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学家坐在船上对船夫侃侃而谈:“你懂哲学吗?”
“不懂。”
“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
“你懂数学吗?”
“不懂。”
“那你失去了80%的生命。”
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
“不……会……”
“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当你行动时,就要把所有的理论抛到一边。没有雄心的人,往往行动不定;犹疑观望的人,常以失败告终。唯有行动能给企业注入活力。就领导者个人而言,世界总是以人的行动确定人的价值。谁能用思想感情测试一个人的才能?如果总是观望不动,你又怎样显示你的能力?没人会为你做什么。在你行动起来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之前,你的计划跟懒汉的梦想没什么两样。行动是一种力量,有了它,才会有出色的工作,没了它,无论你等待多长时间也无济于事。约翰·豪指出:“一切蠢行就在于,唯恐虚掷了眼前的光阴,而无视时间在整体上及渐进式的浪费。”
老鼠开会
一群老鼠吃尽了猫的苦头,它们召开全体大会,号召大家贡献智慧,商量对付猫的万全之策,争取一劳永逸地解决事关大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老鼠们冥思苦想。有的提议培养猫吃鱼、吃鸡的新习惯,有的建议加紧研制毒猫药……
最后,一只老奸巨猾的老老鼠出了一个主意,让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呼高明。这个妙主意就是给猫的脖子上挂个铃铛,只要猫一动,就发出响声,大家事先得到警报,就躲起来。
这一决议终于被投票通过,但是谁去给猫的脖子上挂铃铛呢?老鼠们想尽了办法,高薪奖励、颁发荣誉证书等,但无论什么高招,都无法将这一决策执行下去。至今,老鼠们还在争论不休,也经常举行会议……
一项计划不管在理论上有多合理、有多英明,如果不能执行也是枉然。老老鼠的妙主意从理论上来讲的确不错,但是没“人”能完成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重要的是能否执行,而不是在理论上有多英明,所以从你的执行能力出发是永远的真理。
心中的顽石
以前,有一户人家的花园里放着一块大石头。到花园里来玩的人不小心就会碰到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儿子对父亲说:“爸爸,咱们把那块讨厌的大石头搬走吧?”
“那块石头从你爷爷的时代起就一直在那儿了。它体积那么大,还不知道要挖到什么时候。与其挖这块石头,倒不如走路时小心一些,还可以锻炼你的反应能力。”爸爸说。
又过了几年,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有一天,儿媳妇生气地说:“爸爸,我越来越看那块大石头不顺眼,我们还是请人搬走吧?”
爸爸还是那番话,说那大石头很重,不容易搬走。
儿媳妇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自己不知被那大石头绊倒多少回了。第二天一大早,儿媳妇拿了一把镐和一桶水,将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她下定决心,即使挖上一年,也要把这块石头搬走。
过了一会儿,儿媳妇用镐把石头周围的泥土撬松。但没有想到的是,几分钟后,她就把石头挖了出来,看看大小,这块石头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蔽了。
有时候,阻碍我们行动的往往是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上的顽石,而不是事情本身有多么的困难。如果你认为一件事情值得去做,就立刻行动,不要犹豫,更不要拖延,最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确能够做到。因为没有行动的一切都是空谈,拖延才是让你停步不前的根本原因。
穷和尚与富和尚
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就想租条船沿着长江而下,现在还没做到呢,你凭什么去?!”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去过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制定目标是为了达到目标,目标制定好之后,就要付诸行动去实现它。如果不化目标为行动,那么所制定的目标就成了毫无意义的东西。实际上,相对来说制定目标倒是很容易的,难的是付诸行动。制定目标可以坐下来用脑子去想,实现目标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化目标为现实。但是,相当多的管理者制订了目标之后,便把目标束之高阁,没有投入到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去,结果到头来仍然是一事无成。
生命之舟
一只飘摇的生命之舟,在时空的长河中缓缓驶来。
生命之舟中有一个刚刚诞生的生命,他沉睡着。他不会说,不会笑,不会跳,不会闹,也不会思考。他只是沉睡着。
“你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一个声音问。
“我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一个声音回答。生命之舟在时空的长河中默默前行。
忽然,一阵声音传来:“等一等,等一等!请载着我们同去!”
随着声音,只见痛苦与欢乐、爱与恨、善与恶、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聪明与愚钝,手拉着手游向生命之舟。
痛苦从左边上了船,欢乐从右边上了船;爱从左边上了船,恨从右边上了船……待这些人生的伴侣们进到了船舱,这只飘摇的生命之舟顿时沉重了许多,舱中的生命顿时活跃了,哭声和笑声间或着从舟中传出来。
忽然,又一阵喊声传来:“等一等!等一等,还有我们!”
随着声音,只见清醒与糊涂、路人与朋友双双相携游来。
清醒从左边上了船,糊涂却迟迟不肯上去。
路人从左边上了船,朋友却迟迟不肯上去。
“喂!怎么回事?朋友!糊涂!你们快上来呀!”一个声音招呼着他们。
“不!除非糊涂先上去,我才会上去!否则,生命是容不下我的!”朋友说。
“不!我也不想上去,我知道我是不受欢迎的!”糊涂说。
“请上船吧,糊涂!你知道你在我的一生中多么重要!我要得到朋友,首先要得到你,我要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你是万万不行的。”船中的生命呼唤着。
于是,糊涂犹犹豫豫地上了船,朋友紧跟着也上去了。
飘摇的生命之舟,在时空长河中满载前行着。这时,后面又传来了呼唤声:“等一等我,别忘了我!我一直在追随着你呐!”这是死亡的呼喊。
生命之舟没有停下,不知是它没有听见,还是不愿听见死亡的声音?
生命之舟继续向它的“去处”驶去。
死亡紧紧地在后面追赶着。
驾驭者何尝只是在驾驭舟,他是在驾驭失误、反对、痛苦,当然还有成功和欢乐。生命如船,管理亦如船,作为领导者,必须清楚自己的船中不仅承载着迎接成功的热情,还有太多的物欲和虚荣之类,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时不在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毫不停留地不断前行。
成功之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努力行动。倘苦你想投机取巧,等待你的只能是平庸。行动是领导者的朋友而不是敌人。问题不是你干什么,而是你怎么干,这对管理结果至关重要。
华盛顿与士兵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有一天,华盛顿骑马经过一队士兵面前,他们正在设法把一根大梁放到屋顶上去。
班长拼命喊着以鼓舞士气,但没有用。华盛顿问他为什么不参加进去,帮一把力。那个班长脱口而出,回答:“难道你看不出我是班长?”
华盛顿礼貌地说:“对不起,班长先生,我没有想到。”
华盛顿于是下马同那些士兵一起干,直到把那条大梁放上去为止。他擦把汗说:“如果你们以后需要帮忙,可以找你们的总司令华盛顿,我一定会来。”
在很多人看来,“说”比“做”高贵得多。那些只需指挥别人干这干那而不亲自动手去做的人往往都被称为“领导”。于是人们更喜欢“说”而不是“做”。人们在领导工作团队时总是用嘴来指导工作,在别人遭遇困难时总是用嘴给予帮助,即便是在别人伤心垂泪、需要同情和安慰时,人们仍然更多地用嘴来抚慰伤心者的心灵……
在这个注重执行的年代,要想在工作中得到权威,在生活中得到认同,就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你必须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狮子和羚羊
在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一天早晨,曙光刚刚划破夜空,一只羚羊从睡梦中猛然惊醒。
“赶快跑。”它想到,“如果慢了,就可能被狮子吃掉!”
于是,它起身就跑,向着太阳飞奔而去。
就在羚羊醒来的同时,一只狮子也惊醒了。
“赶快跑。”狮子想到,“如果慢了,就肯定抓不住食物,那岂不是要饿死!”
于是,它起身就跑,也向着太阳奔去。
谁快谁就赢,谁快谁生存。一个是自然界兽中之王,一个是食草的羚羊,等级差异,实力悬殊,但生存却面临同一个问题——如果羚羊快,狮子就饿死;如果狮子快,羚羊被吃掉。
对待时间,你永远都不能轻视。只有不断向前奔跑,才不会被别人吃掉,才不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
有效的管理者不是从他们的任务开始,而是从掌握时间开始。他们并不以计划为起点,认清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才是起点……
人才在时间中成长,在时间中前进,在时间中改造客观世界,在时间中谱写自己的历史。人才对各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人才创造的各种成果,必须经过时间来鉴定。时间,唯有时间,才能使智力、想像力及知识转化为成果。人的才能想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尽快踏上成功之路,若没有充分利用时间的能力,不能认识自己的时间,计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那只会失败。
青蛙与蜈蚣
有一个青蛙哲学家看到一只蜈蚣在走路。
他心想着,用四只脚走路已经够麻烦的了,蜈蚣是如何用一百只脚走路的呢?它怎知该是哪只脚先走,哪只脚后走,接下来又是哪一只呢?
于是它叫住了蜈蚣,并把自己的疑问告诉它。
蜈蚣说:“我一生都是这样走路的,但从未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我必须好好思考一下才能回答你。”蜈蚣站在那儿好几分钟,结果它发现自己动不了了。
摇晃了好一会儿,最后它终于倒下来。
它告诉青蛙:“请你不要再去问其他蜈蚣同样的问题。我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脚了!”
在管理实践中,应该给员工具体行动的自由,让他根据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风格习惯去行事。这个时候,理由并不重要。
人们在强调管理的时候常常喜欢引用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人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人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规矩越多,管理成本越高。所以有人认为,企业管理最起码的一条规矩就是对人的尊重。人们谈管理,尤其是对人的管理,过多地强调了“约束”和“压制”,事实上这样的管理往往适得其反。聪明的企业和企业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在“尊重”和“激励”上下功夫:了解员工的需要,然后满足他;而不是先聘用他,然后榨干他。
打猎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森林去猎杀野兔。
到达目的地以后。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野兔,还有森林。”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便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二。
老二回答说:“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还有树林。”
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又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三。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野兔。”
父亲高兴地说:“答对了。”
一名优秀的猎人在狩猎之前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我的猎物是什么。只有明确了目标,才可能会有所收获。如果并未看到猎物,只是抱着侥幸心理——说不定草丛里会有兔子或其他动物呢——对着草丛乱放箭的话,那么他永远都不可能猎到任何猎物。不管一个团队还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才能避免乱射箭的情况发生。
给加西亚的一封信
在美西战争期间,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而加西亚正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这时,有人说:“有一个叫罗文的人,他有办法找到加西亚。”
当罗文从总统手中接过写给加西亚的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怎么去找?”他经过千辛万苦,在几个星期后,把信交给了加西亚。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但是,它却流传到世界各地。《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作者这样写道:
“像他这种人,我们应该为他塑造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学里。年轻人所需要的不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是聆听他人种种的指导,而是要加强一种敬业精神,对于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带给加西亚’。
“凡是需要众多人手的企业经营者,有时候都会因为一般人的被动无法或不愿专心去做一件事而大吃一惊,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的做事态度,似乎已经变成常态;除非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地叫属下帮忙,或者除非奇迹出现,上帝派一名助手给他,没有人能把事情办成。
“我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努力工作的人;我也敬佩那些能够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出任何愚笨问题,也不会存心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必为了要求加薪而罢工。这种人不论要求任何事物都会获得。他在每个城市、乡镇、村庄,每个办公室、公司、商店、工厂,都会受到欢迎。世界上急需这种人才,这种能够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
工作态度就像个人形象一样,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也可以改变他人对你的看法,决定着一个人的成与败。对待工作中的任务,怕承担责任的人推拖,惧怕困难的人退缩,患得患失的人观望,谨小慎微的人准备,而主动负责的人则只有——行动。
狐狸尝枣
有一天,狐狸来到一片枣园,见树上的枣子又大又红,馋得直流口水。它想:我的老祖宗曾经钻进葡萄园想偷吃葡萄,没吃上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有一位寓言大师根据这事写成了一篇《狐狸与葡萄》的寓言,千百年来可让狐狸家族丢尽了脸。今天我一定要亲自品尝一下,知道枣是什么味道再发表意见,看谁还敢把我写进寓言里去!
狐狸踮起脚来摘枣,可恨的是枣树比葡萄树更高,狐狸不会上树,只能在树下往上跳啊蹦啊,老半天也没有摘到一颗枣。这怎么办呢?
正当狐狸仰着头瞅着满树的红枣发愁时,“啪!”一颗红枣被风吹落下来。这是颗被蛆咬空的枣,看外表,红红的,挺好看。狐狸捡起来咬了一口,哇,苦的要命!并且发现一只蛆正在枣里蠕动。气得它连忙把嘴里的半个枣吐了个干净,把手里的枣扔得远远的。
狐狸离开了枣园,边走边理直气壮地说:“这次我说红枣是苦的,是经过我亲自品尝过的,有根有据,千真万确。”
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亲身体验的如果是片面的经验,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想体验一下实践的可行性,不妨试一试由清晨掀开被子起床时开始做起。早上醒来,告诉自己今天要好好干,迅速地掀开被子跳下床来,也许这是一件小事,但对你一天的工作却有莫大的益处。想好好用功了,毫不犹豫地说出来,告诉别人也告诉自己。快要考试了,不妨在书桌前或目光可及的墙壁上贴“必胜”两个字。许多公司、企业,非常重视员工早上的精神,往往要求员工一到公司便大声地念工作宗旨。以上皆为提高主动性的象征性行为。掀开被子轻捷地起床,持之以恒,就会成为一个主动的人。相反,如果一早便赖床、想多睡五分钟,永远也无法产生积极性。
一根铁钉的启示
在工厂的入口处,有一支生了锈的大铁钉被丢弃竖立在那里。员工进进出出,于是乎不外发生下列情形:第一种员工是根本没看见,便抬脚横跨而过。第二种员工看到了铁钉,也警觉到它可能产生的危险,不过这种员工所持的态度又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心想别人会捡起来,不用自己鸡婆,只要自己小心,实在不必庸人自扰,于是视若无睹,改道而行;第二类会认为自己现在太忙,还有很多要事待解决,等办完事后再来处理那根铁钉;第三类则抱着勤慎敬谨、事不宜迟的态度,马上弯腰捡起并妥善处置。
人的长处是能够思想,人的短处是总想得太多。实际上判断一个企业、一个团队的综合竞争能力,只需像这个故事中那样放一根大铁钉在门口就行了:面对可能对企业或他人造成危害的哪怕微不足道的状况,毫不犹豫采取行动的人越多,这个企业、团队的未来越有希望。
两只小老鼠与两个小矮人
迷宫里住着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他们在迷宫里历经风险寻找到奶酪C站,并就在附近安居,建立起他们的生活模式。一天,两只小老鼠突然发现原来他们赖以生存的奶酪不见了,他们立刻想也没有想就穿起他们的跑鞋去迷宫深处寻找新的奶酪,并找到了一些奶酪。两个小矮人却没有这样做,起先,他们以为是谁和他们开玩笑,就在奶酪C站周围四处寻找,但是没有找到。他们陷入了迷茫,“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其中一个小矮人说,“我们失去的一定会有人给我们补偿的。”但是很多天过去了,他们依然一无所获。另一个小矮人认为,与其这样盲目地找下去还不如到迷宫深处寻找新的奶酪,他克服了自己心理的压力和同伴的劝阻终于找到了新鲜的奶酪。由此,他悟出一个道理:“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
实际上,作为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周围的环境始终是在变化的。而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要有感知种种变化的能力,还要有迅速应变的行动。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却是默守陈规,对规律性的变化麻木不觉,对突出其来的变化茫然失措。尤其是在一定时期内已形成一套成功模式的领导,面对变化往往本能地回以排斥的态度,这只能让自己与变化着的时代越落越远,最终优秀被僵化和落后所替代。
小鹰与老鹰
小鹰对老鹰说:“妈妈,总有一天,我要做一件令世人惊讶的事。”
“什么事?”
“飞遍全球,发现前人未发现的东西。”
“这太好了!不过你必须学习和掌握各种飞行技术,以免疲劳时无法继续飞行。”
小鹰苦练飞行技术,专心致志,其余的事一概不闻不问。
几天过后,老鹰对小鹰说:“咱们一起觅食吧!”
小鹰不耐烦地说:“妈妈,您去吧,我没有功夫干这种没有价值的事!”
老鹰吃惊地问:“这是什么话?”
“您让我集中精力进行飞行训练,为什么又用这些毫无意义的小事来分我的心呢?”
老鹰循循善诱地说:“飞行训练应该包括寻找食物。否则,起飞的第一天就要挨饿,第二天就无力升空,第三天就会饿死。”
凌云之志也要建立在寻找食物这类小事上。有些人之所以失败并非没有鸿鹄之志,也并非没有勤奋刻苦的精神,使他们遭遇失败的只是一些小事。
在生活中,我们很少会在意一些小事,比如整洁的外表,他人的情绪状况等。我们认为这些小事是无足轻重的,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些事上,太不值得了。与此相比,我们更喜欢高谈阔论,更喜欢探索人生、憧憬未来。
注重小事就是重视执行,而执行力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企业所必须具备的。因为这是21世纪所有竞争——不论是人才竞争还是企业竞争——的关键点。
求道
有一个年轻人经过千山万水跋涉来到森林中的寺院,请求寺院里德高望重的住持收他为徒。
住持郑重地告诉他:“如果你真要拜我为师追求真道,你必须履行一些义务跟责任。”
“我必须履行哪些义务和责任呢?”年轻人急切地问。
“你每天必须从事扫地、煮饭、劈柴、打水、扛东西、洗菜……的工作。”
“我拜你为师是为了习艺正道,而不是来做琐碎的杂工、无聊的粗活的。”
年轻人一脸不悦地丢下这句话,就悻悻然离开了寺院。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这个年轻人只知追求虚无的所谓道,而对得道的具体、琐碎的行动却不屑一顾。联系现实,我们也不难得出年轻人眼高手低,不堪磨炼的结论。
实际上,正如古人所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切实际地想,不如切切实实地做。把这一思想贯彻于你的领导实践中,你定会获益匪浅。
世界上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虽然怀有“干一番事业”的愿望,但不见行动,总是踏步不前。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首先必须将强烈的愿望化为明确的具体目标,并且立即朝此目标彻底行动起来。
一个有理想的员工,只要不辞辛苦,默默地在自己脚下多垫些“砖头”——踏踏实实地工作,就一定能够使自己站得高些,看到自己渴望看到的风景,摘到挂在高处的那些诱人的果实。
森林里的变色蜥蜴
森林里,住着三只蜥蜴。其中一只看一看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环境大不相同,便对另外两只蜥蜴说:“我们住在这里实在太不安全了,要想办法改变环境才可以。”说完,这只蜥蜴便开始大兴土木起来。另一只蜥蜴看了说:“这样太麻烦了,环境有时不是我们能改变的,不如我们另外找一个地方生活。”说完,它便拎起包袱走了。第三只蜥蜴,也看了看四周,问道:“为什么一定要改变环境来适应我们,为什么不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呢?”说完,它便借着阳光和阴影,慢慢改变自己的肤色。不一会儿,它就渐渐在树干上隐没了。
面对自己与环境的错位,是改变环境还是改变自己。有的企业领导者固执地认为只有改变他人才是智慧、坚持自我才是勇气,但我们说善于放弃也是勇气,适应环境更是智慧。
适应本来就是一种选择,是一个决定。你决定选择适应你就可以找到成功的路径:放弃同样也是一种选择,如果你想选择放弃,你一定可以找到让你快乐的地方。因为即使事情再糟糕,你也可以从中找到值得庆幸的理由,然后去享受它。对一个消极的人来说,即使事情再好,他也会瞄准事情不好的一面,最后依然是得不到快乐。
瞎子打猎
从前有个瞎子,他的邻居是一位猎人,打了飞禽走兽后,常请他去吃酒。席间,瞎子常向猎人请教打猎的秘诀,瞎子把这些秘诀牢牢记在心里。后来,猎人去世了。瞎子觉得现在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懂得打猎。于是,他专门对学习打猎的人传授经验。一位年轻的猎人把他带上山,请他现场指导。
树林里跑出一头野猪,瞎子以为是一只狼。瞎子说:“你知道打狼要打哪里吗?”“狼是铜头铁腰麻杆腿。所以,棒打狼腿,猎物可得。”
年轻的猎人告诉他:“刚才是一头野猪,听见人说话,早吓跑了。”瞎子赶紧说:“野猪吗?你只能往它的嘴里打,因为它的皮肤像铠甲一样,子弹打不透。”
年轻的猎人有些不耐烦了。当前面又出现一个猎物时,他轻轻喊了声“兔”,就悄悄摸了过去。瞎子把“兔”听成了“鹿”,高声喊道:“要打卧鹿!不要打跑鹿!因为它在树林里乱跑乱跳,会把鹿茸撞坏。”瞎子的喊声把兔子吓跑了。
年轻的猎人再也不听瞎子胡说了,一个人到山上寻找猎物。瞎子还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讲述打狐狸、打獐子的要领。后来,他凭声音断定:猎人确实走远了,就有些害怕起来。
山的那边突然传来一声虎啸,瞎子早把打虎的经验忘记了,掉头就跑。他一下子掉进年轻猎人在他的指导下设置的陷阱,只好在井底大喊:“救命啊!”
管理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只学习一点理论就好为人师是许多领导者的毛病,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实践与理论是两码事,对于管理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实践要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应对更加突兀的变化。作为主管,切忌像那位盲人一样,以半生不熟的理论去指导丰富多彩的管理实践。
把包装纸扔进垃圾箱
一个英俊潇洒的青年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相貌平平的姑娘,朋友们都认为不般配。
但第一次见面后他却决定继续与姑娘保持联系。理由是:当他们看电影的时候,那个女孩吃完了手中的冷饮,把包装纸缠在木棒上始终拿在手里,直到走出影院才投进垃圾箱。她做得非常自然,不像是故意做出来的。仅此一个细节,便俘获了青年的心。
半年后,他们喜结连理。
行动,哪怕一个小的举动,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那些把细微的小事都能处理得很好的人,一定是个品德高尚的人,也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在管理实践中,通过小的举动判断下属的优劣虚实是一个领导者不能不具备的素质。
撞钟的和尚
有一个小和尚在一座名刹担任撞钟之职。他自认为早晚各撞一次钟,简单重复,谁都能做,并且钟声只是寺院的作息时间,没什么大的意义。就这样,敲了半年钟无聊至极,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
有一天,方丈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之职。
小和尚听了很不服气,心想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
方丈告诉他说:“你的钟撞得很响,但是钟声空乏、疲软,没什么力量。因为你心中没有‘撞钟’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所代表的深刻意义。钟声不仅仅是寺里作息的准绳,更为重要的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为此,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是无佛;不虔诚,不敬业,怎能担当神圣的撞钟工作呢?”
对于“撞钟”这一看似简单的任务,如果心中无钟,落实在行动上就是“钟声里无佛”。其实我们平常的工作大都似撞钟,如果像那个小和尚一样“做一天小和尚撞一天钟”,再简单的工作也不会落在实处。
没有伟大的事情,只有需要满怀信心去做的细微事情。没有什么伟大的人,只有伟大的挑战,而必须面对的只是你我一样的人。如果你洗盘子,你就好好洗;如果你扫马路,你就认真地扫;如果你作画写诗,你就认真地做,你没准儿就会成为齐白石、莎士比亚。伟大的事并不是伟人把它做伟大的,而是平凡的人把它努力做到最好,让它成就了那份伟大。
马蹄钉
里奇蒙德伯爵亨利带领的军队正迎面扑来,这场战斗将决定谁统治英国。
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查理派了一个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
“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
“你得等等,”铁匠回答,“我前几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找点儿铁片来。”
“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国王的敌人正在推进,我们必须在战场上迎击敌兵,有什么你就用什么吧。”
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
“我需要一两个钉子,”他说,“得需要点儿时间砸出两个。”
“我告诉过你我等不及了,”马夫急切地说,“我听见军号了,你能不能凑合?”
“我能把马掌钉上,但是不能像其他几个那么牢实。”
“能不能挂住?”马夫问。
“应该能,”铁匠回答,“但我没把握。”
“好吧,就这样。”马夫叫道,“快点,要不然国王会怪罪到咱们俩头上的。”
两军交上了锋,查理国王冲锋陷阵,鞭策士兵迎战敌人。“冲啊,冲啊!”他喊着,率领部队冲向敌阵。
远远地,他看见战场另一头几个自己的士兵退却了。如果别人看见他们这样,也会后退的,所以查理策马扬鞭冲向那个缺口,召唤士兵调头战斗。
他还没走到一半,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查理也被掀在地上。
国王还没有再抓住缰绳,惊恐的畜牲就跳起来逃走了。查理环顾四周,他的士兵们纷纷转身撤退,敌人的军队包围了上来。
他在空中挥舞宝剑,“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
他没有马骑了,他的军队已经分崩离析,士兵们自顾不暇。不一会儿,敌军俘获了查理,战斗结束了。
从那时起,人们就说: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
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所有的损失都是因为少了一个马掌钉。
任何工作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许多看起来不重要的细节最终却破坏了大局。有道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万事之始事无巨细”。的确如此。细节就像人体的细胞一样举足轻重,谁能把握住细节,谁就能悄然成功,于无声处听惊雷,在细节中见真知。从细节中往往可以找到管理的突破口!无视细节,让人误大事;留意细节,让人成大事。抓住瞬间即逝的机会是你区别于他人的唯一可能。冷静留意和分析你身边的小事情,或许,大道理、大智慧就藏于此。
我们得牢记:“忽视小节,让人失去大机会”,“太多的小毛病往往会使人平庸一辈子”的训诫。
甩手运动
开学第一天,一位先生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先生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三百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先生问学生们:“每天甩手三百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先生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过后,先生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每天行动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贵在坚持,知之者众,身体力行者少。越简单的事情越难以持之以恒。
会掩饰的猫
有一只猫,对于自己的过失总是百般掩饰。
老鼠逃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打了一下,它说:“是我不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认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
“走吧,”同伴们说,“它又在表演潜水了。”
每个人身上都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自己的缺点,却要百般掩饰。百般掩饰自己的缺点,无疑是让蛀虫在自己身上蛀洞,最终只能毁了自己,毁了团队。所以我们说,正确认识自己是领导者实施自我“领导”的第一步。
蜗牛的梦想
有一只住在森林里的蜗牛,对它平淡的生活感到很厌倦。于是它打算振作起来,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有所作为。
蜗牛曾听人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既然有很多人游览泰山后,能悟出不少高深的道理来,蜗牛也跃跃欲试,便决定去泰山一趟!当它准备启程时,突然想到了泰山距这儿何止千里,它若是爬过去怎么也要用上三五千年!一想到这儿,蜗牛便放弃了去泰山的计划。
接着,蜗牛又想到了人们常常夸赞“桂林山水甲天下”。蜗牛认为去这么好的地方,肯定也会有所作为的。当它准备行动时,又想到桂林比泰山还要远很多——即使它是只兔子,到不了那儿也会老死的,于是又放弃了去桂林的想法。
在后来的日子里,像这样的想法蜗牛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着,但它觉得去哪儿对于它来说都不太现实。没过多久,蜗牛就死在树枝上,被蚂蚁们讥笑着搬回家作了过冬的食物。
北京天桥的老艺人们有这样一句行话:“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又练又说才是真把式。”事实上道理也是如此,“想”和“做”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最好的共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