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在女儿低幼时期第二重要的人,我也体会过这种纠结与挣扎。也像焦虑的妈妈们一样,上过网查过书,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其中有一条,让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那一条便是:要让宝宝学会离别。文章说,对于低幼年纪的小孩子,在没有适应与母亲的分离之前,总会觉得母亲的这次消失,是一次永远的消失,这种感觉,在他的小小脑瓜里,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应急信号——即,不能放开,放开意味着消失,而这种消失,是不能还原的。因而,对孩子,应该逐步教会他适应别离,要让他明白,离别这种状态,是人生中一种普通的状态,来来往往、聚聚散散、分分合合,都是很寻常的事情。
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在我五岁多的时候,我也像许多孩子一样,一刻也离不开母亲,这是因为此前母亲一直没怎么远离过我。但有一次,母亲要去一趟亲戚家,一去可能是好几天,当时,我抱着母亲的腿,死活不放手。那时,我的心里的想法就是:妈妈要是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现在想来觉得非常可笑,但当时确实是这种感觉。我撕心裂肺地哭着,一把鼻渧一把泪,把母亲也搞得要放弃出行的计划。而这时,我父亲将我强抱了起来,让母亲坐上自行车出发。当时,我尖利地哭着,希望母亲能像平时那样,听到我的哭声之后,立马就回到我面前。这在以往屡试不爽的招数,那天没有凑效……
几天后,母亲心急火燎地赶回来看我时,我正在家门口的树下,和一只猫尾巴较着劲呢。母亲的出现,并没有转移我太多的注意力。而且,从那天开始,我似乎渐渐明白,她离开,终究是会回来的,我的疯狂追撵,显得有点滑稽。
当然,对于三岁的小孩,这种道理和让他理性待之的要求都很过份。但在这一点上,妈妈们可以先理解和明白,然后在宝宝最初哭闹撵路时,用转移注意力,或甚至硬硬心肠先行走开,在办完事之后,再出现在孩子面前,别担心孩子会来一场马拉松哭泣,其实,这个年纪的小孩,注意力是很容易被转移的,当他觉得哭声不能改变结局时,也许一只突然闯进窗里的小蝴蝶或电视中的一首儿歌,就能把他逗得破啼而笑。而反之,如果一哭,就留下,其实就成为一种鼓励,孩子觉得哭有用的话,就会一直无休止地哭撵下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