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量大了,格局就大了
国学大师如是说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东方学大师、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
当我们要在蓄水池中注满清澈的河水时,增加输水管道的长度只是拉长了水流的距离,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将管道拓宽,这样才能更快地将水池注满。
事实上,当我们真正改变了心灵的宽度时,生命的长度也会悄然增加。心量大,用包容的心去接纳他人的一切,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洒脱,做到真正的慈悲,获得真正的智慧。
俗话说得好:“没心没肺,活得不累;与世无争,活得轻松。”人要幸福长寿,就要懂得放宽心、度量大,能容人所不容。
从前,有个年轻的小和尚,他过得很不快乐,整天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唉声叹气。他对师傅说:“师傅啊,我总是爱烦恼、爱生气,请您开示开示我吧!”
老和尚说:“你先去集市买一袋盐。”
小和尚买回盐,老和尚吩咐道:“你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待盐溶化后,喝上一口。”小和尚喝完,老和尚问:“味道如何?”
小和尚皱着眉头答道:“又咸又苦。”
然后,老和尚带着小和尚来到湖边,吩咐道:“你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再尝尝湖水。”弟子撒完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老和尚问:“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小和尚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老和尚又问。
“没有。”小和尚答道。
老和尚微笑着对小和尚说:“生命中的痛苦就像盐的咸味,我们所能感受和体验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将它放在多大的容器里。”
小和尚听完,若有所悟。
老和尚所说的容器,其实就是我们的心量,心量的大小决定了痛苦的大小,心量越大,烦恼越轻,心量越小,烦恼越重。心量小的人,容不得,忍不得,受不得,装不下大格局,有成就的人,则往往是心量宽广的人。那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古圣大德,都为人类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盐粒”,如果你的“容器”有限,就会和不快乐的小和尚一样,只能尝到又咸又苦的盐水。
【人生智语】
我们的心,要和海一样,大江小溪都要容纳;要和云一样,天涯海角都愿遨游;要和山一样,任何飞禽走兽都不排拒;要和路一样,任何脚印车轨都能承担。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一些小事而心绪不宁、烦躁苦闷。
心量是一个可调节大小的容器,如果我们只顾自己的私欲,它就会愈缩愈小;如果我们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它又会渐渐舒展开来。若事事斤斤计较,便把自己的心局限在了一个很小的框框里。心量是大还是小,在于自己愿不愿意敞开。一念之差,心的格局便不一样了,它可以大如宇宙,也可以小如微尘。
责任,让生命变得崇高
国学大师如是说
青年之于社会,尽责使其开出新的局面,奋斗使其造出新的前途。有了这样的思想,青年们才有真正的出路。退而其次,也需使自己日日进步,否则便会生出许多问题。
——思想家、哲学家梁漱溟
勇于承担,就是在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担起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人人心中有大爱,又何患个人良知与社会风气的双重堕落?
现在有一些人,之所以遇危难不敢上,见急迫人退缩,归根结底是害怕自己吃亏,害怕到头来自己没有享受到,好处反倒让别人占去了,以致患得患失,河流不敢跨越,高山无法踏足,信心失却,道德泯灭,结果自然是人人苟安。
一个搬运工扛着沉重的包袱向山上走去,看上去,他每一步走得都很艰难,汗水不断地从他的额头上流淌下来,汗流浃背,衣服和裤子全都湿透了。在这个搬运工的后面还有一个搬运工,与这个满脸汗水的搬运工不同的是,后面的这个人神态轻松,他的肩上只扛着一小袋麻袋,步履轻快地向前走着。
途中,流了一身汗的搬运工遇到了一个从山上下来的游客,这个游客好奇地看了眼这个辛苦的搬运工,对他说:“后面那个人搬那么少的东西,而你年纪比他大,怎么还扛这么重的东西?你怎么不让后面那个后生多扛一些?”
搬运工呵呵一笑,说:“后面那个后生已经连续工作一个礼拜了,他每次都主动扛最重的包裹,不叫累不叫苦的。今天原本是他休息,听到我今天工作,就主动跑来给我帮忙,你说我怎么好意思让他那么辛苦。再说今天下雨,照理不会有那么多包裹需要往山上送,但是没想到今天的任务更繁重,那后生来帮我,但工作还是要自己做,即使有困难,也要自己承担,要不然,轻松的事情抢着做,艰苦的活却不愿干,那就不好了。”
这个憨厚的搬运工说完这句,呵呵一笑,继续朝山上走去。
【人生智语】
责任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精神,它可以在人们之间互相传递和接力。一个人承担起责任,并时刻保持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就能够感染到他人。要知道,使我们感到艰辛的,必使我们强大。对结果负责,对自我负责,等待你的才会是成功。
生活中,不乏有这样一些人,在面对某项任务时,常常喜欢挑肥拣瘦,好逸恶劳,专拣轻松的事情做,却把繁重的事情推给他人。面对重担,他们不是想着如何扛起,而是想着如何逃避;面对责任,他们不是想着如何承担,而是想着如何推卸。这样的人,终究无法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只有能经受一切困苦,才能承担起一切道义责任。
放弃对生活的过分挑剔
国学大师如是说
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难堪忍,没有一样事情是圆满的,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堪忍,受得了。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为如此,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众生,才最能够成佛。
——学者南怀瑾
《尚书·伊训》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话,是说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求全责备,对自己则要严格约束。要求别人怎么去做的时候,应该先问一下自己能否做到。推己及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一味地苛求挑剔别人,反而做不好事情。
他是一位咖啡爱好者,立志将来要开一家咖啡馆。闲暇时间,他到处喝咖啡,除了品尝不同的咖啡之外,也看看咖啡馆的装潢。有一次,他约一位朋友喝咖啡。带着朝圣的心情,朋友跟他去了一趟咖啡馆。很不巧,他对那家咖啡馆似乎没有什么好感。朋友问他:“怎么样,这家店的咖啡口味还不错吧?”他淡淡地说:“没什么。”朋友继续问:“店面的装潢呢?”他还是回答:“没什么。”以后的日子里,朋友陆陆续续跟他到过不同的咖啡馆,品尝不同口味的咖啡。对所有去过的咖啡馆,他的评价都是“没什么”,而且还带着点儿不屑的语气,“没什么”仿佛成了他的口头禅。朋友心想:大概是他的品位太高了,这些咖啡馆提供的咖啡及氛围果真都不如他的心意。
还有一个对西点蛋糕感兴趣的女孩。从前,她也常说:“没什么。”她不但爱吃西点蛋糕,还利用空闲时间拜师学艺,到专业的老师那儿上课,学做西点蛋糕。刚开始学习的那段日子,她还是不改本性,不论到哪里,吃到什么西点蛋糕,都会给对方“五星级”的评价:“没什么。”标准之严苛,让大家觉得她挑剔得过火。过了半年,当她从“西点蛋糕初学班”结业之后,态度有了180度大转变,无论在哪里,品尝过谁做的西点蛋糕,她都很认真地研究里面的配方,用什么材料、多少比例、烘焙的步骤,等等。如果做西点蛋糕的师傅在场,她还会很好奇地向对方讨教,研究其中的关键技巧。朋友笑着对她说:“你变了。从前是说‘没什么’,现在是问‘有什么?’”“没错,没错,其实每一件事情一定都‘有什么’,差别只在于你有没有观察到它‘有什么’而已。”
【人生智语】
放弃对生活的过分挑剔,才能让自己获得进步的空间,有时候,与其挑剔,不如先充实自己。
挑剔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人们总感到这也不好,那也不如意,却又没有比别人更好的办法来改进。如果放下对别人严苛的审视,改为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自己,做一个从“没什么”到“有什么”的转变,你就会从别人身上发现更多值得称道的东西。
坦然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国学大师如是说
天下固无无阻力之事也。
——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
在现实中,我们难免要遭遇挫折与不公正待遇,每当这时,有些人往往会产生不满,不满通常会引起牢骚,希望以此引起更多人的同情,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从心理角度上讲,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自卫行为。但这种自卫行为同时也是许多人心中的痛,牢骚、抱怨会削弱责任心,降低工作积极性,这几乎是所有人为之担心的问题。
通往成功的征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是常有的事。事业的低谷、种种的不如意让你仿佛置身于荒无人烟的沙漠,没有食物也没有水。这种漫长的、连绵不断的挫折往往比那些虽巨大但却可以速战速决的困难更难战胜。
史铁生17岁中学未毕业就插队去了陕西一个极偏僻的小山村,一次在山沟里放牛突遇大雨,遍身被淋透后开始发高烧,后来双腿不能走路,回北京后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致使双腿永久高位瘫痪,20岁便开始了轮椅上的人生。史铁生与各种病痛周旋了30多年,后肾病加重,转为尿毒症,必须频繁地做肾透析才能维持生命,只有中间不做透析的两天上午可以做一点事。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停止写作。他曾不无幽默地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母亲猝然离去之后,仿佛一记闷棍将史铁生敲醒——长久以来,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人。当史铁生的头一篇作品发表的时候,当他的头一篇作品获奖的时候,他多么希望他的母亲还活着,看到儿子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最后开辟出一条小路,至少她不用再为儿子担心,欣慰他找到自己生存下去的道路和希望。
当他被生活的荆棘刺得满心疼痛时,他没有沉沦,而是勇敢地抬头,他看到母亲的眼神是荆棘上开出的美丽花朵,在陪伴他一路前行。他有一次在广州刚去医院透析完,就去领奖。透析之后是很痛苦的,然而他就那么静静地、微笑着面对每个人。
生活中你会遇到许多才华横溢的失业者,但他们更多的是抱怨老板不识才,总之,牢骚一大堆。殊不知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吹毛求疵的恶习使他们丢失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自己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他们与公司格格不入,变得不再有用,只好被迫离开。你如果不相信,可以立刻去询问你所遇到的任何10个失业者,问他们为什么没能在所从事的行业中继续发展下去,10个人当中至少有9个人抱怨旧上级或旧同事的不是,绝少有人能够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业是失职的后果。
【人生智语】
在面对挫折时,许多人不是积极地寻求方法战胜挫折,而是一味地急躁,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抱怨生活给予他的太少,抱怨时运的不佳。但牢骚、抱怨只会削弱一个人的责任心,降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与其抱怨,不如坦然面对问题。
仔细观察任何一个管理健全的机构,你会意识到,没有人会因为喋喋不休的抱怨而获得奖励和晋升。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想象一下,船上水手如果总不停地抱怨:这艘船怎么这么破,船上的环境太差了,食物简直难以下咽,以及有一个多么愚蠢的船长。这时,你认为,这名水手的责任心会有多大?对工作会尽职尽责吗?假如你是船长,你是否敢让他做重要的工作?
如果你受雇于某个公司,就发誓对工作竭尽全力吧!只要你依然还是整体中的一员,就不要谴责它,不要伤害它,否则你只会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如果你对公司、对工作有满腹的牢骚无从发泄时,做个选择吧:一是选择离开,到公司的门外去发泄;二是选择留在这里,在其位谋其政,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的工作上来,为更好地完成工作而努力。记住,这是你的责任。
任何抱怨都于事无补
国学大师如是说
其实哪一个人在人生的坎坷路途上没有过颠踬?哪一个不在憧憬那神圣自由的快乐境界?不过人生的路途就是这个样子,抱怨没有用,逃避不可能,想飞也只是一个梦想。
——文学家、翻译家梁实秋
“事情怎么会这样呢?真是烦人!”“我这次考试没考好,全都怪……”“考试题出成这样,老师根本就是在为难我们。”“太讨厌了……”这是不是你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心情不愉快的时候,这些抱怨的话好像是不经过大脑就到嘴边了,然后心情会变得很沮丧。
其实,抱怨只是暂时的情绪宣泄,它可做心灵的麻醉剂,但绝不是解救心灵的方法。抱怨是人性中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抱怨的人总觉得自己是最正确且最不幸的,而这种不幸和痛苦,是除了他自己以外的全人类给他的。
一般来说,抱怨的人会经常发牢骚,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部原因。罗曼·罗兰说过,只有将抱怨环境的情绪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总是指责他人,认为别人没有将事情做好;为自己的错误做出种种狡辩,却不反思自己;对一些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不能坦然接受,反而进行埋怨和诅咒;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只会向人诉苦,而不懂得应该尽快解决……这样的人只会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他们的抱怨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助益。
白白有这样一位朋友:家庭条件很好,但是有一个使人很不舒服的习惯——爱抱怨。在白白的印象里,这位朋友好像从来就没有过顺心的事,什么时候与他在一起,都会听到他在不停地抱怨。高兴的事他抛在了脑后,不顺心的事他总挂在嘴上。每次见到白白,他就抱怨自己所谓的不如意,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烦躁,同时也把白白搞得很不安,白白甚至有点不愿见到他。
你周围有没有这样的“有毒”朋友?他们总在不停地抱怨。其实,他们所抱怨的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些小事情。
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白白的朋友一样,把每件不称心的小事都堆积在心里、挂在嘴上,自己的心态、情绪也因此变得很糟。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他犯错误的概率自然要比别人高,而且还有许多新的烦恼在后边等着他,那么他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抱怨——沮丧——出错——倒霉……他自己还不明白:我运气为什么总是这样差?那些能力不如我的人为什么干得总比我好?他们为什么会比我顺利?
我们常用“万事如意”“一切顺利”等词语来表达祝福,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那只是一个美好的祝愿而已,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事事如意呢?我们不可能保证事事顺心,但可以做到坦然面对,该放则放,不要把一些垃圾总堆在心里,把乌云总布在脸上,把牢骚总挂在嘴边,否则你自己会一直是个倒霉蛋,周围的朋友也会觉得你烦人。
【人生智语】
抱怨不会为你带来多少帮助,与其整日抱怨,倒不如想办法解决问题。抱怨不仅会让别人厌烦,也会让自己心烦,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半点助益。
欣赏你的对手
国学大师如是说
对手也能使我们强大,他总逼着我们去壮大自己的思想,快速地行动起来。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
关于做人做事,一位成功者说:“为人处世,要坦诚宽容;不要耿耿于怀,小肚鸡肠。当然,尤其是对你的对手。”而我们要说的是,要善于欣赏你的对手,你之所以生机勃勃、斗志昂扬,是由于有竞争对手的存在。
竞争对手不是永恒不变的,今天是竞争对手,或许明天就是你的合作伙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能征服对方的心,才是最彻底、最高尚、最伟大的胜利,而善于欣赏对手的优点就是取得这种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
有两个选手在世界职业拳击争霸赛上对决。年长的叫卢卡,30岁;年轻的叫拉瓦,25岁。上半场两人打了六个回合,实力相当,难分胜负。在下半场第七个回合,拉瓦接连击中老将卢卡的头部,打得他鼻青脸肿。短暂休息时,拉瓦真诚地向卢卡致歉。他先用自己的毛巾一点点擦去卢卡脸上的血迹,然后把矿泉水洒在他的头上。拉瓦始终是一脸歉意,仿佛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罪过。
接下来两人继续交手。也许是年纪大了,也许是体力不支,卢卡一次又一次地被拉瓦击倒在地。按规则,对手被打倒后,裁判连喊三声,如果三声之后仍然起不来,就算输了。每次都不等裁判将“三”叫出口,拉瓦就上前把卢卡拉起来。卢卡被扶起后,他们微笑着击掌,然后继续交战。这样的举动在拳击场上极为少见。
最终,卢卡负于拉瓦,观众潮水般涌向拉瓦,向他献花、致敬、赠送礼物。拉瓦拨开人群,径直走向被冷落一旁的老将卢卡,将最大的一束鲜花送进他的怀抱。两人紧紧地拥在一起,相互亲吻对方被击伤的部位,俨然是一对亲兄弟。卢卡真诚地向拉瓦祝贺,一脸由衷的笑容。他握住拉瓦的左手高高举过两人的头顶,向全场的观众致敬。
事实上,你和对手一样可以坦诚相处,真心交流。若你能放下狭隘,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你的对手,你就会发现,对方其实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处处与你作对,他有许多东西值得你去学习和借鉴。排斥对手于事无补,甚至会导致两败俱伤;相反,只有欣赏对手,才更能征服人心。彼此用真心交流,就会开出友谊之花。使他变成你的朋友,将对手视为前进的动力,不是更有助于你的成功吗?
所以,何必用那种仇恨的目光看待对手呢?如果这样做,只会让自己感到心累,而且到头来得不到半点儿好处,还不如真诚地欣赏对手,学习他的可贵之处。欣赏对手可以使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仅使“敌人”变成朋友,还能获得对手的信任和帮助。
【人生智语】
欣赏对手是我们学会做人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人格魅力,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洗涤我们的灵魂;欣赏对手能够体现出我们宽广的胸怀与高风亮节,更能展示我们谦虚谨慎的作风。
别被他人的话击倒
国学大师如是说
成熟不是看你的年龄有多大,而是看你的肩膀能挑起多重的责任。不要计较太多的得与失,要学会用一颗宽容的心包容对方的缺点与失误。
——文学家、翻译家梁实秋
在别人指责我们或者对我们进行攻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方寸大乱、恼怒不已。其实你应该知道: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令所有的人都满意。所以,我们要理智对待“批评”,懂得为人处世的变通之道。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批评别人,也经常遭受来自别人的批评和攻击。应该说,这些都在所难免。在面对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时,要汲取其中的合理成分,同时也应该感谢这些能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批评。
事实上,成功者无不具有开阔的胸怀,他们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来改进自己的工作。比尔盖茨就经常对微软公司的员工说:“客户的批评比赚钱更重要。从客户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比尔·盖茨本人就是一个胸襟非常宽广的人,他鼓励公司里的每个人畅所欲言,当别人和他有不同意见时,他都会很虚心地听。每次公开讲演之后,他都会问同事自己哪里讲得好,哪里讲得不好,下次应该怎样改进。这就是成功者的风范,也是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成为微软公司创始人的潜质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戏剧家阿瑟·米勒曾经到当时已年逾古稀的戏剧大家曹禺先生家做客。午饭前的休息时间,曹禺突然从书架上拿来一本装帧讲究的册子,上面裱着画家黄永玉写给他的一封信,曹禺逐字逐句地把它念给阿瑟·米勒和在场的朋友们听。这是一封措辞严厉、不留情面的信,信中这样写道:“我不喜欢你在新中国成立后写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的心不在戏剧里,你失去了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也不够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这是对曹禺的严厉批评,用字不多却相当激烈,然而,曹禺却将这封信视为对他的鞭策和鼓励。
当时,阿瑟·米勒对曹禺的行为感到不解,其实这正体现了曹禺的清醒和真诚。尽管他已经是功成名就的戏剧大家,但他并没有过分在乎自己的荣誉和名声。在这种看似费解的举动中,曹禺已经把这种批评演绎成了对艺术缺陷的真切悔悟,对他而言,那封信已然是一份鞭策自己的珍贵馈赠,所以他要当众感谢这一次批评。
【人生智语】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善待他人的批评、忠告,因为剔除少数无用的、恶意的批评之后,大部分的批评都是中肯的,忠于客观事实的。如果一味地掩饰缺点,为自己辩解,不仅暴露了自己心胸的狭隘,还无助于进步和成长。
要有“不争”的胸怀
国学大师如是说
一个人的胸怀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一个人立身处世,拥有什么样的胸怀,直接决定了其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壁垒,即使给你整个世界,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觉。
——学者南怀瑾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来说明水几乎近于道的修为。所以,一个人要有善于自处而甘居下位的气度,要有容纳百川的度量,立身要像水一样持平正衡,处事要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老子实际上是在期望人能做到如水一样。所谓“居善地”,就是善于自处而甘居下位;“心善渊”,就是心境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与善仁”,就是行为举止同水一般助长万物生灵;“言善信”,就是言语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正善治”,就是立身处世像水一样持平正衡;“事善能”,就是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动善时”,就是把握机会,积极行动,做到像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
如果将水的品性归结为一点,那便是“不争”。所谓“不争”,就是摒弃争强好胜之心,抛却争名夺利之意。若人能做到不争,便可消弭人世间的各种矛盾和争端。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二人从年轻时便有交游,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喜欢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从无怨言。后来二人各为其主,等到鲍叔牙所辅佐的齐国公子小白被立为齐桓公时,对手的臣子管仲被囚禁了起来。此时,鲍叔牙一再向桓公推荐管仲,并说要完成霸业非管仲不可。管仲由此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采纳自管仲的计谋。而鲍叔牙则甘居其后。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会多拿一些,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因为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啊!”
【人生智语】
人情世故,纷繁复杂,“上善若水”乃处世之基,以善念去关怀他人,用善心去包容他人,将水的泽被万物而不争的气度发扬光大,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管仲有奇才,鲍叔牙爱其才而能包容他的缺点,这就是“不争”的胸怀。“不争”的出发点是利人利物,而非利己,但反过来常常也能收到利己的效果。依旧以管鲍为例,鲍叔牙善于识人而又毫无私心,所以齐国上下都对他极为敬仰,以至于他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大都成为有名的大夫。虽然从利己的结果来看,“不争”多少有些狭隘,但也的确道明了“不争而无尤”的大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