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个让人踏实的地方,许多小学生来我们这里参观,原本叽叽喳喳的,一看到老农具就安静了。”初冬,湖南糕文化博物馆外,创始人冯准抚摸着一件老蓑衣说。屋外,荷塘和梯田接续着初冬的雨水。
11月18日,湖南三赛视频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糕文化博物馆)成功登陆湖南股交所优选板,从商人到博物馆馆长,从文化到拥抱资本,冯准向三湘都市报《创周刊》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将“生意”变成“事业”
“南糕北饼”,中国南方稻作文化与北方麦作文化差异的形象表述。湖南,中国最早的水稻产地,亦是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糕饼文化的形成,与古代祭祀、节令有着密切的关系。“糕”与“高”谐音,自然成为中华吉祥文化的物质载体。糕文化历史悠久,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糕员外”——湖南糕文化馆,坐落于长沙市望城区雷锋大道附近一处院落。初冬季节,雨雾迷蒙,“糕员外”院子中央的小小梯田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水稻是糕文化的根,我原本特意在梯田种了许多水稻,哪知道收获的时候,全被鸟儿们抢了先机。”冯准在梯田边开着玩笑。
冯准,湖南糕文化馆创始人,1976年出生于湖南一个商业世家。冯准投身糕饼行业十几年,与亲戚几人共同创立的糕饼企业在长沙岳麓区、望城一带有十多家连锁店。
在糕饼行业经营多年,对于行业发展,冯准颇有一些心得。“蛋糕、面包,就是那几个品种,每家都会做,每家做出来也差不多,就是一门流水线的生意。同质化、价格战成为很多企业发展的瓶颈。”2011年,冯准不甘止步于已有的连锁店生意,这一次,她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这个“不一样”的机会很快就来了,“中华糕饼文化促进会王长龙总干事是我们的朋友,他对糕饼文化的认识很深刻,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在和他交流的时候,激发起我做‘糕员外’的想法。”
湖南是水稻种植大省,米糕产品是湖南糕饼的代表,有特色,有寓意,有文化,何不从此处下手呢?创建湖南省第一家“糕文化馆”,将“生意”变成“事业”,就这样,冯准下决心动一动文化的“奶酪”。
乡野温情中的文化之美
2014年底,湖南糕文化馆在长沙市望城区大泽湖街道东马社区正式启动。博物馆集文化、民俗、体验为一体,分为水稻溯源、糕艺传承、湖湘节庆、礼糕名家四个展厅。
在这里,参观者不仅可以了解稻作文化的起源、糕饼与民俗的渊源、传统糕点的制作技艺,还可以亲身体验制作糕饼的乐趣。
糕文化与水稻密不可分,2011年11月22日,在澧水边的临澧县新安镇杉龙村发现了6粒距今约18000年的碳化稻谷。
碳化稻谷的出土进一步印证了湖南“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江湖地位,这也更加坚定了冯准弘扬稻作文化、糕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在中华糕饼文化促进会的帮助下,整个2013年,冯准都奔走在湘西的山区寻找残留在山谷间古代农耕文明的痕迹。“我只能去最偏僻的地区,现代农村生产耕种都已经机械化了,许多老农具早就被丢掉了。”
翻土开地的旱地犁、粉碎土块的耙、松土保墒的耱、压土平地的碌碡、播种的耧车、杠杆提水的桔槔、滑轮提水的辘轳、自动提水的筒车……她一件一件弄清了这些老农具的来处,再一件一件地拉回来。有次为了从湘渝交接的大山中运回一架大型耧车,冯准租了一辆面包车开了一整天把它拉回博物馆,“好不容易说服了那个乡亲把它卖给我,我拖着就跑,生怕他反悔。”
“相比现在的机械化耕种设备,传统农具具有一种特别的美,刀刻斧琢的痕迹,泥土与汗水浸润的颜色,远古而又温暖,可能这就是‘文化’吧。”就这样,各式农具慢慢塞满了4间展厅,进门的一架大水车是冯准从望城一个发小家收来的,“那位伯伯一直舍不得,最终我还是这么说服了他,‘正是因为知道它的珍贵,才应该让更多人,特别是我们不需要再用劳力种田的后代记得曾经的乡野温情。'”
湖南制造vs湖南品牌
湖南为鱼米之乡,盛产优质稻米,用以制作糕点,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及淀粉等。糕点味美,其甜、黏、糯,老幼皆宜,故深受百姓喜爱。于是,做糕之人、售糕之店,自然颇有财运。
传说五代时期,长沙开福寺旁有个糕作坊,所售糕点甚多,有八宝、莲蓉、猪油、桂花、玫瑰、枣泥等10多个花色品种,这些品种色香味颇佳,主人便因此发财。刚好在他糕途正旺的时候,长沙发生了一场蝗虫天灾,当地百姓颗粒无收,店主没做任何细想,便将其所有的存粮和糕点全部捐献出来,救活了不少人,在四邻八乡广受尊敬,被尊称为员外,加之他又是做糕的,所以人称“糕员外”。后“糕员外”一直是爱心品牌传承至今,但制作技艺传承到清代后便逐渐失传。
回到家乡望城,冯准发现湖南传统的糕饼企业发展相对缓慢。除了九如斋、南北特这样的长沙老字号,糕点市场大多被罗莎、元祖等品牌占据。究其原因,冯准认为,还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老板们的眼睛只盯着产品,却忽视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推动力量——文化。
“什么是老字号?有历史、有故事、能传承几千年饮食文化,唤醒人们味蕾记忆、同时深深扎根在地域文化中才能称之为‘字号’。即使是新生品牌也要有不仅仅是卖个产品的情怀,一年能卖出多少钱就是品牌了吗?那只是中国制造,不是中国品牌。”冯准分析,“你看鼓浪屿那个‘赵小姐的店’,只是卖一个小小的凤梨酥,但它挖掘了鼓浪屿这个文艺圣地的特质,成了很多文艺青年首选的手信。”
在寻找湖南米糕文化的过程中,冯准偶尔在一本民间故事集中发现了仗义疏财“糕员外”的故事,虽然与真实糕员外的时代已相距一千多年,但她一下就在记载的寥寥数语中找到了某种神秘的共鸣。“我想每个真正的商人在心底都想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湖南这片土地从来都不缺社会责任感和伟人。我喜欢‘糕员外’这个品牌,不仅是想发扬中国的米糕文化,也希望能延续这位前辈回报社会的公益心。古时候许多能被称为‘员外’的人,都不仅是富,很多都有侠气,你看水浒里的卢俊义不就是个员外嘛。”冯准笑着说。
2014年,冯准正式注册“糕员外”这一品牌,用传统米糕技艺,融合现代食品技术,将米糕文化和吉祥文化进行了全新演绎。产品都是老师傅们间口口相传的古法配方,《甄嬛传》、《琅琊榜》中上阵过的甜点都能在这里找到痕迹,比如香芋糕、栗子糕、芝麻糕、金桔糕、红枣糕、红豆糕……因为糕谐音“高”,他便根据主题取名糕贵、糕寿、糕升、糕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