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拉着企业奔跑的人-只要能够想到,就能够做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职场中没有“不可能”

    “思想决定命运。”不敢向有难度的工作挑战,就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自我设限。对于拉着企业奔跑的人来说,职场中根本不存在“不可能”,这不仅是勇气,更是对“不可能”心理的一种突破。

    翻一翻你的人生词典,里面有“不可能”吗?

    很多时候,我们有一番雄心壮志时,就习惯性地告诉自己:“算了吧。我想的未免也太迂了,太不可思议了。”我们甚至会进一步找借口来劝退自己:“更何况,如果这真是个好主意,别人一定早就想过了。我的胃口没有那么大,还是挑容易一点的事情做就行了,别累坏了自己。”

    戴高乐说:“眼睛所到之处,是成功到达的地方,唯有伟大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决心要做出伟大的事。”教田径的老师会告诉你:“跳远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远处,你才会跳得更远。”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广阔的视野,不追求一朝一夕的成功,耐得住寂寞和清贫,按照既定的目标,始终坚持下去,到最后,你一定会获得成功。

    《庄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任国的公子做了一个很大的钓鱼钩,用很粗的黑丝绳系上去,用50头牛做钓饵。他蹲在会稽山顶上,把钓竿上的饵投到东海,每天都这样垂钓,整整一年过去了,他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后来有一条大鱼吞了他的鱼饵,一会儿牵着大钩沉没水底,一会儿张鳍摆脊愤怒地蹿出水面。只见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叫声如鬼哭狼嚎,千里之外闻之都会心惊肉跳。任国的公子终于钓到了这条大鱼。他把它开肠破肚,切成许多块,然后加工制成鱼干。自浙江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所有的人都饱餐了这条大鱼。这件事情过去以后,那些才疏学浅、专爱说长道短的人,都惊奇地相互传说这件事。

    这虽属杜撰,却告诉人们:这世上没有绝对的“不可能”。人生中真正的勇士,他敢于挑战一切“不可能”。

    “没有办法”只是说我们已知范围内的方法已经用尽,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去尝试新的事物、新的机会、新的方法,不断地去突破自我、改变自我,永远都没有“没有办法,不可能”这句话!

    就像500年前,你如果跟别人说,你坐上一个银灰色东西就可以飞上天;你拿出一个黑色的小盒子就能够跟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说话;打开一个“方柜子”就能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同样会告诉你“不可能”,对吗?如今不是都已变成了现实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和降落伞制造商之间因为降落伞的安全性能产生了分歧。事实上,通过努力,降落伞的合格率已经提高到99.9%了。但军方要求达到100%,因为如果只达到99.9%,就意味着每1000个跳伞士兵中,会有1个因为降落伞的质量问题而送命。但是,降落伞商则认为提高到99.9%就够好的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根本不可能达到100%的合格率。军方在交涉不成功后,改变了质量检查办法。他们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机上往下跳。这时,厂商才意识到100%合格率的重要性,奇迹很快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一下子达到了100%。

    美国著名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描述他心目中的优秀员工时说:“我们所急需的人才,不是那些有着多么高贵的血统或者多么高学历的人,而是那些有着钢铁般的坚定意志,勇于向工作中的‘不可能’挑战的人。”

    这是多么掷地有声、发人深省的一句话啊!

    每—位在职场中拼搏并希望获得成功的员工,都应该把这句话铭刻在自己的记忆深处!

    西方有句名言:“思想决定命运。”不敢向有难度的工作挑战,就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自我设限。这种思想最终会让自己无限的潜能转化为被抛上沙滩的鱼——挣扎,然后干涸而死!

    变“负”为“正”

    “如果有个柠檬,就做一杯柠檬水。”柠檬,真的是太酸,不能称作美味。但是,把柠檬做成柠檬水,却可以使它比任何甘甜的果汁饮料都更有味道。

    冲破人生难关的人一定要有把负变为正的力量。伟大的心理学家阿佛瑞德·安德尔说,人类最奇妙的特点之一就是“把负变为正的力量”。正是同样的想法,已故的西尔斯公司董事长亚当斯·罗克尔说:“如果有个柠檬,就做一杯柠檬水。”

    放眼古今中外:西汉司马迁受宫刑,可谓奇耻大辱,却含恨著写《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举出了一系列的变“负”为“正”的例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大作家狄更斯是杂货店的小伙计;大哲学家梭罗是花园里的园丁;启蒙思想家卢梭是一名流浪的孤儿;罗斯福严重瘫痪,却连任四届美国总统。英国政治家威伯福斯厌恶自己的矮小,但是,他却为英国废除奴隶制度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所以,著名作家博斯韦尔在听他演讲后对人说:“我看他站在台上真是个小不点儿。但是我听他演说,他越说似乎人越大,到后来竟成了巨人。”挪威著名小提琴家布尔有一次在巴黎举行演奏会,一曲未终,一根弦忽然断掉,他不动声色,继续用三根弦奏完全曲。很可能弥尔顿就是因为瞎了眼,才能写出美好的诗篇来;而贝多芬是因为聋了,才能谱出美好的曲子;海伦·凯勒既盲又聋又哑,却精通五门外语,著书七本。

    钢铁大王卡内基、世界船王包玉刚、香港首富李嘉诚、著名企业家霍英东早年都家贫如洗,未成年就弃学打工,地位很低,资历差……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画家,从事绘画已有二十多年。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他的右手严重受伤,不能再执笔作画。痛苦之余,这位画家尝试用左手绘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令他感到非常高兴的是,由于左右手的易位,使他认识到并打破了许多不必要的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原先存在于画家的意识中或潜意识中。结果,他现在用左手作画,大胆奔放,笔笔精彩,妙趣横生,整个画面显得既形象鲜活,又率真自然。画家用右手辛辛苦苦作画二十多年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没想到,改用左手作画后,轻而易举地达到了。朋友们都开玩笑地说:“这真是因祸得福啊!”

    古人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像画家一样,变通一下你的大脑和心态,许多“负”也能变为“正”。

    威廉·波里索在他的一本书中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把你的收入拿来算作资本,任何一个傻子都会这样做,真正重要的事是从你的损失里获利。这就需要有才智才行,而这一点也正是一个聪明人和一个傻子之间的区别。”

    一位学法律的青年,家在一个小县城里。毕业时,很多同学利用关系千方百计留在了大城市里,他没有任何关系只好回县城。当时还很沮丧,后来他才意识到,回到偏僻地方也许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因为当一个好律师,必须有很多实践机会。他发现整个县城没有一个正式律师,他是唯一一个受过正规训练的人,成了宝贝。领导十分器重他,把很多案子交给他来办。由于他潜心学习,爱动脑子,办了好多大案子、棘手案子,很快崭露头角,成了顶梁柱。后来,有一个考取正式律师的名额,自然非他莫属,他年纪轻轻就成了一名正式律师,并当上了律师事务所所长。相反,与他同期毕业留在大城市的同学,由于省城人才济济,实习的机会少,几年之后有的还没有单独办过案子,还是见习律师,有的还在当文书,做助手。彼此见面的时候,同学们反而用羡慕的目光看他,说他是幸运儿,机遇好。其实,应该说这是落后艰苦地域给了他磨炼、提高的好机会,使他很快成才。

    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会努力把自己的弱势变成强势。社会上的竞争,总是要看谁的道行更高明。强势越多的人,可以利用的资源也就越多,竞争力也就越强。

    变“负”为“正”是一种很值得钦佩的精神,因为在你变负为正的时候,你是直面赤裸裸的自己,你要用勇气的刻刀把你身上有缺陷的地方重新雕刻。尖刀入肉,总是会伴有钻心的痛,但是当你咬牙挺过的时候,你就距离完美更近了一步。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追求完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出色,可是没有打磨的苦痛就不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

    勇敢地变“负”为“正”,让你的人生更精彩!

    将“不能”改写为“能”

    当你相信某一件事不可能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为你找出种种做不到的理由。但是,当你相信,真正地相信某一件事确实可以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帮你找出解决的各种方法。

    美国实业家罗宾·维勒的成功秘诀是“永远做一个不向现实妥协的叛逆者”,他使无数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以前他经营一家小皮鞋厂时,曾用奖励的办法让工人们提供创意设计新款的鞋样。产品上市后,颇受欢迎,他的厂子也多了起来。

    没过多久,危机出现了,当皮鞋工厂一多起来,做皮鞋的技工便显得供不应求了。其他的工厂都出重资挽留自己的工人,即使罗宾提高工资,也难以把工人从其他工厂拉过来。没有工人,工厂将难以维持,这是最令罗宾头疼的事了。他接了不少订单,但如在规定的期限内交不上货,那么他将赔偿巨额的违约金。

    罗宾为此大费脑筋。

    他召集18家皮鞋工厂的工人开了一次会议。他坚信,众人协力,定能把问题解决。

    罗宾把没有工人的难题告知大家,并宣布了那个动脑筋有奖的办法。

    会场陷入了寂静,人们都在埋头苦想。

    过了片刻,一个不起眼的小伙子举起了右手,在罗宾应允后,他站起来发言:

    “罗宾先生,没有工人,我们可以用机器来造皮鞋。”

    罗宾还未表态,底下就有人嘲讽说:“小伙子,用什么机器造鞋呀?你能给我们造台这样的机器吗?”

    那小伙子听了,红着脸坐回了原位。

    这时罗宾却走到了他的身旁,然后把他拉到了主席台上,朗声向大家宣布:

    “诸位,这小伙子说得很对,虽然他还造不出这种机器,但这个想法很重要,很有用处。只要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问题肯定会很快解决的。

    “我们永远不能安于现状,不能把思维局限于一定的框架之中,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创新。现在,我宣布这个小伙子可获得500美元奖金。”

    通过4个多月的大量研究和实验,罗宾的皮鞋工厂中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已经被机器取代了。

    罗宾·维勒,这个美国商业界的奇才,用成功证明了:只有那些相信自己,并使不可能成为可能的人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

    法国有一名记者叫博迪,在年轻的时候,因一场事故导致四肢瘫痪。在全身的器官中,唯一能动的只有左眼。可是,他还是决心要把自己在病倒前就构思好的作品完成。

    博迪只会眨眼,所以就只有通过眨动左眼与助手沟通,逐个字母地向助手背出他的腹稿,然后由助手抄录下来。助手每一次都要按顺序把法语的常用字母读出来,让博迪来选择,当他读到的字母正是文中的字母时,博迪就眨一下眼表示正确。由于博迪是靠记忆来判断词语的,有时不一定准确,他们需要翻辞典,所以每天只能录一两页,可以想象他们两个人的工作是多么的艰难!几个月后,他们历经艰辛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为了写这本书,博迪共眨了20多万次眼。这本不平凡的书有150页,它的名字叫《潜水衣与蝴蝶》。

    许多人会觉得难以置信。然而,真正的勇士,敢于登上“不能”的绝峰峭壁,获取“一览众山小”的风景。

    曾有一位小男孩,创办了一个专门提供玩具信息的网站。当时,没有一个人把他放在眼里,没有一家同类的公司与之为敌,也没有哪家行业会来找他签订行业约束条款。他们认为,那个网站只是一个孩子的游戏,成不了什么气候。谁知结果却出人意料,这个小男孩不仅把网站做大了,而且在他十几岁时,就通过广告收入,成了法国最年轻的百万富翁。

    拉着企业奔跑的人最擅长把常人眼中的“不能”改写为“能”。

    一位成功人士曾这样描述自己心中的理想员工:我所需要的员工是具有奋斗进取、敢于向高难度工作挑战的人。而那些勇于向高难度工作挑战的员工,始终是人才市场上的“短缺货”,始终供不应求。

    在职场中,如果你是一个“安全专家”,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那么,在与“勇于挑战的职场勇士”的竞争中,永远不要奢望得到老板的垂青。当你万分羡慕那些有着杰出表现的同事,羡慕他们深得老板器重并被委以重任时,那么,你一定要明白,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敢于对“不能”说“不”的人,成功的门将向他时时开放。

    再试一次,成功就在拐弯处

    “NO”这个词代表着“不”,但也代表着失败、拖延。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个词颠倒过来,“NO”便成了“ON”,也就有了“前进”的意思。

    人生中会遇见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困难,浅尝辄止,轻易言退,是做事的大忌。成功,往往产生于再试一次的努力之中。

    古印度莫卧尔皇帝勇猛善战。有一次,因战争失利,他不得不在一个马厩里躲避敌军的搜捕。作为一国统帅竟然不得不躲在马厩里,他越想越丧气,简直忍不住要冲出去放弃自己的生命。就在这时,他看到马厩里有一只蚂蚁在艰难地拖着一颗玉米粒,试图爬过一道看来它不可能过去的坎儿。已经是第30次了,蚂蚁从坎儿上翻滚下来,但小小的蚂蚁似乎没有意识到困难的巨大,它又一次衔起玉米粒爬了上去,终于它成功地翻了过去。莫卧尔从中受到了巨大的鼓舞。脱险后他再一次召集军队,不屈不挠地与敌人斗争,最后他建立了中世纪最后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

    故事告诉我们:抱着绝不放弃的态度,是赢得美好人生永远适用的基本原则。

    有个青年去微软公司应聘,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青年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青年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青年再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这次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由此可见,工作中,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和困难,都不要轻言“不”字。因为说“不”表示关上了追求的大门,“不”这个字指失败、垮台、延误。但是把英文“不”(no)倒过来拼,就有了新希望,因为倒过来拼就成了“继续”(on),就有了活力和动力,就能不松懈地“继续”追求人生的目标,直到问题解决。

    职场中,许多不成功的人士在遇到挫折时,很快就放弃了做进一步的尝试和努力。

    工作中的许多障碍不会因为你采取了坚定、明智且积极的行动,就从你的眼前消失。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感觉受到挫折时,不妨想想爱迪生在改变整个世界前,那一万次的失败。有人去问一个正在溜旱冰的男孩:“你是怎样学会溜旱冰的呢?”

    那孩子回答道:“哦,这很简单,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跌倒,反复多次就学会了。”

    著名成功学家温特·菲力说:“失败,是走向更高地位的开始。”许多员工之所以获得成功,备受上司的青睐,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的屡败屡战。没有经受过大的失败的人,也不会获得大胜利。

    成功与失败如同人生发展的两个轮子。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自信主动、心态积极、坚持开发自己潜能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含义。你做一件事情失败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无非有三种可能:一是此路不通,你需要另外开辟一条路;二是某种故障作怪,应该想办法解决;三是还差一两步,需要你进行更多的探索。这三种可能都会引导你走向成功。失败有什么可怕呢?成功与失败,相隔只有一线。即使你认为失败了,只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理态度、自信意识,还是可以反败为胜的。如果你不是怕丢面子,怕别人说三道四,那么失败传递给你的信息只是需要再探索、再努力,而不是你不行。

    不敢再试一次,是导致事业和人生失败的致命原因。再坚持一下,成功就在拐弯处。

    找到方法,“蚂蚁”也能变“大象”

    无论你现在是否微小得像只“蚂蚁”,只要你主动寻找方法,就能不断强大,总有一天会变成力量无穷的“大象”。

    谁甘心一生做微乎其微的小人物?能否找到办法,是点石成金的关键一环。

    有一年,美国穿越大西洋底的一根电报电缆线因破损需要更换,这则小消息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一位不起眼的珠宝店老板却没有等闲视之,毅然买下了这根报废的电缆。

    没有人知道小老板的企图,只认为他一定是疯了。

    他呢?关起店门,将那根电缆洗净、弄直,然后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金属段,然后装饰起来,作为纪念物出售。

    大西洋底的电缆纪念物,还有比这更有价值的纪念品吗?

    就这样他轻松地发迹了,他又买下欧仁皇后的一枚钻石。淡黄色的钻石闪烁着稀世的华彩。

    人们不禁问:他是自己珍藏还是抬出更高的价位转手?

    他不慌不忙地筹备了一个首饰展示会,观众当然是冲着皇后的钻石而来。

    可想而知,梦想一睹皇后风采的参观者会怎样蜂拥着从世界各地接踵而至。

    他几乎坐享其成,毫不费力就赚了大笔的钱财。

    他就是美国赫赫有名、享有“钻石之王”美誉的查尔斯·刘易斯·蒂梵尼,一个磨坊主的儿子。

    这个故事蕴涵着一个道理:无论你现在是否微小得像只“蚂蚁”,只要你善于寻找方法,就能不断强大,总有一天会变成“大象”。

    美国船王丹尼尔·洛维格的第一桶金,乃至他后来数十亿美元的资产,就和他善于寻找方法的特点息息相关。

    当他第一次跨进银行的大门,人家看了看他那磨破了的衬衫领子,又见他没有什么可做抵押的东西,自然拒绝了他的申请。

    他又来到大通银行,千方百计总算见到了该银行的总裁。他对总裁说,他把货轮买到后,立即改装成油轮,他已把这艘尚未买下的船租给了一家石油公司。石油公司每月付给的租金,就用来分期还他要借的这笔贷款。他说他可以把租契交给银行,由银行去跟那家石油公司收租金,这样就等于在分期付款了。

    许多银行听了洛维格的想法,都觉得荒唐可笑,且无信用可言。大通银行的总裁却不那么认为。他想:洛维格一文不名,也许没有什么信用可言,但是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却是可靠的。拿着他的租契去石油公司按月收钱,这自然会十分稳妥。

    洛维格终于贷到了第一笔款。他买下了他所要的旧货轮,把它改成油轮,租给了石油公司。然后又利用这艘船做抵押,借了另一笔款,从而再买一艘船。

    洛维格的成功与精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来增强自己的信用,从而成功地借到了钱。

    由于信用,犹太人藤田田赢得了日本麦当劳的代理权,后来成为日本外餐业巨子。

    他曾提出一个有趣的亿元储蓄法。虽然对于一般日本人,要拥有一亿日元是几乎不可能的。但藤田田指出:只要最初10年每月存5万,以后每月存10万,最后15年每月存15万元,再加上利息,30年后就拥有1亿元了。要成为亿万富翁,根本无须运气或智慧什么的。只要能吃苦,咬紧牙关,只要费时间,谁都可以简单地存到1亿元。

    藤田田本人真是这样做而且做到了。尽管他清楚,如果从赚钱的角度看,这样做并不合算,因为30年银行的利息根本抵不上货币贬值。但他认为:这样克制自己,不断和自己搏斗,对养成克己习惯起了极大作用。

    其实,找到方法,你也可以像藤田田一样,成为“亿万富翁”,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抓住方法、机会,能让许多难题变成有利的条件,为我们创造更多可以脱颖而出的资源。职场中人,要注意寻常细节潜藏着的有利条件,主动寻找方法,发挥自身无尽的能量。

    本章要义

    ·只要能够想到,就一定能够做到。

    ·只要善于找方法,工作中就没有“不可能”。

    ·工作中加入创意,危机也能变商机。

    ·成功与失败仅一线之隔,关键就在于你能否坚持。

    ·积极主动地寻找方法,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心得体会

    读了本章内容,你有何感想和体会,不妨把它们写下来:

    行动方案

    1.生活中有什么事情一直认为不可能做到的,尝试做一次。

    2.自己经受了哪些当初认为“难以承受”的磨难?现在想一想,当时是怎样度过的?

    3.当自己头脑中出现“不能”时,对自己大声说“不”。

    4.工作中遇到了挫败,不要放弃,再尝试一次。

    5.不要遇到事情就开口问“该怎么办”,应该自己动手去找方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