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在孩子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孩子应尽早树立“责任心”意识,认识到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乃至方方面面的责任,让自己成为自觉、自律的人,从而主动地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责任心是生存的基础

    常常听到媒体这样呼吁:“我们最需要有责任心的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责任心”一词在现代社会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可以说,这一项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是否能担当重任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责任心的树立尤其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今后他们是否能“成才”,是否能“成人”。

    许多青少年对于“责任”的意识非常淡漠,尤其是90后的孩子,对于“什么是责任心”这一问题至今还懵懵懂懂,也许这与家长平时没有刻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关。很多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好坏,却对培养孩子的品质重视不够,许多孩子没有责任心,正是因为家长没有意识到责任感对于孩子现在、未来生活的重要性。

    责任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我们每一个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以后,就必然被赋予责任——你应该完成的任务。举例来说,人长到成年时,必须要养家糊口,负担起创建家园的重担,不管是否愿意,都应该这么做。

    那么责任心是什么呢?就是不用任何人来安排,能自觉自愿地担负起保护家园、创建家园的责任,这种精神就叫“责任心”。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应该具备责任心,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和对社会的各种责任心。

    富有责任心的人常被称赞为勇者。古人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训,才有历史上种种惊天动地之举,可以说,凡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无一不是有着强烈责任心的人。

    也有无数事实证明,责任心是生存的基础,是进步的基础。相反,缺乏责任心则常常会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1982年5月28日的那场震惊中外的火车翻车事故也许您还有一些印象。一列火车向关内行驶,一位铁路工人把起道机放在铁轨上,没拿下来,便去休息,结果火车驶来,造成了10节车厢报废,3名旅客丧生的严重后果。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这位工人对工作缺乏责任心。

    动物园里有三只狼,是一家三口。这三只狼一直是由动物园来饲养的。动物学家为了恢复狼的天性,与动物园共同决定将它们送到森林里,让它们像其他的狼那样生活。经过研究决定,他们首先将身体强壮的狼父亲放回,因为它的生存能力应该比母狼和幼仔强一些。

    放走了公狼,研究人员开始观察它的行踪,他们发现,它总是无精打采的,一副很饿的样子。虽然研究人员有些担心公狼的生存问题,但并未让动物园再收留它,而是将幼狼放回到它身边。

    这个举动让狼父亲振奋了许多,它的身体好像忽然充满了活力,每天都积极地为它的孩子捕食,两只狼相依为命,全然不是前些天的样子。

    几天后,研究人员又将那只母狼也放了出去。没过多久,三只狼就像其他的动物一样快活自在地生活在森林里了。研究人员观察后认为,这一家三口生活得还不错。

    后来,研究人员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公狼和幼狼在一起时,就会有一种照顾幼狼的本能,这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正是这种责任感激励着公狼去捕食,它俩生活也因此变得好一些了。母狼被放出去后,公狼和母狼有互相照顾并共同照顾幼狼的责任,两只狼共同努力,它们的生活自然也变得更好了。”

    通过这个研究,人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许多动物来说,责任是它们生存的基础,一旦有了责任感,生命都将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而这条结论同样适用于人类。

    缺乏责任心害人害己

    责任心是做事情认真程度的标准之一。一般来说,没有责任心就难以认真去做事;没有责任心就很难把事情做好。人人都喜欢和有责任心的人共事,因为责任心强的人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于孩子来说,不管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还是现在与同伴们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负责任都是一种好习惯。告诉您的孩子,不管他们在集体中承担什么角色,都应该尽力完成这个角色应该尽到的责任,使他们自己、同伴、他们的服务对象,甚至是社会获得最大的益处。这便是责任意识的体现。这种意识能让人有条理、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会赢得别人的信任。相反,如果孩子没有责任意识,在集体活动中就很难完成自己的事,还可能会给大家带来麻烦,辜负了大家的一片信任。

    小宣今年上初二,新学期开学不久,学校组织去公园野餐,去年他因病错过了这个机会,盼了一年,他终于盼到了期待已久的活动,一得到消息他兴奋得不得了。放学的时候,老师将每个人需要带的东西分派了下去,让每个同学负责准备一样。有的同学负责去超市买食品,有的负责准备烤肉的炉子,有的负责带餐具……小宣分到的任务是准备烤肉要用的调料。

    因为调料的种类比较多,妈妈提议他列一个单子,把需要带的东西先想好,然后再去超市采购。可小宣说:“这一点点小事有必要这么兴师动众吗?我一会儿随便一准备就好了。”说完便跑到同学家玩,直到很晚才回家,开始慢条斯理地准备明天需要的东西。

    第二天,当全班同学高高兴兴地准备开始动手做饭时,小宣却发现自己竟然忘带了最重要的调料——盐,同学和老师都向他投来了不满的目光。由于他自己的疏忽,使这次活动多了许多遗憾,影响了同学们的心情。

    这件事情给小宣的触动非常大,让他意识到缺乏责任心的严重后果,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轻视自己的责任了。

    许多家长在意识里认为“责任心”是要在工作以后才需要的,其实不然,孩子在成长中,时时处处都需要责任心,小宣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责任心弱,害己也害人,这就是事实给我们的教训。

    那么责任心强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一位成功学者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

    “天下没有做不好的事,只有不负责的人,责任感的轻重,会决定你生存的质量。给自己赋予了责任感,必会将自己的任务完成得圆满而出色。对于青少年来说,无论是在学校,在家里;对待学习,还是交友处事,都要有责任心,唯有如此,才能让别人觉得与你在一起有安全感,才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所以,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最先受益的是你自己,得到最大利益的也是你自己。当然,别人也会跟着受益。”

    总之,有责任心的人,利人利己;没有责任心,不仅自己得不到利益,别人也会跟着受害、倒霉。作为家长,相信您已经认识到了责任心的重要性,那么,请尽快把这传递给孩子吧。

    校正孩子“不能吃亏”的想法

    赵老师是某重点中学初一(2)班的班主任,在与学生们朝夕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在他们学习、生活的认识、行为、情感上都存在着责任感不强的问题。赵老师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好几次早晨我来到班里都发现了同样的情况,几名值日生已经到了,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在搞卫生,而是聚在一起聊天,其间最多的内容是“某某人真不自觉,来得那么晚”。当我问到他们为什么还没开始搞卫生时,几个孩子竟然异口同声地回答:“值日生还没到齐。”言下之意是现在扫了要吃亏。

    这件小事让我想到了许多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值日”是学生们在班级里应尽的责任,反而觉得这个任务大家要一起完成,“我”不能多做,“我”不能吃亏。后来我找几个同学谈话,他们对此不以为然,原来,从小父母就是用“不能吃亏”的理念来教育他们的。

    赵老师的话引起了许多家长们的深思,每一位父母都怕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吃亏,因此,教孩子“不能吃亏”是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这种理念使得孩子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感十分淡漠。很多家长不赞成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更反对孩子为同学或者班集体做事。他们认为,孩子牺牲自己的时间为班级效力是一种是“傻”、是“吃亏”。然而,家长们却忽略了这一过程带给孩子的收获。

    有个上初二的学生在一次作文中写道:

    我们班在去年的校文艺汇演大会上的表现很不好,得了倒数第一名。今年的文艺汇演马上又要到了,几位班委找到了我,想让我出一个节目,为班争光。

    经过我们的反复商量决定跳劲舞,第一,是因为班里包括我在内的同学有一定的基础;第二,全校的节目中没有劲舞,我们是独一份。

    但是,学校领导总觉得劲舞思想不健康,对此非常反感。我只好和班长一起先做通了班主任的工作,然后又去做校长的工作,我们反复强调我们的舞只是跳出中学生的青春朝气,绝没有半点不健康的动作。经过一番交谈,校长终于接受了我们的创意,还表扬了我们能为班级作贡献的精神。

    此后,我们几个人便开始选音乐和组织动作。可是麻烦又出现了,我们没有现成的老师,也没有现成的舞蹈动作可参考,只能看着DVD,几个人商量着把一个个动作拼凑到一起,每当完成一个小节后我们都觉得非常有成就感,终于一支四分钟的舞被我们拼完了。每天放学,我们就在教室里练习,看着自己和伙伴们一点点熟练,我们都觉得非常高兴。我们几个人也从原来的普通同学变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演出的日子到来了,正如我们所愿,我们的表演非常出色,台下的掌声不断,下台以后许多老师都过来称赞我们。那天我们得到了并列第一名,当时我们几个人都很激动,狂喊道:“我们成功了!”

    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应该校正在集体里“不能吃亏”的意识。很多时候,适当的退让和妥协能缓解矛盾;有时候“吃亏”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收获”。总之,作为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为集体付出,鼓励孩子参加集体劳动、运动会、晚会、郊游等活动,有意识地把孩子放到集体中去锻炼,就会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情孤僻、自私等独生子女身上比较明显的缺点。

    哪些事是“自己的事”

    苏茜的学习成绩在上了初三以后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她有两门成绩都到了95分以上,总分在全年级第一,回到家,苏茜得意洋洋地对爸爸妈妈说:“我给你们考个了年级第一,各单项成绩也都是年级前三,你们给我什么奖赏?”

    相信很多家长都被孩子问到过这样让人感到尴尬又难以回答的话,本来好好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学习成绩好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未来打基础,而在孩子心里,读书学习好像是在为父母读。

    这个时候,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在学习方面表现好或许给孩子什么什么奖励。但也许这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孩子会觉得好好学习是为了让父母高兴,好像自己就是父母得分的机器。

    还有一些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好,家长急得不是给孩子报补习班就是给孩子请家教,而孩子却没事人一样,不仅不着急补习,还跟父母讲条件。苗辉就是这类孩子的典型。

    苗辉马上就要上初三了,但成绩平平,妈妈对此不太满意,就想在暑假里给他请个家教,每天为他补习两小时。苗辉得知后很不高兴,妈妈就承诺,如果他在暑假里坚持每天上两个小时的课就在初三毕业后送他一台高配置的笔记本电脑。苗辉心动了,与妈妈达成了协议。

    家教老师来为他上课了,苗辉开始动了小心眼,他一会儿要求妈妈来倒水,一会儿叫妈妈帮他收拾房间,一会儿又叫妈妈给他削苹果。结果,两个小时的课很快过去了,苗辉还邀功似的跟妈妈说,“我已经上过第一天的课了”。

    妈妈还赔着笑脸,毕恭毕敬,似乎面带感激地对苗辉说:“只要你认真坐下来学习,妈妈为你做什么都行。中考时你可一定得给妈妈考个好成绩啊!”

    苗辉很不情愿地拿起书来,嘴里念叨着“为了妈妈考个好成绩”,好像在他的意识里学习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在替妈妈做事一样。

    为什么许多孩子总是把“自己的事”当成“为别人做的事”?

    孩子会有这种畸形的认识,相信这与家长平时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甚至把孩子当成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使得孩子总是感觉到自己的路都被父母安排好了,非常茫然地前进,好像自己是个局外人,而自己做的这些事好像也就是在为父母而做一样。就连父母本人也觉得孩子以后功成名就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功,所以他们也把培养孩子、照顾孩子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孩子的事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家长的事。

    日常生活中还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

    “妈妈,我的校服哪去了?”

    “你自己的东西,你应该知道在哪里!”

    “我不知道!”

    一句轻松的“不知道”,孩子便理所当然地把责任推掉了。

    接下来,如果妈妈不是严厉地警告孩子“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自己的东西自己得保管好”,而是团团转着去寻找这件校服,那孩子就很可能会若无其事地去看电视,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为帮我找东西是妈妈的事,而渐渐忘记了那是“自己的事”。

    再如,有时候孩子写完作业没收拾,父母就去代劳,那么孩子可能永远也不会主动去收拾,如果哪一天父母没有去帮他们收拾,可能还会觉得有些愧疚,孩子还可能会抱怨,“为什么今天没有帮我收拾桌子”。本来是孩子的事,就这样一点点变成了家长的责任。

    可见,孩子对“自己的事”认识不足,缺乏责任心,导致事事喜欢推到家长身上的这种坏习惯往往是父母教育方式不妥造成的。那么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帮助孩子养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任”的好习惯呢?

    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认识到:凡是与自己有关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包括学习,未来的规划,良好的习惯等,不要给孩子“我学习(锻炼、弹琴、画画等等)是为了家长”的错觉。家长对孩子各个方面的培养都是为了孩子,而孩子接受各种培养也是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毋庸置疑,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其次,不要为孩子“代劳”,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唯有此,才能让孩子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事,才能培养出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当然,家长少不了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越权”,更要时时监督孩子,使孩子“我自己来”的自主愿望逐步转化为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许多家长常常教育孩子的话。但许多孩子都把“自己的事”定义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比如,自己吃饭,自己洗衣服等日常生活的琐事,而对其他一些事则并不明确,明明也是孩子“自己的事”,但孩子却没有“为了我自己”的自我负责意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在幼年时期,没有一点自理能力,完全由父母、家人呵护与抚养,大人常会帮孩子把一切事情都做好,时间长了不管家长还是孩子就成了习惯,使得许多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也仍然对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们以为这是对孩子好,减少孩子花在这些杂事上的时间,可以省出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而事实正相反,这恰恰是剥夺了孩子锻炼生活能力的机会,使已经有一定独立能力的青少年一遇到困难,仍旧想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推给别人,或是想求助别人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而不是自己先寻找解决的办法。

    一群美国中小学生在假期时到中国来旅游,他们吃住都安排在中国人的家里。玛丽是最小的一个,刚刚11岁,而她的行李则是一个与她年龄不大相称的大背包。一天,两国的孩子们一起到故宫玩,同行的中国孩子把包都丢给了父母,一个个“轻装上阵”。美国的学生则都是自背行李,有位中国的父亲看着玛丽的包太大太沉就对她说:“你和他们一起去玩吧,我来帮你背包!”

    出乎意料的是,玛丽非常疑惑不解地问:“为什么?”

    “因为你的包太沉了,叔叔怕会影响到你走路的速度。”

    玛丽彬彬有礼地说:“谢谢您!没有关系的,我自己的东西还是自己来拿吧!”

    这时,一位随行的中国记者不失时机地问玛丽:“平时你外出时都是自己拿东西吗?”她微微一笑点点头。这天,玛丽全程都背着她那大大的包,但仍玩得很开心。

    在玛丽身上,您是否应该有所反思?其实,中国的孩子同样可以负重前行并且玩得很开心,只是在我们家长的意识里认为“孩子背着大包会累”,换言之,有很多事情是孩子有能力做好的,他们之所以不做是因为家长不给他们机会。

    以下情景可能家长们并不陌生:

    孩子放学回家后,看到妈妈在拖地,孩子高兴地说:“妈妈,您辛苦一天了,我来拖吧”,妈妈不耐烦地说:“没事没事,这事不用你做,赶快看书写作业去吧。”

    母女二人一起去买东西,看着妈妈提着大包小包,女儿说:“妈妈我帮你提两个吧”,妈妈心疼地说:“你还小,提重东西,你该长不高了,手也会勒疼的。”

    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老师给学生们留的暑期作业中有一项:每天为家里做一件家务,爸爸听到孩子这么说,骂道:“你们老师真多事,管好学习就行了,还管孩子做不做家务,我们家的宝贝那双巧手是弹钢琴的,怎么能去做家务?”

    父母对孩子的爱显而易见,但是否有些过分了?您是否想到,时常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孩子还怎么可能体恤父母?体恤他人?他的家庭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又如何才能建立?对此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给他们规定适当的任务,选择适合他做的事情,然后和孩子谈好,告诉他们每天都需要做什么。这样,孩子会比较清楚自己的责任,并且体会到父母每天有多么不容易。

    第二,父母首先要遵守规则,不要总是因心疼孩子就替他们代劳或者让他们中途放弃,这样的话,孩子就难以树立起对自己的责任感,对有困难的事情存侥幸心理,遇到麻烦首先就会想躲。

    第三,孩子完成任务后要及时鼓励。当孩子初次尝试一件事或者做一件比较有困难的事情时,父母要及时鼓励,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如果事情完成的不够好,也要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再来一次。

    可以说,事事依赖家长会使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更难以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人,比尔·盖茨曾说:“对于成大事者而言,拒绝依赖他人是对自己能力的一大考验。”这一点,中国的孩子的确应该向美国的青少年学习。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正在读高二的苏苏面临着文理分科,非常犹豫,不知该选理科,还是该选文科。选理科吧,虽然物理是她的强项,可是她的化学成绩却是一塌糊涂;选文科呢,历史成绩她在全校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一提起政治,她连哭的心都有。

    老师让她自己决定,左右为难的苏苏只好请父母来帮忙了。

    “我听你们的!”苏苏对父母说。

    妈妈主张让她学文科,因为女孩子学理科相对男孩子还是吃力一些。

    爸爸也同意妈妈的意见,让她在高三时好好攻一下政治,只要这种成绩上去了,那么上个好大学一定没问题。

    “这可是你们让我选的,你们得为这个选择负责,万一以后我学不好可不能怨我。”苏苏理直气壮地说。

    “这是什么道理呀?虽然我们有我们的想法,但考大学可是你自己的事呀,选文还是选理都是要由你自己决定的,我们怎么可能为此负责呢?只有你才能为你自己负责任!”苏苏的爸爸说。

    现在的许多青少年都有着和苏苏一样的想法,总觉得家长替自己拿主意、顺从了家长的意见,不管发生了什么都应该由家长来负责任。这是一种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想法。许多家长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孩子的生活经验太少,需要大人帮忙决策,既然是家长做的决定,那么相应的也应该由家长负责任,这有什么问题吗?

    但事实上,哪一个家长也不可能真正地对孩子负起这些责任。作为家长,你不可能让时间倒流让孩子重新选择;你不能模拟一个同样的环境给孩子,让孩子重新经历和感受;你更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补偿他们因你的错误决定而带来的损失。

    只有孩子自己是真正地承受结果的人,虽然他们还没有真正地独立生活,但作为家长也应该让孩子明白: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负责,都要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无论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任何人都不能对你负责任,你也不可能把后果推给其他人来承担。

    着名作家周国平曾写过一篇关于责任的文章,其中说道: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人世间的其他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而且,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有可能由此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正如作家所说,许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思维里都有让别人对自己负责的意识,这种根深蒂固的认识常常让他们陷入无限的自怜抱怨中,让他们不去要求自己进步,反而处处要求别人。如果您的孩子也出现过类似情况,那么,也许您应该告诉他:抱怨总是于事无补,别人不可能事事为你买单,只有你才是自己忠实的朋友。这一点,美国人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一位美国小伙子看中了一位中国姑娘,便紧追不放。最后,两人结为连理,随后,中国姑娘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跟美国小伙子结了婚,飞到大洋彼岸去了。在飞机上,姑娘撒娇地说:“我放弃了那么好的工作,远离家人跟你到美国来,这可是我为你做出的牺牲,你可得好好对我。”本想换取小伙子的感激之辞,却没想到美国小伙子一脸疑惑:“怎么成了牺牲了?这是你的选择,是你认为的正确的、美好的,让你感到快乐的选择,如果你觉得自己牺牲了又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呢?”

    中国姑娘哑然。过了不久,姑娘在美国找不到工作,他又跟丈夫说:“你看,我原来那么好的专业,到了美国却没有用了,我又得用很长时间来重新学习一门专业,我浪费的这些时间,我为我们的爱情做出的牺牲太多了,你要补偿我。”

    没想到美国丈夫又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又说这是牺牲,你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既然认为自己的选择有价值,这个选择就是正确的,就是值得高兴的,为何要让我补偿你呢?”

    原来,在美国人的意识里,别人会尊重你的选择,而绝不会认可你所谓的牺牲。你自己要为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任,即使你为他人牺牲也是你自己心甘情愿的,不可能要求别人来补偿你的付出。

    您也许需要将这一观点纳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让孩子明白,每一个人最终选择的都是自己认为最好的、最适合的,每一个人都得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要以为自己为别人牺牲了就一定能换来别人相应的回报。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都依靠不了别人。

    不能迁怒于别人

    刚刚上幼儿班的孩子正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玩得很开心,妈妈提醒了几次,让他小心一些,可孩子就是不听,就在他学飞机做一个“俯冲”动作时,一下子碰到了沙发的扶手上,孩子大声哭了起来。闻声而来的妈妈问明情况,连忙哄道:“孩子不哭,孩子乖,沙发坏,打它。”然后把沙发重重拍了两下,孩子止住了哭声,也一起打“坏沙发”。

    孩子母亲的教子行为,在很多的中国家庭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虽然我们都知道,错误并不在那把沙发而在孩子自己,可是奶奶们、妈妈们觉得孩子受伤了,让他们止住哭声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从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家长们就认定每当幼小的孩子与周围的世界发生矛盾时,就应该给孩子这种几乎没有道理的呵护,似乎从未有过任何疑义。

    然而,这也许就是孩子接受到的最初的关于“责任”的教育。孩子在家长的教导下,把错误都归给了沙发,却不去找自己的原因,而倒霉的沙发不会讲话,只能背负着挨打的“坏沙发”的名声。家长们也由此错过了最初的、也是最适合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时机。

    等到孩子上了小学,老师要求背下的课文他反反复复地背不下来,孩子又气又恼,爸爸妈妈又哄又劝,依然无奈于孩子的坏脾气,孩子气急了,把语文书使劲扔在地上,一边踩一边恶狠狠地说:“我让你要求背课文……”爸爸妈妈也跟着解气地说:“用力踩,消消气!”

    似乎语文书有问题,因为书上写着“背诵”二字,导致“我”

    现在如此的痛苦。家长似乎也开始怀疑为什么老师一定要要求孩子背熟这篇这么长的课文呢?但是作为家长和学生谁有勇气去质问老师呢?可怜的语文书便成了发泄的对象。

    在这一事件中,父母不仅不客观地分析事情,帮孩子找到背不下课文的原因,以及背下课文的方法,反而却和孩子一起犯同样低级的错误。于是,在略微懂事的孩子面前,父母又错过了“责任教育”的好机会。

    等孩子上了初中,变得丢三落四,常把该拿回家的东西丢在学校或是把该带到学校的东西落在家里,于是就理直气壮地“惩罚”家长时常奔波在家与学校之间。如果您此时依然没能给孩子刻骨铭心的惩罚,就又错过了一次“责任教育”的机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责任感没有随之增加,脾气倒是越来越大,上了高中以后,自己受了批评、有了麻烦、心情不好时,见人就发火,爸爸妈妈有时也不免成为出气筒。直到这时家长们才想起对孩子说:“你心情不好,我又没惹你,你干吗朝我发火呀?”孩子没准脱口而出:“谁让你这会儿跟我说话呢,活该。”也许这话根本没有经过大脑,只是一种条件反射,但我们不得不痛心地说,这一切都是家长一手“教育”的结果。因为家长从未告诉过孩子,自己的错误应该自己来承担而不是迁怒于他人或他物。家长不因孩子的错误责罚他,不引导孩子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反而助长孩子“找替罪羊”的气焰,那么孩子的责任感从何而来呢?想想看,您在教育孩子时是否也存在类似的不妥之处呢?

    也许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能给您一些启示:

    一位美国妈妈在客厅里看书,她5岁的孩子汤姆在客厅走动,不小心被茶几碰倒,顿时大哭起来。那位美国妈妈听到儿子的哭声,既没有安慰儿子,也没有拍打茶几,而是蹲下身子,这样教育儿子说:汤姆,自己站起来。……走路会碰到茶几,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为走得太快,二是走路的时候没有看到前面有什么东西,三是走路的时候脑子里在想着别的东西。你刚才被茶几碰倒,想一想是哪一种情况呢?

    孩子想了片刻后,妈妈又郑重其事地说:儿子,你再重新走一遍!于是汤姆又走了一遍,结果这次没有碰到茶几。孩子乐了,妈妈也笑了。这样的做法才是正确的帮助孩子的方法。

    还有些家长,在对待孩子犯的错误时能非常冷静客观地思考,但是自己生气或犯了错误的时候却经常拿孩子出气,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比如,有些家长喜欢打牌,每每输钱时心情自然不好,回家很可能因一点小事就对孩子大打出手。无辜的孩子不明所以,白白挨了打,不仅会影响亲情,还会给孩子这样的感觉:当自己有了怒气的时候就去找比自己弱的人(物)去泻火。在这种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下,平时再好的教育也会大打折扣。要知道“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吉米坐在靠近门边的书桌前写作业,外面忽然起了很大的风,险些把他的作业本吹跑了。吉米不得不跑去关门,他狠狠地给了门一脚,半秒钟后,他听到爸爸压抑的叫喊声。

    吉米吓呆了,他惊恐地看到,爸爸抖着手指痛苦的表情。原来,刚才爸爸把手放在门框上,吉米的那一脚,几乎把爸爸的手指夹断了。他以为,愤怒的爸爸一定会把他打一顿,一边哆哆嗦嗦地说着“爸爸对不起”,一边掉下了眼泪。可是爸爸并没有这么做,过了一会儿,爸爸平静下来了,很和善地对他说,“刚刚那一下的确让我痛得厉害,真想狠狠地打你一顿,但是,转念一想,你关门并没有错,是我的手放错了地方,错误在我,受惩罚的也应该是我,而不应该是你。我不能因为自己犯了错误就去惩罚我的孩子。”

    犯了错误后应该自己去承担后果,不可随便迁怒于他人,不可推卸责任,不管你是一个哥哥、父亲、老板还是什么人,都不能把错误强加给别人,尤其是比你弱势的人。

    不负责任的苦果

    李莫上初一的时候,向父母提出想报个班学画画。爸爸很高兴孩子有这个兴趣,就给他在少年宫报了名,每周六带着他去学画。老师每上完一次课都会给孩子留一些课外作业。可李莫很贪玩,每次的作业都要妈妈反复提醒他,有时到周五晚上才记起来,还怨妈妈没有早早地提醒他。爸爸听到后批评他说:“完成作业是你的责任,不记得做作业这件事是你自己的失误,你怎么能怨妈妈呢?又不是妈妈学画。”

    李莫心里有些不快,但是仔细想想爸爸的话又有些道理。又到了一个周五,妈妈想提醒他让他完成画画的作业,被爸爸拦住了,爸爸说:“让他尝一尝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苦果吧!”

    直到周五晚上十点,李莫才记起画画这件事,他拿起笔匆匆忙忙地把画赶出来,虽然一眼就能看出不是认真完成的,但一看表已经12点多,筋疲力尽的李莫顾不上那么多就睡觉了。第二天,李莫耷拉着脑袋从少年宫回来了。因为他的画是所有学员中最差的一幅。老师一眼就看出他不是认真完成的,因此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了他一顿,这让爱面子的李莫很不好受。从此,他吸取了教训,再也不敢轻视“作业”了,同时,李莫也体会到了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后果。

    孩子尚处于成长之中,他对一些事情表现出没有责任感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因为他许多时候的确不清楚这样会对他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品尝一下办事情不负责任的苦果,当孩子一而再地受到了自然后果的惩罚,他自然就会提高警惕,以后做事情的时候自然就不再是马马虎虎、草率了事了。当然,您如果能在孩子感受深刻的时候抓住时机来加以引导和教育,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加强孩子对责任感的认识,那么效果就会出奇的好。

    比如,孩子上体育课忘了穿运动鞋,他打电话央求你给他送去,这时如果家长放下手头的工作,马上请假回家去给孩子送鞋,那孩子很可能就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还可能怨家长送来得不够及时;如果您没能及时赶上孩子的体育课,在事后找老师去解释,想方设法去替孩子解围,那么不仅孩子会认为这事是您的责任,老师可能也会对您有看法,相信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总是替学生承担责任的家长;如果您马上拒绝孩子的要求,他可能在当时非常气愤,并且会因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怨家长,但同时,孩子必然会有这样的意识:家长指望不上了,下次自己得长记性。无形中他便会自己养成一种责任感,如果放学回家,在孩子气未消时,您能平心静气地告诉孩子您这么做的原因,相信多数孩子都能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并且会强化这次事件的记忆,深深地吸取其中的教训。

    有些孩子对待老师的要求总是完成得很好,而对家长的要求则是能推就推,没有一点责任心,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十个孩子中有九个孩子会这样回答:老师交代的事如果不做,到了学校就会挨批评受罚,而且老师一般不会对学生妥协,要求你做的事情早晚都是要做,所以晚做还不如早做。可是家长就不一样了,我不做他们一般不会惩罚我,虽然也会无关痛痒的催促我一下,到最后我还没做的话,他们不是不了了之就是会主动帮我做了。

    也许正是因为家长的宽容或是纵容使得孩子对家长交代的事并不重视,更不用说有责任感了。如果家长能像老师那样不轻易向孩子妥协,那么家长的要求自然就会得到孩子的重视。

    这一点美国的一位父亲向家长们传授了自己的经验:

    这位父亲有三个孩子:大女儿14岁,二儿子12岁,三女儿7岁。一次家庭会议之后,两个较大的孩子同意在晚餐后负责收拾桌子、洗碗筷,小女儿则负责收拾垃圾。

    三个孩子都答应,每次用完厨房之后,一定负责收拾干净。开始的几天还行,他们各司其职,该洗碗的洗碗,该擦桌子的擦桌子,负责收拾垃圾的也会及时把垃圾送上垃圾车。可是,过了几天,孩子们对这些事情渐渐失去了新鲜感,对他们自己的工作开始拖拖拉拉。

    有天晚上,用过晚餐之后,孩子们就跑出去玩,完全忘了要收拾碗筷。隔天早上,父亲不让母亲做早饭。刚刚起床的孩子们习惯性地坐在餐桌前等着母亲的早餐,却并不在意厨房的乱七八糟。孩子们着急地问妈妈:“什么时候才吃饭啊?”

    妈妈回答说:“孩子们,很对不起,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在又脏又乱的厨房里给你们做早饭。”三个孩子听完后,开始争论,互相推卸责任,但就是没有一个人去做。

    父亲有些生气了,对妻子说:“我们到外头去吃。”孩子们停止了争吵,显得如释重负,开始为出门做准备。父亲阻止道:“我并没有说要带你们一起去啊?只有我和妈妈去,你们什么时候收拾好厨房妈妈什么时候才能给你们做早饭。”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开始动手干活,很快就把厨房整理干净了。

    用这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在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孩子的祖父母看来是有些难以接受,不管怎么说,吃饭是第一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孩子的健康。其实一顿饭延迟一两个小时,与健康无碍,但是这一道理却能让孩子受用一生: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否则就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自己也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耿小帅是姥姥和奶奶家唯一的男孩,从小两家人对他都非常娇惯,四个老人对他言听计从,还时常给耿小帅的父母压力,让他们尽力去满足孩子的要求。

    耿小帅上初二时因为班主任管理严格,就闹着让妈妈给他转学,还保证到新学校一定好好学习,妈妈赶快托朋友给他转到了另一所中学。结果还不到半学期,他因为受不了学校每天早上的跑操,以“跑步影响学习”为由又让妈妈给他转学,再次保证说,这绝对是最后一次了,再转到什么学校都安心读书,妈妈又听信了孩子的话,又把他转到了一所贵族学校。结果,耿小帅不仅没有好好学习,还学会了许多纨绔子弟的坏习惯,每次惹了祸爸爸妈妈都得出面为他解决。后来,他中考时连高中都没考上,又说以后不想再读书了,爸爸就给他联系了一所劳动技校想让他学一门技术,可小帅依然故我,不好好上学,天天惹是生非,今天想当警察,明天想当兵,后天又想做生意……

    父母天天发愁,“他提出要到哪个学校去读书或是想做什么,我们都给他联系;惹了什么麻烦我们也都给他解决,但是他一点都不理解大人。这孩子说话一点也不算数,这么没有责任心,现在都不知怎么办才好。”

    可能许多家长都有着类似的困惑,孩子自己提出要求,父母想方设法满足,结果孩子说变卦就变卦,丝毫不考虑父母付出的牺牲,更不去珍惜那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们对自己的决定不负责任,却都推给了家长,而疼爱孩子的家长们却心甘情愿地代劳,应该由孩子自己负的责任也全都由家长承担了,难怪孩子们只懂得索取而不懂得付出,普遍缺乏责任感了!

    很多家长以“孩子年纪还小,根本没有负责任的能力”为由,总是事事包揽,也从不把孩子“食言”的事放在心上,天长日久孩子就会觉得就是自己闯了祸父母也会为我解决,完全没有一点责任意识。因此,如果您希望您的孩子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就必须要让他明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孩子越早明白这一道理,就会越早成熟起来。当然这并不是说当孩子惹了麻烦您就不闻不问,有时候做父母还是要先把责任担下来,但下一步,您应该再把这些责任转给孩子,唯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教训。

    美国一个小学生因破坏性行为受到停乘校车一周的处罚,这个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学。有人问他的母亲为什么不用家里的汽车送他去上学,孩子的母亲坚决地说:“不,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同样是发生在美国的故事:几十年前,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一群十多岁的孩子在踢足球,玩得很开心。忽然间,一个男孩飞起一脚,球不偏不倚地向一家杂货店飞去。“哐啷”一声把杂货店的门玻璃砸得粉碎。店老板闻声而出,捉住了那个男孩,向他索赔12.5美元。男孩的爸爸知道以后,什么话也没有说,拿出钱来赔了杂货店老板。然后对儿子说:“玻璃是你打碎的,应当由你来赔。这笔钱是我借给你的。”结果那个孩子在一年内通过打零工、卖报纸等挣够了12.5美元,偿还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里根后来谈及此事时很是感激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从小教给了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道理。

    每位父母都应该让孩子有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感,责任感的培养是孩子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为孩子身心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只有当孩子树立起了责任感意识以后,孩子才能摆脱以自我为中心、不管不顾的坏习惯,进而学会自我管理。

    不要推卸责任

    也许您的孩子也曾跟您抱怨过:放学时自己被雨淋湿了,怪妈妈没有提醒他带雨伞;英语学不好,怪老师讲课方法有问题;没有得到学校的保送机会,怪班主任故意为难他;没能考上好学校,怪父母不是大款,不能给他交赞助费……

    许多孩子都喜欢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好像自己身上那些不好的结果都是别人引起的,自己总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看到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家长感到很痛苦,也很茫然,深感力不从心。而事实上,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正是因为家长曾经错过了一次次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机会。当孩子推卸责任时,家长没有做正确的引导;当孩子受“委屈”时,家长还忙着帮他找理由,正是因为家长平时教育的失误,才使得孩子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现在还不晚,只不过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关注。最重要的是,家长首先要树立一个“不推卸责任”的好榜样,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并且要放开手,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让他勇敢地去面对,切忌帮着孩子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同时,您得注意要抓住平时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

    一家人一起吃午餐,孩子用一小块面包逗小狗玩,狗跳起来撞翻了他手中的盘子,盘子碎成几块。

    父母刚开口责问他,孩子急忙争辩道:“你们看见了,是小狗打碎了盘子,又不是我弄碎的。”

    母亲说:“盘子确实是小狗撞翻的,可是你有没有错?”

    男孩子理直气壮地大叫道:“我?我有什么错呀?”

    父亲叫男孩回到他自己的房间反省自己究竟有没有错。几分钟后孩子走出房间说:“爸爸,这件事我也有错,我不该在吃饭时喂狗,这是你们多次对我说过的。”

    父亲慈祥地看着儿子说:“那么今天你就该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收拾餐桌,并拿出零用钱赔这只盘子。”男孩点头同意了,并且保证说,“我以后再也不会在吃饭时逗小狗了。”

    妈妈问道:“从这件事情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孩子说道:“做错了事要检讨自己的错误,不能盲目地把责任推给别人,而且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碰上了不愉快的事再去抱怨已于事无补,而应问自己有没有错或怎样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