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音乐精粹-蓝色狂想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乔治·格什温(美国1898-1937)

    《蓝色狂想曲》是格什温第一部“严肃”的作品,不管用什么方式演出,一直都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原因与其说是深刻的表情与精湛的结构,不如说是灿烂丰美的旋律。格什温拥有非常准确的节奏感与20世纪罕见的旋律创作能力,这使《蓝色狂想曲》成为爵士乐时代乐观的抒情风格及舞蹈活力的代表,更成为“喧嚣的20年代”音乐灵魂的代表。

    ——荷兰现代舞团艺术总监罗尔·沃林索尔

    1924年,一位才气横溢的美国青年人进行了一种不同寻常的音乐实验,这就是使古典音乐传统与美国土生土长的爵士音乐风格相结合,从而创作了一部不朽的作品——《蓝色狂想曲》,这位青年人就是著名的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使美国流行音乐风格与古典音乐交响性的发展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颖别致的美国音乐风格。其中,黑人“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及和声因素、爵士音乐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赋予这部构思独特的作品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正如伯恩斯坦所言:“《蓝色狂想曲》是具有如此完整的段落性,以至可随意切断、变化乐段或抛弃一部分、回头演奏,可在钢琴、管风琴、班卓琴上演奏。但不管怎么改变,它仍然是《蓝色狂想曲》。因为那些曲调如此伟大,用其创作的东西将永远不会陈旧。”

    蓝色,能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宁静、安详、快乐、庄严,还是不安、激动、忧伤和悲情?也许你可以在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中找到答案。不过听这首经典的乐曲,你也可能一无所获。这样的音乐,是直接碰触人的听觉感官,是直接在人的心灵上留下印象,是直接把你的灵魂唤醒,是直接向你询问生命的真谛的。熟悉的曲子响起,在蓝色的梦幻里游离。

    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又没有名师指点,但音乐天赋弥补了格什温在这方面的不足,他是完全靠着它完成他的杰作《蓝色狂想曲》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蓝色狂想曲》也是格什温灵魂深处的表白。这首乐曲的创作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充满了浪漫而又不确定的感觉。早在格什温创作生涯的初期,他就怀有成为严肃音乐家的雄心壮志。严肃音乐代表着格什温的音乐态度,他一贯希望音乐能够拯救脆弱的灵魂,能够以一种纯粹而又精确的姿态,宣泄情感,描摹人生。于是,他创作了这部交响曲《蓝色狂想曲》,于是,蓝色从此就成了格什温的颜色。那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忧郁,蔓延在音乐的每一个小节之中的感伤情绪,都用一个蓝色,被完美地涵盖其中。然而这是美国式的,是富有张力的,是格什温用天赋写成的美国悲伤。格什温39年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蓝色狂想曲,稍纵即逝却充满了浪漫与璀璨。也许蓝色的伤感与决然,无意间完美地诠释了格什温,诠释了格什温的音乐与梦想。

    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是《蓝色狂想曲》,它的诞生是富于戏剧性的。当时美国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指挥请他写一部“庄重的作品”,但格什温承认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始终不敢从命。指挥先生无奈之中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报纸上抢先刊登了一则广告,说3周后在音乐厅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这样,格什温一点退路也没有了,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了2个星期才完成任务。更有趣的是,格什温是在去波士顿的旅途中创作本曲的,他事后曾这样描述:“那是在火车上,可以听到铿锵的节奏和隆隆的撞击声。我经常在噪音深处听见音乐。就在那里,我忽然从头至尾构筑出这首曲子,甚至跃然纸上。”从波士顿返回仅一星期,除了少数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外,格什温完成了全曲的钢琴谱,至于那几个华彩乐段,他准备留到首演时作即兴创作。谁知首场演出竟大获成功,并以此奠定了他音乐家的地位。

    《蓝色狂想曲》又被译为《布鲁斯狂想曲》,创作于1924年,同年2月12日在纽约的伊奥利亚音乐厅由保罗·怀特曼的管弦乐团首演,格什温担任独奏。这是一部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类似单乐章的作品,其中主题的即兴式表达同交响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黑人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和声因素、爵士音乐的强烈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赋予这部构思独特的作品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格什温在这部作品中对那些情绪全然不同的段落安排,如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对置,也颇具匠心。

    《蓝色狂想曲》的前半部由两个主题所主导:第一个是由单簧管向上滑音的布鲁斯主题,第二个主题为节奏上富于活力的曲调,机敏地与开篇的辉煌主题相对应。格什温认为第一主题为他积蓄了整整10年的乐曲奠定了基调:“这首乐曲是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音乐的声音,一个打破旧传统主张、享乐主义、蔑视习俗惯例和疯狂追求快乐的时代,青年女子不受传统拘束的年代,在后裤袋里装酒瓶和非法经营酒馆,不承担法律义务的同居和多罗茜·帕克的俏皮话的年代。”

    钢琴和弦以宁静的半音进程以及富有神秘色彩和充满期望的音调步步上升,将我们带到广为人知的那一大段浪漫旋律的开始。弦乐开始缓慢而费力地演奏出个性化独特的旋律,它源自开始时有感染力的带切分的附加乐句。这个可爱的旋律相继变得敏感、辉煌、反复无常且具有金属的音色。格什温在两个主题中给予钢琴很大的发挥空间,而管弦乐队时常以其华丽的声音穿插进入,然后乐曲转向了基于前面主题的快速再现,钢琴此时向着第二个节奏轻快的旋律挺进,管弦乐队奏出了开头那段由单簧管演奏的主题。最后,格什温引入了另一支爵士乐曲调,它作为通向我们更熟悉和更缓慢的第二部分,整个乐曲在简洁而富有戏剧性辉煌的旋律中结束。

    由于格什温创作《蓝色狂想曲》的时间十分紧迫,他对配器没有把握,因此这首乐曲最初的配器是由美国著名作曲家格罗菲完成的,后来格什温又为这首曲子重新配器,这也就是现在演出的版本。

    蓝色经典

    今天说起格什温,您会先想到他的哪一部作品?是《波奇与贝丝》,还是《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呢?不论您先想到哪部,事实上,格什温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是《蓝色狂想曲》。对于这个答案或许会有许多人持不同意见,但是目前格什温的作品录音之中,版本最多的就是《蓝色狂想曲》,在笔者整理的清单中数目高达80种,而且还有许多“漏网之鱼”未被列入。如果《蓝色狂想曲》不具有代表性,那么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录音版本呢?爵士乐的地位虽然并非完全因《蓝色狂想曲》的推出而创立,但是《蓝色狂想曲》将爵士乐的创作推上高峰倒是毫无疑问的事。

    爵士乐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有打工仔的劳碌辛苦,失业者的无奈和彷徨,小孩对学业的苦叹,有钱人的空虚。生活就是那样的不完美,但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些美好的期望,正是这些美好的期望使得我们能够得以找到生活的动力。美国人对百老汇剧的演出具有无比狂热的热情,因为这种风格实际说来已经可以属于真正的“美国产品”,具有美国风格。但是美国人还少了用“美国语言”谱成的交响乐曲,因此美国人一直引颈企盼出现一首具有美国风格的交响乐曲,即使是管弦乐曲或协奏曲都可以,在这种背景下,《蓝色狂想曲》是应运而生的产物。

    《蓝色狂想曲》以它那新奇而充满特色的风格,成为20世纪以来最受人们欢迎的美国音乐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大胆而成功地将美国民间爵士旋律、节奏特点和交响音乐的形式结合起来,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弗吉尔·汤姆森指出:“《蓝色狂想曲》是迄今美国作曲家所写的最成功的管弦乐作品。”在这首曲子中,音乐中的每一个声部、每一个元素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它的结构显得非常自由,具有爵士即兴演奏的特色。这首乐曲的管乐器演奏部分需要高度的技巧,它使用了大量爵士音乐的切分节奏和许多富于“布鲁斯”风格的主题,并采用传统音乐的主题动机展开手法,使乐曲具有较大的规模。全曲不间断演奏,但却明显地具有古典协奏曲3个乐章的结构特征。

    (岳明)

    还世界一份蓝色

    一滴水,伸长了脖子,就变成了河。一滴水,扩了扩胸,就变成了海,再做几个俯卧撑,波涛就汹涌了,澎湃了。一滴水,站直了身子,就是喷泉。一滴水,长了翅膀,就变成了雨。

    每滴水都犹如一个跃动的音符,它们融合,凝结,构成了一支《蓝色狂想曲》,蓝色,纯净,美丽。音乐有时是很具象的东西,有时却又是那么的抽象。当我第一次听到迪斯尼出品的《幻想曲2000》中的这部动画版本的《蓝色狂想曲》的时候,那种惊叹的心情真的是难以表述,原来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还可以这样理解。

    掰着指头算一下,从大学毕业起到现在,已经有好多年了。可是在这些日子里我们都忙碌于琐碎的生活,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工作,而学生时代对于音乐的那种热爱,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被深深地埋在尘封的心底。也许我们曾怀疑挑起这沉重的担子会不会有意义,但随即又投入到那依旧忙碌而平庸的生活中。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那是美丽。人类社会是五彩缤纷的,那是精彩。音乐是五颜六色的,那是魅力。看着琉璃杯中那蔚蓝色的美酒,看着窗外那繁荣的景色,听着CD中那动听的音乐,我迷醉了。深情地吻了一口杯中之物,多少往事浮现心头!《蓝色狂想曲》,你唤起了我儿时的梦想,唤起了我沉睡的心灵。还好,它依旧那样敏感,还能读懂你跳动的音符。身旁的窗帘轻轻地被风撩起,像海波荡漾,深情地演奏着格什温的乐章,每每这时,便点缀着零星的几点阳光,倒给人一丝感动。靠着窗台,蓝色的窗帘在耳边送来阵阵蓝色的风,好似这雪白的墙上也染上几分淡雅的色彩。透过这迎面飘来的蓝,抬起头眺望天边,会发现在这种一气呵成的蓝色中迷了眼,看不清它的深邃,只用这湛蓝的薄纱掩饰自己的脸。而灰暗的阴天,你才透过无穷无尽的面纱洞察它的世界,蓝色的音乐悄悄停止,这丝改变连轻风都不曾察觉。

    还世界一份蓝色,给生命一份洁净,让生活多一份美丽。《蓝色狂想曲》,我将追逐你的脚步,步向遥远的他方,失去了你,纵然得到整个世界又有何用?

    (佚名)

    乔治·格什温是美国现代派作曲家、爵士音乐钢琴家,是美国流行歌曲作曲家的代表。他1898年9月26日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贫苦的俄国移民家庭,童年没有受过正规音乐教育,12岁开始学钢琴,14岁起师从汉别泽,弹奏肖邦、李斯特和德彪西的乐曲,还请人教和声,并初步接触了乐理、对位法与配器。

    1914年,格什温在纽约“锡盘”巷的出版商雷米克的公司中当上了钢琴师和歌曲宣传员,后又为歌舞表演排练时弹伴奏,从而熟悉和研究了通俗音乐领域的各种体裁和风格的作品。两年后,他辞去了该公司的工作,开始写作自己的作品。在1916年至1920年间,格什温主要从事歌曲创作,1919年后开始创作歌剧和器乐作品。他创作的《斯万尼》等早期歌曲因通俗易唱和富于旋律性而流传甚广。

    格什温在音乐喜剧创作上的造诣是很深的,据说一些格什温的音乐剧里面常有一些和剧情风马牛不相及的搞笑小曲。他的音乐精致典雅,曲调热情而富有魅力,且具有独创性,成功之作有《啦,啦,柳西尔》(1919)、《可爱的小精灵》(1924)、《奏起来,乐队》(1930)等。1924年格什温为保尔·怀特曼的爵士音乐会写了《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爵士音乐的手法。1935年,格什温还完成了一部酝酿已久的黑人歌剧——《波吉和贝丝》。作品以美国小说家海沃德的小说《波吉》为蓝本,反映了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鲇鱼巷的贫民生活。格什温为这部剧写的音乐以爵士乐为主,还引进了黑人的灵歌。《波吉和贝丝》在美洲和欧洲的许多剧院上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达到格什温一生创作的顶点。格什温音乐创作最大的价值在于把美国通俗音乐与音乐厅和歌剧院中的“严肃音乐”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创作出一种所谓交响爵士乐的新类型。他的音乐成功地吸收了黑人舞曲及爵士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配器风格特点,深受人们欢迎,这方面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1924)曾被认为是“容许爵士乐从酒吧间门里探出头来”的第一个成功的尝试。此外,他还创作了《F大调钢琴协奏曲》(1925)、交响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28)以及《第二狂想曲》(1931)等。

    当格什温颇有名望时,他感到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便特地去拜著名音乐家学习。那位名音乐家说:“我可以教你一点对位法,或者其他理论。不过,你得先决定是想成为第一流的格什温还是想成为第九流的贝多芬。”1984年,当洛杉矶奥运会开幕时,上百架白色的钢琴齐声奏起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许许多多人流下了泪,让我们感触到了什么是第一流的格什温。格什温1937年7月11日于好莱坞逝世,为纪念这位杰出的作曲家,纽约爱乐交响乐团每年举行格什温作品专题音乐会。1945年,华纳兄弟影片公司还以格什温的音乐及生平为基础拍摄电影,并十分恰当地将这部影片取名为《蓝色狂想曲》。

    格什温的确具有他自己的特点,这就是灵活地运用美国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尤其是爵士乐、雷格泰姆、布鲁斯的材料和手法进行创作。同当时许多作曲家的情况相反,他不是在专业音乐的背景和基础上伸手向民间音乐及流行音乐寻求素材,而是扎根于流行音乐、民间音乐的土壤,试图将这些音乐推向专业音乐的方向。他的理想是把爵士音乐由“延潘胡同”迁向“卡内基音乐大厅”,使长期被人们看不起的美国爵士音乐能够登上专业音乐的大雅之堂。他曾说:“我认为它可能比任何一种民间音乐的形式更为深入地浸注在美国人民的血液和感情之中。我相信,通过既有爵士音乐天才又有交响音乐天才的作曲家之手,它可以成为拥有永恒价值的交响音乐作品登上大雅之堂。”

    格什温的歌剧《波吉与贝丝》是一部全部由黑人演出的《卡门》式的作品,描写了跛足乞丐波吉与漂亮莽撞的贝丝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鲶鱼巷的贫民生活。剧中音乐以爵士乐为主,还引进了黑人的灵歌,旋律悦耳动听,颇显才气,并与其弟艾拉提供的优美诗句相得益彰,辉映成趣,因而特别受美国人民的欢迎,在全世界也享有盛誉,长期流传不衰。美国评论认为这部歌剧是“格什温对美国音乐的一个最重要贡献”。

    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是一首杰出的管弦乐炫技之作,全曲的旋律一泻千里、充满创意。虽然曲子的开头由4个计程车喇叭(格什温从巴黎带回来的)引出丰富的色彩,但这首曲子的美国风味更甚于法国风味,其中运用了蓝调音乐,甚至还插入一段查尔斯顿舞曲。此曲与《蓝色狂想曲》的不同之处在于:格什温不只是流畅地串联起乐曲的每个段落,而且以歌曲和舞曲的形式建构出相当有说服力的整体构架。此曲于1928年12月13日在纽约首演,由格什温本人编曲。他后来又做了不少修改,但是现在演奏的版本往往省略了这些修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