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成功成才故事全集-磨牙的野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

    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

    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狐狸听后觉得十分有道理,随即同野狼一起磨起牙来。

    告诉孩子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远见,在顺利的时候也不能疏忽,因为谁都无法预知下一步将要发生什么,提前做好准备,出现问题时便不会因为仓促而束手无策了。

    让海鸟把珍珠吐出来

    从前,有一个海岛,岛上有很多沉积了多年的大颗的珍珠,价值都非常昂贵。可谁也无法接近这个海岛,只有栖息在海岸附近的海鸟能飞行往来在这个岛上。

    很多人慕名而来,带有枪支弹药,捕杀飞回岸边的海鸟。因为这种海鸟每到白天都会飞到岛上去吃光如明月的珍珠。

    时间长了,海鸟渐渐地灭绝,即使剩下的几只也过得胆战心惊,只要一闻到人的气息,看到人的踪影,就会早早地逃走。

    后来,来了一个很有智慧的商人,他在海岸附近买下大片的树林,并在树林周围围上栅栏,不让闲杂人走进他的树林。同时,他严厉告诫他的仆人,不许在树林里捕捉或驱赶海鸟,更不许放枪。

    于是,当海岸其他地方的枪声一响,就会有海鸟在惊慌逃窜中不经意闯进他的树林。时间一长,海鸟渐渐地都留在他的树林里栖息。它们也因此不必再为安全而战战兢兢。

    等海鸟在他的树林里逐渐安定下来的时候,他开始用各种粮食果实等,做成味道鲜美的百味食物,撒给这些海鸟吃。海鸟贪吃百味食物,吃得十分饱满,就把肚中的珍珠全部吐了出来。

    日复一日,这个商人就成了百万富翁。

    告诉孩子

    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急于求成的人往往会采取过于直接的手法,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就不然了。眼光长远的人善于采取迂回战术,它虽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却能间接地达到目的。

    陶朱公的巨富

    被世界各地华裔商人奉为“经营之神”的范蠡便是一位极有眼光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的成功源自他的眼光。

    范蠡,字少伯,楚国人(今河南南阳县)。曾为越国大夫。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亡吴兴越。恢复越国后,范蠡高瞻远瞩,不为诱人的官位所左右,而是认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他预见到官场上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便急流勇退,弃官经商。

    范蠡来到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家人,一边在海滨垦荒、种地,养殖五畜,一边看准机会做买卖赚钱。由于范蠡聪慧敏捷,治生有方(古代的经营之道称之为治生之学)。时隔不久便积累了巨额资产。齐国国君听说他贤良的品德,提拔他为相。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仍弃官而去,并将家中财产尽数赠给亲戚朋友。

    最后,范蠡来到山东定陶经商。范蠡认为定陶位于天下中心,交通便利,是经商的好地方,从而定居于此,自号陶朱公。因此,后人往往只知陶朱公的巨富,而不知范蠡。

    告诉孩子

    行动来自于理念的导向,未来有赖于眼光的指引。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要忽视眼光和理念的价值,它常常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分水岭。同样是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谁能成为先觉者,高瞻远瞩,先行一步,谁就能成为未来的佼佼者。

    拆汽车的青年

    几十年前,一位青年住在美国犹他州的首府盐湖城,靠近大盐湖。

    他是一个勤勉的人,工作非常努力,生活非常节俭,他所有的朋友都对他的良好习惯赞不绝口。然而有一天,他做了一件反常的事,使得许多人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甚至觉得这个青年十分愚蠢。

    他从银行里取出他的全部积蓄,一共有4000多元,到纽约市汽车展销处,买了一部新车。在人们看来,仅此这法就已经很可笑了,更令人不解的是,当他把新车开回家后,就把车开进他的车库里,顶起4个车轮,动手拆卸汽车,一件一件地拆,直到整个车库摆满七零八落的汽车零件。他仔细地检查了每个零件,然后又把汽车装好。人们觉得他简直发疯了,而他却不只是一次,而是多次拆卸汽车,再把汽车装好。大惑不解的人们开始嘲笑他了。

    几年后,那些嘲笑过他的人不得不改变看法,并已深信不疑——他有明智的见识。这个反复动手拆装汽车的青年就是沃尔特·珀西·克莱斯勒。他开始制造汽车了,他的产品领导了整个汽车工业,他在汽车这个领域里还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改进和革新,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人。

    告诉孩子

    拥有长远的目光是成就大事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成就大事在最开始的时候必然要有所割舍,如果只是斤斤计较小小的得失,就会将自己困在一个窄小的胡同里,无法走出一条成功的大道。

    劣质的机器

    俄亥俄州某家报纸曾经刊登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纽约的老板汤姆生来俄州投资,机器设备都是从德国进口的最好的,生产效率极高。但是有一天突然这个地方发了洪水,虽然经过奋力抢救使大部分机器脱离了险情,但还是有一台设备没有抢救出来。洪水退了,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汤姆生就在当地市场上采购了一台俄亥俄州制造的机器来代替使用。

    这台机器质量还过得去,用了一段时间也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不久它就原形毕露,各种小毛病开始显现出来。今天这个螺丝松了,明天那个零件坏了,总得不断修理,这样常常影响整个生产任务的顺利进行。汤姆生想重新买一台进口的新机器,但是进口机器非常贵,再说这台机器也还能用,所以就这么一天又一天地耗着。但是那个俄州产的机器还是不争气,总是出毛病,而且损坏的周期越来越短。到年底一算细账,就因为这台机器的这些各种小毛病,产量较上年度有明显的减少,这些损失加上维修费用等,足可以换一台进口机器了。汤姆生这才痛下决心,以低廉的价格把这台机器处理掉,从德国又购置回一台新机器。

    告诉孩子

    汤姆图便宜不舍得购买进口的机器,结果却没有劣质的机器造成了产量的明显减少。这个告诉我们,想获取大的成就,就不能在最初投入的时候吝啬。

    齐王修城

    有一天,齐王上朝的时候,郑重其事地对大臣们说:“我国地处几个强国之间,军务防备的问题,年年都要搞。这次我想来个大的行动,彻底解决问题。”

    谋臣艾子上前问道:“不知大王有何打算?”

    齐王说:“我要抽调大批壮丁,沿国境线修起一道长长的城墙。这道城墙东起大海,西经太行,连起轩辕山,接上武关,绵延4000里,同各个强国隔绝开来。从此,秦国无法窥伺西部,楚国难以威胁我南边,韩国、魏国不敢牵制我左右。你们说,这不是一件很伟大、有价值的事吗?”

    艾子说:“大王,这样大的工程,百姓们能承受得了吗?”

    齐王说:“是的,百姓筑城的确要吃很多苦头,但这样做能从此减少战争带来的灾难,这一劳永逸的事,谁会不拥护呢?”

    艾子沉吟片刻,认真而恳切地对齐王说:“昨天一大早,天下起了大雪,我在赶赴早朝的途中,看见道旁躺着一个人,他光着身子,都快要冻僵了,却仰望着老天唱赞歌。我十分奇怪,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老天爷这场雪下得真好啊,可以料到明年麦子大丰收,人们可以吃到廉价的麦子了。可是,明年却离我太遥远,眼下我就要被冻死了!’大王,臣以为,这件事正像您今天说的筑城墙,老百姓眼下正生活得朝不保夕,哪能奢望将来有什么大福呢?他们还不知道能不能等到修好城墙的那一天,享受永逸的将会是什么人呢!”

    齐王无言以对。

    告诉孩子

    做事有远见本身没有错,但是必须切合实际。如果不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考虑问题,即使再美好的打算也根本无法实现。

    大禹治水

    尧是远古时期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黄河流域发生了水灾,他的部落受到了破坏,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尧因为想不出更好的人选便派鲧去。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生下了儿子,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告诉孩子

    禹之所以能治水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聪明而又负责的人。

    偷米的猴子

    有一种猴子非常喜欢偷食农民的大米。当地的农民根据这些猴子的特性,发明了一种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

    农民们把一只葫芦型的细颈瓶子固定好,系在大树上,再在瓶子中放入猴子们最爱吃的大米,然后就等着猴子自投罗网了。

    到了晚上,猴子来到树下,见到瓶中有大米十分高兴,就把爪子伸进瓶子去抓大米。这瓶子的妙处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等它抓一把大米时,爪子却怎么也拉不出来了。贪婪的猴子绝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大米,就这样,它的爪子一直抽不出来,它也就死死地守在瓶子旁边。直到第二天早晨,农民把它抓住的时候,它依然不会放开爪子,直到要把那把米放入嘴中。

    告诉孩子

    得到常常伴随着失去。从表面上看,有的人得到了很多,但若不知道适时放手,他会失去更多。在适当的时候懂得满足,才不至于到最后丢掉最重要的东西。

    乞丐打狗

    一个乞丐在讨饭的时候遭到了一条狗的攻击,这令他惊惧不已。

    再次去讨饭的时候,他捡了一块石头放在身上。然而不幸的是,这次他遭到了两条狗的攻击,因而虽然他有一块石头护身,但还是被狗咬了。

    下次讨饭的时候,他揣了两块石头在身上。可这次依然很不幸,他遭到了三条狗的攻击。

    再次讨饭的时候,他索性揣了四块石头在身上,然而这次他还是遭到了群狗的攻击,依然被狗咬了。

    后来,为了有效地对付狗的攻击,他不得不背着一篓子石块去讨饭。

    有一次,被石块压得喘不过气的乞丐,大着胆子放下石块拿起棍子还击狗,结果令他大吃一惊,他三下两下就把狗打散了。乞丐这才明白,原来棍子既可以打单狗,也可以打群狗。

    告诉孩子

    为了保护好自己,不但要学会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学会生活中的常识。当遇到险境时,应该动动脑筋,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帮自己摆脱险境。

    渴望阳光的兄弟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

    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

    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

    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告诉孩子

    要得到阳光其实很简单,想得太过复杂的人反而得不到阳光。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比别人更容易得到阳光,更容易推开成功的门。

    天使与渔翁

    从前,在一个岛国上住着一个叫阿生的渔民,一年四季靠打鱼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贫苦,而且风里浪里真不知饱受了多少艰辛。三十多年贫苦劳累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阿生始终住在一个低矮陈旧的小木屋里,年近五十尚未娶妻。

    这年初春时节,海面上正刮着狂暴的季风,惊涛拍岸,大浪滔天,一连几日不能下海捕鱼。阿生蜷缩在小木屋里,饿得头昏眼花,不能自持。饥饿的折磨和三十多年的悲酸劳苦,顿时在阿生心中涌起悲愤难抑的浪花,他疯狂地冲出家门,向着苍茫的天空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

    “主宰命运的宙斯神主啊,你为什么如此的不公平啊!为什么许多人都能得到财富,而我偏偏这样贫苦无助哪?”

    阿生饱含悲怆的呼喊,惊动了宙斯神,他立即派遣一名主管财富的天使,到人间去改变阿生的命运。

    财富天使见到了阿生,问明了缘由,说:“你确实太贫苦了,我奉宙斯神主的旨意,现在就改变你的命运!”

    说着话,天使用手在沙滩上一指,一张金灿灿的渔网出现了。

    天使说:“现在这金网属于你了,从此你可以占有财富了。”语毕,天使飘然离去。

    阿生稳下神来,定睛一看,见是一张用金线织成的渔网,不觉悲从中来,气往上撞,冲着天空诅咒道:“这金网怎么能捕鱼呢?我虽然贫穷,但我知道真金到水里是下沉的,我怎么提得起来呢?这哪里是财富哇!”

    天使听到了阿生的抱怨,第二次从空中飘然而降,他对阿生说:“难道你只会在风里浪里打几条鱼充饥受贫,就不能用这张金网去做些别的事吗?”

    阿生一听,急了,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大声申辩道:“我历来就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渔民,我不想干其他的事。”

    天使苦笑一下,说:“比如说你可以把这张网卖掉,然后……”

    没等天使把话说完,阿生就喊了起来:“我已经说过我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怎么可能变成那唯利是图的奸商呢?”

    天使听了,叹息一声,转瞬间就升入了天空。

    阿生再看那张金网,却依然变成了原来的那张破烂不堪的旧渔网。

    告诉孩子

    用一种眼光看待事情,只能让自己陷入思维的死角。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情,这样,我们才能从其中寻觅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了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

    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

    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

    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告诉孩子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国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这时,他的军师孙膑赶紧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锐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首都的紧急情况,我们不是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吗?”

    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服。”

    孙膑接着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惫不堪。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

    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了攻赵的军队回国。在匆忙跋涉的途中,人马行至桂陵一带,不防齐军擂鼓鸣金,冲杀出来。魏军始料不及,仓皇抵御,哪里战得过有着充分准备的齐军。魏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还没来得及解救都城,便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争,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救。

    告诉孩子

    每一个问题的存在都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找到最关键的突破点才能轻易地解决问题。因此冷静地寻找这个突破点比盲目下手去做更能取得好的效果。

    钓鱼的诀窍

    平静的湖边有两个老汉在钓鱼。

    其中一个老汉一次又一次地起竿,不断地将钓上来的鱼放进鱼篓里;而另一位老汉的鱼篓里却空空的,他一条鱼也没钓到。这位没钓到鱼的老汉有些沉不住气了,他跑到那位钓鱼多的老汉身边,对他说:“老哥,您已钓了这么多的鱼了,而我,从一早到现在连一条鱼也还不曾钓到。咱俩用的鱼食一样多,钓钩下去一样深,可是结果却完全不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位钓鱼多的老汉说:“您是问我钓鱼的方法吗?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不过我有这样一些体会:比如说,在我开始放下钓钩时,我心里想的并不是钓鱼这件事,因此,我不急不躁,我的眼睛也很平和而不是四下搜索张望,我的神情也不变,鱼就放松了戒备,忘记了我是钓鱼人,它们在我的钓钩旁游来游去,因此很容易上钩,我也就容易钓到鱼。我看你呀,就不像我这样,而是心里老想着鱼,心情十分急切,眼睛老看着游来游去的鱼,这样你的神情变化太多太明显,鱼看到你这副神态,它们会十分紧张,自然都被吓跑了,那又如何钓得到鱼呢?”

    经这么一开导,这位老汉才恍然大悟。于是他按那位老汉说的去做,静下心来,全神贯注。果然不大一会儿工夫,他也接连钓上来好几条鱼。

    告诉孩子

    全神贯注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因为当一个人精力集中的时候,就可以排除外界的干扰,避免因为浮躁而乱了方寸,从而大大提高效率。

    对牛弹琴

    从前,有个叫公孙仪的人,非常善于弹琴。从他的琴声中能听得出泉水涓涓,也能听得出大海的怒涛,能听得出秋虫唧唧的低鸣,也能听得出小鸟婉转的歌唱。曲调欢乐的时候,会让人禁不住眉开眼笑,曲调悲哀的时候,能使人心酸不已,跟着琴声呜咽。凡是听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不被他的琴声打动的。

    一次,公孙仪弹琴的时候,看到有几头牛在不远处吃草,不由得突发奇想:“我的琴声,听了的人都说好,牛会不会也觉得好呢?且让我来试一试。”

    这样想着,公孙仪就坐到牛旁边,使出浑身的解数,弹了一首名叫《清角》的拿手曲子。这琴声果然美妙极了,任何人听了都会发出赞叹。可是那些牛还是静静地低着头吃它们的草,丝毫没有反应,就好像它们从来不曾听到过什么一样。

    公孙仪想了想,又重新弹起琴来。这一次曲调变了,音不成音、调不成调,听上去实在糟糕,很像蚊虫发出的“嗡嗡”声,中间似乎还间杂有一头小牛“哞哞”的叫声。

    这回牛总算有了反应了,纷纷竖起耳朵、甩着尾巴,迈着细密的小步子走来走去地倾听着琴声。

    告诉孩子

    牛欣赏不了高雅的音乐,给别人说话也要看对象。面对不同的境况、不同的对象,对待不同的问题,都要区别对待。没有一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问题的。

    庖丁解牛

    这一天,庖丁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

    文惠君听得十分入神,认为十分有理。

    庖丁又接着说道:“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告诉孩子

    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寻找千里马

    伯乐善于辨认千里马,他想把自己的儿子也培养成相马的能手。于是他给了儿子一本《马经》,要儿子按照《马经》上画的图样去寻找千里马。

    儿子找啊,找啊,他每遇到一匹马,都拿《马经》上的图样来仔细核对,看看与书上画的特征是否相符。可是每次总有些细节对不上号。就这样找了一年,还是没找到一匹和书上画的一模一样的马。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告诉父亲。伯乐劝他不要灰心,叫他出去接着找。

    无奈,儿子又踏上了寻找千里马的征程。上哪儿去找呢?他抚摸着《马经》,叹了口气,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儿子漫无目的地走啊走啊,心里不停地问:千里马啊,你到底在哪里呢?

    正在发愁间,一只大蛤蟆一边“咕咕”地叫着,一边一蹦一跳地过来了。儿子看了半天,心下忽然“咯噔”一下,嘴里念叨着:“咦,这不就是……”他大喜过望,掉头就往家跑。

    还没迈进家门,儿子便大嚷起来:“我找到千里马了!我找到千里马了!”

    伯乐听了,忙奔出来问:“快说说,你找到什么样的千里马了?”

    儿子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我见过许许多多的马,只有这一匹和书上画的最像了。它也是头颅高高隆起,眼眶深陷,背脊缩着。只是有一样——它的蹄子却不像。”

    听完了儿子的话,伯乐心里明白了大半,他只得苦笑着说:“孩子啊,这匹‘马’虽好,可是它蹦蹦跳跳的,人骑上去怎么受得了呢?”

    话音刚落,儿子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

    告诉孩子

    书本上的知识是用来指导人更好地完成实际工作的,但知识不是教条,如果脱离了实际盲目地生搬硬套,那书本上的知识也就失去了意义。

    富翁的大房檐

    从前有位有善心的富翁,盖了一幢大房子,他特别要求营造的师傅,把那四周的屋檐,建得加倍的长,使贫苦无家的人,能在下面暂避风雪。

    房子建成了,果然有许多穷人聚集檐下,他们甚至摆摊子做起买卖,并生火煮饭。嘈杂的人声与油烟,使富翁不堪其扰,不悦的家人,也常与檐下的人争吵。

    冬天,有个老人在檐下冻死了,大家都骂富翁不仁不义。

    夏天,一场飓风刮过,别人的房子都没事,富翁的房子因为屋檐特长,居然被掀了顶。村人们都说这是恶有恶报。

    重修屋顶时,富翁要求只建小小的屋檐,因为他明白:施人余荫总让受施者有仰人鼻息的自卑感,结果由自卑变成了敌对。

    富翁把钱捐给慈善机构,并盖了一间小房子,所能荫庇的范围远比以前的屋檐小,但是四面有墙,是一幢正式的房子。许多无家可归的人,都在其中获得暂时的庇护,并对房子的施主感恩戴德。

    没过几年,富翁成了最受欢迎的人,即使在他死后,人们还在纪念他。

    告诉孩子

    做任何事都要讲求方法,即使帮助人也要有正确的途径,否则会让对方感觉到不适,自己也无法达成心愿。选择正确途径的一种办法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避免片面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