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别只闻花生香-遗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晓林

    蔡京展开赵佶昨天遣人送来的新作《十八学士图》,开始作跋。有一阵,赵佶作了画,多半都交给蔡京作跋。

    平时作书,蔡京最喜欢用的是“长须主簿”。——这是宋时称呼,现在都叫长锋羊毫了。这种笔锋长而软,手下功底火候不到,不易把握得了。跋题好,蔡京左右看看,很不满意。痛快有余而沉着不足。这是他的一块心病。前些天,米芾与皇上论书时,说他“不得笔”,他听说后着实气恼了一阵子。他不服气。“哼!你们不用鼠须,也用长须主簿试试!”很快,蔡京就泄气了。他见到了黄庭坚新近写的一幅小手札。黄庭坚已被他贬到岭南,那里条件恶劣,作书只能买三钱一支的鸡毛笔。这种笔的笔毫比“长须主簿”更弱,可是手札上的笔致却老辣异常。蔡京当时额头就冒下汗来。蔡京很悲哀。从孩提时起,他就向往着成为一个像王羲之那样的书法家,独步后世,流芳千古。但是,从眼下看,不要说古人前贤了,就连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他也难以望其项背了!

    早些年,蔡京进士及第,被授予了一个小小的京官。他决心在书法上拼搏一番,就去拜访书法名家蔡襄。他写了札子,自称是蔡襄的族弟,投进去。一连投了七八次,蔡襄都闭门不见。

    这时候的蔡襄,已经是当朝的执政大臣了。

    蔡京很尴尬,自尊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于是,他很快就投到了王安石的门下。上下为变法奔波。他很卖力,起草方案,去做一些游说工作,到乡间去访察税收情况……常常忙得饭都顾不上吃。有时候,也想临上一通碑帖,可是,墨还没研好,那边催着去做某件事的人就到了。

    后来,他的书法和人都得到了赵佶的青睐。从被贬的苏州调进京城,先是副宰相,后宰相,再赐司空,真是位极人臣了。赵佶对他也很倚重,朝中的大小事宜,一律托付给了他。

    蔡京的精力,也全耗在了赵氏王朝的军国大事上了。书法之梦,渐渐成了一抹粉红色的记忆。

    说也奇怪,当初他落魄时,虽说天天埋头书法,可他的书法并没有什么影响。现在呢?全天下尽学蔡书,就连尚书省书吏们写的“敕”字。也是仿效蔡京的,还起了一个名字,叫“司空敕”。

    崇宁三年,铸司坊的官员给蔡京送了一份厚礼,让他在新铸的铜钱上写铭文。蔡京一时兴起,对“崇宁”二字作了一些小小的改动。“崇”字一笔上下相贯,“宁”字把“心”给省掉了。有人说蔡京“有意破宗,无心宁国”。不想竟成了谶言。

    蔡京声名如日中天,可他心里清楚,这些表面的热闹,只能是离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越来越远。

    同时,蔡京的权势却越来越重。赵佶特许他可以在家办公。在这个时候,如果你想升迁,只要蔡京高兴,转眼之间你就能飞黄腾达。有一个到蔡京家里去谋取官职的家伙,曾亲眼看见仅仅一顿饭的工夫,蔡京就使三个知县变成了知府或同级别的官员。

    找蔡京的人越来越多,需要蔡京操心的事也越来越多。往往是一连数天,蔡京连剔牙花子的空都抽不出来。书法,只有在梦中想想罢了。

    蔡京权倾天下。因为他喜好书法,他便拥有了天下最好的笔、墨、纸、砚。可是,他却很少有时间去享受它们了。

    有一天,蔡京见到了米芾的《苕溪诗》,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回到蔡府,他把自己关进书房,一连三天都没有露面。这帧诗帖将他推进了痛苦的深渊。他不愿相信,米芾,这个疯疯癫癫的小小七品官,书法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蔡京揽起铜镜,看着铜镜里苍老的容颜,稀疏的白发,他知道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风烛残年,自己毕生的愿望——让书法独步后世——永远无法实现了……

    三日后,蔡京步出书房。

    蔡京突然疯狂起来。譬如吃饭:他喜欢上了鹌鹑舌羹和蟹黄包子。鹌鹑舌羹一顿饭得宰杀300只鹌鹑;蟹黄包子更讲究,他只吃尖黄,也即蟹黄中凸出的那一点。吃一顿这样的包子,要花掉一千三百贯钱,相当于50户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

    他还劝赵佶及时行乐。

    开始,赵佶还有些忌讳。想当初,太祖皇帝是如何的节俭呀,皇宫的幔幕都是粗布制成的。

    可是,在蔡京的蛊惑下,赵佶很快就尝到了个中乐趣。并且越玩越大。崇宁四年,朝廷在苏州增设应奉局,由蔡京的心腹朱主持,在江浙一带专为赵佶搜罗奇花异草,这就是有名的“花石纲”。接着,又大兴土木,耗时6年,建造皇家园林——艮岳。

    就在蔡京发疯般地忙碌着这一切的时候,米芾又写出了书史奇品《珊瑚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