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受上级组织的委派,杨俊来到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计算所)担任党委书记。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杨俊带领党委一班人,顶着激烈的派性争斗压力,凭借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团结计算所的全体干部、职工,排除各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许多重要的科研生产任务,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计算所注入了生机和力量。
由于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所仅有早年自行研制的一台104A计算机,已不能满足航空研究院内几个主要研究所算题任务的需求。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按照航空研究院“关于计算所自行研制用于大型科学研究项目、航空工程以及其他工程计算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代号为735,以下简称‘735’计算机)”的要求,计算所积极组建了逻辑、运控、总控、内存、通道、外设、电源、机械结构8个专业组共50余人的科研团队,全面开展了“735”计算机的研制攻关工作。杨俊带领党委班子勇担重任,以大局为重,以科研生产为中心,积极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想方设法维护所里的安定团结,竭尽全力组织科研生产。在所党政的领导下,广大科研技术人员通过3年多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735”计算机研制成功,它成为国内第二台百万次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计算所由研制晶体管计算机向研制集成电路计算机的过渡,为广大科研技术人员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实践机会,为计算所的发展壮大造就了一批专业骨干人才。
作为党委书记,杨俊紧密结合计算所科研生产的工作实际,大力开展促进计算所团结发展的有益活动,有效营造了所里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1975年2月,所党委举办了中层干部、理论骨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学习班,召开了“学理论,抓路线,工业学大庆动员大会”,在所内掀起了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的新高潮;1975年7月,为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科研生产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所党委在全体共产党员中广泛开展了“重温入党志愿书”活动,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975年8月,为了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迅速改变计算所的落后面貌,所党委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开展了“开门整风活动”,反对派性、增强党性,充分发挥党的优良作风,为科研生产中心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1975年6月,杨俊被陕西省委组织部任命为计算所党委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负责主持全所党务和行政工作。1976年7月,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研究院向计算所下达了假定轰炸系统设备研制任务,它是计算所正式归属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研究院后,第一次承担的直接为空军研制计算机的重点课题。面对艰巨的研制任务,杨俊会同班子成员积极组织了由22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制团队,于1976年7月全面启动了研制工作,1979年9月完成了研制任务,11月由空军司令部和航空研究院组织对该系统的方案和设备研制、试飞成果进行了鉴定。此设备交付空军试用,并同意投入小批量生产,装备部队。1979年该项目中的计算机荣获了第三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奖,1980年又荣获了国务院国防工办重大改进二等奖。在历时两年多的科研攻关过程中,杨俊以他丰富的管理经验,团结带领班子成员和广大干部、职工,逐步恢复了被“文化大革命”影响的科研生产秩序,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适应计算所工作实际的科研生产管理体系。
1977年11月,杨俊等组织召开了计算所首届科学大会,全面总结了建所19年来科研生产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紧密结合国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制定了计算所“三年、八年、二十三年科技发展规划和设想(草案)”,确立了计算所长远奋斗目标,为计算所后续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在杨俊等的积极协调下,计算所结束了科研生产方向、任务长期不够明确的徘徊局面,开始从事机载计算机及其系统的研制和软件开发、计算方法的研究及应用程序系统的研制,从此计算所走上了科研生产新的发展阶段。
1979年6月,因工作需要,杨俊被调至江苏省南京工学院担任党委书记、副院长。1985年12月离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