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了,你再不变就晚了-人脉不能设计,要靠积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许多人认为人脉要靠设计来完成,并幻想着有朝一日能积累大量的人脉关系——兴许随便策划个活动就能认识很多人。其实,你错了,人脉的获得要靠平常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完成。因为人类是一种讲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需要时间去慢慢累积的。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成为朋友,是因为情感的萌生,他们相互吸引,互惠互利。人脉需要时间去积累,本章将带你认识如何通过时间去积累、发展你的人脉关系。

    再友善一点,路就会更宽一点

    善良,是一种智慧。按照尼采的哲学理论,可以将善良作为一种方法论来分析。古语有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跟尼采的哲学道理是一样的。善良的人往往能渗透别人的心,让人信服并第一时间让别人产生这样的心理:有机会我也必须帮助他。所以,善良的人付出的情感最终会得到相应的情感回馈。

    人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习惯了群居的生活,所以本质上是需要他人的关怀和帮助的。善良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刚好能满足别人的某些生活需求,所以他自然能处处受人热爱和拥戴。

    另外,一个人心怀善良,会生出随喜之心,总能让人豁然开朗,因为你的人格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一个人如果得到了别人的认可,自然身心开朗,做事明快。可以说,善良给了人们纯情的眼眸与金贵的品格,在你帮助他人的同时,也给了自己被他人认可和将来得到他人帮助的机会。

    一场车祸发生了,现场情况惨不忍睹:一辆小四轮货车下面压着一辆自行车和车的主人,自行车主人躺在一片鲜红的血泊中。

    肇事的小四轮司机已不知去向。据目击者说,司机下车看了一眼车底下,似乎吓呆了,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然后就失魂落魄地离开了事发现场。

    救护车与交警还未赶到时,压在车底下的自行车车主却突然自己爬了出来。围观者才发现他满身的血竟是辣椒酱,明显的外伤只有左腿。他口齿清晰地告诉周围的人,他是郊区农民,是骑车来城里卖辣椒酱的,刚才是被吓晕了,自己伤得不重。

    这时救护车与交警同时赶到,医生立刻对伤者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是左腿骨折,其他部位似乎看不出有多大伤害,看来是并无大碍。

    可就在这时,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肇事司机跑到一栋居民楼四楼的阳台上,纵身一跃。这时刚好一个老者从楼下经过,情急之下他竟然神勇地直冲向前,一把接住那个坠落的身体。最后的结果是被救者安然无恙,老工人却被砸得晕了过去,医生诊断出他脑部受到严重震荡。通过手术,才知道老人之前患有失忆症,因祸得福,这一砸竟把老头的记忆都砸回来了。老头苏醒后,又再一次记起了以前的事情——失忆症好了。

    其实,善有善报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有错,善良的人能赢得美好的未来。也许故事里面讲的只是一个巧合,但是很多时候,善良换来的好处往往就是别人眼里的巧合。比如,早上你拾金不昧,下午自己竟然也粗心大意丢掉了钱包,捡到你钱的那位,主动寻找失主,将钱包归还与你。这看似巧合,其实万事有连接,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之理。

    所以,善是感动深埋在内心的根系,只有内心里有善,才能够长出感动的枝干,因感动而流下的眼泪,就是那枝头上怒放的花朵。

    善是我们内心最为宝贵的财富。当然,也是我们民族历史中最可珍惜的传统。善良是让我们彼此赖以生存和心灵相通的链环。因为善良可以让人相互信赖,交流时把彼此的距离拉近缩短。当你用善良之举感动别人的同时,也会被别人的举动感动着。

    心灵法典

    善良能使很多人感到温暖,同时也温暖自己,正如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这就是善良给我们这个以群居生活为主的人类的一份美丽的恩赐。

    1.做一个有爱心标准的人

    孔子曾说过“居是帮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要达到仁爱的标准,处事就必须有所选择。

    有时候,并不是说你付出爱,你就能帮助别人,因为爱的行动目标是要有选择的,如果选择对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你选择错了,你不仅帮不上别人,可能还会害了别人。比如,你看到有人不慎落水,你自己不会游泳,而你竟然不假思索,看到别人下去救人了,也一起跳下水去想要帮助救人。结果必然是你不但没能救到别人,反而还要别人救你。

    2.宽容待人就是在帮助别人

    要帮助人,其实有很多方法。平时待人宽容也是在帮助他人。宽容待人是一种善于换位思考的行为,也就是说遇事不能只顾自己,要多为别人着想。虽然这看起来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如果人人都这么做的话,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因为只要你换位思考时,你就能发现别人的难处,然后便能用宽容的心态去包容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这无疑是在对他莫大的支持与帮助。

    当你细心地去为别人着想时,他们会感受到这份友善,当以后你遇到困难时,他们定会伸出援助之手。

    善于借用外力,适当时一步登天

    能成就大事业者,他们最聪明智慧的表现,在于能够集中别人智慧为我所用。荀子《劝学篇》这样说过:“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业者,无不是招贤纳士、借助外力的高手。比如刘邦就是靠着韩信等一大帮人之力帮助其成就霸业,建立了大汉王朝的。

    借用外力,是直接借用别人的办事能力,汇集各方力量来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效果直截了当,且力量倍增。很多公司,之所以选择跟其他公司合作开展业务,是因为他们懂得借用外力的智慧。比如,一个偏重于技术类型的公司,他们会选择一个销售类型的公司合作,这样可以相互借用外力构成合力,一起把公司做大做强,这就是借用外力的好处。另外,一个领导,如果不能网罗人才、不会使用人才,他便永远干不成大事,因为他不懂得成功借用外力,独木不成林,古今中外早已有定论。

    一般,会做事的人,都能主动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这样才能从别人的脑袋里寻找到更多的智慧。当然,“外力”并不是仅仅指现实中人的智慧,它还包括前人总结出的实践经验、经典论断等。比如在工作的过程中,若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古今中外圣贤的事例,或者圣贤们的名言警句,马上就会对别人产生一种智慧的吸引力,这也是一种借用外力的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有位着名的探险家叫萨洛蒙·安德烈。

    萨洛蒙·安德烈还没有成为着名的探险家时,为了得到北极圈内有关的科学数据,填补地图上的空白,他想组织了一次北极探险活动。但这次探险的组织过程,让萨洛蒙·安德烈体验了一次难忘的历程。

    1895年,经过周密计算和安排,安德烈在瑞典科学院正式提出——乘飞艇到北极探险计划。但是,这个计划需要大量的经费,所以经费问题成了这个计划最大的难题。叫人捐助也没人愿意,因为人们对此不信任所以都不愿意关心。没有钱,一切都无从说起。萨洛蒙·安德烈为此感到头疼。

    安德烈自从有了这个计划后,整天奔波,找那些大富豪和大企业家,希望他们能提供点帮助,但有谁愿意投资干一项与己毫无关系的事业呢?没有。

    但是,事情总还是有点进展的,经过很长时间的奔波,总算找到了一位好心而开明的大企业家,这位企业家表示愿意提供赞助,愿意承担全部费用,同时向安德烈提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希望这项冒险计划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进行,就大大地削弱了这次探险的意义。

    这位企业家的建议让安德烈觉得有道理,于是两人商量决定,让安德烈继续去募捐,目的是通过募捐扩大影响。但是,安德烈再次碰壁,因为即便他如何宣传,人们对这个计划还是很冷漠。现在,有人愿意出钱了,但是条件是要人们都去关注,而安德烈怎么宣传,人们还是很冷漠,难道这样就失败了吗?安德烈非常着急。

    正在安德烈着急的时候,他情急生智,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探险计划写成一篇极其详细、严谨的论文,然后请企业家把这篇论文献给国王。

    企业家答应了安德烈的这一请求,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国王终于见到了这篇文章。国王对安德烈的计划感到很新奇,于是召见了安德烈,并询问有关探险的一些具体情况。两个人谈得很投机,最后安德烈要求国王象征性地提供一些小小的赞助,国王慨然应允。这回,安德烈终于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新闻界对国王关注此事予以报道。因为国王关注了此时,所以许多名流、富豪也都跟着对这事予以关心,于是捐赠了大笔费用。当然,普通民众也因此开始对这项计划感兴趣了,也都明白了探险的意义。这是因为国王的影响力,让人主动去关注了安德烈的计划。

    安德烈成功了,而且还变成了一项公众的事业,很多人愿意被他操劳,并纷纷请求加入他的队伍。

    巧借他人的力量和威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种策略。安德烈正是借助国王的力量,使自己的探险事业取得了成功。

    凡事不能只靠自己个人的力量,学会适时地依靠他人,借助他人的力量。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很多时候很多的问题不是我们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处理好的,我们可以适时地求助他人或者他人的方法来解决。

    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因为别的成功的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结论,现在不用自己亲自再去试验便可拿过来用,何乐而不为呢?比如,工作中,同行们的思想精华,都可以转化为自己智慧、能力的补充。

    所谓近朱者赤,如果与一群高素质的人交朋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便增长了气质。你周围的人若都很大气,想问题、做事情都气度非凡,你就会有意无意地形成或接近类似这样的风格。

    借别人智慧,提高自己,成就自己,才能算得上大智慧。

    心灵法典

    借助外力的确是一个有智慧的选择,一个人懂得借用外力,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

    1.发挥散发性思维

    发挥散发性思维,能使你遇到的问题得到快速的解决。

    比如,工作时遇到一个困难,你没有立刻针对问题去思考,而是举一反三地想象一番:签字笔找不到了,但是现在就要立刻签字,怎么办呢?你可以想象这个问题重要的点是签字,而不是笔,只要能签字就行,于是你可以问同事借一支笔,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如果你一直纠结于笔怎么样才能找到,想必等你找到笔后,时间已经耽误很多了。

    2.做事前先思考再行动

    很多人喜欢做事的时候不做考虑,一开始就一头钻进去做,总是做到最后往往会发现一团糟。所以,做事之前一定要先思考一下,其目的也在于你有充足的时间来做关于借助外力的思考。

    做事之前思考一下,首先要想怎么能尽快做完,然后想如何可以借助外力去完成,这样多想一些了,你就能形成习惯去借助外力了。

    批评别人难相处,自我批评巧搭桥

    中国人有句俗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也许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对方听起来顺耳一些,同时也起到批评他的作用,这样不是更好吗?

    从被批评者的角度来考虑,我们是否一定要使良药变得越“苦口”越好?是否一定要把忠言变得越“逆耳”越好呢?

    我国着名的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他的专着中有这么一段话,非常有启发意义:“制药厂已经把许多良药制成了糖衣片,许多过去极苦的、难吃的中药也加上了蜂蜜和香料。人们越来越欢迎甜口的良药。如果我们教育学生还停留在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的传统观念上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

    魏书生老师的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批评一个人,要想帮助他改正错误,前提是,对方必须乐于接受你的批评,乐于听取你的忠言,这样才能让对方很好地把你批评的话进行消化吸收。所以,批评他人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让对方乐于听取的语言,这样既有助于你的批评内容被消化,也有助于批评和被批评人之间关系的融洽。

    或者换一个方式,你可以先自我批评,然后再反过去说对方,那么对方就有台阶下了,也更利于他听取你的批评意见。比如,你说自己不好,容易粗心大意。然后反过来说:“其实你和我是一样的,也是有点粗心大意,我们这些毛病不好,得改改了。”这让对方就容易接受许多了,因为他发现这个毛病不仅仅只有他一个人有,别人也承认自己有这个毛病,我们在批评的时候,也不至于伤到他人的自尊。

    约翰特斯是加州铁路局的局长,他在位时,当时铁路局实施裁减成员,目的是减缩支出预算,所以约翰特斯便将防备小偷盗窃木材的守夜人裁去了。

    当时一些工人都看木材厂无人看守木材,利欲熏心,想到可以随意将木材搬取。所以在守夜人停歇后一个月中,场上木材时有损失。

    丢木材的同时,路工们家里的围墙也发生了变化,以前路工们家里破烂的围墙,现在竟然修理完整,还添筑了一些狗圈、鸡栏,连走廊和梯子的破旧板子都更换一新。可想而知,路工们家里用木材厂丢了的那些木材翻新了。换句话说,其实这些木材是路工们偷走的。

    约翰特斯见到这种情况,没有说话,也不加以制止。路工还以为约翰特斯老实又糊涂。

    谁知道,到了发工资的那天,凡曾窃取木材的路工,应得的工资都少了很多,而少的那部分刚好是他们盗取木材的价钱。很明显,这是约翰特斯有意扣去的,还在工资单下给出了木材的清单,清单上所列的被窃取木材的数量丝毫不差。

    大家都很惊讶约翰特斯怎么会知道,并且还计算得这么精确。

    约翰特斯对路工们说:“是我的不对,我辞退了守夜人,让大家以为这些木材是可以随便拿走的,所以害得你们的工资也得从这些被拿走的木材中扣除掉,在这一个月中,我每天总是度量木材,计算损失的数量。谁拿走多少木材就扣多少工资,绝不会将他窃取木材的数量算错,或漏记在工资账上。对不起,我自我批评。是我害得你们买下了这些木材。”

    约翰特斯并没有直接批评每一位路工,而是婉转地,用另一种方式去批评了大家。那些工人也只能苦笑,默默接受约翰特斯的批评,并按照木材的数量用工资来偿还。

    约翰特斯委婉的批评、干练的处置,折服了路工,使路工们诚意尊敬,服从指挥。

    卢密士说:“人们如果不洞悉事理、心理,便不能折服别人。而要洞悉事理、心理便须虚心体察物理、人情。一个人对于所任的职务,就算学识丰富,工作努力,若没有驾驭事情的才干,便不能成为适当的领袖人物,使人敬服。”

    自从那以后,再没有偷窃木材的事了。

    其实,语言的表达是非常灵活的,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直截了当,也可以迂回曲折,比如,有一种说法是:“罚你打扫教室卫生。”另一种说法是:“奖励你一次光荣劳动的机会。”两种语言方式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后者却能让人听着很顺耳,愿意接受这样的惩罚。

    是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需要我们讲究点语言艺术。批评别人的时候,换一个方式去批评,从自己的身上出发,先批评自己,再推己及人,通过语言来批评对方,这样就会很容易被对方所接受。

    心灵法典

    批评他人是一种艺术,批评好了,对方会感激你,批评不到位,你就会给自己创造一个敌人。在批评他人时,我们要注意衡量语言的度,先从自己开始,自我批评,给对方找台阶下。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正确的自我批评?

    1.找到双方共同点,先自我批评

    懂得批评艺术的人一般会采取“自我批评——批评——一起激励”的方式来批评他人。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说:“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再听到对方的批评,心里往往好受得多。”

    首先要找到两人共同的缺点,然后自我批评,但是批评自己的那些缺点对方一定要有,然后指出其不足,再进行激励,这样,不但对方容易接受,而且会让他们增添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2.找到巧下台阶式的批评

    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留情面地批评,可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造成僵局。此时,最好是给对方找个台阶下,以此来化解尴尬的局面。当然了,也不要忘了提出暗示或事后进行批评教育。

    以退为进,既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也能让对方明白批评他的人对他的爱、对他的希望。留一片空白,使对方清楚自己的错误,这对帮助他矫正自己的行为很有益处,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声东击西式的批评

    批评他人,有针对个别的,有针对集体的;有公开的、有秘密的,或大或小、或隐或显,都应因对方的个性差异、因对方犯错误时的心理而异,因对方过错的程度而异,因对方改过的积极性而异。

    但是以上的这些差异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能太过直接地批评对方,要让对方乐意接受你的批评,就要声东击西,先说自己的坏处,再说对方的坏处;或者,先批评另外一个人,从而起到隔山打牛的作用。

    有效沟通,事半功倍

    人们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信任和尊重?唯一的办法就是沟通。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人们之间的沟通无不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沟通,人们之间就不能互通信息,也就不能达成合作的意向。而人之所以能把繁多冗杂的事情做完,是得益于人们相互间的配合,既然是配合,就少不了沟通。一个没有沟通的团队,就等于一只没有眼睛的飞鸟,将到处碰壁。

    沟通能增强人的主人翁意识,因为沟通能让人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从最原始的社会构建来看,只有主人才有权利发表意见,最底下的阶层只有听从和执行的义务,没有说话的权利。所以,有话语权的人往往是决策者,扮演的是主人翁的角色。现在社会也是如此,如果你不说话,你永远只能做社会的执行者,只有你参与其中了,你才有机会变成领导者、决策者。

    如果我们能将沟通适时充分地融入到每天的生活、工作之中,那么我们整体的表现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工作有时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良好的沟通,能够让工作的对象变得像生活中的朋友,能够让人轻松而有序地完成任务。并且能让当事人变得积极、主动。这就是沟通时附带产生出的一种作用。

    同时,沟通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为人是群居生活的,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这样那样的合作、配合。如果没有沟通好,相互间肯定会有因为不理解而产生的矛盾。如果你善于沟通,这些矛盾就无从滋生了,因为沟通可以让大家增进了解。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有一天,他们来到了某个小国。这个小国当时正在闹饥荒,当地的粮食非常匮乏,即便是有银子也买不到吃的。所以,孔子和弟子们不得不挨饿继续前行。

    还好,忍着饥饿,孔子他们终于走出了那个小国,来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当孔子和弟子们饿得头昏眼花之时,弟子们终于在市集里买到了大米。

    大米买回来了,但是得有人做饭才能吃啊。于是弟子颜回让众人休息,自己却忍着饥饿做饭。当大锅饭将熟之际,饭香飘出,这时饿了多日的孔子,虽贵为圣人,也受不了饭香的诱惑,缓步走向厨房,想先弄碗饭来充饥。不料孔子走到厨房门口时,只见颜回掀起锅的盖子,看了一会儿,便伸手抓起一团饭来,匆匆塞入口中。孔子见到此景,又惊又怒,一向最疼爱的弟子,竟做出这等行径。心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学到的是偷吃饭?”

    孔子看到颜回“偷吃”的这一幕,不吃也饱了,因为生气,哪还有心思吃饭?懊恼的孔子回到大堂,沉着脸生闷气。

    没多久,颜回端着一碗香腾腾的白饭来到孔子跟前,打算孝敬恩师的。

    孔子气犹未消,正色道:“天地容你我存活其间,这饭不应先敬我,而要先拜谢天地才是。”

    颜回说:“不,这些饭无法敬天地,我已经吃过了。”

    这下孔子可逮到了机会,板着脸道:“你为何未敬天地及恩师,便自行偷吃饭?”

    颜回笑了笑:“是这样子的,我刚才掀开锅盖,想看饭煮熟了没有,正巧顶上大梁有老鼠窜过,落下一片不知是尘土还是其他东西,正掉在锅里,我怕坏了整锅饭,赶忙一把抓起,又舍不得那团饭粒,就顺手塞进嘴里了。”

    至此孔子方大悟,原来刚才误会颜回了,有时竟连亲眼所见之事,都有可能造成误解。只有多沟通,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才能消除。于是孔子欣然接过颜回的大碗,开始吃饭。

    以上这则小故事,让我们看出沟通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有效的沟通能使事情变得简单,做事的效率也更高了。

    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沟通的现状下,关于口才方面的论述和书籍也越来越多,关于口才沟通的观点更是层出不穷。对于个人而言,最好的沟通能力并不只体现在口才上,也有体现在书信、机体上的。所以,面对新社会,我们要全方面地展现各种沟通方式,尽量做到面面俱到,沟通无极限。

    心灵法典

    有效的沟通要以相互信任、建立信赖感为前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应该不带任何成见地听取意见,这样才能得到全面可靠的信息,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与决策。彼此要怀着信赖之情进行沟通,才能彼此相互了解。另外沟通也要掌握度,并且要明确沟通的目的。总之,沟通要面面俱到。下面我们列举几个沟通的具体方法。

    1.建立信任的基础

    人们之间虽然有相互依赖的时候,但也有相互排斥的时候,所以人们只见相互猜疑的现象也是很常见的。这会给沟通带来不便,为了打破这种不便,在沟通时,我们要积极建立信任的基础,这样的沟通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积极的作用。

    例如,公司开展“沟通面对面”活动,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面对面交流、心贴心对话,这样的活动,在鼓励士气、构建信任与团结的气氛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相互不信赖,说话遮遮掩掩,那么所说的内容就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了。所以说,信任在沟通中充当着既是因又是果的重要角色。

    2.掌握说话的尺度

    掌握好听和说的尺度,才能让彼此的沟通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试想,一方在“听”,听的人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说话的人一点都不顾及对方的感受,而是一个劲地说,那么对方势必终止这场对话,从而破坏掉沟通的有利环境。

    所以,把握“说”的度,成了沟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要诚恳谦虚,如过分显露自己,会使人产生反感和戒备心理,即使有好的意见,也不容易为人所接受。

    3.明确沟通的目的

    沟通的前提是努力促使某项信息得到传达,相互达成某种共识。所以,在沟通之前,我们先要明确沟通的目的,没有目的的沟通只能是废话。

    有目的的沟通,能使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进行有效的交流,最后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要比别人聪明,在低调中修炼

    人们在生活当中喜欢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点是对的,但是有些人却不是运用在实际事情上,而是通过某些行为来向别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说白了,就是要故意炫耀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这样的人是很不明智的。

    一个不故意卖弄聪明的人,才能在低调中修炼自己,提高自己。要知道,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不告诉他人“我很聪明”其实是一种谦卑的表现。懂得谦卑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他人的称赞。

    人们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只想一味地去炫耀自己的聪明,会招来更多藐视的眼光。因为你说不准什么时候会碰到比你更厉害的人,而这个人正在暗暗地跟你比赛较劲,如果输了,那时你定会接受不了那样失败的自己。

    低调做人,往往是赢取对手的支柱,最后不断走向强盛、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在“愚”中等待时机才是最大的智者。隐藏好自己的锋芒,不仅可以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可以若无其事,装着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明态度,然后静待时机,将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展示出来,让对手措手不及,这才是最大的聪明。

    沃伦·巴菲特,是国《财富》评选出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人士之一。他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长,是拥有305亿美元资产,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富豪。

    这么有钱的人,够他怎么挥霍都没法挥霍完那些钱,但是巴菲特并没有像很多有钱人那样高调,而是低调地生活。

    盖茨这样评价巴菲特:“生活上,简单随意;工作上,执着如一;而在做人上,保持低调。”这可以看出,巴菲特并非很奢侈的人。

    尤其进入老年后,巴菲特似乎不受任何诱惑的影响,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不吸烟,不喝酒,极力回避上高档酒店。他情绪十分平和,好像没有什么事可以让他大喜大悲。

    但是,人们不知道,巴菲特背后却掌控者一个庞大的投资集团,这个集团每天给他赚取大量金钱。在投资方面,巴菲特往往都是大手笔,一出手就是几个亿,十几个亿,可谓超级奢侈,这是低调吗?不是低调,是高调,但是他高调得谁都不知道,而你知道的只有前面所说的那些低调。

    低调是一种智慧,宣扬自己的聪明是一种愚蠢。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因为能做到放低姿态的人,在为人处世之时必然拥有着大的智慧。

    将自己的聪明深深隐藏起来,但是做事又不会圆滑、犀利,聪明到极点,这样别人才不对你有所防范,因为你的聪明没有浮于表面,别人看不出来的聪明才是真正的聪明。

    心灵法典

    一个人总想表现自己的聪明,其实是最愚蠢的行为,因为这样表现无疑是在招揽更多的对手跟自己比赛,而不表现出聪明,别人会把你当成“不聪明”的人,所以你的对手也就少了。但是,怎么才能做到自己的聪明不被他人知道呢?

    1.言辞上要低调

    要做到自己的聪明不外露,就要在言辞上注意,比如,不要随意揭人伤疤、不能拿朋友的缺点开玩笑等。如若不然会对自己照成伤害,一、那样就会伤及对方的人格、尊严,违背开玩笑的初衷,无形中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敌人。二、还招来更多的人跟你比赛,树立敌人。所以,言辞上要低调。

    得意时要少说话,而且态度要更加谦卑,这样才会赢得朋友们的尊敬。祸从口出,没必要自惹麻烦。

    2.行为要低调

    深藏不露,是智谋。过分地张扬,就会经受更多的风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烂。

    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他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

    在现代,有些人稍有名气就到处扬扬得意地自夸,喜欢被别人奉承的感觉,这些人迟早会吃亏。在处于被动境地时一定要学会藏锋敛迹,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他人射击的靶子。

    在为人处世之时,如果只顾宣扬自己,高调说话,会在无知的情况下落得个可悲的下场,所以,才大而不气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同时才能做到“聪明的事”不让人知道。

    3.心态要平和

    功成名就更要保持平常心。做人不要恃才傲物:当你取得成绩时,你要感谢他人、与人分享、为人谦卑,一直以平和之心待人处事才是正道。

    如果你习惯了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独吞苦果。恃才傲物是做人一大忌。容人之过,方显大家本色:大度睿智地低调做人,有时比横眉冷对地高高在上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另外,对他人的小过以大度相待,实际上也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会让别人人没齿难忘,终生感激。从某一方面来说,平和的心态是一种自我隐藏的手段,因为平和,所以不习惯宣扬自己,从而做到了自己的聪明不告诉他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