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鉴-齐家准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节俭持家,福泽悠久

    【原典】

    欧阳夫人左右:

    夫人率儿妇辈在家,须事事立个一定章程,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

    【译文】

    欧阳夫人左右:

    夫人带着儿子、儿媳住在家里,必须每件事都立个规矩。做官不过是一时的事,住在家里才是长久的事,能在勤俭耕田、勤奋读书上开创一个好局面,即使哪天罢了官,还是一番兴旺的景象。如果贪图衙门里的热闹,不立下家乡的基业,那么罢官之后就会觉得气象萧条了。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先做个打算。希望夫人教育儿孙晚辈,要当家里没人做官,时刻有谦让、恭敬、节省的想法,那么就会给后代带来永久的幸福,那样我心里就很高兴了。

    勤俭治家才是获得幸福的最好方法

    曾国藩嘱咐弟弟道:“望弟于‘俭’字加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不特家常用度宜俭,即修造公费,周济人情,亦须有一俭字的意思。”曾国藩又说:“居家之道,只有崇尚俭朴才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

    “俭”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项美德。《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说,节俭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根源,而奢侈则是所有恶行中最为严重的。这部先秦经典将“俭”字提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上,充分地展示了节俭的重要意义。

    先秦时,墨子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将“俭”字提到个人和国家成败兴亡的层面上来,从此,“俭”不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美德,而且是成功学中的一个关键性范畴了。

    具体说来,“俭”字的益处有许多方面,因此石成金在《传家宝》中进行了总结,他说:“俭有四益: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俭可养德也;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长久之理,是俭可养寿也;醉浓饱鲜,昏入神志,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俭可养神也;奢者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俭又可养心也。”石成金从“养德”“养寿”“养神”“养心”四个方面归纳了“俭”字在个人自我修养方面的作用,可谓精练而深刻。当然,“俭”虽作用于一人,但其作用却不仅仅局限在一个人身上。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俭”字在治家、为官、治国方面,有着更为显着的作用。

    曾国藩在家书中也讲到“俭”的重要性。俭朴持家,是曾家的祖传家风。曾国藩作为同辈长男,从持家之始,就将“俭”字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上。他教育子侄说:“‘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其中的“俭”字,又与“勤”字相关联,所以曾国藩常常将“勤”“俭”并举。不用奴婢和仆役,固然是为了少花钱,但更重要的目的却是为了培养家人亲自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曾家的男子都要亲自下地耕田,妇女都要亲自纺织。为儿子娶妻,也选勤俭之家,而不愿与官宦之家联姻,以免养成奢惰之习。曾纪泽刚刚结婚,曾国藩就告诫儿子,要他引导媳妇织布做衣:“新妇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绩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此二者,妇职之最要者也。”

    曾国藩自己更是一生俭朴。他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儿媳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加菜。因此,时人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指的就是“一荤”。有一件衣服,曾国藩平时舍不得穿,只在庆典或过新年时才穿上。这件衣服穿了三十多年,到他去世时,还像新的一样。对此,他幽默地说:“古人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视之,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日之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

    曾国藩认为一个家庭,只有崇尚俭朴才可能长久。“与俭朴相反的,是官宦习气。”齐家之道,最忌讳的就是染上官宦人家的习气。为了保持以俭持家的家风,避免染上官宦人家的习气,曾国藩不与官宦习气太重的人家联姻。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儿女联姻,一定要找勤俭孝友之家,不要与做官的人家联姻,这样才不致助长子弟们奢侈懒惰之习气。”

    有一次,一个常姓大家族想跟曾国藩家攀亲。曾国藩得知这件事之后,坚决不同意。倒不是门不当、户不对,而是他认为常家官宦的习气太重。在给弟弟们的信中,他解释说:“听说常家的公子最喜欢依仗父辈的权势作威作福,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一大批仆从。恐怕他们家有官宦人家的骄奢习气,会乱我家的家规,教坏我家的子弟。所以,我家不能跟他们联姻。”因此,在曾纪泽的婚事上,曾国藩专门写信给家里,希望能在乡间选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

    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的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可珍之物固应爱惜,即寻常器件亦当汇集品分,有条有理:竹头木屑,皆为有用,则随处皆取携不穷也。”积少成多,就会变废为宝。这样家里既显得整齐,又节省了财物,还养成勤动手、办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曾国藩还教导他的儿女要节俭,说:“家中的男孩子必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女孩子不要太懒惰,应当早日学习烧菜煮饭。勤快,就是生动之气;节俭,就是收敛之气。一个家庭能做到既勤又俭,那就绝对不可能不兴旺发达。”曾国藩在这里之所以反复强调勤俭的重要性,目的就在于教育子女要懂得生活的艰辛。

    曾国藩之所以重视勤俭持家,因为在传统社会中,家是一个人事业的根基,治家与治国相通。不善治家者,必不能治天下。一个人即使再有能力,倘若家庭出了问题,也就如树拔其根,难以立足。曾国藩有这样一种不同寻常的看法,他认为做官不是长久之计,而家庭则与一个人的一生相始终。所以,他认为治家比做官更重要。

    在曾国藩的影响下,夫人欧阳也丝毫没有官太太的习气。欧阳夫人早年跟从曾国藩,受了很多的苦。后来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欧阳夫人所穿鞋褂等仍然是由女儿们所做的。1863年,欧阳夫人自老家东下,前往南京与丈夫相会,只带了一个乡下的老太太,每个月发给工资八百文。当时两房儿媳没有丫鬟服侍,家中的粗活也由这个老太太来做。后来船到安庆的时候,儿媳们感到堂堂总督夫人连个丫鬟都没有,太不像样,商量了一下,就凑钱给欧阳夫人买了一个。然而,欧阳夫人却把这个丫鬟送给了其他人。

    曾国藩的节俭并不是要省几两银子,积少成多,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富翁。他不爱钱,不敛钱,不聚钱,直到去世时,家中仅有一万多两银子,还不如一般士绅富户。他的真正目的是使自己保持勤俭风气,更主要的是为了儿女们能自尊自立,以免养尊处优,丧失努力进取的动力。他经常说:“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有余财则子女必趋于骄奢,只有保持节俭自立,才可成才。“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

    勤劳谨慎,兴家之道

    【原典】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老弟足下:

    儿侄辈总须教之读书,凡事当有收拾,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漫样子。至要至要。吾兄弟中惟澄弟较勤。吾近日亦勉为勤政。即令世运艰屯,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一定之理。

    【译文】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老弟足下:

    儿侄辈总应该教他们读书,什么事都应当让他们收拾,要让他们勤劳谨慎,不作打呵欠、伸懒腰散漫的样子。至要至要。我的兄弟中只有澄弟比较勤快。我最近也努力做到勤奋恭敬。

    即使世道艰难,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还是勤则兴盛,懒则衰败,这是一定不变的道理。

    勤者兴家立业,懒者一事无成

    曾国藩对于一个人的勤,并不主张立时做到,主张慢慢养成习惯。

    曾家可谓勤劳之家的典范。“勤”是曾国藩教导子弟的一个经常性的内容。他的家书、日记、诗文中强调“勤”的内容或次数不下数百次。

    曾国藩认为勤劳是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兴家立业的奠基石。不勤则懒,虽说“懒人有懒福”,但懒福不是幸福,懒人也无益于社会。曾国藩不仅时常教育子女勤劳,自己还言传身教,形成了勤劳兴家的好家风。

    曾国藩自己工作,他的夫人、儿媳,住在总督署内,也要绩麻纺纱、做针线工作,直至起更后,始能休息。《水窗春呓》所记一个笑话,可以说是曾国藩家庭生活的自白:儿子新婚未久,睡在床上,辗转反侧,心甚焦急,乃大呼曰:“妈,你那不懂事的媳妇,吱吱呀呀纺车不停,闹得我睡不着,请将她那部纺车打碎好了。”作为公公的曾国藩在隔屋听到了儿子的话,也高声说道:“太太,如果要打,最好先将你那部车子打碎,我也睡不着呢!”这一笑话,后来成为曾国藩的幕僚们闲聊话题之一。笑话一出,大家笑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可是曾国藩以五指抚摸胡须,一点也不笑。一个勤劳而又其乐融融的家庭油然而生在我们的面前。

    曾国藩一方面告诫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并说:“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至切至切,余深悔往日未能实行此二字也,千万叮嘱。澄弟向来本勤,但不敬耳,阅历之后,应知此二字之不可须臾离也。”

    曾国藩还发现这样一个可怕的现象:“一代懒,二代淫逸。”他说“四弟、九弟较勤,六弟、季弟较懒。”“以后勤者愈勤,懒者痛改,莫使子侄学得怠惰样子。”

    曾国藩要求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以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家中若送信来,子侄辈亦可写禀来,并将此二字细细领会,层层写出,使我放心也。曾国藩还一再询问,嘱托子侄辈对勤敬二字有无长进否,“若尽与此二字相反,其家未有不落者;若个个勤而且敬,其家未有不兴者,无论世乱与世治也。诸弟须刻刻留心,为子侄做榜样也。”曾国藩的一生贯彻一个勤字,当直隶总督时,将积压的上万件案子一个月就处理完了,晚年几乎双目失明,仍手不辍书,当他已经成就大事后,仍期望自己成为“立言之人”,并为此而努力,直到病逝。

    “勤”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而“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勤也确实会给人带来理想的回报。勤会使人增长知识,广博见识,积累经验,会使事业之禾得到充分的浸灌,从而茁壮地生长,获得丰硕的收成。

    因此,曾国藩说“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勤即是不懈怠、兢兢业业,因此由勤必生“敬”,即对所勤的对象的敬重郑重之态。“敬”则必生“谦”,即小心恭敬之意。所以常见曾国藩把“勤、敬、谦”相提并论。如他说:“勤若文王之不遑,敬若舜禹之不与,谦若汉文之不胜,而勤谦二字,尤为彻始彻终,须臾不可离之道。”

    “勤所以儆惰也,谦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谦,则大字在其中矣,吾将守此勤敬二字以终身,倘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者乎!”

    曾国藩也深谙勤字之道。他大到为官治军、小到治家修身,无不以勤字为重,他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又说:“天下百病,生于懒也。”“人不勤则万事俱废。”不懒不逸,就是勤,“勤者,逸之反也。”“勤所以儆惰也。”

    如今社会,虽有勤者,但也不乏懒者,懒者成天无所事事,有的还坐公车、拿公款,这样的人是社会的寄生虫。还有些懒人虽然也干点活,但一有空便打麻将,睡大觉,侃大山,白白浪费光阴,他们得过且过,虚度了一生。实际上,勤劳虽说有点苦,但其中又有无穷的乐趣,又有勤劳后的幸福,不勤劳怎能品尝此味呢?作为青少年,应从小培养成爱劳动、勤动手的好习惯,将会终生受用,受益无穷。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原典】

    字谕纪泽儿:

    我朝列圣相承,总是寅正即起,至今二百年不必。我家高曾祖考相传早起,吾得见竟希公、星冈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约一个时辰,始见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则不待黎明,每夜必起看一二次不等,此尔所及见者也。余近亦黎明即起,思有以绍先人之家风。尔既冠授室,当以早起为第一先务。自力行之,亦率新妇力行之。

    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他,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余尝细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重厚,取法于星冈公。尔之容止甚轻,是一大弊病,以后宜时时留心。无论行坐,均须重厚。早起也,有恒也,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务。早起是先人之家法,无恒是吾身之大耻,不重是尔身之短处,故特谆谆戒之。

    【译文】

    字谕纪泽儿:

    我朝历代圣哲相传承的,总是寅正就起床,至今二百年不变。我家从高曾祖父就早起,我曾见过竟希公、星冈公全都是天没亮就起床,冬天起床大约坐一个时辰,天才亮。我父亲竹亭公也是黎明就起床,如果有事情还不到黎明就起床,每天夜里要起床到处看一两次,这是你曾看到的。我近年来也是黎明就起床,想必是继承先人的家风。你既然已成人结婚,也应以早起为第一要事,努力去做到它,也要让新媳妇去努力做到它。

    我一生的缺点是没恒心,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深感愧疚。直到操办军机事务,取代了其他志向,这中间我本来的志向发生了变化,更表现出缺乏恒心的大问题,内心更感耻辱。

    你想要有些成就,必须从“有恒”两字下手。

    我曾经仔细观察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个重字。我走路神情举止也较稳重敦实,就是从星冈公身上学来的。你的容颜举止很轻浮,这是一个大毛病,以后须时时注意。无论行走起坐,都要稳重。早起、有恒、稳重这三个方面是你目前最重要的。早起是先辈的家法,没有恒心是我的耻辱,不稳重是你的缺点,所以特别谆谆教导你把它们记在心上。

    重德行,戒奢傲,身教重于言行

    曾国藩是这样的一位父亲:学问博洽,见识广远,阅历丰富,位高权重,要求严格,他把所有的经验、智慧、理想、兴趣、已成之志、未竟之业全部压过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和智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儿子,他为儿子提供了远比一般人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他为儿子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困难和失败的机会,他把儿子看作他的躯体和心灵的新的延续。

    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早起说的是生活习惯,有恒说的是意志品格,稳重说的是生活作风,这三点可以说谈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够曾纪泽努力一辈子的了。

    曾国藩教育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他十分清楚,沉湎于权贵之中的子女,往往骄纵。因此,曾国藩身体力行,戒奢、戒傲。他曾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奢也,但任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书》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传》称:‘骄奢淫逸,宠禄过也。’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

    曾国藩对于古训“身教重于言教”的理解十分深刻。他虽十分重视读书、做人的教育,可他却避免了高高在上、夸夸其谈的指责。他从自己学习的亲身体会出发,以商量的口吻,研究的态度,中肯地指出儿子在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因此收效十分显着。曾国藩苦口婆心地给曾纪泽写了一封信:收到你的安禀,字画尚未长进。你今年十八岁,年龄渐长,而学业未见增益。陈岱云姻伯之子叫杏生,今年入学,学长批阅他的诗作为全场之冠。他比你仅大一岁,因为无父无母家渐清贫,于是勤苦好学,少年成名。而你幸得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于是便安乐养逸,不再把读书立身当作大事。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担心你过分安逸了。新媳妇刚进门,应该教她入厨做羹,勤于纺织,不能因她是富贵人家子女就不做家务。大、二、三诸位女儿已经能做大勤了吗?三姑一嫂,每年为我做一双鞋,表示各自的孝敬之忱,表现各自的针线功夫如何。所织之布,所寄衣袜,我从中可以察看闺门之内各自的勤劳或懒惰。我在军中,虽然事务繁忙,却不曾荒废学问,读书写字从未中断过,可惜年老眼花,没有什么长进。你现在还未到弱冠之年,正可谓一刻千金之际,千万不可浪掷光阴。

    此信可谓字字恳切,句句生情,“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愿普天之下的年轻人看了这段文字,能心有所动,思有所虑,发愤图强,大展宏图。

    人的天赋都差不多,子女成才与否,是否能走正路,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而作为人生第一老师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个性、道德观等的形成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说:“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我们从曾氏语录中可以看出,曾国藩为什么这样注重家范,它确实与“立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当今社会,社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家庭教育由于有独特的教育功能也绝不能被忽视。作为父母,教育子女是自己的责任,有个好子女则家庭和睦,各自的烦扰也少一些,每个人就会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出自于何种理由,人们都不能不承认曾国藩的学问和能力,他集严父、慈父于一身,时时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爱之以其道”。其教子成功的经验,时至今日也颇具借鉴意义。

    好的家范,确实能够造就为民事国的人才,这是中国人历来注重家范的原因。历史上很多名人英雄都是在好的家范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而曾国藩特别讲求自己的家范。曾国藩之所以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是曾国藩认识到通过后天的教育能够造就人才,能使潜在的千里马变为现实。二是曾国藩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今朝多么位高权重,多么风光无限,但如果不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就难逃下一代流荡沟壑的无情下场。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强调立志,又注重注入时代特点的新东西,还不忘记人格的熏陶。总之,曾国藩的教子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齐家“八本堂”“八本经”

    【原典】

    字谕纪泽、纪鸿儿: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则专重孝字。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

    吾祖星冈公之教人,则有八字,三不信。八者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三者,曰僧巫,曰地师,曰医药,皆不信也。

    【译文】

    字谕纪泽、纪鸿儿:

    我教育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本是: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晚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我父亲竹亭公教育人,则专门侧重于孝字。少壮时敬亲,暮年时爱亲,都是出于至诚,因此我撰写墓志,只叙述一件事。

    我祖父星冈公教育人,则是八个字,三不信。八个字是: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三不信是:僧巫,地仙,医药全不信。

    树家训,立家规,家道中兴

    在当今社会中,家庭教育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子女的道德、礼节等方面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以八本堂的八句话为经,以“八宝饭”的八字为纬,经纬连贯,脉络相通,便形成一套治家的理论体系。千百年来,中国谈家庭教育者,未能出其范畴。因此,曾国藩的家书家训流行民间,甚为广泛,是一部难得的家庭教科书。

    曾国藩虽然经常是军政大事缠身,但他久不忘家,经常通过家书了解家中情况,通过家书教育子弟,给出一些家事的具体解决办法和处理意见,以家训家规来约束家人的行为,为家族的兴旺奠定了基础。

    “八本”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读古书以训诂为本。曾国藩认为,我国古典书籍,十分丰富,因为时代久远,多少古字古音古义,必须从训诂学中求之,始可明晓。因此,他对训诂之学十分重视,而曾国藩能够贯通经史百家之学,实基于此。

    第二,诗文以声调为本。中国诗文,最讲声调。声调铿锵,则敲之有声,呼之欲出。曾国藩诗尊山谷,文法昌黎,其所作诗不多。唯其文,摆脱桐城羁绊,独树一帜,时人尊之为湘乡派,谓为欧阳修后第一人,则其得力于韩昌黎者至大。曾国藩亦自承学韩有得,韩文具阳刚之美,能阳能刚,皆声调之美有以使然。

    第三,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色难者,就是永远和颜悦色,承顺父母的旨意,而不专在饮食的供奉上满足父母。曾国藩夫妇侍奉父母,均以得欢心为本,故一家融融洽洽,上下欢愉,养成一团和气。

    第四,养生以少怒为本。曾国藩曾说,养生之道,莫大于惩仇窒欲,惩仇即所谓少恼怒也。又谓佛家降龙伏虎,龙即肝火,虎即肝气,降龙即窒欲,伏虎即惩忿。释儒之道不同,而其节制血气,未尝不同。大凡不能惩忿窒欲的人,全凭血气意气行事待人,不仅误事,而且戕生,所以曾国藩力言少恼怒以养生机,谆谆教诫子弟。

    第五,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曾国藩谓立志学做好人:第一贵勤劳,第二贵谦恭,第三贵信实,莫说半句荒唐之言,莫做半点架空之事。修此三者,虽走遍天下,处处顺遂矣。李鸿章初入曾国藩幕府,装病不吃早饭,曾国藩正色诫之曰:“此间所尚者,惟一诚字也。”李鸿章为之悚然。能诚则不妄语,能诚则不架空,学做好人,必自不妄语始。

    第六,治家以不晏起为本。早起,即使现代社会也是优良的习惯。曾国藩祖父曾星冈每日黎明即起,家道以兴。早起三朝当一工,故曾国藩以早起为治家之本。

    第七,居官以不要钱为本。曾国藩很赞同岳飞的话:“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治矣。”曾国藩也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绝不食言。”我国历代名臣名将,几乎无不以此为戒。爱之甚,则贪字生。贪字一生,则身败名裂,不仅官做不成,连首级亦难保。故曾国藩告诫子弟,做官以不爱钱为本。

    第八,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动荡时期,子弟从军,不失为立功晋爵的一条捷径。而行军扰民,实为祸患之先,故曾国藩以此谆谆教导子弟。

    曾国藩曾将其家规编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家规。后人尝戏八字家规为“八宝饭”。一个家庭有了这“八宝饭”,真是吃不完用不完的聚宝盆,可以传之子孙以至无穷。

    书:就是读书。在过去的家庭中,除极少数的例外,每个青年子弟,总要读三年五年的书,即一般女子,也至少要读一两年的书。我国历代讲究读书,所以中国文化在过去历史上,总是站在世界领先的地位。

    蔬:就是蔬菜。一个耕读之家,田有谷米,园有蔬菜,关于食的方面,除盐以外,可以说无所多求于他人了。

    鱼:曾国藩常说:“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菜,都不可疏忽,一则上接祖父相承以来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足见养鱼,不仅供应口福,而且可以增加生气,生气勃勃,则家道兴矣。

    猪:湖南农业的副产品中,猪占着一个极重要的地位。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有的是米,湖南的猪,是吃米糠长大的,味道之佳,实各省所不及。因此湖南猪、猪肉、猪鬃以及腊肉,销行至远。曾国藩提倡养猪,自有道理。

    早:就是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提倡早起,就是鼓励勤劳,增加生气,最合生产。不但农民早起,商人也不得不早起,工人士子也不得不早起。

    扫:就是扫除,包括洒洗。这一工作,大多由妇女为之。妇女早起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洒扫工作。庭阶秽物,桌几灰尘,要洒扫干净,虽至贫至苦人家,也不会例外。年终的时候,屋前屋后,还要来一次大扫除。我国自古即重视小子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将洒扫之事与应对进退之礼并为一谈。

    考:就是祭祀。就是为人子孙者,不要忘记祭祀祖先。中国人对于祖先的祭祀,素极重视,因为追念远祖,自然不敢为非作歹,民德自然归于淳厚,这与孝顺父母是一样的道理。

    宝:就是善待亲族邻里。一个人不能独善其身,一个家也不能独善其家。你一家虽好,必须亲族邻里大家都好。人与人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牡丹虽好,也需绿叶扶持。假若与亲族邻里不能好好相处,这个家,便成怨府,迟早是要毁败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