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厨靠汤,好角靠腔。一脚蹬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她就是靠着一口好腔红遍了袁店河上下。当年有这样一句口头禅:看戏一脚蹬,喝汤彻夜灯。袁五的羊肉汤好得一夜都关不了门,无论冬夏,店口一盏气死风灯彻夜长明。
那时候,吃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把一脚蹬的唱腔与袁五羊肉汤的鲜美相匹配,虽有些不伦不类,但也算雅俗共举,精神与物质共享。不过,为了练好一口腔,一脚蹬吃尽了苦头。一脚蹬注定与戏有缘。五岁时村里来了个戏班,连唱三天大戏后,她就跟着戏班走了,从汉中来到了袁店河畔,戏班是当年闻名袁店河上下的“飞红巾”。班主男扮旦,把两条三丈有余的红绸巾舞得如飞天仙女。“飞红巾”觉得这个五岁的小妞儿有戏分儿,就把她带走了,连人家父母都没有告知。
打戏打戏,戏是打出来的。师傅一句一句地教唱,一个把式一个把式地捏练,两遍后,“唱念做打”上不来就是板子或者巴掌伺候,一脚蹬原是受“飞红巾”天天吃油馍喝胡辣汤的诱惑而跟了戏班的,现在才知道能吃上油馍喝上胡辣汤是如此的不易,也怕挨打,就下足了功夫,早起晚睡,袁店河畔的霞光、星光下,一个小女孩孱弱的身躯里含着一颗想爹念娘、上进的心,所以悲戏唱得人心惶惶。
从小丫鬟小兵跑龙套开始,一脚蹬六岁就登了台。先幕后叫板后“出将”,锣咣咣鼓咚咚,台口马步亮相,看台下人头攒动,竟忘了词!一片骚动中,“飞红巾”过来,一脚将她踹下台!老戏台讲规矩,高,大,台下是水,尺把深,丈把宽,防止看戏者太近舞台——一脚蹬扑在了泥水中,脸上分不清是水是泪。再练再唱,九岁时终于唱红,艺名“九岁红”,可是袁店河上下都叫她“一脚蹬”。
一脚蹬唱到27岁时哑了嗓子。那年她带着“飞红巾”班子回到汉中,一方面是演出需要,一方面是她想凭借模糊的记忆寻找故乡的亲人,特别是故乡的爹娘。回到故乡的那方水土,有很多的熟悉的气息包围着她,于是戏唱得更加卖力,樊梨花、陈妙常、姜桂枝、穆桂英。
虽然是2岁女儿的母亲,但走上舞台,光彩照人,妩媚多姿!
五天大戏的最后的那个下午,一脚瞪正唱得欢实,台角下有人拽她的戏衣,愣怔中,一位老妇人就在台角眼泪汪汪,一脚蹬不由自主地叫了一声“妈”,简直是从心底喊出来的!
可是,晚场戏,一脚蹬哑了嗓子,怎么也唱不出来了!
一脚蹬就把精力投在了女儿身上,甚至是坐在了台口打梆子,为的就是看着女儿唱戏,有板有眼地把自己当年的拿手好戏唱好!她看着女儿的一招一式,喉咙发痒,热泪盈眶!因着“飞红巾”弟子的艺名中都含“红”字,女儿为“七岁红”。
可是,小艺红更胜女儿一筹,虽然在台下与女儿比较起来,小艺红有点逊色,可是一上台,小艺红远胜七岁红。为此,七岁红没少在一脚蹬面前撒娇,甚至有些赌气。作为女儿,她是有资格的,哪怕二十大几。可是,作为一名演员,她的一些要求总被一脚蹬用委婉或者善意的话语所拒绝或化解。比如,七岁红要求唱一些戏里的女一号。比如七岁红要求一脚蹬不给或少给小艺红说戏。比如推荐省、市级优秀演员时,七岁红要求一脚蹬给自己拉票。
——妈,你太偏心了!
——闺女,小艺红确实唱得好!
就这样,一直到七岁红和小艺红分别当上了副团长,一脚蹬退休,留下了团长的位置。
这一天,七岁红哼着戏歌进屋,把西瓜、苹果、李子等水果放进冰箱后,走到了正在看自己当年戏曲录像的一脚蹬面前,妈,又想过去的事了?
一脚蹬一笑,甚至有点羞涩,嗓音哑哑地应了一声,怎么了,今天这么高兴?
七岁红确实高兴,市文化局局长已找她谈过话,有可能让她当团长。她想与小艺红进行很好的沟通,就着一脚蹬的面,就在今晚,请小艺红来家里。小艺红是一脚蹬的亲传弟子,她会来的。
一脚蹬眉头一皱,小艺红不是在省里汇演三天吗?
是,下午唱完就回来,团里去车接了,直接来咱家。
哦。
当晚近八点的时候,小艺红跟在七岁红后面进了家门,手里捧着一大束鲜花,热情地向一脚蹬鞠躬、献花。七岁红去拿冰箱里的冷藏水果时,里面空空如也。
妈,水果呢?我们好解渴。
哦,喝开水吧。
桌子上,两杯开水,满盈盈的,温度正好!
七岁红的脸就红了,白了,不敢再看母亲——她眼前翻腾着母亲给她讲了数次的场景:一脚蹬愣怔间,发现了戏台角下一位顶着白毛巾的妇人,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人们明白了这些后,台上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母亲带来了一篮子井水泡过的李子,凉津津的。母亲说,吃吧,妞儿,这是咱家院子里的李子,你小时候最爱吃!
热嗓子,凉李子,最易哑嗓。
一脚蹬再没吃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