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姿态做人做事的艺术-退步方能进步,忍耐可以成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只知前进不知后退之人,其勇气和精神固然可嘉,但是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之人,其耐力和智慧更让人欣赏和赞扬。因为,对待一件事情,如果略退一步,可能就会用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收获,反之则不然!如此看来,懂得“退步”和“忍耐”的人,才真正拥有低调做人的大智慧。

    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1.求胜不可心切,强进不如暂退

    “退”是一种手段与权宜,而不是目的。所以,人们在做事时要掌握好进退的尺度,从而取得主动和利益,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恰当地采取“退”的策略,最终达到想要的结果,也不失为一种低调做人的大智慧。

    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必然会招来灾祸。对于一件事,如果为了达到目的而一味地只强调好的一面,别人就很难相信。这时不如利用人类潜在心理的“别扭心态”,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取得对方的信任。然而“求胜”心太切,目的性太强往往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只退不进难成气候,一味地猛冲也不会有好结果,所以,掌握好进退的尺度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与其处处碰壁,不如迂回通达,适时进退。有时,“退”是一种做人的方法,“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宋朝抗金名将宗泽,曾在滑州保卫战中采取“联合抗金”的策略,同许多地方的义军共同打退了金兵的南犯,在滑州保卫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战争结束后,老将宗泽为了再次迎战金军,在开封修建了许多防御工事,并且招募了大批兵马,然后准备从扬州回东京。他多次上奏请求回东京,高宗却害怕宗泽的兵力日趋强盛,身为前朝重臣的他一旦迎回徽、钦两位皇帝,自己的皇位便很难保住。因此,他派郭仲苟出任东京副留守,实则为监视宗泽。老将军满腔报国热情,没想到会被高宗猜忌,心中难免愤愤不平,但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一口怨气无处发泄。刚直不阿的老将每天吃不下睡不安,不久,便病倒在床,后因背上毒疮发作身亡。

    高宗丝毫没有因为失去一员大将而遗憾,宗泽一死,他继而派杜充为东京留守。杜充上任不久,便将宗泽采取的一切抗敌措施废除,他不但拆除宗泽主持修建的防御工事,还刻意打击义军将领。就这样,老将宗泽费尽心血组织的百万武装力量,在一月之间就被拆毁得无影无踪。

    当东京一切抗金力量土崩瓦解之时,金兵再次南犯,其统军大将粘罕,英勇无比,率金兵连下开封、大名、相州、沧州等地,宋军节节败退,粘罕率金军主力攻打到扬州,高宗赵构仓皇而逃,辗转多处,最终落足杭州。

    昏庸的高宗皇帝,不但没有因为这次事件而清醒,反而更加宠信腐败无能的王渊、康履等人。而护送他到杭州的苗傅、刘正彦等人要求收复河北,他却不加理睬。

    于是,苗傅、刘正彦等人一气之下,带领手下将士,举行了武装暴动。他们趁机杀死了无能的王渊,而后,带兵直闯宫中,杀了百余名宦官,见高宗说:“陛下赏罚不明,战士们为国流血流汗,不见奖赏,而宦官逆臣不见为国做事,却得以厚赏;宦官王渊遇敌不战,抢先逃走,其同党内侍康履,更是贪生怕死之徒,这样的人居然得到重用,如何服众将士?现我二人已将王渊斩首,唯有康履仍在陛下身边,为谢三军,请陛下将其立斩。”

    高宗见形势不妙,只得斩康履而求自保。哪知苗傅等人并不罢休,对高宗说:“陛下,徽、钦两位皇帝尚在,您便登坐皇位,二位皇帝如果回朝您将如何?”

    高宗当然无言答对,只得许苗傅、刘正彦二人高官厚爵,但两人坚持请太后听政,高宗禅位皇太子。

    这时,宰相朱胜非出来劝阻,结果仍然没有变化,高宗很难作出决断,但害怕苗、刘二人带人杀入宫中,到时更无回天之力,于是痛下决断,先解燃眉之急,高宗对朱胜非说:“我应当退避,不过须有太后手诏,方可禅位。”宰相朱胜非因此将计就计,对高宗说:“我曾听苗、傅的一心腹说过,他二人虽有赤胆忠心,但书读的不多且生来固执,此时一定无法劝说,所以,陛下暂且禅位,日后再寻找机会铲除二人,方为上策。”

    这样,高宗便借太后手诏,禅位皇子,让太后垂帘听政。此后,国家大事都由宰相朱胜非处理。朱胜非怕引起苗、刘两人怀疑,于是,每日都让他二人上殿议事。苗、傅发现高宗仍然在暗中操纵国事,便与刘正彦共同提出让高宗迁出宫中。

    高宗气愤至极道:“他们也太过分了,居然敢来干涉我的起居……”朱胜非则加以劝阻:“暂时去显宁寺居住也好,这样就不会再遭怀疑,对以后复辟成功来说是件好事。”高宗此时也很无奈,只有听从朱胜非的建议了。

    高宗出宫不久,平江留守张浚等便联络众将发兵讨逆,大举进发杭州,苗、刘两人见大兵压境,没有太多作战经验的他们慌了手脚,于是和宰相朱胜非商议对策,朱胜非说:“此时兵临城下,要打,没有足够的兵力,我认为恢复原制,方为上策!”二人虽然最不愿走这条路,害怕高宗复位,二人性命不保,可是再三思考,仍然毫无办法,只有听从朱胜非的建议,请高宗复位。果不其然,不久苗、刘二人被杀。

    在形势十分险恶的情况下,朱胜非劝高宗采取暂时的退却,禅位于太子,不但保住了性命,还为以后的复辟做了铺路石,在时机成熟时,又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不难看出,这种退却的把握是相当有度的,虽然失去了暂时的身份地位,却为赢得最终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智慧小驿站: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读过陈丹青这首诗的人都知道,人们过分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能取得预想的效果,相反,如果采取一种“退”的策略,也许就是向胜利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所以,谨记:求胜不可心切,强进不如暂退。

    2.让步的目的是为了进步

    让步并不是吃亏的代名词,而是实现下一个目标的前奏曲。对于任何事情,一味地争强好胜,好勇斗狠,是不可取的。适时地作出一些让步,既不是无原则的屈服,更不是软弱的退却,它是在充分了解对手的情况下,作出的明智选择。

    让步的目的是为了进步,它可以为下一个目标做准备,也可以寻找机会借对方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费城举行的一次宪法会议上,赞成派和反对派双方讨论得相当激烈。由于出席者中有着人种、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会议充满了火药味,弥漫着互不信任的气氛。出席者的言辞都非常尖锐,甚至还出现了人身攻击。

    会议谈判即将破裂,在这个时候,持赞成意见的富兰克林适时地站了出来,他不慌不忙地对人们说:“事实上,我对这个宪法也并非完全赞成。”此话一出,会议纷乱的情形立刻停止了,反对派人士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停了一会儿,继续说道:“对这个宪法,我并没有信心,出席本会议的各位代表,也许对于细则还有些异议,不瞒各位,我此时也和你们一样,对这个宪法是否公正抱有怀疑的态度,我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来签署宪法的……”

    经富兰克林这么一说,反对派激动、怀疑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了,他们打算让时间来验证一下它是否正确。这样,美国的宪法终于顺利通过。富兰克林用以退为进的方法使反对派与支持派的意见达成了一致。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一味地强调好的一面,对方对你所说的话,可能会存有不信任的潜在心理。这时不如利用人类潜在心理的“别扭心态”,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取得对方的信任。富兰克林就是采取了这个技巧,先说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话,看似是在退步,但却使对方产生了信任感,最后顺势达到自己的目的。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运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摩根。

    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老摩根与素有钢铁大王之称的卡耐基展开了一场龙争虎斗。

    由于美西战争的需要,钢铁需求量大增,当美西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时,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大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摩根向卡耐基发动了钢铁大战。由于摩根看到了钢铁工业前途无量,所以,他很早就把目光盯在了钢铁生意上,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他把安插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融资条件,逐渐控制了伊利钢铁公司。虽然如此,但这两家钢铁公司与卡耐基的钢铁公司相比,还只是中小企业。看到美西之战导致钢铁价格猛烈上涨,摩根对于手中的那两家公司还不满意,于是决定向卡耐基发动进攻。为了壮大自己的事业,摩根首先合并了美国中西部的一系列中小型钢铁公司,成立了联邦钢铁公司,同时拉拢了国家钢管公司和美国钢网公司。一切准备就绪后,摩根开始向卡耐基采取行动了,他率先控制联邦钢铁公司的关系企业和自己所属的全部铁路,同时取消了向卡耐基订货。

    根据摩根的预测,卡耐基会立刻作出反应。但事情恰与摩根预料的相反,卡耐基出奇地平静,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卡耐基在受到如此围剿的时候,比任何人更明白一点,冷静是最好的对策,更何况自己面临的对手是能够在美国呼风唤雨的金融巨头,如果此时匆忙采取行动,那最终倒霉的肯定是自己。

    卡耐基以静制动的策略使摩根很快意识到,自己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于是他马上采取第二个步骤,他放出风去:美国钢铁业必须合并,现在是否合并贝斯拉赫姆公司,还在考虑之中。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合并卡耐基公司只是时间问题了,摩根向卡耐基发出了如此的挑衅。同时,他威胁卡耐基,扬言要与贝斯拉赫姆联手对付他。

    这时候,卡耐基不能再无动于衷了,想到如果摩根真的与贝斯拉赫姆联手,他的处境就危险了。在综合分析局势利弊之后,卡耐基终于作出了决定:与摩根公司合并,条件是,合并后新公司对卡耐基钢铁资产的时价额以1∶1.5美元来计算。

    以1∶1.5美元来执行,对摩根来说,条件是十分苛刻的。但对于这样的条件摩根为什么能接受呢?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摩根合并卡耐基公司的目的是为了赢得高额的利润,也许正是基于利益的考虑,摩根才同意了谈判的协议。按照合约,卡耐基钢铁公司的价额以合并后新组建的联邦钢铁公司的公司债还清。

    卡耐基看准了摩根急于求成的心理,同时也看到了摩根的弱点。于是顺应他的要求,合并可以,但条件是苛刻的。这样,按照协议,卡耐基的资产一下子从当时的2亿多美元上升至4亿多美元。卡耐基的行为看似非常软弱:当摩根采取第一步行动时,卡耐基无动于衷;当摩根采取第二步行动时,卡耐基未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了。从事情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摩根始终处于攻势,卡耐基处于守势地位,并且还退了一步;但从结果来看,摩根虽然没有吃眼前亏,争得了面子,但事实上,是卡耐基实实在在地前进了一大步。

    办事过程中,“以退为进”更易获取对方的信任。很多时候过分强调自己的目的,过分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能取得预想的效果,相反,如果在身陷危难时恰当地采取一种“退”的策略,把握好分寸,也许胜利就会属于你。

    隋朝时,李渊奉命留守太原,北边的突厥曾多次以数万精兵进攻太原。为守城池,李渊派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结果却一败涂地,几乎落得个全军覆灭的下场。

    后来,李渊用计吓住了突厥兵,暂时守住了太原城。虽然突厥兵被吓走了,可是郭子和等人依靠突厥的支持和庇护,又纷纷向他挑衅,这让李渊防不胜防,隋炀帝随时可能会以失职为借口,要了他的命。

    面对内忧外患,大多数人都可能认为,李渊为自保必然会奋起反击。可出乎意料的是,李渊并没有那样做,他反而甘愿向突厥称臣,也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财宝全部进献给突厥可汗。

    很多人都不理解李渊这样做的用意,其实,他早已经分析了天下大势,决定要起兵反隋。可怎样才能反隋成功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西入关中。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并不是他理想的发家基地。西入关中是最明智的选择。可是,如果太原失守,对李唐大军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那么怎样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李渊当时手下至多有三四万人马,就算要与突厥决一死战,也未必能守住太原,更何况在应付突厥的同时,还要抵抗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这样看来胜利的机会显然是微乎其微。如果现在进入关中,留下重兵把守显然不是一个好方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突厥讲和,甘愿献宝、称臣。所以李渊甘愿忍让,向突厥低头。

    李渊的让步策略果然奏效,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

    李渊对突厥的让步,得到了突厥的许多资助,始毕可汗送他大量的马匹和士兵,李渊又乘机购买了许多马匹,这为李渊兴建一支强硬的战斗队伍,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加之当时,汉人一向惧怕突厥兵的英勇善战,而李渊军中恰恰又有突厥骑兵,这一优势自然为他增长了不少士气。

    李渊当时的让步,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却为打天下保住了资本。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让步绝对是一种明智的策略。

    智慧小驿站:

    有时候势不如人,技不如人,就该适时让步,免得吃大亏,正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但是,让步并不是一让到底,而是等待时机,再设法突围。

    3.耐住性情,能屈能伸

    清人傅山说过:愤怒正到沸腾时,就很难克制住,非“天下大智大勇者”不能做到。的确,人都有七情六欲,难免因情绪激动而愤怒,但是人们还是要尽量控制这种情绪,做一个低调处世的大智大勇者,因为有句话叫“小不忍则乱大谋”,只有在处理事情时,懂得克制和忍耐,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忍耐是大智者所为,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智慧的人在面临危险时,都能冷静地面对,适时地忍耐、退步,化解险情,求得生存,然后再伺机而动,取得胜利。

    唐代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没多少才能,现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会引起别人的嫉恨。该如何对待?”他弟弟回答说:“今后如果有人往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说什么,自己擦了就是。”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担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为愤怒,你把它擦掉了,这就是抵挡那人怒气的发泄。唾沫不擦自己也会干的,倒不如笑而接受为好。”

    娄师德兄弟的这番谈论,有打比方、开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让,不要去和对方“针尖对麦芒”。不然,就会更加激怒对方,使矛盾尖锐化,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汉初名臣张良,年轻时外出求学,有一次在去求学的路上,遇见了一件非常难忘的事:

    他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老人,这位老人半闭着眼睛坐在桥上,见张良过来,他拿起一只鞋子扔到桥下,冲着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听了一愣,本想发怒,因为看他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来给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后笑着离去了。一会儿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导。”

    于是约张良再见面。这个老人在几日后的见面中给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后来,张良从这本书上学到了丰富的兵法知识,最终促使他成为了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张良,就是看他有没有遇辱能忍的自我克制的修养,有了这种修养,“孺子可教也”,今后才能担当大任,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艰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静,知道祸福所在,不意气用事。我们在平时也要注意这种修养,忍住性情,能屈能伸。

    明人吕坤对忍耐理解更透彻,早在四百多年前就说过:“忍、激二字,是福祸关。”所谓忍是忍耐,激是激动。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能不能克制,能忍住就是福,忍不住就是祸。所以要认真把好这一关。

    众所周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打败吴国,勾践的这种忍辱负重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限。

    越国与吴国交战,吴国兵败。当时,勾践是越国国王,而吴王夫差刚好继位。为了替父报仇,夫差立志使吴强大起来,蓄势向越进攻。

    两年的精心准备后,吴王在大将伍子胥的帮助下,向越发起了进攻,一举打败了越国。勾践走投无路,他对自己当时的状况非常清楚,要想日后东山再起,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思隐藏起来,在吴国忍辱负重。否则,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因此,他通过关系与夫差达成了和议,条件就是要他和他的妻子到吴国做奴仆。不久,勾践夫妇就到了吴国,大夫范蠡随行。

    为了替父报仇,夫差对勾践百般羞辱,令他们在父亲的坟旁养马。主仆三人从此便过上了忍辱负重的日子,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单衣,住的是一座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的破烂石屋,每天都是一身土、两手粪,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三年。夫差出门坐车时,为了羞辱勾践,他总是要求勾践在车前为他领马。每当勾践从人群中走过时,就会遭到他人的讥笑:“看,堂堂一个国王现在沦落成马夫,这样还活着,要是我啊,早就死了算了。”勾践每每听到这样的讥笑时,心在滴血,但他脸上仍然表现得笑容可掬,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他知道,一旦他不能将自己的情绪伪装好,东山再起的心思就会被夫差识破,到时候要忍受的就不只这些了。所以,勾践忍受了权势、地位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巨大痛苦,忍受了夫差的奴役。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前去探望,正好赶上夫差大便,待吴王出来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即将痊愈,请夫差放宽心。

    正是因为这件事,夫差改变了对勾践的看法,因而也转变了勾践的命运。或许勾践真的精通医道,或许勾践是在奉承吴王,或许是上天给勾践东山再起的机会。总之,夫差在勾践探望过后,病情真的好转了,而且很快就痊愈了。夫差见勾践对自己忠心耿耿,经过这三年的磨难已经放弃了复兴越国的想法,便决定将他放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有哪些能与勾践遭遇到的相比呢?又有谁能像勾践一样,在近乎残忍的羞辱中忍辱负重呢?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勾践之所以能忍耐、顺从,是为了尽快回到自己的国土,卷土重来,一展雄风。他深知,要逃离夫差的掌控,只有用忍耐来隐藏自己的心思。否则,很可能会断送性命。

    智慧小驿站:

    忍耐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种做人态度不相同,忍耐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智慧。勾践正是具备了这种忍辱负重的智慧,才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4.柔能克刚,先退后进

    宁折不弯虽然是做人的一个原则,但是,忍辱求全却是低调处世的一种智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他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一个“忍”字,这种意义的忍不但不是懦弱的表现,还恰恰是意志坚强的象征,可谓是一种超出常人的境界。

    在成大事者的眼中,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足以让人心灰意冷,相反更加鼓舞士气,激发起一定要做成大事的欲望。在遇到困难的过程中,不与对手直接对抗,而是稍稍低一下头,避开强劲的疾风才是明智之举。

    在唐代,有个以忍让聪慧闻名的人,名叫杨翥。他的忍耐通常让家人都觉得他懦弱,比如,一次,邻居家丢了一只鸡,便指着名骂姓杨的偷鸡不得好死。家人都非常气愤,而杨翥却笑呵呵地劝他们说:“世界之大,姓杨的不只我一人,随他骂去吧。”

    还有一次,天降大雨,邻居把自家的积水全部排到了杨翥的院子里,把院子里的粮食都浸湿了,杨翥依然没动怒,对家人说:“天总是会晴的,粮食也总是能晾干的,不要因为这等小事而斤斤计较。”

    久而久之,街坊邻居都被杨翥的忍让打动了,杨家有事他们都会主动帮忙,一次杨翥家被盗,是一些邻居帮助捉住了强盗……

    用忍耐应对不利的局面是高明的办法,当人们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忍耐应对当前的屈辱与刁难是最理想的方法。很多人都无法体会到忍耐的好处,容易冲动,以致有过激行为。其实,适时地忍耐一下,以退为进,可以改变局势,转败为胜。

    唐代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以严刑酷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其人数更是无法统计。

    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四门设置“匦”(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对于告密者,任何官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告密失实,并不受罚。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不幸被株连者不下千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行为。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下旨诱供,并说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奏武则天,说明事实,心中不由焦急万分。

    审讯的日子到了,当来俊臣在大堂上读武则天的诏书的时候,就见狄仁杰已伏地告饶。他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狄仁杰不打自招的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他个“谋反属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要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平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听后,感叹地说:“皇天在上,厚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

    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

    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到父亲要他将棉絮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叫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武则天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伸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你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酷虐的刑讯下,那人不会不承认的。”

    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之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

    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死于严刑酷法了。”

    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

    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

    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智慧小驿站:

    有时候克制刚强直率的性情与对手周旋,是保全自我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会让自己吃大亏,这样做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不明智的。所以,必要的时候,忍人所不能忍,必能保全自己。

    5.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满

    《菜根谭》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低调做人的学问。日常生活中,往往就会有这种情况,话说得太满,不但别人听了接受不了,有时还会让自己失去尊严;事做得太绝,使自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这些都不是低调处世之人想要的结果。

    最明智的低调处世之道,并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而是留一步与人与己。

    一个年轻人想在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谋得一个职位,恰巧爱迪生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于是就接见了他。年轻人向爱迪生表明了来意,同时,还坦露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他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化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完以后,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装这种溶液呢?”年轻人顿时无言以对了,面试的结果可想而知。

    年轻人之所以没有被录用,是因为他把话说得太满了,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从而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在与人交谈过程中,许多人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水平,往往爱用一些修辞。其实,运用修辞并非坏事,但是一定要运用得当,否则,用词不当很可能让别人误解。

    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罗亭说: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卡索夫说:没有,根本不存在。

    罗亭说: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皮卡索夫说:对。

    罗亭说:那么,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个。

    皮卡索夫用“根本”一词来修饰自己的话,结果却适得其反。正因为他把话说得太满了,才使自己很难堪。

    话多的人,通常喜欢一吐为快,不考虑说出去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所以容易惹人厌烦。其实,多说话非但无益,还会给自己平添不必要的麻烦。老于世故的人,说话会分轻重,只说三分话。或许人们会认为这样的人狡猾,不能深交。其实,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片面。每个人说话时都要看对方是什么人,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可以深谈的人,说出三分话,就不少了。

    孔子曾经说过:“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如果对方不是你了解的人,而你却畅所欲言,虽然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而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所说的话,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事情,对方是否愿意听你讲呢?

    如果与谈话者关系较浅,却与之深谈,会显得自己没有修养;如果所说的话涉及对方的利益,而你又不是他的诤友,他会觉得你不配与他深谈,虽然忠言逆耳,但是却显出你自己的冒失;如果你的话题是关于评论社会的,可是你并不清楚对方的立场,偏偏高谈阔论、畅所欲言,同样会招致对方的不满。

    逢人只需说三分话,是指有些话题不需要说,不必说,不应该说。那么,它与“事无不可对人言”有没有冲突呢?

    所谓的“事无不可对人言”,就是指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并不是必须向别人“竹筒倒豆子”,只说三分就可以了。那些有经验的人,是不是每件事都对人言,则另当别论,但他们只说三分话的本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原本说话就有三个限制:人、时、地。如果不是其人就不必说;虽然得其人而没有得其时,也不必说;即使是得其人,也得其时,但却没有得其地,那也不必说。没有得其人,而自己说出了三分真话,其实那已是很多了;如果得其人,但是却没有得其时,说出了三分真话,其实那是暗示别人,看看别人听到这些真话之后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得其时,没有得其地,而说了三分真话,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了,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与他长谈下去,这样的人才能称做是通达人情世故的人。

    低调处世的人说话不会口无遮拦,更不会得理不饶人,他会适时地揣测别人的性格、爱好、特长等,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人,说出不同的话,处处留一步与人。

    贪婪只会迫使人们走上绝路,而见好就收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利益,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常识。人生总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与无数次的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必须正确地权衡利害关系,否则只会置自己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人们常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任何人的人生都有高峰和低谷。

    其实,与人相交,不论对待什么样的人,同性知己或者是异性朋友,都要凭着适可而止的心态对待。越是关系紧密的朋友,越要礼让三分。

    凡事留余地,不但可以运用到利与弊的权衡上,还可以用做阐述退却与逃跑的道理。当别人的势力强过自己,而自己尚且没有因此受到太大损失时,逃跑、退却是保全自己最好的方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曰:“全师避敌,左次元咎,未失常也。”译为:全军退却,避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敌。意思就是不要把事情做绝,给自己留有余地。

    逃跑、退却,表面看来不是光明磊落的作为,而实际却是最高的战法,它具有切实的可用性,可使人受益无穷。

    智慧小驿站:

    做事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凡事留有余地,为自己留条后路。特别是在利弊面前,更不要盲动,这是低调做人必须掌握的处世之道。

    6.身处苦难,茹苦磨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人生路上,人人都渴求一帆风顺。然而,这种渴求永远不能得到满足。走过的路已经成为既定的过去,眼前的路将通向既有平坦又有坎坷的未来。坎坷也好,平坦也好,最终都要靠自己一步步走过。

    传说有一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无奈之下去观音庙叩拜,希望观音菩萨能够保佑他渡过难关。上香时,他无意中发现一个和观音长得十分相似的人也在向观音像叩拜。他暗思:难道她是观音菩萨不成?“正是。”他得到了答案,但还是疑惑:既然自己是菩萨,为何还要像我一样对着菩萨拜呢?“求人不如求己。”此人大悟,起身离去。

    毕竟,他人能够帮到你的方面是有限的。比如,面对人生的失败,他人或许会给你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而能否鼓起勇气从头再来则取决于自己;面对感情的破灭,他人或许会真心安慰,但能否从伤痛中走出来则取决于自己;面对亲人的辞世,他人或许会说“节哀顺变”,但能否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则取决于自己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只有一步步走过,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马丁·强生虽然有一个在堪萨斯州独立城做珠宝生意的父亲,但他并没有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而是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尽管他不知道在途中会遇到什么苦难。

    从很小的时候起,强生就在珠宝店里帮助父亲拆解包裹。看着来自巴黎、巴塞罗那、布达佩斯等各地的行李袋,强生萌发了环游世界的念头。14岁那年,他离家出走,穿过合众国,搭上前往欧洲的家畜船。

    刚到欧洲时,强生没有找到工作,每天都徘徊在温饱线上。绝望中,他溜进一艘开往家乡的大船。在船上,他从向航海技师借来的杂志上看到了有关杰克·伦敦所著《野性的呼唤》的报道,顿时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回家后,强生立刻写信给杰克·伦敦,信中说:“我曾出国旅行,口袋里只有三元五分,我由芝加哥出发,回来时还剩二十五分。”

    此后的两个星期,强生每天心焦地等待着回音。杰克·伦敦终于回信了,不过只是一张写有“会做饭吗”的简单电报。不要说做饭,他连煮白水蛋都不会。不过,他还是回了一封充满自信的电报——“让我试试!”

    接着,他去城里的餐厅向厨师学习。不久,强生以火夫兼清洁工的身份登上了要横渡太平洋、驶往旧金山的轮船。在船上,他施展所学,为船员们烤面包、做菜肉蛋卷等。在船员们的指导下,强生对航海技术越来越熟悉。

    经过诸多努力,强生横渡三大洋,从南洋的珊瑚岛一直旅游到非洲林区,积累了很多电影素材,并成功地拍摄了有关食人族、巨人族以及大象、长颈鹿等野兽的电影。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随时做好挑战苦难的准备。苏格拉底说:“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莫过于患难与困苦。”当苦难来临时,不要惧怕。只有把苦难的大山踩在脚下,才能看到最美丽的曙光。

    美国南北战争初期,一个流浪在马萨诸塞州、名叫萨娜的女子在寒冷的天气中敲开了韦伯斯特家的门。慈祥的韦伯斯特太太看到皮包骨头的她后便有了怜悯之心,把她留在自己一个人住的大房子里。

    此后,萨娜每天都陪着韦伯斯特太太,和她聊天帮她解闷。一次,韦伯斯特太太的女儿来度假,知道了萨娜的事情后便把她赶出了她母亲的家,并骂她是个无赖。那天,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然而萨娜不得不离开,因为她不想背着无赖的恶名。在雨中沉默了两三分钟后,她便消失在雨中。

    然而谁又能想到以后发生的事情,萨娜竟成了思想界的重要人物。她的思想影响深远,就像创造基督信仰疗法的玛莉·艾迪一样受到成千上万信徒的崇拜和追随。

    智慧小驿站:

    没有经历过生活中的暴风雨,就难以获得美丽的彩虹人生,就好像没有经历过失去的人难以体会到拥有的可贵一样。既然苦难难以避免,那么就主动去接受它,用它打磨自己,以便能够应付更大的苦难。

    7.忍住孤寂,守得云开

    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一个人常常会听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比如反对、怀疑、嘲笑、蔑视等等。既然已经确定了目标和方向,就不要被这些声音打扰,而应该为之奋斗不息。尽管在奋斗的过程会感到孤寂,但只要能够忍受住,总能够等到拨开乌云见日出的那一天。

    日本人金太郎创建了“精工舍”后,于1913年制造了第一块日本手表——月桂牌12型手表。此后,“精工舍”蒸蒸日上,突飞猛进。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精工舍”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精工集团。虽然精工集团发展迅猛,但仍然难以与风靡全球的瑞士名表“欧米茄”相提并论。然而,精工集团并没有屈服,而是向“欧米茄”提出了挑战,决定争取数届奥运会以来一直被“欧米茄”掌控的计时权。

    1960年,精工集团得知1964年奥运会将在日本举行的消息后,立即派人前往罗马考察当年奥运会的状况。

    到了罗马后,考察队发现整个奥运会简直成了“欧米茄”的展览会:短跑、中长跑、马拉松等对时间准确度要求较高的比赛项目自然是“欧米茄”的天下,而其他项目也几乎都是在“欧米茄”指针的严密监视下决出胜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各种各样的大小时钟到裁判员手中的秒表,都是清一色的“欧米茄”。可见,“欧米茄”在国际奥委会官员的心目中已经具有绝对的权威。

    面对这种情况,精工集团的决策者们并没有退缩。他们认为:自己的钟表已经具备了与瑞士钟表竞争的能力,只是在知名度上处于劣势。如果不敢与其一较高低,就只能永远甘居二流。

    不过,“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如果拿不出东西来,即使有再大的胆量也于事无补。经过努力,精工集团研制出了新产品——石英表951二型。这种钟表主要用于长跑项目的计时,重量只有3公斤,平均日差只有2秒。以前,用于长跑项目计时的钟表有一部小型卡车那么大,很不方便,如今裁判用一只手就可以把石英表951二型轻松地提起来。有鉴于此,国际奥委会于1963年5月同意与精工集团合作。

    夺取计时权后,精工集团同样面临着考验。当时,很多人认为精工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东京奥运会的计时权,主要是因为占了地利这个优势,瑞士这个钟表王国的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精工集团没有退却,而是在默默努力和奋斗。尽管经历了失败,但它没有灰心,用辉煌的成就向世人证明了它是最棒的。

    1963年底,精工集团参加了瑞士每年一次的钟表大赛。这种比赛在瑞士已经举行了一百多年,主要是瑞士钟表之间的角逐。虽然瑞士在四年前已经向世界产品打开了参赛大门,但精工集团却是首位外国参赛者。有些人又开始嘲笑了,说精工集团不自量力,一定难以取得好的成绩。

    精工集团本想用优异的成绩堵住那一张张嘲笑的嘴巴,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在机械表比赛中只获得了可怜巴巴的第144名。很多钟表行家开始发表议论了:在发条式钟表的研发上,瑞士的确是不可战胜的。

    精工集团没有被舆论压倒,并默默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准备。1967年,精工集团再次参加了比赛。依照惯例,参赛厂家会在45天之内收到评委会对自家钟表的测定结果,在下一年得知比赛结果。

    可是,精工集团左等右等,就是没有等到测定结果。直到第二年春天,精工集团终于收到了一封从瑞士评委会寄来的信。内容极为简单,大意是:本年度的钟表比赛不公布名次,从下一年起,比赛终止。

    正在精工集团疑惑不解之时,比赛结果出来了:石英表囊括前三名,机械表获得了第四名、第五名、第七名、第八名。很明显,精工集团已经不再是二流钟表集团了。为了维持本国钟表的霸主地位,瑞士不惜终止了这项著名的比赛。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发展前途还未明了的情况下或多或少会遭受一些非议。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忍受住孤寂,不断朝着既定的目标奋斗,才能打开局面,得到众人的喝彩。不过,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对自己充满自信。

    哲学家柏拉图便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这种自信很早就在他的身上有所体现。在一次课堂上,柏拉图的老师、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举起一个苹果对所有的学生说:“你们看,这是一个苹果。现在,我们来感受一下空气中会有什么样的气味!”

    很快,一个学生满脸兴奋地举起手来,得到苏格拉底的同意后站起来说:“老师,我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示意他坐下,然后嘱咐道:“大家一定要集中精力去感受空气中的味道,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苏格拉底拿着苹果在教室内转了一大圈,再次走上讲台。这时,多半学生先后举起手要回答问题。苏格拉底示意大家把手放下,然后说:“现在,我们举手表决。闻到苹果香味的同学请举起手来。”几乎有多半同学举起手来。苏格拉底将自己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这时只剩柏拉图一个人没有举手。

    苏格拉底走到柏拉图身边,然后问道:“柏拉图,你真的没有闻到苹果的香味?”柏拉图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老师,我发誓。”苏格拉底很满意,大声宣布说:“柏拉图同学是对的,其实空气中不可能有苹果的香味。知道为什么吗?这不过是一个假苹果。”

    正是因为自信,在探索真理的路上,他没有受他人观点的影响,并最终成为一位有名的哲学家。

    在《神曲》中,但丁在其导师、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历了惨烈的九层地狱后来到炼狱。一个魂灵呼喊但丁,但丁便转过身去观望。这时,导师维吉尔告诉他:“为什么你的精神分散?为什么你的脚步放慢?人家的窃窃私语与你何干?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要像一座卓立的塔,决不因暴风雨而倾斜。”

    智慧小驿站:

    不要关注他人的议论,因为这些议论只会分散你的精力。如果被这些议论淹没,就永远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只能成为他人的笑谈。默默行动吧,用成就来证明自己是好样的。

    8.失意短暂,心存坦然

    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

    ——冯梦龙

    《后汉书》中说:“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即使这句话有些夸张,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有失意的时候。面对失意,有人感叹时运不济或怀才不遇,接着便陷入了悲观情绪中,逐渐对生活失去兴趣,然后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希望,关键在于自己愿不愿意去寻找希望。如果能够坦然地面对失意,放下这个心理包袱,就能够发现另一片天地。是英雄,总会有用武之地的。

    为了获得高学历,一位银行职员已经将参考书翻来覆去地看了许多遍,然而连年考试次次落榜。面对这种困境,他放弃了考试。不过,他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仍然积极地生活着。

    由于对古币颇有研究,再加上有了闲余时间,一些朋友经常会拿来一些古币请他鉴别。当别人向他请教时,他总是耐心地回答别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渐渐地,他结识了很多人。与此同时,他萌发了一种想法:如果自己能够编写一本《中国历代钱币鉴别手册》,不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决这些问题了吗?于是,他利用几个月的业余时间完成了这本书。后来,一家出版社看中了这本书,并首印3万册。结果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该书就被销售一空。

    如果这位银行职员不能够坦然面对失意,就不会有心思研究钱币或热情地帮助他人鉴别钱币,更不会有编书的念头。

    坦然,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胸襟,是一种洞察世事、懂得变通的智慧。如果学会了坦然,在面对患难时就能够做到安然自得,在贫贱时就能够做到知足快乐,在危机四伏时就能够做到镇定自若。坦然并不是放弃,而是积极地从生活中寻找另一种希望。

    黄宇大学刚毕业时,被分配到家乡的小镇做教师。起初,他一边认真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自从了解到其他同学大都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薪金后,他一边抱怨命运的不公,一边羡慕其他同学。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不仅对工作没了热情,而且对写作也没了兴趣。于是,他有了“跳槽”的打算,希望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

    日子匆匆过去了两年,黄宇先后联系的几个单位都没有回信。在这期间,他的本职工作没有任何起色,写作上也没有什么收获。就在茫然失措时,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他一直想改变的命运。

    当时,学校举行了运动会,小镇上的人们纷纷赶来看热闹,把小小的操场围得水泄不通。由于来得比较晚,黄宇站在了人墙后面,即使踮起脚也看不到里面热闹的情景。正在他不知道如何才能一饱眼福的时候,在他身旁忙乎的一个小男孩进入了他的视线。这个小男孩一趟又一趟地从不远处搬来砖头,耐心地垒着一个台子。就这样,一层又一层,他很快把台子垒起半米多高,然后高兴地站在台子上。尽管花费了不少时间,但他还是满足了自己看比赛的愿望。

    就在那一刻,黄宇的心被刺了一下。他突然明白了:要想在人墙后看到精彩的比赛,只要在脚下多垫些砖头就可以了。此后,他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并重新拾起了写作兴趣。工夫没有白费,一年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同时,他的各类文学作品频繁地见诸报刊,他本人因此成为了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

    人生原本就是一个调试的过程,在调试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失意的事情。失意并不可怕,因为它并不能证明一个人无能,只能说明一个人在某方面的不适合。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能够找准方向,自然能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智慧小驿站:

    当失意来临的时候,用一颗坦然的心去接受它,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的或大的调试,人生之路将会越走越宽。

    9.忍辱不争,从长计议

    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

    ——《墨子》

    魏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已经掌握了魏朝的朝政大权。他胁迫高贵乡公曹髦下诏,以他为相国,并加封晋公,行九锡之礼。

    曹髦见自己的威望和权力日益减退,不禁愤愤不平。同年五月,他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的心思,路人皆知。我不能坐以待毙,忍受被废之辱,今日我亲自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王经劝道:“古时候,鲁昭公不能忍受一时之辱,结果被季氏追杀,败走失国,被天下人所笑。今司马昭掌权日久,朝廷上下都是他的死党。况且殿中宿卫力量单薄,根本不足以反抗;一旦发兵,必然会加深祸患。”曹髦非常生气,从怀中掏出黄素诏扔在地上:“我已经决定了。死有什么可怕的,况且根本不会死!”于是去告诉太后。王沈、王业连忙跑去告诉司马昭。

    接着,曹髦拔剑升辇,率领殿中宿卫、官僮鼓噪而出。结果,司马昭手下的人轻而易举地结束了曹髦的性命。

    曹髦的行为无异于以卵击石,而这样做的结果是牺牲了性命,永远失去了洗刷耻辱的机会。

    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忍受一时的屈辱算不了什么,关键是要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的牺牲。

    浪荡王子亚瑟继承王位后更加骄奢,整日以美酒女色为伴,无暇顾及政务。不仅如此,他还喜欢游山玩水。在一次游玩途中,亚瑟王认识了一位名叫苏伯的人。此人既有智慧又有力气,并且与亚瑟王的相貌异常相似。于是,亚瑟王把苏伯夫妻俩接入王都,并让苏伯守卫宫门。

    很快,亚瑟王厌倦了酒色生活。为了能够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乐趣,他竟以象征着权势的王位作为玩物。由于与苏伯面容相似,亚瑟王命令苏伯以国王的装束坐在宝座上接受朝拜,而自己却以卫士的身份站在宫门旁欣赏着自己构思的娱乐节目。不料,亚瑟王竟然越玩越开心,隔段时间就会重新玩一次。随着时间的流逝,苏伯越演越像,受到了亚瑟王的称赞。与此同时,他与亚瑟王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几乎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殊不知,亚瑟王早已看上他漂亮的妻子。

    一次,苏伯奉命出差,亚瑟王溜进了他的家中,很快便与他的妻子如胶似漆般粘在一起。由于准备不足,苏伯出发后又折回家里,到家的时候已是深夜。刚走进院子,他就从房屋窗户上看到室内有两个摇曳的身影。他顿时心生疑惑,蹑手蹑脚地靠近窗户。他听到了一个熟悉男子的声音,并能毫不犹豫地肯定这个男子是亚瑟王。

    苏伯终于明白了,原来亚瑟王令他出差是别有用意的。当时,他真想冲进去把亚瑟王生吞活剥,把不知廉耻的妻子休掉,不过他控制住了自己,因为时机并不成熟,冲动只会坏事。于是,苏伯佯装不知,边拍门边喊妻子开门,把亚瑟王吓得从后窗狼狈逃走。

    此后,苏伯在妻子和亚瑟王面前都不露声色,仍然像往常一样对待他们。亚瑟王开始时还对苏伯怀有戒心,后来渐渐放松了警惕。不久,他们又恢复了以往的亲密关系,并开始玩那种交换角色的游戏。

    苏伯忍气吞声,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当苏伯坐上国王宝座接受群臣叩拜的时候,亚瑟王正穿着卫士的衣服在旁边得意洋洋地欣赏,并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此时,苏伯瞅准时机,指着亚瑟王大声吼道:“来人,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奴才砍了。”一员武将应声而去,一刀砍下了亚瑟王的脑袋。此后,苏伯成为了一个真国王。

    苏伯的行为同样是明智之举,虽然承受了耻辱,但最终得以扬眉吐气。

    智慧小驿站:

    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同样不要犯下以卵击石的错误。如果被实力强大的竞争者击败,千万不要屡屡挑衅、自取其辱,而应该将失败牢记在心里,激励自己去积蓄力量,一步步强大起来。

    10.忍得一时弱,争得日后强

    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

    ——《庄子》

    弱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够忍受弱小。能够忍受弱小的人,就能够步步做大;而不能够忍受弱小的人,只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霸王别姬的场景在让人感到悲伤的同时,也让人为西楚霸王项羽的结局感到痛惜,正如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所说:“胜败兵家未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汉王刘邦所率汉军击败后,又被汉军团团围困。当时,楚军寡不敌众,粮草短缺,形势极为严峻。晚间,项羽又听到四面传来的楚歌,顿时大惊失色:“汉军是不是已经尽夺楚地了?要不然为何汉军中有这么多楚人呢?”他带着悲痛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随后,项羽率领麾下壮士八百多人突围而出,汉军觉察后立即紧追不舍。项羽一行且逃且战,到最后只剩下二十八名壮士跟随项羽左右,而当时的汉军追兵却多达数千人。项羽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对身边壮士说:“从我起兵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八年了。我经历了大小七十余战,挡我路者,皆被我攻破;我所击者,皆被我收服。我不曾有过失败,于是能够称霸天下。今天被困于此,这是上天要亡我,并不是因我不会打仗造成的。为了向大家证明这一点,我今天要与汉军决一死战,保证连获三胜,为大家解围。”他的确做到了,在汉军追兵中穿梭自如,连续杀退追兵三次。

    接着,项羽与众将士逃至乌江岸边。乌江亭长在江边等候多时,见到项羽后便迎上前去:“江东虽小,仅有千里之地、数十万之众,但也足以在那里称王。希望大王迅速渡过此江,以图东山再起。如果汉军赶到的话,大王您就不能渡江了。”项羽笑着说:“这是上天要亡我,即使我渡过乌江又有何用!况且我曾与八千江东子弟一起渡江向西,本想成就一番伟业,如今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兄弟同情我而推举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呢?即使他们嘴里不说,我心里又怎会不感到惭愧呢?接着,他将自己的乌骓马送给乌江亭长,然后令麾下壮士下马迎战尾随而至的汉军。待体力耗尽时,项羽自刎而死。”

    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屡战屡胜,但却不能容忍一次失败而轻生。他放弃了自己,皇帝的宝座自然不会青睐他。与他不同的是,刘邦虽然战术平平、屡战屡败,但却能够忍受一次次的失败,并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

    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初,刘邦降服了秦朝降将赛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安抚当地百姓。随后,刘邦便以咸阳为据点,号召各路诸侯讨伐项羽,向东猛进,直至占领彭城。项羽本想一举平定齐、赵两地,见国都彭城失陷,急忙回兵自救。汉军将士正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中,还来不及准备就被项羽率领的三万精兵击败。各路诸侯见楚军锐不可当,各自抽身离去。

    刘邦顿时处于孤立境地,只得狼狈逃脱,后来在灵壁(今安徽宿县西北)濉水又被楚军追上,被杀得溃不成军。退至荥阳(今河南荥泽县西南)后,幸好有萧何、韩信前来增援。汉军得以重整旗鼓,将尾随而至的楚军击退。在此期间,刘邦的父母妻子都落入了项羽手中。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楚汉双方在荥阳形成了对峙局面。项羽虽骁勇善战,但刘邦只守不攻,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楚军数次截断汉军粮道,最终将汉军围困。在这种情况下,汉军处于即将绝食的状态。

    眼看荥阳危在旦夕,刘邦却无计可施。大将纪信不惜自身安危,乘天黑之际冒充刘邦从东门而出,向项羽投降。楚军放松了戒备,刘邦在数十个骑兵的保护下侥幸从西门逃走。

    从荥阳逃出后,刘邦积极备战,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县)一带活动。项羽听说后,立即引兵来战,见汉军固守于深沟高垒之内而无可奈何。此时,彭越在下邳(今江苏邳县东)大败驻守该地的楚军,项羽立即引兵东进,刘邦乘机北上,在成皋(今河南荥阳县)驻扎。项羽打败彭越后,攻破再次被刘邦占领的荥阳,然后逼近成皋。汉军不敌楚军,刘邦与藤公二人出逃,成皋落入楚军之手。

    双方再次对峙,不过这次汉军占据了优势。虽然刘邦不如项羽骁勇善战,但因萧何的后方支援,粮草不成问题。由于彭越经常在楚军后方扰乱楚军,使得楚军前方的粮草无法供应。项羽本想速战速决,没想到拖至今日仍不能灭掉刘邦,不得不面临军心涣散、粮草不足等问题。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乘项羽攻打彭越之时击溃成皋的楚军。项羽先听说成皋失守,后又听说大将龙且兵败,心里忐忑不安。他先以煮杀刘邦父亲相要挟,让刘邦投降。见刘邦不肯妥协,他又提出单独决斗。刘邦自知不敌项羽,遂大骂项羽,并历数项羽罪行。不待说完,项羽一箭射中其胸部。刘邦被射中要害,为稳定军心,假装被射中脚心,急忙捂脚退至帐中。第二天,他又强忍疼痛亲自检阅军队,然后在当天黄昏带着张良逃至成皋。不久,刘邦养好病后又回到军中。

    忍受了一次次的失败后,刘邦仍然顽强地回到了战场上。虽然一次次处于弱势,但他最终胜过了项羽。

    只有忍得一时的弱小,才能够争取以后的强大。无论何时,这都是一个不争的道理。

    公元前188年,汉高祖之子汉惠帝去世,临朝称制的太后吕雉为了扩展吕氏权势,想立吕姓王,于是向右丞相王陵征求意见。王陵说:“高祖曾有白马之盟,说‘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果现在要立吕姓王,就违背了高祖当初的约定。”太后听后不高兴,又咨询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陈、周二人回答说:“高祖平定天下后,封自己的子弟为王。如今太后临朝称制,封诸吕姓为王。这是合情合理的,没有什么不当。”太后听后大喜,于是罢朝。出朝后,王陵指责陈平、周勃说:“当初高祖立盟时,你们难道不在吗?如今高祖驾崩,太后掌权,想立吕姓王,你们阿谀奉承、违背盟约,死后有何面目见高祖?”陈平、周勃反驳道:“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宁折不屈,我们不如你;至于保全社稷,稳定刘氏江山,你不如我们。”同年十一月,王陵被废,失去相权,陈平被任命为右丞相。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陈平、周勃二人携手合作,铲除了吕氏家族在朝中的势力,掌握了朝政大权。在他们的筹划下,高祖第四子、代王刘恒登上皇位,是为汉文帝。

    智慧小驿站:

    任何事业的做大做强,都是由弱小开始的。当处于弱势时,需要的是忍中蓄势,而不是长吁短叹。只有如此,才能在时势发生变化时利用积蓄的力量争得主动、变得强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