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指的是舒缓、平和、朴素、泰然、大度、恬淡之总和。自古至今,对于太多的人而言,都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和气度。
“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这一句是毛泽东的诗里读到的。邓小平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曾经提出这样一种方针:“冷静分析,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两位伟人的话正表明了从容做事的重要性。“慌中不能乱,做事要从容”是一个成功的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不管是学习、工作和生活都能抱着一种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的话,那么你已经距离胜利不远了,在精神上,至少你已经是绝对的胜利者了。
明代养身学家吕坤也在《呻吟语》中这样告诫人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并说“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从容之重,令人明镜在心。
大家时刻都得提醒自己,做事一定要”慌中不能乱,做事要从容”。
因为也有些急性子的人,总是急匆匆的飘来忽去,为此没少受过伤,也没少吃过亏的,要不就是胳膊划到了柜子的把手,不然就是手被割伤,总是小伤痕不断。
一位老领导去视察一家新开的公司,本来开开心心的一个人,虽然年纪不轻却神采奕奕,和他们一路打着招呼,一边夸赞着办公室的明亮与漂亮。谁知,走得太急了,以至于没有留神,在进他们老板办公室的时候一头撞在了透明的玻璃门上,当场血流不止!
这世界意外太多,我们无从躲避,只能小心,再小心,学会从容,学会镇定,学会不慌不忙的做任何事,才能避免一些本不应有的伤害。
要怎么才能做到处事不惊从容不迫呢?
常听见人们赞美从容的人,喜欢从容的人。这也许正是人们本性所为。一个能够乐观处世的人,一定同时是一个从容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在困难面前保持自我,在挫折面前从容而过。大凡成功者,没有不是具备这一点的。养成乐观从容,快乐生活的习惯,应说是每个梦想成功的人该做的准备之一。
在这个世上,人会碰到很多麻烦、很多悲伤与苦恼,乐观的人会从容地面对这一切,从容的走过去,北大教授吴福辉先生正是这样的榜样。
在考入北大之后,吴福辉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满怀感激地踏上这条布满荆棘却是钟情已久的文学研究之路。对于一个40多岁才起步的研究者而言,他所承受的信心、学识、精力上的压力,可想而知。此中甘苦,不足为外人道也。想到已是人到中年,他便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冲动。然而,光有冲动是不够的,内心根深蒂固的空虚感使他在初期也曾步履维艰。而对自我的超越,是一个研究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促进持优胜的研究心理,不比研究本身更重要。由“我怎么赶得上别人”到“你也不比别人差多少”,获得这个意识,吴福辉身上的能量似乎有了新了释放口。他外表温和,甚至有些柔弱,而内在的浙东先民遗留给他的倔强需要激发和调动。过去,他习惯于顺从接纳他人的观点。如今,他动却常起反叛之心,这给他带来从未有过的“独立”的畅快。他天性豁达,现在更加小心地维护它,在众多英才行列中奋争才会不使自己萎缩,他不再相信“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虚假的自信哲学。“我珍视健全的学术和从容心。”他说。也正是这种从容,使他稳下阵脚,埋头苦干,终于打出一方天地,作出一番不逊于同侪的成绩。也正是缘于这种从容,才奠定了他独特的学术风格,独树一帜的学术追求和学术理想。
老虎和狮子是森林中最强悍的动物,关于它俩谁应该是兽中之王,动物们看法不一。有的想让狮子当大王,有的推举老虎当大王。狮子和老虎私下里都憋足了一股劲,准备有朝一日决上下论高低。这一天,狮子闲遛达时,闻到了一股肉香味,寻香而去,果然看见地上有一块肉。狮子正想去吃却又停住了脚步,因为在那块肉的另一方向,一个庞然大物也正在靠近。狮子抬头一看,原来是老虎!老虎也看见了狮子,突然间站住不往前走了。狮子想了想,最终决定放弃那块肉,转身离开了,因为它没把握战胜老虎。几天后,狮子再一次路过那个地方,发现老虎竟然没有吃那块肉,那肉还在,只是它已经腐烂了,有一只秃鹫吃得正香。原来,就在狮子转身离开的瞬间,老虎也转身离开了,因为老虎也没有把握战胜狮子,只好把那块肉留给狮子。无论在什么样的竞争环境中,都不要胆怯,因为在你担心害怕的同时,你的对手同样害怕,当你想着退缩的时候,你的对手可能也正想着退缩。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若想从容获胜,靠的不是实力,而是冷静思考的能力和无畏的胆气。
只有养成了“慌中不能乱,做事要从容”的好习惯,才能使自己在事业之途的跋涉中勇于面对困难,并战胜它们,也只有这样,在人生的考验面前,才能从容不迫,轻松应对。相反,自认为“丑小鸭”的人,正是悲观而失落的人。但成功者不然,他知道所追求的并且相信能够获得,他们能够从容的让自己成功。“慌中不能乱,做事要从容”的信条犹如汽油一般,推动你的人生之车驶向卓越之境。成功,永远是美丽的。成功的快乐,永远只属于那些获得成功的人。快乐可以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成大事者所必备的一种习惯,你自信的话,你就会有成功的机会,你就会有快乐的源泉。乐观的人是从容的,从容的人才是成功的。
“慌中不能乱,做事要从容”,是一种理性,一种坚忍,一种气度,一种风范。只有从容,才能临危不乱;只有从容,才能举止若定;只有从容,才能化险为夷;只有从容,才能宠辱不惊;只有从容,才能风云在握……
做事绝招:
养成了乐观从容的好习惯,才能使自己在事业之途的跋涉中勇于面对困难,并战胜它们,也只有这样,在人生的考验面前,才能从容不迫,轻松应对。
二、分槽喂马,避免内耗
曾有一个爱马之人养了两匹骏马,有道是“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他为了使两匹骏马更加的肥壮,毛色更加的润亮光滑,便戒掉了懒惰的毛病,每晚起来给马儿添草增膘。
过些时日,爱马之人,却发现这两匹马不仅没有长膘,反而掉膘了,他苦思冥想,原因何在呢?是因为这些草料不好,还是另有原因呢。为了查清,他决定在夜间添完草料后,躲在一旁观其动态。他惊奇地发现,每次吃东西的时候,两匹马又踢又挤,你争我抢。于是,他便把两匹马隔开,两马虽被隔开,但还是互相防备着,不能安心吃草料。最后,他决定准备两个食槽,一马分一个,让它们分开吃。果然,不足五日,两马就养得膘肥体壮,主人从此轻松驾驭二马,家业遂兴。
两个实力不分上下的领导者就好比这两匹马,在一起的时候即使不互相争抢,也难免互相顾忌,难以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就需要“分槽”了,两个领导者要有个明确地分工,平时划定各自负责的领域,各抓一摊,惟有如此才能减少后顾之忧,从而发挥各自的才能。
就拿联想分拆一事来说吧,为什么联想要“二少帅分掌事业空间”呢?
2001年3月,联想集团宣布“联想电脑”、“神州数码”战略分拆进入到资本分拆的最后阶段,同年6月,神州数码在香港上市。
分拆之后,杨元庆接过联想电脑的帅旗,继承自有品牌,主攻PC、硬件生产销售;郭为领军神州数码,另创品牌,主营系统集成、代理产品分销、网络产品制造。
至此,联想接班人问题以喜剧方式尘埃落定,深孚众望的“双少帅”一个握有联想现在,一个开拓联想未来。曾经长期困扰中国企业的接班人问题,在联想老帅柳传志的“世事洞明”的眼光下,一笑而过。
那么柳传志是如何将两个接班人之间的内耗变成双赢的呢?
柳传志在选才方面以有上进心及悟性、要强为准绳。
创立联想集团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干部局工作过一段时间,对体制内选择人才泛泛、空洞的4项标准深有感触。例如年轻化,在他看来符合这样标准的年轻人多的是,照此标准来选优秀的人才简值是太难了。
柳传志以这样的思维,在联想集团谨慎地选择和培养干部。他很重视那种善于总结别人长处,正视自己不足,有个性,但不顽固,能够融合团队的年轻人才。对于这样的人才他是舍得化精力培养的。
杨元庆与郭为是80年代末加盟联想时刚刚迈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希望都寄托于联想,在柳传志的眼中这两个人是值得培养的人才,于是用了10年时间来考察他们,也让他们在联想这个宽松、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在柳传志看来,杨元庆、郭为、马雪征、朱光南都是联想创业的功臣,为联想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对于这样的人他不能轻待人家。而这些人中,年龄相近、经历相似的杨元庆与郭为又是最具可比性,两人之间的竞赛自然不可避免,这种竞争对联想的业绩提升大有裨益。
到2001年,杨、郭之间的赛跑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演变成两个公司之间的竞赛。当时57岁的柳传志决定退居幕后,在他的主持下联想集团分拆成新联想和神州数码,一个做自有品牌,一个做代理业务。
柳传志的这招“分槽喂马”的办法确实很高明,虽然在当时还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效益,但是仅用两年,两个集团就已经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内有所建树。在谈到杨、郭二人,柳传志自豪地说:“有这样一个人,就能开这样一块业务,没有,就不能开。所以,我把他们看做不可比的资产。”
柳传志分槽喂马的策略对其他企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1)人才最好从系统内培养;(2)培养一批而不是单个接班人,让他们在相同的游戏规则下比出高下;(3)如果有幸得到难分轩轾的赛马结果,千万珍惜这种幸福,不要轻易把宝马送人,尤其是送给敌人;(4)把跑道划开,一定要清晰、明白、严谨地划开;假如一方受扼,另一方可以立即出手相助。
事实证明“分槽喂马”不仅是避免内耗的一种管理模式,还是一种让人不断进步的动力。
在企业中是如此,在家庭中也是如此。
李嘉诚在敲定家业接班人的时候也是运用到了同样的方法。
选择性格沉稳、作风踏实的长子李泽矩立为长江实业集团新掌门人,而崇尚自由创新、同时喜欢作秀的次子李泽楷却另创TOM.COM事业。
中国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往往喜欢借鉴国外的管理和用人经验,以为凡是国外的就是先进的,其实,国外的管理智慧不一定适应我国的企业模式。当国外的管理智慧失灵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数千年历史沉淀的本土智慧,仍然在尘封的角落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我们这个进步的社会,“分槽喂马”一直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做事绝招:
“分槽喂马”不仅是避免内耗的一种管理模式,还是一种让人不断进步的动力。当我们手上有两件事情要做的时候一定要分开做,一件一件的完成,一起做反而做不好容易犯错误。
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但是,许多人虽然做到了前半句的“大处着眼”,却忘了后半句的“小处着手”。毕竟,大处着眼式地梦想美好的未来,令人愉悦,面对必须流血流汗的小处着手,却令人心烦。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地面途中,着陆前意外发生爆炸,飞机上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全世界感到震惊。美国宇航局负责航天飞机计划的官员罗恩?迪特莫尔被迫辞职。此前,他在美国宇航局工作了26年,并已担任4年的航天飞机计划主管。
事后的调查结果表明,造成这一灾难的凶手竟是一块脱落的隔热瓦。这一灾难事故告诉人们,做人做事即使是细微的地方也不可粗心大意,有所疏漏,要处处小心谨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三国时期,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同时攻打魏国。孙权派荆州牧陆逊和大将军诸葛速率水军向襄阳进攻,自己亲率10万大军进至合肥南边的巢湖口。魏明帝曹睿一面派兵迎击西蜀的军队,一面率大军突袭巢湖口,射杀吴军大将孙泰,击溃吴军。孙权见势不妙,于是火速撤兵。
消息传到陆逊那里,陆逊面对渐渐迫近、占绝对优势的魏军,不但不退,反而命令军队弃船上岸,向魏军盘踞的襄阳进发,摆出一副与魏军决一死战的姿态。当时,一些将领对此举大惊失色,问陆逊:“敌强我弱,我们不赶紧撤军,反而出击,岂不是以卵击石?”陆逊说,“正因为敌强我弱,我们才不能马上撤兵,否则,敌人掩杀过来,那种混乱局面,不是你我能控制住的。”
魏军听说陆逊已弃船上岸,向襄阳开来,立刻调集人马,准备在襄阳城外迎战吴军。一些将领对陆逊是否真的进攻提出质疑,但魏军统帅早已接到密探的报告,说陆逊的部队在两岸种豆种菜,毫无撤退之意,魏军因而统一了认识,全力备战,以给陆逊毁灭性的打击。
陆逊一面命令军队前进,一面悄悄安排好撤退的船只,当他得知魏军正在构筑防御工事时,突然命令停止前进,改后队为前队,疾速向江边撤退,登上了张帆待发的战船。魏军久等陆逊,不见陆逊的影子,待发觉上当,挥师急追时,陆逊全部人马已平安撤走,魏军追至江边,只好望“江”兴叹。
其实不光行军打仗的时候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抱持着这样一种态度,从大处着手,宏观看待事物的发展、演变,从中探寻规律,而真正要开始做的时候,就应该从微观处着手,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
在大处着眼的思考模式下,很多企业订立了几年之内营业额要达到某一傲人的数字、年产量要成为世界第一等等之类的远大目标与愿景。这一类的愿景,一方面有提升组织声望的公关作用;另一方面则可以激发员工奋斗的意志。所以,大处着眼有其意义。但是,几乎所有的企业多少都曾大处着眼地勾勒过伟大的愿景,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么多企业“人去景亡”呢?一个重要的关键在于,大处着眼的愿景是否有“小处着眼”作基础。
春秋时宋国的一位富人,很羡慕别人家的三层楼房,觉得第三层又大又漂亮。于是他也找来工匠为自己盖三层的楼房,过了几天,他发现工匠们正在盖地基,他火冒三丈:“我要的是第三层,而不是地基!”工人们苦笑不得:“若没有小小的地基,就不会有漂亮的楼房。”富人真是愚蠢之极,在大发脾气之前就该想想为什么工人们在修楼房的时候要先把地基打好呢?若没有打好基础,又怎么能够盖出又大又漂亮的楼房呢?
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事情也能决定大事情。
做事绝招:
面对事情要做到冷静沉稳,不急不躁,从小处着手,从容对敌。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取得胜利。
四、把危机当作时机
问题就是机会;危机就是转机;转机就是时机。成功者看目标,失败者看障碍。不要为失败找借口,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理由。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呢?天下没有“问题”两个字,只有“没目标”三个字。当人们遇到问题的同时第一应该想到的就是怎么面对?怎样去解决?而不是逃避或者推卸!我们要学会把问题当成一种机会,当成一种锻炼自己能力的事情。只有在问题中我们才能得到提高,只要我们尽力去解决问题说不定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你的命运也会因此而改变!黄汉良的事迹告诉了我们在面对问题的同时应该怎样去做。尽管他要做的事情我们常人看起来很难,但是他还是做到了。
黄汉良出生在马来西亚古晋,是第五代华人。他小时候家境很一般,长辈总是鼓励他要用功读书。在良好家教的影下,他的学业一直很好,从马来西亚读到新加坡,在新加坡学院攻读经济专业。他给人的感觉极为稳重厚道,多年的经商生涯及社团生涯,让他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而又依然保留着赤子的热情,无论是经商还是社团工作,他都带着十二分的热情去经营。
他在马来西亚的纺织业生意渐渐走上正轨的时候,他的头脑里冒出这样一个想法:与中国做生意。谈及初衷时,他感慨地说:他的学生时代受中国影响很大,一直想来中国看看。但当时的中国各方面不像现在那么开放,很多人外国人都不太相信中国,也都不敢轻易来中国。他却义无反顾。
1983年,他度过重重难关,终于来到中国的广州。那时候的中国虽然经济尚不发达,但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他有一种强烈的想法:中国商机很多,在这里发展一定前途无量。
于是,他开始寻找通往中国的渠道。通过广交会,他找到货源,开始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做起纺织方面的贸易。这成了他事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时机。这之后,他的生意蒸蒸日上。
1984年,港币贬值40%,很多商人损失惨重,而对他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因为他是用港币交易,货价很便宜,利润好,而且他跟各个口岸关系好,能持续有原料供应。那一年,他赚到不少钱。他笑着说:“几乎我每次遇到金融风暴,都获利不少。”
1987年金融危机,很多人收手,他却放手去做,当同行停滞不前时,他大胆进货,反而比平时赚得更多。那时他公司实力壮大了,敢于投入,也因此得到更大的发展。
对此,他的经验是:“人家不做的时候,市道不景气的时候,其实亦是做生意的好时机,简单地说危机就是时机。”
如今的黄汉良,精力一半花在经商上,另一半花在社团工作上。1983年,他被选为吉隆坡中华百货商会会长,从此进入华社。1987年,他又当选为马来西亚隆雪中华总商会董事,后担任文教主任至今。
1993年,他又当选为马来西亚布匹百货制衣商会总会长。1998年进入马来西亚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担任社会经济组主席,后又任副会长,2004年当选为会长。现在是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副总会长。他积极为在马的华人争取权益。因为他在社会工作中表现突出,2003年,他被授予拿督的勋职。
他的成功不仅仅只是努力工作换来的。如果黄汉良没有头脑不善于把握危机抓住时机整天埋头苦干使劲儿经营自己马来西亚的纺织业。他没有寻找契机,没有找到中国这个大市场当然他也许就没有今天那么辉煌的成就。
有的时机来了是不容我们错过的!一旦错过将要面对的也许就是失败。TCL收购法国品牌汤姆逊彩电业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汤姆逊彩电是由于早先的歌舞升平,TCL在收购这个业务以后延误了调整的时机,错过了平板电视革命性的技术进步。2006年10月,TCL不得不停止在欧洲的品牌电视机业务(不包括OEM),因为收购法国汤姆逊的电视机业务,两年累计亏损20多亿港元。
其实危机对那些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来说也是一个绝好时机,但如果你没有解决好这个危机或者说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那么危机将会变成真正的“危机”。
每个人一生的道路都是如此,不管大问题或者小危机我们都会遇到的。要把遇到的危机都当作是一种挑战。不要老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觉得问题就是难,得学会面对,寻找解决的方法。也许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你会发现一些蕴藏在里面的契机,或者会成为你人生的商机。
做事绝招:
人一生的道路上,不管大问题或者小危机我们都会遇到。要学会把遇到的危机都当作是一种挑战。不要老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觉得问题就是难,得学会面对,寻找解决的方法。也许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你会发现一些蕴藏在里面的契机,或者会成为你人生的商机。
五、遇事要有几分“平常心”
在遇到事情的同时要有几分镇定,不能慌乱,要静下心来做好。
当然要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做到从容镇定就一定需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平常心和镇定是分不开的,那么怎么来理解“平常心”呢?
“平常心”就是要以“平常”来准备,而非冷静不下来从而乱了阵脚没把事情做好!
“平常心”也是“心常平”,让你的心总保持在平静的状态,才能以不变应万应。
平常心,心常平就是这个道理。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告诉他的母亲“明天要进行期中测试了,我好紧张”,孩子的母亲就简单的回答说“要有平常心”,然后又告诉孩子“遇到事情就要保持平常心,平时是怎么复习的,考试也就怎么答题,平常心下才能正常的发挥你复习的效果,所以爸爸妈妈明知道你明天要考试,可是并不多问你,怕你因为我们多问,更紧张,也更没有平常心。”
其实平常心就是拥有平和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过分的夸张和看轻它,按照平常事情看待并解决它。平常心是当你收获成功时的冷静,是你面对困难时的镇静,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不因一次考试就乱加营养,打乱生物钟,是不因一次失误而绝食,后悔伤心。
至于没有平常心的人又会是怎样的呢?可能碰上考试提前早睡了3个小时,可是却又失眠,只迷迷糊糊了三个小时,早上起来精神肯定不佳,为了增加体力,多吃了好多东西,结果因为打乱了生物钟,超出了胃的承受能力,考场上没有一点精神,还肚子疼,一场本来对自己很简单的考试,却就这样不战而败了。可能你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可是你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这件事不会发生,其他更严重的事情就会有可能发生。
没有平常心的人做事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没有平常心就不能从容镇定。
当然愈是将要面对不平常的事情,你愈应该早早安排,把那不平常的负担,用前面充裕的时间去分散。就如同考试,你想能有平常心,就应该在平常早早准备;你想出国之前表现得从容,就应该早早规划,甚至两三天前已经收好行囊;你想要穿新衣服出台,则应当早早就把衣服试穿一遍,甚至穿上鞋子里外走走,看看步子跨不跨得开?脚又会不会踩到裙角?明天的演讲,是否对着镜子练习过?
在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时,要做到准备得当,就不必担心做不好了,只要用平常心来对待,就一定能按计划和愿望实现的。
晋代名将谢安,大敌当前,仍然能和朋友从容不迫地下棋对弈。这种“平常心”的功夫,不是我们轻易就能学得到的。这如同三国鼎立时的诸葛孔明,“胸中自有百万兵”,空城操琴,疑走魏军潮汐之众;也像粗中藏细的张翼德,当阳立马横戈,三声猛喝,惊退曹兵百万丁。如此气概与胆略,确非朝夕之功能即得,而是成竹在胸,运筹帷幄所使然啊!
在关键的时候,抱着“平常心”的同时,要表现出几分镇定。从理论上说,镇定是进一步的“平常心”,是“平常心”的主旨和手段。
镇定是怀有一颗平常心的表现。只有怀有一颗平常心,才能遇事镇定,在镇定中思索问题,才不至于因为惊慌失措而自锁了自己的思想,抑制了自己思维机变的能力,最后做出偏颇、不合常理的决策。相反,如果能够镇定自如,从容不迫,把事情当作一件平常事来看待,就能够剔除惊慌的心理影响,顺利的解决。其实,古往今来,许多事实莫不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这在生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可以说一脉相通,概莫能外。同时,”平常心”可以稳定自己,威慑对手,使对方对你产生敬畏、疑虑,甚至恐惧的心理,达到在心理上压倒对手,从而使之未战先衰或不战而屈的目的。
平常心更是平常习惯养成的,平时能够时时提醒自己遇事冷静、镇定,临事不乱,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要太看轻也不要看的太严重,这样就会慢慢使自己形成一种平常心。所谓“积久成天性,习惯成自然”,讲的更是这个道理。现实社会中,为领导者、决策者,更是需要“平常心”的素质,当事自若,处变不惊。凭借自己的智慧,不乱不烦,从复杂多变的事物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个关键,当机立断,就能作出最为合理的抉择。成功往往是平常心造就的。因此,决策者和领导者必须一定要拥有这样的自身素质。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可是一个决策者和领导者的素质和修养,却能凝聚起最为强大的群众力量,如果领导者遇有复杂情况自身惊慌失措,不知所对,那必然在群众的心理、情绪上产生辐射和波动作用,增加处理问题的难度。
即使是普通群众,“平常心”亦不失为处事立世的良方。有了平常心,我们就不会过分注重得失,知道有失就必有得;有了平常心,我们就不会被琐事拖累,开心和快乐也将永远与我们陪伴。拥有平常心,我们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怀抱常存见识在,管它东西南北风”。
归根结底,“平常心”的获得,是一个人长期自我养成,提高内在修养的结果。只有抓住了这一点,并不断改造、完善自己,才会在社会生活中、事业上进退自如,通行无碍。
做事绝招:
重视日常养成,才会镇定自持,临事不乱,遇到各种事情都能冷静、正确地泰然处之。为领导者,镇定是必备素质,当事自若,处变不惊。善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当机决断,作出最为合理的抉择。
做事绝招:
重视日常养成,才会镇定自持,临事不乱,遇到各种事情都能冷静、正确地泰然处之。为领导者,镇定是必备素质,当事自若,处变不惊。善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当机决断,作出最为合理的抉择。
六、没有机会就去挖机会
俗话说:“机不可失”。良机一旦坐失,就再也得不到了。也只有在失去机会后,你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不可估量的价值。
机会从来不会主动地投入哪个人的怀抱,只有善于寻找的人,才能敏锐地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不善于寻找的人,永远与机会失之交臂。如果一个将军不善于寻找机会,就会失去克敌制胜的良时;一个商家不善于寻找机会,就会失去创造财富的可能;一个足球运动员不善于寻找机会,就不会品尝到劲射破门的幸福;一个科学工作者不善于寻找机会,就不会有影响深远的发明创造;一个下岗者不善于寻找机会,就会在怨天尤人中度过下半生。
其实,寻找机会的过程无疑是艰辛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历尽千辛万苦地寻找,才能享受机会闪现时的无限喜悦。例如诺贝尔、居里夫人、袁隆平等,他们获得辉煌成功的机会,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苦卓绝的寻找。
罗丹说:“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机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机会,许多人与机会无缘,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一双发现机会的眼睛。
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在路上行色匆匆,完全忽略了对面的景色与过往的行人。一个人拦住了他,问道:“小伙子,你为何行色匆匆?”
小伙子头也没回,继续飞快地向前奔跑着,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别拦我,我在寻找机会。”
弹指一挥间,20年过去了,小伙子已经变成了中年人,他依然像以前那样在路上疾弛。
又一个人拦住他:“喂,伙计,你在忙什么呀?”
“别拦我,我在寻找机会。”
又是20年过去了,这个中年人已经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人,面容憔悴、两眼昏花,但还在路上挣扎着向前挪动。
一个人拦住他:“老人家,你还在寻找你的机会吗?”
“是啊。”
当老人回答完这句话后,猛然一惊,感慨万分,一行浊泪掉了下来。原来刚才问他问题的那个人,就是机遇之神。这一辈子,他都在苦苦追寻,可哪知道机遇之神其实就在他的身边,他一次次地与机遇擦肩而过。
朋友,你也一定渴望拥有机会,那么,请你“众里寻她千百度”,当你蓦然回首时,也许机会就在你的身边。
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给自己制定那些虚无缥缈的终极目标。机会总是隐藏在周围的琐碎小事里,抱怨是没有用的,要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银行旁边有2部ATM机,右边的那部ATM已经排了好长的队,而且刚到的人们都到右边排队,左边的那部却空无一人。那些排队的人都都这样推理:“这部ATM排了这么多人,而另外一部没人排,肯定是坏了的,不用去看啦,去看还会被人笑话呢,还是排队啦!”可是没多久又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没有亦步亦趋到右边排队而是直接去左边的那部ATM取钱,令所有人结果还真能取出钱来!
这就是生活中的小事情显出的大道理了,为什么你连试试的机会都不抓住呢?前面的人做过的事情不一定是对的,真理往往是靠你去发掘的!
把握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再平凡的你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来!
其次,寻找机会也是多方面的很多成功的人认为变化就是机会。
环境的变化,会给各行各业带来良机,人们透过这些变化,就会发现新的前景。这些变化可以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科技进步;通信革新;政府放松管制;经济信息化、服务化;价值观与生活形态变化;人口结构变化。
东南亚“烟草大王”陈永栽就是一个善于寻找良机的人。陈永栽1934年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家烟厂的工人。在当时,日寇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闽南沿海一带战火不断,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年仅4岁的陈永栽随父母远渡重洋,背井离乡来到菲律宾谋生。几年后,由于父亲重病在身,只得举家陪同父亲回乡治病。陈永栽已经11岁时跟随叔父重返菲律宾,为了补贴家用,他只好在烟厂当童工。为了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他白天打工挣钱,晚上挑灯夜读,以顽强的毅力修完了中学课程,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远东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他半工半读,完成学业。
后来他和朋友合资开了一家玉米淀粉加工厂,但以失败而告终。但意志坚定的陈永栽并没有被这次失败所击倒,他曾说:“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关键是将不利条件转变为有利的条件。”挫折与失败并没有摧毁陈永栽创业的激情,他借钱创立了甘油公司和化学原料公司,并初次获得了成功。
1965年,陈永栽缜密地考察烟草市场和行情,预测烟草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于是在马里拉市郊的购买了一块土地,创办了福川烟厂。但天不遂人愿,1968年,一场台风横扫沿海,福川烟厂内的大批机器几乎都泡在水里。陈永栽和工人们冒着风雨齐心协力抢救厂房机器,从水里捞起湿淋淋的烟草。
创业初期,厂房非常简陋,只有两台二手的卷烟机,经营的产品主要是薄荷味的“清凉”牌香烟。由于缺少资金,新产品知名度又不高,产品销路很差,工厂一度濒临倒闭。经过一翻认真的市场调查,他试着把黑色的商标换成红色,销路一下子打开了。不久,他又发现,时居住在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穆斯林人很喜欢自己生产的香烟的口味,在当地的销量稳居第一。他决定顺应这种需求,把市场前景广阔的中档香烟做为发展重点。做出决策之后,他添置先进设备,改建旧有厂房,便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扩张。
他创办了工人培训学校,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工人的技术水平。到70年代末,福川卷烟厂已发展成为全菲最大的烟厂,产品的销量占菲律宾卷烟市场的七八成,并辐射到香港和东南亚各国。1979年,在第13届世界巴黎香烟质量评比会上,陈永栽烟厂生产的香烟一举夺得了三枚金牌和一枚银牌,福川香烟达到鼎盛时期。。从此,他的福川牌香烟全面进军国际市场,在欧美、日本、中东的香烟市场上都能分得一杯羹,陈永栽本人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南亚“烟草大王”。
有很多像陈永栽这样因为得到了机会而从此辉煌无限,从此走向所谓的成功人,也有很多凭着自己并不比那些得到机会的人差的资本而平凡的走完人生的人。有人说机会是命运,是运气。也有人说“机会是埋在地底下的一块金子,需要去挖掘,需要去寻找。
人们渴望拥有机会,并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但机会从来都不属于怨天尤人的人,不属于安于现状的人,也不属于守株待兔的人。机会只属于善于寻找的人。”
做事绝招:
机会从来不会主动地投入哪个人的怀抱,只有善于寻找的人,才能敏锐地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不善于寻找,安于现状的人将会永远与机会失之交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