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迷惘,所以叫青春-无章节名: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一次,邓鹏为一位广告公司的经理装修房子。在闲聊中,他说自己是一名中文系本科生。这时候,广告公司经理问他愿不愿意去他们公司工作,邓鹏见机遇难得,满口应承了下来。

    进入公司后,邓鹏在装订车间干了半年。这一次,已经磨练了多年的他,再也没有长吁短叹地发牢骚,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经理见他不像其他年轻人那样浮躁,提拔他做了技术科科长。两个月后,邓鹏又晋升为经理助理。专门为公司出谋划策,工资也涨了5倍。

    一转眼,5年又过去了。此时的邓鹏,已经学会了这家公司所有的东西,他决定自己也开一家广告公司,于是找人东拼西凑筹集了几万元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凭着以前的经验,他不断发展新客户,仅仅两年时间,公司就得到了飞速发展。

    从搬运工到装修工到装订工,凭借着自己的耐性,邓鹏终于成了一个有作为的青年创业者。

    邓鹏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搭起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而没有耐心的人,最终只能一事无成。例如,商人要争取大生意,就要提前甚至数年的时间开始打通人脉、收集情报、训练人员。如果一个环节没有耐心,那么自己的梦想自然无法实现。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并不缺乏远大的抱负,而是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期待早早得到提拔,早早涨工资,早早成名成家,甚至早早进入福布斯排行榜。但是他们却恰恰忘记了:生活是需要耐心的。20多岁的你,要时刻告诉自己:“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堆积而成的!”

    行走的路上,总有一段要独行

    青春物语:

    父母,是我们物质上的来源,精神上的支柱,是我们温馨的避风港……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父母的庇护,独立成长,行走的路上,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现在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手心里的宝,从嗷嗷待哺、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到孜孜求学,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父母给予我们衣食,老师授予我们知识,我们一直在他们的庇佑下成长。依赖已经成为我们下意识的习惯。

    这样的我们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吗?没有人再给你洗衣做饭,没有人再对你呵护备至,没有人再为你遮风挡雨,我们能承受现实的残酷和压力吗?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困难。如果我们一遇到困难时,就想求助于别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提携和赐予。所以,当求不到的刚候,必然会灰心失望。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我们自己内心就有无尽的宝藏,我们完全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出路,自己多想办法,根本不应将希望寄于他人。为什么不自己去主宰命运,却要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呢?

    常言道:“自助者,天助之。”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金玉良言。来自外在的帮助只会使我们走向衰弱,而来自内在的帮助则必定使自救者日益发达,获得难以想象的成果。

    当你坚强了自己的内心,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依靠白己的能量排除万难,去创造生命的奇迹时,你才能真正体验到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自己才能度自己

    有一位佛教信徒在屋檐下面避雨,看到一位禅师撑着雨伞从自己的面前走过,便喊道:“禅师!佛法不是教我们要普度众生吗?你度我一程如何呢?”

    禅师停下来,说道:“我走在雨里,你却躲在屋檐下面,而檐下又无雨,你何必需要我去度你呢?”

    信徒听到禅师如此这样说,便立刻走出屋檐,站在大雨中说:“我现在已经在雨中了,你应该可以度我了吧?”

    禅师说道:“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没有淋雨是因为我带了伞了,而你淋雨是因为你没有带伞。确切地说,不是我度你,而伞在度我。如果你要度,不必找我,请你自己找伞吧!”

    那信徒在雨中被淋得浑身难受,便说道:“不愿意度我就早说呀!何必要绕这么大的圈子呢?我看佛法讲求的不是‘普度众生’,而是‘专度自己’”。

    禅师听到此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对他说:“想要不淋雨,就必须要自己找伞。真正悟道的人是不会被外物所干扰的。雨天不带雨伞,一心只想着别人一定会带,自己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帮助的,这种想法是害人的,总想依赖别人,自己又不肯努力,到头来必定什么也得不到。每个人都有本性的,只不过有的人还没有找到,平时也不去寻找,只想依靠别人,不肯利用自己的潜在的资源,仅将眼光放在别人身上,这样如此怎么能够得到成功呢?”

    信徒听罢恍然大悟……

    在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一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求助于父母、朋友、同事……我们以为他们都是生命中长长的路,认为他们是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人,一旦得不到帮助,便心存抱怨,万分沮丧。殊不知,他们只是生命中短短的一座桥,甚至一个过客,不是自己可以长久依靠的肩膀。

    所谓“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凡事皆是自作自受,唯有自己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未来的一切。凡事也要靠自己,别人是替代不得的。

    在生活上做一个独立自强的人

    阳阳是家里的独子,父母对他一向疼爱有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走路了还是让父母抱着,别的小朋友都可以独立上学了,他还需要父母接送。

    懒得动手又不爱动脑的阳阳勉强上到初中毕业,不上学了就需要下地干活,可父母心疼他年龄还小,不让他干活。阳阳也懒得动弹,每天不是躺在家里就是出去游荡。他觉得有父母在,自己不用操心。就这样,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父母的身上。因为过于操劳,父亲一年后过世了。可阳阳还是没有什么改变,他想着这不是还有老妈吗?

    阳阳又过了几年游手好闲的日子,老母亲也离开了人世,这下子他懵了,这可怎么办呢?很快他就想开了:“我是这村里的人,村里人总不能看着我饿死吧!”于是,他每天就东家蹭一点,西家要一点。刚开始,大家看着他可怜,给他点吃的喝的,可时间一长,大家也不愿意再帮他。村里人劝他:“你有手有脚,不憨不傻,自己去找点活干。”

    没办法,阳阳只好去投奔邻村的表哥,表哥看他的样子,也不会干啥,就为他找了一份在建筑工地打零工的活,每天管三顿饭,还有20元工资。晚上睡在水泥地上,饭菜也很简单寡淡。没干一个星期,阳阳就从工地溜走了。从小就没干过重活累活的他,哪吃得了这种苦。

    好心的表哥又给他介绍了几份工作,可脏活累活他不愿意干,体面的工作他干不了。后来,干脆赖在表哥家里白吃白住。表哥见他这个样子,仅有的一点怜悯之心也没有了,将他赶出了家门。

    阳阳四处流浪,沿街乞讨,后来冻死在一个冬天的雪夜里。

    无论你出身贫寒或是腰缠万贯,想要得到幸福的生活,都必须学会独立,抛弃依赖心理,不做缠绕寄生的菟丝花。只有拥有独立意识,才可以塑造出一个更加完善的自己。总是依赖他人,怎能获得长久的成功和幸福呢?唯有独立,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工作中学会不依赖别人

    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自强不息的独立意识,凡事靠自己,断绝依赖他人的念头。生活中如此,工作中亦是如此,总想依靠别人,到头来你会发现:原来绝路已经包围了自己。

    崔佳倩是一个文化公司的资深策划师,在这个公司,她已经干了好几年,她勤奋、踏实,又善于学习,所以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和同事们相处得又好。

    这天,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是个叫林文静的女孩,这个女孩待人热情、能说会道,同事们都很喜欢她,尤其是和崔佳倩很谈得来,两人很快就成了好姐妹。

    因为林文静刚刚毕业,工作经验有限,再加上有什么问题不喜欢自己想办法解决,总是觉得求助于他人更方便,因此很多问题都请教崔佳倩。“佳倩姐,你快过来看看,这个Word怎么打不出特殊符号!”“佳倩姐,这个图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明白”……每天,林文静的求助呼喊都会响彻公司。而好脾气的崔佳倩也是乐此不疲,有问必答,帮她解决了不少问题。

    但这样的情况持续的时间一长,崔佳倩有点吃不消了,心里直犯嘀咕:“这也不能什么事都问我啊,也得学会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再说,我也有自己的工作啊。”她不明白,这个小姑娘怎么有那么多问题,到底是她在工作,还是我在帮她工作?难的问题问我,简单的问题也问,自己一点都不动脑子,不主动去解决问题,总依赖别人怎么行呢。”

    在林文静的干扰下,崔佳倩自己的工作效率也越来越低,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工作。她开始有意回避林文静的求助,但林文静已经习惯了崔佳倩的帮助,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央求她。这让崔佳倩感到很为难,不帮吧,面子上过不去,林文静的工作也做不完;帮她吧,又耽搁了自己的事情。

    刚好这个时候,另一家公司在招聘,为了摆脱这种状况,崔佳倩选择了跳槽。

    后来,听原来公司的同事说,在崔佳倩离职后不久,林文静也离开了公司。因为崔佳倩走了之后,再也没有人有那么好的兴致解决林文静的各种问题,林文静无法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常常遭到领导的责难,并被劝退离开了公司。

    有问题请教他人没有错,但不等于自己不思考,不学习,过分的依赖使林文静失去了和崔佳倩之间的友情,也使自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没有主见,遇到问题自己拿不定主意;优柔寡断,遇到困难总是希望别人来帮助解决。这是依赖心过强的人的特征。有时看到别人成功心生嫉妒,总是认为别人比自己更幸运,比自己更聪明,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不独立才是难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一旦具有这种心理,如果不及时地做出调整,久而久之便有可能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这种人一旦开始独立生活,很可能难以适应社会,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甚至会患上抑郁症。而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应该拥有充分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