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留一个角落安放信仰-面若莲花的根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要懂得从人生终结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生活,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当下所做的事情,从当下所做的事情来看自己的心态,从自己的心态来反观每一个念头的升起与落下。

    驴子和井

    成功与否,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在于是否明白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亦即在做事的过程中是否迷失过自己。这种“迷失”,在佛教中被称为“无明”,是指因不明白事物的真相而感到无所适从。

    内心不喜乐、不阳光,工作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处事也了无生趣,甚至感觉到相处是一种疲倦。也许,别人的一个笑容、一个眼神,都可能在你的心中掀起波澜。我们应当要突破的就是这种过度的细腻与敏感,改变思维状态,否则就很难从原本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每一个人的生活总是由各种不同境遇组成,有人会说,我一直都处在顺境之中,有人却总是抱怨“命途多舛”。是命运如此不公,还是心所照见的境遇不同,所产生的心态也不同?

    心态对人生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总是带着负面的心态,生活会陷入绝望的枯井,看山看海都是阻碍。这是由于无明的心所带来的业果。

    和大家分享一个“驴子和井”的故事:

    曹山禅师问强上座:“佛的真法身,就像虚空一般,应物而现形,好比水中之月。你倒是说说,这个‘应’到底是什么?”

    强上座说:“就好像驴子观井。”

    曹山道:“你只说到了八成。”

    强上座:“那师父您怎么说?”

    曹山:“我说好比井观驴子。”

    这两个比喻的差别就在于“驴子观井”,只见井中之驴,这种局限就造成了人在思维上的定见和我执,由此生出无限烦恼和挂碍。而“井观驴子”,才真是应物现形,来何物现何形。有无限多的维度可以来思考生命的种种可能,此时便不再有顺境与逆境之分,而能化一切境为喜乐、宁静的心境。

    这种心灵的改变诚然非常困难,有时即使心中明白某些想法是负面的,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不一定能要求自己改变过来。但可以不断要求自己通过学习,通过生活中的磨难所赋予的经验来突破心灵的畛域。

    比如大家平时在某一个环境中工作,这个环境中的同事就是有限的几个。如果你和其中的某个人闹别扭,对他十分看不惯,这就形成了佛教“八苦”中所说的“怨憎会”。越不喜欢的人就越在眼前时时刻刻晃动,就会越发觉得痛苦。有时甚至为了考虑是不是要和对方打招呼,还是当作没看见,都要琢磨好长时间。这都是内心被仇恨所蒙蔽的结果。很多时候,无论使别人误解,还是误解别人,找个时间请她吃一个冰淇淋,和她好好谈一谈,就能够马上和好如初。生活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的大是大非,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呢?

    佛教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能够来到身边,成为同事,那是多么不容易的缘分。缘分有逆缘和顺缘。处在顺缘阶段时,两个人的磁场非常合拍,无所不谈。这时,她就是你所谓的“闺蜜”。顺缘而来的人,可能前世你对她有恩,今生来你身边报恩。人生真有因果,既然顺缘是从前积德所致,今生便不要去积累逆缘,否则来世便会造成巨大的困扰。

    为什么我们到一个新环境,众人之中,只会觉得其中的某一个人特别亲切,特别可爱,气质特别动人,嗓音特别有感染力?可能在别人看来,她也不怎么样。但你就会觉得特别契合,其实,这就是缘的作用。

    心理学家说,每个人的心里对于伴侣或者朋友,都会有一个原型。其实,这个原型很可能就和你无量世以来所形成的偏好和旨趣相投。司汤达在《十九世纪的爱情》中写道,一个男子喜欢上一个脸上疤痕犹存,形销骨立的女子。他非常爱这个女子,以至于这个女子死后,悲痛欲绝。后来,男子又在一个宴会上遇到了一个气质、长相类似的女子,他花了很短的时间说服自己爱上她。后来,这个形貌平平的女子拒绝了他,他花了一生的时间忘记她。其实,那个男子要忘记的不是某一个女人,而是他心中的原型。这个原型因为深重的因缘而被植入内心的最深处,使人难以忘怀。

    人与人的缘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尽量不要去结恶缘。遇到问题,就敞开心胸去解决。解开一个恶缘,心中的一块石头便放下了,便会觉得非常轻松。即使对方暂时不接受,也要持续不断地给予笑容,直到冰山融化。

    人从生到死,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过程。青春,最终会过去;种种不顺心,也一样会消失。每一个今天都会变成昨天,每一个明天也都会变成昨天。所谓“楚王楼台空山丘”,一切有形,最终都要消逝。这就是世界残酷的真相。但是一切有形,又可以化为山川草木,形体改变了,却一样还是某个存在。这同时又是世界美妙轮回的一部分。

    必须要懂得从人生终结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生活,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当下所做的事情,从当下所做的事情来看自己的心态,从自己的心态来反观每一个念头的升起与落下。我们应当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寻找生命的意义。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反思,就不能很好地解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和对方都沉浸在仇恨和别扭的关系中,那为何你不能够比他站得更高一层,主动去冰释前嫌呢?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时,才不会因为人家开跑车,我还在骑自行车而感到不平衡。那时,就会明白,财富与其所承担的风险和压力都是成正比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每一朵花都有独特的魅力,不应当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应当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好好地精进而不要在意外界的毁誉,因为心念产生行为,行为决定状态,状态散发出无限魅力。

    面若莲花的根底

    无论处于怎样的地位和角色,都可以主动将自己的生命展现到最佳状态,工作和生活中要做到面若莲花。这并不仅靠外在的修饰,内在的修养对于气质塑造所起的作用最为关键。

    比如你是一个按摩师,如何在工作中展现出最为自然且自信的笑容呢?这就要依靠对专业的深研。比如很好地掌握人体经络、穴位的架构,深知每一个手法的意义,等等。一个初学者与一位资深的师父,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状态完全不同。要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需要有高远的梦想和坚定的学习力。这种气质,来自内在的完美追求。

    《庄子·养生主》一开始就讲到“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经过不断钻研,最后在解牛的过程中由“术”上升到了“道”的层面。当解牛完毕时,他“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种悠然、释然的审美境界,就是“道”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完全是不懈精进的内心所外在的呈现,决非一日之功。

    惟其如此,在平凡的工作中才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专家是如何锻造而成的?也是不懈积累而成。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将它用在哪里,便在哪里得到收获。这就是一个有心人的所得: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如果能力还不具足,就应该好好把心沉淀下来,凝神静虑,在现有的平台之上学习得更好。文化资本要转化为经济资本,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才能够最终走向成功。内心的修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磨练才能展现出最佳状态。

    生活也是如此,要想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内心就一定要远离愤怒和怨怼。有一次,我在萧山上课时遇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她的一生都在弘扬瑜伽。她和人说话时,举止、表情都充满着纯真,如若少女一般,使人不得不发自内心地欣赏她,而忘却其年龄。这就是童心的奇迹。在她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丽动人,她完全不会抱怨和憎恨别人。她的心是纯粹的,因此身上所散发的就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一般的魅力。

    心念产生行为,行为决定状态,状态散发出无限魅力。

    一个女孩子最忌讳的就是嫉妒心。嫉妒产生不平,不平产生怨恨,怨恨使人状态扭曲,毫无美感。这种对比心一生起,马上就使人忘记自己。此时的心就如同乞丐一般贫穷而一无所有。如何能防止这样的心态产生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和别人攀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正如牡丹高贵,兰花幽香,有何可比?每一朵花都有独特的魅力,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迷失自己的时候,生起嫉妒心的时候,其实最痛苦的就是自己。

    不应当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应当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好好地精进而不要在意外界的毁誉,这才是一个有心者的作为。

    一个有心者,如根系茁壮的树,即使枝条看上去柔软纤细,却不会因为风雨的侵蚀而生长歪斜,他永远坚定而不偏执,精进而又随顺,这就是面若莲花的根底。

    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思考问题,人生就会处处受限。事情的关键并不在于事件本身有多么要紧,而在于能不能将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最好。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才是获得成功的前提与基础。

    从洗马桶到邮电大臣

    人生中所遇见的每一次挫折,每一个问题,都是最大的财富,最宝贵的经验,为什么不选择去接受它呢?“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从前我在普陀山佛学院教书,过着十分简单的生活。每个礼拜只给学生上两节课,其余的时间就看看书、写写字,找朋友聊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回过头想想,却没有很深刻的印象。尽管也带过许多学生,负责过图书馆,但是由于过程十分简单,总是没有办法让自己印象深刻。仿佛模糊之间,几年就过去了。

    回想一下,人生中最令人回味、最有价值的,不就是在当时对那些问题的解决,对磨难的经历吗?

    比如工作中,只有因你的销售额度没能完成,被扣奖金时,才会得到深刻的记忆。其实,如何销售产品呢?顺便给大家几点建议:第一,销售的产品一定要认真试用,记录好使用感受与效果。第二,要清楚解读产品的特色,从研发到销售再到客服,每个环节的特色都要读透。第三,所有用过产品的客户的反映,都要做认真研究。第四,学习销售技巧作为补充。第四,积极向前辈和同侪中的精英学习,不要嫉妒和排斥别人。千万不要看不起那些沟通技巧优秀的同事,不要认为那只是溜须拍马。必须学会赞美别人。

    除了赞美,还要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当客户对你爱答不理时,你就应该要关心她,试图去问问:“你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吗?我可以帮助你吗?”这些都是沟通的技巧,都需要不断地加以学习。

    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心胸开阔,要不断接受他人,接受问题。如此才有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成长。可以随时记录《生活日记》或《工作日记》,把自己一时难以解决的事情记录下来,想想解决的办法;也把自己顺利解决事情的方法记录下来,以便作为今后行动的参考。还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难题放到微博上,也会有人帮你出主意。

    而以上所有方法,基于一点:是否愿意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只要愿意改变、提升、面对,便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每件事都会得到圆满的解决。反之,则永远都没有办法跨过心灵的门槛,永远处于困境当中,难以自拔。

    在日本,曾经有一位毕业于贵族女子大学的女生,刚出来实习时,到了一家高级酒店。那里的主管竟然让她负责清洗马桶。她顿时觉得非常羞辱,但又不好意思当场拂袖而去,就决定先干一天活,第二天再离开这个酒店。当她正坐在洗手间里愁眉不展的时候,她的师父走了进来,教她怎么清洗厕所。她的师父非常认真地将厕所彻底清洗了七次,最后还将马桶里的水舀了一杯,喝了下去。见到这一幕,这位女生彻底震惊了。她从师父的行为中领悟到,无论是多么微小的事情,只要竭力去做,一样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她暗暗发誓,即使一辈子打扫厕所,也一定要扫出世界上最干净的厕所。正是一直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后来她才成为了日本的邮电大臣。

    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思考问题,人生就会处处受限。事情的关键并不在于事件本身有多么要紧,而在于能不能将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最好。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才是获得成功的前提与基础。在完成日常事务的过程中,一定要站到超越所做之事的高度上来看待问题。而不是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天得过且过地生活。注意每一个细节,超越自身的格局,站在宏观、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才能突破小我的局限。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人生的格局=心量+坚持+利他。而我执、嫉妒、猜忌、攀比等则是最应该捐弃的东西。

    这一切归根到底,来自于心如何看待世界,如何面对问题。

    人生修养达到一定境界后,不会拒斥,也不狂热地追求外表华丽的事物,不会刻意追求名牌,也不会因无法攀比别人而感到一丝不快。有修养的人,内心丰足,不会将精神聚焦在物质上。

    聚焦

    所有问题要想解决或提升,都要通过主动学习而获得。一个脱离了学习的人,其人生都会聚焦在一些生物本能的需求上,比如空虚了就会看电视,无聊了就会侃八卦,寂寞了就会泡吧等等。这些消遣方式偶而为之可以,一旦形成习惯,灵性就会遭到严重的毁绝。

    把业余时间投到哪方面,未来的人生就会在哪方面受到巨大的影响。我之所以能够去许多地方讲课,最大的原因就是能持续不断地主动学习。毕竟,所学的佛学专业知识有限,佛学如大海般浩瀚,即使穷尽一生,又能够领悟多少?加之身处现代社会,还要大量学习其他知识。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生修养的追求,一生都不能懈怠。作为僧侣,我们要和社会大众沟通交流,需要学习的技巧和准则就更多了。

    以前上学时,我也很少出去玩耍,80%以上的课外时间全部用来学习。每到周末,就带着两个馒头和一瓶水,到山里去看书,一看就是一整天。置身于自然之中,学习的心态静好而阔达,学习的悟性似乎也比平时坐在教室里高了一大截。毕业时,所读之书已经非常之多,用啤酒箱子装了20多箱,用一辆五吨的卡车才帮我带回家去。

    青春、美貌、财富,都只能拥有一时。带领人生一直在正道上行进如驰的,就是学习。有空时多读一些好书,参加一些培训或者报考一些学位,对未来人生大有裨益。

    不读书,品位会停留在较低层次。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这些都是人作为生物的原始本能,它指向炫目的色彩,指向悦耳的声音,指向美味的盛宴。而卸去一切伪装之后,人之为人的终极意义又在哪里呢?五音、五色、五味,哪一个是你?这时,生活便会完全被感官所驱动,失去了方向。

    人生修养达到一定境界后,不会拒斥,也不狂热地追求外表华丽的事物,不会刻意追求名牌,也不会因无法攀比别人而感到一丝不快。有修养的人,内心丰足,不会将精神聚焦在物质上。

    我身边有一位朋友,婚姻不是很幸福。问他原因,他告诉我说:“当初喜欢她是因为身材高挑,长得非常动人。后来结婚了,发现双方在志趣、理想和性格上的差异实在太大了。她要求我每个月给她三万,我就按数给了。后来,她不满足,又想要开店。可是她并不懂得经营,一切又都要我帮助打理。也不好好带孩子,成天和朋友出去吃饭、喝酒、唱歌……”我回答说:“的确,你们在各方面差异很大。但一个女孩子,把自己所有的青春都给了你,还帮你生了孩子,你就不应该只看到她的缺点,而应该多多地赞美她,帮助她,多想想当初欣赏她的原因。”

    作为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尤其要注重培养高雅的心性。这个社会,在平等的背后,文化资本的积累使得一些与众不同的圈子形成。如果不注重对自己心性、学养的积累,这些高雅的圈子对你而言或许毕生难以进入。但也不要因自己目前所在的环境而感到自卑。只要从现在开始努力,一样可以获得不俗的成就。出身、教育,不是用来否定自己的原因,而是上下求索的动力。

    学习并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生活中说话的方式、走路的动作,微笑的表情都值得借鉴和学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自然中的一切无不值得为之服膺与参省终生。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后,才能大彻大悟。那时,做事情、看问题,无不是清楚明了,历历分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