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3月16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批准了航空研究院关于第607研究所设计任务书,明确了研究所主要研究任务:“研究、设计、试制、装备各类新型飞机和空空导弹、航空兵器系统的各种雷达(包括探测、跟踪、截击、轰炸、制导雷达等),以及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进行雷达理论研究和探索工作”。年近60岁的周交臣,服从组织安排,毅然奔赴三线,承担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7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同年4月,经空军党委批复,航空研究院批准周交臣为研究所全面工作负责人,同年6月任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在研究所筹建初期,人员来自不同单位,当时又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上的各种不利因素直接冲击着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周交臣团结带领班子成员,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筹建工作上,如人员的接收、行政和科研组织机构的设立、科研大楼和生产车间的新建以及各种生活设施的建设等,克服了许多难以言表的困难和挫折,常常是白天开会、晚上还要继续加班加点地工作,为研究所的筹建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与此同时,周交臣时刻关注研究所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早日拿出我们自己的机载雷达产品。于是,尽管每天有大量的筹建事务工作要做,他都始终坚持边建设边进行科研的方针,团结带领各级干部和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将来自3个地方的技术人员和型号课题,重新分配组建成专门的科研型号队伍,在机载雷达的科研领域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我国机载雷达科研技术高峰。承担的317、317甲、204、698雷达和连续波照射器发射机,先后完成了正式样机的研制,经长期的试验或试飞均获得成功。
此外,还开展了205截击雷达、PD雷达和相控阵雷达技术的预先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从1970年筹建到1977年的8年时间里,研究所在周交臣的领导下,筹建和发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他亲自主持制订的研究所10年发展规划(1975年到1985年),为研究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975年底,全所职工总人数为71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30人,技术工人193人,机关行政人员190人。全所设7个研究室。全所占地总面积为109460米2,其中科研生产占地为69499米2。全所房屋建筑总面积40284米2,其中科研生产为16293米2,生活福利为19018米2,生活辅助用房等为4973米2。在科研型号和课题研究领域,逐步建立了航空机载雷达研制的专业处、室和机载雷达生产车间,形成了专业分类清晰的国内唯一机载雷达专业研究所。
周交臣在研究所工作期间,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坚决执行上级党组织和军管会的决定和指示,团结班子成员、顾全大局,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生活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他不顾年迈多病,始终坚持工作在艰苦的三线地区,时刻关注着祖国的机载雷达事业,即使是在他病重期间,仍然关心着研究所的各项科研生产和建设工作。直到他辞世的前一天,仍然抱病参加了“七一”党员大会,并做了大会发言。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
1977年7月2日,周交臣因心肌梗塞医治无效在四川去世,时年66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