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史史籍概要-纪传体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高丽史

    《高丽史》,记载高丽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朝鲜郑麟趾等修撰,全书共一百三十七卷。郑麟趾,字伯胜,号学易斋,河东人,洪武十九年(1386年)生,李朝太宗朝及第,李朝端宗朝拜相,封河东府院君,世祖朝升领议政参佐翼功臣,世宗朝受命主持编修《高丽史》,上呈《高丽史》时任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馆大司成。

    李氏朝鲜太祖时期即命史臣撰写高丽朝编年史,李太宗朝继之,仍未完成,李世宗又开局编修,但编次不精,多有脱漏。李世宗等认为编年体不如纪传体能详其始末,于是更令郑麟趾依司马迁《史记》,撰修纪传体《高丽史》,于明景泰二年完成,上呈国王。

    该书仿照《史记》、《汉书》和明朝编撰的《元史》体例,采用纪传体。卷首为高丽世系,据黄亮周高丽《实录》及诸家杂记修,全书分有“世家”、“志”、“传”三大列。“世家”共四十六卷(卷一至四十六)。“志”三十九卷,有天文志(卷四十七至五十)、历志(卷五十一至五十二)、五行志(卷五十三至五十五)、地理志(卷五十六至五十八)、礼志(卷五十九至六十九)、乐志(卷七十至七十一)、舆服志(卷七十二)、选举志(卷七十三至七十五)、百官志(卷七十六至七十七)、食货志(卷七十八至八十)、兵志(卷八十一至八十三)、刑法志(卷八十四至八十五)。表二卷(卷八十六至八十七)。列传五十卷,有后妃传(卷八十八至八十九)、宗室传(卷九十至九十一)、诸臣传(卷九十二至一百二十)、良吏传(卷一百二十一)、忠义传(卷一百二十一)、孝友传(卷一百二十一)、烈女传(卷一百二十一)、方技传(卷一百二十二)、宦者传(卷一百二十二)、酷吏传(卷一百二十二)、嬖幸传(卷一百二十三至一百二十四)、奸臣传(卷一百二十五至一百二十六)、叛逆传(卷一百二十七至一百三十七)。

    按照《史记》“天子曰纪,诸侯曰世家”的原则,高丽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以高丽历代王纪为世家,以正名分。凡称陛下、太后、太子、制诏等,撰者认为实为僭逾,但为存其实而仍其旧。“志”依据《元史》体例,条分类聚,志的编撰,参考了《古今详定礼式目编修录》及诸家杂录。“表”依金富轼《三国史记》作年表。“传”按照后妃、宗室、诸臣、良吏传、忠义传、孝友传、烈女传、方技传、宦者传、酷吏传、嬖幸传、奸臣传、叛逆传的顺序排列。对于篡位的辛禑父子,按照《汉书·王莽传》,降为列传,以严僭窃之诛。该书依据《元史》,传、表、志之末皆不作论赞,惟世家附李齐贤等赞。该书力图做到“统纪不紊,年代可稽,事迹务尽其详明,阙谬期就于补正”。

    该书虽然强调正邪忠奸,冀望该书“能存笔削之公,揭明鉴于后人,期不没善恶之实”,但仍被后人指为华夷尊卑正闰诸观念未得彰显,如洪汝河针对《高丽史》这些问题又撰《汇纂丽史》,改变《高丽史》不记中国之事,而记中国王朝兴亡之事,改变《高丽史》诸志“逐条列录”的弊端,而“错综成篇”,将“五百年间天文、地理、礼、乐、兵、刑沿革之制咸萃一篇”。针对《高丽史》无《外夷传》,而补作契丹、日本等《传》等(见《汇纂丽史》)。

    该书在史料上“采稗官之杂录,发秘府之故藏”,搜集了实录、杂记、诸儒文集等各种资料。当时尚未遭受壬辰倭乱,高丽朝史籍,包括秘府故藏大多存世,《高丽史》得以充分利用官私史籍。因而《高丽史》不仅成为关于高丽历史的部头最大,也是最为系统详实的、最重要的史籍。壬辰倭乱以前所修《舆地胜览》、《文献备考》、《东文选》和现存不多的高丽时期文集等文献,以及后世搜集之文书和碑铭资料等在史料上仍有其原始性,而李朝所修大多数有关高丽历史的典籍都是取材于《高丽史》和上述文献。

    由于高丽长期处于中国藩属地位,特别是宋代处于宋、辽或宋、金的夹缝之中,元代又受到元朝统治者的强力压迫,其国家安危与同中国的关系密不可分,因而高丽也就对事关其国家利益的事,不分巨细,皆予以极大的关注,留下了很多中国史籍中没有的记载。在中国与高丽关系史史料方面,《高丽史》较中国辽、宋、金、元史籍记载更为详细。例如,《高丽史》留下了宋朝商人前往高丽贸易的活动记载一百余次,能够统计的人数达四千余人,其记载的详细和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了宋朝史籍。正如金渭显在《〈高丽史〉中中韩关系史料汇编》“凡例”中所说:“《高丽史》中所收高丽与宋、辽、金、元、明各朝往来诏文,多为各朝正史所未录,颇具史料价值。”从中国与高丽关系史的角度看,更为可贵的是,《高丽史》详细的记载了高丽对中国(包括辽、宋、金、元)的认识、反应和政策,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中国历史的高丽视角,有助于更完整地考察两国的历史。

    三国史记

    《三国史记》,韩国三国时期纪传体断代史,记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历史,高丽仁宗命金富轼主持撰修,全书共五十卷。该书是高丽时期最重要的史学成果,也是县存关于三国时期最系统的史籍。金富轼,高丽肃宗、仁宗使名臣,高丽肃宗时登第,历任安西大都护府司录参军、直翰林院、右司谏、中书舍人、宝文阁待制、礼部侍郎、御史大夫、户部尚书、平章事等职。曾帅兵平定内乱,是高丽出将入相的难得人才。宋徽宗时,曾出使宋朝,参加了宋朝科举考试并及第。金富轼与其兄弟金富佾、金富仪皆以才学名于当时。

    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虽曾各有史官记事,因历次战乱,典籍皆散佚,无可考。如金富轼“进《三国史记》表”所言:“吾邦之事却茫然不知其始末,甚可叹也”。金富轼修撰该书,新罗旧史尚有部分遗传存,高句丽和百济仅有古记可资参考。但因“新罗氏、高句丽氏、百济氏,开基鼎峙,能以礼通于中国”,故《后汉书》、《唐书》等书有所记载。所以该书主要取材于《三国志》、《资治通鉴》、《南史》、《北史》、《隋书》、《唐书》等中国史籍,辅以韩国古代古记文字。有的史事甚至取材于宋代,如洪灌传就引用了宋徽宗崇宁年间,高丽使节赴宋,与宋朝官员谈论洪灌书法一事。

    该书在体例上,仿照中国纪传体史书,设本纪、年表、志和列传。卷第一至卷第十二为“新罗本纪”,记载新罗五十六王,九百九十二年历史传承;卷第十三至卷第二十二为“高句丽本纪”,记载高句丽二十八王,七百零五年历史传承;卷第二十三至卷第二十八为“百济本纪”,记载百济三十一王,六百七十八年历史传承。卷第二十九至卷第三十一为年表。“年表”将中国和新罗、高句丽、百济四国历史对照排列,按年系事,记载四国年代更替和重要史事。卷第三十二至卷第四十为志。“志”分祭祀、乐、车服、屋舍、地理、职官等六门。卷第四十一至五十为列传,共立八十五人列传(含附传)。“列传”虽将同类人物置于一卷,如新罗名儒崔致远、薛聪同列一卷,新罗后期分裂割据者弓裔、甄萱同为一卷,但并未明确分类,如卷第四十八既记载向得熊、圣觉菁等以孝行著名者,也记载武将勿稽子事迹、擅书法之洪灌等人同列一卷,该卷还收录记载了孝女知恩、列女薛氏事迹。

    该书对重要史事撰有史论,主要是以中国礼乐制度论述新罗、高句丽和百济史事。如新罗王赫居世与南解次次雄王位交替,即位后立即改元一事,撰者以此论人君即位逾年称元之制。《张保皋传》中引杜牧和宋祁之言论张保皋能先国家之忧。记载孝行人物一卷中,“论”转引宋祁《新唐书》所收韩愈论孝道之言论等。这些史论反映了高丽时期的史学观念和政治思想。

    宋史筌

    《宋史筌》,又名《御定宋史筌》,是朝鲜国王李算亲自主持,在元脱脱《宋史》基础上增删修撰的宋朝断代史,历时二十余年,1791年成书,共一百四十八卷,计本纪一卷、志四十七卷、世家二卷、列传九十一卷。

    朝鲜修撰《宋史筌》的原因,一是认为元朝所修《宋史》“潦率无据”,于诸史中“为最无可征”,特别是没有反映正统之义、笔削之法,以“作史工拙,专在笔削,今不笔削,又何论其法乎?”该书“成之难者,念之深,念之深者,推之久。以我朝之尚于宋者,而久而靡已”;二是出于对宋朝的推崇。如李算及其臣下所说“宋有天下,风气之美,文献之盛,与本朝不远而近”,“我朝治法,专尚有宋”。这也是摆脱元朝统治,朝鲜国肃清“胡”制,申明文化上的中华传统的一个表现。因而李算在东宫时手自删定,即位后,又令往时宾僚诸臣校雠修订。

    如该书书名所示,《宋史筌》之“筌”为捕鱼之竹器,谓删修《宋史》,弃粗取精,如漉水取鱼。该书主要是在元脱脱《宋史》基础上进行删订和调整,主要体现朝鲜时代的华夷正统史观,即重华轻夷,尊重皇室,崇尚理学,先儒学后吏治。该书按本纪、志、世家、公主、(理学)五贤、列传编次。取消《宋史》置于诸王世家之前的宰辅表,改变《宋史》不立杜太后本纪的做法,该书取太祖本纪有关杜太后之记载,编杜太后本纪,并专立后妃本纪,在本纪中立端宗、末帝纪。该书“志”共有天文、五行、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法、艺文十五志。“世家”专列诸王世系及事迹。“列传”有公主、五贤、大臣、外戚、儒林、文苑、循吏、忠义、孝义、列女、隐逸、卓行、遗民、艺术、宦者、佞幸、奸臣、叛臣、外国、诸蛮、九氏、周三臣等二十二类,较《宋史》增加了遗民、周三臣,改“道学传”为“五贤传”,并提前于公主之后,同时将“外戚传”提前至大臣传后。《宋史》将五代及宋处诸国列为世家,而《宋史筌》列为“九氏传”,改“方技传”为“艺术传”,基于正统“大宋未亡之前,岂可容各立史也”。《宋史筌》指责元朝将辽、金与宋并立。该书“尊二帝而抑三虏”,列辽、金、蒙古三传,置之西夏之列,总名外国传。为弘扬理学,褒贬忠奸,将周张二程和朱熹另立五贤列传,增立“逸民传”,将韩通、李重进、李筠等三人主作为周之忠臣单独列传,为表彰为宋尽忠者,收集不臣于元朝者之事迹,列《遗民传》。在《叛臣传》中增加了方腊、徐文、郭药师、李成等十人,列高俅入佞幸传等。

    该书的目的和特点,如该书序言所说:“言乎蒙古匪惟亡宋,亡中国而已。实亡宋史与中国之史也。史筌之作,纪二帝,传三虏,表五贤,收遗民,此其大纲。”“但存宋史,抑亦存中国之史也。”“揭二帝之年号,尊正统也。传三虏之僭伪,黜夷狄也。配后妃于本纪,一名位也。次宗室于世家重敦亲也。补遗民于列传,与贞洁也。外三忠于原史,标不臣也。他如右学术,则右儒林之序,统异端则变方技之目……”。

    该书虽然主要是按照朝鲜的史观对元脱脱《宋史》进行重编和删节,各纪、志、传基本内容没有新增的资料,一些新增纪或传也主要取材于《宋史》,如杜太后本纪取材于宋太祖本纪,方腊传自童贯传剔出等。但也有删有作,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如其《高丽传》在脱脱《宋史》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改撰,较《宋史》更为详实,《夏国传》也有可取之处,《舆服志》也作了一定的补遗,《高俅传》则取王明清《挥麈录》所载高俅事加以补充。该书新增了一些传记,如《遗民传》,入传者一百一十九人,其中大部分人的事迹为脱脱《宋史》无载,《元史》亦多不列传。《遗民传》之价值已有宋晞先生著文论述。

    特别是《高丽传》在史料和史观方面较之脱脱《宋史》都有新的参考价值。宋晞先生也曾经著文探讨过《宋史筌·高丽传》的价值。《宋史筌》将《高丽传》列为《外国传》之首,以宋朝建立时在位并朝贡宋朝之高丽国王王昭开篇叙述。较《宋史》更详细地记载了王建开创高丽及王建至王昭之传承的过程,每位高丽国王即位,都作一简介,该书补充了两国使节往来的史事,如乾德三年遣高丽遣王辂入贡宋朝等。特别是北宋后期和南宋两国关系,脱脱《宋史》比较简略,而《宋史筌》更为丰富。隆兴以后两国往来《宋史》仅载庆元间宋朝禁令一条,《宋史筌》则记载了隆兴以后高丽王位更替及国内重要史事,所记高丽经济、风俗等也较《宋史》详细。有的记载与《宋史》明显有异,如《宋史》载建隆四年九月,(高丽)“遣使时赞等来贡,涉海,值大风,船破,溺死者七十于人,赞仅免,诏加劳恤。”《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载与《宋史》同。《宋史筌》则称时赞为宋朝所派往高丽之使节:“乾德元年,帝遣时赞封册。赞在海遇风,溺死者九十人,赞独免,昭厚待之。”《高丽史》、《增补文献备考》皆同《宋史筌》。

    由于柯维祺《宋史新编》、王惟俭《宋史记》等为人称道的对《宋史》的重修著作皆不传,与陆心源《宋史翼》(40卷)等相比,《宋史筌》是体例完善,较为系统精审的著作。尤其是该书是唯一一部外国国家主持修撰的宋史,在文化史和史学史等方面意义是十分显著的。

    汇纂丽史

    《汇纂丽史》,朝鲜洪汝河著,共四十七卷,是一部纪传体高丽朝断代史。书修成后仅在门人弟子中抄写流传,近百年后,鲁宗道等人鸠财刊行。洪汝河,字伯源,号木斋,缶溪人,才学广博,经史术数,无不精通,被誉为“道学文章为世宗师”。李孝宗朝进士,曾任镜城判官等职,因议论不合上意,被放归。晚年以讲学为事。

    该书在史料上对郑麟趾《高丽史》并无大的增益,但按照著者的史观,对结构和部分史事进行了一些新的编排,如改变《高丽史》不记中国之事,而对“宋元兴亡之际战争分裂颇为备著”,改变《高丽史》诸志“逐条列录”的弊端,而“错综成篇”,将“五百年间天文、地理、礼、乐、兵、刑沿革之制咸萃一篇”。对一些重要史事,如宋徽宗时高丽请宋朝二医往来传递信息一事依据宋代史籍,详细收录。《高丽史》无《外夷传》,而该书补作契丹、日本等《传》。在文字上,学习中国史籍“其文烨然可观”,改变朝鲜史籍“其文俗而不典”,不甚尔雅之弊。在笔法上,后人比之于孔子之《春秋》、朱子之《通鉴纲目》。如,学习《春秋》“天王崩、列国君卒,告则书,不告则不书”的做法,对“宋太祖至哲宗崩皆自密州牒报,今依经例书之。南渡以后,讣告不至,故不书”。另如“忠肃、忠惠前后称元,《丽史》旧例尤错,今悉正之”。而对列传,“依汉晋唐宋史法”,“诸名臣,取其事同,或功业名资相上下者裒类为传,系以论赞”。其目的是“正其统体”,特别是“凡天下大势之系安危,及天王正统之有分裂,皆当谨书之”,而“用为国家之龟鉴,可戒者戒之,可革者革之”。

    应该一提的是,《汇纂丽史》与其所著编年体史书《东国通鉴提纲》共同反映了洪汝河的史学思想。《东国通鉴提纲》所论史事虽然止于新罗,体例亦不同,但其史学思想与《汇纂丽史》同趣。《东国通鉴提纲》以《春秋》之法,以中国为正统,记本国历史弃檀君之说,而断自箕子以下。在本国史事处理上也体现其强烈的正统观念,如记载三国事,“马韩未亡,三国始祖皆用臣例,不得称王”。他指责了金富轼作《三国史》嗣君即位,皆以先君薨年即位,有失逾年改元之礼。中国纪年特依《春秋》王正月之例,称皇正月。可见《汇纂丽史》也反映著者洪汝河史学思想的特点。这一思想也是朝鲜时期,摆脱了辽、金、元朝等非汉民族建立王朝的统治后,华夷观念和民族意识强化的有代表性的思想反映。

    全书按世家、志、传三部分编排,有“世家”六卷、“天文志”一卷、“五行志”一卷、“地理志”二卷、“礼志”一卷、“乐志”一卷、“舆服志”一卷、“选举志”一卷、“百官志”一卷、“食货志”一卷、“兵志”一卷、“刑法志”二卷、“后妃传”、“宗室传”共一卷、“辛庶人传”一卷、“名臣传”十六卷、“义烈传”、“儒学传”、“卓行传”、“行人传”、“良吏传”共一卷、“文苑传”一卷、“方技传”、“宦官传”、“酷吏传”共一卷、“嬖幸传”一卷、“奸臣传”一卷、“叛逆传”四卷、“外夷传”一卷。与《高丽史》相比,缺“年表”,总体上体现的都是中国正统史学观。《汇纂丽史》在《高丽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正闰尊卑。如《高丽史》将后、妃合为一传,总称“后妃传”,《汇纂丽史》则分“王后传”和“诸院妃传”。“王后传”首收王后、太后和公主,数量大减于《高丽史》,但亦有顺德王后李氏、思肃王后李氏、文敬王后李氏、恭睿王后任氏等《高丽史》所不收者。在该传前言,著者指责高丽多以公主正位中宫,“历考中朝、东国帝王家法之不正,未有若高丽之甚也”。《高丽史》将辛旽、辛禑、辛昌列入《叛逆传》,置于全书最后,而《汇纂丽史》将辛禑、辛昌列入“辛庶人传”,置于“宗室传”之后,“名臣传”之前,而将辛旽仍置于“叛逆传”。《高丽史》无“外夷传”,《汇纂丽史》在“外夷传”中列了“契丹传”、“女真传”、“日本传”三传,反映了其小中华的观念,视本国为华,而视契丹、女真、日本为夷。作此三传的目的还在于此三国曾与高丽朝鲜接壤,利害安危相系,记之以为后世借鉴。

    在史事的处理和评述上,《高丽史》袭《元史》之例,史家不加论赞,仅保留了世家中李齐贤所作论赞。《汇纂丽史》则加入了作者自己的评论,如,“世家一”之前有一段赞语,评述高丽一朝史事及与中国关系。“惠宗世家”后作者评论道:“按国君薨之明年正月嗣君告庙即位,礼也。故孔子作《春秋》,备礼则书即位,不则削。太祖以丙午日薨,而是日惠宗即位,何其亟也。旧史书即位,今削。”又如,《高丽史》“礼志”前言仅论述了高丽一朝礼制形成和制定的过程,而《汇纂丽史》则论述了礼与朝廷、家庭的重要意义,批评了高丽一代闺门不正、君弱臣强,“欲望教化行而民俗厚,难矣”。该书多有对高丽一朝史事的批评,表现了著者为警戒当世的关怀。《汇纂丽史》对若干重要史事做了考证和辨析,如宋朝欲与金结海上之盟,高丽睿宗通过宋朝派到高丽的医官传达劝阻宋朝与女真结盟之意一事,李齐贤曾怀疑其是否实有其事,洪汝河对宋丽双方的记载做了考证,认为此事属实。

    海东绎史

    《海东绎史》,朝鲜韩致奫(一名韩大渊)撰,共七十一卷,是韩国古代纪传体通史,记载了韩国自檀君、箕子而下至高丽的历史。如该书柳得恭序言所称,该书的编撰目的是认为韩国古代史或是缁流荒诞之说,或如金富轼《三国史记》多有脱略,其重要原因是高丽以前东国文献所藏有限,韩致奫搜集正史及经传丛稗,用十数年之功,修成此书。该书征引参考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四部典籍近三百种。所引中国史籍既包括正史二十一史,又包括《资治通鉴》、《文献通考》、《通志》、《册府元龟》、《续文献通考》、《玉海》等重要的编年体史书、政书和类书,也涉及很多文集、笔记等史籍,每一条史料都注明所据之书。

    该书分“世纪”、“志”、“表”、“考”等几类。第一卷“世纪一·东夷总纪”,是以中国所划“东夷”,即东方各族历史的总论。第二卷至第十一卷,分别为“世纪二”到“世纪十一”,记载了檀君、箕子、卫满朝鲜、濊貊、沃沮、夫馀、三韩、四郡事实、高句丽、百济、新罗、渤海等历史。第十二卷至十五卷为高丽世纪,记载了高丽一朝历史,考证了新旧《唐书》、徐兢《奉使高图经》、《宋史》等史籍诸如高丽国名、高丽承袭高氏等错误。第十六卷为“诸小国世纪”。第十七卷为“星历志”,第十八至二十一卷为“礼志”,第二十二卷至第三十三卷分别为“乐志”、“兵志”、“刑志”、“食货志”、“物产志”、“风俗志”、“宫室志”、“官氏志”、“释志”。第三十四卷至四十一卷为“交聘表”。第四十二卷至五十九卷为“艺文志”。第六十卷至第六十三卷为“人物考”。第六十四卷至七十卷为“日本考”。第七十一卷为“肃慎氏考”。全面地记载了中国东北地区古代各民族及日本的历史,以及韩国古代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制度。

    因其该书主要自中国、日本和韩国古代史籍中搜集和汇编相关的资料,从史料上并无独特价值,所引史籍亦是常见之书,但其分类编辑,并对其中一些史事进行了辨析和考据,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如该书对渤海史的记载,征引了新旧《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册府元龟》等中国史籍,又以朝鲜记载加以考订,不仅内容详实,使其可靠性也更胜于一般史籍。该书“世纪”皆以中国年号纪年,记载何朝史事,用何朝史籍则用何朝年号,如引《宋史》则以宋朝年号,取自《金史》则用金朝年号。

    海东绎史续

    《海东绎史续》,为韩致奫之侄韩镇书撰,共十五卷,主要记载了韩国历代地理疆域演变。据说作者称,其叔父韩致奫撰《海东绎史》,独地理篇未及卒业而弃世,故继叔父先志,遂考以史籍,辨以己意,编成此书。

    全书皆为“地理考”,卷第一为“古今疆域图”和“古今地分沿革表”,绘制历代疆域图如“高丽与辽金对界图”等,又按中国朝代顺序分“周”、“汉”、“魏晋”、“南北朝”、“唐”、“辽金”、“元”到朝鲜时代,列表记载了各道地理沿革演变。卷第二记载了朝鲜、濊貊、沃沮的地理分布和沿革。卷第三记载了三韩疆域总论和马韩、弁韩、辰韩地理分布和沿革。卷第四记载了汉置真番、玄菟、临屯、乐浪四郡,并附带方郡的地理沿革。卷第五记载了夫馀和挹娄等地理分布和沿革。卷第六记载了高句丽疆域、城邑的沿革。卷第七记载了新罗疆域、边界、城邑等沿革。卷第八记载了百济疆域、城邑的沿革。卷第九记载了渤海疆域、京城、郡县的沿革。卷第十及十一记载了高丽疆域、边界、城邑的沿革。卷第十二记载了李氏朝鲜(书中称本朝)的疆域沿革。卷第十三至十五记载了境内山、岛屿、水,以及境外山水等地理分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