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在描述心理过程时是极其有用的。小说中的意识流,指的是小说叙事过程对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简单地说,也就是把人物的意识活动作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与联想的全部场景同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与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用“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西方现代小说史上,“意识流”的代表作家有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福克纳和普鲁斯特等。
意识流文体的基本特征:首先,在表现对象上,意识流文学脱离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世界。意识流小说的叙述焦点从外部描写完全转向内心活动的呈现,也就是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的直接呈现;意识流文学按照意识活动的逻辑和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让小说的内容和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识渗透到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有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以及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
意识流代表作家以及作品有埃杜阿·杜雅尔丹的《被砍倒的月桂树》;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维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和《到灯塔去》;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一个艺术家青年时代的写照》、《为芬尼根守灵》和《尤利西斯》;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以及《喧哗与骚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