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不快乐的元素,其实,快乐就在身边,不要随随便便地让沮丧替你的人生买单。
快乐来源于健康,更来源于良好的心态,快乐就在身边,它不以某人某事的主观因素而逃之夭夭,你可以不快乐,但你不可以阻止身边的人快乐,你可以悲天悯人,但你总可以从沮丧中解脱出来,因为快乐才是世界的原生态。
在阴影下生长
从小,我便对堂哥不服气,他长我三天,却生生落了个当哥的美名,他家境好,我家境一般,他学习好,爱出风头,是老师和家长经常夸赞的对象,而我呢,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家伙,平庸的脸,平淡的眼,走在大街上,绝对没有一点回头率,所以,从那时起,我便生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体现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便处处与他为难作对,他说正确的,我绝对不会说是对的,在学习上,我也暗暗地与他竞争,但天赋不好的我,每每败下阵来,他便指手画脚的,说我不学好,还跑到我父母那里告我的小黑状,一段时间内,他的嚣张使我下不来台,也使我从内心深处对他生出了一种恐惧和阴影,我好想告诉父母,我不该生在这个家里,多了一个对手,使我的才能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时间久了,我便和家人一样宿命起来,他们觉得我生的时辰不好,生来是讨饭的命,所以,将来能够顺利地成家生子,平淡无奇地过一生也就算了。而堂哥呢,他们视为掌上明珠和宝贝,好吃的给他,好用的给他,后来他考上好大学,然后顺利地在城里就了职,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他回来得少,我也很少与他来往,就是觉得自己不如他,我便按部就班地过自己平淡的日子,写他看来一辈子也不会出人头地的文章。
那天,我在路上遇见了探家的他,一脸的憔悴不堪,我差点认不出来他了,他拉了我的手,说他活得很累,现在,他觉得自己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他处处爱独占鳌头,在单位里有许多人嫉妒他,处处给他使绊子,谈了个女朋友,对方却说他好高骛远,想法不切实际。
我诧异万分,一直在自己眼里无比优秀的堂哥居然生出了如此的感慨,最后他说道,我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却忽略了真正的自己,现在,我真的好羡慕你能够自由地写稿子,做自己。
我始终觉得自己在他的阴影下生长,但到现在才发现,他高大的枝条就是一道树荫,我一直在下面乘凉,他的出众虽然为我遮住了阳光,使我对蔚蓝的天空充满了茫然,但我应该庆幸的是,自己的生活没有被太阳晒伤。
在阴影下生长没什么不好,可以防止晒伤,更可以高枕无忧,这也是一种独到的处世哲学。
原来,不被注意,有不被注意的快乐和潇洒。
好消息是宝,坏消息是贝
人们每天都在盼望好消息降临身边。好消息是爱,是钱,是富足,是相爱成功,更是殷切的期望,是前方点燃的灯。
没有人喜欢坏消息,比如学生考了个坏成绩,不愿意告诉家人;今天我失恋了,我喝醉了酒,闯了祸。
这是所有人的共同点,坏消息就好像一盏熄了的灯,一面坏了的电扇,毫无吸引人的地方。
我遇到过一个孩子,考试成绩很差,几乎每次考试均以最后一名败北,这无疑成了班里乃至校园里最固定的一道风景了,好像是他的专利。
他十分渴望取得一次好成绩来振奋精神,但上天从不眷顾于他,他每天郁郁寡欢。于是,他想到了作弊。在一次考试前,他以高昂的代价买到了一份答案,他喜出望外,好像捡到了一个大便宜,又如品了千年佳酿。
那次成绩,无疑一颗原子弹,在整座校园里炸响,辐射的放射线电波震动了一个多月。他自豪无比,老师看自己的目光也温柔了许多。
但纸里包不住火,有人举报了他,说他是“窃题大盗”,不仅如此,卖题的同学也受了牵连,他面临着一次致命的选择。因为按照惯例,结局只有一个,就是回转家园,从此后与青风麦穗为伍。
想起家中病弱的母亲以及外出务工的父亲,他头一次泪流满面,是发自肺腑的。由于认错态度良好,他得到了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成功则无法回头。
但他的基础太弱了,于是,坚持一段时间后,他想到了退学,班主任老师头一次名正言顺地叫了他进办公室,没有牢骚,只有简单的开导之语,老师最后说道:
“看似坏事,其实未必。坏消息与好消息从来不是绝对的,窃题事件发生后,对你来说是坏消息,同时也算是好消息,你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缺点,现在努力还来得及,没有哪个消息比这个更能令人振聋发聩了。
好消息是宝,大家都喜欢,但坏消息也是贝,众所周知,贝中有黄金,有水晶,它平日里以谦恭的态度生存,但只要你努力了,坚持了,总有一天,能够摘取掉藏在贝中的黄金。”
这样的开导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小男孩瞬间长大。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一次磨难可以让人醍醐灌顶,一次打击可以让人破釜沉舟。
好消息是宝,宝谁不喜欢?但坏消息通常是好消息的前兆,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错与对。
坏消息爱的雪藏,藏得够深够给力,你不靠勤劳、勇敢、智慧和爱,根本无法驱赶坏消息,从而让好消息立于不败之地。
这便是属于你我的辩证法。
人生的紧要关头
一个中年老师,开着大巴车,行驶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车上坐着一群1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要到异地去旅游,胖胖的司机是他们的老师。
天空万里无云,芝加哥的空气质量十分好,孩子们高兴地唱着歌,车里尽是欢快的歌声和笑声,老师不断地叮嘱他们注意安全。
但危险却发生在瞬间,老师的心脏病突发了,车身剧烈地抖动着,出现了倾斜,孩子们本能地叫了起来,慌作一团。
一个高个子的男生从座位上冲了过来,他以最快的速度到了老师身旁,伸出右手操纵着方向盘,迫使车停到了停车带上,由于操作生疏,车子的前方擦到了栏杆上,发出了巨大的声响。
后面两个男生跑到了老师旁边,一个孩子赶紧从老师的口袋里寻找速效救心丸,另一个孩子拿起了手机报警。
还是有学生受了伤,头碰到了车窗上,救生包拿了出来,里面有无数的应急药品。
那个高个子的男生顾不得擦汗,招呼着大家安静。
车已经停稳了,高个子男生费力地开了车门,将应急牌拿了出来,放在车的后方。
急救车于5分钟后到达了出事地点,学生们报案及时,老师抢救及时,转危为安。
三天后,老师站在讲台上,向大家问好,许多学生尚未从噩梦中惊醒。
这其实只是一场演习,芝加哥的学校每年都会进行这样的演习,演习前并不告诉你要发生什么,主要是对平常学习的紧要脱险知识进行考察。
老师在课堂上认真地总结着这次远行的教训,他肯定了大家做得好的地方,但也提出了不足之处,比如遇事不要大叫,要冷静思考;要避免头部受伤等等。
在美国,逃生演练是必修课程,每学期都要进行无数次模拟演练,这有助于提高年幼的孩子对危险的认识,以及掌握各种逃生的实战技巧,如果你成绩不合格,将会被列为不及格生源进行补考。
演练十分逼真,事前并不通知大家,惊险而刺激,比如会遇到“歹徒”,或者是发生交通事故、还有可能在高楼发生火灾等等,还有针对每个学生的单独练习,放学途中发生了人质事件,你该如何应对等等。
一个叫尼康的13岁中学生遇到歹徒后,勇斗歹徒,用机智与智慧骗取了歹徒的信任,并且于三日内成功自救,这个叫尼康的孩子,被评为“年度最佳机智少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不测。面对挫折,是勇敢面对,沉着解决,还是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的确是一门值得思考却又无比沉重的课程。
每个人,都需要锻炼个人坚毅的品格,锻炼个人迎难而上的意志。在人生的紧要关头,训练有素的人,一定时刻做好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对于这些有准备的人,哪怕发生了危险,他们也可以柳暗花明、苦尽甘来。
从容摔倒、优雅失败
一次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现场,小选手们摩拳擦掌,家长们也跟着紧张万分。
由于是预选赛,输者将直接被淘汰出局,因此,现场的气氛剑拔弩张。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的面孔,我突然间觉得这样的设计是否过于残酷,这么小的孩子,却要如临大考般地接受命运的煎熬。
一个打扮得花枝招盏的小姑娘第一个上台,她的母亲并没有风风火火地跟在她的后面,而是安坐在原位上,用目光送她上了舞台。说句实话,小姑娘有些怯场,背好的台词念得七零八落的,雪花般的语言、雨点般纠结的表情,尽管评委们尽量人性化,带头鼓掌以示鼓励,但小姑娘还是失败而归,结果是注定的:她无法进入下一轮比赛。
按照规定:所有参赛选手,均要在比赛结束前上台谢幕,无论你是输还是赢,学校想通过这个锻炼孩子坚毅的品格。
参赛选手过半时,一些注定无法进入复赛的孩子与家长们,早早地铩羽而归了,现场的掌声冷清了不少。
蓦地回首,却发现了那个小姑娘,正坐在化妆区的椅子上,而她的妈妈,正在认真地为她梳头、化妆,小姑娘问妈妈:“人家都走了,我们也走吧,我不要零花钱了,因为今天失败了。”
妈妈笑了,一点儿没有沮丧的表情:“一会儿还要谢幕呢,上台的时候别慌,优雅些,举止大方得体,要穿着最漂亮的衣服上台谢幕。”
妈妈只字未提失败的字眼,在与小女孩的对话中,尽是对美的赞扬与优雅的解释,小女孩的脸上也毫无失望的表情,等到大家上台谢幕时,她竟然第一个冲上了舞台,笑得比成功的选手还要甜美。
我敢说,她虽然未进入复赛,但她的笑容与漂亮,已经成了当晚绝对的主角,许多人记住了她的优雅。
摔倒也有摔倒的姿势,哭鼻子与笑,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笑是月,是美丽,可以引人入胜,更可以让自己从容,为何要抱怨暂时的得失,何必苦苦纠缠于一次比赛的结果?摔也要摔得从容,败也要败得优雅。
从容摔倒,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要的是精神矍铄、容光焕发,不沉沦,不丧志,揉揉膝盖,在受伤的地方打个补丁。
优雅失败,不拖泥带水,不冷场,有些掌声也是送给失败者的,让你记住我的春风满面,下一次,我定会厚积薄发、卷土重来。
学会从容面对失败,也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灯是善,光是心
深夜时分,一个下班回家的农民工,路过一条窄长的小巷。小巷窄,有风掠过,但更有危险降临,没有灯光依靠,车子掉在裸露的窨井里,车子瞬间成了麻花,农民头碰在旁边的墙壁上,血流如注。
小巷偏僻,只住着几户快要拆迁的人家,这儿要进行城网改造,到处是大大的“拆”字。
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正在深夜的凉风中等待父母回家,他做完了作业,煨好了饭菜,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父母给了他全部的爱,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做一锅可口的菜等待父母归来,家是父母的港湾,也是他的全部依靠。
外面有动静,许是父母回家了。
小男孩兴奋不已,跑出家门。破烂的围墙外,借着手电筒的光芒,他看到了路上趴着一个人。他有些恐惧地回到屋中,将电视机的声音开到最小,后来干脆想到了关掉灯。无边的黑暗,是送给自己的最好安慰。
他蓦地想起了那个可怕的窨井,顾不得害怕了,着急忙慌地出了门:果然如此,血早已经湮没了尘埃。
电话线早断了,他跑了三条街,终于找到一个陌生的路人,那人急忙打了急救电话。
小男孩拐回弄堂里,从家中拿出了各种各样的药,止血药敷在伤口上,无济于事,小男孩子想到了冰,白天他调皮时冻的冰,冰可以止血,一股脑地搬了一大堆冰来,血暂时止住了。
小男孩举着手电筒,沿着小弄的两边来回照射,他这样做,一是生怕有人过来,这儿危险;二是灯光是警醒,可以为伤者带来希望。
急救车迷了路,并没有及时赶来,小男孩坚守了一个多小时。
他多么盼望父母可以早早地下班,但父母并没有准时回家,他们每晚都是这样,一个是农民工,在工地上劳累;一个在上夜班,守着超市。
他们都是这个城市孤独的守护者。
好不容易,急救车过来了,医护人员按部就班,询问相关过程,小男孩讲了个大概。护士挑起了大拇指,血止住了,生命无大碍,好镇定的小伙子。
赞扬声是对男孩最大的鼓励,伤员走了,他并没有走,面对没有盖子的窨井,他的任务仍在持续,为了他人的安全,他不能袖手旁观。
男孩的父母回来时,他依然在风中等候,手电筒换了两次电池了。当父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禁不住搂着孩子稚嫩的双肩流泪满面。
没有过多的褒奖,这世上做好事的人不计其数,小男孩像一颗尘埃,无法掀起更多的波澜。
但醒来的农民工告诉家人:昏迷时,我看到了灯光,是灯光救了我,它一直在游动着,这是一种力量,我告诉自己要坚持,我还有家人,我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这应该是最简单却最真实的表扬了,小男孩年纪虽小,但心思缜密,一次刻不容缓的及时出手,挽救了一条宝贵的生命,这是善,是心,是光,是电,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根源。
灯是善,你见过没有光的灯吗?它们只要点燃了,便会激发起爱的力量,光芒四射,无边无垠。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榜样
东京郊区的一所演讲馆,摄氏40度的高温。无数学子嘴里不停地骂着这样的天与这么狠心的演讲老师,偏偏安排这么一个热的天让大家听课,更甚的是,这家演讲馆居然没有采取任何的降温措施。
勉强挤进了烦躁不堪的演讲馆里,演讲老师眼望着台下躁动不安的学子们,有些无可奈何。他裹着一件衬衣,额头上被大家感染地热汗横流,眼眶中明显有一种被惹恼了的冲动,他不停地拍着桌子,直到大家相对安静下来,然后他准备开始他近两个小时的演讲。
环境能够左右人的心态,尽管讲师的开场白非常精彩,但带来的却是稀稀松松的掌声。
正当人声嘈杂时,前门被人敲开了,可能是教室里的繁杂掩盖了他的敲门声,他似乎是敲了半天门没有效果后才挤了进来。所有人的目光由老师平移至这一处难得的风景。
一个步履维艰的老者,手里拄着一根拐棍,好不和谐的风景,同学们唏嘘起来。他大汗淋漓,脸上却尽是羞涩的微笑,他首先向老师和大家鞠躬表示歉意和打扰,然后说道:对不起,老师与各位同学,我是一名插班生,由于自己的腿不好,刚才在路上摔了一跤,所以来晚了。但我不愿意落下每一堂课程,因为在晚年能够有机会听到如此高规格的演讲已经是我的造化了,我不知道自己能够撑多久,但每一堂课我都会咬牙坚持来的。最后请大家谅解。
他说着,想找个座位坐下来,但演讲馆里早已经座无虚席,他一眼看到最前排有一把被人遗弃的破损凳子,他将凳子立起来,然后艰难地坐在上面。
本来喧嚣的演讲馆顷刻之间静了下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回味着刚才老者所讲的话。他就这样安静地坐在立起来的凳子上听了近两个小时的课程,他不停地做着笔记,然后带头给讲课老师鼓掌。期间,有无数个良心发现的同学想让座给他,均被他拒绝了,他告诉大家:我能够坚持下来。
接下来的演讲出奇顺利,之前热浪滚滚的演讲馆似乎凉爽了许多,同学们笑颜逐开、十分配合地听完了整堂演讲,最后大家站起身来鼓掌,为老师,也为那个始终坚持的老者。
老者也站起身来,挥手向大家感谢,他要来了麦克风,对大家深施一躬,然后说道:其实,我最应该感谢大家,因为我的耳朵不好,我害怕听不到老师的讲课声,但今天大家的安静使得我将老师讲的所有概念都记了下来,晚上我会好好地消化他们。
台上的老师也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忽然想起了什么,回转身去,在黑板上写下来他下一场演讲课的标题:《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榜样》。
榜样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相互的情感关怀,一个人有了榜样,就犹如航船有了灯塔,让人生充满斗志昂扬。
会开花就好
几乎所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十分严厉,尤其是在学习上,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常常是小伙伴们刚约好,游戏还没有开始,母亲便发现我逃跑了,三步并作两步地来捉我,我大惊失色地躲在柴谷堆的后面,大气不敢出。母亲还是能找到我,巴掌抡起来,一个猛子下去,我的脸上便开了花,鼻子上便酸不啦唧的,眼眶里便开始梨花带雨。
接下来,便是被锁在家里,星期天也要忙着啃书本,用父母的话说,荒村里必须要飞出个金凤凰。
我会是凤凰吗?我经常充满疑虑。
祖母与父母的态度截然不同,她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会开花就好,意思是说不要求花开得艳,开得美,只要能够打开花蕊就可以啦。为我的学业问题,祖母没少与父母争吵,父母总是对祖母说,不要拿过去的老眼光看现在的问题,现在什么年代啦。祖母总是有板有眼地反击着:什么年代了,只要还是人活着的年代,就得让人休息,还是那句话,会开花就好,不用开得美。
祖母是家里的长者,开始父母还与她理论,后来,父亲调到城里了,很少回家,母亲不识几个字,也就对我放松管教了,我保持着班级里不前不后的名次,每次回到家母亲总是沉着个脸,祖母则总夸奖我是个好孩子,比上一次的成绩提高了一分。
其实,我现在一直感谢祖母的坚持,才没有扼杀我对大自然原始的渴望与追求,使我过早地明白不能绝对指望着书本过日子。
前两天看报纸,说有一个孩子,由于学习的压力过大,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跳楼自杀了,掩住报纸,忽然间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样的报道应该不止一次了吧,我一直对这种逼迫式的教育方式表示怀疑,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孩子们的确太辛苦了,有人做过推算,孩子们每天背的书包不亚于农民工所搬的砖瓦与泥料,用个沉重来讲,不算过分吧。
春天的原野上,到处鲜花烂漫着,我始终找不到哪一朵花是最出类拔萃的,有一朵花开得最艳,可我到眼前时才发现,她的茎上居然是伤痕累累,不知何时让虫子蛀蚀得不像个样子。
大概,这也是一种自然界的规律吧,这世上本没有最鲜艳的花,我们何苦非要让自己的孩子开得最大、最艳呢?
会开花就好,这不能算浅尝辄止,也不能叫胸无大志,只能是一种呵护花朵的良好心态。
垃圾筒与打击乐
伦敦郊区的一栋居民楼上,住着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他的名字叫伯恩,他是一位家道中落、事业遇阻的音乐人,他的梦想像蓝天,但现实却如汽车的尾气一样污浊,他不得不借居在别人的屋檐下整日里郁郁寡欢。
居民楼下面并排站着许多只可爱的垃圾桶,不知何时起,这里多了十来个淘气的孩子,他们每天无所事事地敲击着垃圾筒的筒身,这令这里的居民十分苦恼,有几个年长的人曾经过来制止过他们,但无济于事,这些孩子都是孤儿,缺乏教养,惹急了他们便变本加厉起来。
因此,一大早或者是夜已经很深了,街头依然会传出这类不和谐的音符,这一度阻断了伯恩的创作热情,这些噪音使得他有些歇斯底里,他好想冲下楼去,用自己的拳头好好教训一下这些不可一世的小子们。
终于有一天的黎明时分,噪音依旧在响着,他沉不住气了,冒雨赶到垃圾筒前,有三两个小子们正在那里乐此不疲地敲打着垃圾筒,他本想冲向前去,但脚下却猛地一滑,孩子们发现了他,故意躲避着他来回逡巡着奔跑着绕着垃圾筒转圈,同时手里的鼓槌不停地敲打着筒身。
也许是那天下雨帮了忙,也许是老人的心里眼里藏满了智慧,他突然听到了一种从未听过的悦耳之音,“咚咚咚”,不对,声音没有规律,他若有所思,想着想着,他突然狡黠地从怀里掏出一英镑来,他高兴地对领头的孩子说道,过来,你拿了我的钱,就要听我的话。
“领头羊”不屑一顾地看着他说道,你以为给了我们钱就会让我们停止敲击吗?
不是,我给你们钱,是想让你们按照我所说的方法敲击筒身,而不是让你们静止,如果你们听我的话,我还会多加钱给你们。
这可是天上掉的馅饼,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一天,老人与孩子们折腾了好半天,老人失望地回家了,第二天一早,当楼下再次传来熟悉的打击声时,老人又拿着一英镑下了楼。
如此重复了多回,终于有一天,伦敦的郊区突然出现了一个打击乐团,首领是个老头子,领着一群孤独无依的孩子,他们打击着台上各种各样的乐器,一种天籁之音在高空中流响,那栋居民楼下再没见那些可恼的孩子们出现过,同时离开的,还有一个叫伯恩的老人。
伯恩从生活中拾起了人们从不经意的金砖,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打击乐团,谁也不会想到,打击乐的产生居然是由盛装污物的垃圾筒联想而来的。
我们每天都在丢生活的垃圾、工作的垃圾,还有我们大脑过滤下的垃圾,只是那些垃圾中,早有一些贵重的东西悄然从我们指间溜走。
其实,像这样的契机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在制造垃圾,送走垃圾,但在垃圾中,却充满了黄金屋,大千世界里,你是哪一种人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