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为谁学习:给孩子一生的忠告-做学习的主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习主动,走在前面,智力好,自学能力强,于是成绩好;成绩好了,学习更主动,智力更好,学习兴趣更浓,成绩更好,良性循环链便形成了。

    1.在学习时善于把握自己的情绪

    当代许多教育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他们认为,当一个学生对于所要学习和记忆的内容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大脑就会产生兴奋,学习和记忆就会更加主动、积极,不但不会感到这是一种负担,而且饶有趣味,效率很高。理论和实践都证实,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发展记忆力、观察力、创造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动力。满怀兴趣地去学习,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自由地遨翔。

    苏联教育家西·索洛维契克指出:“实验本身表明,满怀兴趣地学习收到了成效,并且要继续下去。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同时也使兴趣更加巩固,直到正常的学习变成习惯。”这种学习法,其实就是要让自己做情绪的主人。获得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情绪。面对同一事物,不同情绪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同样面对明媚的春光,情绪高昂的人会为之欢欣鼓舞,奋发上进;情绪消沉的人则会为缤纷的落花而伤感,为纷飞的柳絮而惆怅。同样面临一座高山,情绪高昂的人会为自己战胜重重困难、攀上顶峰而兴奋激动;情绪低落的人,则会对在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上跋涉感到苦不堪言,而最终望“峰”却步。

    (1)给自己施加一个快乐的意念

    给自己施加一个快乐的意念,暗示法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从身边事、手头事、脚下事开始,从写一个字、记一个词,算一道题,理解一个公式开始。做什么事都给自己施加一个快乐的意念,只要是学校要求学习的知识和科目,即使再不感兴趣,也要告诉自己,这些知识里充满乐趣,决不让低落的情绪干扰自己。快乐的意念施加久了,就成为习惯,成为一种在困难面前也满怀兴趣去思考、去实践的习惯。

    暗示既能产生正面影响,也能产生负面影响。每当学习时,满怀热情,充满自信,心情愉快,自言自语地说:“这门功课很有用,这门功课很有意思!”“我能把它学好!”“我对这门课程充满兴趣!”在头脑中浮现获得学习成功的愉快情境和生动形象;将暗示训练与实际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带着训练产生的愉快心情去学习,效果就会好。如此长期反复练习,就会形成信念,发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2)将学习经验运用到另一相关的情境

    将学习经验运用到另一相关的情境,就是进行学习转移,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例如,一个学会英语的人,学俄语就较为容易;一个会骑自行车的人,学骑三轮车就快些。学习转移涉及很多方面,诸如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动机、态度和兴趣等,对于这些方面的新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转移。原有知识技能对新的学习有时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了新的学习,称为负转移。一般来说,对学习缺乏兴趣大多是指对某一两门功课缺乏兴趣。对此,使用学习转移法可改变这种状况,从而逐渐提高对这些功课的兴趣。学习兴趣的转移应掌握以下几点:一是培养自己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成为个人的中心兴趣,使之成为兴趣转移的基础;二是寻找新、旧科目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就能产生转移的作用,你若将喜欢数学转移到喜欢物理上去,那就分析数学和物理之间的共同方面,两者之间的共同要素越多,转移就越容易产生;三是对某学科学习兴趣转移到有关的项目上去,一个喜欢文学的人,他的兴趣可以转移到与文学有关的各科中去;四是对学习材料的一般理论和原则理解水平越深,学生的知识结构概括水平越高,学习转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五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敏锐而深刻的认识有利于转移。孩子应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自己的学习转移能力。

    2.科学地制订学习计划

    详细拟订一周的学习计划或一个月的计划,贴在书房的墙壁上,的确对激发贯彻计划的意志有积极的作用。但如果不紧紧抓住每一天,认真制订并执行日计划,周、月计划自然就会落空。所以说,每日的学习计划是最重要的基础。

    制订学习计划要科学、周到、切实可行,既要讲究原则性,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要让计划成为一张不能实现操作的废纸。对于孩子来说,因为在校期间必须按照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执行,所以个人制订计划主要是针对自己的课余时间而言的。因此,制订学习计划,必须从科学、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入手。

    (1)将学习与其他各项活动统筹安排

    学习计划自然要多考虑学习的具体安排,但学习毕竟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内容,我们不可能除了课内学习以外,将课余的一切时间都安排在学习上。其他活动无论从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会给学习造成影响。因此,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必须将学习与其他各项活动统筹安排,除了学习、吃饭、睡觉等内容必不可少外,应该把娱乐和锻炼时间也计算在内。使一天的活动富有变化,各有固定的时间和步骤,过一种健康、有规律的生活,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2)解决当前的实际与未来理想之间的矛盾

    计划反映的目标是理想,是一种可能性,其出发点应当是自己的学习实际。制订计划就是要解决当前的实际与未来理想之间的矛盾,将可能转化为现实。因此,目标要高于现实,但不是高不可攀。不少孩子在制订计划时劲头很足,但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实际情况,结果实行起来感到困难重重,十分紧张,甚至于因要求过高而无法实施,使计划成为一纸空文。

    那么,什么是学习的实际,怎样才能切合实际呢?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学习水平的实际,确定计划学习的起点;二是明确可支配时间的实际,确定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三是明确学习任务的实际,确定每天具体的学习安排。另外,还应考虑到学科教学的实际,使学习计划能与教学进度相配合,这样才不会使个人的计划与学校的安排发生冲突,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3)确保重点,兼顾一般

    制订计划要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学习内容却是无限的,所以学习必须有重点。应该确保重点,兼顾一般。所谓重点,一是指学习中的弱科,二是指各学科中的重点内容。每个学生都可能有自己的弱科,有的感到外语较难,有的觉得数学问题较多,制订计划时就应该把这些情况考虑进去。另外,有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因为要参加学科竞赛或希望发展某些方面的特长,在课余时间里还需要安排一些提高性的学习。那么对于这些优秀学生,课余提高性的学习内容,也就应当成为学习计划中的某一阶段的学习重点。

    (4)灵活掌握学习计划

    计划安排一般要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和量化指标,以便于执行和检查;同时也不能过于呆板,没有任何灵活变通。一方面要紧凑,不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也不能好高骛远,排得过满、过紧。要留有余地,排出机动时间,保持一定的弹性和保险系数,以便于应付偶然情况。不过,虽说计划要有灵活性,但原则上必须采取不能变更的态度。因为要想养成习惯,原则上就不能有例外的事情。计划一旦订立,就尽量不要变更,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5)明细目标和任务

    长远计划是明确学习目标的大致安排;当前计划则是具体的行动计划。科学研究表明:将目标和任务明细化,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这就是长远计划要和当前计划相结合的原因。例如,有一个高中学生,化学成绩一直不好,原因是初中化学没学好,他下决心要把初中化学补上。为此,他制订出如下补习计划: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初中化学知识的系统补习;每天在完成各科学习任务的同时,安排一个小时的化学补习时间;然后他将初中化学共六章的内容分配到六个星期去完成,平均每周完成一章内容;而在每周的开始时,先把每章的各节内容大致地分到每一天,使每天完成的内容很具体。这样一来,自己在每天课余时间应该完成的补习任务十分明确,计划学习的时间一到,立即进行有关内容的补习。两个月后,他的化学成绩果然提高了。

    下面是一位同学上学时的作息时间表。

    上午:

    6:20—6:30起床,整理床铺、房间6:30—6:50洗漱,室内健身6:50—7:00早饭7:00—7:30上学路上,思考全天自习安排7:30—7:50早自习8:00—11:30上课,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11:30—1:00回家路上,午饭

    下午:

    1:00—1:30睡午觉1:30—2:00上学路上2:0O—2:40上课2:50—3:00操场活动3:00—3:40上课3:40—5:20课间休息,自习,课堂作业5:20—5:50放学路上5:50—8:50帮做家务,晚餐,看电视或课外书阅读,完成家庭作业,预习8:50—9:30室内仰卧起坐,俯卧撑,洗漱,放松身心,准备休息

    3.提高孩子主动预习的积极性

    大家都知道,一座楼房靠坚实的地基支撑着。二楼又靠一楼支撑着。没有坚实的地基,楼房就岌岌可危。孩子所学的各科知识也和楼房一样,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和体系。新的知识总是建立在一定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学习应该循序渐进。学习其实都是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总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解释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如果在学习新知识时,与之相关的旧知识、旧概念不会了或者遗忘了,那就意味着头脑中的知识序列出现了断裂,或者说学习阶梯中断了,其结果是对新知识不能理解和吸收。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必须预习。通过预习,准备好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为课堂学习扫清障碍。

    孩子在校学习期间,要想有一个高效的课堂学习,必须牢牢抓住课前预习这个关键环节。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阅读教材及相关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在预习的时候,要大体了解书本内容,思考重点,发现难点,注意方法,增强预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预习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不预习,某些内容可能听不懂,一个地方卡住,别的地方可能感到茫然,课后作业困难大、错误多、学习被动、成绩不好。成绩越不好,越没时间或不愿预习,上课越没劲,作业越困难,自学能力越差,成绩越差,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链。

    要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狠抓预习,便是抓住了“牛鼻子”,掌握住了引起良性循环的主动权。

    学习主动,走在前面,心情好,智力好,自学能力强,于是成绩好;成绩好了,学习更主动,智力更好,学习兴趣更浓,成绩更好,良性循环链便形成了。

    如果把课堂学习比作建一座高楼的话,预习则是为高楼打地基,并通过这个打地基工作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有时候,同一班级,听同一位老师讲同一内容,但每个人对新课的理解和吸收水平却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听课的起点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

    有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时匆匆打开课本,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一节课下来有时听懂了,有时似懂非懂,遇到知识障碍就像听天书。有的学生听课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所学新课有了整体的了解,对新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心中有数,听起课来自然得心应手。预习时虽然不能把教材全部弄懂,但是只要努力总能弄懂一些。对自己弄懂的内容,会产生兴趣;仍未弄懂的内容,又会对它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听课,精力自然就会集中到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上。听课时,目的就会明确,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主动。再经过老师的讲解、指点与启发,对知识的领会便可以进入更高的境界。

    通过预习,不仅对新课的内容达到了初步的领会,从而降低了学习新课的难度;而且大大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紧张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当堂消化和吸收。

    另外,预习还会使我们有精力去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当老师讲到预习时已经弄懂了的内容时,可以验证一下对知识的领会是否正确。可以向老师学习考虑问题的思路,看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老师的高明之处。有一位学生在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说:“有了预习这一环节做保障,课堂上我很轻松,思维活跃,不局限于老师讲的或书上的思路。我力求找出问题,想出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要真正理解预习的重要性,必须从一些实际效果中认识它。只有看到了预习给学习带来的真正实惠,才能唤起大多数学生主动预习的积极性。

    由于课前预习,对教材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对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和板书所写的内容,哪些是教材上有的,哪些是老师补充的便一清二楚。记笔记,重点记教材上没有的或自己不清楚的,以及老师反复提示的关键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听课和思考问题上。有一位中学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没有预习的习惯,老师强调记笔记,也不知道该记哪儿,总想把老师的板书一字不落地记下来。结果,经常是我还没记完,老师就又讲起来了,刚要听,老师又去板书了。这样,既没记好笔记,又没听好老师所讲的内容,手忙脚乱的,听课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后来上课之前,我开始注重课前预习,情况就不同了。现在,我也记一些课堂笔记,不过记得简单多了。我把老师提到的重点记下来,而其他次要的、书上有的,我认为听听或者画在书上就可以了。这样记笔记,既抓住了重点,又赢得了听课的时间。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对新知识的当堂消化和吸收,可以避免上课似懂非懂,下课再重新看书学习而浪费时间;降低了复习和作业时的难度,可以节省课后复习、作业的时间;还可以降低作业的错误率,从而节省了改错题的时间。

    总之,课前拿出少量的时间进行预习,不仅使课堂听课轻松、舒畅、效率高,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课后的无效劳动,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因此,课前预习并不是白费精力和时间,相反,它赢得了时间。所以,花一点时间进行课前预习,是非常合算的。

    经过预习,对新课的内容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就要开动脑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讲到一个新概念,就想一想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与它相关的概念有哪些;讲到定理,就想一下它是怎样推论出来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等等。有时预习得比较好,对所讲的知识比较熟悉,就可以跑到老师思路前面去,想一想下一步他会怎么讲,然后在继续听讲中加以对照。

    4.准确把握系统复习的技巧

    复习非常重要,只有通过系统复习,才能使知识概括化、条理化,真正“串”起来,如同串珍珠般。

    (1)认真阅读

    阅读就是围绕复习的中心课题,认真地看书、看笔记、看作业和试卷等。通过阅读使掌握的知识迅速回到曾经达到过的水平。当然,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弄懂,发现了没有记住的知识要想办法记住。

    在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以大纲为依据,以课本为主,围绕课题这个中心,着重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领会。二是阅读前,尽量采用尝试回忆的办法,先自己考考自己,看看独立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拿张草稿纸,在上面把回忆的线索写出来。如果坚持把回忆和阅读结合起来,并坚持多思考,阅读时就会更加专心。三是阅读速度要根据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来决定,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凡是学得较好的部分,就可以很快地过一下;掌握得不太好的部分,则要多花点时间,并留下记号,以便在以后学习时提醒自己。四是在回忆、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要随时想着怎么把自己的思考成果用笔记形式固定下来。有了好的想法要随时记下来,作为下一步整理复习笔记的原始材料,因为系统复习的过程比较长,好的想法不随时记下来,复习到后面就可能把前面的忘了,这很可惜。总之,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俯而读,仰而思”,并以思考为主,阅读和回忆都是为了促进思考,至于下一步制作的复习笔记,就是这一阶段思考的成果。

    (2)整理复习笔记

    整理笔记是指整理出系统复习的笔记。通过艰苦的思考,终于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知识,应当十分珍惜这个学习成果,并及时用复习笔记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使这些思考的成果可以长久地保存下来。

    有了复习笔记,可以使学习保持连续性,再复习时,就可以迅速回到曾经达到过的最高水平,以此高水平为起点,可再进行更深一层的学习。这样,复习笔记变成了学习进程中的“里程碑”,从而保持了学习的连续性,避免学习时一次又一次地简单重复。

    有了复习笔记,有助于实现知识由“繁而杂”向“少而精”的转化。不少学生经过一次次的努力,终于把厚厚的一本书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笔记;把一个复杂的专题变成了一张系统表;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变成一张比较表;把不易记忆的内容改造为醒目的图示;把复杂的内容变成了一张关系图。总之,把书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描述变成了各式各样的笔记形式,如果再使用彩色笔就更加醒目了。

    有了复习笔记,时常拿出来看看,可以起到提纲挈领、强化记忆的作用。因为一看复习笔记,就能迅速抓住知识的全局、重点、难点以及内在联系,又由于是自己整理的,印象深刻,所以是一份极难得的“备忘录”。

    有了整理复习笔记的愿望,复习起来就会更加专心。因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怎样把已经形成的“知识之网”,用最形象、最简明、最醒目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考虑本身就推动了复习时的思考。没有整理复习笔记的愿望,系统复习时就容易分心。

    整理复习笔记时,应当注意些什么问题呢?一是复习笔记要能反映知识的系统。应重点把概念和原理的联系和区别反映出来,做到一看复习笔记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某个专题知识,换句话说,就是要把“知识之网”展现出来。二是复习笔记要适合自己使用,具有个人的特点。自己掌握得好、记得牢的地方,笔记上要简单些,甚至只有一两个字表示一下即可。而自己掌握得不好、记得不牢的部分,要详细一些。因为是自己看的,所以还可以用一些符号、简称,使之更加好用。三是保存好笔记,以便随时取用。复习笔记既是自己心血劳动的结晶,又是知识的精华,一定要保存好,以便随时取用,这比“储存”在头脑中更可靠。经过多次使用,直到熟记为止。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复习笔记,正是为了最终不要复习笔记。学习优秀的学生正是在反复的学习过程中,随着认识的深入,而使笔记越来越精练,直到抓住了知识的精髓,完全离开笔记为止。不少优秀学生在考试前,翻翻平时整理好的高度浓缩而又经过升华的复习笔记就行了。他们显得很轻松,这种轻松正是平时的辛苦劳动换来的。当然,也有一些学生考前手忙脚乱,面对一大堆书本、笔记,茫然不知所措,这与他们平时不搞系统复习,不整理笔记,只靠考前突击有密切关系,因而难免陷入被动的局面。

    (3)做习题

    阅读和整理主要是为了解决知识的深入领会和巩固的问题,当知识系统化以后还该干什么呢?要做一定数量的习题。通过做习题去发现问题,然后再深入地读书钻研、加深领会,继而再做题,这个过程是可以不断深入进行的。不少学生自认为复习得挺好,可是一做题,就知道自己的肤浅了,从而促进了对问题的钻研。

    在系统复习时,适当做点习题,可以培养运用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每做好一道题之后,要注意回味一下,整理出解题的思路,逻辑关系和划分好题目的类型等,以便举一反三,提高解题效率。当然,在练习后,还要认真地把自己曾做过的与专题有关的全部习题进行分类整理,这项工作在系统复习的后期进行为好,整理后再做有关习题,会感到容易得多。

    此外,现在的重大考试,题量都比较大,如果知识的掌握不熟练,在考场上就往往完不成任务。因此,对自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不仅要弄懂,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会运用;不仅要会运用,还要能熟练地、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5.及时、高效地完成作业

    有些孩子往往把做作业看成一种负担,草草做完,交上了事。正确的方法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先复习后作业,认真审题,细心做题,仔细检查,耐心思考,独立按时完成作业。

    复习是做好作业的重要环节,只有复习得好,作业才能做得好。做作业前,先把老师这一节课所讲的内容认真地看一看,弄清基本原理和概念,想一想这一堂课讲了哪些内容、原理、概念?提出了哪些定理、公式?这些定理、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有何意义和作用?互相间的关系是什么?特别是对例题要明白、清楚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解题思路是什么,突破口在什么地方,等等。这些问题弄清楚后再去做作业,作业才能做得既快又准确无误。

    做作业第一步就是审题,连题都判断错了,作业内容就全错了。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如此。认真审题就要多琢磨,细推敲,深思考。审题时首先要弄清楚题目的内容,所给的条件,有什么限制,什么要求,需要联系哪些知识,等等;其次要考虑好解题思路、方法、步骤,要善于把一道题分成几个部分,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分清其中的已知和未知,弄清各部分的联系,设计好整个解题步骤,一定要让自己做到不明白题意不做题,不清楚方法步骤不下笔。

    做题是表达思路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既动脑,又动手。做题的关键是要保证“规范”、“准确”。要做到这两点就要求学生认真地抄好题,书写格式必须正确、规范,严格按照各类题的解题要求,仔细演算解题的每一步,得出正确的结果。只要平时做题认真细致,步骤完整,思路正确,表述严密,准确无误,考试时才能照这种良好的习惯进行。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消化、加深和提高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学生必须有独立做作业的习惯。所谓独立,就是亲自动手,自己思考,自己解决和自己完成。

    做完作业后认真检查,是保证作业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作业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和问题。因此,作业做完之后,一定要在认真检查之后再交上去,这样就避免了作业中的差错和漏忘。作业检查一般分三步进行:一是检查题目是否抄对;二是审题是否正确;三是运算是否正确。平时做完题要认真检查,考试时做完题更要认真、细致地检查,因为检查是排除和发现错误的重要方法。

    作业完成之后,一定要耐心地再思考一遍,想一想做这一道作业题用了哪些概念、原理、公式,这道题和例题有什么关系,和哪些题有联系,有什么特点、规律可寻,稍加变化还能变成什么样的题,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等等。这样才能把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系统掌握、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目的。

    老师批改完作业发到手之后,一定要尽快翻阅,认真分析,耐心反思。对做对的题目,想一想是采用什么样的思维和方法做对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题能不能触类旁通;对做错的题,要找出做错的原因。做错题一般有三种原因:一是由于慌张、马虎、粗心大意而搞错;二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弄错了概念、定律、公式等;三是思路不对,小题大做。属于第一种原因,就要警告自己以后做题要多加小心;属第二种原因时,就要在预习、听课和复习上下工夫,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后再去做作业;属于最后一种原因者,就要认真钻研和分析例题,明确解题方法。只有经过分析反思,才能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今后再有类似的错误发生。

    有的学生是因贪玩而未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是对学习无兴趣而未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是因为能力限制完成作业有困难而未完成作业。无论是属于哪些情况,都不能养成拖沓作业的习惯。当天的学习当天完成,明天还有明天的学习任务,困难只会越积越多。克服作业拖杳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天天督促和要求自己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

    6.审题与解题是做好作业的关键

    审题是做好作业的第一步,也是做好作业的关键。不会审题或没有审好题,必然会为解题留下障碍或麻烦,甚至会导致解错题或返工。因此,每位同学都应学会审题。

    解决任何一个具体的问题,首要的一步就是认真审题。能否正确审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能否迅速、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不少同学做题常感无从下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审题。

    (1)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

    实际上,因为看错题而做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老师出了个作文《我和我的老师》作为寒假作业,作文时间本来很充足,不少学生写完以后也很得意,可是发下作文本一看,分数很低,为什么呢?不切题。因为根据题意应当写三点:写老师、写我、写我和老师的关系。这三个方面,重点应写我和老师的关系。可有不少学生只写了“老师”,因而就不切题了。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写成的文章,结果不合题意,问题就出在审题上。

    应该接受教训,认识到审题的错误,正是由于平时没有养成好习惯而结出的苦果。造成审题错误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单纯任务观点太强,做作业图快,不讲质量,以致忙中有错;有的是对概念或原理掌握得不好,分辨不清,以致张冠李戴,造成错误;有的语文水平太低,看不懂题,如把异同点理解为不同点,使题目少答了一半;有的喜欢套题目,结果往往把貌似而实质不同的题目看成是自己头脑中的那些固有的题型,以致所答非所问等。一定要客观地,原原本本地,稳稳当当地把题意搞清楚,这是审好题目的第一步。

    有一些问题本身便隐藏着解题条件,只有深入发掘这些隐含条件,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另外,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习惯用语”。这些“习语”往往出现在题目的文字叙述中。熟悉这些习语的特定含义,就常常成为读懂题目、挖掘隐含已知条件的关键。

    (2)运用学过的知识启发审题思路

    运用学过的知识启发审题思路就是在分析题目的基础上,能将有关的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能把题目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也能与过去解题时用过的有关思路和方法联系起来。

    运用有关学过的概念和原理,就可以发掘很多潜在的条件,为解决问题打开通道。只要对与习题有关的概念和原理领会得深刻,记忆得牢固,就可以从习题的已知条件中引出很多其他条件,使问题迎刃而解。

    有些学生之所以解不出习题,就是因为不能将知识系统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如果能把题目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那么,只要抓住了关键的部分,就可以凭着这种联系,使问题一个一个地得到解决。如几何中常用的综合法和分析法,就是把已知和未知一步一步联系起来的解题法。

    善于归纳同样重要,如果平时做完作业后,善于比较归类,那么在做题时,就容易和过去用过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联系起来。如果平时做完作业后,不善于比较归类,那么这种联系就难以建立起来。

    有时因为题目比较复杂,为了思考方便,可以把审题的过程画成简图,这样使思考有了支撑点,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这对分析问题、寻找联系点十分有利。实际上这正是运用学过的有关知识,对题目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经过这番工作,解题的捷径就容易展现在纸上了。

    (3)摆脱定势思维

    审题的一大任务,就是对某问题涉及的基本知识逐一分析后,从逻辑的角度挑选和整理,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克服头脑中已形成的“定式思维”的消极影响。有些同学往往拿起题来就先想到和哪道例题或已做过的题相似,然后就机械模仿那道题的解法来解。殊不知,每道题都有其具体条件,这样硬套常常会碰壁或有所失误。

    如今各类学习辅导的书籍可谓堆积如山,各种习题集、练习题汇编等应有尽有。但我们究竟应选择什么样的课外辅导书呢?比如,数学这门课,选择“题解”类辅导书,对我们很有帮助。多看题解的一个好处,是它把一种类型的题目归列在一起,然后给出不同的解答方案。比如说这一种类型的题目一共有几种解法?哪一种解法最省时间?在缺少什么解题条件的时候最适宜采用哪种解法?要求证什么,解答什么样的结论时一般采用哪种解题方法?并且,每当看完一章内容的时候,就静心想一想,归纳出那些值得注意的要点。一般而言,题解中列出的变化只要你弄懂、弄透了,就足够应对作业和考试了。

    看题解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题解中有时会列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使你通过对这些题目的了解和接触,积累解答这类题目的经验。如果你是一个基础较扎实的学生,那么无须花费很多时间,只需了解一下它的解题思路和基本步骤,这样万一高考时碰到了很难的题目,就不至于无所适从。有人说学数学不需要记忆,这是不对的。有时候题解书上会列出一些很关键、很基本的公式和数字,不妨硬记一下,这对提高你的解题速度是大有裨益的。

    既然多看题解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具体地说,应该看哪些题解呢?又应到哪里去找这些题解呢?一般来说,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自己买一些。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都应尽量地利用图书馆,因为图书馆的书浩如烟海,应有尽有。往往是你觉得自己手头这本书不错,可到图书馆一看一比较,才知道还有更好、更合适的参考书。

    7.学习时,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关怀

    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往往是用命令的口气让孩子去读书、去学习,成果孩子不听话,家长还会训斥和责备,令很多孩子提心吊胆。虽然如此,很多父母还是抱怨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事情。其实,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结构,对孩子读书的教育要以鼓励、引导为主。相比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严厉的教导,鼓励和赞赏的话语更容易深入孩子的心灵。

    有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3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老师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一点落泪。“老师表扬了你,说孩子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够坐3分钟了。别的家长特别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你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第二次家长会,老师说:“全班30名同学,这次你儿子数学排29名,我怀疑他有智力问题,最好带他到医院看一下。”回家的路上,她哭了。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时,她振作精神:“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你能够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些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亮了。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起得都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她还是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高中毕业,儿子把北京大学招生办的录取通知书送给了妈妈,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她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聚集在内心的泪水。

    孩子的特点是好奇、幼稚、缺乏自信,他们对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非常在乎,渴望得到大人的肯定。

    一位教育学家充满感情地说:“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这位教育学家的女儿婷婷一生下来就双耳全聋,3岁半开口说话,23岁时成为中国第一位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的聋人留学生,之后毕业于波士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孩子的教育上,态度很重要,态度是最好的方法。态度,说简单点就是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人人都需要赏识,孩子更是这样,所以家长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鼓励孩子,让孩子快乐,千方百计甚至无中生有地表扬孩子,给他一种好的感觉,他就会往你要求的道路上走。要对孩子有信心,不要只看到眼前,对一棵幼芽的赞美会让你获得累累硕果。在阅读书籍方面,家长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大环境,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地把鼓励和称赞的话送到,让你的孩子发现读书是一种顺利而且有趣的体验,在他心中树立起阅读的自信心。

    既然家长是要鼓励孩子阅读,那么肯定是不希望孩子讨厌阅读。但是想一想,孩子如果每天回家都听到父母说“好好学习去吧!”心里该是多么厌烦!他会觉得父母除了关心学习,根本不在乎他本人。这个时候,他对读书哪里会有好感呢?

    鼓励孩子学习,首先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认为他可以做得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行,除了读书,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要太劳累,不要太强迫自己。孩子听父母这么说,感受到的不仅是鼓励,还有来自亲人的最真诚的关怀,这会让他心里觉得温暖。同时,学习带给他的压力也因此而化解了。

    当然,鼓励孩子阅读,也并不是光讲道理就行得通,还得就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孩子特别贪玩、调皮,父母就要因势利导。比如孩子玩累了,可以对他说:“歇一会儿,去看看书吧,做完了作业再玩可以玩得更开心。”

    有的孩子内向,或者成绩不好,每天一回家就只顾着埋头苦读,父母就必须想办法让他多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带他出去玩,让他减轻学习带来的心理上的负担。孩子做完了功课,你可以对他说:“现在功课做完了,你可以出去玩会儿,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样明天才有精神学习新的功课呀。”或者说:“学习是很重要,但是不用这么拼命,咱们不急,一点点来。该玩儿玩,该学学。”总之,尽量减轻孩子的压力,让孩子有空闲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8.对自己负责,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很多孩子在学习上都缺乏自主性,总是要让父母三催四请才肯学习,以这样的态度去学习又怎能学好呢?只有从小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积极进取,取得好成绩。

    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没有人要求、强迫你,自主而且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学习同样如此,只有自动自发地学习,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很多家长已经习惯这样的唠叨:“快去学习!怎么还有心思玩啊?”“都快考试了,怎么还不抓紧时间看书?”其实,诸如此类的“学习!学习”的命令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因为学习是个人自己的事情,外界的催促和逼迫并不能产生根本性的作用。

    学习就是充分发展自己,而课堂教学为你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当充分珍惜课堂学习的条件,自动自发地学习,它会使你受益无穷。

    学习不能靠别人的督促,而是靠主动的心态和求知欲。许多学生在学习时被人催促学习,可能会有逆反心理,不听家长的劝告和要求,不太想做老师布置的功课。学习通常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样一来,学习效果显然不够理想。事实上,没有比做作业更好的复习方式了。与其勉强做功课,还不如主动、积极地面对,这样有助于巩固基础。其实,大部分的考试题都出自于作业。

    让父母不再为了催促你的学习而NB021唆,也不需要靠别人强迫,才能自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以后做作业和复习功课,甚至连预习也都能自动自发地做好,这不但能培养独立自主的信心,同时也能提高学习的成就感。

    现在不少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在当被问及“为什么学习”时,不少学生的回答是“父母要我来读”,也有学生回答“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甚至有的学生说“我来上学是因为我爸妈要求我出人头地”,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必然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而处于被动、消极状态。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说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追求的理想,但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取得一个好分数,以求将来进一所好学校,谋得一份好职业。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祟高的人生理想,是我们不能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最主要原因。

    周宇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可是自从上了初中,学习成绩却急转直下,他的父母非常着急,但是自己的孩子又绝对不是那种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实原因也不难发现,上小学的时候,孩子大多跟着老师和家长的指挥棒走,只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一定会是一个好学生。但是初中和小学不同,初中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

    调查表明,一些孩子不爱学习,或者是学习不刻苦,知难而退,他们的学习动机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在家长与学校的压力下学习,他们的学习目的或者是为了让别人能看得起自己,或者是为了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得到老师的重视,或者是为了升学、考试,等等。

    无论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发展,还是为了报答父母等,都是把学习当做一种手段。从这一点来看,孩子们在面对学习的时候,有可能欠缺主动性。我们之所以说“有可能”,是因为有的孩子在一些目的的驱使下,也会很努力、很主动地去学习,但这种学习是存在某些功利目的的,这些目的在一段时间内的确可以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主动学习。但这种主动性的动力来源却未必能够长久。当他们的功利性目的达到以后,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渐渐消失。

    也有一些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之后,他们或许感到自己力量微薄,当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达到想要的学习目的时,也有可能把一段时间的主动学习变成被动学习。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才看到那么多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无奈地学习,被动地学习,有的孩子甚至为此而逃学。

    在各种学习目的中,唯有以知识作为需要,才能让自己真正热爱学习、主动学习。也就是通过学习和获得知识本身,学习者就能得到满足,知识本身就是学习的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当快。研究表明:科技资料的“老化半衰期”物理学为5年,化学为3年,电脑硬件的更新期为2年,软件为半年到1年。由此可知,人的知识老化是相当快的,每个人在一生中,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以适应工作上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在迅速发展,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大,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不断地变革,竞争日趋激烈,谁都无法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知识宝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终身学习。在年少时期,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人格特点,不但有利于这一时期的学习,也学会了如何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的挑战,搏击世界潮流,体现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为终身学习、毕生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记住,没有哪个人会因被动学习而始终取得好成绩,在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的孩子将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烦恼,所以,从小养成自动自发的学习习惯也是在对自己负责。

    9.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更重要

    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信息时代,所以学会如何学习对于我们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以及提高自身素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科学预言家托夫勒曾说过:“在21世纪真正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掌握学习的方法,会不断激励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和信息,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有能力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绝大部分的学习是通过阅读开始的。当然,任何人都可以宣称:“我用不着阅读这些东西。”是的,没有人强迫或要求你阅读这些东西。如果你的梦想是获得成功,那么,有太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时,你必须认真去学习。对于那些只想得过且过、知足常乐的人来说,信息时代对他们没有丝毫压力,他们完全可以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可是,当面对社会的进步或日趋激烈的竞争,他们就会不知所措,完全失去方向。如果出现经济危机,他们将是第一批失业的人,而且他们一旦失业就很难重新就业。

    当然,在现在的城市里,充斥在各个贫民窟的人们,许多都是这样得过且过,一点都不想通过学习充实自己的人。但是我们要清楚,想在信息时代站稳脚跟实在是不容易,在经济繁荣的时候,谁都不用担心什么;可是在经济出现周期性衰退时,仍然想不被形势抛下,人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英语,不仅要能够熟练地阅读,还要能流利地听、说和理解,流利的英语是让自己跻身社会上层的钥匙。除了英语,还需要了解关于经济的许多知识,这对于了解市场经济中的现象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必须具备有关财务、税收等知识。虽然你并不想成为一名会计或是秘书,但是了解这些便于你掌握整个行业的经营情况,以便你将来重新择业时心中有数,而不致盲目抉择。这些东西构成你的知识背景,你必须随时准备着阅读大量的材料,或是用你曾经阅读过的大量材料来使你的工作更加出色,从而得到升职的机会。所以,快速阅读对于我们是何等的重要!当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要进行学习时,我们更要认识到进行阅读革命的重要性。因为不会阅读的人真的是太多了!因此,如何提高阅读的效率,使阅读速度能在传统的阅读基础上提高几倍到几十倍,这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有所帮助,而且对于我们步入社会的青年也有启迪作用。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掌握这么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和情感能力。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么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那么他们就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获取力量,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不会被随时抛下。很多时候,由于阅读的艰难,许多人放弃了读书。试想,忙碌了一整天,无法找到充裕的时间来完整地阅读整本书,于是宁可把自己泡在电视里面,也懒得拿起书本。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现实时,我们就要努力使自己适应社会现实的要求。阅读方法的提高、阅读质量的提高,其实也就是自己聚敛人生财富的效率的提高。当我们自己获得了充实和力量,那么知识和技能的财富就会变为就业的保险单,如果我们能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同样的时间能够阅读几倍的文献资料,无论在拓宽思路,还是设计研究方案中都能比以前更胜一筹。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已经和将要获得的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人以为大学毕业后就可以永远告别学习,那么,等待你的命运将是随时准备着被时代抛弃。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重要一步。如何快速而高效地阅读,如何增强阅读过程中理解和记忆的水平,这是本书要告诉你的,也是这个时代要求你的。

    10.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孩子愉快、轻松地读书

    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有意义的事物本身在情绪上引人入胜而引起的,如一场好电影等。间接兴趣是由于事物或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其本身而使人感到其重要性所引起的,比如一个学生对学语文缺乏兴趣,但当他认识到学好语文可以促使其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他便会逐渐对其产生兴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当一个人兴趣盎然时,会产生良好的情绪,这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是有志之士成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它深深地吸引着无数著名的科学家、作家或艺术家去完成自己毕生所追求的事业。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并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自己对知识的兴趣。

    从前,有一个国王,老年得子,但这位小王子不肯专心学习,很让国王头疼。国王心想,唉,自己越来越老了,很快就不能再管理国家了,可是我的小王子还是什么都不肯学,将来他可怎么治理国家啊!我得好好想个办法让他热爱学习。

    有一天,老国王看着儿子,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国王把小王子叫到大殿上。大殿边上站着一名侍卫,像在托着什么东西,一动都不动地站在那里。国王对王子说:“我亲爱的儿子,刚才邻国送给我们一只神奇的鸟,你看,我让侍卫拿着呢?”

    “什么,神奇的鸟?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啊?”王子跑了过去,左看右看,什么也看不见。“你当然看不见了,因为这是一只神奇的鸟啊!一只看不见的鸟,我要你为这只鸟盖一座合适的鸟屋,放在御花园里。”“什么?可是亲爱的父亲,我看不到鸟,怎么知道它有多大,怎么给它准备一个合适的鸟屋呢?”小王子着急地问。

    “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是去问问国师吧。”说完,国王就走了。小王子很犯愁,于是就把国师叫到自己的宫殿里。国师听了小王子的话后,说:“小王子殿下,我虽然活了这么久,可是也没见过这种神奇的鸟啊。这样吧,宫里的藏书处有许多书,明天开始你就去那里查吧,也许会有关于神奇的鸟的资料的。”第二天,小王子一大早就跑到了藏书处翻起书来,可是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一本有关于这种鸟的资料的书。可是,小王子似乎渐渐忘了这件事情,因为他被书里的内容吸引了。他从书里知道了世界上有好多种鸟,最小的是蜂鸟,最大的是鸵鸟,还有会说话的鸟,小王子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国王偷偷派人来看,看到小王子这样认真学习,国王很高兴。日子久了,国王把小王子叫了过来。国王问他:“孩子,你的鸟屋做好了吗?”“没有,父亲。”小王子说,“我很抱歉,因为藏书处的书太有意思了,我看得入迷了。但是,我也没有白看,我已经认识了许多鸟,总有一天,我会找到这种鸟的资料的,那时候就可以做鸟屋了。”

    国王很高兴,走下王位,拍着小王子的肩膀说:“亲爱的孩子,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不是真想要你做鸟屋,我是想要你知道学习是一件快乐而且有用的事情。”

    今天的青少年中,很多人都在思考:为什么我对学习没有兴趣。其实,人们的任何兴趣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影响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英才的培养,往往是从对某种事物有兴趣开始,发展到对它产生了浓厚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到志趣,决心终身从事该领域的探索与研究。青少年处在重要的学习知识阶段,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则对今后成才关系重大。

    读书时,一定读什么或一定不读什么,不该由别人去决定,而该由兴趣决定。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内容过于干涉,如一看见孩子读幽默故事、武侠小说就加以阻止,要求孩子读名著。我们要知道阅读名著需要一定的阅读基础,对处于阅读初级水平的孩子来说未必适合。家长若迫不及待地让孩子读名著,孩子因为难以理解,而对名著产生厌恶情绪,结果适得其反。还有的甚至规定孩子读书时一定要摘好词好句或写读后感,结果导致孩子把读书当做一种负担。其实,如果把读书等同于摘抄、在书中圈点画问,写读后感就是钻牛角尖了。试想一下,孩子一开始读书就碰上这些枯燥无味且带有强迫性的要求,很容易对读书产生厌倦情绪,读之无味,还可能会打消读书的念头,这与家长本意背道而驰。成人尚且喜欢寻一处幽静的地方喝茶看书,悠然自得,为什么偏偏要孩子看书,就要正襟危坐,还要写无感可发、无言下笔的读后感呢?因此,给孩子阅读的自由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对初接触阅读的孩子更是如此。

    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

    孩子要经常到阅览室,浏览书架上摆放的那些五彩缤纷的画报、书刊,当孩子注意到阅览室里读者的表情,就知道书里有好多好看的故事,大家喜欢看,感觉到人们渴求知识的心情。此时,不妨让孩子挑选自己喜爱的书,并赞赏他选的书,使孩子感到挑选书籍是一种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晚上,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洗碗,她才几岁的儿子独自在洒满月光的后院玩耍。年轻的母亲不断听到儿子蹦蹦跳跳的声音,感到很奇怪,便大声问他在干什么。天真无邪的儿子也大声回答:“妈妈,我想蹦到月球上去!”这位母亲并没有像其他的父母一样责怪孩子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瞎想!而是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呀!”这个孩子长大后真的“蹦”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上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此外,父母尽可能腾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鼓励孩子把书上看来的故事或知识讲给别人听,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故事能引起别人的兴趣时,就会感到很自豪,由此激发进一步阅读的愿望。如饭桌上、散步时都是我们和孩子交流的最佳时机。当孩子在讲话时,我们要认真地倾听,对孩子每一句话都适时地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用非常赞赏的眼光看着他。有时,还需要用言语给予鼓励,如“你真棒!小脑袋里竟然能装这么多东西”。人们常说只有努力,才会成功。其实不然,对于孩子来说,只有成功才会去努力。也就是说孩子只有在阅读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才会去努力。因此,家长若能对孩子在阅读中的发现表示惊喜,表示兴趣,并加以赞赏,让孩子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进一步激起其获得更大成功的欲望,增强孩子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培养读书兴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过程,专家认为这个过程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直观兴趣阶段;二是自觉兴趣阶段;三是潜在兴趣阶段。

    直观兴趣阶段对于有读书兴趣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问题。但是,对于那些没有或缺乏读书兴趣的人来说,则需要认识一下培养读书兴趣的重要性。不但要他们真正懂得:知识就是力量,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积累知识,就会在工作中不断碰壁。还要让孩子知道:很多知识都被保存在书里,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前人学以致用的经验。要诱导他们结合个人爱好,读那些有益的书,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然而,由于直观兴趣的不稳定性,它易起易落,如不及时进行鼓励,不继续坚持,就很可能会来如烟,去如风。自觉时期的读书兴趣,已经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兴趣。它不仅伴随着感性的读书爱好,而且还包括了在感情支配下的记忆与联想,由求知向思维推进。这时的读书兴趣,具有了自觉性、主动性。譬如说,一个对技术非常感兴趣的人,在得到一本有关的技术书时,必然会一睹为快。他会带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产生浓烈兴趣的同时,分析书中的理论是否成立,数据是否准确,是否在实际中可行,并且,自觉地、积极地向更深的层次开掘。

    试想,当你读书的兴趣达到了孜孜以求的“好之者”阶段,并进入了自觉兴趣的境界时,你还会“厌倦”书吗?

    11.好奇心促使孩子思考学习中的问题

    一般而言,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培养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后者的产生必然会使孩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产生与培养同环境刺激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环境是激发和培养好奇心、求知欲的必要条件,而单调、枯燥的环境则会抑制和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创设适宜的环境对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为重要。所谓好奇,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而兴趣是阅读入门的向导,成才的起点;同时,好奇心还会引导孩子去思考书本中的问题,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所以说,要训练孩子的阅读能力,首先就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求知欲。一个对万事万物都冷漠的孩子,很难想象他能有兴趣完整地阅读完一本书,并进行思考。

    我国早期教育家从教育实践中得出结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充满着学习欲望的人,把学习当做乐趣的人,才能保持着充沛而持久的学习,才能学有所获。然而,现在的孩子,他们有着优厚的学习条件,肩负着父母的希望,甚至是家庭的全部,但让父母头疼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孩子缺乏求知的兴趣和动力。

    求知的欲望人人都有,为什么现代社会孩子的求知欲望会变得如此的淡薄?难道真的是孩子的问题?我们看到,当孩子接触新事物的时候,都会有着强烈的兴趣;当孩子掌握某项技能的时候,都会充满无限的自豪;当孩子初次上学的时候,都会对学习有着浓厚的求知欲。但是,所有的一切,对于现在的许多孩子来说,都宛如潮水一般,来势凶猛,来得快,去得更快,就是家长常说的“三分钟热情”。但家长想过没有,孩子的热情,孩子的求知欲望为什么如此短暂?

    南方某县,有一少年叫小明,7岁上中学,12岁便以高分考进大学,17岁又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20岁肄业回家,一事无成。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1983年出生的严永明2岁就掌握了100多个字,儿子的过人才智,极大地膨胀了母亲的理想。母爱从此像掘井机一般没日没夜地挖掘着他的潜力。在他的生活中,除了书本,没有伙伴,也没有玩具。当孩子想和正常的儿童一样,渴求自己的爱好时,却被母亲斥责为不务正业。儿子稍微不服,就被“武力”制伏,丈夫干预也无济于事。当孩子学习的潜能被过早地消耗殆尽,当孩子不得不脱离父母而独立面对现实生活时,学习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集于他一身,使他无法面对现实生活。

    因此,关键在于如何长久而稳定地让孩子保持持续性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1)帮助孩子构建良好的学习心态

    心理学家说:我们一定要帮助儿童张开眼睛,打开耳朵,挥动双手,使儿童能认识环境,以至创造环境。父母要充分重视、相信孩子,帮助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对孩子保持一种积极、鼓励、宽松和耐心的态度,做孩子学习欲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鼓励孩子每一点进步,允许他们失败、犯错误。达尔文和爱迪生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他们父母对孩子那种亲切和蔼的民主氛围是分不开的。

    (2)唤醒孩子的求知欲

    心理学家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个体社会出现“惊讶”、“疑问”,产生探索的兴趣。孩子从呱呱落地,他对周围环境是一个逐步的认知过程,一切事物对于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新奇的,并且随着活动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发展,他会主动接触他不太懂的新事物,产生好奇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如果长久地处于一个相对独立和单调的环境,就会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疲惫,他的好奇心和猎奇感就会逐渐消退。因此,父母要努力挖掘周围环境的教育资源,为他提供大量的观察机会和观察对象,满足他的好奇心,唤醒其学习需要。

    (3)家长富有趣味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提问则是孩子求知欲发达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往往会提许多成年人看来是十分幼稚可笑的问题,太阳为什么会发光?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这些看似平常不过的问题,但却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是求知欲望的具体表现。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应抱着积极欢迎的态度,要专心倾听,耐心解说,切不可对孩子的提问抱无所谓的态度或露出厌烦的情绪,不仅对孩子的问题要热心,还应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富有趣味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其实,有些问题不必立即答复,有些问题父母也不一定能说得清楚。因此,不妨和孩子一起探索,共同寻找答案。这样既鼓励了孩子的求知欲,更培养了孩子的能力。

    此外,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而游戏就是生活的模拟,孩子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既然孩子有着参加游戏和各种获得的本能,父母可以利用这个动机去诱导他。事实上,孩子参加他最喜爱的活动时,情绪愉快,注意力集中,大脑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产生好奇感,激发求知欲。

    12.读书的习惯影响孩子全部的求学过程

    当今社会,很多做父母的抱怨说,现在的孩子学习任务越来越重,我们也知道如果为了学习减少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的。有没有一些方法可以让孩子提高阅读速度,既能感受到阅读乐趣,又扩大知识面,一举多得呢?

    当孩子小的时候,读书大多是随意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大,的确需要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些指导,教孩子一些技巧,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读书习惯。首先父母要学会让孩子改变一些观念,如现在你的阅读速度实在是太慢了,要改变并不难;如果你渴望读快一点,你真的就能够读快;阅读速度可以成倍、成十倍提高,一目数行并不是天才的专利;阅读速度的提高与理解文章内容没有根本上的矛盾。

    另外,及时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阅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如眼睛距离书本很近;默读的时候总是轻声地读出声来,或者虽然没有声音,但是感觉到喉结在动;歪着脑袋,躺着或是伏在桌子上阅读;喜欢一口气读几个小时等。这些习惯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眼睛距离书本很近,一是损害视力,二是极大妨碍了读书的速度。眼睛应该距离书本远一些,以一尺左右为宜。因为眼睛离页面远,眼睛看到的视野就越宽阔,视网膜成像的文字就越多。这样一来,一次摄入的文字不再是一个字、一个词语或几个词组,而是整段甚至几段。只要养成习惯,一目几行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朗读出声音是阅读速度慢的另外一个阻碍。我们比较看电视和看报纸就知道,听电视一分钟播报的新闻大大少于我们一分钟阅读报纸的文字量。如果在阅读的时候出声,理解速度就大打折扣。因为大脑接受信息通过了声音这一个环节,如果不发声,当然就少了一个发声环节。当然,也不能否认,读出声对记忆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是一种多重刺激。但是记忆和理解是有区别的,少了一种记忆手段并不意味着理解能力会下降。

    读书习惯与一个人的智力、组织能力、耐心、注意力有关,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一个孩子从幼儿时期开始,就应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这种习惯会影响孩子全部的求学过程,可以说是终生受益。

    读书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的影响密切相关。家长要自始至终跟孩子站在一起,当好他的同伴。第一,全家有个固定的读书时间。父母每周应该安排一次或数次专门用于阅读的时间,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可以共同读一本书,也可以各自读自己喜欢看的书,读书时大家要尽量保持安静。做父母的要特别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尽量多做一些“用脑”的事情给他看。看书报、写作,都是给孩子树立好榜样。第二,孩子也应该有自己读书的固定地方,孩子学习的时间,全家应保持宁静的气氛,不开电视。孩子不喜欢一个人学习,父母应拿本书坐在孩子旁边,孩子若有问题,就能随时解答。等孩子养成了读书习惯,自己能坐住了,父母就可以不陪读了。第三,孩子学习除了气氛要适宜,还应有必需的学习工具。比如,铅笔、橡皮、尺子、垫板、纸本、彩笔、刀剪、儿童读物等。有了这些工具,孩子就能得心应手,随时取到学习需要的工具,就不必因为寻找工具而坐立不安,影响学习的稳定情绪。第四,聪明的父母一定要意识到正确的阅读姿势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要经常观察、提醒孩子,帮助孩子正确阅读。理想的阅读姿势是双腿与地面保持平行,背部直立。椅子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椅子应该有一个直的而不是斜的靠背,椅子的高度应该足以让大腿与地板平行或稍高一点。第五,每天晚饭桌前,家人聚在一起,讲讲每个人一天的见闻,也不妨乘机问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如果家长对孩子所学的东西表示出兴趣,并把自己知道的有关知识讲出来,孩子会感到特别亲切。如果他正在看一本儿童读物,父母可以针对内容与孩子进行交谈。如果父母不去过问孩子所学的知识,他们会以为家长漠不关心;但过问得太多,他们也会觉得你们唠唠叨叨。所以,父母要掌握好分寸。第六,如果孩子从幼儿园拿回两幅图画,一幅画得乱七八糟,一幅画得认认真真,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而有经验的家长则先去分析好的那幅画,实事求是地赞扬,并告诉孩子,因为他用了心,下了工夫,才能画出这样好的图画,妈妈真为他高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多半都缺乏信心。当父母称赞他的努力、欣赏他的成果时,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你越是看重他,他也就越自重,越加倍地努力。至于那份马虎的作业,不言而喻,孩子自己就知道如何改进了。

    13.孩子要从小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我们每天都在进行阅读活动:读书、看报、浏览网页……如何有效地收集和提炼有用信息,这是时代的需要。“知识爆炸”迫使我们提高阅读速度,大量地吸取知识已成为现代人的梦想。但是我们的阅读速度实在太慢了。提高阅读速度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快速阅读,带来大量的知识与信息;快速阅读,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投身社会实践。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观察,在阅读过程中,眼球并不是沿着每个字连续不断地移动,而是经常出现眼球的停顿,即抓住一些字,静读一下后再移向另一些字。阅读是眼球运动一连串快速跳动,眼球停视时才能感知字句。每次眼球停视获得的文字信息的大小与视觉广度有关,有时还要重复回视,回视次数越多,所占用的时间也越多。

    快速阅读与慢读区别不在于眼球运动的速度,而在于眼睛固定时所视知的材料。试验表明,二者在同等时间内,眼睛固定总量相等,而所读的词汇量速读却是慢读的3倍。如纵向跳跃无声阅读,即加快眼球跳动次数,增大眼球跳动幅度,拉大注视点的间距,可以大量收寻信息资料。这种跳跃读法是无声阅读法,将文字直接由视觉神经输送到大脑,减少外部发音程序,同时减少注视次数,使视野增大广度。一般传统阅读是字、词、句阅读,按行从左至右逐行阅读,由于是逐字阅读、出声阅读和默读,及反复回看、倒读拉长了时间。而高效阅读不是逐字阅读,而是一次凝视比较多的字,减少注视次数,扩大视野广度,眼球停视时多抓一些文字信息,减少回视次数。快速阅读采取概念阅读,抓住要点,用较少时间赢得较大阅读量。

    阅读速度有方法和技巧问题,这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结构、能力、文化修养有关。每一部著作,每一篇文章都有阅读重点,所以要正确分配注意力,集中在重点、实质问题上。不要集中在感知文章结构上,这样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

    按阅读的速度分,有慢读和速读。慢读的功夫需要韧劲和耐力,对于阅读草率、粗疏的人,应该先练习慢读,做到目不斜视,心无旁骛,能一连坐上几个小时。据说牛顿思考问题,注意力十分集中,头一天坐着的那个姿态,一直到第二天竟没有改变。慢读需要的就是专心致志的工夫。一般来说,慢读表现为精读,速读表现为略读,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中迅速搜取有用信息的一种读书方法,它不是只求速度的表面性的快速浏览,而是一种注重质量的创造性理解过程。读者要在这个过程中对书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从而为形成新知识打下基础。快速阅读一般适宜于阅读科技杂志、报纸、科普读物、公事文件等。具备了速读能力的人,阅读效率是惊人的。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阅读材料成倍增长,加快阅读速度十分重要。无论略读、精读,都需要调整速度。这里,介绍快速阅读一本书的两种方法。

    (1)快速浏览法

    从形式上看,快速浏览是粗粗地一扫而过,一目十行、百行,其实这对读者的要求更高,它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快速阅读中,准确挑选出重要信息。实验证明,视觉发达和经过训练的人一打开书,就能立即发现自己要找的东西。用快速浏览阅读时,最好手里拿一支铅笔,一面翻页,一面把有关材料、人名、主要观点和重要数据勾画出来。这样不仅便于抓住主要的东西,而且可以减少第二次阅读时的“陌生感”。快速浏览法还可用在复习中,一本书读完了,把细读中被剖析分开的整体重新连了起来。当然,快速浏览法用得最多的是在寻找人名、地名、论点和重要数据等资料中。

    (2)跳跃浏览法

    跳跃浏览法是快速掠过,从中提取精华的阅读方法,与快速浏览法不同,它是跳跃式的,省略掉一些东西不读,而快速浏览法则是逐页扫过。跳跃浏览法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首尾句读法。又可分首句读法、尾句读法和首尾句同时读法。一般来说,尤其科学性著作,每小段的首句往往是本段的提纲,末句是承上启下的一句话,中间则是推理、补充和例子之类的东西,运用首尾句读法,只读每个自然段落的第一句或最末一句,可以迅速抓住全书发展的主线,减少枝节问题的干扰。第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同特定主题有关的词语阅读,而省去其他的段、句和词,这多数用于查找文献资料。第三,抓住关键词即名词、动词,或者说,主要抓主语、谓语、宾语,而忽略修饰等辅助性句子成分。

    快速浏览法要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练习中要注意以下原则:一是无论多么深奥复杂的书籍,永远只读一遍,眼睛不做逆向运动,只有在一章或一节阅读完复习时,可以重复阅读。二是有意识地为涉猎专业所需的信息而读。三是要默读,不要出声。发声的阅读是快速浏览法的大敌。在阅读过程中,按一定的节拍练习,这可以起抑制发声的作用。四是阅读时视线应与读物成垂直线,并充分发挥视线的“余光”作用,多浏览一些内容。五是边阅读,边理解。阅读文字时,要分析出关键词和主要概念。总而言之,无论是阅读,还是对阅读的内容的记忆,都需要按照快节奏的时代精神进行科学的培训和自我训练。

    14.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

    在全球网络化的今天,信息的获取变得如此轻松便捷。大量的信息垃圾也早已堆积如山。选择,必然会陪伴着孩子一生的阅读。

    当我们走进一座座现代化的图书馆,走进一座座迷宫般的书城,见到满屋的书籍时,既有对知识浩瀚无涯的感叹,又有对知识重压身心的不安甚至是恐惧。这些书,对于孩子而言,是否都有价值?究竟值不值得花费时间与热情去阅读它们?

    每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应该选择最急需、最必要、最有价值的书;重质量,不盲目追求数量,避免“贪多嚼不烂”吸收不了,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读好书的前提条件在于不读坏书,因为光阴似箭,生命短促。许多书都没有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书的时间和精力。更何况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如果不加选择地用许多书来填充头脑,这就意味着将丧失固有的想象力,甚至会彻底地毁掉自己。

    别林斯基说得好:“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现在的书籍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值得精读的,二是可供参考的,三是没有参考价值的,四是误人子弟的。所谓一流的书籍,就是最有价值的书籍,是上乘之作,是经典名篇,是经过了漫长时间的考验所留下来的著作。读了一流的书,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视野。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只有读一流的书,才有可能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也才有可能抵达最佳的审美境界。如果舍一流的书而去读二三流书,得到的也只是三四流的读书心得。所以读书要选好书,挑选有价值的一流的书来读,而不要被二三流的书所贻误。

    古今中国的名著,是智慧的精华,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文明力量。名著中所包含的思想和精神养料,要比普通的书丰富得多。因此,选择名著阅读,是读书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卓越的文学巨著,它传承了既有的文学技巧,开启了诸多手法的先河,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是语言史上的巨著。同时,它还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象化的历史,广泛涉及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等各方面。又如,歌德的名著《浮士德》,概括了欧洲三百多年的精神历程。这些书,可以说是常读常新。

    又如一部《红楼梦》,开启一门专门学问“红学”。两百多年来无数人研究它,它的奥秘至今没有穷尽,恐怕对于中国每一个在文学殿堂中徜徉的人而言,《红楼梦》都是一部意义深远的书。它构成了我们对于历史、社会生活、民族情绪最初或最深的理解。

    畅销书之所以畅销,要么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所认可,要么是通过媒体宣传的结果。一部分畅销书是所谓的“经典著作”,而另一部分的畅销书只是“快餐式”文化。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若随意滥读或是受宣传的影响而进行媚俗性阅读,将会养成一种低下的阅读趣味和阅读习惯,一旦定型,日后很难纠正过来,更糟糕的是,日后即使再面对名篇时,已变得俗气的目光,也会将名篇看俗了。

    学会根据报刊或有关书上的评介读书是非常有益的。比如想读点当代诗人的诗作,却不知道有哪些名诗人和著名作品,也不知道这些诗人和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就可以通过查阅已经出版的当代文学史上的评述来选择。有时并无专门的研究目的,只想选一两部反映当前社会问题的优秀小说来读,就可以翻看文艺报刊的评介,或从近年来获奖的小说中来挑选。有的评介文章还有比较,指出某一部书在同类书中的地位和影响,读这类文章,孩子选书就更方便了。

    作为一名读书人,既要学会阅读、善于阅读,也要学会选择、善于选择。选择能使人辨真伪、分优劣、辨美丑;能使人独立判断,不盲从,不迷信,即使是名家名篇,也仍有一个选择的问题。“选择出智慧”,不会选择就谈不上有所发明和创造。如果想成为创造型人才,那么,应该学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能从知识、信息的急流中辨清方向,能从大量文献资料中选取最有价值的知识、信息。

    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选择读物,和孩子讨论哪些是适合他们看的读物,哪些是他们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读物,并以此为标准选择读物,给孩子一定选择读物的权利。

    如果你看到孩子的书包里有一些不良的书籍,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严厉地制止,这样只会让孩子为所欲为,你的制止等于鼓励了他。你越不让他看他越要看,说不定他会看得更认真,故意气你。要知道这时期的孩子反抗心理都很强烈,不服人管。只要他想看,他都会有办法背着你看的。你不妨问问孩子为什么喜欢看这本书,跟孩子沟通一下书中的内容,了解孩子希望读哪些书,再从一个正面的角度去分析哪方面的书会给人带来不好的影响,或者使人产生消极的思想,哪些书会给人带来积极上进的思想。

    什么是孩子喜欢的书籍?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下列表现来判断:他是否懂得到哪里去找科学书籍、小说或诗歌?他有没有跟在一两个孩子后头,按别人的选择来选书?孩子阅读时,看看孩子是否迅速进行了阅读,他实际阅读的时间有多长,是否经常谈论与书有关的内容等。

    如果孩子自己能直接找到一本书,不看其他的书,阅读时迅速进入情境,阅读时间较长,经常与伙伴谈论书的内容,或做有关的游戏,则说明他对这类书感兴趣。

    15.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强强的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在学习上,要求孩子一定要认真谨慎。强强刚念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由于功课少,而且很简单,所以做起来很迅速,也不怎么出错。可是爸爸妈妈说:“怎么才半个钟头就做完啦?去,再好好检查一下,一个小时后再交我过关!”

    后来,他做作业时开始有意地拖延时间,读书时也故意减慢阅读速度。20分钟就能完成的功课,现在有两个小时,如何打发呢?他只能装模作样地盯着书本,心里却老想着别的事。原因很简单,他要取悦于父母,必须依照他们的要求行事:做功课越慢越好,只要人在写字台前就行了。

    渐渐地,强强养成了做功课不专心,拖拖拉拉的习惯,学习效率很低。现在,强强的妈妈开始着急了:“我的孩子很刻苦,常常学习到深夜,可是成绩却十分不理想,我也找不出原因在哪里。”

    其他家长现在应该明白了,原因就出在她自己身上。在学习上,过于谨慎并不是一件好事,谨慎而缺乏效率往往是“强迫心理”的表现。还好,强强没有形成“强迫心理”,只是养成了“思想开小差”的习惯,做功课异常拖拉。俗话说“好心办坏事”,看来还真是这样。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培养学习效率高强的孩子的首要条件,强强的父母如果能早一些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了。

    学习效率不高、事倍功半的问题在许多孩子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面对这样的孩子,许多家长非常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孩子已经很用功了,再抱怨孩子于心不忍,而孩子自己肯定比谁都更着急。通常来说,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往往不是那些学习最用功的学生,而是那些摸索出了一套最佳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高的学生。

    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呢?一是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有安静的学习空间,有可以做功课的桌子,有可供参考的资料、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要放在书桌上。总之,要保证孩子不受外界干扰,在学习时间内能够一门心思地进行学习。二是注意帮助孩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克服拖拉、边学边玩、漫不经心等不良习惯。作为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清:家里人的吃、睡、玩和学习都有规定的时间,规定孩子自觉安排学习时间,可以放学一回家就趁热打铁地进行学习,对当日学习内容进行加深巩固。这样严格要求,加强训练,就会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注意帮助孩子改变在学习过程中马虎大意、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每天坚持检查孩子的作业,要求孩子做作业前不轻易下笔,要先把解题思路搞清楚,将方法步骤搞准后再落笔,写完后再认真检查一至两遍,这样持之以恒,才能保证作业的正确性。四是不要给孩子搞疲劳战术。过大增加孩子的学习量,使孩子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孩子学习效率严重降低,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家长给孩子的学习任务要适量,有松有弛,每天挤一些时间给孩子,让孩子每天都有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他轻松一会儿,自由自在地玩一会儿。坚决反对用延长学习时间和无休止的补课作为提高学习成绩的办法。五是教给孩子学习方法。孩子年纪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在学习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会事倍功半,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家长应该主动帮助孩子,教给他们一些诸如记忆方法、预习方法、复习方法、阅读方法等学习方法,必要时亲自指导,使孩子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向孩子推荐有关课外读物时,告诉孩子正式读书之前要先浏览一下,先看看标题、引言、结论和图表,引导孩子学会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的、容易解决的小问题;阅读时不断地提出问题,把难理解的地方记下来;读完后,让孩子和家长讨论,给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直到读懂为止。

    16.读书要有耐心和恒心

    “爸爸,我讨厌看书!要花很多时间,好多生词我都不认识!”爸爸放下报纸,认真地看着小雨。小时候,小雨喜欢别人给她念故事,但她总回避自己念。老师告诉他小雨很聪明、有潜力。他们根本没想到她不愿看书成了个大问题。但现在她已经13岁了,难道现在不应该多看些书吗?“小雨,为什么读书对你来说就这么难呢?”她不耐烦地看着爸爸说:“我告诉过你,这要花很多时间,我也不懂我读的是什么。我不明白干吗要读书。”爸爸皱着眉:“唉,你有没有计划有一天要找个工作?想不想自己挣钱?”小雨点点头:“当然。”爸爸继续说道:“有多少工作允许你只看电影不看书的?”小雨耸耸肩:“让我想一想。”爸爸在椅子里坐直了身子,探向她,用热爱真挚的口吻问道:“小雨,你愿意读书读得更好吗?”她想了会儿,不明白爸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当然啦。谁不愿意呀?但我讨厌读枯燥的东西。”“没有人愿意读枯燥的东西,”他回答道,“但如果我们帮你练习读你喜欢的书呢?”“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书,”小雨坦诚地说,“我只喜欢与人交谈,做些什么事情,不喜欢坐下来看书。”

    “哦,读书会让你自己变成一个很有情趣的人。”爸爸说,“我们也可以找找有没有像和朋友聊天那样有趣的书呀。”几分钟后,他们站在一家大书店里的青年书架前。“你想读个故事,还是想读如何做什么的书?”爸爸问。小雨赶快回答:“我更喜欢读故事书。”

    当他们等着付钱的时候,爸爸瞥了女儿一眼。她在翻这本书,看上去真的很感兴趣,要看看里面讲的是什么。

    从这个故事来看,小雨是依赖听觉学习的人,也就是说,听和说比读或看更有助于她学习。由于很多学校作业都依靠视觉学习,她变得很气馁。但她心里有自强不息的欲望,她明智的爸爸也想方设法地帮助她。小雨想变得更有情趣、更好地阅读以及与朋友畅谈时尚的梦想,正在爸爸的计划中被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我们这个社会特别看重读写能力,它是我们成功接受教育和选择事业的垫脚石。任何年龄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会督促他们看书。如果你的孩子像小雨这样,喜欢说话不喜欢读书,或者因为阅读能力差而灰心丧气,你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

    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教他们阅读的最好方法就是每天给孩子念东西,给孩子提供有录音带的书也是一种方法。这些方法几乎适用于从学龄前到成年任何阅读水平的人。

    很多父母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而实际上很多孩子读书的欲望正是被父母扼杀的。比如有些孩子常常缠着父母讲故事,父母对此不耐烦甚至恼火,对孩子往往不予理睬或者训斥。

    其实,孩子喜欢听故事,正是喜欢读书的前奏和萌芽,许多这样的萌芽就是在父母的不理睬或训斥中枯萎了。正确的做法是:珍惜孩子的求知欲,选择一些优美有趣的故事,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并告诉孩子这些美好的故事都是从书上读来的,识字以后就可以自己读这些故事了,使孩子对读书有一种美好的向往。学龄前,可以适量地教孩子识字,指导孩子看一些图画书籍,逐渐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去读书。

    孩子上学以后,有了固定的学习任务,千万不要以为读课外书会影响孩子的功课。相反,要更加有意识地强化孩子的读书欲望,帮助、指导孩子选择那些既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又对孩子有良好影响的书籍。有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不喜欢读书,但偶尔一次却对某本书或对书中某一部分读得入迷,父母要立刻抓住这样的机会,巧妙地对其引导、激励,小心翼翼地保护这稍纵即逝的兴趣火花,添油扇风,直至它燃烧起来。或许这就是孩子喜欢读书的开始。

    要根据家庭的居住条件和经济情况,给孩子创设较好的读书条件。如安静的房间、桌椅、书橱、书籍等。父母要经常在孩子的“书房”里指导孩子读书、学习,或与孩子一起读书,耐心倾听孩子谈书中他认为有趣的内容,与孩子交流读书体会,使孩子经常体验到“书房”的温暖,对“书房”产生亲切感、依恋感。

    在平常谈话中,可以有意无意地讲一些伟人读书的故事。要经常带孩子逛书店,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满足孩子购书的愿望,但购书时要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兴趣和书本内容慎重选择。

    此外,孩子对阅读缺乏好感,与他们阅读经历中总是习惯于被强制有关,因此,读书是只可以被劝而不可以被强迫的。书一旦被人们加入太多的功利化,那么人们只会憎恨书,而不会敬重书。如何培养读书兴趣?解铃还须系铃人,读书的兴趣还是从读有兴趣的书开始,读书兴趣是慢慢培养的。如果孩子的读书兴趣不是太高,那么就让他从简单的书读起,让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书本中的内容相匹配,让阅读者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就会慢慢地产生兴趣。读书是一个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沟通的过程。假如不了解书的内容,读者与作者就无法进行思想沟通,再有价值的内容,也不会让读者产生兴趣。给孩子阅读的书的难度要适中,太难的书孩子读不懂,也就没有兴趣;太容易的书又会让人觉得有老生常谈的感觉,提不起孩子阅读的兴趣。

    17.学习偏科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在你观察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能力,然而,如果他的致命的劣势无法改变,他的一生都无法接近成功。孩子也是如此,学习能力发展失衡如不能得到及时纠正,过分强调孩子的优势或特长,而忽视甚至放弃孩子的弱势能力,势必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在学习上,很多孩子都存在偏科的现象。轻度的偏科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若是任其发展下去,极其严重的偏科还会给孩子的人格造成缺陷。刘杰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出生仅两个月,因父母离异,他就失去了父爱。夫妻离异使得刘杰的母亲认为:家庭平安,不出是非,最为重要。因此,她严加管教自己的儿子,坚持“自己不去做的,孩子就不知道;自己不去引导的,孩子就不去做”的家庭教育信条。

    刘杰枯燥的童年生活是和塑料拼板相伴度过的。21年,母亲完全为他设定了生活轨迹。刘杰也从不敢对母亲说一个“不”字。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他几乎失去了自我价值判断的能力,虽然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才生,但他仍在一种童稚心理中不能自拔。

    直到上了大学,刘杰才学会了骑车。在生活上,他对母亲的依赖性依然很强,甚至走哪条路骑车上学安全也要向母亲请教。每周日,母亲为他买两个面包和一袋饼干作为早点,他肯定会按照母亲的安排,先吃面包,再吃饼干,即便天热面包坏了,也不会打破这种规律。

    唯一的一次“反抗”出现在刘杰填报高考志愿时。当时他喜欢生物,可母亲认为他该学计算机,就把他填写的志愿涂了,可他自己又给改了回来,母亲又改,他再涂。母亲告诉他要再改她就把志愿单撕了,他才哭着同意了。虽然在数、理、化方面的学习能力一直为人瞩目,也曾代表清华大学赢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但是刘杰却对文科不感兴趣。母亲特意买给他的唯一一部小说《三国演义》,他多年来碰都不碰。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导致了刘杰认知领域的畸形心态。

    有专家通过跟踪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学理的学生不懂文,他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很大影响,将来创新能力也肯定不行。从现象上看,这种学生的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差,甚至无法把自己的观点在论文中很好地表达出来。从长远来看,将来他们毕业后科研项目的论证报告、申请项目、结题报告都需要好的文科知识。知识面的狭窄会影响他对新事物、新学科的接受,甚至还会妨碍学术交流,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偏科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加以解决。中、小学是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在这一时期为日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任何一门课程的偏废都会为日后的高楼大厦埋下严重的危害因素。从未来的工作需要看,日后每个人的工作都将是综合性的,且工作变动性很大、很快。一项工作、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要用到许多领域的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一个公认的目标。

    实践证明,孩子学习偏科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纠正学习偏科问题呢?要向孩子阐明学习偏科的危害,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中小学阶段,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为孩子日后成才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各年级开设的各门学科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而设立的,偏废任何一门课程,犹如修建高楼大厦时地基缺了几样关键的东西,其后果是很严重的。而且,要让孩子认识到,要学好数理化,没有坚实的语文功底是不行的,没有结实的身体是不行的,没有艺术细胞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不行的。各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由于中小学生偏科现象的存在,导致了眼下许多大学生“会说ABC”,但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甚至给导师写假条都有错别字、用错标点符号、不懂格式,这些人不得不回头再学中学语文。事实证明,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除了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

    激发孩子对“非优势学科”的兴趣。如孩子在理科学习方面取得了成绩而文科不足,此时可鼓励孩子:“你数学学得这么好,语文能不能也学得这么好呢?试试看。”家长平时也可和孩子分析某一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甚至也可“请教”孩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许多孩子语文不好主要表现在写作不好,此时家长可鼓励孩子写日记,模仿一些名篇的布局、结构。购买一些文学名著,订阅一定数量的文学报刊、杂志,鼓励孩子向报社、杂志社投稿,参加一些写作比赛,逐渐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18.克服学习中的阻力才能成就美丽人生

    在学校里,成绩、名次就像贴在学生脸上的标签,有的同学进学校就感觉像进战场一样,到处都有自己的“敌人”,也确实,学习的敌人有很多,比如学习焦虑症、厌学心理、考试焦虑等,如何打倒学习的敌人,成为一个成功的学生呢?

    一项调查显示,学生感觉压力太大,由于面临激烈的学习竞争的压力,学习焦虑已成为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那么,如何让自己克服学习焦虑,拥有平和的心态呢?首先,消除焦虑,正确认识自我。不管是学习环境改变了,还是其他因素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应,这时都应该调整认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告诉自己不要使这种合理的变化变为压力,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同时,打开心灵的大门,因为这是消除焦虑的关键,要和老师、同学多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心灵,以消除孤独、烦躁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从而减轻由于焦虑产生的压力。其次,合理安排时间,改变学习方法。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在学习上注意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尽量提高学习效率,不应打“消耗战”,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去学习,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学习简单方法,让自己解除紧张焦虑。我们感到紧张焦虑时可进行简单的自我治疗,可以通过呼吸放松训练、听音乐或体育锻炼等有效的方法,使自己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得到控制,从而逐步增强自控能力。

    厌学是学习的敌人,它是学生勤奋进取的阻力,它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情绪压抑,意志消沉,烦恼忧郁,对人生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习上的思想障碍还造成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加深了与家长、教师的心理鸿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精神紧张,反过来会加重心理上的不平衡,由于心理上的矛盾,情绪障碍,精神包袱过重,必然还会产生多种不适症状,比如失眠、心神不安、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慢、精神委靡不振、忧郁悲观、看不到自己的前途等。学生自我调节、摆脱各种厌学情绪,具体应掌握以下方法:首先,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对学习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行为倾向的心理态度三个组成部分。对于学习的看法,即是学生对于学习目的、意义的看法;对于学习的情感,即是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如喜欢或讨厌、愉快或不安等;行为倾向即是打算如何学习,如何达到学习的目的。其次,克服急于求成心理。学习上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储备足够的能够深入研究的多方面的知识,并及时进行心理上的反馈调节。要经常检查自己心理上是否健康,改变不良心态,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并保证计划的有序性、节奏性及适当弹性,这样就会克服各种学习上情绪忽冷忽热的心理,或急于求成的心理。最后,一旦出现厌学现象,应及时找出主、客观因素。对主观因素造成的学习障碍,要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自我调适并以顽强的意志加以克服;对客观因素造成的学习障碍既不能自卑自责、悲观失望,也不能消极、被动地对待,要以积极稳定的心态,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来解决。

    在一般人看来焦虑似乎是一种不利的情绪状态,其实,焦虑作为一种不安的情绪,是个人内驱力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适应行为。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焦虑是不可避免的一种体验,它并不都是有害的情绪反应,适度的焦虑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心理成分。人无所求就无所虑,学生如果在学习上没有一定的焦虑就会失去刻苦读书的内力。

    焦虑对于考试来说也不完全是坏事,考试紧张是一种自然现象,适度的焦虑能使学生兴奋,增强认真参加考试的态度,提高答题效率,应该说是有利无害的。相反,如果焦虑度不足,对考试过于放松,反而考不出好成绩。

    然而,焦虑过度会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者会患焦虑性神经症,一旦发现是病症应及时去医院治疗。学生中的学习焦虑大部分属一般焦虑过度,可从心理方面加以调节,且正常人的焦虑会随事过而境迁。

    如何克服考试焦虑呢?很多考生在临考前拼命“开夜车”,睡眠不足,加上平时缺乏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大脑由于缺氧而导致昏昏沉沉,复习效率很低。这种做法很不科学,容易造成身心疲惫,虽然从表面看,突击对于短期内应考十分奏效,但是容易造成考试时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或思维活动不集中等结果,导致心情紧张,加重怯场现象。还有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复习方法,对考试缺乏信心甚至感到绝望,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指出:对自己的记忆缺乏信心,也是记忆力下降的原因,而绝望情绪则会使人的体力和智力水平大为降低。因此,考前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准备都将直接影响考场上水平的发挥。

    考生即使在考前有充分的准备,在考试时碰到棘手的难题也在所难免。有些学生有怯场的毛病,一遇到难题就紧张,甚至会出现头脑一片空白,或在一道题上浪费太多时间,没时间做剩余的题目。在答题时应先易后难,以逐步增强信心,而且在困难时学会自我安慰也是必要的,碰到难题时想“自己不会,别人也未必会”,等到别的题目都做完了,紧张情绪就能得到缓解,再来攻克难题,这时考前由于紧张而导致遗忘的内容也许就记起来了。迎难而上,会取得神奇的效果。

    只要没有辜负你自己的学生时代,那么生活就不会辜负你,打倒自己学习的敌人,成就自己美好的一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