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管理日志-12月1日乡镇企业不能忘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乡镇企业姓什么?姓农。乡镇企业是为了让农民从“穷”字中摆脱出来而办的企业。我是农民出身,不能忘本,要把立足于农、服务于农作为应尽的职责。我经常这样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亿农民,农民富裕就意味着国家强盛。

    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大国,如果8亿农民没有富裕,中国是谈不上富的,最多只能说3亿富、城市富,不能说全民富。农民如何致富?历史的经验表明,我们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大批农民进城做工,这在1958年已有深刻的教训;靠铁锹榔头在几分土地上种粮食致富,实践证明此路也不通。根据我们走过的路,发展乡镇企业,能使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到乡镇企业工作,做个离土不离乡的职工,再以工补农、以工促农,逐渐走上专业化大农业的道路,这是使农民致富的好办法。

    ——1988年,《纪念市总工会成立60周年发言稿》

    背景分析

    在过去30年中国的剧变中,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崛起是一道意外的风景。

    从历史的角度看,无论怎样评价这场历史性的革命都不过分,它不仅有史以来第一次让农民自发地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而且一举改变了乡土中国的内涵。30年来,鲁冠球在各个场合的表述,可看做是这种意识觉醒的象征之一。

    尽管这些年获得了很多荣誉,但鲁冠球从不讳言自己是个农民,而且颇以此为豪。实际上,鲁冠球这种朴素的情感几乎是改革开放后几代农民的共同诉求,也是他们改造世界的直接动力。多少年来,这个群体面朝黄土背朝天,用自己的汗水默默地哺育了一个民族;建国后,这个群体又担负起了支援国家建设的使命,用自己的双手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崛起不遗余力地奉献,但也正是他们,在中国向现代化艰难跋涉的道路上,以前所未有的气魄踏上了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征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鲁冠球的个人历史就是这场变革的时代缩影。

    数年来,鲁冠球对农业可谓情有独钟,但在商海中长袖善舞的他却因为农业投资吃过不少苦头。

    20世纪70年代,当万向还只是一家经营农具加工的小企业的时候,鲁冠球便开始实施自己的“理想”——帮周边每一个村办一家企业,结果却难有赢利;1988年,有了一定积累的鲁冠球又尝试通过搞农业车间来探索农业工业化的路子,但事后的效果也不理想;20世纪90年代,万向集团搞起了“创汇农业”,养鳗鱼并深加工出口,没想到又亏了不少。但他仍坚信“只要政策对头、重视科技、投资到位,农业也会是一个好产业”,这些举动无疑都反映出鲁冠球对于自身所代表的群体的深层次认同。

    行动指南

    从整个社会生态的角度看,企业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必须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社会基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