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时候,选择更艰辛的那条路-有些路,自己不走过又怎会甘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郭敬明与他的成功强迫症

    文/马李灵珊

    1

    16岁时他迷恋上海,他写,“燃亮整个上海的灯火,就是一艘华丽的邮轮”。

    可上海并不总是温情脉脉,后来妈妈去上海看望上大学的他,母子俩搭地铁外出。第一次坐地铁的母亲不会刷卡过旋杆,先进去了的他站在里面发急,一个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帮了他们。他刚想开口说“谢谢”,却听见对方低声说了句“戆色特了”(笨死了),留下目瞪口呆的他,还有听不懂上海话而一直对工作人员点头感谢的妈妈。

    “那一瞬间我握紧了拳头,可是却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因为不想让我妈妈体会到这种羞辱。只剩下听懂了这句话的我,站在原地气得一直发抖。”

    家境平凡的他也从那时起开始领悟到金钱的重要性。他喜欢喝学校卖的珍珠奶茶,却不能每天都喝,否则就没钱买鞋子了。

    学习影视编导的他一入校就被要求买一台照相机、一台DV和一台高配置的电脑。他犹豫了一星期,才拨通家里的电话,小声地告诉妈妈。过了足足一个月,他才收到家里寄来的钱。一直到今天,他都没有问过妈妈,那笔钱到底是怎么来的。

    所以,后来他说:“我疯狂地买各种奢侈品,带着一种快意的恨在买。”大概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形成了后来的世界观——成王败寇,胜者为王。

    2

    “岛”工作室时期,是一群年轻人一起审稿、看电影、唱歌、玩游戏,一起打打闹闹的时期。后来,郭敬明休了学,专心投入在职业出版人的角色上。他开始认真思考重新构建公司的管理制度,公司转型的那两年是他至今为止“最痛苦的时间”。

    他将极大的热情倾注在公司上,阿亮和痕痕是最世文化的两位副总。痕痕负责管理签约作家,阿亮负责公司运营,但所有的重要事务均需要郭敬明点头同意。有些稿子他看过后,还会自己加投稿者的QQ,商量修改。

    不仅是工作领域,他也希望杜绝生活中一切的未知。如果厕所里没纸,他会“发大飙”;如果有人敢在生日当天给他个惊喜,这对他来说只是惊吓,“你要送我什么礼物一定要提前告诉我,最好颜色、款式都能我自己挑选,要不然我一定不喜欢”。

    《小时代》男主角有个怪癖,不能容忍电话响起三声后还没人接听,这其实就是郭敬明。公司每个人都特设了一个来电铃声,从警报声到消防车都有,还有人是婴儿大哭。他甚至会在凌晨三点突然打电话叫醒下属商谈公事,浑然不知时间已晚。

    创业九年,身家过亿,他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仅有的几次出国游玩,他都要带上一批旗下作家,出版游记。

    他的版图并不止于出版物,拍摄《小时代》是他迈向自己商业帝国的第一步。影视与游戏开发和周边制作,都在他的商业计划里,他豪言“要打通产业链,规划里还有很多版块,像打游戏一样一个个解锁”。

    3

    郭敬明有些偏执地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做时代的弄潮儿。

    2007年,他参加一档财经类节目,没听懂主持人提出的问题,那种面红耳赤的感觉让他从此患上了强迫症,他不能容许自己有任何完全不知道的事情。

    每个月他要买几十本杂志和书,从财经、时尚、娱乐、家居装潢到文学,什么都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别人无论提到什么话题时,他都能及时发表见解,而这种感觉也让他特别享受。

    这些年,他的棱角也被渐渐磨平。现在忙起来他也会抱着十元钱一份的盒饭埋头猛吃。每年身边人过生日,都会收到他精心准备的大礼。下属都觉得,他比以前平和多了。

    一天工作18小时后,他仍然要挤出时间参加某位娱乐圈人士的生日Party。痕痕心疼他,劝他休息,他笑笑:“要搞关系,我能不去吗?”

    18岁那年,他从西南边陲的小镇出发,带着简单的行李去上海念大学。像每一个不名一文的少年一样充满对城市和未来的幻想。如今,三十出头的郭敬明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身份证上印着“上海市静安区”,他的父母坐上了凯迪拉克和奔驰。

    2013年,他对18岁的自己说:“你的决定是对的,相信自己,你做得到的。”

    你有没有努力去当最后一个人

    文/冷眉

    最近在看柴静的电视专题节目《看见》,她还是那么瘦弱沉静,闪动着平和却让人不能拒绝的目光,用她一贯的执着注视着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从一个北漂姑娘一步步走来,这么多年,她一直在变,又一直未变。

    柴静刚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又不是新闻专业出身,那时的她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

    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唯一支撑她的,是性格里坚毅的那部分,既已选择,就不放弃。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位朋友C君,圈子内有名的广告人,而十年前,他不是。那时他还是一个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求职大军里靠一份细心赢得了一家广告公司的会计职位。那家广告公司刚刚起步,没有大客户,也没有多少资源,自然账务往来也少,C君的工作很清闲。

    一年之后,眼见公司没有起色,许多人纷纷跳槽,C君却留了下来,还向老板申请转行做起了广告策划。他从未向我们这些朋友说起过其中的辛苦,但我很清楚,那些年所谓广告策划也只是个广告员的角色,拉单子,跑业务,业务做成了之后才有机会做策划。而一般的小业务也谈不上需要多好的策划,布个展台,搞个街头活动,干的大多是体力活。但他就那么一直坚持了下来。

    C君是个很勤勉的人,有一次晚上十点多我有事去找他,他正在家里仔细阅读一部砖头厚的《广告案例500篇》。那时,因为几次成功的广告策划,他已经在圈子里声名鹊起了。谈完事后与他闲聊,我问起他的职业体验,他说做广告其实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有趣,真正有趣的部分可能连20%都占不到;你为一个创意修改了十几次,客户最后说还是第一次的方案比较好。

    我反问他,既然如此,有没有想过再做回会计?要知道现在一个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价值不可估量。他给了我一个至今难忘的回答——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半途而废的人,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自认豁达的人,而豁达有时候不过是“放弃”的代名词。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因为逃避问题而选择另一份工作,跳槽到一个新公司,或者新行业。现在的管理者相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员工们则觉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跳槽早已不是一个年底的季候现象,渐渐成了职场中的常态。跳槽者总有理由,诸如领导严苛、同事刁蛮、收入低、压力大,或者,只是厌倦了瓶颈期的漫长。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重新选择并不一定意味着重新出发,有些问题当下没有解决,换了一份工作,也许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而自己却没有学会应对之策。也只有坚持下去的人,才真正获得了守得云开见月明之后的成长和成就感。

    我的朋友C君,如今自己开了一个工作室,原公司的老板既感念他多年的效力,又器重他的能力,把公司里大部分业务的创意策划工作交给他做。

    每个人都想当第一,但是通常做最后一个却更好:最后一个放弃的人,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最后一个还在坚持努力的人,最后一个坚持原则和价值观的人。

    有时候你必须硬着头皮朝着你坚持的东西走下去

    文/卢思浩

    1

    前不久收到学弟的微信,问我早上起不来床怎么办。我第一反应是想告诉他当时我起床的办法——定上十个间隔五分钟的闹钟,每个闹钟都用不同的铃声。而后发觉这样告诉他没什么用,闹钟归根结底只是提醒你时间的东西。

    其实如果你真的想要考研,你不会在早上起不来床。你没有动力,归根结底是因为你没那么想做那件事情。所以在你早上起不来床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找一百种让你起床的办法,而是想想你究竟有多想要做考研这件事。

    突然想起之前考研的日子,早起晚睡,除了吃饭做题,就是做题吃饭,每天再加上两集《老友记》。现在还会觉得空气稀薄,仔细想想这些年我半途而废过很多事情:钢琴练了没多久放弃,画画如是。学吉他为了泡学妹自然又没坚持多久,说好去看的演唱会也因故放弃。说来奇怪,对于大多事情无法坚持的我,却也度过了无比稀薄的两个半月。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厌烦得难以继续,却又不得不佩服人们的忍耐力。一旦投入,再“无趣”的事情都能看到坚持下去的理由。

    2

    之前在北京签售的时候,听朋友说起她的朋友——在家里工作了一年多突然决定辞职,跑到帝都变成了一个大龄北漂女青年。她带着自己的积蓄,准备做一个歌手。在北京,做着歌手梦的人多如牛毛,出头的寥寥无几。机缘巧合,我们三个一起去看了一场音乐剧:我朋友本应是音乐剧中的一员,碍于没有时间只得放弃。

    我们先到了后台,看着她和每个演员打招呼,看着每个人都认真地做着最后的准备。演出开始时我才发现,观众席连同我们仨也只有十个人。这个音乐剧已经连续演出了两个多礼拜,听说前两天人更少。我不知为何替他们尴尬,后来看到他们忘我又精彩的演出才暗自骂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可耻。根本就没什么好尴尬的,有人看自然最好,没人看也会坚持到底。投身于演出的人,是根本不会想到有尴尬这个情绪在的。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表演才好,怎么说台词才会有感染力。

    当你投身于你的梦想的时候,你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做才最好,根本就没有时间去不安。

    那天我们聊起姑娘之后的生活,她也皱着眉头说也担心之后的日子,要是什么都混不出来就这么回家了才是真正的丢脸。但是每次半夜想着自己曾经的梦想,就觉得不安,连饭都吃不下。

    后来签售的时候她也来了,那时我想到一句话:唯有梦想才配让你不安,唯有行动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3

    我的Gap Year(间隔年)前不久结束了,同大多数人到处旅游不同,我的Gap Year结束时,如同开始一样平淡——每天早上九点多起床,晚上三点多睡觉,有着不算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下午看一会儿书,看到不想看为止,有时候会忘记吃饭,有时候看一小时就看不下去。回家对着WORD发呆两小时,写得出来最好,写不出来也是常态,简直就是间隔年的反面过法。

    然而几个月下来,我觉得这才是我的过法。我也曾看到别人到处旅行的照片会羡慕不已,暗自抱怨为什么要选择考研,然而吐槽过后我发现,我必须往下走。最好的两个死党一个进了银行,开始吐槽上班多工资少;一个开起了工作室,刚起步什么单子都得接,导致睡眠时间急剧减少——他们都走向了自己的路,大步迈向自己选择的路。

    而我们必须硬着头皮朝着自己坚持的东西走下去,不管是上班、开工作室,还是继续读下去,我们都必须走下去,才能对得起自己的选择。想要写书就开始好好读书写稿,想要考研就从做题背单词开始,想要旅行就从订车票订机票开始……你无暇评判别人的生活,也不要让别人评判你。你有你的生活方式,上班也好旅行也罢,别人看来是好是坏随便他们,你只需要把这条路走下去。

    4

    随便怎样都好,如今我又开始了学生生活。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还选择回来,让之前的签售和演讲戛然而止。一方面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强大,还需要从各方面充实自己;另一方面我很想知道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我比之前强大了多少。

    上面说过,对于大多数事情都无法坚持的我,在某些事情上却固执得很,现在的写书和读书,就是某些事情。我半途而废过太多事情,所以在这些东西上,我要把之前所有的半途而废都弥补上。我的天性偏偏是一个喜欢用力生活的人,要么滚回家里去,要么就拼。所以在向这个世界认输之前,我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挑战它的机会。

    人长大的标志就是试着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去在乎外面的掌声。等待和拖延是世上最容易压垮一个人斗志的东西,犹豫不决则是你最大的敌人。能看书就不要发呆,能睡觉就不要拖延,能吃饭就不要饿着,能亲吻就不要说话,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不容易了,青春得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而你必须习惯人来人往,有人不由分说地把你否定,有人跟你同行最终分道扬镳。很多年后你回忆过去,一定会把很多都忘了的,唯一能证明你存在的只有你曾经用力走过的路。

    这条路上你注定会孤单一人,你必须走到底,才对得起你经历的孤独和挫折。当你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坚持不下去为止时,才有资格任性。

    《Lose yourself》这首歌是我永远舍不得换的妖孽,最后一句歌词献给所有在路上的人:“You can do anything you set your mind to,man.”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

    文/这么远那么近

    1

    你可知道,当你突然明白生活不仅仅是眼前模样的时候,那时已经晚了。

    所有曾经隐忍的时光,都意味着我们会有更多的潜能可以发挥,那些在你前面形成的漩涡,都是搅拌时光的迷药,你吞下它,然后目眩神迷,跌跌撞撞往前走,迷失了方向。

    我记得一句话,不要做只顾眼前的人,不要做一个正常的人,在别人眼里的正常,或许也有另外一个同义词——平庸。

    2

    前一段时间我在出差去中国台北的飞机上偶尔醒来,听到旁边的同事低低地抽泣,我拉下毯子扭过身子问她,怎么了。

    她抹了一把眼泪告诉我,家人给的压力很大,总让她回去生活,自己在北京近十年,却一直没有归属感,仿佛这座城市的一切都和自己没关系。虽然做着看似光鲜的工作,但背后的艰辛又有几个人懂。自己想想,还是放弃吧,但是……

    我插话说,不甘心。她点点头,对,不甘心。然后她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我没有多说什么,继续闭上眼睛佯装睡觉,但心想,不甘心,说明你心里还有梦啊傻姑娘。

    梦想是一个很折磨人的东西,曾经有话说,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经过这些年我才知道,这话其实错了,现实其实很丰满,但理想却很骨感。

    有人说不相信奋斗的意义,也说梦想一文不值。有人因为无法得到心中所想早早放弃,有人不知道坚持下去究竟为何,也有人,在面对生活的百般压力面前,交枪缴械宣布投降。

    生活把我们翻来覆去地虐待,而我们仅为一些大众标准生活,这样的日子就会活得顺畅如意吗?我不相信。

    3

    身为作者,我认识了一些编辑圈的老师,有些是刚刚入行的新人,有些是公司部门的总监,有些做出了畅销书成为斐然,有些自立门户闯荡江湖。

    其中有一位编辑老师,我曾经问她,拼死拼活到底为了什么啊。那时我处于写作的瓶颈期,对于目前市面上的畅销书看得不够,也不愿意去了解,处于自己的世界里自怜自艾,觉得没有办法写出更好的文字。在和老师开会讨论时,我问出了这样的问题。

    她先是一愣,然后拿起笔在我脑门上点了一下,为什么?为自己呗,难道就这么放弃了?你甘心?

    我沉默不语,心里的答案不言而喻,于是我皱皱眉说,来,重新开始吧。

    后来我认真思索了这份不甘心,然后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之所以生活在看似与自己无关的城市,之所以还做着一些旁人看来无用的事情,都是因为我们内心所想,想到的愿意去做,做不到想要放弃的时候,就会涌出一份心酸的不甘心。

    或许,我就是因为这份不甘心,一直坚持了这些年吧。

    4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完成,你想要尽快腰缠万贯,你想要早日得名得利,你想成为人中翘楚,但是谈何容易?

    一天晚上,我和这位熟识的老师坐在车里,各自点燃一支烟,她第一次对我讲起了她的故事,十年之前独自来到北京,那时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为了爱情扛着行李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一切的生活与往日不同,住在半地下室里,每天做一点散工养活自己。

    不久爱情离她而去,她开始真正想要怎么度过以后的日子,后来因为巧合进入了图书行业,那时身上已经没有积蓄,借钱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每天上下班要骑车两个小时。

    在黑暗中我问她,这样的日子苦不苦?她笑笑继续说,那时每天担心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明天会不会下雨,二是中午吃什么。

    她告诉我,如果明天下雨或者天气不好,就要做公交车去上班,坐车要花钱。中午吃一份盖饭,舍不得吃完,留下一半留着晚上吃。8块钱就是一天的饭钱,后来附近开了一家新的饭馆,里面的黑椒牛柳盖饭特别好吃,但是要12块。

    我默不作声,她深深吸一口烟继续说,新的饭店给的量也足,但是不能总吃,太花钱。而且总打包感觉也有点丢人,思来想去还是8块钱的更适合自己。

    我冷不丁问她,不饿吗?她说,饿啊,那时瘦到只有80斤,不敢生病,不敢买东西,总怕花钱。我又问,这么辛苦怎么不回家?

    她乐了,拍着我的肩膀说,现在不也挺值得?当你有很多路可以走的时候,去走当下的路,去做当下的事,往往最艰辛的那条道路,能最早看到光亮。

    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也有努力的极限值,这些先天因素都决定了你是否做好一些事情,但是不要忘记,所谓不相信努力的意义,所谓不想走艰难的路,其实都证明了你的心,根本没有做好接受未来的准备。

    我曾经听过一句话,生活给予我们千百种生活方式,既然我们认定了其中一种,那么就走下去,如何走是你的事情,走到何时也是你的事情,既然都是你在做主,干吗要对不起自己,干吗要临阵逃脱?你逃离的不是你的生活,而是真正的自己。

    我始终都相信所有的艰辛必然有它的道理,因为那是梦想的原始本质。

    有人曾经在微博上问我,如果自己坚持的梦想一直没有实现,会不会觉得遗憾?我说,不会,但前提是我真的尽力了。

    尽力这回事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困难,正如老师的故事,简单几行字就可以一笔带过,但细细想来,那些炎热的夏日,那些寒冷的冬天,那些无法面对的时光,她是怎样独自一人走过来的,这其中的酸楚,又怎能是几行字可以描述清楚?

    我觉得努力是梦想的前提,也是尽力的回报,实现梦想是它们综合在一起的回报。你或许会因为在其中时难以坚持黯然神伤,但回头再看,一定会为曾经的努力而深深自豪。

    如果说你的选择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为什么要放弃呢?如果在面对外来压力说是迫不得已,是否可以理解为是你的坚持不够呢?任何事情都可以有借口,但是在我看来,唯有努力和坚持,是没有借口推脱。

    因为在我的心里,坚持是我衡量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唯一杠杆,而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我是否真的对得起自己。

    6

    我相信,不管是什么人,如果能够懂得自己,无论选择怎样的道路都不会后悔,正如老师所言,怕的是选择之后一再后悔,将青春时光白白浪费在了抉择和纠结里,倒不如一条道走到黑。

    我曾经打趣地问,走到底发现是死胡同怎么办?她说,那就一头撞过去,能够走到死胡同一定是走了很远的路,那时自己的身上早已有了坚硬的盔甲,刀枪不入。怕就怕还没走就是个软柿子,那就必定要受欺负。

    和我一起出差的那个姑娘后来告诉我,之所以在飞机上情绪崩溃,是因为不愿意过坐吃等死的生活,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坚持。现在我应该告诉她,当你不知道如何选择时候,去走那条最艰辛的路。

    谁都想要过好的生活,想买好的东西,想随时旅行,想一切都拥有,没有人喜欢艰辛,也没有人愿意一直劳累。但是,在你想要过好之前,首先要走过艰辛,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累了就去购物去旅行,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困顿时马上醒悟。但是,你可知道,当你突然明白生活不仅仅是眼前模样的时候,那时已经晚了。

    我们注定是有许多无奈的,梦是真,想是真,压力是真,困惑是真。所有的一切附着在身上的时候,自然会感觉到压力,那时我们都会想,不如就放弃吧,不如就换条路吧,因为眼前的一切所得必须抓住,往后的梦想不一定会实现。所以,就这么着吧,得过且过。

    很多人都会这么想,于是很多人,都变成了得过且过的人。

    不要担心自己的生活即将结束,而是应该担心你为自己的生活其实从未开始。

    7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产生如何的思维,拥有怎样的梦想。你相信它,自然它也会相信你,但如果你开始犹豫时,那么你内心所想就会离你越来越远。我们不是应该突然明白生活不是眼前光景,而是从一开始就笃定,如果要遇到光明,一定要先经历黑暗。

    当你追逐你的道路时,这个世界注定会制造很多麻烦来困扰你,现实和压力也会束缚你前进的步伐,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信心和毅力,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一颗跳动的坚持的内心。我始终相信艰辛会让人成长,而努力一定会带来更好的未来,因为未来的自己,一定会感谢现在走过艰辛道路的自己。

    生命终归是漫长的,我们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所以,管那么多做什么?该做的做,该走的走,流泪了就擦干,迷茫了就调整。你面向阳光,才能继续前行,而背后那些艰难的阴影,也会因为光的渐亮,让它无处可寻。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歌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青春是不断地“试错”和“纠错”

    文/麻宁

    追寻的过程中,别忘了偶尔停步,发现和享受身边细微琐碎的美好。

    我有一个表妹,小我9岁,目前在家乡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读大一。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常能看到她在转发着十年前大概也能打动我的东西,比如:“加油!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我不知该如何向表妹形容我看到那条微博后的感慨,其实我多想对她说:“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会发现,有时候虽然你成了自己十年前想成为的那个人,可也未必觉得生活有多幸福和完美。”

    这样说并不是想对表妹泼冷水,更不是想让她在最应该努力的年华放弃所有的打拼努力。我怕的是,十年之后,你会发现你当初“正青春”时孜孜以求并为之不懈努力的那个目标,它可能符合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符合家人的期望,符合少年的骄傲,却完全与幸福快乐无关。

    反思我的整个大学时代,那个时候我被广播学院播音系提前录取,莫名其妙地与厦大中文系擦肩而过。纠结于“不能在一所综合性大学里度过自己的青春时光”的我,铆足了劲儿要通过硕士的学校改变这种状况。于是我从不逃课,每堂课坐第一排,每学期都拿第一,把笔记做得全校传抄……即使是毕业六年后的现在,母校里还流传着我“学霸”的传说,大四的时候我毫无悬念地被保送到北大。

    零逃课零挂科零犯错的大学生活,看起来光芒四射,却因为毫无破绽而不够难忘,以至于当我看到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时,竟无法从她描绘的大学生活中,找到一丝共鸣。如果按照表妹今天“加油”的观点看,当年的我足够努力足够勤勉,可是今天的我回头看,却觉得遗憾。

    幸福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福又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幸福有时还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十年前我常想“全北京听我说”真霸气真拉风,如今我成为一名新闻主播,在全北京收听率最高的电台说新闻,可我又觉得“多一点陪父母的时光最幸福”;十年前我看看那些妆容精致的学姐觉得她们拎Prada的手包、戴Chanel的眼镜真高端真优雅,如今我却在北大新闻学院新一届学弟学妹的毕业典礼上,作为致辞嘉宾出现时暗自羡慕他们的年轻……当然,往昔的“加油”没有错,问题是,“想成为的那个人”却常常是个动态调整的目标。

    那么,难道我们便放弃追逐的脚步了吗?恰恰相反,如果今天的我可以给十年前的自己写一封信,我一定会告诉她——亲爱的女孩,尽情追寻你喜欢的东西吧,但追寻的过程中,也别忘了偶尔停步,发现和享受身边细微琐碎的美好。青春是由“试错”和“纠错”组成的,有一种完满,也是缺憾啊。

    只有不断朝前奔跑,才能看到终点的方向

    文/狸奴老妖

    周末早上,睡了饱饱的一个懒觉,我便坐在床上用APP背英语单词,背到“century”的时候,有一个例句“2012    was the best year of the 21st century”——2012年是21世纪最好的一年。

    我停下来,发了好久的呆,对我来说,2012年,大概是我这辈子最糟糕的一年吧。

    我在2012年的一开始,距离那年的研究生考试还有一个星期的时候,莫名地翘掉了它,拎着行李回了家。翘掉考试的原因很简单,我爸恶狠狠地在电话那头跟我说:女孩子念那么多书干什么,还不是迟早都要嫁出去的,反正我不会给你一分钱让你考研。

    于是我赌气般的,翘了那场考试,跟我爸我妈闹翻,拒绝接他们的电话,决裂似的跟他们宣布:从现在开始,我不会要你们一分钱。

    然后我找了一家服装店开始卖衣服,一个多月的时间,赚了1800块。

    我就带着那1800块,过完年没几天,就坐上火车到了学校,开始疯狂地投简历。

    三流学校的文科专业,能够得到面试机会的,除了公司行政文员就网站编辑,底薪从1200-1500元。那时候,我感到无比绝望,开始怨恨自己,怨恨自己这四年来的荒废,简历平淡无奇,连一份最简单的工作都无法得到。

    一家家地投简历,一开始还只找和专业有些关系的,后来连销售、肯德基储备干部之类的都全部往别人的邮箱里塞简历,然后等着别人给我的电话。每天蓬头垢面穿着睡衣在宿舍窝着,去食堂吃饭不过是在睡衣外面套个羽绒服,打包带回来继续在各大求职网站前面蹲守着,除了出门面试几乎懒得收拾自己。

    日子过得像是一只死鱼,那时候,同宿舍的三个小伙伴在准备考研的复试,一个在家乡的电视台实习,还有个已经找到了工作。只有我,每天对着电脑较劲。

    找到快要崩溃的时候,一位小伙伴给我推荐了一份工作,说是在嘉兴的某服装杂志,去做采访和编辑,月薪3000,还提供住宿。

    跟合肥的底薪1200相比,3000简直就是巨款,况且又是我期待已久的杂志编辑!

    于是我就拎着我的箱子怀揣我仅剩下的1000多块大洋到了嘉兴。

    公司老板派了一个妹子开车来接我,我眼看着车子驶离了繁华的都市,到达了一个加工毛衫的小镇。

    到了公司提供的宿舍已经是傍晚,我看着一张床板无语凝噎,负责接我的老板娘惊讶地问我:“你没带被子?”

    我无辜地看着她:“没人跟我说要带被子啊?”

    她只好说:“你自己找个地方住吧,我明天给你送两床被子。”

    我一个人背着包,在小镇上找了一家旅馆,看着脏兮兮的床单,犹豫了好久才爬上床,还没睡着,就听到电话响,我握着电话,那边是娇滴滴的女声:“您需要服务吗?”

    才挂了电话,过了不到5分钟又有电话响起,最后我只好拔了那根电话线,跳下床把桌子搬到门口抵住,就这样忐忑不安地度过了我离开学校的第一个晚上。

    第一个月,公司过了五十天才发工资,身上的1000多块钱早就花完,幸好,当时的同事们都很善良,也不怕我跑路,慷慨地借钱给我,总算没有饿死异乡。

    公司提供的住宿,是个三居室的老房子,同住的还有两个男生,他们几乎跟我没有交集,我下班回家买菜做饭,他们下班去网吧打游戏。

    我每天都一个人坐在小房间里,没人跟我说话,只能一遍遍地看《甄嬛传》,一点点催泪的情节,都会抱着枕头哭得死去活来。

    没有钱,没有人陪我说话,这些都可以忍受,更让我觉得痛苦的是,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差距甚远。

    熟悉了之后才知道,所谓的“服装杂志编辑”,只是不到十人的传播公司免费给当地的商户发放DM杂志,靠接品牌商的广告费盈利。我每天干的活就是从网络上复制粘贴一些服装行业的消息,搭配网上找来的图片,编辑整理好交给美编,当然还有给老板辛苦拉来的广告写软文,绞尽脑汁把一个个不知名的小品牌吹得天花乱坠。

    这根本就同我想象中的“杂志社编辑”相距甚远,我觉得自己被骗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感觉自己被困顿在了某个路口,无法抉择。

    给小伙伴们打电话,大家给我的建议都是:反正还没毕业呢,先干着再说,虽然工作不怎么样,好歹攒个经验值,多少是能学到点东西的。

    我思考了很久,责怪自己当初太冲动,没有考虑清楚就跑来了嘉兴,现在弄得自己进退两难。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大嘴巴,怎么可以这么没脑子?

    仔细想了很久之后,我决定留下来一直干到毕业,原因很简单,若是现在回合肥重新找工作,我身上剩的钱,连吃住都维持不了。而这里,至少有住宿,至少一个月给我3000,我一边在电脑前不停地“ctrl+v”“ctrl+c”一边恶狠狠地想:等攒够了一个月的生活费,我就立马回合肥。

    于是,便只有继续熬下去。

    待了一个月之后,介绍我来的小伙伴也一起来了,好歹有个跟我说话了人了,日子也变得好过一点。我们一起买菜做饭,一起说很多很多话,还一起在下班后敲着键盘准备毕业论文。

    每天的工作就是上网搜集任何一条同羊毛衫有关的信息,然后整理用作杂志版面,准备几个专题,写接到的品牌软文广告,如果镇子上有哪家新的店开张了之类的“新闻”,就去采访写成消息。

    习惯了之后,便也觉得这样的日子,过得还行,至少,每个月两本的DM杂志,除了固定的软文,大部分可以由着我折腾,可以自由安排版面,写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我兴致勃勃地在那份免费发放的杂志上写各种服装流派的兴起,搜集我感兴趣的模特、设计师的专访,研究各种大牌服装……到后来,觉得其实还蛮有意思的。

    又过了半个月,发行部的两位同事集体辞职,因为是毛衫淡季,很难拉到广告,老板为了节约成本,不愿意再招人,于是就跟我说:你跟着另一个男生一起去做发行吧,锻炼一下。

    我记得那个镇子上有很多好几层楼的批发市场,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拖着装满杂志的箱子,然后一层楼一层楼给每一家商铺发送杂志。

    夏天,我穿着短裙和细高跟凉鞋,一层楼一层楼地跑,这一栋批发市场跑完了就换下一栋。

    开始只让我跑附近的几栋楼,谁知道到了下个月,同我住一屋的那位男生也辞职回家,他走了之后,原本他负责的离公司比较远的商场也让开始我去发放杂志。

    我说:那么远,怎么把杂志运过去呢?

    老板说:我们有电瓶车。

    我说:我不会骑。

    老板说:学学就会了。

    于是我生平第一次骑着电瓶车,晃晃悠悠地上路,在车前放了满满一箱子的杂志,挨家挨户地发完,然后骑着电瓶车回公司。

    笨手笨脚的我,在推着车子下坡进地下车库的时候,那辆笨重的电瓶车突然倒了下来,直接压到了我身上,因为惯性的原因,还拖着我朝坡下滚了一段。

    然后我就看到了自己的两条腿,不断地流着血。我试着把车子推开,却因为疼痛而使不上任何力气,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我终于忍不住,就这样坐在人来人往的车库门口大哭不止,所有的委屈都化作眼泪,刷刷地往下掉。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碰过电瓶车,至今也不会骑。

    从3月份到6月份,我在那家小镇待了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看着银行卡的存款到了4000,就毅然决然地又拖着我的箱子回到了合肥,开始准备毕业答辩,拿到了毕业证,然后开始重新找工作。

    整个2012年,从头到尾,我都在不断地颠沛流离当中度过,从合肥到嘉兴,然后回了合肥,然后又去了黄山,然后又回了合肥,最后,又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回到老家。

    很多次,当我拖着我的大箱子,背着笔记本坐在火车站候车室的时候,都觉得茫然,来来往往的人那么多,他们似乎都有一个明确的终点和方向,而我,却对我即将要抵达的地方满心都是怀疑。

    我并不确定,我忐忑不安,我知道,那些,都不会是我最终的方向。

    可是,我的方向在哪里,彼时的我,一无所知。只有跌跌撞撞地,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前面是什么地方?不管呀,我去了再说。

    但如今想来,我依然感激那颠簸动荡的一年,在那一年里,我终于学会了一个人上路,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照顾好自己,学会了做饭,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恐惧和不安,学会用一种柔软的姿态跟同事和领导相处。

    人生的路很长,即使是如此糟糕的一年,在我的记忆里如此黑暗和令人心痛的一年,它终究还是过去了。

    在那一年里,我一直在疲于奔命,而最大的幸运是,我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脚步,不管是在哪里,不管是不是身处困顿,我始终相信,有更好的终点等着我去探索,有更好的荒芜等着我去开辟。

    我并不是一个睿智的姑娘,一直以来,都没有学会如何去找到自己真正该走的路,才一直都磕磕绊绊,诸多不顺。很多时候,我都是近乎盲目地朝前跑着,又因为种种原因被逼着返回原地,我挣扎着,愤怒并且不甘,可是,即使如此,一旦有机会,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朝前奔跑。

    我知道,我心中的期许是什么,我知道,我想要的东西在哪里,不可以轻易满足,不可以抱怨生活是多么糟糕,只能选择跟未来死磕到底,遇见路就走一段,遇见墙就沉默地砸出一个洞来然后继续走。

    既然心有所求,就只能先下手为强,只有不断朝前奔跑,才能看到终点的方向。

    你以为你在合群,你是在浪费青春

    文/李尚龙

    曾经有一个宿舍,宿舍里面八个人。每当宿舍八个人都凑齐的时候,寝室长总会把八个人分成两组,每组三个人,组织大家打牌,剩下两个人就打开电脑,打起了《魔兽世界Ⅲ》,或者拿出手机不停地刷着网页,或者躺在床上拿着PSP等待着他们的轮换。

    然后,一晚上就这样过去了。

    然后,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然后,四年就这样过去了。

    八个人里面,一定会有一两个人混得还可以,但是也一定会有人混得差。混得可以的,在大学四年,活得多么假:因为他组织别人堕落,自己却坚定地向前,表里不一,活得多么难受。而混得差的,永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根本不知道,他就是跟风了,可惜他根本不会知道这些。

    最近的课堂上,我不停地给我的学生强调一点,那就是——大学期间,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室友,但是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

    因为,最近我开始发现,寝室,是堕落的开始;合群,是淘汰的起点。在好多人的字典里面:

    四个人,三个人不停地下载着大片,第四个人不看,就是不合群。

    四个人,三个人打着游戏,第四个人不玩,就是不合群。

    四个人,三个人逃课,第四个人不逃,就是不合群。

    人是怕寂寞的,于是,大多数人都选择合群。

    可是,你以为你在合群,却在浪费自己的青春;你以为你交了朋友,当你毕业一无是处时,谁还会把你当朋友;你以为你大学四年不孤单,当你毕业没有工作时,没有老婆的日子你会更孤单。

    有人说孤单痛苦,那谁又说过,实现自己的目标,不会痛苦?

    我短暂的大学期间,目睹了太多为了合群和合污的惨剧。记得大一,总有人叫我打游戏,我也打,可是留下的,是和他们一样的空虚。

    记得大二,当他们拿着手机不停下载新的游戏,我在角落却是拿着单词书背单词。

    记得大三,寝室七个人对我集体发起攻击,说我不合群。更有人说我傲气逼人,到处说我坏话,最后我只有申请换寝室。但是我明白,与众不同,不是我错了。几年后的今天,当一些人在烈日下暴晒时,我却在空调房写文章。

    最重要的是,我已经忘记了当时说我不合群那些人的名字是什么。

    我知道,他们中有可能还有人惦记着我,盼望我出点事,但是我只想说,他们惦记着我,说明他们生活里面不能没有我,而我忘记了他们的名字,说明我的生活里面可以没有他们。

    直到今天,我认识了许多人,有些是有名的大导演,有些是知名的演员,有些是了不起的创业家,有些是银行、政界的大亨,有些是当初都不会正眼看我一眼的美女,最重要的是,我交了一帮好朋友。此时此刻我才会感激,当初我没有合群,现在,我才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群体,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当初我合群,现在身边,又会是谁?又会是什么景象?

    我一直坚信,英雄,永远是孤独的,只有小喽啰才扎堆。“二八定律”永远适合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百分之二十的人,占有百分之八十的资产;百分之八十的人,为百分之二十的人服务。

    尤其是男孩子,大学四年,一直合群,一直在寝室,一直不打开视野,故步自封,井底之蛙,这一切,总会在今后走进社会的某一时刻一次性还给自己。

    而女孩子,更是需要在大学中培养出独立的人格,依靠一个男人,永远比不上依靠一个自己双手创造的未来踏实。

    但是,我想说,我这里说的不合群,不是结仇,不是桀骜不驯。这些,我在大学做得不够,我检讨。至少,千万不要得罪人,因为道不同,不为谋。但是不代表连话都不讲,或者恶语相向。你支持他的生活模式,只是你需要拥有自己的思想。

    这个世界很邪门,你永远不会相信,当年最浑蛋的那个人,十年后会是政界最有潜力的谁;你也不会相信,当年最不合群的人,成了百万富翁。

    无论如何,那些有点成就的人,都不合群;就算表面合群,他们内心,也总有着自己的一片世界,他们喜欢静静地思考,并且一直向它迈进。

    旅行不是济世良药,它只是一片阿司匹林

    文/胡彬彬

    最近从微博看了一些帖子,发现现在的毕业生真是越来越“无畏”了,动辄就是出门远行,走长线环全国,似乎没有走出去就虚度了青春似的。有的不惜花光自己几年的积蓄,还有的沿途乞讨。最让我震惊的,是一个大学生拿了全家辛苦打工供给他上大学的几万元学费,没有去上学,而是在外游玩花光了。他家是农民家庭,两个姐妹都因为上不起学而在家务农。

    虽然不怎么看游记,但认识的人多了,总会直接或间接听到些消息,自己也一直关注着走在路上的人。我也看到,有不少人旅行后出了书,成了名,有了艳遇,嫁了老外。大多数人在博客和文章里,要么不停地发美食美图,要么夸张地描述自己的所谓遇险经历。我在旅行初期也干过这些事。

    当然可以尽情张扬自己,但是真的不要过度自我催眠,旅行中那些不那么美好的东西,也请原原本本展现出来。

    我得说一些找骂的大实话。

    首先,旅行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的问题,顶多能转移下你的视线。你失恋了,失意了,失业了,即使走到南极,失去的东西都不可能找回来。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只有在生活中解决,真的不要赋予旅行太多想象和希望。出发之前,不妨最后问自己一遍:现在遇到的事情,真的没有办法解决了吗?如果还有一丝希望,请强迫自己直面问题。

    当世界不能为你改变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而旅行,就是用一种比较温柔的方式改变自己。但如果遇到意外,就是一种粗暴的方式了。

    其次,旅行是一件透支未来的事情,换言之就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如果你觉得你有足够的资本,那你只管走,别找家里要旅费,最好结束后回来能自力更生,要么老老实实付出几倍的努力来工作,要么更加辛苦地创业。

    而且你最好对自己的能力有个客观的评估。旅行一年,要付出的代价非常之大,自负盈亏,自己承担一切后果,你能不能承受?不仅仅是路费啊。别光眼馋出书成名的人:猫力漂亮得可以当小明星,拿的香港护照,父亲是电影演员,善于营销自己;安芯学精算,双学位,去之前在《南方周末》做实习记者;谷岳拿的是美国护照;肥肥鱼努力写东西多年了,文笔和商业头脑都很好;废柴大叔走之前在华为,而且他是我认识的朋友里面最有才华的一个(不是优秀,也不是能力,而是才华。他即使不旅行不出书,也不会被平凡琐碎的生活湮没)。

    做一个有趣的人很好,但是支撑你人生的是“有用”,有了这个基础,你才能去追求“有趣”。或者除非你能把你的有趣兑现,让别人愿意为之付费。看看自己,是不是拍得比别人好很多?平时写文章能不能发表?

    旅行之前,请尽量跟家里人沟通好。我当年瞒着家里出去,深深地伤害了妈妈,让她几个月都夜不能寐。我们从以前的无话不谈,到如今一提出门她就不那么信任我:“你真的是跟朋友在一起吧?”“真的只是去公园吧?”我现在还非常后悔,如果尽早准备、提前沟通一下就好得多了。

    我在路上的时候,曾经非常反感别人跟我谈责任。因为我自己很清楚,只要我还在呼吸,我就对吸进去的那一口空气负有责任。我一路畅行欣赏美景,就连这短暂的自由,都是这世上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已去世和还活着的人,用他们的“不自由”换来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到这一层,可以转换一下:当你在外面尽情享受自由的时候,父母正忐忑不安地躲避其他人质疑的眼神,也试图努力回答自己:孩子为什么在外面玩?孩子到底在干什么?我们这代人,父母成长的整体社会文化背景中缺乏这方面的思想启蒙,即使文化水平很高,也很难理解我们的旅行。

    旅行不能让麻雀变凤凰,不能给你贴金。不是每个人出去旅行一圈回来都能开个光的。屌丝即使环完了全球,如果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改变,也还是个屌丝。大部分人回来了还是一样生活。出走之前遇到的问题,一样要解决,而且因为拖延,回来要面对更多的问题。

    旅行非常美好,但是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对我来说,它的美好在于,在极短的时间里展示出生活的无数种可能性,给了我无数故事的开头,有无数种人生供我选择。只要一直旅行,就一直能保持那种想象的虚幻快感。但是,一旦对其中任何一种可能性伸出手去,我就必然要被套住。路上遇到的驴友自然会有很多热情可爱的,但恶心的也着实不少。还有层出不穷的失窃,丢钱丢相机丢笔记本的,除了外面人浑水摸鱼,大部分都是同旅馆的驴友所为。

    生活里你觉得恶心黑暗的东西,旅行中一样会有,甚至更混乱。

    一些年轻的驴友,因为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干脆离家出走,好几年不回去。他们年轻力壮,有手有脚,在外面随便打个工混吃喝不是难事,偶尔论坛发个帖子好多人顶,羡慕之声一片。但在生活中,他们没有正式工作,说话做事都不靠谱,也很少回家,跟家里其他人和朋友的感情只怕也会一年年淡去。

    还看到一些奇怪的人,就一直在某个地方的青旅待着,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待一两年好几年的都有。也不干活,不知道是之前工作攒了钱还是找家里要钱,反正每天起来除了上网和找吃的,其他什么都不干,全身散发着一股霉味儿。应该也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吧。

    我想,如果人生被设定为一场穿越沙漠的游戏,那么“抛开一切去旅行”是最后那一瓶水,不要轻易拧开盖子。还是给自己留个底,把它当个垫背的吧,就是说,万一什么都没有了,还可以出门旅行。如果遇到什么事情就走,那么最后发现没能解决问题,还变得更麻烦,你就会陷入人生的死角。

    请不要轻易放逐人生,仍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奋斗,就算跪着爬着、忍着恶心也要往前走。

    别意气用事出了门,走着走着,最后才发现把身边的一切都丢掉了,只有眼前的世界。而可悲的是,眼前的世界虽然美丽,却根本不属于你。

    还有最重要的安全问题。穷游搭便车,比一般的旅行危险得多。当年和我一起单车进藏的驴友小黑,在从西藏纳木错回来的路上搭便车,最后遇到车祸,两死四伤,他和司机当场身亡。至今那仍是一段我不愿回想的惨痛经历。我和另外几个驴友护送他去殡仪馆火化,然后留在了医院照顾伤者。我的朋友盆骨骨折,在拉萨养了半年;另一位朋友腿骨骨折,回来后不得不休学一年;还有一位是数学系的高才生,被撞成脑震荡,不知道对以后有没有影响。

    小黑的父母都是农村人,年纪大了无法进藏,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因为搭便车没有签协议,没有保险,司机也走了,最后他家人也没得到什么赔偿。幸亏他还有两个兄弟,否则整个家庭都毁掉了。

    最后,还是要讲讲老套的,就是旅行的意义。

    对许多人来说,旅行仅仅是一种了解世界的方式,可以满足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所以旅行的意义就是旅行本身。

    但是大多数一心想出去、想摆脱现有生活的年轻人,他们所期待的旅行的意义,肯定是高于旅行的。但是无论如何,请活得真实一点,真实地面对自身的、生活中的问题,不要用任何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来麻痹自己。人呀,在别人面前怎么装都行,但是不要装给自己看,即使能骗一阵子,也骗不了一辈子。

    每个人旅行的意义都不一样,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旅行的意义,最终归于你自己的内心,取决于你如何设定人生的意义。

    我所知道的行者中,只承认余纯顺的风雨八年徒步和杨柳松穿越羌塘无人区是“壮游”。他们要么以一般人无法做到的方式行走,战胜了无法战胜的困难,有过不可复制的经历;要么走到了人迹罕至之境,发现了从未被人发现的东西。因为此前无人尝试过,所以意义如同人类登月。这年头信息如此发达,恐怕只有深入无人区才算“壮游”了。

    写出来,仅为一吐心中块垒。因为自己热爱旅行,也是曾经走出去的人,相比出走,我更关注他们回来以后的生活。忽悠人不顾一切“走出去”的帖子已经太多了,却鲜有人描述真实完整情况,旅行结束以后如何“走回来”。孙东纯的异国童话,不是人人都能遇到。而如果他最后没有去日本,也只能回到深圳另找一份工作,也许比走之前还要辛苦,还要迷茫。身边不少驴友都曾陷入精神或物质上的困境,有人回来以后在家里坐了半年。而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回来之后的一段时间很是狼狈啊。每次长途回来,我都要适应至少一个月左右,才能再次融入现实生活。尤其是,我旅行回来花光了积蓄,而第一个月工资因为换卡取的现金,刚放回住处就被偷了,那一个月是找家里要钱过的,我当然不会写到游记里去。

    当然,旅行本来也不是什么能立刻折现的投资,这意义也许要以一生为反射弧。

    无论多么平庸的时代,都阻挡不了人们的英雄梦想。有一些梦想,诸如穷游世界,只有小人物才能实现,其他人就不必来凑热闹了。你只有去旅行,才能遇到你向往的旅行者,那些写书卖东西做节目的,都已经不是旅行者的身份了。现在看到的大红大紫的旅行明星,都是多方利益合作诞生的产物。真正的行者,都在不为人知的地方,默默地走着呢。

    山穷水尽不过是认怂

    文/常乐

    今天和朋友聊天,听她讲起自己一个顶不住压力自杀的友人,突然想起2012年初的时候,自己也有过类似的轻生念头,不过我这人向来胆小且懒惰,轻生也只是指望着世界末日天灾海难什么的把我收了,自己动手确实没那魄力,所以也就侥幸活了下来。

    那会儿轻生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穷途潦倒,二是前途暗淡。2012年初正赶上开的夜店经营最惨淡那一阵,2011年底的顾客盈门过了个年突然就成了门庭生草,平均每天的营业额不足可怜的一百元人民币,却每天都有着近千的支出,又遭合伙人骗,后续资金不到位,勉强提空了支票账户付了工资,已然欠下两个月的高额房租。用捉襟见肘已经不足以形容当时的窘迫,负债累累的我四处求告借钱,很是看了不少脸色,那会儿吃糠咽菜都成了奢望,每天就靠喝店里的啤酒忍饥挨饿。

    店里的事情一团糟,学校那边也是焦头烂额,因为整个学期都在忙着开店,实习课和论文基本没有怎么参与。

    实习课是在一家银行,要求做满两百三十个小时。我在那边开的支票账户,本来也算是他们家上帝,颐指气使了小半年,只应付差事去了四十个小时,以为临到毕业怎么着也得给我在实习证明上签字。没想到生意惨淡到提光钱销了户,上帝立马变成丧家犬,我每次路过那家银行都绕着走,更别说进去求分行经理签个字了。实习课的导师是跟我关系不错的Ben先生,我去找他,他也表示没有实习单位负责人签字,想让我过课也爱莫能助。

    除去实习,我的毕业论文也很麻烦,论文研究课题是我定的,最初的计划书也是我写的,可是后半学期就找不着我的人了,两个搭档的组员凭着坚韧的毅力和探索精神独立完成了论文,我死皮赖脸跑去让他们署上我的名字,回答就俩词儿:NoWay。我看着俩人苦大仇深的表情,心中也觉得愧疚,这事儿就跟你把人家肚子搞大跑了,人家含辛茹苦养大个孩子你跑去非要让孩子叫爹一样浑蛋。

    论文署不上名字比实习课要不到签字严重得多,实习撑死就再来一学期,做够了两百多小时苦工就成,论文却是两个学期的成果,要真的吹灯拔蜡那我就又得在东南亚蹲一年。

    这么大压力下,我又多了生理压力,那就是大便便血,每次就那么一点嫣红,但还是挺吓人的。我上网查了查这是什么情况,百度显示,很可能是直肠癌。

    天崩地裂也就这感觉了,那会儿我走路都飘,总觉得自己命不久矣,化疗还得浪费钱不说,头发掉光脑袋长得不规则就被看出来了,死都没法死得帅一点儿,还不如自杀。

    可是终于还是因为前面提过的原因怂了没死成。

    当时感觉,山穷水尽就是这个样子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柳暗花明、拨云见日、绝处逢生。

    快到学期末的时候,另一个学校的一个哥们儿来找我,让我帮他码一份实习课的完结证明,完了要找实习单位负责人签字,码完了他直接用A4纸打了出来,拿上就要走。我挺疑惑问他,这证明就这么不正式?不是说必须用人家的官方文件,下面盖钢印,经理签名什么的吗?

    那哥们儿摆摆手,我这都算正式的,手写的都有呢,有个签名就行了,我们学校据说都有伪造的。

    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我从前其实是个很有原则的人,不太喜欢弄虚作假这一套,可是这一次实在是被逼到了这个份儿上,何况本来这实习课与国内大学生实习不同,就是熬个时间,什么东西都学不下。我在银行的四十个小时啥事儿没干,就拿着剪刀把旧钞票剪成一边儿齐然后百张成捆。

    于是我平生头一次干了伪造签名的勾当。

    我从网上找了那家银行的Logo,PS上做成特别淡的水印,然后翻出了开账户时候银行经理的签名,扫描仪扫进了电脑。打出了一封格式规范用词考究的证明信,把水印印在了背景上,把签名调整大小放在了证明信末端。

    之后又专门去了一家当年给我印活动海报的店铺,用压纹纸打出来,还做了一个塑封。

    那张镶金烫边的证明顿时让其他同学真的证明信显得山寨无比,我喜滋滋地拿着去找教授,果不其然,教授愉快地给了我92分的高分。

    一法通,也就万法通了。

    我在当地一家中国餐馆请了两个组员吃饭,拍胸脯表示论文刊印成书和赠送三位答辩导师礼品的费用全部由我来出,我还分别给两位一百元的辛苦费,只求印一个名字。

    于是我就这么顺利毕业了。

    接下来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一直纠结着要不要熬着撑下去的夜店在我确定毕业的那一刻顿时成了完全的累赘,低价盘给了房东,虽然赔了不少,但总算是无债一身轻,也就当是为以后从商买个教训。

    至于疑似直肠癌,诊所的检查报告给了疑神疑鬼的我两个大巴掌。

    上面分明写着——痔疮破裂。

    现在我坐在电脑前回忆那个时候,就觉得当时有了寻死觅活的念头实在是个很缺心眼儿的事,这些折磨我、让我觉得不堪重负的烦心事,真的解决起来,不过是拉下脸来稍微变通就无往不利了。说到底,我是自己吓了自己两个多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