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谢长吉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好人好马建三线”的号召,作为首批拓荒者之一,毅然放弃了城市优厚的生活条件,从国营松陵机械厂调贵州国营云马机械制造厂(简称云马厂)任党委书记。
在那个经济贫乏、信息交通极为不便、人民生活极为艰苦的年代,当时的贵州航空工业仍为一片“静土”。而云马厂建厂选址更是在距市区20余千米的山沟里,只有几条勉强能通行的小道出入,周围灌木丛生。那时谢长吉和其他的领导、技术人员住的都是自己搭建的席棚。12月的贵州,虽没有北方零下几十度的酷寒,但也是阴冷入骨,当时的席棚仅仅能作为一个休息的场所,连遮风避雨都很难做到,外面下大雪,里面下小雪,早上起来,连被子上都是一层白白的雪花。为了搞好“三通一平”(路通、水通、电通、平整土地),谢长吉和庄树山厂长除了在工地上和民工一起劳动外,还频繁地奔走于周围的各个村寨,组织职工为农民干农活,插秧、挑粪、送肥、支农抗旱,为农民理发。当时厂里唯一的女医生还经常深入村寨为农民看病,逢年过节还去村寨慰问,当时的农工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地方各级政府和农村社员对云马厂的建设非常支持,出人出力,尤其是涉及到迁坟、买地等事情,进行得都比较顺利。职工白天都在工地劳动,到了晚上谢长吉还不忘组织职工进行学习,充实自己,并且每周还分三次到周围的村寨上文化课。那时谢长吉和庄树山厂长等领导和职工都做到了“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除了分工不同外,并没有其他差别。
“文化大革命”时期,云马厂的建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谢长吉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这些并没有打倒他,身体的折磨并没有使他忘记来到贵州的初衷,依然尽心尽力为云马厂做着贡献。
1975年,全国各行各业都在按照中央精神进行整顿,谢长吉带领云马厂抓整顿、促生产、保稳定,使工厂的生产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生产现场是谢长吉出入最频繁的地方,作为党委书记,除了从主管领导处了解生产情况外,还要亲赴现场,查看进度,了解困难。“与群众交流,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并且努力解决,这是作为一个好领导最基本的要求。”这是谢长吉一直强调也是一直坚持在做的。
干部思想教育和学习是谢长吉非常重视的工作。为了组织好干部的教育学习,工厂成立了党委中心组,对提高干部政策、理论水平,促进云马厂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谢长吉在主持党务工作期间,结合工厂的基本建设和歼7原型机、歼6Ⅲ型机、歼6原型机和歼6甲型机等4个机种的试制与批生产,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云马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谢长吉调离云马厂后,先后在国营双阳机械厂、贵州省第三机械工业局、国营松陵机械公司工作。1986年10月离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