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观法性:洗心禅4-让悠扬的禅偈,点燃智慧的光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有人好奇佛教是如何做到在两千多年里渊源流长,至今不息的呢?世界上所有的出家人,无论什么民族,虽然在某些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剃光头,主殿上大多供的都是释迦牟尼佛,只有个别道场供奉的佛像有所不同,比如普陀山主殿供奉观音菩萨,五台山主殿供奉文殊菩萨。

    很多人都认为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佛应该是万能的。实际上这是对佛教的一种误解。释迦牟尼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他有父母,出家前也有妻子和孩子。但是他觉得继承父亲的王位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究竟生活。于是他行走求学,转益多师,最终得到了解脱。而后把自己求得解脱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传给了他的弟子,再由他的弟子传播给别人。

    这样看来,佛教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教育”,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每一个出家人所承担的就是老师的角色,把我们所知的传播给更多的人,让这些人都能够明白至理,省察内心,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活得更加快乐,甚至得到解脱。

    佛教讲,每一个人都能够像释迦牟尼一样修成佛,当你内心清净、愉悦、自在的时候,这一刹那,你就与佛相应;当下一刹那你被烦恼所盘踞时,那么你就和地狱相应。所以天堂和地狱,菩萨与饿鬼都只在一念之间。一念清净就上升到天道,一念邪恶则下堕到地狱,一念嗔怒则成阿修罗,正是心使人沉沦于六道之间。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遇到好事,要随喜、赞叹、鼓励,并且虚心学习——圣严法师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转换自己的观念,不断净化自己的内心,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转变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正念——这就是佛教与其它宗教最大的不同。

    我们不妨用佛教的精神来思考一下,如何让我们的企业打造出一种正面的文化,如何让我们的员工学会自我调整,如何使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产生一种信仰。

    接下来我对禅学思想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其中有哪些思想可以借鉴、吸收并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我也将在最后带领大家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禅修入门的尝试。但是我所能够告诉你的,也只是方法和要领,至于以后怎样去精进、坚持,以及怎样运用,那就要靠你们自己的努力了。

    你能帮我吃饭吗?

    禅的思想是开阔、豁达、明朗、空灵的人间瑰宝,禅的生活是安宁、自在、简朴的安心方式。我们首先要学会放下自私、自欺、自慢的人生枷锁,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飞翔。

    禅的方法,是让我们首先认识自我,而后打破自我,达到圆满自足的空性。尽管我们可以举很多例子来阐释禅,但实际上,禅是无法说的。禅的教法是通过公案来推动和传承的。

    “拈花微笑”是禅宗心传的第一个公案。讲的是释迦牟尼生前欲传衣钵之时,拈花不语。众弟子纷纷揣测不定时,迦叶尊者回他一个微笑,佛就把自己的心法传授给了尊者。这就告诉我们,禅是心的灵犀一点,它的感悟来自于无染心性的刹那触动,也许是会心一笑,也许是眼神之沟通,也许是一个举止的意会。所以古代禅师经常对弟子加以棒喝,让弟子突然间有所触动,有所了悟。

    很多人在想,一定需要无量世的积累才能有今天的禀赋,一定要经过许多的苦痛挣扎、挫折失败,才能够见性成佛。但我觉得,今天悟到一点,就算是一点精进;今天明白两点,就有两点启示。所以,禅所强调的就是自身的体证和感悟。就如皓月当空,禅是一种清凉;就如花开花落,禅是一种安宁。

    陶渊明所讲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一种禅的境界。就像我们行在树林之间,听到涓涓水流、声声鸟鸣,看到阳光从树叶中穿过投射在地上的斑驳光影,这种刹那间的感受,只有你自己能够明了,这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天你们拿起这个杯子,喝上一口茶,是普洱、龙井、铁观音还是大红袍,就只有你自己知道。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享受美妙的清凉,沙漠里的旅人怎么能够感觉得到呢?反过来说,他行走在沙漠中,身体接受着烈日与干渴的考验,每行走一步都好像是一种朝圣的感觉,他看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

    所以禅修,就让人去体验它,只有体验了才知道个中滋味,才能得到身心灵的改变。你肚子饿了,别人帮你去吃饭,你能够饱吗?这是不可能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别人不能够替你完成的,思考是这样,禅的体验也是这样。

    再优秀的种子,也需要阳光大地的滋养

    在座各位大多数是企业界的人士,你们与学者之间的最大差别是,学者是为了理论而研究,而企业家则把最繁杂的理论用最简单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企业家是直接改变世界的人。任何高深的思想,如果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它是不可能产生力量的。所以我常说:“知道是没有力量的,相信并做到才有力量。”古代学者强调“知行合一”,佛教则强调“闻思修”的合一。接触到某种思想,进行思考,而后付诸实践,这才能够让你成就。

    当一个人认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就会调动自己一切的精力往这方面去努力,最终将它达成。人在专注的时候,他的潜能是无限的,方法是无止境的。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说,日本的企业很多都是终身聘用的,所以员工往往没有什么跳槽的念头,而是一生一世在这个企业中安心地工作、努力,通过自己的资历和能力一步一步往上走。这就是专注的力量。而他自己呢?在创业初期,为了研发电脑的瓷芯片,埋头研究了十四年才获得成功,这也是专注的力量。

    我上个月到了日本的唐招提寺,是鉴真东渡以后亲手兴建的寺院。唐招提寺的主殿有一点倾斜,为了修复主殿,他们把每一片瓦每一根木材全部都拆下来,标上数字,有腐蚀的部分就进行修复和替换,然后再重新把这些瓦片、木材组装起来。七百平方左右的主殿的修复,从规划到完成,整个过程花了十年之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做事真的非常精细。

    我们在做企业时,有没有去思考自己产品的功能怎样才能更强,包装怎样才能更美观,团队的合作模式怎样才能更科学呢?美学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公司里的摆设,周围的环境所营造的感觉,每一个细节都应该融汇着美学的因子。

    我有一个EMBA的同学,他是做餐饮的,他的愿景是要把现在手上的1000家连锁店在五年内扩张到4000家。他追求产业的急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就发现店铺数量的确是每年都在增加,可是店铺的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就跟不上。在座各位都是学管理的,肯定能想出种种方法来改善他的经营状况。但是有一样可以肯定,一棵小树苗养成一棵参天大树,没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是不行的,即使是再给它浇水、施肥,也只是拔苗助长而已。

    万事万物的存在都依循着其自身的规则,都有着自己的“道”,离开这个道,花上十倍的努力都得不到一分收获。可能心愿很好,理想也完美,但就是达不成,这是因为我们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两木成林,三木为森

    略谈企业家的胸怀和气量

    前段时间在看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所作的《德鲁克管理精髓》,他就提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器官。如果没有管理,任何机构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他认为每一个人、每一个集体、每一个企业都只是这个社会的一个齿轮。(这也是一种整体视野,任何东西必须在组合的关系中才能发动而展现出积极的动能,否则就是一盘散沙。做企业的人,就要去发展这样的整体性思维,因为根本来说,管理就是从整体判断出发,对其各种构成要素和环节的协调统筹工作。——本段插入的解释选编自贤宗法师其它的讲演。编者)

    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企业实际上就是社会的一颗螺丝钉,那么你还会为了工人的流失而感到苦恼吗?还会为了利润的淡薄而忧虑吗?还会为了自己暂时的得失而悲欢吗?

    但是我们总是不断地把自己这个齿轮放大,认为自己是宇宙的核心、衡量万物的标准,这样就容易迷失自己。所以禅宗要我们思考:我是谁?我在哪里?要往哪里去?我在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团队运行的状态如何,我的企业在整个业界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都基于“我是谁”的考量。

    前两年有个人跟我介绍一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所研发的冰箱。这种冰箱只要里面存放的土豆快没有了,它就会自动向超市订购。最近大家有没有去世博会参观过,未来的汽车将会是怎么样的?未来的科技将走向何方?如果我们对未来从来没有思考,那么怎么知道自己是谁,要向哪里去呢?

    我们的寺院在嘉兴桐乡濮院,众所周知濮院是中国最大的羊毛衫批发市场。我常常和一些设计师聊心得。我说:我们设计产品需要关注的东西有很多,今年汽车设计的趋向是什么?今年流行怎样的发型、手包?今年流行的建筑风格是什么?今年有哪些电影大卖,里面有哪些道具服装得到好评,有哪些场景可以借鉴?这些都需要设计者去思考,最后都可以融入到设计中去。如果你没有宽大的眼界,那么又怎么能够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呢?

    佛教中说,一切事物莫不是息息相关的。鸟兽虫鱼,生住异灭,无不由因果牵连而流动。《中观论颂》中有一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1】,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关于这句话佛教有一个传说。有一次佛陀碰见一个魔鬼,魔鬼就说了这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陀觉得很有道理,就让魔鬼把下一句话告诉他。魔鬼说:“如果想知道下一句,那就让我吃掉你。”于是佛陀甘愿以身殉道。

    《中观论颂》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东西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众缘和合而存在,因缘离散而消失。虽然我们现在只是在做某一件事情,但是正如蝴蝶效应所论证的一样,你所做的事其影响力会辐射到社会的其它角落,影响到别人。如果我们没有团体的意识,就很难有个人的建树。作为企业的掌舵人,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作为一个想要持续发展的个体,我们就一定要打开自己的格局。

    前段时间在播放一部电视剧《贞观长歌》,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当时的君臣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如何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上,这样王朝才能强盛。魏征是当时著名的谏臣,但是他的府邸居然没有一个像样的客厅。

    我们要明白,物质是流动的,而且是没有止境的。这个世界月盈而亏,潮涨而平,只有当你知足于当下的时候,才能视一切缺陷为圆满。

    走向彼岸的途中

    禅的安心处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这句话提示我们,行住坐卧、一言一行,都要从容安详,以此收摄自己的六根。

    应该达到怎样的境界呢?

    “眼见色已,无喜无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如是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意了法已;无喜无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

    前段时间,我们寺院里面开了一朵非常艳丽的牡丹,一个女孩子在我们寺院做义工,她经过那朵花时被它吸引住了,看了足足一个小时,她为花的开放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反过来想一想,我们看到丑陋的东西会不会感到讨厌呢?如果你常常因为外物的表象而产生情绪的波动,那么如何安住下来?同样,我们听到仙乐飘飘难免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听到噪音就会感到心烦,那么又怎么做到无喜无忧呢?我们所产生的排斥、挂碍、厌恶,实际上都是“六根”产生的“六识”引起的。所以修六根是每一个修行者的必修课。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可以和乐唱和。它以农事起兴,咏叹禅的哲理。记得小时候,住在伯父的庙里。庙里有一百多号人,他把大家编为一个生产队,一起来劳动。有的放牛,有的砍柴,有的种地,有的煮饭。我十三岁的时候,就被编进队伍,去开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需要开好几年的时间。大家有没有插过秧呢?只有亲手插过秧才能感受到这种意境:秧苗青青,被插进水田时,赭石的泥土、青绿的秧苗和湛蓝的天空、金色的阳光融会在同一块画布之中,层层印染,煞是好看。一边插秧一边往后退时,秧苗却不断向前。在烈日下插秧,会感到生命在你的脚边延展,它们会在不久的将来长得又高又绿,它们教你见证生命的旅程,这个过程真是妙不可言。

    禅随时随地都存在着,与客户谈判,与员工交流,处理问题,撰写作品等等,无不是在修禅。我们可以随时把自己的磁场转变为道场。观念一旦被转变过来,修行就会无处不在。

    台湾有很多居士,把自己的先生或夫人叫师兄或同修,夫妻是一起修行的伙伴。这样,就算你碰到问题或困难,就会自觉地把这些问题转变为自己修行的磨练。企业也一样,原来你会认为员工和你的关系就是他来打工,我付工资。如果你把他当成你修行的一个对象,他犯了错误,你就会帮助他修正。在他的生命得到提升的过程中,你的修行也会得到提升。

    心念一打开,就会海阔天空;心念一局限,就处处受制。佛教说,一念就能产生十法界。一个恶念起,百万障门开;一个善念起,百万罪孽消。所以古人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增福无量。这不是说一念能够产生多大的力量,而是说你一念起能够使当下成为净化的开始。

    当你起善念的时候,你就会轻安,轻的东西都会上升,重的东西会往下堕,这是事物的基本规律。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天堂在上,地狱在下的原因了。一个人死后,谁来判断他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不是阎王也不是上帝,而是自己。

    有一个居士,父亲去世了,就跑到寺院里去找禅师,他跟师父说:“师父,我的父亲去世了,你帮我超度他上天堂吧。”禅师就跟他说:“你现在到外面去挑一桶水,把木屑和石头分别放进水里。然后你要使木屑下堕,石头上升。”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木屑轻盈,一直会在水上飘举;石头沉重,再怎么样也是落在水下。

    所以谁可以超度你呢?只有你自己。你选择做轻盈的东西,就会往上升;选择做沉重的东西,就会往下堕。这就好比一生当中积累了很多很多的恶业,师父帮你念三天经就能往上升吗?不可能的。所以你的企业兴盛或者倒闭,这还是由你自己造成的。你的观念、思想、行为,甚至六根清净与否,都会决定企业的未来。

    我们现在接着来看一句话: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这就是禅的豁达。饿了即食,困了即睡,每天都活在本然的状态之中去感悟生命。本然的我,需求是简单的,不像一般人一样庸庸碌碌,追求一切,渴望一切。本然的我,永远都是一个孩子,这个“我”是不会长大,不会变化的。他以童真的眼睛看待一切,不分别,不计较,闲适安然地活着。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禅就是轻松、愉悦、自在、安详、洒脱、从容的人生境界。要求我们把缩紧的心打开,把挂碍的心放下。

    “禅”是梵语,直译过来是“思维修”,亦即思维的修炼,又称为冥想,也叫做静虑。就是要让你的思想专一,也可以翻译成“定”。“禅”是“意”,“定”是“一”,所以我们修禅定也就是要修“一意”,使自己的思想意志专一不移。

    佛教里有三个基本思想,分别是“戒、定、慧”。“戒”就是把自己的身心放置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不让它散乱;“定”就是要让自己的身心安定下来,不妄想分别;最后就能够提升我们的智慧,达到更开阔的人生境界。

    华严五味禅法

    修行次第论

    禅学可以分为五种: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这五种禅法叫五味禅【2】。

    带着“欣上厌下”之心而修者,是外道禅,这是信仰其它宗教的人都可以修行的一种禅定,他们可以信仰别的思想,爱憎分明,也能进入禅定。比如基督徒一心一意祷告上帝,这种专注也是一种定境,但是不究竟。

    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就是“凡夫禅”。(凡夫禅者贪图法悦,容易溺于定相,对般若空性未能生起决断的体察力。编者)

    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小乘禅追求的是自身的解脱与自身的修证。

    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我国的八大宗派以及西藏的密宗都修行大乘禅。(藏传佛教各宗尚有自己的判教体系,不在本文的讲授范围。编者)

    禅宗认为,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是最究竟的禅。在最上乘禅中,你可以把对立的思想融合统一。

    接触过禅宗思想的人都知道,神秀大师说:“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初修的境界,这里明显有一个心的实体。而慧能大师的偈子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要消解实体的心,达到“心物不二”的境界。我们也可以说,这两首偈子的关系是,前者是因,后者是果。神秀大师通过修行体证了“自我”,而慧能大师进一步打破这个自我,有我有物,但可以达到“齐物”的境界。这个境界中,圆融的“真我”超越了单一的“自我”,从而体证了禅的最高境界。

    禅修的过程,就是要从“因”开始,因为我们的身心本来就不清净,要当下顿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顿悟建立在渐悟的基础之上,如果尘埃都不去拂拭,实体的心都不去修证,那么从何达到“真我”呢?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持续、渐进地摄受自己的身心。让我们的身心安静下来,处在宁静和安详的状态之中,才能达到神秀大师所证的清净之心。

    我经常引用这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等根性的人听到一个真理,会积极努力地去践行它;中等根性的人听了,有时会尝试,但过了两天就放弃了;下等根性的人听了真理,反而哈哈大笑,认为这根本就是可笑之事。一个真理,如果不被下士所耻笑,那么它甚至还称不上是真理呢。上等的人,他会尊重万事万物,所以才能成就其大。

    佛教中最上乘禅就是禅宗所说的顿悟,就是即身成佛,从凡夫转换为圣人的过程。但是如果你没有前面无量世的修行,今生是不可能达到的。

    佛刹微尘,芥子须弥

    华严经的宇宙观

    佛教里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苦”和“空”这两个概念。“苦”是怎么来的,——这就是“空”要解决的问题。

    本来一切都是空的,可是我们偏偏要执着为实有;本来一切都是虚妄的,可是我们偏偏要把看成真实的,这样就产生了苦。“空”就是要解释人们产生颠倒妄想的原因。我们之所以看待事物会不究竟,就是因为不了解“空性”。我们看待世界时,常常认为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都是真实的,而实际上却只是看见世界的一些表象,一个角落而已。

    有一句话说:“天上一日,人间千年。”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从这里到那里,两三分钟,可是蚂蚁可能就要用一个小时才能爬到。如果是更小更小的生物,可能就要花去它一生的时间了。《庄子》中说,有的小虫朝生暮死,那是用我们人的时间观念来加以衡量的。在它们的世界里可能也有一天、一年的分隔,只是跟我们的衡量标准不一样罢了。那么反过来,有些东西很大很大,它们在自己的时空里面生存,那么它们的一天可能也就是我们的一生啊。

    有一部动画片《霍顿与无名氏》,小象霍顿有一天听到空中飘浮的一颗灰尘发出“救命!救命!”的声音。它坚信那颗灰尘里面有许多生命存在,于是与那些生命展开了趣味横生的对话。灰尘里面真的就有一个世界,叫无名镇。无名镇的镇长生了九十四个女儿,还有一个儿子。许多有趣的故事就藏在一颗灰尘里面。这就是人们对于小、大之辨的艺术想象。

    《华严经》讲“华藏世界”,认为世界无量无边。我们从这里到那里十几米远,也许在这十几米中,就有几亿个世界由此展开。如果把一粒微尘无限放大,一定也有无量生命居于其中。所以大小只不过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自己所做的事业以及自己的功过。

    伟大之思者,伟大之迷途

    一个修行者的生命维度

    《礼记》中强调学、问、思、辨、行的结合,这几个字对我们的学习大有裨益。学习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如果学到的东西不付诸行动,那么再好的思想也只是空谈。这只能使学问变成一种障碍,叫做“所知障”。那么你学到的越多,障碍就会越大。因为知识对你而言就只是知识,它无法成为你的德行。

    《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以知道多少就是多少,不必强求。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这就是圣人对于学问的态度。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荀子认为,人求学问并不是为了自己怎么通达,而是为了让自己在遇到挫折时不会不知所措。这些正与佛教所讲的“八苦禅道”相契合。“苦”是这个世界上时时处处存在的状态:“知不尽苦”,“两相忘苦”,还有“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处处是苦。

    我们寺院里有很多小家伙被父母放在这里进行“劳改”,当然也是修行。我常常跟他们讲:“你们越是不愿意做一件事情,就越要学会把它接受下来,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成长。”人生的成长就是不断地在痛苦的煎熬当中达成的超越。因此,苦难是我们最好的大学。

    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在古代,人们都会供一个牌位,写着“天地君亲师”。就是要“报本”:报生之本、类之本、治之本。佛教也要求我们报“四恩”:国家恩、众生恩、父母恩、师长恩。我们要时时记得感恩,怀有一颗慈悲心,这样生命才有意义。

    我们一起来把投影上的这段话念一遍:

    “佛陀在菩提树下问自己,真的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吗?从出生到死亡,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至于我们的头脑和心,更是千变万化。昨天奉为真理的,今天就可能认为是谬论;今天认为是朋友的,明天也许会当做仇人;现在喜欢的,可能没过多久就厌弃了。所以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可我们就执着于这个我,结果就产生很多烦恼。”

    我们每天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展开的。我们总是会顾忌自己的面子、利益、幸福,所以就产生了很多烦恼。这些烦恼最初始的原因就是“我”,佛教就把“我”的局限称之为“我执”、“我障”。

    “悲智”也就是“自觉觉人,自度度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就是“智”,不能觉悟的人永远执迷;“奉献人生”就是慈悲,不懂奉献的人永远狭隘。

    佛教说人生三毒,就是“贪嗔痴”。所以要用“戒定慧”来破除。“贪”使我们永远不能满足,不断地索取;“嗔”使我们只要遇到与己不合的人和事就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处于不平的状态中不能自拔;“痴”使人不理解事物,而产生各种各样不正确的见解。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做本分事,就要求我们安住于当下,不生妄想,专注地做好手上的事情,珍惜来到自己身边的一切有缘人。

    持平常心,并不是不做事情,而是要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正像香海《日诵警策文》中所言:

    “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控制它的宽度。我不能左右天气,但我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改变容貌,但我可以展示笑容。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利用今天。我不能样样胜利,但我可以事事尽力。”

    答疑

    问:以前我总是觉得,神秀禅师的偈子不如慧能禅师,现在才渐渐知道自己要做到神秀禅大师所修证的水平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至于顿悟,只能说不可强求。我们从无中生出,成为了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老去,孩子也将离开我们。在这人生的中年,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看待有无呢?

    师:佛教说“真空妙有”【3】,指要从有相的事物中去理解事物的空性。我们看见的东西,实实在在,你会说它的确是“有”啊,实际上这只是“假有”,它会坏灭,会消亡。这个消亡的结局就告诉了我们事物的“空性”。“有”只是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我们要珍惜,但是不要贪执。因为“有”最终都要走向“空”。所以从哪里来的,就让它向哪里去吧。

    孩子是借你而来,而不是从你而来。他依附着你而来,给你带来快乐,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他长大后要离开,那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像果子熟了从树上掉下来一样自然。

    问:罗汉【4】、菩萨【5】、佛的境界有什么不同?

    师:这是修行渐进升华的过程,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他们都向着善、向着空去修行体证。打个比方,就好比你学啊学,学到大学生的级别,就相当于是罗汉,硕士、博士就相当于菩萨,修到博导就成佛了。当我们还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时候,首先就要求自身的解脱,不再为生死的表象所蒙蔽,就是罗汉的境界;当你自身已经达到圆满的境界,这时就可以舍身帮助别人了,那就是菩萨的境界;修到最高境界,能证得圆满,且自利利他,这就是佛的境界。

    罗汉是小乘,菩萨和佛是大乘。“乘”就是运载的意思。一叶扁舟,所能容者不过是自己的身体而已,这就是小乘;而超级游轮可以坐几千人,不但度己,而且可以帮助很多人,这就是大乘。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的使命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总结一下,罗汉所求的是自身的了脱,自己离开了三界火宅,不再受火宅之苦;菩萨离开火宅又回来救人,即使是奉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佛既有能力救自己,也有能力救度他人,能够得到双向的圆满。

    问:请开示中国禅宗的定义。

    师: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其创始人是达摩祖师。禅宗有正传、旁传的区别,南宗慧能以下有五家七派之分。每一个教派都有自己的修行特色,在教理的阐述与诠释上会有一些各自的看法,但是其根本的见地与最终的理想还是一致的。

    【注解】

    【1】假名:(1)虚假的名字。诸法本来无名,是人给它假设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既虚假不实,而且不合实体,好像一个贫贱的人取了一个富贵的名字一样。(2)假名而有的意思。

    【2】五味禅:(1)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称为外道禅。(2)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称为凡夫禅。(3)悟我空(人空)偏真之理而修者,称为小乘禅。(4)悟我、法二空所显之真理而修者,称为大乘禅。(5)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本自具足无漏之智性,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称为最上乘禅。

    【3】真空妙有:非空之空而非如小乘偏执之但空,谓之真空;非有之有,而非如凡夫妄计之实有,谓之妙有。《济缘记·一上》曰:“妙有则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历然。”

    【4】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5】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