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徐悲鸿-各有灵苗各自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寿增

    当我不满20岁,毕业于上海中西女塾后,为了仰慕悲鸿老师,投考中央大学艺术系,幸运地考取了。由于中西女塾是一所教会学校,英语学得比较多,我在入学考试时名列前三名,悲鸿师知道后,就培养我翻译有关美术方面的材料,马上就要我翻译英国名风景画家《康司太白传》。由于老师的鼓励,我每天晚上在蜡烛下翻译,终于完成了两万字的《康司太白传》,交给了悲鸿师。

    抗日战争时期,悲鸿师在桂林,并到了印度。他还记得这件事,曾经寄了一张康司太白风景画的明信片给我,后来他又让《大公报》陆续登出了《康司太白传》这个翻译稿,并请艾中信先生把稿费寄给我。这说明悲鸿师对学生的极微小的知识技能都注意观察,细心培养,谆谆教育,要我们为了祖国,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美术专业方面,悲鸿师更是注意发现学生极微小的优点。他规定我们每星期画几张风景。有一次我画了一张小的风景画比较好一点,他就说:啊!你这张画的色彩非常好,像法国某大画家的颜色!他一贯以鼓励为主来教育学生,从不讽刺打击。他对学生非常爱护,不计较我们过火的言行。在抗战时期有一次,我们一些学生跑到汉口去参加抗战工作,写信回去不够礼貌,悲鸿师非常理解我们的幼稚心情,还是非常关心照顾我们。

    美术教学方面,悲鸿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允许学生“百花齐放”。

    我们同学中,从各艺术院校转学来的非常多,悲鸿师不只是表扬他自己原来的学生,他对作风不同的同学而画得好的,都赞美不绝。有一个从杭州艺专转来的同学叫沙耆,他的画的风格是大块面的、粗犷的,悲鸿师总叫大家看他的画,说他的画非常好。还有新生中有从他校学过素描,成绩好的,如林家旅(即夏林),是苏州美专高中毕业的,悲鸿师一再称赞他,要大家向他学习。又如上海美专转来的史人宇,他也一再说她画得好。

    “各有灵苗各自探”,悲鸿师不放松培养学生的墓本功,但并不限制大家发挥各自的特长。我记得,当时我虽是一年级学生,也常到四年级、三年级教室去看高年级同学的画。他们画的风格都是因人而异,不是刻板照抄老师的,而是有用点彩方式的,有用大块面的,也有十分细致的。

    但是对我们一年级学生的基本功,悲鸿师是严格要求的。如在一年级时,我因没有画过木炭画,就用纸卷了木炭来画。悲鸿师来教我时,马上要我去掉包在木炭上的纸,告诫我“不能怕脏”,“宁脏毋净”,“要仔细观察对象”,并指出画上某处完全无亮光,边说边示范,亲自用手把一大块暗部抹了一下。

    悲鸿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视觉记忆力,要大家在画了素描后把它的明暗轮廓统统默出,以此作为创作的准备。可惜,我们都未能体会悲鸿师的指导的重要性,只能体会到写生的重要性。现在我才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不论创作国画或其他画,都必须有视觉记忆力,这样才能做到“意在笔先”,才能做到“心物交融”;否则只能限于写生对象的形、光、色等,不能描绘出高一层的艺术境界。要创作出意境美的作品,必须有视觉记忆力,视觉记忆力是意境美的物质基础,即技巧。

    “师造化”,“尽精微,致广大”,“宁脏毋净”,“宁方毋圆”……在解剖、透视、色彩等方面,悲鸿师谆谆地教导着我们,但并不是要我们只师古人,相反,他反对照样画葫芦。他让学生找自己的道路,让学生发挥个人的才智——当然,要在学了一定的基本功之后,而不是听之任之。

    总之,悲鸿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视觉记忆力的发展,这一点是和其他老师不同的。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自我发挥创作技术的必具能力。

    悲鸿师热爱学生: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就在物质方面照顾他们,送颜色送画布等给他们。对于因种种原因,不能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学生,悲鸿师尽量设法帮他们转到其他学校学习。对已毕业的学生,总想方设法替他们找到工作。并特别教导我们女学生,不要毕业后抛弃所学的去当家庭妇女就算了。所有这些,是我们这些学生永远不能、也不会忘怀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