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由它去,任它来
生活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可选择的机会,同时也给人们精神上、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顺应自然,泰然处之,会在失衡绝望时调节人们的心态,重建人生信念,塑造新的自我。好事有好事的缘,坏事亦有坏事的缘,万事随缘,就是实事求是。
——叶舟(畅销书作家,北京大学特聘讲师)
禅宗有一则著名的典故:
某日,药山禅师在禅院中打坐,见院中一棵树长得很茂盛,旁边一棵却即将枯死,便指着两棵树问道膺、道吾两个弟子:“那两棵树是枯的好呢?还是荣的好?”
道膺说:“荣的好。”
道吾说:“枯的好。”
恰好一个小沙弥从旁边走过,药山又问小沙弥。
小沙弥说:“枯者由它枯,荣者任它荣。”
一个问题,三种答案,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境界。
道膺为什么说“荣的好”?因为在他看来,“荣”象征着生命力,象征着一切阳光、美好、幸福、喜悦的东西,这是一种灿烂的心境。
道吾为什么说“枯的好”?因为在他看来,“枯”象征着修行者寂静、无为、淡泊的心境,象征着一切与纷扰、烦恼无关的东西,这是修行者所必须的心态。
但,此二人与那不知名的小沙弥相比,无形中已落下风。因为“荣”也好,“枯”也罢,都是他们二人各自的喜好,人一旦有了喜好,也就有了憎厌和烦恼,这就触犯了禅修的大忌——“分别心”和“我执”,与禅修的至高至深境界,即无物无我、任枯任荣的自在解脱相背离。
青莲白藕红荷花,三教原本是一家。小沙弥的回答,亦暗合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所谓“道法自然”,简单来说就是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规律是人力无法改变的,既然无法改变,那么只能顺应。联系前面的典故,树木的荣枯固然与人为因素有关,但绝大程度上仍取决于自然规律。每一棵树都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枯萎,我们无力阻挡大自然的残酷脚步,只能“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大自然亦有温情之处。著名作家王蒙在《老子十八讲》中举过一个例子,大意是说一粒麦种经过发芽、开花、结果,最终必然会走向枯萎、死亡,但它在生长过程中,结出了更多的麦穗和麦种,生命得以延续,基因得以传承……大自然自有安排,我们没必要为树木的枯萎而伤感,为花朵的凋谢而憔悴,因为一株树的枯萎意味着更多的绿荫,凋谢才是花开的最终目的——花不凋,怎结果?想到这一层,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坦然接受、面对的呢?
禅太玄,道太深,北京大学的汪冰老师在一次演讲中讲过一个浅显的小笑话:
有个厨师特别喜欢做烤鸭。有一天饭店来了客人,点了一只烤鸭,他使出压箱底的功夫把那只烤鸭做得尽善尽美,然后他就留心到底谁吃了他的烤鸭。结果很失望,因为一大桌的人只有一个人吃了他的烤鸭。这个厨师就非常愤怒,拿着菜刀冲出去问大家,你们为什么不吃烤鸭,烤鸭是这桌菜中最好吃的!
其实,我们在生活都扮演过类似的角色,我们付出的时候总是会抱着类似的期望心态,当这种心态落空,我们就会把自己扮演成另外一个角色——受害者。时间长了,自然看哪儿哪儿不顺眼,看谁谁都在跟自己作对。实际上却是我们自己同自己过不去。
时下有一句流行语:“要么忍,要么残忍”,听上去很经典,很酷,其实不然。忍什么?为什么要残忍?忍和残忍都是外物干扰了内心以后的反应。如果我们能保持内心的平静,那么就谈不上忍,也无须残忍。万物往复是自然规律,万般事端皆是因缘,任他来去,我依然是我,这样想,这样做,这世上就没什么事情、什么人伤害得了你。
无独有偶,西方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某地有一座修道院,因为有求必应,专程来此地祈祷的人特别多。一天,修道院的看门人对神坛上的神像说:“我真羡慕你呀!你每天轻轻松松,不发一言,就有这么多人送来礼物,哪像我这么辛苦,风吹日晒才能温饱……”
“是吗?”一个声音打断了他,说:“那我下来看门,把你变到神坛上。但是你要保证,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一句话。”泥塑的神像忽地变成了传说中的天主模样,主显灵了!
“这有什么,不就是不说话嘛!”看门人努力抑制住激动的心情,忙不迭地爬上了神坛。每天,他都依照与天主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信众的心声。来往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的祈求,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有的甚至接近于荒谬。但他都强忍着,没有说过一句话。
这样过了半年多,一天清晨,来了一位富商,当他祈祷完毕离开时,竟忘了拿手边的钱袋。看门人瞧在眼里,真想叫富商回来,但他想到自己的约定,只好憋着不说。接着又来了一位三餐不继的穷人,他祈祷天主能帮它渡过生活的难关。当他准备离开时,一眼发现了那位富商留下的钱袋,顿时欣喜若狂:“天主显灵了,有求必应!有求必应!”然后万分感谢的离去。看门人看在眼里,想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钱,你不能拿。但是,约定在先,他不能说。穷人离开不久,又来了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他是来祈求天主降福保佑自己一帆风顺的。正当他准备离开时,丢钱的富商冲了进来,一把抓住年轻人的衣襟,让他把自己的钱袋交出来,年轻人不明就里,血气方刚,当场和富商吵了起来。
修道之处,岂容他们如此吵闹!更何况这个误会恐怕只有自己能够解开,看门人忍了又忍,终于开口说出了真相……事情弄清楚了,富商急忙去找捡到钱袋的穷人,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赶不上当日的航船。这时,真正的天主再次现出真身,指着神台上的看门人说:“你下来吧!你没有资格坐那个位置。”
“我把真相告诉他们,主持公道,化解误会,有什么不对?”看门人很不服气。
天主说:“你错了。那个富商并不缺钱,他那袋钱不过是准备嫖妓的;可是那些钱到了那个穷人手里,却可以拯救一家老小;最可怜的是那个年轻人,如果富商一直纠缠着他,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那条船正在沉入海中!”
生活中有谁没犯过看门人的错误?连造物主都懂得保持沉默,顺其自然,我们却总是在身不由己的幻想着改造人生的不完满,到头来,事与愿违、自讨苦吃、心不能平又怪得了谁?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些事我们根本避不开,有些事或许只是我们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相信,不论顺境、逆境,都是上天对我们最好的安排,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地虔诚接受,平静面对。
静静等待花开,静静等待圆满
瓜熟了以后,自然它从根蔓那里就断下来了,如果还没熟,你别急着去摘,那就叫“强扭的瓜不甜”。你扭了半天大力士都上去了,不行得动刀往下割,那样的瓜还没有熟,不会好吃的。最好你晚一点,你那么急干什么啊!它熟了以后就蔫了脆了,你稍微一碰甚至你不碰都掉下来了。
——王蒙(著名作家、前文化部部长)
著名学者吴稼祥在《把海倒进杯子》中讲述了一件小事:由于飞机延误,机场方面为旅客们提供了一些方便面,大家排着队等着接开水,一个姑娘抱怨道:“这水怎么还不开!”一位大妈回答:“因为你在等。”
的确,因为等待,所以漫长。但漫长的并不是等待本身,而是我们的耐心不够。
《百喻经》中有一个寓言:
从前有一个国王,希望自己的女儿能立刻长大。于是他把太医召集来,问他能不能找到一种药,使公主吃了以后立刻长大。太医回答说,良药是有的,我一定办得到,但是这种药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采集。请国王答应我一个条件,那就是在我采药期间,您不要去看公主,等我回来给她吃了药,你才可以再见她。”国王答应了,医生就到远方去求药。
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太医入宫求见国王,说是采到药回来了。国王非常高兴,让他立即去给公主吃药。不一会儿,太医领着吃了药的公主来见国王。国王见昔日绕膝嬉戏的公主“瞬间”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很是欢喜,赞叹了一番太医的本事后,又命左右侍臣赏赐了他很多的财宝。事情传开后,人们都笑国王无知,竟不知道算一算他女儿的年龄。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凡事只需平实去做,自会水到渠成,功德圆满。那些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希求速效,满脑子成功招牌的人,正像寓言中的国王一样可笑。
比如,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某些家长或老师抱怨:“这孩子,真是屡教不改!完了!”其实,不是孩子不争气,“不是那块料”,而是老师和父母太急切,没耐心。“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是需要耐心的事业,就像我们播下一粒花种,必经时间的催化,它才能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待到花期时,它必会开花。需要我们做的,就是静静地守候,而不是效仿古人拔苗助长。
再来看一个国产寓言,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是一个以种树为生的人,凡是经他手移栽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都长得高大茂盛,结的果子又大又多。很多同行暗中偷师,但始终比不上他。有人向郭橐驼取经,他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让树木的本性自然发展罢了。一般来说,种树时,它的树根要舒展,给它培的土要平整,它根上的土要用原土,夯土要紧实。做好这些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它自然会遵循着它的生长习性去生长。其他种树的人就不是这样:种的时候让树根蜷曲还换掉树根上原有的土;培土的时候,不是过量就是不足;种上的树,早晨看、傍晚摸,刚离开又回头看,有些人甚至还抓破树皮来验看树的死活,摇动树根察看树栽的是松还是实……这样做,表面看来是爱护树,其实是害了它。”
那人又问:“把您种树的道理,套用到从政上,可以吗?”郭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从政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不过我住在乡里,经常看见那些当官的发号施令,每条政令好像都很怜爱百姓,但实际上却是在祸害百姓。每天差吏都会来喊话:“上官有令,催促你们耕好田,勉励你们快播种,督促你们及时收割;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养育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击鼓把人们聚集起来,一会儿又敲梆子把大家召集起来。百姓的时间都用在了应付差吏上面,哪还有精力发展生产?百姓的生活既困窘又疲惫。这种情况,与种树的道理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故事中的郭橐驼,未必真有其人,作为政治家的柳宗元,不过是借郭橐驼的种树之道,讽刺当时唐朝地方官吏的扰民、伤民现象,同时道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即老庄的“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简单来说就是作为从政者,不要瞎折腾,瞎指挥,朝令夕改,强行压制,更不能打着爱民、忧民、恤民的幌子盘剥百姓。对今人来说,无为意味着不苛求,不操之过急,不贪心不足、不违背客观规律,等等。所谓欲速则不达,一个人满脑子都是成功,身心就会像越绷越紧的弓弦,总有一天会绷断。弦都断掉了,箭还能射得出去吗?
清人王文濡在《续古文观止》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
顺治七年冬,我(王文濡)因事前往镇海县城,小书童用木板夹捆着一大摞书随行。当时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笼罩在枝头,望望县城还有约两里路程。我问旁边的摆渡人:“请问我们走到县城南门时,城门还会开着吗?”摆渡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一番,回答说:“慢慢着走,城门或许还会开着;若是走得快了,城门肯定会关上。”这是什么逻辑?我有些生气,认为他在戏弄人,便不再理会他,吩咐小书童快步前进。结果没走多远,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木板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了,小书童坐在地上,哭着不肯起来。等到我把书理齐捆好,城门已经下锁。我忽然意识到那个摆渡人说的话简直就是哲理,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带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大概就像这样吧!
不顾客观规律,快反倒成了慢,爱也会变成害,甚至前功尽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之相悖,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如果只是消极地等待,一味地无为,有些“花儿”即使能够绽放,多半也已经是明日黄花。我们不能除了等待什么都不做,明智的等待应该是积极的等待,在等待中积蓄花开的力量;真正的无为,应该是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有所作为。这一点,正如新东方掌门人俞敏洪所说:“每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你可能慢慢地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所以我建议大家,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给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身在红尘,心在山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想要隐藏起来的愿望,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小孩,不论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都会玩一种游戏,就是“藏猫”,我们每个人大概都经历过。我有时候就在想,为什么都喜欢玩“藏猫”呢?不知道。这是一个很表面的现象,还可以往回追,追到最后,也许人都有一种先天的,或者用哲学的术语来说,形而上的一种想要躲藏起来的愿望。
——王博(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副教授)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经常去寺院参禅礼佛,与当时的许多高僧如鸟窠禅师、惟宽禅师等人都有所往来。有一次,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当时正值伏天,天气酷热,恒寂禅师却安静地坐在房内看经。白居易就问:“禅师,屋里这么热,为何不找个凉快的地方读经?”恒寂淡淡地说:“三界如火宅,娑婆如热炉,我觉得这里就很凉快。”白居易深为恒寂禅师的禅功所触动,于是作了一首诗:“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自然凉。”后来,“心静自然凉”成了传诵千古的名言。所谓“心静自然凉”,是禅修者的境界,也是普通人应有的生活态度。
古人云:大隐隐于朝廛,中隐隐于市井,小隐隐于山林。意思是说,那些所谓的隐士隐居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如果能够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即使身处最世俗、最嘈杂的所在,也能排除干扰,自得其乐。换言之,那些希望依赖周边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的想法,是一种软弱。真正有能力、有修为的人,无论身处朝野,都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北宋的邵雍,就是个真正的隐者,他在《心安吟》中说:“心安身自安,身安心自宽。身与心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其安若仙山。谁谓一室狭,宽如天地间。安分身无辱,身意心相合。虽居尘世上,却是出人间。”
据《长阿含经》记载,当初,佛陀住世时,有个带发修行的人看到佛陀和弟子们每天都自在解脱,很是羡慕,便舍离家庭,加入僧团。但是没几天,他找到佛陀,说:“佛陀,我在人群中无法安心静修,您能否让我有一个比较好点的修行环境呢?”
佛陀点头应允,说:“那你自己去找一个适合静修的地方吧!”
于是他离开僧团,远涉深山,终于找到了一个幽静的所在。然而由于附近连个人影都看不到,他又不免心生畏惧,每次打坐时,耳朵里满是鬼魅一般的声音,脑袋里都是鬼魅的幻影晃来晃去。
他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决定停止修行,刚刚想到这里,佛陀便出现在他面前,问:“你一个人在这么安静的地方,怕不怕?”他心里怕得要命,嘴上却很强硬,说:“不,我不怕!”佛陀看他言不由衷,就说:“好,我们坐下来谈谈。”俩人刚刚坐定,有只大象从远处走来,就在离他们不远的一棵大树下,很安详地躺下,睡了起来。
佛陀问:“你看到那只大象了吗?”“看到了。”佛陀开导他说:“这只象有眷属五百只,日夜围绕身边,非常吵闹,所以它想暂时在此好好地休息。像是畜生类,都懂得舍闹取静,可惜有很多人却不懂得爱惜静谧的环境。闹,往往是心在闹。修行一定要坚定心志,心安于静。”
僧人听了,惭愧地说:“我明白了,在僧团里,可以互勉精进,弘扬佛法,而我却不知惜福、惜缘,离开僧团。现在一个人在静中,心情又很纷乱,真是惭愧!我愿意再随您回到僧团,与众僧一同接受教法,相互勉励,精进修行。”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活得都像个体面的奴隶。经常听到一些人说,想找一个清静的去处,让自己静一静。很多商家也乘机打出了“背叛城市,回归自然”的招牌,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终究不能永远地背叛城市,我们迟早要回来,而成堆的文件,烦人的应酬依然固我,无法突破的瓶颈、无法改变的现实、无法挽回的过失依然固我,任何问题都不是到西藏看看天,到云南透透气就能解决的。我们想要的“清静的去处”只能向内求,向自己的心中求。如果我们的心不能真正地静下来,即使遁迹深山老林,也会被心头的纷乱烦恼所追逐。真正的静,是心静而非形静,是心底的超越,而不是形式上对尘世的远避。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心。所谓“心远地自偏”,与其漫无目的地奔走,不如在心内寻找,植一片山林在心田,少些情爱嗔痴,功名利禄,多些安然恬淡,那样,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是天堂。
人们常说,要“看破红尘”,也就是说,把人世间的事情看透、看明白。在以往,“看破红尘”的人,往往削发为僧,以此来逃避现实。现如今,仍有一些“看破红尘”的人,或因心灵上受过创伤,或因事业遭遇逆境,于是消极悲观,自暴自弃。这种“看破红尘”是消极人生观的反映,是不足取的人世观。其实,菩提本无树,世上也根本没有什么红尘,我们本就是自由的,陷进红尘的不是人,是人心。若能持一颗清明的心,凡事不违真心,即使身在红尘又如何?身在红尘,心在山林,爱恨由性,聚散随缘,即使身染尘埃,也不亚于那闲云中的乘鹤之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