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多懂点国学修养-安贫乐道,知足的人生最富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知足的人最富足。知足的人,虽卧荒地也如天堂;不知足的人,身处天堂却犹身处地狱。不知足的人无法看到自己所拥有的长处和优势,也就无法珍惜当下。那些被无穷无尽欲望束缚的人,永远只能在失望与挣扎中不得安宁。

    不求圆满,只须尽力

    国学大师如是说

    不圆满才是人生的真面目,人活着学习、工作,不过是让各种缺憾尽可能地少一点罢了。

    ——东方学大师、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

    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有些遗憾,反倒可以使人清醒,催人奋进。有句话说道:“没有皱纹的祖母最可怕。”那么,没有缺憾的生命便无法链接人生。

    世人皆期望有一个美丽而完美的人生,然而事与愿违,你愈苛求完美,愈得不偿失。

    一个灵魂对老天爷说:“您派给我一个最好的形象,我将永远崇拜您。”

    老天爷仁慈地回答:“好,你准备做人吧,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形象。”

    灵魂问:“做人有风险吗?”

    “有,勾心斗角、残杀、诽谤、夭折、瘟疫……”

    “另换一个吧。”

    “那就做马吧。”

    “做马有风险吗?”

    “有,受鞭笞、被宰杀……”

    “唉,请再换一个吧。”

    “老虎?”

    “老虎!”灵魂乐了,“老虎是兽中之王,它一定没风险。”

    “不,老虎也有风险,有时被人猎杀,有一种小兽是它的克星……”

    “啊,老天爷,我不想当动物了,植物总可以吧!”

    “植物也有风险,树要遭砍伐,有毒的草被制成药物,无毒的草人兽食之……”

    “啊……恕我斗胆,看来只有您老天爷没风险了,让我留在你身边吧……”

    老天爷哼了一声:“我也有风险,人世间难免有冤情,我也难免被人责问,时时不安……”说着,老天爷顺手扯过一张鼠皮,包裹了这个灵魂,推下界来:“去吧,你做它正合适。”

    其实,不完美的人生才是一种“圆满”,如果你做了还感到不好,改了还感到不快,考了99分还嫌不是100分,刻意追求完美,这样一定会很累。

    所以,不必苛求完美,任何事物都有缺陷与不足,也都有长处与优势,要学会利用自己的长处弥补不足,扬长避短。

    托马斯·杰斐逊就是一个懂得善用自己长处的人。

    【人生智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每个人来讲,不完美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无须怨天尤人,在羡慕别人的同时,不妨想想,怎样才能完善自己,或靠善良的美德,或用知识充实头脑,或凭借一技之长发展自己……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后,能坦然面对。

    音乐家托马斯·杰斐逊其貌不扬,他在向玛莎求婚时,还有两个情敌也在追求玛莎。一个星期天,杰斐逊的两个情敌在玛莎家门口碰上了,于是,他们准备联合起来,羞辱杰斐逊。这时,门里传来优美的小提琴声,还有一个甜美的声音在伴唱。如水的乐曲在房屋周围流淌着,两个情敌此时竟然没有勇气去推玛莎家的门,他们心照不宣地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过。

    杰斐逊并不完美,但是他有着演奏小提琴的音乐才华,于是便在情场竞争中不战而胜。生活中,在对待自己的缺陷和弱点时,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办法,杰斐逊靠小提琴,我们呢?其实我们都有自己的优点,这便是我们制胜的武器。

    知足的人最富有

    国学大师如是说

    倘若只盯着别人的种种好处,便成了纯粹的嫉妒者,我们目下的所有,一点也不比他人的少。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

    希腊哲学家克里安德当年虽已八十高龄,但依然非常健康,有人问他:“谁是世上最富有的人?”克里安德斩钉截铁地说:“知足的人。”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也说:“如果你不能对现在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纵使让你拥有全世界,你也不会幸福。”

    这不禁让人思考:何为富有?庄子曾告诫人们:“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利的欲望让人深受其害。回顾沧桑历史,人类始终难以摆脱欲望的纠缠,那些被无穷无尽欲望束缚的人们永远在失望与挣扎中不得安宁。

    从前有一个青年总是哀叹自己命运不济,生活多舛,一辈子既发不了财也求不到一官半职,终日愁眉不展。一天,他在路上偶遇了一个老和尚,看到老和尚一脸的平静祥和,他不由得叹了口气。

    老和尚拦住青年,问他为何叹气,青年说:“我看到你开心的样子觉得很羡慕。为什么我总是有这么多的烦恼?为何我总是一贫如洗?”

    老和尚说:“年轻人,你明明很富有啊!”

    青年问:“富有?我除了烦恼什么也没有。”

    老和尚并没有急着解释,而是继续问他:“那么,假如有人给你一千两银子,换你十年的寿命,你换吗?”

    “当然不换!”

    “给你五千两银子,换你的健康,你换吗?”

    “还是不换!”

    “给你一万两银子,换你的生命,你换吗?”

    “不换!”

    老和尚顿时笑了:“年轻人,到现在为止,你至少拥有一万六千两银子,难道你还不够富有吗?”

    故事中青年的烦恼来自于未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拥有的财富,他只看到自己缺少的东西,却从未看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若能知足,则一切烦恼自会迎刃而解。知足是一种处世态度,当我们忙于追求、拼搏而迷失方向的时候,知足常乐,这种在平凡中铺就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对于一路上风雨兼程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多么好的避风港。

    【人生智语】

    不要总是一味去羡慕别人,我们也要看看自身所拥有的,如健康、时光、理想、热情、知识、亲情、友谊等,你所拥有的东西,没准也是别人所羡慕的,虽“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只有知足,才能幸福快乐。

    所以,做人要知足,要懂得珍惜,不可贪得无厌。其实,每个人出生时都含着一把打开富贵、幸福之门的钥匙,只是你并没有用心去发现自己身上的这把钥匙,而是把眼睛停留在别人的幸福之门处。

    知足的人最富足。知足的人,虽卧荒地也如天堂;不知足的人,身处天堂却犹身处地狱。不知足的人无法看到自己所拥有的长处和优势,也就无法去珍惜,对他们而言,天下没有几件事情是令自己满意的,这时候,不满之心便油然而生,且像烈火般越烧越旺,不可遏止,人便总是处于痛苦和焦虑中无法自拔。

    淡看功名,方能达观进取

    国学大师如是说

    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虽有人送他,他亦不要。

    ——哲学家冯友兰

    人的思想境界有高有低。境界高者时刻自我观照,不断自省;又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四方;更像一只皮箱,提放自如,得大自在。承担与放下都非易事,都需要勇气与魄力,而要做到提放自如,淡然处之,更非常人所能达到。

    一天,山前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答道。年长的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

    年轻的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就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的往上爬去。

    后来,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是的。”“另一个人呢?”“他,永远不会回来了。”石头一惊,问:“为什么?”“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战胜世上最高的山峰,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也就没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折断了腿,活着与死了,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他……”“他自山崖上跳下去了。”“那你呢?”“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那你就来陪我吧!”年轻人就在路旁搭了个草房,住了下来。

    人在山旁,日子过得虽然逍遥自在,却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在纸上胡乱抹着。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了,轮廓也明朗了。后来,年轻人成了一个画家,绘画界还宣称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在升起。接着,年轻人又开始写作,不久,他就以文笔的清秀隽永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他觉得画画写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只有忘我,才能超越。

    故事中从山上跳下去的那位登山者,执着地追求着登上世界最高峰的荣誉,而一旦愿望实现,他却不能将之放下,再继续前行,所以他自认为只有绝路可寻。

    【人生智语】

    能够放下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超脱的人;能够提起的人,是有慈悲心的人,是负责的人,是奉献的人。提放自如,是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的大彻大悟,是感悟人生的喜乐哀愁之后的身心空灵,也是一种走到蜿蜒小径尽头之后的豁然开朗,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

    另一位年轻人之前也有轻生的念头,但因为不能违背和石头的承诺,所以他才有机会了悟真正的禅机——世界上更高的山在人的心里,收放之间,总能不断得到提升,只有坦然放下一切名利俗世的牵绊,才能真正领会生命的意义。

    踏实于现在,才能少一些叹息

    国学大师如是说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

    在时间的脉络中,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现在,把握当下的生活,势必会影响到未来。所以,不要一味地牵挂过去,也不要过早地担心未来,过好当下的生活,才能成为人生的主宰。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历史上一位受人尊敬的总统。在他年少的时候,一次和家里人一起玩纸牌游戏。几局下来,他抓的牌都不好,于是他就很不高兴。他的母亲看到这种情形,就认真地告诉他,不管你手中的牌如何,都只能用现在手里的牌继续玩下去。之后,母亲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人生的哲理:人生同玩牌一样,不管有什么样的人生际遇,都要接受现状,然后再竭尽全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母亲的话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触动。此后,艾森豪威尔从没有对生活抱怨过,并且脚踏实地地做好当下的事情,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把握当前的局面。他也从一个平民家庭的孩子,做到中校、盟军统帅,最后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

    “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如锦缎般的山花,转眼便会凋谢;碧玉般的溪水,映照着蔚蓝如洗的天空,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世界是美丽的,但似乎所有的美丽都会转瞬即逝。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抓住瞬间消失的美丽,就是一种收获。时间像是一支弦上的箭,它是单向的,不能回头,所以我们要把握住现在、今朝,认真活在当下的每一分钟里。

    一位中年人总觉得自己人生不顺,非常想找一位卦师占卜,想要知道自己的后半辈子际遇如何。他的一位哲学家朋友拦住了他,说:“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改变,而以后的事情又离你还很遥远。你为什么不抓住现在的时间做点事,而一定要去知道虚无缥缈的未来呢?”

    【人生智语】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一边后悔着昨天的虚度,一边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做出改变,而今天就在这后悔和决心之中被轻轻放过。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你所能拥有的只有实实在在的今天。只有好好把握今天,明天才会更美好、更光明。

    中年人听完之后,恍然大悟,说:“我明白我之所以前半生无所作为的原因了,因为我过去要么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上,要么就是凭空想象自己今后的人生,唯独没有好好把握住当下的时间去好好工作。”

    人生如白驹过隙。当一些人或事远离我们的时候,想要去挽留、去弥补都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如果再不捕捉当下的幸福,这份幸福也会匆匆而过。所以,要学会活在当下,以后才能少一些叹息。

    别用过长的尺子衡量生活

    国学大师如是说

    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但生活有生活的妙法,它本该是惬意的舒适的,切不可把生活过得逼仄。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

    过分渴望荣华富贵的人,永远都不会满足,他们每天都在不停地追逐和奔波,但却不知道何时能够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也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他们以为得到越多就是越好的,于是总给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达不到目标时便灰心失落,深陷苦恼中不能自拔。

    其实,衡量我们自己的生活,不要用过长的尺子,制定过高的目标,如此,生活才能多一份快乐。

    一个银行家在一个沿海小渔村碰到了刚刚靠岸的一艘小渔船,船上只有一个渔夫,却载着几条大的金枪鱼。银行家夸奖渔夫捕鱼的本领好,并且问他捕到这些鱼需要多长时间,渔夫回答说:“要不了多长时间。”

    银行家接着问:“那为什么不多干一会儿,多捕一些鱼呢?”

    渔夫说:“这些鱼足够一家人吃的了。”

    银行家又问道:“那你剩下的时间都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我睡个好觉,钓钓鱼,陪我的孩子玩耍,陪陪我的妻子玛丽亚,每天晚上我都会到村子里去,和朋友们吃吃饭,弹弹吉他。我的生活非常充实。”

    银行家说:“我是银行家,也许我可以帮助你。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捕鱼,挣钱买一艘更大的渔船,用大渔船挣来的钱再买更多的渔船,这样,你就拥有一支船队了。你不用再把自己打来的鱼卖给中间商,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商,或者自己做批发零售。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村子,到墨西哥城,然后到洛杉矶或纽约,让公司的业务发展壮大。”

    渔夫问道:“但是这要花多长时间呢?”

    银行家回答:“大约15到20年吧。”

    “然后怎么样呢?”

    银行家笑了笑说:“到时候你就可以申请上市,向公众出售公司的股份。此时,你会成为富翁,拥有数百万财产。”

    “数百万……然后怎么样呢?”

    银行家说:“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边的一个小镇上,一觉睡到下午,钓钓鱼,陪孩子们玩耍,陪陪妻子,每晚到镇上和朋友们吃吃饭,弹弹吉他。”

    【人生智语】

    现实生活中,总有许多人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作比较,却不知别人可能也在羡慕你的长处。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生活,试着不要用那么高的标尺去要求自己,这样,你的生活一定会多一份快乐。

    渔夫回答说:“难道这些不是我现在就已经在做的事吗?”

    银行家无言以对。

    渔夫追求的是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钓钓鱼,陪妻子孩子,和朋友吃饭休闲。如果按照银行家的标准来改造自己的生活,去追求更多的财富,那么他的生命就只能在忙碌和忧惧中度过,那样就会丧失很多简单质朴的快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