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宇宙探秘-对神秘自然的探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日月并升探秘

    在浙江省海盐县南北湖风景区的鹰窠顶上,每年农历十月初都可以观看到“日月并升”的景象。这种现象不但今天的人们能看到,在明代的古书上也有记载。它通常可分为五种情况:第一种是太阳和月亮重叠,同时升起;第二种是太阳升起后不久,月影经过太阳表面,并盖住其大部分;第三种是月亮先出,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阳随着出来,太阳托住月影一起跃动;第四种是月影先在太阳中,后又跳出太阳,在太阳四周跃动;第五种就是月影在太阳中,两者一起升起,月影在太阳中跃动,直至消失。到目前为止,这种日月并升的奇特现象尚无科学的解释。

    “佛灯”的奥秘

    在中国峨眉山、青城山、庐山等地,人们都会看到“佛灯”的奇迹。在晴朗而没有月光的晚上,人站在高处远眺,有时会发现森林、山涧、峡谷间忽然出现了一些星星点点的光,有白、青、蓝、绿等各种颜色。这些光隐隐约约、来来去去,像是缓步而行的大佛手中引路的灯笼,于是人们给它们取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佛灯。这些佛灯并不经常出现,据说只有有缘人才能见到。它们究竟从何而来呢?

    神秘佛灯成因探秘

    以前,人们认为佛灯就是磷火,山上千百年来死去的动物的骨骼中含有的磷或地层中含有的磷与空气中的水发生反应,产生磷化氢。这种物质比空气轻且极易自燃,自燃后它们飘荡在空中,在没有月光的夜晚便形成了佛灯。但这个观点现在被质疑了,因为磷火多是贴着地面移动,不会飘得很高。另外,磷火的光十分微弱,在海拔几千米的地方不会被人清楚地看到。于是,又有人提出星光反射说。他们认为,因为山高,云多飘浮在山中,就形成了一个好像是镜子的反射层。由于云层的高低厚薄不同,其所反射出来的星光也就闪烁变幻不定,于是就形成了壮观的“佛灯”。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在所有较高的山中理应都有云层反射星光的佛灯。可事实并非如此,佛灯只能在某些山上观看到,还必须选择特定场所。看来,星光反射说也不足以令人信服。神秘的佛灯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极光形成探秘

    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的高空中,夜间常会出现一种奇异的光。这种光色彩斑斓、形状各异,被称作极光。1957年3月2日夜晚,人们在黑龙江省呼玛县的上空观察到了这种光。晚上7点多钟,西北方的天空中出现了几个光点。接着,光点放射出不断变化的橙黄色的强烈光线。不久,光线渐渐向两边消散,形成一块彩色光幕。尔后,色彩逐渐变弱,到8点30分消失。但10点零3分,这一情景又再次出现。令人惊奇的是,在同一天晚上7点零7分,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背后的天空也出现了鲜艳的红光。随后,天空中又出现了许多白而略带黄色的光带。渐渐地,这些光带变成了银白色,逐渐在天空中蔓延开来。7点40分左右,光带的光色最为鲜明,好似一束白绸带飘扬在淡红色的天空中。大约10点,光象完全消失。这些美丽的极光是如何形成的呢?

    关于极光成因的种种推测

    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关于极光的记载,但是当时的人们不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成因,就把它当做灾难的先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不再相信这种迷信的说法。目前,关于极光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极光是由极地空气中的小冰片反射太阳光而形成的;另一种解释说,极光与地球磁场和太阳辐射有关。

    当太阳黑子里发出的高能质子和电子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影响在南北两极地区发生偏斜,从而进入南北极地区,并在下降的过程中碰撞到高层大气中的原子。这部分原子受力而发出闪耀的光辉,就形成了极光。然而,这些解释都还只是推测,极光的真正成因还有待于科学的进一步解释。

    白天突然变成黑夜探秘

    在晴朗的日子,既没有发生日食,也没有发生龙卷风,突然间白天就变成了黑夜。这种奇特的现象在中国境内曾多次发生。1944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在辽宁省的班吉塔境内,晴朗的天空突然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天好像要塌下来似的。人们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大约1小时后,天空又恢复了光明,人们才渐渐地平静下来。另外,在青岛也曾出现过正午时分突然夜幕降临的奇特现象。一天上午11时左右,阳光普照的天空逐渐变暗,阴云密布。至12时许,黑云压顶,天地间一团漆黑,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路上行人被此事弄得措手不及,纷纷避往沿街店铺。路灯齐亮,过往车辆也车灯大开,整个城市一时灯火通明。过了半个多小时,天空才逐渐亮了起来。

    难解的天象谜团

    据当时的人们回忆说,在白天突然变成黑夜之前,并没发现有什么异常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天象呢?对此,科学家们众说纷纭,有的说与火山爆发有关,有的说很可能与外星来客有关。它们从地球上空穿过,又悄悄而去,造成地球上某些地方暂时的黑暗。到目前为止,对这种天象奇观人们还没有合理的解释,只能期待科学家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最终弄清这种天象奇观形成的原因。

    地震前的天兆探秘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例如,在地震之前,天上可能会出现地震云。民国时期的《隆德县志》就有对呈带状的地震云的明确记载:“天晴日暖,碧空晴净,忽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地震云除呈带状外,还有呈辐射状、肋骨状的。那么,地震云的成因是什么呢?有些人认为,地震前地壳会发生断裂,断裂处一般呈带状,地壳中的热气就会从断裂处上升,凝结成地震云。也有人认为,由于云彩是由空气中的水滴凝结而成,构成水滴需要有核,而这种核带有磁性。地震前沿着地震带方向的地磁会发生异常,吸引这些小水滴沿地震带的磁力线方向排列,经久不散。关于地震云的成因,目前还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

    地震探秘

    据统计,地球上平均每天会发生一万多次地震。幸运的是,其中99%的地震是极其微小的,如果不用仪器观测,人们根本无法察觉到。只有1%的地震能被人感觉到甚至造成破坏。这种地震轻则使人失去平稳,让周围的物体来回摇晃;重则可能会造成房屋倒塌,山崩地裂,并引发火灾和雪崩等灾难。据科学家们的长期观测,全球约80%的地震发生在太平洋周边地区,约15%的地震发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区。虽然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地震现象进行了研究,但是,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为什么会集中在某些地区,人类能否有效预测地震……这些问题人类至今仍在孜孜不倦地探求着。

    地震成因的种种说法

    关于地震的成因,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沉重的大地被一只大鳖驮着,过一段时间,这只大鳖就要翻一翻身,于是大地就抖动起来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从神话中走了出来。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从而使地壳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为地震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他们相继提出了几种比较有影响的假说。一是英国学者提出的“弹性回跳说”。他们认为,当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的强度时会使岩石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要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的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从而引起地震。二是日本学者提出的“岩浆冲击说”。他们认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物质受热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裂而产生地震。三是美国学者提出的“相变说”,他们认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会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由于在转换过程中体积突然变化而引发地震。尽管各种说法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但地震真正的成因以及如何有效预测地震等谜团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进一步探索。

    原因不明的京师惨案

    明天启六年(1626),北京城里突然发生了一起奇怪的爆炸事件。那一天,天气晴朗,人们像往常一样在街上来来往往。突然,天上涌起团团灰云,从东南方向西北方移动。不久,京城西南的王恭厂一带(今宣武门附近)响起一声巨响,大地随之震动起来;同时,一团蘑菇状的怪云直冲苍穹,并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光芒。爆炸中心的地面被炸出一个直径达30多米的大坑,受伤者甚众,石驸马大街上一个重2500千克的大石狮竟被爆炸的冲击力掷出顺成门(今宣武门)外。爆炸过后,一股疾风随之而来,它横扫了周围10平方千米左右的地方,所到之处房屋变成废墟、人畜死伤惨重。这起爆炸事件是怎么发生的,至今仍令人费解。

    爆炸元凶的猜测

    这次爆炸的元凶是谁呢?有人认为,是雷电引爆了囤积在王恭厂的几百吨黑色炸药。但从爆炸的强度分析,这些炸药不足以产生如此巨大的破坏力。而且,从当时的记录来看,爆炸并没有造成高温和大火。最奇怪的是,有些人竟然毫发无损,只是身上的衣服突然不翼而飞。后来,人们在昌平西山发现了这些失踪的衣物,它们堆积在树林间。据此,又有人认为肇事者是飓风。他们认为,先是雷电引起了爆炸,伴随而来的飓风则将人们的衣服鞋袜席卷一空。但是,有的人竟被吹出了90千米之外,飓风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威力。况且一些人的身体被撕得七零八落,而站在他们身旁谈话的其他人却一点也没有受伤,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还有人提出了陨石冲击、天然核爆炸、强烈地震等假说,但都不能完全解释这次大灾难中的种种奇怪之处。

    雷击圈内的怪事

    在湖南省隆回县桃发坪乡集材村一块数百米的区域内,近十几年来先后发生了七八起奇怪的雷击事件,人们称这块区域为“雷击圈”。1989年4月3日,雷击圈内又发生了一起令人惊讶的雷击事件。当日晚12点左右,电闪雷鸣,一个绿色光球突然闯入该村农民郭小钢房里,将睡梦中的郭小钢夫妻及其女儿烧为灰烬。奇怪的是,他们的床的床框、床脚都完好无损,床边的物品也无受损痕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怪事呢?目前人们还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农家自燃火灾为何接连发生

    1989年11月初,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发生了一件怪事,该县花桥乡张家村农民何荣华家三天之内连续发生了12起自燃火灾。自燃之物不论干湿,大都从顶端燃起,且火苗有红有绿,极为罕见。有人猜测,可能是磷化钙引起自燃,也可能是地壳发生变化前的预兆。但这两种解释都无法找到可靠的证据予以证实。

    奇怪的自燃事件

    无独有偶,与张家村相邻的花桥乡石坑村也发生了一起奇怪的自燃事件。据调查,当时石坑村一农户家中的东西突然无缘无故地自燃起来,就连他家被借到邻居家的箩筐都未能幸免。更令人奇怪的是,当时邻居家一些与这个箩筐放在一起的农具,却没有被烧着。这一怪事发生后,国家有关部门曾派出专家前往现场调查了近一个月,也没能找到确切的原因。

    海面上为什么会有“海火”

    1975年9月2日傍晚,在江苏近海地区朗家沙一带的海面上出现了奇怪的光亮。光亮随着波浪时起时伏,就像燃烧的火焰那样翻腾不息,直到天亮才逐渐消失。第二天夜晚,光亮再次出现,而且亮度较前日增强。以后每天夜晚,光亮都会出现且亮度逐渐加大。到第七天,海面上竟涌出很多泡沫。几小时后,这里就发生了一次地震。海水的这种发光现象常出现在地震或海啸之前,被称为“海火”。据说,在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晚上,秦皇岛、北戴河一带的海面上也出现过海火。神秘的海火像一个可怕的幽灵困扰着人们,使人们对它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种种猜测。

    “海火”产生探秘

    一般认为,海火与海里的发光生物有关。海里的发光生物因受到惊扰而发光,是很早以前就为人们所熟知的现象。这些生物种类繁多,除甲藻外,还包括许多细菌和放射虫、水螅、水母、鞭毛虫以及一些甲壳类、多毛类的小动物。因此,人们推测,当海水受到地震或海啸的剧烈震荡时,便会刺激这些生物,使它们产生海火。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他们指出,在狂风大浪的夜晚,这些生物也同样受到激烈扰动,却为什么不产生海火?一些人认为,海火作为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很可能有多种成因,但究竟还有些什么原因,这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奇怪的海鸣探秘

    海鸣就是海洋发出鸣响声,但有些海洋发生海鸣的原因却难以弄清。在广东省湛江硇洲岛东南方向的海面上,每当风云突变、天气异常时,就会发出一阵阵有节奏的“呜、呜、呜”的声响。有人认为,这种海鸣是沉放在海中的“水鼓”因年久失修,功能减退而发出的。“水鼓”是很久以前法国人在硇洲岛建造国际灯塔时放置的。也有人认为,奇怪的海鸣是海牛的号叫。因为,近年来人们在这一带海域的活动明显增加,影响了海牛正常的生活和活动,海牛迁徙到别处去,并发出这种声音。看来,硇洲岛东南海面上海鸣的起因至今仍无法查清,这个奥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

    南海货船的神秘失踪探秘

    从1979年5月至1980年2月,在中国南海同一海域,接连发生了三起货船神秘失踪案件。灾难来得很突然,货船上的船员和货物全都神秘失踪。救援小组虽快赶到,却一点蛛丝马迹也未找到。三艘遇难的船只分别叫做“海松”号、“安吉陵明”号和“东方明尼空”号。它们在行驶到遇难海域时,都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但是无线电很快中断,甚至都来不及报告船只所处的具体位置。当救援小组火速赶到时,海面上已空无一物。如果遇难人员都被鲨鱼吞噬了,也不会连一点遗骸都找不着,而且连船只也无影无踪。海面没有一丝一缕的碎片、油污,平静得就像要故意掩饰刚刚所发生的不幸一样。难道这些遇难的船只和人员都被旋涡吞噬到海洋最深处去了吗?可是救援人员虽多次深度打捞也一无所获。这实在是太神秘和蹊跷了。

    中国南海“魔鬼三角”

    由于这三艘货船遇难的地点都在西起香港特区、东至台湾省、南到菲律宾吕宋岛的一个呈三角形的海域内,所以这个地区被称为中国南海“魔鬼三角”。继“百慕大魔鬼三角”之后,这里又成为了世界上另一大危险海域。在南海“魔鬼三角”一带,海底地形异常复杂,海水很深,洋流活动频繁,经常出现海啸、旋涡、巨浪、台风等恶劣海况,因此出现海难事故也并不奇怪。专家们推测,大洋里的中尺度旋涡可能是造成这几起灾难的罪魁祸首,但具体原因还不甚明了。神秘的中国南海“魔鬼三角”,谁能将它弄明白呢?

    太湖形成探秘

    美丽的太湖位于风景如画的江苏无锡,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其面积达2400平方千米。太湖作为江南的水域中心,以其丰富的资源孕育了湖两岸繁衍生息的人民。春天到来时,太湖两岸菜花金黄,采桑姑娘在桑园里忙着采摘桑叶,一幢幢粉墙灰瓦的房舍掩映在茂林修竹之间,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太湖的秀丽风光使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陶醉,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闻名全国的太湖,关于它的成因直到今天还争论不休。

    太湖成因之争

    早在20世纪初,我国地理学家丁文江与外国学者登施丹就著文指出,是大江淤积导致了太湖的形成。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与汪湖桢等人则提出泻湖成因论,即太湖经过“海湾——泻湖——湖泊水网平原”的演变模式而成,此种说法曾广为流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太湖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考古和文献资料等方面的不断研究,太湖的成因问题又有了新的发现。有人对泻湖论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海水深入古陆腹地的过程中,虽然一边冲刷,一边沉积,但这种情况对于整个古陆地来说是不平衡的。太湖有的地方确有泻湖地貌的沉积,但它不具有整体意义。还有人根据太湖的古人类遗址推测,大约在6000~10000年前,太湖地区是一片低平的平原,人们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居住过。由于地势较低,最终积水成湖,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搬走就被洪水淹没了。

    陨石冲击说

    最近,一批年轻的地质工作者用全新的观点解释了太湖的成因。他们大胆地假设,可能是在遥远的古代,曾有一颗巨大无比的陨石自天外飞来,正好落在如今太湖所处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偌大的太湖是陨石砸出来的。他们估计,这颗陨石对地壳造成的强大冲击力,其能量可能与几十亿吨炸药爆炸时所产生的能量相等。目前,人们对这种说法还没有达成共识。虽然太湖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但所有这些不同的观点,均有助于推动人们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最终一定能揭开这个扑朔迷离的太湖成因之谜。

    托索湖畔的“金字塔”

    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的托索湖畔有一个高50~60米的黄灰色山崖。从外形上看,这个山崖就像一座金字塔。山崖的正面有三个三角形岩洞,东西两洞已经坍塌,无法进入。中间一洞有2米多高,6米多深。洞内有一根直径约0.4米的管状物从洞顶斜通到洞底,还有一根相同口径的管状物从洞底壁通到地下,只露出管口。洞上面还有十余根直径不一的管子穿入山林,管壁与岩石完全吻合,就像是直接插进岩石中去似的。这些管状物有明显的铁锈般的褐红色。在湖边和岩洞周围,也散落着大量像生了锈似的渣片、粗细不一的管道和奇形怪状的石块。科学家对这些管道材料进行了分析,发现这种材料不是自然形成的金属,而且里面8%的化学元素也无法确认。

    悬而未决的谜

    由于这座“金字塔”的遗址中存在着许多现代科学也无法解释的问题,因而被人们称为“外星人遗址”。至于它究竟是远古文明的遗迹,还是外星人选择的观测地?实在是不得而知。托索湖地处偏僻之地,这些遗址是不是外星人所为是值得推敲的。因为这里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好,是观测天体宇宙的理想地方,会不会真的是外星人选择这里建设了发射塔,而那些奇异古迹就是他们所建造的工程遗址呢?另外,在“金字塔”不远处有一块异常平坦的开阔地,如精心夯实的机场一样。这是不是外星人飞行器的着陆点呢?实在让人无法知晓。

    玛瑙湖奇观探秘

    在内蒙古西部的茫茫戈壁上,有一个神奇的“玛瑙湖”,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玛瑙雏鸡”。从表面看,玛瑙雏鸡就是一个鸡蛋形的石头,然而,当科研人员用激光照射这块鸡蛋形的石头时,眼前的奇迹使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在石头里面竟然有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鸡,小鸡的鼻子、眼睛、嘴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通常的动物化石是硅化物,而这只活灵活现的小鸡却藏在亿万年风雨的杰作——玛瑙之中。这种罕见的奇观令人惊叹不止又困惑不已。尽管人们可以利用激光等高科技手段对这块玛瑙进行观测和研究,但对这只玛瑙里的小鸡是怎样形成的问题,却无法解释。

    神秘的哈纳斯探秘

    位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区的哈纳斯湖是我国著名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当地牧民们把这座湖看成圣湖,从不敢在湖中游泳、划船。科学家们在哈纳斯湖中发现了一种名叫哲罗鲑的巨鱼。这种巨鱼身长达10米以上,浑身长满亮闪闪的红色鳞片。哲罗鲑鱼成群游动时,在阳光的照耀下竟然能将湖水映得一片通红。然而,以前人们发现的哲罗鲑体长不超过4米,哈纳斯湖中怎么会有长达10米的巨型哲罗鲑呢?

    湖水变色探秘

    哈纳斯湖的另一著名奇观是湖水变色。虽然其湖水来源只是冰峰融雪,然而奇怪的是,湖水会随着一天之中的光线变化而改变颜色。太阳初升之时,湖水还是蓝色的;等到太阳升上树梢,湖水的颜色就变得像碧玉一样绿;过一会儿,湖水又会变成黄色。更奇特的是,湖面上有时候竟能同时出现各种色彩,这里变红,那里发白,更远处则呈现紫色,湖面五彩斑斓,变幻莫测。哈纳斯湖为何会变色?有人认为是湖水成分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湖底构造的缘故。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没有得到证实。

    罗布泊是游移湖吗

    罗布泊位于新疆若羌境内,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塞而著称于世。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以上。到了清朝末年,即使是罗布泊水涨时,也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一个面积很小的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河水注入罗布泊,使其面积逐渐增大。20世纪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年底,罗布泊彻底干涸。现在,罗布泊是位于若羌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长期以来,人们对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做过多方面的研究。近代,一些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外国人把罗布泊说成是“游移湖”,认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是湖底周期性沉积、抬升和风蚀降低的结果。罗布泊真的是一个行踪不定的“游移湖”吗?

    长期的争论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通过实地考察,证实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湖水不会倒流,入湖泥沙很少,干涸后变成坚固的盐壳,短期内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对湖底沉积物的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表明,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这说明,游移说是不正确的。但这一结论目前还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两千多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到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美国学者提出了“盈亏湖”的理论,中国学者曾发表“交替湖”的观点,而苏联地质学家则试图用构造运动对其进行解说。围绕罗布泊游移问题的争论延续至今。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产生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迷人湖”探秘

    在我国云南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里,有一个叫“迷人湖”的奇怪的湖,该湖的最宽处约150米,最窄处约60米,水深约1.5米。湖水终年不干,即使狂风呼啸,湖面也平稳如镜。更为奇怪的是,如果站在湖边高声讲话,本来晴朗明丽的湖面上空马上就会乌云密布,甚至立即下起雨来。讲话声音越高,雨就下得越大;讲话时间越长,下雨的时间也就越长。“迷人湖”为何会有这种现象?许多学者,专家都为解开此谜而努力着。

    魔鬼水域鄱阳湖

    鄱阳湖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的都昌县境内,是一座秀丽而又神秘的湖泊。许多年来,无数船只在这里神秘失踪,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难以解释的谜团。1945年4月16日,一艘装满了金银珠宝和价值连城的古董文物的日本轮船在鄱阳湖面上飞快地行驶着。在离老爷庙2千米的地方,轮船突然不动了,紧接着便悄无声息地沉了下去。不一会儿,湖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驻扎在江西省九江市的日本侵略军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命人前去打捞那些金银财宝和古董文物。然而,所有的打捞队员也都有去无回。至此,神秘的鄱阳湖便让人望而生畏了。

    爱德华的发现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请来了著名的潜水打捞专家爱德华前去打捞日军留下的财宝。然而,爱德华和他的队员们经过几个月的打捞也没发现这些财宝,还失踪了几名队员。40年后,爱德华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当我和三个同伴潜入湖底后,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道耀眼的白光,直射向了我。顿时,平静的湖水出现了剧烈的骚动,耳边传来一阵刺耳的怪声。我还没有来得及看清楚,就被一股强大的引力紧紧地吸住,并逐渐陷入了麻木状态,随着吸引力昏昏向前。突然,我的腰部被什么东西重重地顶了一下,神智猛然清醒。我抱住身边的一个木箱,与引力抗衡起来……我看见那道长长的白光,还在湖底翻卷游动。我的几个潜水伙伴都随着白光的引力翻滚而去,从此下落不明……”那么,爱德华看到的那道白光到底是什么呢?他碰到的吸引力又是什么呢?谁也不知道。

    西湖成因探秘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与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相媲美的西湖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许多研究者主张“西湖是因为东汉华信筑塘成功后才形成的”说法,这种说法遭到质疑。1909年,日本地质学者石井八万次郎提出:西湖是由于火山爆发,岩浆阻塞海湾而成为湖泊的。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研究,否认了石井八万次郎的推断。他认为,西湖本为海湾,后由于江湖挟带泥沙在海湾南北两个岬角处(即今吴山和宝石山)逐渐沉淀堆积发育,最后相互连接,使海湾隔绝了大海而形成潟湖。尽管至今人们还不清楚西湖的成因,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应该会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山泉自涨自消探秘

    在广西桂林市阳朔县的白沙堡,有两处名为青龙泉和黄龙泉的泉水,常年不涸,四季清冽。据村中老人说,这两眼泉水于1868年涨了一次,为期4天,数日后消退。

    1940年,人们发现泉水又开始暴涨,这次泉水没有马上消退,而是维持了9个月左右的汛期,淹没了不少村舍。

    9个月后,泉水自行消失,田亩重现。1963年,泉眼又冒大水,汛期维持了8个多月,与1940年的汛期只差3天。

    1987年,泉水又涨一次,汛期为4个月左右。白沙堡村无河无溪,这两眼泉水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如果说1900年以前的两次涨水没有什么规律的话,1940年以后的三次涨水,几乎每次相隔都是23年左右。这算不算得上是规律呢?关于这里的泉水自涨自消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个谜。

    黄河的源头探秘

    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曾对黄河的发源地进行了多次勘探。然而,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一般都只到达星宿海一带,然而星宿海并不是黄河的真正源头。黄河河源究竟在哪里,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黄河多源,其源头分别是扎曲、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另一种意见认为,卡日曲全长201.9千米,是上述三条河流中最长的一条,应定为正源。但黄河源的最终结论始终没有定下来,成为萦绕在所有炎黄子孙心中的一个巨大疑问。

    清泉不绝的神秘古井

    我国广东省南澳岛的前海滩有一口神秘的古井。据《南澳志》记载,1277年冬,元兵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大臣陆秀夫、张世杰等护送年仅11岁的皇帝赵昰及其弟赵昺和杨太后等仓皇南逃。他们乘船登上南澳岛,修建行宫,挖掘了一口水井。但不知为什么,后来人们只见到行宫遗址,没有发现水井的影子。1962年夏,水井被发现。经考察得知,当特大海潮袭来时,惊涛骇浪卷走大量沙层,古井便会显露。这种露井现象,自1962年以后又出现过几次,但令人不解的是,尽管古井常常被海浪、海沙淹没,一旦显露,井泉仍奔涌不息。

    古井井水探秘

    更令人奇怪的是,即使将苦咸的海水倒入古井,一会儿之后井水依然纯净甘甜。有人分析认为,由于古井所处的海滩地势较低,渗入到地下的水便向古井海滩汇集。同时,因为古井底质为沙,沙的孔隙中的水质点较为稳定,淡水和海水混合得非常缓慢,海水比重大于淡水,所以淡水可以浮在海水表面。但古井水质异常纯净的问题仍没有解决。因为,有人用水质纯度测量表测得古井水比当地的自来水还要纯净,储藏数年而不腐,这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金沙江拐弯探秘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它和怒江、澜沧江都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然后几乎彼此平行地一起向南流淌,把青藏高原东侧切成几列深邃的平行河谷。起初,金沙江也是由北向南流的,可是当流经云南省境内的石鼓村时,江流突然折转向东,而后又转向北,在只有几千米的距离内,差不多来了一个180°的大拐弯,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弯”。金沙江流过石鼓村以后,坡度骤然加大,江水在只有几十米宽的深谷中呼啸奔腾。江两岸一边是玉龙雪山,一边是哈巴雪山,从峰顶到江底落差3000多米,形成世界上最壮丽的峡谷——鼎鼎大名的“虎跳峡”。千百年来,万里长江第一弯曾使许多到过这里的旅行者迷惑不解,这个大拐弯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河流袭夺说与地壳断裂说之争

    科学工作者通过对金沙江的河流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一些推断。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从前金沙江并没有今天的大拐弯,而是和怒江、澜沧江等一起并肩南流。就在金沙江与它的伙伴们一起南流的时候,在它东边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条河流由西向东不停地流淌着,我们不妨叫它“古长江”。湍急的古长江水不断地侵蚀着两岸的岩石,也不断地向西伸展着。时间一长,终于有一天,古长江与古金沙江相遇了。由于古长江地势比古金沙江要低得多,滔滔的金沙江水受到古长江谷地的吸引,自然掉头向东。于是,金沙江就成了长江的一部分,并形成了万里长江第一湾。这种现象,在地貌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河流袭夺”。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今天的金沙江之所以会发生这样奇怪的拐弯,与其所在地区的地壳断裂有关。由于金沙江拐弯形成的年代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不管袭夺也好,还是沿着一条断裂带流淌也好,当时留下来的遗迹,已经被无情的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了。这两种意见争论了许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没能取得一致。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探秘

    珠穆朗玛峰是坐落在中国与尼泊尔边界线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然而,在距今1.5亿年前的三叠纪,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烟波浩渺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直到距今5000万年的第三纪,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才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1975年7月,中国测绘工作者精确地测得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13米,确认了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近年来,随着科学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有人指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在过去的一万年里,每年都增加了3.7厘米。现在,它仍然在以不易被人察觉的速度悄悄地“长高”着。2005年5月,中国科学家们再一次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了测量,结果出人意料,它的高度竟然为8844.43米,比以前公认的高度降低了3.7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珠穆朗玛峰变矮了吗

    据考证研究,珠穆朗玛峰不是一直在悄悄地“长高”吗?怎么这次测量出来的高度比以前测量的高度反而降低了许多呢?3.70米的高度到哪里去了?据专家介绍,这次珠峰测量的技术方案,既有和1975年相同的,也有当代测绘发展的高新技术。与1975年相同的是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新的进展是采用了光电测距、当代最先进的连续GPS 观测,另外还采用了冰雪探测雷达,对峰顶的冰雪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专家还解释说,珠峰变“矮”,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因为两次测得的冰雪深度不同。由于珠峰的海拔非常高,峰顶上终年冰雪,好像戴着厚厚的帽子。1975年珠峰测高时,由于条件限制,只摘去了珠峰头上的雪帽。而本次珠峰测高除减掉约1米的雪深外,还减去了2.5~2.6米的冰层和冰与碎石的混合层厚度。这如同珠峰在摘去头上的雪帽之后,又摘掉了厚厚的冰帽再来测量身高,自然会变“矮”一些。其次,珠峰变“矮”,还因为本次珠峰“身高”的起算点——大地水准面的计算结果较上次更为精确完善。2005年珠峰测高确定的大地水准面比1975年高出0.7~0.8米。这相当于在测量珠峰高程时,减去了珠峰所穿的“鞋”的厚度0.7~0.8米,其“身高”自然又会变“矮”一点儿。珠峰变“矮”的第三个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珠峰冰雪层的厚度总体上呈现变薄的趋势。因此,从1975年至今,珠峰变“矮”了。

    究竟是不是这几个原因导致珠穆朗玛峰变“矮”了呢?这还需要国内外专家的进一步研究。

    “仙字潭”探秘

    在福建华安境内有一处清澈见底的深潭,潭北岸的峭壁上留有不少古代石刻文字,因无人认识,传为仙人所留,故人们将此处称为“仙字潭”。这些刻在峭壁上的字,最高处的距水面大约30米,最低处的距水面大约2米。它们排列无序、深浅不一、笔画简单、形状奇异,大多数像一个个人形,有的还长着尾巴。这些字中最大的有半米见方,其硕大的“头”上顶着两只小眼睛,模样之奇特让人联想到外星人。这些石刻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原始象形文字,但究竟属于哪个民族却没有定论。有人认为,它们接近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应当是商周时期福建土著人记事的遗迹。

    也有人说,那是畲族先民的文字;或者说是古代的吴越文。这些说法各执一端,至今仍无从考证。“仙字”代表什么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华安石刻是古代岩画,有的是表现杀戮俘虏后举行的祭祀活动,有的是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及战斗胜利后的狂欢情景。其整体是商周时期福建南部越人部落间某次较大规模战争全过程的实况记录。但是,另有一些人却认为,石刻反映的是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古越人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场面。同样的画面能让人得出迥然不同的解释,真是让人难以捉摸。谁人遗墨仙字潭?这些刻迹是文字还是岩画?这些疑问只能期待后人来解答了。

    怪石探秘

    石头是地球上最普通的东西,然而自然界中有些石头的特性和来历却让人惊奇。它们以各种奇特的形态和令人瞠目结舌的特异功能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而这些怪异之处有许多至今仍没有科学的解释。我们只有期待科学家们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早日揭开这些谜底。

    天下第一奇石——风动石

    风动石屹立在福建省东南部的东山岛上,石高4.73米,宽4.57米,长4.69米,重2000多吨。它像一只雄兔斜立于一块卧盘石上。当海风从台湾海峡吹来时,强劲的气流会使风动石微微晃动,让人觉得它岌岌可危:待风停后,风动石也随之平稳如初。风动石不仅在风的吹拂下会摇晃,人力也能使其晃动。曾有人找来一块瓦片置于风动石下,轻轻晃动奇石,瓦片随即咔咔作响,顷刻间化为粉末。1918年2月13日,东山岛一带发生了7.5级的地震,山石滚落,屋倒人亡,但风动石却安然无恙。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企图搬走风动石。他们将钢丝索的一端牢牢地套在风动石上,又将另一端固定在日舰“太和丸”号上,然后开足马力向前行驶。可是,多条钢丝索都被拉断了,风动石却依然只是轻微摇晃,其位置没有丝毫挪动。最后,日本侵略军只得放弃了这一妄想。风动石引来无数游人和学者,但至今还没有人能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石头预示阴晴探秘

    1988年,在川鄂交界的四川省石柱县马武乡安田塝,几位农民发现了一块能准确预告小范围内天气变化情况的“气象石”。在耕种时,这几位农民常到一块石头上歇息聊天。慢慢地,他们发现这块石头的干湿变化与天气变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石头表面潮湿变黑时,即预示着阴雨连绵的天气即将来临;当石头表面由潮湿转干发白时,就预示久雨不晴的天气很快就要结束,晴朗的天气即将来临;如果石头冒蒸汽,则是多云有雾、气温下降的预兆。这块石头为什么能预报天气呢?当地的其他石头为什么不具备这种功能呢?至今人们也没有找到答案。

    泼水现竹的石壁探秘

    在四川仁寿县黑龙滩水库的峭壁上,有一处被称为蜀中奇观的“泼水现竹”石壁画。900多年来,无人能解开其中的秘密。黑龙滩北端悬崖上镌刻着一米见方的“龙岩”二字。距其东南300多米的紫色石壁上,有一尊大佛坐在窟中。在石窟右上侧石壁凸起的平面上,经山泉泼洒就会出现这样的奇观:石壁条幅上,墨竹亭亭,枝叶潇洒,竹下有怪石;石后又生出一丛幼竹,婀娜可爱;顶部竹叶如长剑当空,刺向云天。据说,“怪石墨竹”的作者是北宋画家文同,人称石室先生。他平生爱竹、种竹、写竹,曾开拓了“湖州竹派”。一次,文同的表弟苏轼从徽州买来一种“魔墨”送给文同,这幅画就是用这种“魔墨”画成的。这种说法有苏轼所作的《送与可出奇陵州》一诗为证。可是,究竟为何泼水才能现竹,至今还没有人能真正解开这个谜。

    风洞探秘

    在湖南省石门县九渡河乡境内的九杨路旁,有一处被当地人称为“风洞”的岩洞。风洞洞口约1平方米,洞内不断喷出的气流与外界空气相遇凝结成白雾,常年缭绕洞口。令人费解的是:人们在夏季进入风洞中时,会感到风洞顶部的热流迎面袭来,令人汗流浃背,而风洞底部却截然相反,飕飕的凉风吹得人腿脚发凉;人们在冬季进入风洞中时,风洞顶部寒风刺骨,人们呼出的气都是白色的,而风洞底部则暖气涌动,让人感到温暖舒适。同一洞内,咫尺之间,不仅在同一季节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状况,而且在不同的季节里温度也上下颠倒,着实令人大惑不解。

    石球重量变化探秘

    在贵州省蕙水县雅羊乡简瓢村,一位布依族村民珍藏着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重量能增减2千克左右,甚为奇特。这块石头呈椭圆形球状体,长轴长29.1厘米,短轴长25.9厘米,厚约18.2厘米。它的颜色与普通石头的颜色相差无几,只是表面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像穿山甲的鳞甲一样的图案和七个呈手掌状但大小不一的图案。这位村民曾当场为这块奇石测重,其结果是:11时13分,石重为24.825千克;11时43分和12时零8分,石重均为22.825千克;12时28分,石重升为23.875千克。看来,这个石球的重量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至今也没有解开这一谜团。

    岩中石蛋探秘

    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内,有一处石蛋奇观。这些大小不等、完整光洁的石蛋错落地排列在山崖上。更令人惊讶的是,石蛋的“出生”似乎有一定的规律。据当地人说,大概每隔30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批石蛋。有人曾把石蛋剖开,发现其里面和普通石头无异,根本找不到动物的基因。

    石蛋形成探秘

    这些古怪的石蛋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人认为,贵州一带曾经是汪洋大海,某些物质在海洋漩涡的作用下积聚成球状物。后来陆地上升,这球状物便附着在岩石中。由于两者的密度不同,当周围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脱落后,石蛋就露出来了。但是,海陆变迁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为何只有贵州的岩石中藏有石蛋呢?还有人认为,石蛋可能是岩石中的特殊矿物质因受热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晶,在地壳的运动中,被一种压力逐渐从岩石中“挤”了出来。但是,石蛋每隔30年就出现一次又作何解释呢?地壳运动会这么有规律吗?

    白云洞石钟乳探秘

    白云洞坐落在中国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余脉交界的崆山地区,面移约4000平方米。该洞洞内的石钟乳造型丰富、排列密集而又富于变化。那些千姿百态的彩色石幔和石帘、晶莹如珠的石葡萄和石珍珠等,在国内实属罕见。更奇特的是一种被称为“节外生枝”的石钟乳。这种石钟乳是一种网状卷曲石,与普通石钟乳不同的是,它不是垂直向下的,而是凌空拐了一个直角,再向旁边生长开去,并且拐弯一段的前端比后端粗壮。为什么它能生成这种造型呢?人们不得而知。

    神堂湾白雾笼罩着什么

    在湖南省西部桑植县有一处长期与世隔绝的地方,人称神堂湾。传说,这里是神仙聚会的地方。神堂湾里有山,有水,还生长着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日夜不停地翻滚着浓浓的白雾。据说,有人在神堂湾燃篝火,刚一点燃,火花上头便会冒起一缕又粗又浓的白色烟雾,烟雾只顺着神堂湾里的小溪向山谷中飘。溪水怎样流动,烟雾便怎样飘。因溪水曲折迂回,烟雾便犹如一条白龙,腾飞于弯弯曲曲的山谷之中。这种怪异的现象给神堂湾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令人们迷惑不已。

    恐怖的黑竹沟

    黑竹沟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的小凉山北坡,是一个令世人望而却步的恐怖地带。这里古木参天,箭竹丛生,一道清泉奔泻而出。传说在沟前有一个叫关门石的峡口,一旦进入峡口后,一声人语或犬吠都会惊动山神,山神就会吐出阵阵毒雾,把闯进峡谷的人畜卷走。传说不足信,而现实中发生的一桩桩奇事却令人大惑不解。1950年年初,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的某个连,仗着武器精良,准备穿越黑竹沟逃窜。谁知他们进沟以后就全部失踪,无一人生还。他们是被巨蛇吞食了,还是被其他什么东西夺去了生命?无人知晓。195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测绘兵某部的两名战士,取道黑竹沟运粮,结果也神秘失踪了。部队出动两个排的人力搜索寻找,也一无所获。

    神秘的浓雾

    1964年,川南林业局的同志和邻近县的技术人员组成一个二类森林资源调查队进入黑竹沟考察,并请来了两名彝族猎手做向导。当他们来到关门石前面时,两位猎手先后将自己带来的猎犬放进沟里去探路。第一只猎犬灵活得像猴子一样,一纵身就消失在峡谷深处。可是,半个小时过去了,猎犬依然没有返回。于是,猎人又放出第二只猎犬前去寻找伙伴,结果也神秘地消失在茫茫峡谷之中。情急之下,两位彝族同胞不得不违背沟中不能高声吆喝的祖训,大声呼唤他们的爱犬。顿时,遮天盖地的茫茫大雾不知从何处神话般地涌出。调查队的队员们尽管近在咫尺,却无法看清彼此。惊慌和恐惧使他们冷汗淋漓。五六分钟过后,浓雾又奇迹般地消退了,顿时玉宇澄清,眼前依然古木参天,箭竹婆娑。队员们如同做了一场噩梦。为确保安全,队员们只好返回。

    离奇失踪

    1977年7月的一天,四川省林业厅森林勘探设计一大队的工作人员来到黑竹沟勘测,宿营于关门石附近。第二天,身强体壮的高个子技术员老陈和助手小李主动承担了闯关门石的任务。他俩背着测绘包,带了两个用纸包着的馒头,向关门石内走去。但直到深夜,两人都没有返回。次日,川南林业局与邻近县的村民组成百余人的搜寻队伍寻找失踪者。他们踏遍青山,找遍幽谷,可是除了两张包馒头用过的纸外,再也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黑竹沟至今仍笼罩在神秘之中,或许只有消失在其间的人才知道它的谜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