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大讲堂-不将不迎,顺应自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容易丢失自我,去迎合他人,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取自己想到的东西,将自我的尊严踩于脚下,其实,仔细想来,这种迎合,有时候不仅得不到满足,或者只是暂时的满足,而自身所失去的却远远超过了想象。

    人心若镜,不将不迎

    【原文】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大意】心镜明便宁静,宁静而后活动,活动而后无不有所得。

    庄子认为人心若镜则心则宁静,不被外物干扰,所做的事情往往就会成功。

    庄子说“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就是说我们根本不用迎合他人,即可有所得。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

    南伯子葵问女偶:“你这么大年龄,面容却像孩童,是什么原因呢?”

    女偶答道:“我得道了。”

    子葵问:“道可以学得到吗?”

    女偶说:“不可以,以圣人之道传给圣人之才,才容易领悟。我用三天忘了天下,再七天而忘万物,再九天而无虑生死,心境才明彻,明彻才能感受‘道’,得道才能超越古今,而后才能无所谓生死。道之为物,无迎无送,无毁无成。”

    子葵说:“那么你从哪儿得来的道?”

    女偶说:“从文字那得到的,文字通过背诵得到,背诵通过见解明彻得到,明彻通过附耳私语得到,附耳私语通过实行得到,实行通过吟咏领会,领会通过静默得到,静默通过高旷寥远得到,高旷寥远通过迷茫之始得到。”

    这个故事即说明人心像一面镜子,自身是完美的,不必去迎合他人。

    心灵是自己做主的地方,它能把地狱变成天堂,也能把天堂变成地狱。

    有个长发公主叫雷凡莎,她头上披着很长很长的金发,长得很俊很美。雷凡莎自幼被囚禁在古堡的塔里,和她住在一起的老巫天天念叨雷凡莎长得很丑。

    一天,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从塔下经过,被雷凡莎的美貌惊呆了,从这以后,他天天都要到这里来,一饱眼福。雷凡莎从王子的眼睛里认清了自己的美丽,同时也从王子的眼睛进而发现自己的自由和未来。有一天,她终于放下头上长长的金发,让王子攀着长发爬上塔顶,把她从塔里解救出来。

    囚禁雷凡莎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那个老巫婆是她心里迷失自我的魔鬼,她听信了魔鬼的话,以为自己长得很丑,不愿见人,就把自己囚禁在塔里。

    其实,人在很多时候不就像这个长发公主吗?人心很容易被种种烦恼和物欲所捆绑。那都是自己把自己关进去的,就像长发公主,把老巫婆的话信以为真,认为自己长得很丑,因此把自己囚禁起来。

    就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枷锁,凡事都要考虑别人怎么想,别人的想法深深套在自己的心头,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使自己停滞不前。就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枷锁,才使独特的创意被自己抹杀,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告诉自己,难以成为配偶心目中理解的另一半,无法成为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然后,开始向环境低头,甚至于开始认命、怨天尤人。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人处在人生的海洋中,犹如一条游动的鱼,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动,寻找食物,欣赏海底世界的景致,享受生命的丰富情趣。但突然有一天,遇到了珊瑚礁,然后自己就不愿再动了,并且呐喊着说自己陷入绝境。其实,这是自己给自己营造了心灵的监狱,然后钻进去,坐以待毙。

    人的一生的确充满许多坎坷,许多愧疚,许多迷惘,许多无奈,稍不留神,就会迷失自己,找不到方向,此时,如果你的心如明镜,认清自己的真实面目,不迎合他人,不丢失自我,那你就可以在快乐中找到自我,近而成就自我。

    敢于说“不”,快乐自己轻松他人

    【原文】不累于俗,不饰于物。

    【大意】不被世俗所牵连拖累,不因外物矫饰失真。

    庄子认为在世俗中要尽量避免被世俗所累,要活出自己的本性,敢于在他人面前说“不”。

    如何拒绝而不得罪人是做人的大学问,拒绝很难,说“不”更难,但如果别人的要求不合理,与其答应,还不如尽快说“不”。因为这样,双方都会减少痛苦。

    与人交往,说“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说“不”是一门学问。不过说出来也可以避免许多麻烦,尤其是那些你根本做不到的事。明人潘游龙的《笑禅录》里有一个小笑话:甲乙是朋友。一日,甲病了,愁眉苦脸的。乙来探望,问:“兄是何病?有什么需要我办的?我都能为你办。”甲说:“我是害了银子的病,只需要二三两便够了。”乙即假装没听清,咽了咽唾沫说:“你说什么?”笑话本意是在讽刺虚假的朋友,但从中我们也可体会到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时,自身通常会产生的尴尬心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他人的请求,比如借钱,帮忙做某事等等。如果我们对这些请求并不是愿意接受的,却又不好意思说“不”,这样就会使自己陷入为难的境地。如果违心地答应下来,心里却别扭;如果假装答应却不做,则失信于人;或者只能如笑话中的那人,干咽唾沫,脸上酸酸的。

    乐于助人是我们做人的一种美德。但帮助别人不能没有原则。对方的请求,不合时宜或不合情理的,我们可以拒绝。比如有的人明明自己有存款,向你借钱,原因是怕自己提前取款会损失利息。这样的请求明显太自私了。有的人好贪便宜,见你有好东西,比如好字画、盆栽摆设,便大大咧咧张口:“送给我吧!”这种“夺人所爱”的“请求”也是让人反感的。还有些请求,是强人所难,或根本就是无理要求。对这一类请求,我们心里虽不满意,但却不得不低一低头,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

    (1)接受比拒绝更容易。

    (2)担心拒绝后会触怒对方或受到报复。

    (3)为了给人一个好印象。

    (4)不了解拒绝的重要性。

    (5)不知如何说“不”。

    拒绝别人需要一些技巧,希望下列建议对你有所帮助。

    (1)耐心地倾听对方所提出的要求。即使是在他述说的半途你已知道非加以拒绝不可,你也应该认真地听他把话讲完。这样做,为的是更确切地了解他请求的内涵,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2)如果你无法当场作出接受或拒绝的决定,你就要明白地告诉对方你还需要考虑,并告诉他所需考虑的时间有多长。你可以说:“明天我再答复你。”或“让我先了解一下情况,过两天给你个准信儿。”但你绝不可以把“需要时间考虑”作为拖延不决的挡箭牌。

    (3)在你拒绝时,应该表明你对他的请求是认真考虑了的,你也了解了对方提出的这一请求的重要性。

    (4)拒绝时,表情上应和颜悦色。最好说一声:“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不过……”你可以略微表示歉意,但切忌过分地表达歉意。那样,对方会认为你不够真诚。因为你如果真的感到那样的过意不去,那么你为什么不现在就接受请求呢?

    (5)拒绝时,除和颜悦色外,也要显露出坚定不移的态度。这就是说,你要暗示给他,你不会因为他再三的请求而改变你拒绝的决定的。

    (6)最好能给对方说一说你拒绝的理由。这是为了取得对方的理解和谅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每一次拒绝时都要附以理由。有时不说理由反而会显得真诚。你可以说:“真抱歉,这一次我无法为你效力,希望你不介意。”如果你讲了理由,对方试图推翻你的理由,你切记不可和对方争辩,只需重复拒绝。

    (7)要让对方了解,你拒绝的是他所请求的事,而不是他本人,你是对事不对人的。这次拒绝了,不妨碍下次提出别的请求,也许下次就可以帮上忙了。

    (8)拒绝以后,若有可能,你可以为对方提供处理他的请求事项的其他可行途径。美国某市长拒绝了西班牙裔居民关于失业的提案,但在对方撤回后,他说:“我同意将这一提案作为我本人的竞选证见而公布。”这位市长拒绝了,但并未失去西班牙裔居民对他的支持。这里,要避免建议对方试着找另一个可能更有办法的人。这样做可能会产生不良结果,“另一个人”会对你有误解,认为你是“嫁祸于人”,而被你拒绝者,也会认为你在搪塞他,对你反感。如果你真的没什么好建议,不说尤佳。

    (9)切记通过第三者拒绝某一个人的请求。这只会让对方认为你既缺乏诚意,又怯懦。

    关于拒绝的技巧,有一“破唱片法”:损坏的唱片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句歌词。有一次,几位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来向他推销大百科全书。他说他对大百科全书不感兴趣。这些大学生就采取迂回战术来说服他,以达到他买书的目的。而“破唱片”也就开始“唱”了:大学生:“你对教育感兴趣吗?”

    “破唱片”:“感兴趣。但我对买百科全书不感兴趣。”

    大学生:“你有小孩吗?”

    “破唱片”:“有一个。但我对买书不感兴趣。”

    大学生:“你对你孩子接受的教育水平满意吗?”

    “破唱片”:“也许是满意,也许是不满意,我说不好。但我对买大百科全书不感兴趣。”

    最后,大学生们对他无计可施,只好放弃了。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要想使拒绝的话真正起到作用,必须不带感情地使用这种技巧,只有平静地重复自己的观点,才能躲避操纵性的言语陷阱、辩论的引诱和形式逻辑的套子。

    如果你遇到了一位请求者,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无理要求,并试图说服你,你不妨当一次“破唱片”来拒绝他。

    做人就要把“不”字理直气壮地说出口。明人吕坤说:“你说得是,我便听从;我不是听从你这个人,而是听从‘是’,哪有什么私心?同样,你说得不是,我便不听从;我不是针对你这个人而不听从,我是不听从‘不是’,哪里是(对你)有什么不满意?”别忘了,“不”也是我们的权利。

    敢于说“不”,会使自己放松,同时别人在你的“不”后也会体味一种轻松。

    强扭的瓜不会甜

    【原文】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

    【大意】明知道达不到还要勉强去做,这又是一大迷惑呀,所以还不如弃置一旁不予推究。

    庄子认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能是徒劳,还不如将其放置一旁不予理会。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论你的智商有多高,力气有多大,都有达不到的境地,所以做事要量力而行,不可强求。

    谁都想吃又甜又大的西瓜,不愿意去品尝那未成熟的西瓜,就如谁都不愿意吃夹生饭,但在社交的有些场合,常遇上欲罢不能,只能勉强应付的尴尬境地,与其强扭在一起,不如退却则海阔天空。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对那些性格怪异、孤僻的人,你即使施展了浑身的解数,也无法跟他们接近,或者性格怎么也合不来,或者是猜不透他们的脾气,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冒犯了他们。和这种人交往,与其勉强不如放弃。

    如果客观上即使不和这种人交往也还过得去,或者无论怎样与对方交往也得不到什么益处(包括精神和物质上的),那么就干脆放掉。再者我们因为对方也许不需要我们这样的友谊,没有必要跟所有的人都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所有的事都能干好的话,那肯定是天才人物。虽然无论和谁交往都应该真诚对待,但如果交际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的话,还是不交际的好,还不如把精力转移到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因为十减一还有九,百减一有九十九,少了一个并不会破坏你的整个人际关系网。

    正像当前中国的企业改革一样,如果国家去全面地抓好全国所有的大中小企业的话,势必分散精力,而且国家也不可能把所有企业都搞好。所以还不如来个“抓大放小”,抓住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其他由其自谋生路,这样从整体经济效益来看,比全面抓还要好。人际交往也是这个道理,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很重要。

    有一种人无论什么时候都笑眯眯的,既不恼怒也不发火,只是缄默不语,总让别人单方说话,这样的人很难交往,因为这种人深不可测,即使你费劲地跟他结交,也是干着急,对这种人你可以敬而远之,或只表敬意而不主动接近。不过,你没有必要对其恼怒进而怀有敌意,因为被对方觉察到的话他也会对你产生敌视态度,多这样一个敌人不是自找麻烦吗?

    如果在公司里,碰到一个自己十分讨厌但又不得不与其打交道的人,这时候可以采取敬而不近的策略,这种人不值得你将其挂于心上,适当的距离不会影响你工作的心情。

    做人要有“好”有“坏”

    【原文】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大意】孔子说:“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

    人因自身有缺点,所以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完美。人若想完美,必须不断地改善自己,补己不足。但这并不表示,无论做什么,只有“好”没有“坏”,“坏”并非一定被社会排斥,“坏”有时会胜过“好”。

    圣人微言大义,一言以蔽之,孟子对孔子的“乡原”的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阐发。

    在《孟子·尽心下》里,孟子引述了孔子在我们这里所说的:“乡原,德之贼也。”学生万幸便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叫作乡原呢?”孟子回答:“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换句话说,乡愿就是那种一味做事圆滑的人。万幸并没有很理解,于是又问:“一乡的人都称他为老好人,他自己也到处都表现得像个老好人,孔子为什么还要说他是偷道德的贼呢?”孟子说:“是啊,这种人,你要说他有什么不对又举不出例来,你要指责他似乎又无可指责。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世俗,看起来还很忠信廉洁,很得大家的喜欢。但实际上,他的作为并不合于尧舜之道,所以说他是偷道德的贼。”

    说到底,这种好好先生就是那种四处讨好,八面玲珑,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不得罪人,又由于他是以老好人的面目出现,不像那些公开的坏人,所以,道德在这里得不到伸张。

    这种人,在当今社会很多。拿原则做交易,拿工作当儿戏,圆滑世故,处处吃香。结果是升官发财,样样有望。你说他是贼,但他偷的是道德而不是现金,所以永远在法律的边缘。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讲了一个“好好先生”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一律都回答“好”。久而久之,别人送他一个“好好先生”的绰号。“好好先生”讲面子不讲人格,讲人情不讲原则,认为“坚持原则是非多,碰着硬茬麻烦多,平平稳稳好处多,拉拉扯扯朋友多”。这类“好好先生”所奉行的做人原则和处世哲学就是“好人主义”。

    好好先生存在于中国山水城乡的每个角落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偶尔还会隐藏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好好先生不但误己,还害人!他是成功的拦路虎,虽然他不凶神恶煞,但足以让人飘飘然,渐渐丧失进取心,最终一事无成,走向失败。所以,我们要走向成功,就必须放下好好先生的身段,不妨“坏”一下。

    春秋时代曾是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昌盛时期。但秦始皇统一之后,便严酷压制异己思想,实施愚民政策,如有违抗者,就是连坐、灭门。以后历代君主为了稳固江山,便沿袭了下来,使全中国的知识分子只能钻研几本儒学经典,来猎取功名,很少发出不同声音了。两千多年来的习惯造就了好好先生繁衍生息的沃土。从这个角度看,好好先生的滋生,正是由于儒家学说得到不正常的宣扬所致。

    好好先生们将自己的主张深藏心底,上头说好,他们就说好;上头说不好,他们就忙于论证不好的理由,最后牵强附会,说上头的考虑实在英明。对于顶头上司或专家权威们说的话几乎言听计从。这样的人,没有创造性思维,一贯唯唯诺诺,不愿或不敢发表自己的主张,怎能不远离成功呢。他们的一生只能庸庸碌碌一辈子。上头兴,他们则兴;上头一倒,他们就树倒猢狲散,另觅新主了。

    好好先生不但自己一生远离成功,亦使自己依靠的大树逐渐飘飘然,而偏离成功的航向,最终滑向失败的深渊。因为上面做出的任何决定,好好先生一概只会说个好,不敢面对真理,一切唯上。怎能不使上头决策失误呢?怎能不使上头骄傲自满?怎能不使上头头昏脑热?难怪他们走向失败,其后不正有好好先生们长期地推波助澜吗?

    好好先生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唯上是从,吹嘘拍马,缺乏主见,得过且过。问他意见,回答就是一个好字。

    可这样的人,在中国十几亿人中,七成变“好好”了。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决断权都交给了三成的头头脑脑们了。自己除了张口说个好,万事皆有主了,从而懒于动脑,只会盲从,少了自己成功的机会。而头头脑脑们却借机利用这点为所欲为,因为他身边只有好,没人不好。丧失了真正的判断力。

    好人主义,就是没有原则,不分善恶,有意以“好”去讨别人欢喜,不敢得罪人。奉行“好人主义”的人,就要多一点私心,少一点公心;多一点俗气,少一点正气;多一点圆滑,少一点原则。

    这种早被唾弃的“好人主义”,时至今日,我们中的少数人仍然奉之为宝贝。在工作上,习惯于各管一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团和气,表面上是“团结”了,可道德呢?良知呢?毋庸置疑,“好人主义”的危害是很大的,也会使世人变得一塌糊涂,没有进取心,如果换一种方法,将“好”变“坏”,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不要盲从他人,做人要有主见

    【原文】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

    【大意】卑下然而不可不依随的,是人民。

    庄子认为人处于卑下的位置,往往会有依存心理,而缺乏自己的主见。

    盲从不是灵活,灵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主创,而不是盲目地随从别人,做人要有主见,不能盲从。

    一个民间笑话:一场多边国际贸易洽谈会正在一艘游船上进行,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游船开始下沉。船长命令大副紧急安排各国谈判代表穿上救生衣离船,可是大副的劝说失败。船长只得亲自出马,他很快就让各国的商人都弃船而去。大副惊诧不已。船长解释说:“劝说其实很简单。我告诉英国人说,跳水是有益健康的运动;告诉意大利人说,不那样做是被禁止的;告诉德国人说,那是命令;告诉法国人说,那样做很时髦;告诉俄罗斯人说,那是革命;告诉美国人说,我已经给他上了保险;告诉中国人说,你看大家都跳水了。”

    这则笑话令我们捧腹之余,不难引发有关各国文化差异的思索,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虽然灵活,但是比较喜欢盲从他人,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或根本就没有原则。这个笑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中国人喜欢盲从的特点在现代生活中也不乏实例。

    前几年山地自行车得到许多人的青睐,该车型适宜爬坡和崎岖不平的路面,但却不适宜平坦的都市马路。山地车骨架异常坚实沉重,车把僵硬别扭之至,转向笨拙迟缓,根本无法对都市复杂的交通做出灵巧的应变;一天折腾下来,腰酸背痛;加上尖锐刺耳的刹车声,真正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放着好端端的轻便车或跑车不骑,却要弄上一辆如此的蠢拙之物,好像一个人丢下良马,偏要骑那笨牛一样。时髦先生们头戴耳机,腰挎“随身听”,脚踩山地车,一身牛仔服,表面上自我感觉良好,然而这份潇洒的背后,却是一塌糊涂。

    如果把时髦比喻成一座令人心旌摇荡的山峰,山地车的功能便昭然若揭了。追赶时尚,大概就像骑那山地车一样,即便累你半死,也是心甘情愿。究其根源:“为什么这样?”必答曰:“别人都这样!”

    盲从就失去了原则,往往给自己带来损失或伤害。而要想在生活中、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摆脱盲从众人的不良习惯,善于用自己的头脑思索问题,做出人生的抉择。

    做人千万不能盲从,缺乏主见,那样就会将自己陷入迷雾之中。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要随便附和他人,活出自己的神采。

    做自己的主人

    【原文】夫马,陆居而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踢。

    【大意】马,生活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起来就交颈相摩,若发怒时则转身相踢。

    庄子认为千里马在没有遇到伯乐前过得是快乐逍遥的日子,等有了伯乐,千里马就变成普通的马了,因此,做人也不要轻易被他人所奴役,要懂得把握属于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的主人。

    有人认为,成功在于天才。其实,天才与勤奋是密不可分的,所谓天才,首先是勤奋的人。我们承认人们的天赋有差别,但是,能够成为天才,关键在于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没有勤奋就没有成功,这就正如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能生长,秋天就不能收获,冬天就不能品尝。你要想取得成功,那就要变得勤奋起来。你要想与幸运握手,那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著名画家达·芬奇说得好,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古代波斯文学家萨迪在他的名诗《蔷薇园》中这样写道:“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勤劳远比黄金可贵。”

    1881年2月4日,伏罗希洛夫出生在一个铁路工人与一个农民结合的家庭里。尽管他的父母勤耕苦作,但仍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小克利姆(伏罗希洛夫的爱称)从小就饱尝了沙皇专制下的辛酸和苦难。当身体孱弱的父亲失业后,克利姆便和姐姐四处乞讨,在六七岁时就去矿工当童工,每天挣回十个卢比。

    家境虽穷,他却是个求知欲极强的孩子,非常渴望读书。1893年,当他家所住的瓦西利耶夫卡村开办一所两年制学校时,这个13岁的男孩才第一次坐到了课桌旁。在学校,他总是兴致勃勃,勤奋、有条理。他才思敏捷,学习进展很快。为了能继续上学,他一边学习,一边帮助母亲,受雇到地主家干农活。

    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支付他并不多的读书费用,两年后他辍学了。为了生存,无奈之下,他到一家冶金工厂上班,到厂办公室当文件保管员。

    他越来越被工厂所吸引,于是决定从办公室转到车间去。在电工车间,他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有趣,他开始阅读有关电工技术方面的专门著作。不久,他便了解了法拉第、安培、瓦特、欧姆、爱迪生等对电学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的事迹。

    他好学不倦、富有正义感而又平易近人的品质使他不断结识许多新朋友。伏罗希洛夫后来写道:“我们白天黑夜都愿在车间度过。……要是没有书,没有朋友,我简直活不下去。他们的快乐和不幸,越来越贴近我的心。”富有正义感为人,使年轻的伏罗希洛夫越来越成为工厂和市内的显赫人物,他在青年工人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

    青年们经常的聚会,受到了当地警察局“千里眼”的监视。很快,厂警便指控伏罗希洛夫“不尊重警察”,无视厂警,将他逮捕。第二天,他被释放了。从此后,他就经常不断地遭到迫害。他没有被吓倒,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1889年,伏罗希洛夫参加了阿尔切夫斯克市的第一社会民主小组,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小组成员们在确定的日子里举行秘密聚会,力求弄懂为什么劳动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怎样才能找到使他们过美好生活的道路。伏罗希洛夫被卡尔·马克思的政治观点所吸引,开始阅读当时能在书籍和报纸杂志中找到的关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所有文章。他把他所读到的一切都讲给同志们。一次,有人送给他一本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他读后十分振奋,他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笔下的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工人阶级。他一次又一次反复阅读着。在聚会时便和同志们列举工人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加以分析。

    “我不信上帝,但我感激自己的命运,因为降临到我头上的那条道路,正是我有幸走过来的道路。再也没有比工人和革命士兵的事业更崇高的了!”正如他写的,伏罗希洛夫这位年轻的工人布尔什维克,坚定地走上了自觉为人民的事业而斗争的道路。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使他从工作战斗队的组织者,克甘斯克第一支社会主义游击队的年轻委员和指挥员到苏联国防人民委员和元帅;从沙皇制度下的一名普通地下布尔什维克,成长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他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光荣的道路。也正是他懂得把握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的主人,才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

    漫漫人生路,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如果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即使机会摆在眼前,也把握不住。只有手上紧握勤俭这把钥匙,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命运女神自然会向你靠拢,你自然会享受成功的喜悦,退一万步说,即使不成功,也于心无愧,没有枉费人生。

    做自己的主人,不受外界左右,顺其自然,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

    面对谗言,要保持头脑清醒

    【原文】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大意】圣人不走划分是非这条道路,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顺着事物自身的道理。

    庄子认为圣人不重视是是非非,只注重事物的本然,找寻其实质,社会上的事非很多,说事非的人也大有人在,何必在乎他人的言论,做好自己最重要。

    我们只能替自己成长,却不能替他人成长;我们只能管好自己的嘴巴,却不能管理其他人的嘴巴。所以面对谗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受其影响,打乱自己原有的生活。

    古话有云:人言可畏。即是说别人对你个人的说法、议论是十分恐怖的。无中生有的议论和谗言,会使你有口难辩,气恼万分。其实,最高明的办法就是坦然处之,默然以对,不将不迎,顺其自然。

    有一只乌龟,住在小小的池塘里。有一天一群雁子排列成行地从长空飞逝而过。乌龟看到雁子翱翔于天际,心中羡慕极了,心想:如果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像雁子一样飞翔于天空,那该有多么的好啊!

    春去冬来,冬逝春至,乌龟在池子之中,年年延颈翘望雁子乘着春风,飞向温暖的南方。岁月年复一年地飘逝,乌龟心中那股逍遥游的欲念愈来愈强烈,有一年终于机会来了。有一对情深的双飞雁,正飞过池子的上空,乌龟伸长脖子,着急地大声嚷叫:

    “雁大哥!请留步。雁大哥!我有个心愿,恳求两位无论如何要成就我。我希望能够和两位一样,也能在空中飞翔,享受那翱游翰宇的快乐!”

    雁子听了乌龟几近荒谬的请求,吓得一脸的惨白,连忙摇头道:

    “万万使不得!你没有翅膀怎么飞得起来呢?纵然飞起来了,万一摔了下去,是会粉身碎骨的。请你快快打消这个不智的念头。”

    “纵然会因此丧生失命,我也要飞行一次,求求你们成全我吧!”乌龟苦苦地请求。

    雁子拗不过乌龟的哀求,只好无奈地答应道:

    “好吧!我们就答应你这一次。你的身体如此重,我们一个用嘴巴叼住你的嘴巴,另外一个则咬住你的尾巴,才好撑起你的身体。为了安全起见,飞行其间,无论发生什么状况,你都不能把嘴巴张开,否则从高空中摔跌下来,必然会失却生命。”

    雁子果然合力载运着乌龟,飞行于空中。乌龟多年来的梦想终于成真,兴奋地俯视着脚下的山河天地,山丘、村落、森林、河川……迅速地向后逝去,原来展翅高飞的情境是如此的美妙呀!乌龟正沉醉在风驰电掣的快感之中,忽然听到下面一阵震耳的喧哗声,原来是一群在河床边玩沙的孩童,讥嘲侮蔑的字语声声传入乌龟的耳朵:

    “哈哈!哈哈!大家快来看哟!一只笨乌龟被两只雁子抓走了,大家看它那笨头笨脑的样子,真是可笑极了!”

    气急败坏的乌龟,忘记了雁子的叮咛忠告,破口要大骂孩童的不明就里,但是乌龟才一张口,生气的字眼还来不及吐出,它已像断线的风筝,咻地一声,从高高的空中,重重地摔了下来,跌得满地的碎片。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

    “不要为了敌人而过度燃烧心中之火。

    不要烧焦自己的身体。”

    而大哲学家康德也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些智慧者的话不就是上面这则故事的最准确的注解吗?

    在实际生活中,你一定也有遇到过有理说不清的人。不论你怎么跟他解释,他还是听不懂,末了还比你更大声。

    “止辩莫若无辩。”是此时最好的对策。别人怎么说,你就是沉默,说到累了,他们自然也不说了,你也就清静了。

    是非不分到处乱说的人,根本是没有道德和不懂尊重他人的人,他们的好奇心放在说人长短上,说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对于这种“是非人”怎么办呢?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一位大智者如是说。

    当事情已经黑白不分时,就沉默吧!越讲只会是越描越黑,更增加人家“黑白讲”的作料而已,已经混浊的水,何必再费力去搅呢?越搅只是越黑而已,越是费劲就越是难以澄清。

    曾经有人说一位男子和某位女子从交过甚,可实际上根本就是没有的事,却被人越说越难听,女孩子是经不起这些是非风波的,名节很重要,难免会受到影响,而那些讲是说非的人却不这样想。

    正如一位名人所说:“如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就无关紧要;如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

    如果你曾注意过别人的批评是多么的随意,你便不会太在意。说过的话,他人早忘了,最在意的只有自己,所以何必强加烦脑在自己身上,你就把它当作是一个过客不是乐得轻松吗?

    把嘲笑当作对生命的洗礼

    【原文】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间彼也,自闻而已矣。

    【大意】我所认为的聪敏,并非说可以听到别人什么,而是在于内省自己罢了。

    庄子认为一个人真正的聪敏,不是在意别人所说,而是听到所说检查自己是否有过错,对于别人不好的语言我们在听的同时,也要考虑自身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

    受到了嘲笑,不要窘态毕露,无地自容,正因为嘲笑中往往存有真实的成分,事实越真确,刺激越厉害,如果立马反戈难免见你狭隘。不妨把它当作是对生命的洗礼。

    美国伊诺州的康农,在他初任众议院的议员,当众讲演时,言辞流利的新泽西代表斐普士说:

    “这位从伊利诺伊来的先生,口袋里恐怕还装着雀麦呢?”

    他的意思是讽刺他还未脱掉农村气息,而全会场的人听见了,弄得哄堂大笑,这该是多么的受窘,多么难堪的事。

    但是康农虽貌相粗野,心地却很澄明,他坦白承认斐普士先生所说的,虽然是嘲弄,但也是事实,从容不迫地答道:

    “我不仅在口袋中有雀麦,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草籽,我是西部人,难免有些乡村气,可是我们的雀麦和草子,却能长出最好的苗来。”

    康农因为这虽似自贬身份的反驳,却名闻全国,大家反而恭敬地称呼他“伊里诺伊最好的草子议员。”

    康农知道:对付嘲笑这一类事,不能躲闪,也不能害怕,你愈躲闪、愈害怕,它便愈攻击你,使你日夜不宁,你若迎头痛击,反而能为你所克服,而无所施其技。就好像遇到野狗一样,狗若见你怕它,它便越肆意咆哮,你若转身对付它,它反而停了狂吠,向你摇尾乞怜。

    一个人受了嘲笑,不要怕窘态毕露,像康农一样,承认事实,而这些无关大体的小弱点,正表白了你自己诚恪忠实的性格,自己的缺点,本是想努力改进的事,哪里怕人家道破呢?自然安详无事了。

    头脑清晰的人,绝不以完人自居,他自知有许多缺点。须待改进,而别人的批评,正可把这些不自知的缺点揭露出来,我们的脸皮,也不可太薄,一受批评,言中你的缺点,便神经过敏,而不能强自镇定,这是缺点,但如果脸皮太厚,漠然无动于衷,而不接受别人的批评,改进自己的缺点,这也是不对的。

    不要将批评自己的视为仇敌;不要把阿谀自己的视为好友。心性懦弱的人,会被嘲笑的力量压弯了原来挺拔的脊梁;而心性刚强的人,则会把别人的嘲笑视作一种完善自我的力量。

    有一个人在大学时的校园文友联谊会上见到信恒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信恒吗?只见一身很不合适的深蓝色运动服如袈裟般搭在他骨瘦如柴的躯体上,一副高度近视镜架在那道稍显高耸的鼻梁上。走路的时候必须侧身,而且两只手像是胳臂脱臼了似的无精打采地垂在双肩下。即便走路的时候,全身也始终在不停地颤抖。说话对他来说算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工作,三句两句到应付得了,一上十几二十几分钟,便开始上气不接下气,再往后就会满头满脸的汗珠。他是一个有着二十几年病苦的小儿麻痹症患者,而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个人,凭借自己的坚强毅力考上了大学,并在文学这块园地培育出了自己鲜硕的花果。

    以前总是在报纸杂志或小说当中研读这些身残志坚者的人生经历。从没有这种面对面地交流过,当这个人真正地直面于这些人的人生时,那种强烈的震撼使他的心灵久久难以平静下来。当他们之间渐渐地熟识起来后,有一次这个人忍不住问他;“你这样折腾自己,不累吗?”

    “当然累,可我还要活着啊!”

    活着?是啊,不仅是吃穿喝,还有精神,思想!

    “你的直接动力是什么?”

    “是生命、是理想、也是尊严!”

    “尊严?”

    “是的,一个残疾者的尊严!一个不要人嘲笑的残疾者尊严!”

    “你怎么看待那些异样的眼神和极具杀伤力的嘲笑!”

    “这个我经历得太多了!但我总是把它们当作是一种完善自我的动力,所以接受这些东西越多,我的动力就越足!”

    原来如此!“你是怎样对待别人泼给你的嘲笑之水呢?”“当作对生命的洗礼喽!”也许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持有的人生态度!不论你的身体健康与否,至少精神应该这样健康。拥有好的心态,快乐随身携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