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一鞭,动一下”说的是驴拉磨的情景。为了使毛驴干活,人就想出了各种法子。一是在拉磨的时候,把驴的眼睛用布捂上,叫它只知一个劲地顺着磨道转,还不能偷嘴。二是人嘴里不停地吆喝,一手晃鞭子,一会儿吼一声,一会儿朝驴腚轻抽一鞭,毛驴的脚步才会快起来。
发展到后来,“挨一鞭,动一下”就用来形容敷衍工作的人,就好像“懒驴拉磨”,猛地提醒、警告一下,这类员工才会走几步,你不用“鞭子”去“抽打”他,他就不动。
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卡米尔·弗拉马里昂身边曾有过一名懒惰而又贪睡的助手,由于他的失职,使弗拉马里昂对星球的观察不止一次地遭到失败。有一次,这个助手又睡得错过了每天一次的夜间星球观察。弗拉马里昂实在忍耐不住了,便生气地对他说:“又错过机会了!就在你睡觉的这段时间里,这颗星已经‘跑’了几亿公里了……现在你给我到草垛里找针去吧……
身为员工任何时候都应记住,老板不在绝不能成为你偷懒或放松自己的理由。恰恰相反,你应该将之视为一个机会,一次考验,在严格自律的同时,锻炼一下自我鞭策的能力,让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进步。
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人之后,他有幸目睹了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亚历山大注意到,波斯人的生活十分腐朽,他们厌恶辛苦的劳动,却只想舒适地享受一切。亚历山大不禁感慨道:“没有什么东西比懒惰和贪图享受更容易使一个民族奴颜婢膝的了,也没有什么比辛勤劳动的人们更高尚的了。”对于任何惰性,就是你不愿意或者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人对生活中的一些消极情绪的反应。
日清对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一个懒惰成性、整天把工作留给明天的人,被上司或者同事推着走的是无法取得伟大的成就。我们要使主动工作成为一种习惯,勤奋做事、主动做事、用心做事,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一个前途光明的员工。
戴约瑟是美国最著名的地产经纪人了,他最初就是因为自愿替一个同事做了一笔生意,被提升为推销员,并最终走上成功之路的。
在他14岁的时候,戴约瑟只是一个听差的孩子,他觉得做一个推销员对他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他却梦想着能成为一名推销员。“有一天下午,”戴约瑟说,“从芝加哥来了一个大客户。当时是7月3日,他说他7月5日便要动身前往欧洲,在动身之前他想定一批货。这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办好,但第二天即7月4日正好是国庆日,是全国放假的日子,不过店主答应那天派一个店员来照料。”
普通订货的手续是客户先把各种货物的样品看一遍,选定他所想要的货,然后推销员把他所订的货拿来再认真地检查一遍。
但是,这次被指派去做这一工作的一个年轻店员不愿意牺牲他的假日来取货,他为难地说,他的父亲是非常爱国的,决不肯叫他的儿子把国庆日这样浪费。这当然是一种托词。其实他真正的原因是想去看赛球。
于是,戴约瑟对那个店员说,他愿意代替他做,结果他升了职。到17岁的时候,他便成了一个推销员。
戴约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把工作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那么肯定什么事情也干不好;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责,并主动完成任务的人,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
很多人把每天的工作可能是一种负担,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他们并没有做到工作所要求的那么多、那么好。对每一个企业和老板而言,他们需要的绝不是缺乏热情和责任感,不够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员工。
日清员工没有人要求你、强迫你,你却能自觉而且出色地做好需要做的事情。这样的员工哪一个老板会不青睐呢。任何一个企业都迫切地需要那些能够自动自发做事的员工。不是等待别人安排工作,而是主动去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好计划,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而不是把问题留到上司检查的时候再去做。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的工作是否已经堆积如山
一个员工周三接到老板的任务:在本周之内起草一份销售计划书,这对于策划出身的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第一天,手头上其他工作本来可以结束,但他想反正有时间,明天做完再动手也不迟。
第二天,因为有些突发事件耽误了一上午,到下午下班前才勉强将原有工作完成。
第三天,刚准备动手做,同事工作上遇到困难,为同事解决问题耽误了一上午,下午也没心情做。因为明天就是周末,他想:周末两天怎么也能做个差不多,不急。
结果,第四天一帮朋友搞了个聚会,整整玩了一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一直睡到次日中午。起来后,头还晕得厉害,他吃了几片药,又躺下休息。
第六天上班后,在例会上,老板问他完成任务没有,他不敢说没做,只好撒谎说差不多了,但有些数据需要核实,明天就能交上去。
开完例会,他立刻动手做,这时才发现这个计划书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涉及许多他不熟悉的领域,而且还需要许多实证数据作支持,别说一天,就是三天也未必能完成。想到这儿,他的大脑一片混乱。
五天之中,三天是打鱼,两天晒网。总是抱着明天再做,今天晒网的观念,从而让工作日渐堆积下来,到最后成为一座无法撼动的大山。
缺乏恒心,不能坚持不懈。总是抱着“等一会儿再做”的心态和行为所造成的,他原本不需要那么忙的。他总是习惯把问题往后拖,结果使工作越堆越多,问题也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多,越来越难以解决。这些无法完成的工作就像一座座大山那样压在他身上,使得他心力交瘁,疲于奔命。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等一会儿再做”、“有空再做、明天做、以后做”、“拖”、“等”、“研究、商量”等等拖延工作的借口其实是一种很糟糕的惰性心理。今天得过且过,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一个月,这个季度该达到的进度要等到下一个季度,等等。带着这样的念头工作只会感觉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忙碌。
大统百货公司董事长吴耀庭虽年届古稀之龄,他身旁的员工个个称道他是一位“1年365天绝对没有星期天”的模范领导人。
吴董事长给人的印象是:整日埋首工作,数十年来,他一直保持着对工作惊人的兴趣,平均每天工作14到18小时,他工作认真到‘忘我’的境界,有时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常忘了吃晚餐,直到感觉肚子有点饿,才会想一想自己到底吃过饭没有?
如果能一天就完成的工作,我们就不要拖个十天半月才完成。如果十天可以完成的,就坚决不用数月来完成。人的时间是很宝贵的,当你在钓鱼的时候鱼也在钓你的时间,当你在拖延问题的时候问题也在用后面的忙碌来拖你的后腿。
今日事今日毕,当你想说“等一会再做”的时候请马上闭嘴。即使是等一会儿再做,工作中那些你没有处理的问题也不会随时间自然而然地消失,等多久它还是在原地等着你去解决。并且未解决的问题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很多时候你本可以及时处理的一个小小的问题,却因为你的拖延,最终日积月累由小变大、由简单变复杂,形成了工作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因此,立即行动起来把事情处理完。只有这样你才能摆脱忙碌的纠缠,腾出精力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轻松愉快地生活和娱乐。
无主题变奏,你是否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什么
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猎狗们发现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于是就守在洞口等着。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跑出一只兔子。兔子一见猎狗就吓坏了,立即飞快地爬到了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刚好砸晕了正在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竟然逃脱了。
故事讲完之后,老师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是有问题的?”
有个学生回答说:“兔子是不会爬树的。”
“还有呢?”老师又问。
另外一个学生回答:“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
“还有吗?”老师继续问。
学生再也找不到问题了,但是,老师说:“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儿去了?”
土拨鼠哪儿去了?老师的一句话将学生的思路拉回猎狗追寻的目标——土拨鼠上。因为兔子的突然冒出,学生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分了岔,土拨鼠竟在大家的头脑中消失了。
在工作中,很多人都有可能忘了最初的目的,在不知不觉中“跑了题”,忙于应付一只又一只跑出来的“兔子”,结果忙来忙去什么都没有得到。
例如,想做饭了却发现家里没盐了,去买盐时发现旁边那个沙锅不错,买沙锅之前到另外一家商场比较价钱,结果在那家商场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一个品牌衣服专柜正在打折……到了最后盐没买成,却穿着新衣服在饭店里吃饭。这就是无主题变奏。这是造成我们无序忙碌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我们忙而无果的重要原因。
世界著名的管理顾问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从事诊断顾问工作时,雇主总会提出一大堆的难题向德鲁克请教。德鲁克总是推开这些问题,然后对客户说:“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你为什么要去做呢?”“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事呢?”“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德鲁克不替客户“解决问题”,而是替客户“界定问题”。他抛开客户的所有问题,让客户回到主题上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很清晰明白自己到底在忙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只有瞄准一个目标直奔主题,才能省去那些无用的忙碌,才能使你的辛勤得到最好的回报。
有一个年轻人向拿破仑·希尔讨教职业上的事情,这位年轻人举止大方,已经大学毕业4年了。
他们先从年轻人目前的工作谈起,并了解了他所受的教育情况、家庭背景以及对事情的态度等。希尔突然问他:“你找我,是不是想让我帮你换份工作呢?”
年轻人回答:“是的。”
希尔又问:“你想要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
年轻人比较沮丧:“问题就在这里,我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希尔说:“不妨让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10年以后你希望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呢?”
年轻人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我希望我的工作和别人一样,待遇很优厚,并且能买下一栋好房子。”
希尔笑了笑,对年轻人说:“你现在的情形好比是跑到航空企业里说:‘给我一张机票’,你并没有说出你的目的地,人家怎么能把票卖给你?同样道理,除非你知道了自己的目标方向,否则你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年轻人听完希尔的话,开始认真的思考。几个小时过后,年轻人满意地离开了。
一个人应该尽早为自己制定努力的方向,为自己的未来规划航向,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避免“瞎折腾”。
纷繁的世界,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似乎谁都在忙碌。忙碌着培训充电,忙碌着完成工作,忙碌着会议传达,忙碌着……总有一大堆事情在等着我们去完成,使我们忙得焦头烂额,以致把“我没空”、“我没时间”经常挂在嘴边。然而,等时间一长,个人的价值立见分晓,有的成了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有的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做事有没有方向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明白自己一生在追求什么目标非常重要,因为那就像弓箭手瞄准箭靶,我们会更有机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方向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针。有方向的人是在为美好的结果而努力,没目标的人只会在原地转悠。任何一个优秀的人绝不会在盲目中忙碌,他们总会在行动之前就为自己设定了努力的方向。
低效工作,你是否明确自己对公司作出了贡献
在一家国内知名的证券公司工作的小李,毕业于国外的一所金融学院,有着令别人羡慕的教育经历,人生的天平似乎早早地倾斜在他这一边,他也是公司公认的勤奋员工,但是三年过去了,他仍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职员,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在其工作方法上。
每一次领导布置一项任务时,小李都会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工作,他会找到所有需要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大量的统计工作。每天他都在不停地做着统计与分析,每当遇到一项复杂的数据时,他非要弄个明白不可。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可是效果如何呢?他似乎陷入了一种“分析陷阱”,不能自拔。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他并没有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陷入分析陷阱,始终不能提供一个结果给企业,努力的程度再大、花去的时间再多,也只是无意义的空耗。很多时候,忙碌都是白忙。因为盲目的忙碌,忘了工作细节,忘了工作创新,忘了工作圆满完成。
努力不等于成功,忙碌不等于效率,用时间来堆积利润的时代早已经过时。只有有计划地忙,忙到点子上,才能忙出效率,忙出成绩。
忙碌本没有错,但是,最重要的是你得忙出结果,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整日忙碌的无效工作。
在一家大公司工作的小文一下班就向母亲诉苦,说自己每天从一上班就开始忙个不停,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天天忙得晕头转向。一起进公司的同学兼同事小李虽然和自己是做同样的工作,看起来却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更让小文心理不平衡的是,到月底工作量一统计出来,自己还不如小李高。
我们可以忙,但绝不能在盲目中忙碌。忙一定要有计划,早上开始工作时,如果并不知道当天有什么样的工作要去做,就很容易像小文一样,把时间浪费在不该做的事情上。
市场只认结果不问过程,如果企业不能创造结果,不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无论其过程再完美,一样会受到市场的抛弃。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着眼于制造结果,没有结果的工作毫无意义。
因为无谓的忙碌,只记得应付工作任务,只记得要做上级安排的工作,只记得每天重复的程序。这样的忙碌是毫无意义的忙碌。
企业是靠结果而存在发展的实体,没有结果,一切免谈。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就不可能像电视剧里的老板那样语重心长地对员工说:“唉,老王,您都干了这么多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站在老板的角度上来说,也许开始还会无比仁慈地容忍你的碌碌无为,但是时间久了你还是没有任何作为,那么老板就会怀疑你的能力有问题,让你另谋生路。这就好比上学时有的同学上课很认真,下课也很认真,刻苦努力到了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但是考试成绩仍然不理想,很容易会让老师和其他同学认为这个学生智商有问题。
职场表演,你了解每天工作的意义吗
张经理会见一位重要的客人,发现秘书给客户倒了一杯水后就没有再续杯了,客户几次望着杯子,张经理只得亲自站起来为客人倒了一杯水。会议结束后,张经理和秘书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张经理:你为什么不给客人倒水了?
秘书:我倒了啊!
张经理:你没有看到客户喝完了吗?怎么也不加水?
秘书:啊?!您怎么不告诉我呀!
张经理:像加水这样的事还要我告诉你。你现在送一个文件给销售部。
秘书:今天快到下班的时间了!明天送行吗?
张经理:难道你没有看见这项工作很着急吗?
秘书小声嘟囔了一句,打工的命真苦。
像这位秘书一样,一些员工只是在表面上应付工作,当老板在的时候,他们就装作一副很认真工作的样子,而只要老板一转身,他们又已经聊天、喝茶、嗑瓜子、看报······
更令人失望的是,在很多企业里,有些员工早上在公司报了到,然后跑出去喝咖啡、洗桑拿,甚至进赌场,下午下班前再回公司“汇报”工作。当上司问他们要找的客户找到没有,他们就说“客户不在”、“客户没空,约好明天见”、“今天走访的客户太多,没来得及”。
这些员工可以归类为职场演员,职场演员只是在表面上参加了工作,但并没有落实结果。
即使你每天都能够准时上班,甚至可能是全公司最后一个下班的人,你依然只是在进行着职业表演而没有真正的贡献?
每次走过小孙的办公室,总看见他在敲着键盘认认真真地工作,上司无数次被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感动。
有一天,所有的员工都走了之后,上司决定找他谈一次话,对他的这种苦干精神表示鼓励。
当上司走到他的办公室门口,不经意地听到了他的一段对话:“黄老板,您放心,一定会按时完成的,我每天都加班到晚上9点。”
上司愕然,公司没有一个老板是姓黄的,小孙显然是在替别人忙乎。
辜负了上司期望的员工比比皆是,利用工作时间在股市中大浪淘沙,而以其他的方式干私活就更多了。那些每天早出晚归的人不一定是认真工作的人,那些每天忙忙碌碌的人不一定有优秀的绩效,那些每天按时打卡、准时出现在办公室的人不一定工作没有失误。对于任何一个公司而言,它需要的都不是那种仅仅遵守纪律、循规蹈矩,却缺乏热情和责任感的员工,而是那些积极主动、自动自发地对工作投入热情的员工。
拖延成灾,你了解工作日清的意义吗
有两个极其爱好文学的青年,其中有一个天赋极高,才思敏锐,另外一个则显得平平淡淡。他们都立志要成为一流的作家。
于是,他们约定十年后看看谁的作品更优秀。
天赋高的那位恃才傲物,有人要求他写几首诗,他总是说:我最近很忙。有人提醒他最近某地有文学大赛,你可以一展身手,他推脱说:我正在准备素材。有人劝慰他说,你应该展示自己的才华了。他无所谓地说:我正在等候时机。有人告诉他,你不能浪费自己的时间了。他回答说:再等等,再等等……
于是,他终日吃喝玩乐,时间久了,笔力自然拙笨,文思也就减退了。最后,竟然到了提笔忘字的地步。
“我本来应该……”
“我本来可以……咳!”
“如果当初……该多好啊!”
而那个天赋一般的青年没有放任时间的流逝,不耻下问,四方拜师,苦心孤诣研究一代又一代成功作家的作品和学术论著。并不断尝试着写自己的作品,不怕拙劣,敢于拿自己的作品向别人请教,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十年过去了,他的作品比之当初,简直是判若云泥,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也备受同行的推崇,成为著名的作家。
日清是成功的注释,拖延是对生命的挥霍。如果你将一天时间记录下来,就会惊讶地发现,拖延正在不知不觉地消耗着我们的生命。
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力量分析”。在这里,他描述了两种力量:阻力和动力。他说,有些人一生都踩着刹车前进,比如被拖延、害怕和消极的想法捆住手脚;有的人则是一路踩着油门呼啸前进,比如始终保持积极和自信的心态。这一分析同样适合于工作,我们希望公司的每一位经理在工作中都能从刹车踏板——拖延上挪开,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不断进步。
每个人都有懒惰的天性,而日清工作的人能够克服这种天性,使自己勤奋起来。日清既能造就一个人的成功,同时也能给企业业绩带来
1989年3月24日,美国埃克森公司的一艘巨型油轮“瓦尔代兹号”在阿拉斯加州威廉太子湾附近触礁,800多万加仑原油泄出,形成一条宽约1公里,长达8公里的漂油带。这里是美国和加拿大的交界处,以前很少有船只从这里通过。海水湛蓝,沿岸山青林密。
事故发生以后,大批鱼类死亡,岸边沾满油污,礁石上也沾满黑乎乎的油污。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附近海域的水产业受到很大的损失。环境保护组织对这一突发事件感到伤心,加拿大和美国当地的、地区的和更高一层的政府官员敦促埃克森公司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难题。
然而埃克森公司方面却迟迟拖延、无动于衷。公司既不彻底调查事故原因,也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清理泄漏的原油,更不向加拿大和美国当地政府道歉,致使事故进一步恶化,污染区域继续往外扩大。
埃克森公司的做法激怒了美国、加拿大地方政府、环保组织以及新闻界。他们联合起来发起了一场“反埃克森运动”。世界的新闻媒体像发动一场战争似的,对埃克森的拖延和傲慢发起了进攻。
新闻媒介和环境保护组织的尖锐批评,惊动了布什总统。3月18日,布什总统派遣运输部长,环境保护局局长和海岸警卫部队总指挥组成特别工作组,前往阿拉斯加进行调查。
在社会各方面的谴责声中,埃克森公司被迫用重金请工人使用高压水龙、蒸汽冲洗海滩,甚至用双手刷洗巨大的岩石。事故发生在初春的3月,阿拉斯加寒风袭人,海滩的清理工作十分费力,清理工作进展缓慢。埃克森公司仅此一项就付出了几百万美元;加上其他的索赔、罚款,埃克森公司的损失高达几亿美元;更为严重地是,埃克森公司的形象受到严重的破坏,西欧和美国的一些老客户纷纷抵制其产品,转而购买皇家壳牌产品,这使埃克森公司顿感狼狈不堪。它在人们心目中一下子变成了破坏环境、傲慢无礼的公司。
正是拖延让埃克森公司形象大毁、损失巨大。可见,日清工作不仅跟员工自身关系重大,也与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有着莫大的关系。员工的日清工作结果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拖延直接会把自己和企业带入痛苦的泥沼。
无论你是公司的高层主管,还是基层员工,大事还是小事,凡是应该立即去做的事情,就应该马上行动,绝不能拖延。一个成功的人、一家成功的企业,总是立即采取行动,从不拖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