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鼻祖的发明家-袁隆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60年,罕见的人祸天灾降临中国,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袁隆平亲眼目睹了这场遍布神州大地、来势凶猛的灾难。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感到深深不安,于是他开始了他的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9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袁隆乎设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1966年第4期杂志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到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成功,并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斤,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品种单间杂种优势利用;二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虽然一些种子经营部门包括有的科研人员都反对一系法,但袁隆平认为,一系法一定要搞!科学应该是不断进步的!1995年,袁隆平与其助手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合作,用分子标记的方法,结合田间试验,在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重要的QTL基因位点,分别位于1号和2号染色体上,每二位基因位点具有比杂交稻增产18%的效应,将常规育种手段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起来,利用水稻的远缘杂种优势,预计在下世纪初将会取得又一次重大突破。

    袁隆平的论文和著作也多次获奖。其中《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的发表被学术界公认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对传统经典理论的重大突破。他的著作《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1993年获国家图书一等奖,该书还被列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十大著作”之一。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柏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中国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