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心减减肥,让灵性回归
雪窦禅师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一见便生擒。
可怜猎犬无灵性,只向枯桩境里寻。
其大意是:一只兔子横躺在一条路上,老鹰在空中一目了然,一个俯冲便把兔子叼走了。而可怜的猎狗闻到兔子的味道后,还在那里寻找呢,它哪里知道天上的苍鹰早已占了先机。
这首诗本来是教给人一种学禅方法,即如果是大智慧的人,会像老鹰一样,空中一亮,就把兔子叼上去了,这个境界就空了。而愚昧的人,像后面的猎狗,拼命地跑啊跑,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所要的东西!因此,一个学禅的人,千万不要钻故纸堆、误入歧途,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本心和灵性,让一切都犹如空中苍鹰的视界般开阔。
朱慈目居士对佛光禅师说:“禅师!我念佛拜佛已经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号时,好像不太一样。”
佛光禅师问:“有什么不一样呢?”
朱慈目说:“我过去在持佛号时,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心中也能觉得佛声绵绵不绝,就是不想持,那声音也会像泉水自动流出来。”
佛光禅师说:“这其实很好啊,表示你学禅已经到了找到自我真心的境界了啊。”
朱慈目说:“谢谢禅师的赞叹,但我现在不行了,我现在很苦恼,因为我的真心不见了。”
佛光禅师疑惑地问:“真心怎么会不见呢?”
朱慈目说:“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静念没有了,再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为此很苦恼,请您告诉我,我到哪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禅师启示说:“你应该知道,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朱慈目说:“我为什么不知道呢?”
佛光禅师说:“因为你一念不觉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离你而去了。”
朱慈目听后,如醍醐灌顶。
真心没有了,就好像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家的门。人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迷惑呢?就如佛光禅师所说的,因为虚妄遮蔽了真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在钢筋水泥堆砌而成的城市里的人们为了适应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而疲于奔命。站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常常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迈着姿态各异的步伐南来北往,各种型号的车辆有如风驰电掣般渐行渐远。正如我们的生活,忙碌似乎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主旋律。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压力,使大家没有时间去慰藉自己的心灵,而在这种消磨中,心的灵性渐渐失去,很难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这不是生活对现代人开的玩笑,而是我们执著于妄心,执著于现实的物质生活的结果。
叔本华说:“最大的快乐源泉是自己的心灵。”的确如此,若想获取快乐,回归灵性,就要清除心中的一切污物,不执著于外物,享受简约的心灵生活。如此,幸福人生唾手可得。
不忘初心,保持心中最原始的美
何谓初心,即是一颗质朴的心,一颗平常心。
从前有一个老者和一个小孩子生活在一起,奇怪的是,这个老者从来不教孩子各种礼仪和做人的道理,只是让他自然而然地健康成长。
有一天,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在老者的家中借宿,见孩子什么也不懂,于是教了他很多礼仪。
孩子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晚上,孩子见老者从外面回来。于是恭敬地走上前去问安。老者十分惊讶,就问孩子:“是谁交给你这些东西的?”
孩子如实回答:“是今天来的那个和尚教我的。”
老者马上找到和尚,责备说:“和尚你四处云游,修的是什么心性啊?这孩子被我捡来养了两三年,幸好保持了他天然可爱的本心,谁知道一下子就被你破坏了!拿起你的行李快出去吧,我家不欢迎你!”
当时已经是傍晚了,还下着淅沥的小雨,但是生气的老者还是将和尚赶走了。
是啊,小孩秉持天然个性成长,和尚却用俗礼污染,和尚不冤。
俗话说:不忘初心,才能始终。而这颗质朴的初心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
中国台湾作家席慕容曾经在她的文章里写道:“诗人向明说:‘诗人越可爱,写出来的诗越可贵。’我深以为然。‘天真无邪’如夏日的芙蓉,可贵的就是那瞬间的饱满与洁净,但是,人生能有几次那样的幸福?只要是不断在成长着的人,心中就会不断地染上尘埃。读诗,写诗,其实就是个体在无可奈何的沉沦中对洁净饱满的‘初心’的渴望。我逐渐领悟,这‘渴望’本身,也能成为诗质。饱经世故的我们,如果能够在沧桑无奈之中还坚持不肯失去天真,恐怕是更为可贵的吧。”
确如作家所说,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刚走上社会都是满怀希望与抱负的,然而一些人遭受多次挫折,经历艰难困苦之后,质朴的心变了,原本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歪曲了,抱负丧失了,最后变得窝囊了。这都是因为受了俗礼的污染,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守住自己的天然野趣,保持善良、真诚、无邪、进取、宽容、博爱的品性在爱情、事业、生活等方面自然流露,时时去感恩,时时关照自身。这样,保持一颗初心,生活就少了许多烦恼,人生也就多了很多美丽。
为君唱首《宽心谣》
社会上流行一首《宽心谣》,这样写道: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选,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朴实语言中,自然透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世人若能如此生活,宽心面对一切,相信心灵会少许多负累,可是人偏偏要和自己过不去。
有位老太太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伞店老板,小女儿当上了洗衣作坊的女主管。于是老太太整天忧心忡忡,逢上雨天,她担心洗衣作坊的衣服晾不干;逢上晴天,她生怕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天天为女儿担忧,日子过得很忧郁。后来一个聪明人告诉她:“老太太,您真是好福气!下雨天,您大女儿家生意兴隆;大晴天,您小女儿家顾客盈门。哪一天你都有好消息啊!”老太太一想,果然如此,从此高兴起来,每天都很舒心。
天空不会因为别人而改变其阴晴不定的本性,人只有学会面对这些必然之事,才能多一些快乐,少一些忧愁。看看现代人,抑郁症成了流行病,路人打招呼都成了:“你抑郁了吗?”难道这个世界就让我们这么绝望,以至于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灰色?其实抑郁只是自找的,没有人强加于你,心太窄,终究没有大格局,也不会有大智慧。
很佩服有些人,他们疲于安身立命,却又超凡脱俗,任凭尘世惊涛,社会险难,自在逍遥游。他们从不灰心,从不退缩,他们心宽得很,是为达人。
曾有这么一位人力三轮车师傅,50多岁,相貌堂堂。有人问他为什么愿意干这样的活儿,他笑着从车上跳下来,并夸张地走了几步给大家看,哦,原来是跛足,左腿长,右腿短,天生的。
他坦然地笑着说,为了能不走路,踩三轮车便是最好的伪装,这也算是“英雄有用武之地”。不时,他还转过头说:“我老婆很漂亮,儿子也很帅!”坐他的车,让人如沐春风。
他说,自己没什么文化,但有好体力,踩三轮车,很环保,也可养家糊口,一天可挣上百元。虽然发不了大财,但日子过得还算舒坦,他说他有“人生三愿”,即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
这位人力三轮车师傅可称为达人。其实想想也是,人生不过数十寒暑,生长壮老,生命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有人享受过程,有人痛苦过程,有人眷恋过程。但不管你是有钱,还是有权,都不能改变这个过程。即使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加长这个过程,但多十年少十年又有多大区别,因此不要老是想不开,拼命地在这个过程中多多占有,以致于过程很累,结果两手空空,何苦呢?
正是“愁也一天,喜也一天”,何不一切随它去,眉间放一字宽,看淡人间名利与恩怨,持平常心,做乐活族。
当下境界有颗平常心
都说要保持平常心,究竟什么是平常心。让我们先体会一首禅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首禅诗就表达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显现,你只要保持初心,珍惜眼前,不需要到遥远的地方追寻。
有一位年轻和尚,一心求道,希望早日成佛。但是,多年苦修参禅,似乎没有进步。
有一天,他打听到深山中有一破旧古寺,住持老和尚修炼圆通,是得道高僧。于是,年轻和尚打点行装,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来到老和尚面前。
年轻和尚:请问老和尚,你得道之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那得道之后又做什么?
老和尚:还是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于是哂笑: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
老和尚的一句“得道即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道破了禅机。的确,认认真真地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便是得道。认真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历程完完全全负责任的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的每一瞬间注入所有激情的生活姿态。
一位学僧看到禅宗里有这样一则名言:在修禅之前,山是山,水是水;在修炼禅宗之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修成之后,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这是什么意思呢?弟子不明白。”迷惑不解的学僧去问禅宗大师。
大师解释说:“最先的状态和最后的状态是相似的,只是在过程中截然不同。最初,我们看到山是山,最后看到山还是山。但在这当中,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为什么呢?”
弟子摇头,表示不知道。
禅师继续说:“因为一切都被你的思维和意识搅乱了、混淆了,好像阴云密布、云雾缭绕,遮住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这种混淆只存在于当中的过程。在沉睡中,一切都是其本原;在三昧中,一切又恢复其本原。正是关于世界、思想、自我的认识使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了,它正是不幸、地狱的根源。”
弟子自以为明白了老师的解释,唉声叹气地说:“哎,这么说起来,凡夫俗子和修禅的开悟者也没有什么区别啊!”
“说得对,”大师答道,“实则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开悟者离地六寸。”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真的佛,无所来,亦无所去,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不坐也不卧。那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境界。究竟是什么境界呢?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你现在这个样子,不坐也不卧,不来也不去,现身就是佛,既没有动坏念头,也没有生好念头,此心平平静静,不起分别,当下就在如来的境界里!
现实人生,不要把佛的境界假想得那么高远,其实是非常平凡的。古代禅宗大师们在教导门徒时,始终强调佛就在平凡人间,《金刚经》中谈到,佛看到恒河里的沙子就是沙子,看到这个世界,水泥就是水泥,墙壁就是墙壁。用《中庸》中的话说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怎么样的呢?最平常,不来也不去,就在这儿,就是此刻,就是眼前。
悟到此处,可得平常心!
心外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西方学者曾经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恰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三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家,中国佛家就是另辟蹊径的禅宗。提到禅宗就不得不提一首诗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随着这首著名诗偈的横空出世,中国禅宗也应运而生。将禅宗的空无观演绎到极致的是一个不识一字的农夫。这个农夫出人意料地得到五祖弘忍的衣钵,成了六祖慧能。而这首诗偈流传至今,已经家喻户晓,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位禅宗祖师的出现,更代表一种智慧的传承,简言之,就是了悟的法门。
从前,有一个老僧住在庙内,在门上写“心”字,在窗上也写“心”字,在墙上还是写上“心”字。文益禅师对此事评论说:“门上应该写‘门’字,窗上应该写‘窗’字,墙上应该写‘墙’字。”
那个老僧显然还没有达到禅的境界,因为他的心中还有“心”这个概念。只有化有心为无心,让一切都显现本来面目,才是真的修为境界。
慧忠禅师就是一个心外无物的人,可以说,他已经达到了大彻大悟的无我忘我境界。
印度的三藏法师来到慧忠禅师面前,与他验证。
慧忠谦虚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察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悉数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只见青空无云、水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三藏使出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禅师心迹,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极好!极好!可是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迷惑。
慧忠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又如何探察?”
这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人,悟到了真正的无我,修行到了真正的无我,就是佛了。这个佛,无我,自然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做到了无我就是佛境界,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打破这些执念,让心归于平常,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成不成佛,又有什么关系!
以平常心面对“蘑菇经历”
人的成长总是从寂寞开始,很少有人不经风雨,就成为聚光灯下的宠儿,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有一段蛰伏地下的艰难岁月,就像蘑菇一样。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
“蘑菇定律”就是据此而来,它是大多数组织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管理原则。据说,它是20世纪70年代由一批年轻的电脑程序员编写的(这些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人早已习惯了人们的误解和漠视,所以在这条“原则”中,自嘲和自豪兼而有之)。该原则的大意是:初学者一般像蘑菇一样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头上浇着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只能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如果你刚开始人生旅途不久,或仍对那个时期记忆犹新,相信这一条“蘑菇管理原则”一定会让你发出会心而苦涩地一笑。的确,绝大多数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都有过一段“蘑菇”经历,总之,那是一段很不愉快的经历。
“蘑菇经历”是事业上最为漫长的磨炼,也是最痛苦的磨炼之一,它对人生价值的体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这个阶段的磨炼,你就会熟练地掌握当前从事工种的操作技能,提升一些为人处世的能力,以及培养挑战挫折的意志,这也是最重要的。诸多能力的具备,为你将来的顺利发展铺平了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蘑菇经历”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只有经受这个阶段的磨炼,你才能深刻地领悟这句话的含意。
但是,不愉快的事情并不是生命中的厄运。从某种意义上讲,让自己做上一段时间的“蘑菇”,可以消除自我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使自己更加接近现实,更实际、更理性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对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蘑菇管理有着先天的不足:一是太慢,还没等它长高长大,恐怕疯长的野草就已经把它盖住了,使它没有成长的机会;二是缺乏主动,有些本来基因较好的“蘑菇”,一钻出土就碰上了石头,因为得不到帮助,结果胎死腹中。如何让他们成功地走过生命中的这一段,尽快吸取经验、成熟起来,这是我们应当考虑的。
一个人想成功,一定要经过一段艰苦的过程。任何人想在春花秋月中轻松获得成功都是惘然。这被埋没的过程正是你积蓄力量,开花前奋力地汲取营养的过程,如果你经受不了这“蘑菇经历”,成功永远不会降临于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