代。据统计,现存泰山的题诗刻石大都刻于北宋以后各代。

    第六,北宋时期还出现了多处异常的摩崖石刻形制,即“竖写左读”,刻写仍是自上而下,读取则要“自左而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