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妥善应对灾难-户外活动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进行各种户外活动,是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也是青少年成长所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但户外活动本身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风险,如果不能学会应对户外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就会因处置不当而给自己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伤害,有时这种损害是巨大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了解户外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和相应的应对方法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1、遇到雷电怎么办

    “不得了,不得了,祖孙两个人都被雷电击倒了!”2008年7月28日晚,一条惊人的消息不胫而走——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红旗村遭遇雷雨天气,年仅9岁的小女孩王语和56岁的奶奶在自家天台楼道上遭遇雷击,小王语当场被击身亡,奶奶背部被击伤。目击的村民称,在一声震耳欲聋的炸雷后,一道闪电飞快掠过小王语家的屋顶,随即冒起一股青烟。而据小王语的爷爷讲述,当晚7点30分左右,他正在厨房里做饭,小王语拿着两个塑料瓶在天台上接水玩耍,奶奶坐在楼道的一张凳子上,当时外面雷雨交加。在“咔嚓”一声巨响后不久,他听到楼道处传来老伴微弱的呻吟声,他急忙跑过去,发现小王语和奶奶均被雷电击倒在地,孙女趴在地上,满身红点,多处皮肤裂开,左脚掌被击穿了一个鹌鹑蛋大小的血洞,一点反应都没有,老伴的背上衣服则被烧了两个大窟窿。

    以上就是一起典型的雷击事件。有专家指出,在任何给定时刻,世界上都有1 800场雷雨正在发生,每秒大约有100次雷击。在雷电发生频率呈现平均水平的平坦地形上,每座90米高的建筑物平均每年会被击中一次。每座360米高的建筑物,比如广播或者电视塔,每年会被击中20次,每次雷击通常会产生6亿伏的高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以及雷击负效应造成的人员伤亡达3 000~4 000人,财产损失在50亿~100亿元人民币。

    雷电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那么,究竟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千米,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放电过程中,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既然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且发生的频率很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雷电呢?具体地,预防雷电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即利用避雷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而消失。

    (2)在雷雨时,人不要靠近高压变电室、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在大树下躲雨。

    (3)不能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在郊区或露天操作时,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撬棒等。

    (4)不要穿潮湿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属商品的货垛上。

    (5)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打手机。

    (6)雷雨天不要触摸和接近避雷装置的接地导线。

    (7)雷雨天,在户内应离开照明线、电话线、电视线等线路,以防雷电侵入被其伤害。

    (8)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要切忌继续登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屋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9)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他金属制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10)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

    (11)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在室内,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打雷时,在房间的正中央较为安全,切忌停留在电灯正下面,忌倚靠在柱子、墙壁边、门窗边,以避免在打雷时产生感应电而致意外。

    2、巧避沙尘暴

    2006年4月7日凌晨,蒙古国东部的肯特省、东方省和苏赫巴托尔省等9个省区遭遇强沙尘暴袭击,风速达到24~28米/秒。沙尘暴发生时,许多牧民仍游牧在外。沙土起时,1米开外就看不到人畜。蒙古国紧急情况总局称,共有40名牧民在风暴中失踪,寻找后发现,已有8人死亡。牧民的牲畜也没能幸免,由于牲畜往往顺着暴风跑,更容易走失。据不完全统计,已有500多头牲畜死亡。强沙尘暴还影响到蒙古国的铁路运输,导致10多个列车晚点。因铁轨被沙尘埋没,一列驶往蒙中边境扎门乌德的货车脱轨,所幸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这场沙尘暴还波及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4月9日下午,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已遭受特大沙尘暴袭击,为该地区22年来遭遇的最强沙尘天气。沙尘暴造成韩国一些航班被迫取消。这场沙尘暴甚至影响到千里之遥的日本,根据当地气象台报告,日本各地8、9日均观测到浮尘天气。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在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

    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的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他地区。且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个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南至甘肃河西走廊,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至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

    在发生沙尘天气时,要注意以下的一些事项:

    (1)要注意走路、骑车少走高层楼之间的狭长通道。因为狭长通道会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在通道中会加大,从而对行进在其中的行人带来一定的危险。

    (2)要注意不要在广告牌和老树下长时间逗留。有的广告牌由于安装不牢,在强大风力的作用下有可能倒塌。而一些老树由于已经枯死,根基不牢,也非常有可能在大风天气中断裂,给行人造成危险。

    (3)要注意轻型车的安全。由于轻型车重量较轻,在高速行驶中可能被大风掀起。所以要在轻型车上放一些重物,或者慢速行驶。

    (4)要注意尽量少骑自行车。

    (5)有风沙时应尽量避开室外锻炼,尤其是老人、体弱者。

    (6)保持空气湿度。试验表明,50%~60%的相对湿度对人体最为舒适。在风沙天气里,空气十分干燥,相对湿度偏小,易诱发鼻出血、干眼病、角膜炎、咽炎等病。经常有鼻出血情况者,应常在鼻腔里滴几滴水,保持鼻腔的湿润,或可口含润喉片,使咽喉凉爽舒适。还会使皮肤干燥,失去水分。对此,室内可以使用加湿器,以及洒水、用湿墩布拖地等方法,以保持空气湿度适宜。亦可大量饮水,多吃粥类、汤类、果汁,增加肌体水分含量。

    (7)沙尘天气来临时,应增强个人防护。细微的尘土无孔不入,一旦携带病菌,就会造成身体伤害。为防止有害物进入呼吸道,体质较弱者口罩、帽子、丝巾、眼镜一样都不能少。如果有条件的话,遭遇沙尘天气后,最好能洗个热水澡,全面彻底地清除体表尘沙,更换衣服,保持身体洁净舒适,从根本上断绝沙尘可能对身体的影响。

    3、海啸真可怕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当地时间上午8时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巨大的海啸席卷了印度洋沿岸地区,海啸掀起狂涛骇浪,汹涌澎湃,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市最著名的海滩——乌来来海滩,海啸前这里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海啸发生后,这里尸横遍野,随处可见丧生的游客。从海边向内陆的2000米内所有建筑几乎全部被摧毁,残垣断壁绵延50余千米。一些原本是在海里重达数百吨的大渔船,在海啸之后直接被抛到了市区街道上。泰国的普吉岛在经历海啸后也花容失色:渔船歪七扭八地在海湾挤作一团,桅杆拦腰断裂,缆绳和船上的物品七零八落。街上一片狼藉,车辆排起了长龙。电线垂在半空中,纹丝不动。塑料水桶、轮胎、桌椅、门框、粗细不一的树枝、三轮车、粘着血迹的木料,应有尽有地堆在街上。斯里兰卡、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甚至非洲东海岸的国家都受到了海啸的影响。据统计,海啸共造成近30万人死亡,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其实,海啸也是一种频繁发生的灾害,早在公元前47年(即西汉初元仁年)和公元173年(东汉熹平二年),我国就记载了莱州湾和山东黄县海啸。这些记载曾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并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两次海啸记载。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在海啸发生的时候,主要有以下的自救互救措施:

    (1)地震是海啸最明显的前兆。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千米远的地方。

    (2)海上船只听到海啸预警后应该避免返回港湾,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如果有足够时间,船主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

    (3)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如果你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快,立刻撤离到内陆地势较高的地方。

    (4)如果在海啸时不幸落水,要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时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5)在水中不要举手,也不要胡乱挣扎,尽量减少动作,能浮在水面随波漂流即可。这样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够减少体能的无谓消耗。

    (6)如果海水温度偏低,不要脱衣服。

    (7)尽量不要游泳,以防体内热量过快散失。

    (8)不要喝海水。海水不仅不能解渴,反而会让人出现幻觉,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9)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既便于相互帮助和鼓励,又因为目标扩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

    (10)人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热量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最好能放在温水里恢复体温,没有条件时也应尽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温。注意不要采取局部加温或按摩的办法,更不能给落水者饮酒,饮酒只能使热量更快散失。给落水者适当喝一些糖水有好处,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能量。

    (11)如果落水者受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12)要记住及时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内的吸入物。具体方法是:将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从后背按压,将海水等吸入物倒出。如心跳、呼吸停止,则应立即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4、好大的一场雾

    从2004年12月18日开始,印度北部地区的大雾天气导致了多起交通事故,至少造成了17人死亡。当地警方称,在印度东北部的比哈尔邦,一辆满载从尼泊尔朝觐归来的印度香客的大客车18日晚因大雾导致能见度低不慎从一座大桥上坠下,造成至少14人死亡,25人受伤。大雾还使救援工作进展困难。同一天,大雾还在比哈尔邦造成了另外两起交通事故,两辆汽车分别与两列行驶中的火车相撞,造成3人死亡。此外,大雾还对当地的空中和铁路交通运输造成影响。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许多国际和国内航班因大雾被迫推迟起飞,火车的正点运营也受到影响。

    雾的形成,和云形成过程相似,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因此,雾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大雾经常造成高速公路封闭、航运中断、机场关闭、航班延误,甚至引发重大交通事故,上面的例子就是明证。我国的航班、道路、地铁、公交、铁路和长途客运也有受到雾的极大影响的事件,以北京为例,2008年12月1日,首都机场计划起飞700余架飞机,几乎全部延误,另外,备降在外地机场的飞机也都没有回京。

    在大雾天气,人们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要根据天气情况改变自己的活动计划。比如,大雾天气就不宜进行体育锻炼。有些人锻炼身体很有毅力,不论什么天气,从不间断。其实,有毅力是好事,但天天坚持也未必正确,比如雾天锻炼就有些得不偿失。雾天,污染物与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将变得不易扩散与沉降,这使得污染物大部分聚集在人们经常活动的高度。而且,一些有害物质与水汽结合,会变得毒性更大,如二氧化硫变成硫酸或亚硫化物,氯气水解为氯化氢或次氯酸,氟化物水解为氟化氢。因此,雾天空气的污染比平时要严重得多。还有一个原因也需要强调一下,那就是组成雾核的颗粒很容易被人吸入,并容易在人体内滞留,而锻炼身体时吸入空气的量比平时多很多,雾天锻炼身体吸入的颗粒会很多,这更加加剧了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损害程度。如长时间滞留在这种环境中,人体会吸入有害物质,消耗营养,造成机体内损,极易诱发或加重疾病。尤其是一些患有对环境敏感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会出现正常的血液循环阻碍,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等。

    大雾天气人们要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在户外时戴上围巾、口罩,保护好皮肤、咽喉、关节等部位,中老年、儿童、身体虚弱的人更应重点防护。在多雾天气,有相关呼吸道病史的病人最好早晚不要出去,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的机会。大雾如果持续3~4天,将会对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病人造成负担。对于普通人要避免过度劳累,少食刺激性食物。可以适当多吃些虾皮、牛奶、豆腐,同时要补充维生素D。注意防范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等疾病。

    另外,雾天对于开车的人们来说,更应该分外小心,具体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雾天行车视野不佳,这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雾天驾驶首先是要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安全车距,不要跟得太紧,更不要随便超车。

    (2)控制车速。要尽量靠路中间行驶,不要沿着路边行车,以防不小心落入路侧的排水沟,或者与路边临时停靠的车相撞。要遵守灯光使用规定,打开前后雾灯、尾灯、示宽灯和近光灯,利用灯光来提高能见度。雾天行车不要使用远光灯,因为远光灯射出的光线容易被雾气漫反射,会在车前形成白茫茫一片,开车的人反而什么都看不见。在雾天视线不好的情况下,勤按喇叭可以起到警告其他车辆的作用。当听到其他车的喇叭声时,应当立刻鸣笛回应,提示自己的行车位置。

    (3)听从指挥。要听从高速公路执法人员的指挥,在收费站等候时,应遵守交通规则,不要争道抢行;在进行编队放行时,必须保持车距,严禁超越前车,直至驶离有雾路段。

    5、台风刮得正紧

    2009年8月8日,台风“莫拉克”袭击我国台湾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2009年第9号热带风暴“莫拉克”于8月2日下午5点在菲律宾东北部洋面上生成;8月3日下午5点加强为台风,台风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2级,7日晚10点在台湾省花莲县登陆,登陆后其强度有所减弱,并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8日上午8点强热带风暴进入台湾海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0级;当天下午2点,强热带风暴位于福建莆田以东约100千米的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0级,移向转为北偏东方向;8月9日19点30分,“莫拉克”在福建省晋江市围头登陆。

    截止到2009年8月25日下午6时,台湾“中央灾害应变中心”公布伤亡统计数据为,全台有461人死亡、192人失踪、46人受伤。死亡人数依序为高雄县392人、台南县28人、屏东县23人、南投县7人、嘉义县7人、彰化县3人、云林县1人;其中,高雄县部分,包括甲仙乡小林村死亡318人、失去联系24人、六龟乡新开部落死亡26人、那玛夏乡死亡20人。

    台风是一种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强烈的热带气旋。这种热带气旋会因发生地点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叫法。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东亚一带叫台风;在南半球称旋风。

    台风源地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广阔的洋低纬洋面上。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加强发展为台风的初始位置,在经度和纬度方面都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地带。在东西方向上,热带扰动发展成台风相对集中在4个海区。它们是南海中北部的海面、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

    台风的成因,是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成水汽升空,而周围的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终必使整个气流不断扩大而形成“风”。由于海面之广阔,气流循环不断加大直径乃至有数千米。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了台风和台风路径。

    由于台风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可能会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台风天气发生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1)尽量在台风袭来前结束室外、野外活动,如果台风袭来时正在室外、野外活动,必须非常小心。

    (2)步行时要注意防砸。步行时要弯腰慢步,尽可能抓住附近栏杆等固定物。过桥时若风力特大,须伏身爬行。在周边楼房密集的马路上,此时很可能有花盆、玻璃、广告牌突然坠落,行走时要特别注意高处动静。

    (3)尽量不要选择骑车。台风刮来时,人体受到的冲力是很大的。如果骑自行车、助动车或摩托车,受到的冲力可能更大,车头可能漂移失控。对于上班或是需要外出的人来说,如果当天有台风来袭的话,就不要选择骑车了。

    (4)开车要注意降速。台风来袭时,风雨往往忽大忽小。如果风雨一时变小,开车市民也要保持低速慢行,看清道路。因为若此时突然又刮起强风,行人很可能身不由己地被刮至车前。另外,在过下通式立交桥前要先降速,看清桥下有无可能导致车辆熄火的积水。

    (5)躲避暴风雨的同时也要注意防雷击,不宜靠近铁塔、变压器、吊机、金属棚、铁栅栏、金属晒衣架,不要在大树底下以及铁路轨道附近停留。

    (6)台风刮来时或台风去后常可能发生触电事故。在台风去后,特别要关照孩子别去电线吹落处玩耍。看到落地电线,无论电线是否扯断,都不要靠近,更不要用湿竹竿、湿木杆去拨动电线。若住宅区内架空电线落地,可先在周围竖起警示标志,再拨打电力热线报修。

    (7)如果家中只有老人,而菜场、超市离家又较远,不妨多买些水果、蔬菜、鱼肉等副食品储存备用。

    6、雪崩真危险

    2002年8月7日,北京大学山鹰登山队林礼清、杨磊、卢臻、雷宇、张兴柏5名队员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顶峰的过程中,遭遇雪崩,2人遇难,3人失踪。信息传来,5名队员的亲人和校友无不沉浸在悲痛之中。

    雪崩是指在积雪的山坡上,当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便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的自然现象。有时也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雪崩往往从宁静的、覆盖着白雪的山坡上部开始,突然间,咔嚓一声,勉强能够听见的这种声音告诉人们这里的雪层断裂了。先是出现一条裂缝,接着,巨大的雪体开始滑动。雪体在向下滑动的过程中,迅速获得了速度。于是,雪崩体变成一条几乎是直泻而下的白色雪龙,腾云驾雾,呼啸着声势凌厉地向山下冲去。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速度可以达20~30米/秒,随着雪体的不断下降,速度也会突飞猛涨,一般12级的风速度为20米/秒,而雪崩将达到97米/秒,速度可谓极大。

    雪崩被人们列为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雪崩具有突然性、运动速度快、破坏力大等特点。它能摧毁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线路、通讯设施和车辆,甚至能堵截河流,发生临时性的涨水。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次生灾害。

    雪崩对个人或是登山者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雪地活动的人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天气时冷时暖,天气转晴,或春天开始融雪时,积雪变得很不稳固,很容易发生雪崩。探险者应避免走雪崩区。实在无法避免时,应采取横穿路线,切不可顺着雪崩槽攀登。在横穿时要以最快的速度走过,并设专门的瞭望哨紧盯雪崩的可能发生区,一有雪崩迹象或已发生雪崩要大声警告,以便赶紧采取自救措施。

    (2)大雪刚过,或连续下几场雪后切勿上山。此时,新下的雪或上层的积雪很不牢固,稍有扰动都足以触发雪崩。大雪之后常常伴有好天气,必须放弃好天气等待雪崩过去。如必须穿越雪崩区,应在上午10点以后再穿越。因为此时太阳已照射雪山一段时间了,若有雪崩发生的话也多在此时以前,这样也可以减少危险。

    (3)不要在陡坡上活动。因为雪崩通常是向下移动,在1∶5的斜坡上,即可发生雪崩。高山探险时,无论是选择登山路线或营地,应尽量避免背风坡。因为背风坡容易积累从迎风坡吹来的积雪,也容易发生雪崩。

    (4)集体行动时如有可能应尽量走山脊线,走在山体最高处。如必须穿越斜坡地带,切勿单独行动,也不要挤在一起行动,应一个接一个地走,后一个出发的人应与前一个保持一段可观察到的安全距离。在选择前进路线或宿营地点时,要警惕所选择的平地。因为在陡峻的高山区,雪崩堆积区最容易表现为相对平坦之地。

    (5)在高山前进和休息时,不要大声说话,以减少因空气震动而触发雪崩。

    (6)最好每一个队员身上系一根红布条,以备万一遭雪崩时易于被发现。

    (7)注意雪崩的先兆,例如冰雪破裂声或低沉的轰鸣声,雪球下滚或仰望山上见有云状的灰白尘埃。雪崩经过的道路,可依据峭壁、比较光滑的地带或极少有树的山坡的断层等地形特征辨认出来。

    一旦遇到了雪崩,则应该掌握以下的急救措施:

    (1)马上远离雪崩的路线。这时要冷静判断当时形势。出于本能,会直朝山下跑,但冰雪也向山下崩落,而且时速达到200千米。向下跑反而危险,可能给冰雪埋住。向旁边跑较为安全,这样,可以避开雪崩,或者能跑到较高的地方。逃生时抛弃身上所有笨重,如背包、滑雪板、滑雪杖等。带着这些物件,倘若陷在雪中,活动起来会显得更加困难。

    (2)切勿用滑雪的办法逃生。不过,如处于雪崩路线的边缘,则可疾驶逃出险境。如果给雪崩赶上,无法摆脱,切记闭口屏息,以免冰雪涌入咽喉和肺引发窒息。抓紧山坡旁任何稳固的东西,如矗立的岩石之类。即使有一阵子陷入其中,但冰雪终究会泻完,那时便可脱险了。

    (3)如果被雪崩冲下山坡,要尽力爬上雪堆表面,平躺,用爬行姿势在雪崩面的底部活动,休息时尽可能在身边造一个大的洞穴。在雪凝固前,试着到达表面。扔掉你一直不能放弃的工具箱——它将在你被挖出时妨碍你抽身。节省力气,当听到有人来时大声呼叫。同时以俯泳、仰泳或狗爬法逆流而上,逃向雪流的边缘。

    (4)被雪掩埋时,冷静下来,让口水流出从而判断上下方,然后奋力向上挖掘。逆流而上时,也许要用双手挡住石头和冰块,但一定要设法爬上雪堆表面。

    7、火山喷发要远离

    1985年11月13日夜晚,哥伦比亚拥有25万人口的阿美罗小镇上的人们进入了梦乡,整个小镇一片宁静。半夜11点的钟声刚刚敲过,突然一道紫色的闪光撕裂了漆黑的夜幕,巨大的响声从那道可怕的闪光处传来。火山发出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地动山摇,狂风大作,火山喷出的灼热岩浆顿时融化了山上的层层积雪,冰冷的积雪变成了滚热的液体,顺着山脉顿时溢满泥浆,随后泥浆溢出河床,形成了一片黏稠可怕的汪洋。只过了短短的8分钟,泥石流就吞没了阿美罗,一个原本充满生机的小镇,瞬间在地球上消失得无影无踪,那里的2万多居民也在这一瞬间成为大自然的牺牲品,幸存者寥寥无几。

    这就是著名的鲁伊斯火山大喷发,它夺去了25万人的生命,5000多人受伤,5万人无家可归,13万人成为灾民。哥伦比亚的经济损失也相当严重。火山喷发使15个城镇受灾,面积达3万平方千米。在这个方圆范围内,输水管道、线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遭到破坏。哥伦比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咖啡出口国,咖啡是哥伦比亚经济的支柱创汇业,而受灾地区又是哥伦比亚重要的咖啡产地。火山喷发破坏了大面积的咖啡园,正在成熟的咖啡豆化为灰烬,给哥伦比亚带来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

    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成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成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成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火山喷发往往几个月前就能有征兆,因为在突然喷发以前,岩浆会从下面向外挤压,在火山的一侧产生一个可看得见的圆丘。小的火山岩喷发会使圆丘增加隆起程度,使它更不稳定,直到最后发生崩溃,产生巨大爆炸释放压力。但是它什么时候将突然爆发,很难准确预测。

    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火山喷发的产物,更是火山喷发的动力。从岩浆的产生到火山喷发的整个过程,挥发性物质的活动无一不在起作用。

    火山喷发大致经历孕育、上升、喷发、塌落几个过程。在火山喷发的孕育阶段,由于气体出溶和震群的发生,上覆岩石裂隙化程度增高,压力降低,而岩浆体内气体出溶量不断增加,岩浆体积逐渐膨胀,密度减小,内压力增大,当内压力大大超过外部压力时,在上覆岩石的裂隙密度带发生气体的猛烈爆炸,使岩石破碎,并打开火山喷发的通道,首先将碎块喷出,相继而来的就是岩浆的喷发。气体爆炸之后,气体以极大的喷射力将通道内的岩屑和深部岩浆喷向高空,形成了高大的喷发柱。喷发柱在上升的过程中,携带着不同粒径和密度的碎屑物,这些碎屑物依着重力的大小,分别在不同高度和不同阶段塌落。

    但是,火山喷发并非千篇一律,像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那样的喷发,事前熔岩已静静地流出,由于熔岩流动缓慢,因而只破坏财产而没有危及生命。而像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那样的火山碎屑喷发或蒸气爆炸(或蒸气猛烈爆发),则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

    个人在遇到火山喷发时,应该根据火山喷发物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1)熔岩:迅速跑出熔岩流的路线范围。

    (2)火山喷射物:如果从靠近火山喷发处逃离,应佩戴头盔,或用其他物品护住头部,防止砸伤。

    (3)火山灰:具有刺激性,会对肺部产生伤害。逃生时应用湿布护住口鼻,或佩戴防毒面具。当火山灰中的硫黄随雨而落时,会灼伤皮肤、眼睛和黏膜。应戴上护目镜、通气管面罩或滑雪镜。到避难所后,要脱去衣服,彻底洗净暴露在外的皮肤,用干净水冲洗眼睛。

    (4)气体球状物:火山喷发时会有气体和灰球体以超过每小时160千米的速度滚下火山。可躲避在附近坚实的地下建筑物中,或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钟左右,球状物就会滚过去。

    8、洪水无情

    1998年6月12-27日,受暴雨影响,鄱阳湖水系暴发洪水,抚河、信江、昌江水位先后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洞庭湖水系的资水、沅江和湘江也发生了洪水。两湖洪水汇入长江,致使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以下水位迅速上涨,从6月24日起相继超过警戒水位。期间由于暴雨频降,到8月16日,宜昌出现第六次洪峰,流量63 300立方米/秒,为1998年的最大洪峰。这次洪峰在向中下游推进过程中,与清江、洞庭湖以及汉江的洪水遭遇,中游各水文站于8月中旬相继达到最高水位。之后又有第七次、第八次洪峰出现。

    同年入汛之后,松花江上游嫩江流域降水量明显偏多,先后发生三次大洪水。其中第三次洪水发生在8月上中旬,为嫩江全流域型大洪水。支流诺敏河古城子水文站、雅鲁河碾子山水文站、洮儿河洮南水文站水位均超过历史纪录,洪水重现期为100~1 000年。在嫩江堤防6处漫堤决口的情况下,齐齐哈尔、江桥、大赉站的洪峰流量都超过了1932年。

    此外,同年6月份,珠江流域的西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西江支流桂江上游桂林水文站6月份连续出现4次洪峰,最高水位达147.70米,为历史实测最高值。受上游干支流来水和区间降雨的共同影响,西江干流梧州最大流量52 900立方米/秒,水位26.51米,为20世纪第二位大洪水。6月中下旬,福建闽江支流建溪、富屯溪流域出现持续性暴雨,致使闽江干流发生大洪水。闽江干流水口电站最大入库流量37 000立方米/秒,洪水经水库调蓄后,干流竹岐水文站最高水位16.95米,最大流量33 800立方米/秒,为20世纪最大洪水,洪水重现期约为100年。

    1998年洪水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各省统计,农田受灾面积2 229万公顷(3.34亿亩),成灾面积1378万公顷(2.07亿亩),死亡4 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 551亿元。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受灾最重。

    洪水就是河、湖、海所含的水体上涨,超过常规水位的水流现象。洪水常威胁沿河、滨湖、近海地区的安全,甚至造成淹没灾害。洪水灾害的防御需要政府的有效组织,但个人也应该在洪水到来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具体地,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

    (3)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4)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5)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6)保存好可以使用的通讯设备。

    洪水到来后,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方法: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9、泥石流来啦

    1999年12月15日到16日,委内瑞拉北部阿维拉山区加勒比海沿岸的8个州连降特大暴雨,造成山体大面积滑塌,数十条沟谷同时暴发大规模的泥石流,汹涌的泥流从山坡上奔泻而下,到处横冲直撞,像野兽一样,毫不留情地吞噬着沿途的一切,数万人的生命在它的魔爪之下苦苦挣扎。大量房屋被冲毁,多处公路被毁,大片农田被淹。据估计,委内瑞拉全国有33.7万人受灾,14万人无家可归,死亡人数超过3万,经济损失高达100亿美元,这场泥石流以它前所未有的破坏性,成为20世纪南美洲最严重的自然灾难。进入21世纪以后,泥石流灾难的报道依然频见报端,其中,以2006年2月17日发生在菲律宾莱特省的泥石流损失最为惨重。因连日天降暴雨,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东南约670千米的圣贝尔纳镇的昆萨胡贡村发生泥石流,泥石流瞬间将村庄中500余座房屋和一所正在上课的小学全部吞没。据菲律宾红十字会估计,泥石流导致约200人丧生,1 500人失踪。

    泥石流是如此可怕,那么,究竟什么是泥石流呢?它具有怎样的特征?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是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泥石流是水与泥沙石块相混合的流动体,由于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其运动过程产生巨大动能,而不同于一般洪水,常有一些特有的现象。比如,很多泥石流暴发之初常可听到由沟内传出的犹如火车轰鸣或响雷声,地面也发出轻微的震动,有时在响声之前,原在沟槽中流动的水体突然出现片刻断流。随响声增大,泥石流似狼烟扑滚而来。所以,出现断流、响声等现象时,已经预告了泥石流的发生。

    人们应该掌握一定的逃生技巧,这样才能在遭遇泥石流时,降低自己和身边的人伤亡的可能。具体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警惕泥石流的发生。比如在连续长时间降雨后,就应该在心理上提高警惕,尽量不要外出到泥石流易发区。如果暴雨过后听到山谷中出现雷鸣般的声响,则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时更应该提高警惕,防止意外发生。千万不要暴雨时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谷中有声响而不在乎。

    (2)一旦发现河谷里已有泥石流形成,应及时通知大家转移。在逃离过程中,应照顾好老弱病残者。

    (3)野外露宿时,千万不要选择在山谷和河沟底部,并且要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而应该选择露宿在平整的高地。

    (4)在发生泥石流时,应该立刻向河床两岸高处跑,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高处爬,来不及奔跑时要就地抱住河岸上的树木。因为,躲避泥石流的地方一般是在离泥石流发生地较远处的安全高地、河谷两岸的山坡高处、河床两岸高处这些地方。千万不要往泥石流的下游方向逃生,或者顺着泥石流方向奔跑。

    (5)泥石流发生后,千万不要饮用被污染了的水,以免发生中毒,可考虑收集雨水饮用。食品不足时,应适量进食来维持生命。若食物已短缺,应一边寻找山果等充饥,一边等待救援。

    (6)要时刻铭记在心的是,安全的高地才是躲避泥石流的最好场所。因此,在躲避过一次泥石流后,不要放松警惕待在原地不动,甚至回到山谷中去,而是应该继续向更高更安全的高地出发,以防泥石流的再次发生。

    10、险遇山地滑坡

    2009年5月16日下午,兰州市九洲开发区石峡口小区发生山体滑坡。由于滑坡剪出口高出地面30多米,滑动势能大,破坏力强,而居民楼离山体很近,崩塌的2万余立方米黄土将小区内4号楼两个单元的楼体,冲倒在7米多深的排洪沟内,30余户居民受灾。8人被埋压,除成功救援生还1人外,其余7人遇难。

    2008年1月3日中午,涪陵区第五中学附近(桥南天子殿社区)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连绵滑坡山体顶点高约130米,整体方量约250万土石方,滑坡超过16万土石方,“吞噬”迎宾大道长达360米。

    2007年6月16日至20日,重庆云阳县遭受暴雨袭击,6月22日,距离云阳新县城8千米的云阳县双江镇建民村,突然发生重大山体滑坡。造成当地农户房屋垮塌30余间、损毁家具100多件、活埋牲畜50多头,以及电源、通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50余万元。

    ……

    山体滑坡在我国是一种多发性的自然灾害。所谓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走上”、“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温、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时,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当遇到滑坡正在发生时,为了自救或救助他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镇静,不可惊慌失措。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慌乱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极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

    (2)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逃离危险区段。

    (3)避灾场地应选择在易滑坡两侧边界外围。遇到山体崩滑时要朝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离原居住处越近越好,交通、水、电越方便越好。切忌不要在逃离时朝着滑坡方向跑。更不要不知所措,随滑坡滚动。千万不要将避灾场地选择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也不要未经全面考察,从一个危险区跑到另一个危险区。同时要听从统一安排,不要自择路线。

    (4)跑不出去时应躲在坚实的障碍物下。遇到山体崩滑,当你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可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沟里。应注意保护好头部,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头部。

    (5)对于尚未滑动的滑坡危险区,一旦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邻近的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

    (6)滑坡停止后,不应立刻回家检查情况。因为滑坡会连续发生,贸然回家,从而遭到第二次滑坡的侵害。只有当滑坡已经过去,并且自家的房屋远离滑坡,确认完全安全后,方可进入。

    另外,在野外活动时也要特别注意躲避滑坡险情。外出旅游时一定要远离滑坡多发区,野营时避开陡峭的悬崖和沟壑,避开植被稀少的、潮湿的山坡,因为这些地方都是滑坡可能发生的地区。

    11、登山迷路了

    在野外旅游登山,如果没有导游服务,又被如诗如画的大自然所陶醉而流连忘返,那么你很可能会迷路,这样,有必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以备临时之需。要防迷路就要学会辨别方向。在晴和的白日或夜晚,天上有太阳或北斗星当然方便,但若在阴雨天气或茫茫林区,要辨方向也需有些窍门:

    (1)可观察树木,由于植物喜阳,故树木向阳的一面枝叶繁茂,树干纹理较另一面光疏。

    (2)可观察石头,石头向阳一面往往光滑、裸露,而朝阴一面则粗糙多苔类植被。

    (3)可观察土地,向阳一侧往往草木茂盛,而阴坡则植物稀疏,若在高原地区,即使在夏季,阴坡仍会有积雪或残冰。这样,凡阳面即南面,凡阴面即为北面,大致可以辨出方位。

    如果是结队而行,避免迷路或走散最好的方法就是,若在10分钟之内看不到队友,也听不到队友的声音,就要当心了,这时可扯开嗓子呼唤队友,如果没有回应,应立即打电话,如果没有信号则应立即原路返回,寻找队友。这样多半可以避免迷路。

    那么,一旦迷路了又该怎么办呢?

    (1)要保持镇静,不要心慌,仔细回忆一下自己走过的路。从最有代表性的地点如何走到此处的?如果按原路返回是否可以走上正道?如果是在密林之中,可试探着往回走,但一定要每走8~10米时在树上做一个记号。可折断一根树枝,也可在树干上划一个痕记以防再次走错方向时返回原地。

    (2)如果是组队前往,可首先与队友取得联系。和队友联系时应站在高处视野开阔的地方,选择典型的地物地貌告诉队友,如山下道路特别的拐弯、水库、颜色形状特别的房屋、高处孤立的树木、与某一个山头的相对位置。

    (3)要记住走过的路两侧的地形地貌,可站在高处观察一下,如发现经过的物记。便可返回该处,再一程一程返回去即可回到出发地,重新弄清方向。

    (4)向有声音的方向寻找出路。山中总有牧人或樵夫或采药人,也应有农民,如迷失方向可静听远处声音,只要有声音便会有人活动,便可问清路径。

    (5)天黑前无法找到出路时,要尽早扎营。如果发现不可能当天走下山,天黑前选好地方扎营,尽量想办法生一堆火,用草木灰洒在营地周围,驱赶蛇虫。任何有刺激性气味的东西都可以洒在周围,都有一定功效,如活络油、煤油、蒿草等等。食物的味道则可能引来动物,要保管好。选择营地、清理营地、收集干柴……这些事情通常要花两小时左右,所以要早一点决定扎营,天黑了才扎营就免不了慌乱。坚持到天亮,第二天多半就可以自己走出去了。

    (6)优先选择走明显山路。横跨山脊的明显山路通常都不会断,而一些沿山脊延伸的小道由于久无人走会忽然断掉。结合大的地形判断有助于提高准确性。太小的路不要走。

    其次是走有路的山脊或没有灌木的山脊。如果迷路时在高处,能看清地形,则可以看看山脊上有没有灌木,如果没有灌木树林,比如是防火带,就可以沿着山脊下山。

    再次是沿溪而下。沿溪而下是肯定可以走出去的,只是可能会碰到悬崖、深潭或非常湿滑的山谷,有些地方可能无法通过,必须从两旁绕行,而这种地方可能树林很密或相当陡峭危险,要特别小心谨慎,以防受伤。

    当然,要避免登山时发生迷路的情况,还需要在进行活动前,做好心理及生理方面的充分准备,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并对路线进行详细的计划;要了解天气情况;还要了解一定的急救知识及地理、动物及植物知识。装备方面要保持多带一件防风防雨及保暖的衣物,始终保持富余半瓶水,一顿餐;携带必需的药物,身份识别信息资料;携带必要的装备:手机、卫星电话、GPS、地图、指南针、海拔表、头灯、电筒、绳索、急救毯、安全带等。另外,登山必须有合适的伴侣,禁止单独上山,另外还要将行程告诉留守人员。

    12、被蛇咬到了

    据山东烟台《今晨6点》报道,2009年6月17日上午9点左右,家住牟平区某村的李老汉到田里除草,突然感觉到左脚腕部一阵刺痛,低头一看,一条灰褐色的大蛇从他脚旁快速离去。“被蛇咬了!”李老汉心头一惊。头一次遭蛇咬李老汉十分害怕,但求生的欲望使他很快镇静下来。根据自己了解的处理办法,他马上进行自救:先解下胶鞋鞋带,用鞋带捆扎伤处上方,阻止毒素蔓延;然后用力挤压伤处约10分钟,挤出了很多“毒血”;随后在家人的陪伴下到当地卫生院求治,因卫生院无抗蛇毒血清遂来到烟台毓璜顶医院。接诊医生检查发现,由于李老汉在第一时间自救得当,受伤部位只是局部有点红肿,再无其他症状,进一步对症处理后,李老汉离开医院。

    以上是一起典型的被蛇咬伤并得到妥善处理的事件。人们参加户外活动、休息或经过蛇类栖息的草丛、石缝、枯木、竹林、溪畔或其他比较阴暗潮湿处时,可能会发生不慎被蛇咬伤的事情。这时,必须进行及时的紧急处理,才能保证被咬者生命的安全。那么,被蛇咬伤后,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呢?

    (1)被蛇咬伤后,应该对蛇伤分清是无毒蛇咬伤还是毒蛇咬伤。具体区分方法是:被毒蛇咬伤后,伤口局部可有成对或单一深牙痕(有时伴有成串浅牙痕),在咬伤的局部立即出现麻木、肿胀或出血等状况,尤其混合毒及血循毒更为明显,神经毒为主者出现局部剧痛但肿胀不明显。无毒蛇咬伤,伤口局部无牙痕,或是只有2~4排浅牙痕,并在20分钟内没有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和无力等症状。

    (2)若为无毒蛇咬伤。只需要对伤口清洗、止血、包扎,再送医院注射破伤风针即可。

    (3)若为有毒蛇咬伤,或是无法确定是否为毒蛇咬伤时,争取时间是最重要的。被蛇咬后,应立即用柔软的绳子或乳胶管(建议随身携带),在伤口上方超过一个关节的向心一侧结扎,结扎的动作要迅速,最好在咬伤后2~5分钟完成。但务必注意15分钟放松2~3分钟。

    (3)应用冷水反复冲洗伤口表面的蛇毒。结扎后,可用清水、冷开水、冷开水加食盐或肥皂水冲洗伤口,若用双氧水、1∶500高锰酸钾液冲洗更好。

    (4)刀刺排毒。在经过冲洗处理后,应用干净的利器(建议在野外急救箱内备几片手术刀片)挑破伤口,同时在伤口周围的皮肤上,挑破如米粒大小数处。或以牙痕为中心作十字形切开。用刀时不宜刺得太深,以免伤及血管。有条件的可以将伤口浸于冷盐水中,从上而下地向伤口挤压20分钟左右,使毒液排出。也可以用口直接吸毒,但必须注意安全,边吸边吐,每次都用清水漱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口内有溃疡或龋齿,则不能用口吸毒,因为毒液通过口腔黏膜损伤处会很快进入血液循环。

    (5)立即服用解蛇毒药片,并将解蛇毒药粉涂抹在伤口周围,但千万不要在伤口处涂酒精。尽量减缓伤者的行动,并迅速送附近的医院救治。

    以上就是一些针对被蛇咬伤后所应采取的措施,其实,被蛇咬伤后进行紧急处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能够采取措施预防被蛇咬伤。下面就是一些具体应该注意的地方:

    (1)取少量雄黄烧烟,以熏衣服、裤子和鞋袜;将“雄黄蒜泥丸”藏于衣裤口袋中。蛇嗅觉灵敏,喜腥味而恶芳香气味,身上带有芳香浓郁气味的药物可以驱蛇。

    (2)在行进途中可用登山杖、树棍不断打击地面、草丛、树干,所谓打草惊蛇,以利于虫蛇回避。蛇对于从地面传来的震动很敏感,但听觉十分迟钝,不能接受空气传导来的声波,高声说话对驱蛇无效。

    (3)穿上高腰鞋、长裤,必要时绷紧裤脚;进入丛林时,头戴斗笠或草帽。

    (4)蛇粪有股特殊的腥臭味,如果嗅到特殊的腥臭味,要注意附近可能有蛇。

    (5)遇到毒蛇后应保持静止。蛇的视力很微弱,只能对较近的物体看得清楚,1米以外的物体很难看见;视觉不敏锐,对于静止的物体更是视而不见,只能辨认距离很近的活动的物体。

    (6)遇到毒蛇追人,千万不要沿直线逃跑,可采取“之”字形路线跑开,蛇的肺活量较小,爬行一段路程后,就会觉得力不从心;也可以站在原地不动,面向着毒蛇,注视它的来势,向左右躲避。蛇的椎体活动受到一定角度的限制,不能转折掉头,设法躲到蛇的后面。可能的情况下,用登山杖或木棍向毒蛇头部猛击。

    (7)遇到毒蛇见灯(火)光追来,迅速熄灭头灯、电筒,将火把扔掉。

    (8)如果有雄黄水,可以向蛇身喷洒,蛇就发软乏力,行动缓慢。

    13、被蜜蜂蜇伤了

    2007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参观三孔的游客众多,在热闹之余,孔林景区也多了几位不速之客——蜜蜂,并且有几名游客还被这些蜜蜂给蜇伤了。据了解,10月5日下午13点,一位外地小姑娘在家人的搀扶下,匆匆来到曲阜市公安局三孔派出所孔林警务室。经询问得知,原来小姑娘和家人在参观孔子墓时被蜜蜂蜇伤了手背,手背红肿鼓起了一个大包,民警立即从便民药箱中拿出药品为她涂抹上。没多久,先后又来了几位同样的患者。见此,民警便到孔子墓附近观察了解情况,发现有几只蜜蜂在来回“游逛”。民警驱车沿孔林墙外围巡逻,未发现养蜂户,于是便拿出工具将蜜蜂“请”出了孔林。

    人们对蜂的侵扰总是比较害怕的,确实,这小小的飞虫倘若被激怒,猛然叮螫一下,会引起许多麻烦。如叮咬处剧痛、红肿,有水泡;若身体多处被蜇伤时,可引起发热、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抽筋及昏厥等,少数过敏者情况更不妙,可有荨麻疹、鼻炎、唇与眼睑水肿、气喘、脉搏快、恶心呕吐、腹痛、血压下降、神志不清、休克和昏迷等。这是因为蜂毒液含有蚁酸及神经性毒的缘故。

    蜂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蜂的种类很多,常见的蜇人蜂有胡蜂(亦称黄蜂或马蜂)、蜜蜂、蚁蜂、细腰蜂及丸蜂等。蜂尾均有刺器和毒腺。黄蜂常巢穴栖居于山林树丛中、山洞里或家庭居室窗外房檐下,喜群居,往往集体飞翔,如在有蜂栖息的山区树林中行走、劳动或戏弄蜂巢时,黄蜂常蜂拥而上,蜇伤露出部位的皮肤。

    夏秋季节外出野游,如被蜂蜇伤,不要以为没有什么。应引起重视,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假如蜂毒进入血管,会发生过敏性休克,以至死亡。被蜂蜇伤后,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处理办法:

    (1)被蜜蜂蜇伤后,要仔细检查伤口,若尾刺尚在伤口内,可见皮肤上有一小黑点。可用镊子、针尖挑出,在野外无法找到针或镊子时,可立即用胶布拔出尾刺或用嘴将刺吸出。

    (2)不可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也不能用红药水、碘酒之类药物涂擦患处,这样只会加重患处的肿胀。

    (3)因蜜蜂的毒液呈酸性,所以可用肥皂水、小苏打水等碱性溶液洗涤涂擦伤口,中和毒液。在野外被蜜蜂蜇了,如果没有碱的话,你可以找一种叫“荆”的灌木丛(野外这种植物很多的),把它的叶子捣碎(没工具时,用石头就行)敷在被蜇处。也可将生茄子切开涂擦患处以消肿止痛。伤口肿胀较重者,可用冷毛巾湿敷伤口。

    (4)若被黄蜂蜇伤,因其毒液呈碱性,所以要用酸性液体中和,如食醋、人乳涂擦患处可止痛消痒。

    (5)若被马蜂蜇伤,用马齿苋菜嚼碎后涂在患处可起到止痛作用。

    (6)蜂蜇后局部症状严重、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者,除了给予上述处理外,如带有蛇药可口服解毒,并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7)万一发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急救处理。

    为了防止被蜂蜇伤,在野外山间行走请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到野外登山郊游时,避免经过没人走的草径、草丛,这些区域可能是毒蜂筑巢之所。山岩及树枝上也要随时留心观察,有些蜜蜂是栖息在树枝上的。此外垃圾堆、花圃区也是蜜蜂经常出没的地方。

    (2)阴雨天气蜂类多在巢内而不外出,因巢内拥挤容易被激怒而蜇人,所以在山区行走时要特别小心,每年9—11月雨季中登山郊游,须特别注意蜜蜂危害。

    (3)登山最最好穿戴表面光滑及浅色衣帽,避免深色、毛织品成表面粗糙的衣帽。裤子能够扎到靴子最好。

    (4)假如走到草深及膝,一面是悬崖的单行山路上,带头的领队要特别小心,因为地形险恶是毒蜂肇祸的好场所。如果发现了毒蜂,最好的办法是绕道而行。

    (5)发现蜂类从身边飞过时,最好站立不动,保持镇静,观察现场环境(切勿硬闯、绕路而行)或让自行飞去。如果用手拍打,虽然毒蜂可能被赶走,但是后来的人也许就成为受害者。

    14、快要热晕了

    夏季天气炎热,温度计上的指针就像烧开了锅的水一样,蹭蹭的往上涨着,人们发生中暑的概率大大增加。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诊病,若不给予迅速有力的治疗,可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脏衰竭。

    炎炎烈日下,如果你感到头晕、恶心、心慌等相应症状,那么很可能就是已经中暑了。此时,应立即停下手头的事情,找到一个阴凉的地方坐下休息;同时,要及时补充水分,但不要大口猛喝,应小口慢饮,以防加重心脏负担;解开领口口子、领带、皮带等一些配饰,保持身体周围通风;涂抹或饮用解暑药物;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休息后,如果症状不减反增,应及时求助并拨打电话就医。

    一旦周围有人发生中暑症状,应当立即将病人移到阴凉的地方,并保持周围通风;解开衣扣,用各种方法帮助身体散热;帮助服用解暑药物;按压人中、虎口等穴位帮助恢复意识,如果症状没有减轻,应立即拨打救助电话。

    面对夏季易中暑的情况,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夏季避免中暑贵在预防:

    (1)夏季温度高,人体水分挥发较多,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不能等到渴了再喝,那时身体已经是缺水状态了。另外,身体中的一些微量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被带走,因此应适当喝一些盐水。

    (2)夏天是吃冷饮的季节,但其实吃的越凉越容易中暑。因为人体局部的温度短期下低会让人体一下子无法适应这么低的温度,消化系统受到影响,继而影响到全身的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容易导致中暑的发生。

    (3)夏天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鱼、肉、蛋、奶和豆类;另外,还应多吃能够预防中暑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像西红柿、西瓜、苦瓜、桃、乌梅、黄瓜、绿豆等。

    (4)可以利用食醋来预防中暑。食醋可帮助消食,促进肠胃蠕动,同时能生津消暑。

    (5)热茶也有预防中暑的作用。热茶能帮助人体调节因高温而引起的失衡,起到以热制热的作用,是很好的防暑饮品。

    (6)豆浆是预防中暑的很好的食品。豆浆富含丰富的营养,夏季胃口不好,不爱吃东西,喝上一杯豆浆,既补充了养分,又不会引发上火。

    夏季外出活动时,更要注意预防中暑。具体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出门要做好防晒工作,戴太阳镜、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2)穿透气性好的棉质或真丝面料衣服,外出不要赤膊。烈日炎炎下长时间骑自行车最好穿长袖衬衫,或者使用披肩、戴遮阳帽。另外,红色是最防晒的衣服颜色,大家可适当选择。

    (3)进行长时间的户外运动时,要准备好防暑药品,包括:藿香正气、十滴水、仁丹等等。

    (4)中午至下午14点,是一天中阳光最充足的时候,尽量不要待在户外,有条件的可适当进行午休。

    (5)经常洗澡,或利用身边条件适当降低体温,防止身体的水分过分蒸发。

    (6)空调温度不要开设过低,如果室内外温差太大,也会导致中暑的发生。

    15、防止拥挤和踩踏

    2004年2月5日,是北京市密云县密虹公园举办的密云县第二届迎春灯展第六天。晚上7点45分,怀疑因一观灯游人在公园桥上跌倒,引起身后游人拥挤,造成踩死挤伤游人特别重大恶性事故,37人死亡,15人受伤。这是一起典型的拥挤踩踏事故。

    拥挤是指一种在很短的时间内,因为某种突发的原因在人员集中的场所内引起的情绪亢奋、行动过激的失控现象。这种现象常发生在人员密度大、活动空间窄小的地区,尤其是在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因此,在公共场所避免因拥挤产生的混乱和意外伤害是十分必要的。

    拥挤现象多发生在举办大型比赛、演出、促销等活动的现场或人员相对集中的商场、影院、展销会、庙会等地。但校园内也会发生因拥挤伤人的事往往易被人们忽视。据统计,在校园内,在窄小的楼梯和走廊里最易发生不测,尤其在照明条件不好的情况时,危险性更大。

    拥挤常常会造成人员的意外伤害,轻者可造成被挤压人员皮肤、软组织损伤,重者可造成骨折、窒息等,有时甚至造成死亡。那么,遭遇到拥挤的人群应该怎么办呢?

    (1)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2)如果路边有商店、咖啡馆等可以暂时躲避的地方,可以暂避一时。切记不要逆着人流前进,那样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

    (3)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稳住双脚。切记远离店铺的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伤。

    (4)遭遇拥挤的人流时,一定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5)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例如路灯柱之类,待人群过去后,迅速而镇静地离开现场。

    (6)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在拥挤的人群中,一定要时时保持警惕,不要总是被好奇心理所驱使。当面对惊慌失措的人群时,更要保持自己情绪稳定,不要被别人感染,惊慌只会使情况更糟。

    (7)此时脚下要敏感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8)已被裹挟至人群中时,要切记和大多数人的前进方面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同时发扬团队精神,因为组织纪律性在灾难面前非常重要,专家指出,心理镇静是个人逃生的前提,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

    (9)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10)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如果已经发生拥挤和踩踏事故,则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一方面赶快报警,等待救援。

    (2)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

    (3)在救治中,要遵循先救重伤者、老人、儿童及妇女的原则。判断伤势的依据有: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

    (4)当发现伤者呼吸、心跳停止时,要赶快做人工呼吸,辅之以胸外按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