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是对自己最“好”的惩罚
有一首叫《莫生气》的打油诗流传很广,甚至有人将其做成条幅挂在家里以调整心态,其内容如下: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确实是这样,生气不仅是对自己的惩罚。同时,遇到事情容易生气不仅不利于自己解决问题,周围的人也会对爱生气者产生反感。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发现人们更愿意和那些比较随和的人打交道,而不是那些动不动就脸红脖子粗的人。
公共汽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身旁有几个大包,手里拿着一张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里不时露出茫然的神色。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坐车。”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小伙子下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去坐也就是了,但是售票员可没完没了,她又说:“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
外地小伙子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笑。旁边有个大爷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又说了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呐,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不爱听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这位小姐显得真有教养——要不是又说了那最后一句话:“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不也有很多不干好事的吗?”也就没事了。
马上就有几个老年人指责起了那位小姐……
这么吵着闹着,车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车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的正事儿给耽误了……再吵下去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那位小姐的,骂天气的……别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最后他实在受不了了,大叫道:“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己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听到他这么一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了,声音很快平息下来。
这个故事让人看了不禁发笑,却又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情。我们常常因为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而生闷气,为什么老板总不给涨工资,为什么丈夫总是不理解自己,朋友为什么会在关键的时刻明哲保身,等等,这些事情会让我们一下子火药味十足。但这样的生气并不利于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我们的头脑不清醒,甚至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情来。当你用言语中伤他人的时候,其实伤的不仅仅是别人还是自己。多年的朋友反目,你的形象全无,在过了一把嘴瘾之后,又开始自责。所以,当你生气的时候尽量克制一下自己,重要的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不断地追究谁为什么这样,伤神也伤身。
那些因为生气而导致的无谓的争执是毫无必要的,重要的是,不要用生气不断地惩罚自己,毕竟气出病来可无人替你承受啊!
为你的坏情绪找一个“出口”
有一个富人脾气很暴躁,常常得罪人,而事后又懊恼不已,所以一直想将这暴躁的坏脾气改掉。后来,他决定好好修行,改变自己,于是花了许多钱,盖了一座庙,并且特地找人在庙门口写上“百忍寺”三个大字。这个人为了显示自己修行的诚心,每天都站在庙门口,一一向前来参拜的香客说明自己改过向善的心意。香客们听了他的说明,都十分钦佩他的用心良苦,也纷纷称赞他改变自己的决心。
这一天,他一如往常站在庙门口,向香客解释他建造百忍寺的意义时,其中一位年纪大的香客因为不认识字,向这个修行者询问牌匾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修行者回答香客,牌匾上写的三个字是“百忍寺”。香客没听清楚,于是又问了一次。这次,修行者有些不耐烦地又回答了一遍。等到香客问第三次时,修行者已经按捺不住,很生气地回答:“你是聋子啊?跟你说上面写的是‘百忍寺’,你难道听不懂吗?”
香客听了,笑着说:“你才不过说了三遍就忍受不了了,还建什么‘百忍寺’呢?”
修行者无语。
安禅何须山与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修行何必去寺庙,生活才是修炼场。当然,尽管自控是控制情绪的最佳方式,但在实际生活中,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顺心的外部刺激,是非常难做到的。所以,人们在控制情绪时常常综合应用忍耐和自控的方法,而且,为了顾全大局,暂时忍耐的方法用得更多。所以,尽管在面对不愉快时会努力做到自控,但真正能做到的,还需要检验个人的忍耐力。然而,每个人的忍耐力都是有极限的,当情绪上的烦躁、内心的痛苦累积到一定程度,最终会非理性地爆发出来。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不能一味地操之在我,还要懂得适当地宣泄,为自己的坏情绪找一个“出口”,将内心的痛苦有意识地释放出来,而不是非理性的爆发。
对于情绪的宣泄,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一是直接对刺激源发怒。如果发怒有利于澄清问题,具有积极性、有益性和合理性,就要当怒则怒。这不但可以释放自己的情绪,而且是一个人坚持原则的集中体现。
二是借助他物出气。把心中的悲痛、忧伤、郁闷、遗憾痛快淋漓地发泄出来,这不但能够充分地释放情绪,而且还可以避免误解和冲突。
三是学会倾诉。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时,不要自己生闷气,把不良情绪压抑在内心,而应当学会倾诉。
四是高歌释放压力。对治疗心理疾病具有特殊的作用,而音乐疗法主要是通过听不同的乐曲把人们从不同的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除了听以外,自己唱也能起同样的作用。尤其高声歌唱,是排除紧张、激动情绪的有效手段。
五是以静制动。当人的心情不好,产生不良情绪时,内心都十分激动、烦躁、坐立不安,此时,可默默地侍花弄草,观赏鸟语花香,或挥毫泼墨或垂钓河边。这种看似与排除不良情绪无关的行为恰是一种以静制动的独特的宣泄方式,它是以清静雅致的态度平息心头怒气,从而排除沉重的压抑。
六是哭泣。哭泣可以释放人心中的压力,往往当一个人哭过之后,发现心情会舒畅很多。
网球巨星桑普拉斯一次在争夺大满贯杯冠军比赛时,与对手陷入苦战。不料中场休息时,他却在众目睽睽下,手抱浴巾,痛哭失声。原来,他的启蒙教练兼好友因病亡故,他的心情已受影响,现在又在比赛中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因而百感交集地哭泣。有人可能会觉得怎么一个大男人竟会在这种公共场合中落泪,然而桑普拉斯之所以能称霸网坛,除了他的球技外,在情绪及心理(或EQ)上都高人一等,因此他能每每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赢得胜利,包括那场他落泪的比赛。
当然,宣泄也应采取适当的正确的方式,一些诸如借助他人出气、将工作中的不顺心带回家中、让自己的不得意牵连朋友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于己于人都是不利的。
生气不如争气
也许,我们在别人眼里一无是处,身边的所有人都看不起我们,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他们轻视的眼光就放弃自己。对于生活中那些讥讽自己的看客,与其跟他们生气,还不如做出一番成就来,用事实去击败一切否定的目光。
作为大众的偶像,周星驰当仁不让地成了一个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起家的典范。周星驰的过人之处,不是仅仅一句“电影界的传奇”就能够完全概括的。他的气度、忍耐,冷板凳上的心酸和自我嘲讽,后来都曾经在他的作品中有所流露。《大话西游》结尾,那个离开心爱女人紫霞的至尊宝,被人说成“那个人好像一条狗”的时候,曾有无数观众为之落泪。周星驰说的不仅仅是至尊宝,也是自己,不仅仅是他自己,也是我们大家。
在每一个人追求理想的时候都曾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坎坷。当周星驰还是个龙套演员的时候,为了能够获得一两个比较好的龙套角色,甚至只是为了一两句对白,都要跟在剧务后面说些肉麻的话,不断地讨好别人,扮成十分乖巧的模样。那份仰人鼻息的滋味可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然而他就是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当被人评论为“只适合做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时,他这样鼓励自己:“我只适合做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我只会做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我一定不只是做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于是,它利用闲暇时间,千方百计寻求电视剧里的龙套角色,表演的喜悦令他更加满怀希望地期待自己未来的演艺生涯。于是,在一次次鼓起希望去生活的时候,他也逐渐在演艺道路上成长起来。
为了实现当演员的梦想,在周润发的电影中扮死尸。小人物的命运是很卑微,卑微到甚至令人落泪。可是正是因为有了长期的寂寞和隐忍,也才成就了周星驰后来独具特色的风格。
在后来的记者访问中,周星驰说,正是以前的经历,成就了现在的我。在经历坎坷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到放弃,可是很少有人想过,坚持一下,挺过去就是“咸鱼翻身”。卑微是人生的第一堂课,正是因为卑微,人们才更加珍惜成功的机会。
没错,卑微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它教会了我们在经历挫折的时候要勇敢向前,不要因为别人的漠视而轻视自己,不要因为自己不受重视就放弃了自己。
人生在世,没有人能够不经历波折就走向成功的。坎坷处,很多人会被别人轻视的话语激怒,甚至觉得上苍都对他不公平。这样激愤的情绪产生以后,除了开始对轻视我们的人伸出拳头以外,我们的心里也开始变得愤世嫉俗、自暴自弃。
其实,轻视你的人通常情况下只是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完全没有顾及到对你的伤害,或者说他们根本不会考虑到对你的影响,而只是一时说来过瘾。如果我们因为别人的有口无心而变得焦虑、难过,甚至自卑,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那也太不值得了。
当然,也会有一些人,他们已经看出了你成功的潜质,却并不希望你能够发展得更好,所以说了很多话做了很多事来激怒你,想让你放弃自己一直坚守的目标,那么如果你真的被激怒了,从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正好中了别人的下怀。面对这些人,我们又怎么能够轻言放弃而让他们躲在角落里偷笑呢?
所以,在心灵上饱受痛苦的时候,与其在情绪上跟别人较劲,不如就把那些看不起的目光看成激励我们向前的动力,并时刻鼓舞自己,直到我们实现了最初的人生理想。只有成功,才是回击别人漠视的最佳方法。因为那时,再多的讥讽也都只能成为你嘴边的一句笑谈。
且先忍下这口气
中国人做人向来提倡“以忍为上”、“吃亏是福”,这是一种玄妙高深的处世哲学。只有忍下心头火,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毕竟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因此,凡事不到逼不得已,还是以忍耐为上策,在忍耐中发展自己,这才是硬道理。
其实,忍耐不仅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更是一种性格。就像狼族,因为它们有一种忍耐的、战斗的心态,所以能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忍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忍气吞声、息事宁人,而是为了达到人生中的某种目的,避免感情用事的一种思想方法。为此,忍其实是一种人生智慧。如果因为小地方忍不住,而害了大事,就非常不值得了。
1863年1月8日,恩格斯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把妻子病逝的消息写信告诉了马克思。过了两天,他收到了马克思的回信。信中的开头写道:“关于玛丽的噩耗使我感到意外,也极为震惊。”接着,笔锋一转,就说自己陷于怎样的困境。往后,也没有什么安慰的话。“太不像话了!这么冷冰冰的态度,哪像20年的老朋友!”恩格斯看完信,越想越生气。过了几天,他给马克思去了一封信,发了一通火,最后干脆写上:“那就请便吧!” 20年的友谊发生了裂痕!看了恩格斯的信,马克思的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沉重。他感到自己写那封信是个大错,而现在又不是马上能解释得清楚的。过了10天,他想老朋友“冷静”一些了,就写信认了错,解释了情况,表白了自己的心情。
退让、坦率和真诚,使友谊的裂痕弥合了,疙瘩解开了。恩格斯在接到马克思的来信后,以欢快的心情立即回了信,并附上汇款。他在信中说:“你最近的这封信已经把前一封信所留下的印象清除了,而且我感到高兴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的和最好的朋友。”
生活中,我们可能也会遇到恩格斯和马克思之间的事情,朋友发生了悲伤的事情,却没有给予很好的安慰和鼓励,也或者我们对朋友的期望值太高了,他的做法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没有能安慰到我们的心灵,但是,不要总是一味地去抱怨。有时候,我们需要把眼泪和脾气寄存在生活之外,做一些适当的忍让,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我们的友谊才能更长久。
忍让是一种痛苦的磨炼,由于历经炼狱般地折磨而使自己铭刻于心。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孙膑被剜骨后的装疯卖傻,他们的忍让是为了厚积而薄发。忍让受到时间、场合、自身修养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忍让程度只有依靠个人把握。学会忍让,我们就懂得宽容;学会忍让,我们就懂得了尊重;学会忍让,我们就理解奋斗的意义;学会忍让,我们就能获得成功!
当然,我们说的忍让不是停止、不是逃避、不是无为,而是守弱、蓄积、迂回前进。当命运陷入无可掌控之时,心平气和地接纳这种弱势,坚强地忍住弱者的地位,在守弱的基础上累积实力,一点点发愤图强,使自己慢慢脱离弱者的不利地位,适时出击,争取赢得新的成功的机会。
懂得忍让有利于成就事业,意气用事只会错失成功良机。面对别人的恶意侮辱和伤害,我们没必要以一种对抗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并非软弱可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真功,有效地忍让,会使我们获得更多的收益。
忍让是用无意的奋斗冲破罗网,用无形的烈焰融化坚冰。在忍让中拼搏,在忍让中锲而不舍地追求,在忍让中更深刻地感悟人生,你会发现,前方是另一片广阔的天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