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需要点哲学-自由的追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1 从未有绝对的自由

    方向盘对车轮的限制、约束,是为了不让它走错路,以至于跌入深渊。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约束是为了塑造它们美的气质,让它们供人观赏。因此,约束是必要的,而且对人对事的成就具有促进作用。放任自由只会导致泛滥成灾,只有约束才能成就秩序,成就和谐,成就圆满的人生。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

    当代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他的意思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本质,其本质是在生存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先存在,后本质。那么,所谓本性,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个形成过程的关键是个人自由的选择。在每一次选择中,每个人的本质就出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占领了法国,有个法国青年前来请教萨特,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这个年轻人面临着两个选择:是选择参加抵抗运动,离开自己年迈的、需要照顾的母亲,还是选择留在母亲的身边,而听任德国人在法国肆虐。二者只能选择其一,一经选择,这个青年就会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因此希望萨特能给他指点迷津。

    听完青年人的陈述,萨特给他分析了两种选择的后果:如果选择抵抗运动,他就成为了面对侵略奋起反抗的英雄,但失去了做一个孝子的可能;相反,如果留在母亲身边,他就可以服侍母亲,全尽孝道,但却成为没有血性的懦夫。然后,萨特说,这两种选择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完全是不同的选择而已,选择不同就是不同的人生,他就成为不同的人——英雄或懦夫,孝子或不孝。最后,萨特说:“你是自由的,所以你自由选择吧。”

    萨特的自由选择强调人在选择面前的自由,坚持不屈服于传统、权威和说教,无疑具有巨大的解放作用。但是,每一种人生选择都是选择,都有其理由,都是人的本质形成的过程,那么,杀人越货与舍生取义在实质上都是一样的,没有好坏之分,因此,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显然,这种自由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是行不通的。

    自由选择之后呢?萨特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选择是自由的,没有人逼迫你选择。这样一来,无论一个人的人生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能抱怨,怪只怪自己的选择。这种观念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同时也是冷酷无情的。

    按照这种逻辑,人世间的不幸都是个人造成的,社会就没有任何责任了。一个人出生的时候,父亲是酒鬼和小偷,母亲是妓女,他从小在妓院长大,社会抛弃了他……最后他成了一个罪犯——难道悲剧的所有责任都该由这个可怜的人来负吗?如果是这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社会对个体的帮助,比如慈善活动、公益事业甚至包括政府履行的社会救助职责都不需要了。实际上,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归结到个人的身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萨特的自由选择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逃避。

    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他们的活动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趋向和自由的范围等各个方面都是有一定的条件的。现实中的人的选择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一定社会关系内的选择。选择是有限的,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02 约束的身后才是自由

    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德】歌德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就是生物链,而生物链就是自然界中自由与约束的关系。没有一种生物是没有天敌的,它们在和同类生活的同时,也必然要提防天敌的袭击。假设哪天狮子不吃羊了,豹不吃兔子了,所有动物都安乐地繁殖,那么终有一天世界上的动物会越来越多,那么除了“人口危机”外,还会出现“牲口危机”,到时候动物们是不是也需要找一个星球来移民呢?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便在于,人有一种非凡的能力,那便是:人懂得自我约束。

    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定的约束,所以佛法中存在十分严格的“持戒”。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的确,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自由的。

    有这样一则寓言:

    车轮对方向盘说:“你总是限制我的自由。”

    方向盘说:“我若不限制你的自由,你就会跌到深渊中去。”

    汽车不能离开方向盘的限制,人也离不开社会的约束。

    只有有约束的自由是常态,世上并没有无约束的自由,而只有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自由。自由与约束是相对的,自由和约束总是在变化,约束少一点,自由就会多一些;约束多一些,则自由便会少一点。

    生活中,很多人都崇尚自由,反对约束,但世界上有绝对的自由吗?

    贾平凹笔下的云雀总以为笼子是它的束缚,想方设法地逃离那里,飞向心中的自由之所——天空。后来,它发现笼子外的世界有太多危机,有太多的艰辛束缚着它,使它疲惫,于是它回到了那个原本是约束,现在又成为它眼中自由的地方——笼子。

    从这只平凡的云雀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约束和自由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了约束才会有自由,因为自由存在的前提是束缚,没有各种各样比如道德法律上的约束和规定,或者各种人为的规则和要求,自由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没有自由,约束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所以,自由和约束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

    其实,人类是经过了无数次“包装”的,约束就是那一层又一层的包装纸,没经过包装的人做起事来随心所欲、无法无天,这种人将无法立足于社会。

    我们,不愿被别人抛弃,不想被社会淘汰,那么,我们必须约束自己。

    方向盘对车轮的限制、约束,是为了不让它走错路,以至于跌入深渊。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约束是为了塑造它们美的气质,让它们供人观赏。因此,约束是必要的,而且对人对事的成就具有促进作用。放任自由只会导致泛滥成灾,只有约束才能成就秩序,成就和谐,成就圆满的人生。

    03 自由就是随心而动

    当选择变为一种抉择的时候,自由对人来说无异于刑罚。

    ——【德】海德格尔

    《庄子·内篇·养生主》曰:“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在庄子的眼中,野鸡为了生存,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一天到晚四处找食。虽然如此,但它觉得很快乐,因为野鸡没被关在笼子里。而那些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虽然不必四处觅食,可它们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自由是珍贵的,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无法挽回,这也是做人的道理。

    戴晋生是个很有才学的人,魏王听说后,便把他请到王宫中面谈。谈话间,魏王见他气度不凡,是经国济世之才,于是要留戴晋生在宫中做官,赐给优厚的俸禄。

    戴晋生却拒绝了,他说:“您见过那沼泽荒地中的野鸡吗?它没有人用现成的食物喂养,全靠自己辛勤觅食,总要走好几步才能啄到一口食,常常是用整天的劳动才能吃饱肚子。可是,它的羽毛却长得十分丰满,光泽闪亮,能和天上的日月相辉映;它奋翅飞翔,引吭长鸣,那叫声弥漫在整个荒野和山陵。您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野鸡能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不停地活动,无拘无束地来往于广阔的天地之中。现在如果把它捉回家,喂养在粮仓里,使它不费力气就能吃得饱饱的,它必然会失去原来的朝气与活力,羽毛会失去原有的光润,精神衰退,垂头丧气,叫声也不雄壮了。”

    “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是不是喂给它的食物不好呢?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它失去了往日的自由,禁锢了它的志趣,它怎么会有生气呢!”

    自由是比任何物质的享受都要珍贵的,野鸡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了。在生活中,自由的内涵是丰富的:对于一个身陷囹圄的人来说,想去哪就去哪,就是自由;对于一个疾病缠身的人来说,拥有健康就是自由;对于一个为高考埋头苦读的学生来说,不再有考试就是自由;对于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来说,有钱就是自由……

    同时,自由也是珍贵的,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对于一个渴望自由的人来说,做一只自由游走的野鸡远比困在樊笼里的孔雀要幸福,因为自由永远都是无价的。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

    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野外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的交谈。

    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的老虎安逸。一天,一只老虎对另一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另一只老虎同意了。

    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的老虎也十分快乐,他再不用为食物而发愁。

    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

    一只是饥饿而死,一只是忧郁而死。从笼子中走出来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同时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而觉得别人的幸福却很耀眼。实际上,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并不适合,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幸福,何必去羡慕别人?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幸福,才是快乐之道。

    04 最大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

    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德】黑格尔

    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从重重束缚和限制中摆脱出来,达到自由的境界。这自由是怎样的自由,如何获得自由?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告诉我们的自由方式是精神的自由,一个人人身的自由算不上自由,只有精神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无论如何,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自由精神,否则,就只能拾人牙慧,成为别人的精神附庸,永远活不出真实的自己,又何谈自由?

    普鲁斯特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所开创的意识流写作方法已成为现代小说一大奇观。

    普鲁斯特是一个家境富裕、体弱多病然而有才华的年轻人,他酷爱书籍和绘画,经常出入巴黎社交场合。他在一次疗养过程中爱上了一个叫阿尔贝蒂娜的姑娘,初时遭到拒绝,后来姑娘态度有所改变,他更狂热地爱恋着她,想将她迎娶回家。但是那位姑娘却不告而别。他到处找寻,最后得知她已突然死去。

    普鲁斯特深感绝望,在绝望之中,他决定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一生经历的悲欢苦乐。由于他身患疾病,所以他几乎足不出户,一生都幽居在他的病榻之上,连阳光都极少见。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思想在精神领地与语言疆土上自由驰骋,在他的病榻上开创了意识流的写作方法。20世纪最伟大的意识流派文学作品《追忆逝水年华》就是这样在病榻上写就的。

    普鲁斯特因疾病困在病榻之上,从来不能自由行走在繁华的世界中,但是普鲁斯特有一颗自由驰骋的心灵,所以他就能够依靠心灵在世间飞驰。

    庄子曾经用一个很动感的词来描述精神自由:坐驰。怎样才能坐驰呢?坐在那里,身子不动,心灵在宇宙之间自由飞翔驰骋。一个人的肉体是可以被羁绊的,但是一定不要给你的心灵戴上枷锁。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心灵的自由飞翔驰骋,那他在人间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05 自由的价值高于名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放眼古今中外,真正淡泊名利的人很少,追逐名利的人很多。今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古今中外,为了生命的自由、潇洒,不少智者都懂得与名利保持距离。

    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恐慌,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不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惠子十分羞愧。

    庄子不慕名利,不恋权势,为自由而活,可谓洞悉幸福真谛的达人。人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

    《清代皇帝秘史》记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天机。

    在《庄子·列御寇》篇中,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黄河边上,有一户家庭贫穷靠编织苇席为生的人家,一天,这家的孩子潜入深渊,得到一枚价值千金的宝珠。回到家后,父亲对他说:“快点拿过石块来锤坏这颗宝珠!价值千金的宝珠,必定出自深深的潭底黑龙的下巴下面,你能轻易地获得这样的宝珠,一定是正赶上黑龙睡着了。倘若黑龙醒过来,你还想活着回来吗?”

    旷世巨作《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说过:“直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才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盛名之下,往往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因为它只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我们常羡慕那些名人的风光,可我们是否了解他们的苦楚?其实大家都一样,希望能活出自我,能活出自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06 在束缚中寻找无限的自由

    做个正直的人,就必须把灵魂的高尚与精神的明智结合起来。

    ——【法】爱尔维修

    人生不是自由的,有环境束缚着你,道德规范着你,与其去追求绝对的自由,还不如从内心深处去认识这些束缚的必要性。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相对的自由,实现灵魂的升华。

    有这样一个很著名的实验:

    让一群儿童分别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大厅,在大厅里最显著的位置,为每个孩子放了一块软糖。测试教师对每一个将要走进去的孩子说:“如果你能坚持到老师来叫你出去的时候还没把这块糖吃掉,将再给你一块软糖。就是说,你将得到两块软糖。如果你等不到老师来叫就把糖吃掉了,那么你只能得到这一块。”

    实验开始,孩子们依次走进大厅,结果发现:有些孩子没有控制能力,因为大人不在,他又受不了糖的诱惑,把糖吃掉了。还有一些孩子,知道了刚才提出的要求后,认为只要自己能坚持一会儿,就能得到两块糖,于是尽量控制自己,转移注意力,唱歌、蹦蹦跳跳,就是不看那块糖,一直等到老师来,这样他就得到了奖励,有了第二块软糖。

    专家们把孩子分成两组:能够坚持下来得到两块软糖的和不能坚持下来只得到一块软糖的,并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只得到一块糖的孩子普遍没有得到两块糖的孩子成功。也就是说,凡是小时候缺乏自制力的孩子,长大后做事就不太容易成功。

    自制,就要克制欲望。自制不仅仅是在物质上克制欲望,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制。在人生的旅途中,为了实现目标,也许你必须干一些自己不想干的事,放弃一些自己深深迷恋的事,这样就感到了一定的“约束”。但是,为了生活,为了目标,我们不能试图摆脱一切“约束”,而是应该在“约束”的引导下,一步步沿着既定的目标稳妥地前进。

    07 自由头顶的重量

    伟大的代价,即是责任。

    ——【英】丘吉尔

    “伟大的代价,即是责任。”丘吉尔的这句名言激励着人们去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与使命。丘吉尔曾告诫自己的儿子,作为国家的一员,他要背负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努力奋斗的责任。在他看来,具有一颗崇高的责任心,一个人就拥有了生命的脊梁。

    美国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小时候很喜欢钓鱼。他把大部分闲暇时间都花在了那个磨坊附近的池塘旁边。在那儿,他可以得到从远方游来的鼬鱼、河鲈和鳗鲡。

    本杰明和小伙伴们最喜欢到波士顿郊外的一个地方去钓鱼。那儿的水边有一片深深的泥塘,有鱼上钩的时候,他们必须站到泥塘里才能抓住它们。

    一天,大家都站在泥塘里,本杰明对伙伴们说:“站在这里太难受了。”

    “就是嘛!”别的男孩子们说,“如果能换个地方多好啊!”

    在泥塘附近的干地上,有许多用来建造新房地基的大石块。本杰明爬到石堆高处。“喂!”他说,“我有一个办法。站在那烂泥塘里太难受了,泥浆都快淹没到我的膝盖了,你们也差不多。我建议大家来建一个小小的码头。看到这些石块没有?它们都是工人们用来建房子的。我们把这些石块搬到水边,建一个码头。大家说怎样?我们要不要这样做?”

    “要!要!”大家齐声大喊,“就这样定了吧!”

    他们决定当晚再聚到这里开始他们伟大的计划。在约定的时间里,孩子们都到齐了,开始搬运石块。有时他们像蚂蚁那样两三个人一起搬一块石头。最后,他们终于把所有的石块都搬来了,建成了一个小小的码头。

    “伙计们,”本杰明喊道,“让我们大喊三声来庆祝一下再回去,我们明天就可以轻轻松松地钓鱼了。”

    “好哇!好哇!”孩子们欢叫着跑回家去睡觉了,梦想着第二天的欢乐。

    第二天早晨,当工人们来做工时,惊奇地发现所有的石块都不翼而飞了。工头仔细地看了看地面,发现了许多小脚印,有的光着脚,有的穿着鞋,沿着这些脚印,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失踪的石块。

    “嘿,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工头说,“那些小坏蛋,他们偷石头来建了一个小码头。不过,这些小鬼还真能干。”

    他立即跑到地方法官那儿去报告。法官下令把那些偷石头的家伙带进来。

    幸好,失物的主人比工头仁慈一点,否则本杰明和他的伙伴们恐怕就麻烦了。石头的主人是一位绅士,他十分尊重本杰明的父亲。而且孩子们在这整个事件中体现出来的气魄也让他觉得非常有趣,因此,他轻易地放了他们。

    但是,这些孩子们却要受到来自他们父母亲的教训和惩罚。在那个悲伤的夜晚,许多荆条都被打断了。至于本杰明,他更害怕父亲的训斥而不是鞭打。事实上,他父亲的确是愤怒了。“本杰明,过来!”富兰克林先生用他那一贯低沉严厉的声音命令道。本杰明走到父亲的面前。父亲问:“你为什么要去动别人的东西?”

    “唉,爸爸!”本杰明抬起了先前低垂的头,正视着父亲的眼睛,“要是我仅仅是为了自己,我决不会那么做。但是,我们建码头是为了大家都方便。如果把那些石头用来建房子,只有房子的主人才能使用,而建成码头却能为许多人服务。”

    “孩子,”富兰克林严肃地说,“你的做法对公众造成的损害比对石头主人的伤害更大。我相信,人类的所有苦难,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公众的,都来源于人们忽视了一个真理,那就是罪恶只能产生罪恶。正当的目的只能通过正当的手段去达到。”

    一个人只有真正为公众的利益担当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时,他的所作所为才会变得伟大而值得称颂。

    人们从来不会指望一个游手好闲、没有责任感的人能够成功。只有在真正懂得了责任的意义和内涵,并付诸行动时,才预示着一个人开始走向新的历程。

    08 自由并不等于权力

    在这个世界上,最渺小的人与伟大的人同样有一种责任。

    ——【法】罗曼·罗兰

    在许多人眼里,权力象征着一切,拥有了权力,也就拥有了金钱,也就拥有了幸福与自由。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在世人的眼中,亚历山大大帝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据说,当时的人们把他当作是太阳神的儿子,将其奉为自己的守护神,对他毕恭毕敬。因为怕被他的眼睛灼伤,没有人敢与他直视。亚历山大的权力可以说是达到了的顶峰,那么他幸福吗?

    在古希腊作家卢奇恩的《对话录》中,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大帝两人死后在阴间相遇,有这样一段对话:

    第欧根尼问亚历山大:“你不是太阳神的儿子吗?怎么你也会死啊?”

    亚历山大沮丧地说:“现在我知道,那不过是骗人的妄想。”

    接着,亚历山大大帝感慨到,世间的权力和荣耀不过是一场空。他刚闭眼,将士们就忙于争权夺利,瓜分他的帝国,没有人想着为他下葬。

    他怨恨老师亚里士多德误导了自己。第欧根尼问他:“难道你老师没有告诉你命运的眷顾是不可靠的,世俗的荣耀是不可靠的吗?”

    亚历山大愤怒地对第欧根尼说:“他是个骗子!一个金牌骗子!我的一切他都说好,我的行为和我的钱——他把钱也算成一种‘善’,这就意味着他不会为收钱而羞耻。是他的‘智慧’教导我执著于金钱、权力、征服,而让我遗忘了最重要的是‘自由’!”

    在对话的结尾,第欧根尼建议亚历山大喝下忘川水,忘记尘世的经历,以减少两相对比徒增的烦恼。他还告诉亚历山大要小心,因为他生前得罪和伤害过许多人,他们也要来阴间了。

    虽然亚历山大权倾一世,却身不由己,生活并不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平民百姓往往比拼命向上爬的官员更幸福,尤其是那些贪官枉法的官吏更是担惊受怕、提心吊胆,哪里谈得上什么幸福。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责任越大压力就越大,压力越大就越难快乐。一句话,自由并不等于权力。

    09 顺水而下的人生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

    “佛渡有缘人”,禅宗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而起,因缘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指引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简而言之,即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总称为因缘。一切万物皆由因缘之聚散而有生灭,即:缘起缘灭。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在看似偶然的背后都深深地隐藏着必然,而这必然又等待着这偶然来成全。也许,这就是缘妙不可言的地方。

    人在缘中,如大海中的朵朵浪花。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整个世界就是大江湖。人就是这江湖风波里的一片落叶,一朵雨里的浮萍。

    顺水推舟,乐天知命,不求开悟,但求一份内心真正的逍遥自在。

    一个人如果想要像禅者一样,放旷于天地之间,得先有颗自由飘逸的心,随风如白云般漂泊,安闲自在,任意舒卷,随时随地,随心而安。顺着因缘而行,豁达坦然,就能凡事得心安。

    法眼禅师在庆辉禅师那里参禅的时候,始终不能契悟入道。

    于是,他就辞别庆辉禅师,开始云游四方。

    有一天下大雨,他就在途中的一座地藏院挂单,寺里的知客师问他:“禅师你要往哪里去啊?”

    法眼禅师回答:“我也不知道,我没有什么目的,只是随便走走罢了。”

    知客师问:“你对这种四方来去的云游方式,有什么感受呢?”

    法眼禅师回答:“云水随缘。”

    知客师赞叹说:“云水随缘!这话最逍遥自在了啊!”

    法眼禅师听后,如中雷击,对“逍遥自在”四字,当下大悟!

    云卷云舒,水流潺潺,适性随缘,自由自在。法眼禅师一心求道,却不曾留意,原来自己走的恰恰是“正道”,所以脱口而出“云水随缘”。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

    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顺其自然就是静静等待大自然的时机,放心让苍天大地、雨露阳光去滋养。我们若看待自己的命运像看待天空中自由随性的云朵,我们的生命就会轻松随性,收获意想不到的大充实。

    10 乌托邦里的自由

    本无好坏,思考使然。

    ——【英】莎士比亚

    “乌托邦”被人们用来指过于完美但不切实际的事物。这个词是英国哲学家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杜撰出来的,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对美好未来和正义社会的永久期待。

    《乌托邦》一书的全名原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是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一说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乌有之乡”。

    1478年,莫尔生于英国伦敦一个法官家庭。1492年,莫尔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在此期间,他学习了希腊文,阅读了大量哲学著作,柏拉图的著作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牛津大学,莫尔结识了“文艺复兴之子”伊拉斯谨,并成为一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

    后来,莫尔的父亲认为从事古典研究和创作没什么前途,便让他改学法学。莫尔学成以后,成为了一名律师,由于精通法律,被大家称为“头等律师”。1504年,26岁的莫尔被选为下议院议员。同年,因为得罪了国王,莫尔辞去了公职。

    1509年,亨利八世继位,莫尔重返政界。1510年,莫尔担任了伦敦司法长官。从此,莫尔仕途得意,直至1529年被任命为英国大法官,成为当时英国最显要的人物之一。

    后来,莫尔在国务活动中坚持己见,亨利八世对他甚为不满。由于不赞成亨利八世与宫女安娜·宝琳的婚事,莫尔于1532年辞去了大法官职位。两年后,亨利八世迫使议院通过了“继承法案”和“至尊法案”,莫尔因拒绝承认这些法案而激怒了亨利八世,被关进伦敦塔。1535年,莫尔以叛国的罪名被送上断头台。在断头台上,莫尔小心地把自己的大胡子挪开说道:“这也要被砍掉,可惜啦,它可从来没有犯过叛国罪。”

    《乌托邦》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你们的绵羊,曾经是那样容易满足,据说现在开始变得贪婪而凶蛮,甚至要将人吃掉”。他还认为,“除非彻底废除私有制,财富的平均分配才能公正,人类的生活才能真正幸福”。莫尔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安乐死、尊重女权、宗教多元等与现代人生活休戚相关的问题。

    在乌托邦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作为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人们从来没有放弃对乌托邦的追求。

    11 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我不知道如何反驳伦理价值的客观性,但我发现自己不能相信一切荒唐残酷的问题都是我不喜欢的。

    ——【英】罗素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历史上言论出版自由最著名的拥护者之一,他的格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传遍了整个文明世界,他的一生就是追求言论出版自由的典范。

    1694年,伏尔泰出生于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少年时期,伏尔泰就读于耶稣会创办的大路易学院,后来又攻读法律,但不久就放弃了。由于伏尔泰才思敏捷,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而很快就闻名遐迩。后来因为伏尔泰写了一些政治文章,被投入巴土底监狱,并度过了将近一年的铁窗生活。

    1762年,伏尔泰和贵族罗昂骑士之间发生了一场公开的论战,结果伏尔泰以智取胜,使对方无地自容。不久,罗昂唆使一群恶棍殴打伏尔泰,后来又把他投入巴士底监狱。伏尔泰被迫答应离开法国,才被释放出狱。

    伏尔泰来到了英国,生活了大约两年半的时间,并通读了洛克、弗朗西斯·培根、牛顿和莎士比亚等人的著作,还结识了当时英国的主要思想家。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以及英国的科学与经验哲学,给伏尔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英国的政治制度。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成功,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的民主和个人的自由与伏尔泰在法国所知的政治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没有哪一个英国贵族能发布一项密令把伏尔泰投入监狱,如果以某种非正当理由拘禁伏尔泰,那么一份人身保护令就可以使他立即获释。

    1734年伏尔泰回到法国,写了他的第一部主要哲学著作《哲学通信》,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约翰·洛克和其他英国思想家做了一番大体上赞许和褒奖的描述,这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的真正开始。这引起了法国当局的愤怒,伏尔泰再次被迫离开巴黎。

    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私下邀请前往德国,后来因与腓特烈发生口角离开了德国。三年后,伏尔泰来到瑞士日内瓦附近的一家庄园定居,在那里他可以免遭法国国王和普鲁士国王的迫害。但是他的自由见解甚至使他在瑞士的处境也有点危险,1758年,伏尔泰只好移居到法瑞边境附近弗尔尼的一家庄园——如果当局找他的麻烦,他有两个国家可以逃跑。在弗尔尼,伏尔泰一住就是20年,在那里,他写出大量的文学和哲学著作,几乎与所有欧洲文化领袖通信和交流过。

    在四处漂泊的生涯中,伏尔泰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发表了大量的著作。伏尔泰不仅坚持思想、言论和出版自由,还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年近古稀之时,法国发生几起骇人听闻的迫害新教徒事件,伏尔泰又写下了许多政治小册子,抨击宗教上不容异说的宗教狂热主义。

    对于一个自由和谐的成熟社会来说,言论出版自由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允许公民自由思考,自由发表意见,正义才能被坚持,邪恶才能被鞭挞,问题才能被澄清,社会才能不被愚昧、暴政和阴谋所笼罩。

    12 在集体自由中享受个人自由

    法律,以其伟大的平等,禁止富人和穷人在桥下栖身,沿街乞讨,偷窃食物。

    ——【法】阿托纳尔·法郎士

    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

    有7个人在一起共同生活,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什么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具有自利的心理。他们每天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发挥了聪明才智,试验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主要方法如下: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但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只能拿到那份最少的。

    这个“分粥规则”高度体现了制度的作用:公平公正,相互制衡。所谓制度,就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各种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在维护经济秩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同样的粥、同样的人因为不同的分粥制度,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据说,在古罗马军队中,士兵每天定量得到一块面包充当全天的口粮,而这块面包是从更大块的面包上切割下来的。一开始,切割面包与分配面包的任务是由类似班长这样的长官一人担任,于是,长官往往切割下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然后按关系亲疏决定切割下面包的大小进行分配。由于分配不公平造成军队内部矛盾甚至内讧的事不少。因为在古罗马军队中,“除了女人和赌博之外,没有比食物更合适的东西可以使无事可做的军队产生剧烈的争斗了”。

    为了防止因争夺食物产生的争斗,罗马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规章:当两个士兵拿到了一块面包后,一个士兵来分割,而另一个士兵首先出来选择属于他的一半。可以设想,在这种规则下,分割面包的士兵出于自利,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平均分配。

    制度在于保护群体的共同利益,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贯彻下去。良好的制度是集体利益的保证,也是实现个人自由的重要动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