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高了怎么吃-初步了解高血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血脂及其形成

    血浆中所含的全部脂类(脂质)就叫血脂。血脂包括甘油三酯(脂肪)、磷脂、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等。血脂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来自含有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如奶油、蛋黄、动物的脑组织、动物内脏及脂肪含量丰富的鱼、肉类,这属于外源性的;另一部分则由体内自身合成,这属于内源性的。

    血脂中胆固醇增高对人体的危害

    早在18世纪初,科学家们就从胆囊的结石中提炼出了胆固醇,以后又发现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血液和许多组织器官中。通过进一步研究,人们发现人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胆固醇含量尤其高。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过多,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动脉硬化、脑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但是,也不是说血脂与胆固醇越低就越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现象:欧美等国家由于膳食中蛋白质、脂肪供给量较高,因此,高血脂、高胆固醇的发生率就高,冠心病发病率也就高,这些国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我国高5倍,而脑卒中(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却是我国的1/5。也就是说,高胆固醇血症是冠心病和心肌梗死高发的重要引发因素,但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却不是因为高胆固醇血症,而是血胆固醇过低。美国的一项对35万名成年男子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在血胆固醇低的高血压患者中,其脑出血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最高。据推测,低胆固醇血症使细胞脆性增加,导致血管壁脆弱,脑内小血管容易破裂,更易发生脑出血。

    不仅如此,许多调查资料还证实,高胆固醇血症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增加,但并不增加冠心病的死亡率。也就是说,同是冠心病患者,血胆固醇增高的人群,并不比胆固醇正常和偏低的人群死亡率高。

    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否足够高。迄今为止,增加人体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有效手段只有运动。因此,为了不使胆固醇水平过高危害人体健康,患者应当天天做有氧运动。

    就饮食而言,绝大多数营养学家赞同素食,主张食物多样化,以谷物为主,同时要经常适量吃鱼、家禽、瘦肉等,少吃肥肉和动物油。一般认为,每日膳食中胆固醇摄入量应不超过300毫克。

    怎样测定血脂水平

    怎样测定才能使血脂检验结果变得可靠呢?以下的这些做法值得参考:

    第一,患者抽血前2周要保持正常的饮食习惯,3日以内避免高脂性饮食,24小时内不喝酒或含酒精类饮料,抽血前12~14小时内应保持空腹状态。换句话说,假如你要在明天早上9时验血,那么今天晚上8时以后就不要再吃任何食物了。

    第二,静坐休息5~10分钟后再以坐姿状态抽血检查。剧烈运动会对血脂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在抽血检测前最好停止服用能影响血脂水平的药物,如血脂调节药、避孕药、某些降压药等,这个状态应维持数日或数周。假如能将服药情况记录下来,那就更好了。

    第四,假如测定结果接近或超过参考值,那么最好在1周后再去同一家医院进行复查,以尽量减少或避免误差或个体差异造成的假象。通常,在判断是否患了高血脂或准备防治之前,至少应该有2次血脂水平测定的记录作为参考。

    那么,怎样的血脂水平才算是正常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国际医学界还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种族之间都存在着差异。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参照国际标准,制定出了供我国人民参考的正常血脂标准:

    血清总胆固醇≤5.2毫摩尔/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2毫摩尔/升;

    血清甘油三酯≤1.7毫摩尔/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毫摩尔/升。

    怎样才算是高血脂

    如果血脂的第一、第二项(伴有或不伴有第三项)异常时,需要在2~3周后复查,仍然超过上述标准时,就可确诊为高血脂。血清总胆固醇≥5.2毫摩尔/升而<5.72毫摩尔/升时,即为边缘性高血脂。

    临床上高血脂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四类: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胆固醇水平增高。

    (2)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都增高。

    (3)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增高。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

    从病因上将高血脂分为两类:

    (1)原发性高血脂:由遗传因子决定。

    (2)继发性高血脂:常见的疾病有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等。

    常见症状有哪些

    高血脂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水平。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血脂常为高脂蛋白血症,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两者兼有之,临床上分为两类:①原发性的,罕见,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②继发性的,常见于控制不良的糖尿病、酗酒、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肾透析、肾移植、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等。

    1.黄色瘤

    可发生于眼睑部,是眼周围的一种黄色瘤斑,又称为眼睑黄色瘤。发生于肌腱的称为肌腱黄色瘤;发生于皮下结节状的黄色瘤好发于皮肤受压处,如膝、肘关节的伸侧和臀部。

    2.动脉粥样硬化

    约60%以上的患者在40岁以前即有心绞痛等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

    3.老年环

    眼角膜上出现典型的老年环,常在40岁以前发生,其形状如鸽子的眼睛。

    本症在临床上比较多见,除家族性原因外,更多的还是由于其他原因,如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等,一般临床表现不典型。生化检查结果通常为胆固醇水平增高,甘油三酯水平正常或略增高。

    动脉性疾病容易诱发冠状动脉和周围动脉疾病,常伴有肥胖和血尿酸水平增高。大约有40%的患者可有葡萄糖耐量异常,血糖水平升高。生化检查结果通常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均增高。

    肌腱黄色瘤、皮下结节状黄色瘤、皮疹样黄色瘤及眼睑黄色瘤、视网膜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早发并发展迅速,可伴发胰腺炎、糖尿病。生化检查显示,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增高,胆固醇水平大部分正常或略增高。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高血脂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调节血脂是防治冠心病最基本的方法,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下降1%,则冠心病的发病率就下降2%。只要有冠心病,均应长期服用调脂药。因为长期调脂治疗可以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1.引发冠心病

    脑卒中的原因很多,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高龄、肥胖、血液病等,其中高血脂、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许多研究证明,长期调脂治疗能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致残率。

    2.导致脑卒中

    3.加重糖尿病病情

    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被称为“三高”,是威胁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三者密切相关,高血脂可加重糖尿病病情,所以糖尿病患者除了治疗高血糖外,还需要调节血脂,这样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数据表明,半数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会并发高血脂,所以积极治疗高血脂对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大有好处。

    高血脂患者容易并发脂肪肝。轻度脂肪肝患者多数无自觉症状,中度、重度者表现为肝肿大、食欲减退、肝区胀痛、转氨酶升高,少数人出现轻度黄疸、脾大等。脂肪肝患者的治疗应该包括去除病因、调节饮食结构、应用调脂药进行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如果能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的脂肪肝是可以治愈的。

    4.引发脂肪肝

    5.引发高血压

    在人体内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后,会导致心肌功能紊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会大量激活,促使血管动脉痉挛,诱使肾上腺分泌升压素,引起血压升高。

    6.使人变得肥胖

    血脂在人体内超过正常标准,是因为机体内部的分泌、调节系统出现了紊乱。而过多的脂肪在血液中堆积,就会在皮下和血管壁周围大量沉积,使脂肪供大于求,引起肥胖,而肥胖又是引发其他许多疾病的可能性因素,因而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7.降低人体抗病能力

    血脂高、血黏度增高会使人体内各脏器的供血供氧量不足,影响免疫细胞的生成转化率,使人体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变弱,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扰和危害。

    导致高血脂的各种因素

    中医认为,膏脂虽为人体的营养物质,但过多则会形成高血脂。凡导致人体摄入膏脂过多,以及膏脂转输、利用、排泄失常的因素均可使血脂升高,其病因有以下几点:

    饮食不节,摄食过度,或恣食肥腻甘甜厚味,过多膏脂随饮食进入人体,运输、转化不及时,滞留在血中,因而使血脂升高;或是长期饮食失当,或酗酒过度,损及脾胃,健运失司,致使饮食不规律,不能化精微以营养全身,反而变生脂浊,混入血中,引起血脂升高。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中夹实证,这是两者之间的差异。

    或生性喜静,贪睡少动;或因职业工作所限,终日伏案,多坐少走,人体气机失于疏畅,气郁则津液输布不利,膏脂转化利用不及时,以致生多用少,沉积体内,浸淫血中,故血脂升高。

    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或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也会导致膏脂运化输布失常,血脂升高。

    人老则五脏六腑皆衰,尤其以肾为主。肾主五液,肾虚则津液失其主宰;脾主运化,脾虚则饮食不归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则津液输布不利,三者都可能使膏脂代谢失常,引起血脂升高。如果房事过度,辛劳忧愁,也会使人未老而先衰。

    父母肥胖,自幼多脂,成年以后形体更加丰腴,而阳气通常不足,津液、膏脂输化迟缓,血中膏质过多。或素体阴虚阳亢,脂化为膏,溶入血中,使得血脂升高。

    消渴症(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属阴虚燥热。由于虚火内扰,患者常多饮多食,但饮食精微不能变脂而储藏,人体之脂反而尽溶为膏,混入血中来补充不足,因而导致血脂升高。水肿日久,损及脾、肾,肾虚不能主液,脾虚失于健运,以致膏脂代谢失常。肋痛、黄疸、症积三者都属于肝、胆之病,肝病气机失于疏泄,影响膏脂的输布转化,胆病不能净浊化脂,都会引起血脂升高。

    肥胖是使血脂升高的重要原因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肥胖患者的机体组织对游离脂肪酸的利用减少,导致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升高。肥胖者进食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增高则更明显。肥胖者餐后血浆乳糜微粒澄清时间较长,血中胆固醇水平也会随之升高。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升高的水平与肥胖程度成正比。胆固醇包括俗称坏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它沉淀附着于血管壁,引起动脉硬化;还有所谓的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具有洗涤动脉的功能,它可以把胆固醇运送到肝脏代谢。肥胖者不单只有总胆固醇值较高,且拥有的LDL较多,而HDL较体重正常者少,因而对健康存在着更大的危险。

    众所周知,高血脂与动脉硬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脑血栓等,是威胁人群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为了健康,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无论我们是否肥胖,都应该了解肥胖与高血脂之间的关系,积极控制体重,预防及治疗高血脂。

    肥胖者的脂肪代谢特点是: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脂等成分普遍增高,说明脂肪代谢紊乱。肥胖者的血浆胆固醇水平相当高的可占55.8%。男性在60岁以后,女性在50岁以后,血浆胆固醇水平都将显著升高。

    患肥胖病时,机体对游离脂肪酸的利用减少,血中的游离脂肪酸堆积,血脂容量升高。碳水化合物引起的高血脂患者容易肥胖。当这类患者进食的碳水化合物较多或正常时,血浆的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而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高血脂就可好转甚至消失。同样,体重下降也能使这些患者的血浆甘油三酯下降至正常水平。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升高与肥胖程度成正比。血脂水平的下降对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肥胖者控制饮食、减轻体重是十分必要的。

    但我们怎样来确定自己是否肥胖呢?通常,对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我们可以通过体重指数来判定。

    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2

    一般来说,男性体重指数>25,女性体重指数>24,就可以算作肥胖。而在肥胖者当中,又以中心型肥胖的危害最为严重。统计资料表明:腰围/臀围比值增高者(男性>1.0,女性>0.8)常伴有血脂水平的增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先兆。

    哪些人容易患高血脂

    统计数据显示,以下人群容易患高血脂:

    (1)有高血脂家族史的患者;

    (2)肥胖者;

    (3)中老年人;

    (4)35岁以上长期高脂、高糖饮食者;

    (5)绝经后女性;

    (6)长期吸烟、酗酒者;

    (7)不爱运动者;

    (8)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者;

    (9)生活无规律、情绪易激动、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者。

    怎样自我判断是否患了高血脂

    假如出现了以下症状,就需要引起重视,并要去医院检测自己的血脂水平:

    (1)经常感觉头昏脑涨或与人谈话间隙时容易睡着。

    (2)早晨起床后感觉头脑不清醒,早餐后好转,午后极易犯困,夜晚很清醒。

    (3)睑黄色瘤是中老年女性血脂增高的信号,主要表现为眼睑上出现淡黄色的小皮疹,刚开始时为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严重时布满整个眼睑。

    (4)腿肚经常抽筋,并时常感到刺痛,这是胆固醇积聚在腿部肌肉中的表现。

    (5)短时间内在面部、手部出现较多黑斑(斑块比老年斑稍微大一些,颜色较深)。

    (6)记忆力及反应力明显减退。看东西会时不时感到模糊,这是因为血液变黏稠,流速减慢,使视神经或视网膜暂时性缺血所致。

    最佳方法是积极预防

    引起高血脂的病因很多,目前医学界也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目前得到确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①遗传因素;②饮食因素;③内分泌或代谢因素。但不管是哪种因素引起的血脂增高,都应该及早控制。容易发生高血脂的高危人群只要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大多数人是能够把血脂控制在一个理想范围内的,因此高血脂也是可以预防的。

    统计表明,多数血脂异常的患者都有饮食不当的习惯。饮食中的热量过多会引起血脂升高。人们的日常饮食除了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外,大部分会转变成热能消耗,人体每日对热量的摄取与消耗应保持平衡。热能如果供过于求就会储存起来。而热能的主要储存形式就是通过人体脂肪的储存。假如一个人的食物中含碳水化合物量过多,除了被人体消耗掉的量外,合成糖原后还有剩余,可通过影响胰岛素分泌等多种作用,加速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使人体的代谢向着脂肪合成的方向进行,引发高甘油三酯血症。

    1.限制热量的摄取

    如果直接摄入过多的脂肪和胆固醇,尤其是饮食中动物性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量,将会直接引起血脂升高。这是因为动物的脂肪酸和胆固醇成分和人类相接近,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

    2.减少饮食中动物性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

    一般人都应该多吃蔬菜和水果,尤其是血脂高的人群。这是因为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大量的膳食纤维,且含甘油三酯、脂肪酸非常少,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维生素C可促进胆固醇降解,转为胆汁酸,从而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同时,增加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速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酯的降解,从而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最重要的是维生素C还是一种重要的生理性抗氧化剂,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维生素E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影响并参与胆固醇分解代谢酶的活性,有利于胆固醇的转运与排泄。总的来说,蔬菜水果中的膳食纤维、各种微量元素,对于降低血脂水平都是有益的。

    3.多吃蔬菜和水果

    运动和体力活动都可以使高血脂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并可以有效地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因此,对于大多数由于饮食因素引起的高血脂患者来说,采取适当的饮食治疗,并结合长期规则的体育锻炼和维持理想的体重,对健康非常有利。

    4.适当地做运动或体力活动

    5.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对于某些由于内分泌或代谢因素所致的血脂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所引起的高血脂,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配合降血脂药物,能够纠正脂质代谢紊乱,预防血脂升高。

    相关专家建议,预防高血脂的发生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因为很多容易引起血脂升高的不良生活习惯都在这一时期养成。具体要怎么来做呢?首先,对血脂增高的饮食防治,应掌握“五低”原则,即热量低、总脂肪量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低和食盐量低,即应避免过食、偏食,少吃冰激凌、巧克力、甜食及其他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的食物。在生活中,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坚持良好的作息制度。对于一些易引起血脂升高的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也要尽量在早期发现,以便及时治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