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卓别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查理·斯潘塞·卓别林(1889~1977),英国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他儿时生活贫苦,当过流浪汉,后成为戏剧演员,以表演哑剧而闻名。

    1913年在美国和加拿大巡回演出,并留在美国发展。卓别林在启斯东公司工作一年演出35部影片。1915年又为埃山奈公司编导16部影片,一生共演影片80部,以《淘金记》、《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尤为著名。因其在电影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他不是军人,却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没进过高校,却接受了牛津大学学位;贫民出身,却被英国皇家封为爵士。卓别林于1977年12月25日在瑞士洛桑家中逝世,终年88岁。

    卓别林“在20世纪为电影艺术所做出的无可估量的贡献”,在晚年获奥斯卡终身荣誉奖。

    1.走出贫民窟

    1889年4月16日,查理·卓别林出生在英国伦敦活斯区东街一个贫穷的家庭中。他的父母都是伦敦相当有名的戏剧演员。夫妻两人经常在英国各游艺场所合作演出滑稽二重唱节目,很受欢迎。

    查理·卓别林一家四口。卓别林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哥哥雪尼和他们住在一起。

    卓别林出生刚刚一年,原本温暖安定的小家庭就像他的蹒跚学步一样失去了平稳。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到处充满了失业者,游艺场的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失业的威胁使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坏。酗酒日甚,这还不算,他还经常醉醺醺地打骂母亲。

    父母离婚后,母亲独自一人勇敢地挑起了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

    刚开始的日子还算过得去,那时母亲还是剧团里相当红的主角。但后来,剧团的收入急剧下降,个人的收入也不敷家用。贫困、焦虑的生活严重影响了母亲的身体。她开始经常生病,而且喉咙发炎,她整天提心吊胆,最后被迫离开舞台。那时的卓别林只有5岁。

    本来就不多的积蓄,不久就全吃光了。家里面临的已不只是贫穷,而是一无所有的苦难境地。母亲单薄的身体不能干什么粗重的活,只能靠以前自己做戏装时学会的一手好针线活为别人缝制衣服挣几个钱。她夜以继日

    地做针线活,缝纫机不停地咯噔咯噔地响着,可是缝一打上衣的衬里,只能获得一个便士的报酬。这些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却难以付房租。他们不得不收拾起破烂的家当,出去另外找个安身的地方。

    在这期间,母亲一直盼望着自己的嗓子能早日恢复,但未能如愿。

    没有钱买衣服和布,卓别林和哥哥雪尼只有穿着用母亲旧衣裳改制的衣服,为此没少受到其他孩子的讥笑。当孩子们脸上挂着委屈的泪水、手揪着身上衣服看着母亲时,母亲总是微笑着对他们说:“管人家怎么看呢,这些衣服看上去不是很好吗?”

    由于劳累过度,本来就瘦弱的母亲病倒了。她头痛得厉害,不能再做针线活了。哥哥只好每天下课后去卖报纸,卓别林和母亲则每天去领些救济贫民的布施勉强度日。

    即便在如此困窘的日子里,妈妈一直注意卓别林和雪尼的成长,让他们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不受贫民区任何恶习的感染。

    妈妈知道自己的嗓子是不可能好转了。于是,她将对艺术的全部热情投入到两个孩子身上。她要把他们的艺术天赋挖掘出来。

    一次,妈妈无意地从她那一箱保留着的戏装中,翻出一件法官的长袍和帽子。查理弟兄两个便央求她穿戴起来。穿上戏装的妈妈,一下子变得既威严,又帅气,只见她稍微清了一下沙哑的喉咙,轻声唱出一首轻松活泼的曲子。

    接着,她又以惊人的潇洒姿态,表演那优美的舞蹈。她忘了一整天都没吃东西,忘了还有一大堆针线活等着她来做,到后来直跳得气喘吁吁,精疲力尽。

    这时候,妈妈又会谈起从前表演的事,会给孩子们看一些旧戏单。

    妈妈是多么怀念她的艺术事业啊!她每谈到一出戏,就会绘声绘色地扮演戏中的几个角色,让小查理和雪尼理解。妈妈的热情、乐观、幽默、艺术才华,以及对戏剧事业的爱好与追求就这样渗透进查理和雪尼的小小心田。

    妈妈还是一个有人情味儿的人,她教育小查理要善待每一个人。

    这天,小查理同妈妈从医院回来,看到路边几个孩子在欺侮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那女人头发剪得出奇地短,身上脏兮兮的。孩子们互相拉扯着往她身上推,好像挨到她就会变得同她一样脏似的,把那女人挤到墙边。小查理想赶紧离开,可妈妈却皱皱眉头,上前驱赶那帮孩子:

    “你们这帮孩子不好好在家做功课,跑这儿来欺侮人!走吧,走吧,放过这可怜的人儿!”

    孩子们一哄而散,妈妈也拉起小查理刚要离开,突然听到那女人的声音。

    “莉儿,”她衰弱无力地,唤的是妈妈的艺名,“不认得我了吗?我是伊娃呀!”

    妈妈认出了跳舞时的好伙伴,毅然送她到公共浴室洗了澡,然后领回自己家住了三天,还从自己不多的衣服和钱中匀出一些给了那女人。

    这令小查理大惑不解。那女人在他们家住时,他虽然表面上没有显出不敬的意思,可心底里却是老大不愿意。干吗妈妈要对她这么好啊,还让她睡哥哥雪尼那张扶手椅改制的床?

    妈妈也看出了小查理的心思,等那女人走了,妈妈对小查理说:

    “孩子,是不是不高兴妈妈这么做?人总会遇到难处的。她曾经是剧团里最优秀的演员,现在因为有了病,没有钱,只好四处流浪。穷苦的日子,是谁也不愿过的。但人家有了难处,只要力所能及,就应伸手帮一把。这样,给无助的人以信心与温暖,自己心情也舒畅,是不?等咱们穷得什么也没有了,肯定也会有人来帮咱们的。”

    妈妈伟大的爱心影响了查理的一生,使他看到了“这个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慈祥的光辉”。

    妈妈在观察人物方面具有非凡的天才,她为培养小查理,有时声情并茂地给他读一个小时的小说或戏剧,有时让他在窗口观察行人,教会他如何从他们的表情、动作及衣着打扮,来分析他们的心理、性格或生活中的种种可能。

    如当她看到一个邻居早晨下楼时,就对查理说:

    “你瞧史密斯先生,他走起路来好像脚步挺沉重。他的皮鞋没有擦亮,脸上带着怒气。我敢打赌,他准是和妻子吵了一架,咖啡也没有喝,面包也没吃,就出门了。”

    “妈妈,您真是太神了!”小查理当天就听说史密斯先生果然是同妻子吵了一架,他赶忙跑回家通知妈妈,“什么都让您给看出来了!”

    再如一个人在人行道上,慌慌张张地疾走如飞,妈妈就会略带惊讶地冲小查理叫一声:

    “咳,你看,那位先生准是出门之前吃了通便的泻药,这会儿得急着上厕所了!”小查理禁不住咯咯直笑,他就在如此形式的苦中作乐中,吮吸着母亲精心喂养的艺术乳汁。

    由于出生于演员的家庭,卓别林很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从他两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唱歌跳舞了。那时候最使他开心的莫过于跟在母亲身旁看她歌舞表演,或和全家一起去娱乐场所看演出。平常在家里,母亲也总喜欢在空闲时唱唱歌,跳跳舞,即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也是如此,把欢乐带给全家。多年后,当卓别林谈到自己的从艺道路时,把自己的成就首先归功于母亲。他深情地说道:“母亲是我所见过的演员当中最富有表情的一个”,“就是在观察她的时候,我才学到了研究人物的方法”。

    5岁时的一天,卓别林像往常一样在剧场的舞台旁边看母亲表演。台下的观众大部分是士兵,言语粗野,喧闹异常。母亲在台上唱着唱着,突然嗓子哑了。听众开始起哄,嘲笑声、怪叫声越来越大,台下一片混乱。正在这时,手足无措的舞台管事看见了小卓别林。他以前曾见过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家伙模仿母亲的表演,如今像看见救星一样急忙把小卓别林领上舞台。面对混乱的嘈杂声和眩目的灯光,卓别林稚嫩清脆的童声响了起来。他毫不胆怯地站在台上,惟妙惟肖地模仿母亲那沙哑的歌声,把观众们逗得乐不可支。人们大笑着,把钱像雨点一样扔上舞台。小卓别林停住口,一本正经地说:“等我拾了钱再接着唱。”观众们越发地捧腹大笑起来。观众的喜爱增强了小卓别林的信心。他的表演越发自如,还模仿起了大人的舞蹈动作,引来了更多的喝彩。这就是卓别林终身难忘的第一次舞台经历。而这一天,也是母亲的最后一次演出。

    真正使卓别林体会到演出的魅力的,是在学校中的一次意外收获。一天,母亲在一家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一小段喜剧歌词——《普拉茜小姐的猫》,觉得非常有趣,就把它抄下,回来念给卓别林听,教他学着朗读。一次课间休息,卓别林兴致勃勃地把那段歌词背给同学们听,正巧被老师听见了。老师眼睛一亮,立即让同学们都坐好,让卓别林背给大家听。卓别林绘声绘色地背诵,令全班哄堂大笑。这一来,他的名声大振。第二天。他被带到全校各个教室去给大家背诵表演。这件事的成功,使卓别林更爱上学了,学习成绩也大大提高。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事打断了他的学校生活的话,也许他的学习会更上一层楼。

    那是父亲还健在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个名叫“兰开夏八童伶木屐舞蹈班”的戏班班主。父亲就说服母亲,让小卓别林去学艺,还可以解决吃和住的问题。母亲同意让卓别林去试试。

    在兰开夏童伶班里,卓别林经常四处奔波,但生活多少有了保障,又有一些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因此小卓别林很愉快。每天他和小伙伴们一同演出或者学艺,学会了跳木屐舞、走软索、翻斛斗、耍杂技等等。但这些都不能使他满足。他最大的愿望是想当一个演丑角的童伶——独自上台表演,这样不但可以多挣几个钱,而且,比跳舞更使人感到满足。

    在伦敦的游艺场,卓别林有幸和法国大名鼎鼎的丑角演员马塞林同台演出。马塞林的滑稽戏新奇有趣。观众们对他的出色表演喜爱得发了狂。卓别林在戏里扮演一只猫,按排演的那样,把马塞林拌了个跟头。接着,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装出猫吃惊的神气,走到剧中狗的屁股后面,开始用鼻子去嗅。在观众的大笑声中,“猫”眨巴眨巴眼,继续做出吃惊的样子,又嗅嗅台口,然后举起一条腿。“哗”——观众们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这只“猫”怎么还会做小狗一样的动作?人们都被卓别林的即兴表演给逗坏了。

    这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卓别林先生因水肿病死了。办完丧事后,妈妈从医院领回了他的遗物:一件衬衫,一条黑领带,一件睡衣,几双家常穿的软鞋,鞋子里塞满了桔子。当妈妈从里面往外拿桔子时,一个半镑的金币变戏法似的滚落出来。这,就是喜剧演员卓别林先生留给前妻和儿子的全部家当!

    爸爸死后,小查理把自己当成成年的男子汉,他要做工养家。他终于向母亲借到1先令,去花市买了两大束水仙花,放学后就立即把它们分扎成许多小束,这样,如果都卖了,可以赚更多的钱。

    他总是走进酒馆,满脸愁容地悄声问那些小姐、太太们:“买水仙花吗?太太。”“小姐,买束水仙花吧!”

    那些小姐太太们看到孩子臂上的黑纱,总是问:“孩子,你这是给谁带的孝啊?”

    这时,查理便会把声音放得更低,说:“是给我的爸爸。”

    她们出于同情,便会争着多给小查理钱。小查理很为自己的主意感到骄傲,妈妈见小查理一个下午便可以赚5个先令,觉得很是奇怪,不过没有问他什么。

    一天,小查理卖完花,从一家酒馆里走出来,与妈妈撞了个满怀。她这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她生气地对小查理说:

    “喝酒已经害死了你爸爸,在这种地方赚钱,只会给咱们带来灾难。”

    于是,从这天以后,小查理就没再卖过花。

    父亲去世后,小卓别林继续上学,哥哥雪尼则再次去当船员,家里仍由母亲操持,勉勉强强地过日子。

    不久,母亲又累得犯了病,住进了医院。家里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小卓别林。他害怕多嘴的房东太太会向当局报告,把他再送回孤儿学校,只好四处流浪,不敢回家。

    在流浪的日子里,为了糊口,11岁的卓别林给人劈过柴,卖过报纸,当过印刷工人和吹玻璃的工人,做过玩具,还当过医生的小佣人。总之,只要能有口饭吃,他什么都干。但是,老是这么东游西转地找饭吃也不是个长久办法,必须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才行。于是,卓别林萌发了去当演员的念头。

    学艺是卓别林很早就有的愿望。不论是在学校,还是给别人干活,他都不曾忘记这个愿望。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卓别林的学艺梦。他不光想当演员,而且想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演员。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小卓别林每逢休息日便穿上干净的衣服到演员介绍所去转。当看到连一些衣冠楚楚的大人都找不到工作时,他心里真泄气,可还是忍不住要去碰运气。

    这天,小查理擦亮他的旧皮鞋,穿上平整的衣服,换上一条洁净的衣领来到一家演员介绍所,他想找一份扮演小孩的工作。

    那儿管事的先生听到这个小个子男生自称有14岁,感到又有趣又奇怪,他对查理说道:

    “现在我这儿有两部戏需要小孩儿。先是《吉姆》,你可以演里面的报童。若演得好,秋天开演的《福尔摩斯》中的小佣人比利,也让你演。你都可以得到每周2英磅10先令的报酬,你觉得怎么样?”

    2英镑10先令!这对小查理来说,简直是一笔飞来横财。可这时,他那天生的幽默感显灵了。他歪了歪头,把两手交叉到胸前,显得他应该拿这么多,而且好像还少了点儿,然后眼睛都不眨一下地望着管事先生。

    “嗯——我可得和我哥哥商量一下这个待遇。”他一本正经地说。

    先生端详着他,大笑起来,接着他把介绍所的所有职员都叫出来:

    “来来来,看看这个孩子,像不像咱们《福尔摩斯》中的小比利?这角色简直就是为他设的!”

    大伙儿看看小查理的架势,又望望他的那副神情,都乐得合不拢嘴了。

    小查理从导演先生那儿拿到剧本——一本棕色封面的小册子。他把它紧紧地抱在怀里,这是他有生以来拿到的最最重要的文件。他就要成为戏剧界中的一位人物了,不再是贫民窟的野孩子了!

    初入演艺之路的卓别林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年纪小,可演的角色也少,寻找工作很不容易。但他已认准一这个方向,困难再大也不回头。

    学习演艺的过程,挫折是难免的。有一回,卓别林扮演一个犹太人。尽管他把嘴上粘满了大胡子,想借此掩盖住他的年龄。谁知当他走到舞台上,刚刚用笨拙的犹太口音讲了几句笑话,观众就开始起哄,橘子皮等杂物不断扔到他身上。

    那个晚上发生的一切,令他久久不能遗忘。仔细分析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自己不适合当轻歌舞剧的喜剧演员。因为自己的长相并不那么讨笑,再者也缺乏那种接近观众和吸引观众的本领。他决心今后努力去做一个擅长刻画性格的喜剧演员,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与那些喜剧明星们同台演出的时候,给卓别林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光是他们的戏演得好,还有他们下台后的奇特表现。台上那是为观众而作战,而台下是他们真实性情的表露。他们大都一反在舞台上妙语连珠、机智幽默的形象,有的板着面孔严肃地思索,半天不说一句话;有的则默默地发呆,脸上布满忧郁的阴云;有的则一到后台便立即投入训练,不放松一点时间。当时,小卓别林弄不懂他们为什么这么忧愁和紧张。以他们的成就和地位,他们本该轻松愉快才是呀!

    卓别林后来才弄明白,对于一个喜剧演员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赢得观众的笑声。一旦失去了笑声,他们的艺术生命之花也就凋谢了,所以,激烈的竞争,对前途的担忧使他们不可以放松,不可以满足,始终要不断地进取,向生活挑战。因此,给人们生活带来轻松欢乐的人,自己的生活并不轻松。卓别林也明白了为什么那时有许多著名的喜剧演员走上了自杀之路,其中包括他曾经崇拜过的马塞林。

    从那时起,卓别林就知道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名演员(尤其是喜剧演员),要想不被观众赶下台,除了刻苦学艺,还要不断地学习、创新,这样,他所创作的艺术才有生命力。

    自从母亲住进了病院后,卓别林只能和哥哥雪尼相依为命。哥哥每次乘船归来,都给卓别林带来水果和食物,还给他讲述外面的故事。这时便是小卓别林最快活的日子。当12岁的卓别林开始搭班演戏时,由于断断续续地学习,他连剧本也念不下来,全靠哥哥耐心地教他读记台词,直到记熟了。兄弟两人就是这样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着。

    卓别林更加努力地工作着。终于有一天,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剧团由于他聪明又会演戏,打算与卓别林签约。哥哥雪尼以监护人的身份,代他签定了这份合同。根据合同规定,卓别林每周有了2英镑5先令的固定收入。

    哇!我们有钱了!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少的钱啊。兄弟俩高兴得跳了起来。他们租下了一套考究的房子,置办了家具,还买了一架钢琴。看着这环境舒适的房间,兄弟俩真是心花怒放。他们首先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母亲。“我们有了自己的家了!”每当母亲病情稳定的时候,他们就把她接回来团聚。以后不论卓别林走到哪里,他都时时想念着他们的家。

    后来,哥哥雪尼进了伦敦负有盛名的卡尔诺剧团,这是一个专演喜剧、闹剧、哑剧的大型剧团,甚至在美国都设有分部。

    当时,剧团老板急于找一个演员,在短剧《足球赛》中与主角配戏。经雪尼介绍,查理来到老板卡尔诺面前。

    “你哥哥介绍说你戏演得不错,你有把握在《足球赛》中配合好主角韦尔登先生吗?”

    卓别林意识到机会来了,他冲口而出:

    “我只要有机会就有把握。”

    卡尔诺先生笑笑:“17岁还很年轻啊,可你看上去比17岁还要小。”

    卓别林马上耸耸肩:“那只是一个化妆问题。”

    卡尔诺先生大笑,他从这个神气的动作中看出了一个喜剧演员的天分。于是决定,一周之后由查理·卓别林来试演两周。

    结果,演出非常成功。到后来,在全国各地的巡回演出中,在一些地区,卓别林滑稽、搞笑的表演甚至盖过了主角韦尔登。由于剧评家批评韦尔登,赞扬卓别林,韦尔登甚至在舞台上借机扇卓别林耳光,有一次竟然打得他鼻孔流血。事后,卓别林只好警告这位名角,如再敢这样,他就会用台上那只哑锥砸他的脑袋。

    在卡尔诺剧团的几年中,卓别林刻苦训练,精益求精,努力把戏剧、杂技、戏法、歌舞、插科打诨、令人发笑和使人伤心流泪的技巧,自然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初步形成了一种别致、清新的风格。他的演技大进,年纪轻轻便成了卡尔诺剧团的台柱之一,在丑角这一行中他挂头牌。

    2.一部部名片是怎样诞生的

    1909年,卓别林随团到法国演出。这时候,他已经是剧团的主要演员了。他的表演引起轰动。

    1910年秋天,卓别林随团到美国演出。当他坐船进入纽约港,见到那尊自由女神像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挥舞起帽子,大声说:

    “美国,你小心,我是来征服你的!”

    果然,他作为剧团第一主演,表演的《哑鸟》等剧,征服了美国观众。他的喜剧受到了性情开朗的美国人的欢迎。卓别林的名字从此在美国传开了。

    1913年,卡尔诺剧团再次赴美演出。卓别林利用演出的闲暇,在自己租的屋子里,大读各种名著,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他要为以后的发展作准备。

    这天,他正学习得起劲儿,突然有客来访。来人自称是一家事务所的律师,听说他是卡尔诺剧团的,想向他打听戏班中的一人。

    “您请说吧,我也许帮得上忙。”

    “你们戏班里有没有一个叫卓福英或类似发音的人啊?”

    “‘卓福英’,没有。据我所知,与它相似的,也就只有我这个‘卓别林’了。”

    律师一听,赶忙问到:“那么您在两年前,是否曾在第42街美国音乐厅扮演过一个醉鬼呢?”

    “对呀,不错。我是那个演员,怎么啦?”卓别林被问得一头雾水了。

    “啊!请您原谅。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那律师如释重负地说:“我是受启斯东影片公司之托,来找您的。那儿在制片人塞纳特先生想邀您过去做电影演员。而他又没有您的具体联系方式,只是两年前,在音乐厅看过您演的戏。所以,我才如此冒昧地来拜访您,请不要见怪……”

    那律师后面说的什么,卓别林已经听不到了。啊!演电影,这条路自己以前怎么没想到呢?电影这门新兴艺术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更大的发挥。

    9月上旬,卓别林与卡尔诺剧团合同期满,戏班返回英国,他却赶到电影公司的所在地——洛杉矶。

    制片人塞纳特对卓别林很友好,可那个导演亨利却不喜欢他。在一个新片中,他让卓别林演一个骗子。实拍时,卓别林幽默滑稽、浑身笑料,演得非常好,但奇怪的是片子制成后,简直面目全非,所有有“笑”果的镜头都不见了。卓别林找到亨利理论:

    “我辛苦努力,费尽心思,想拍一些逗乐观众的好影片出来。我不想这样被动地让你们赶来追去,然后舒舒服服地每周拿150美元,这不是我的理想!”

    “什么理想不理想!你他妈的懂什么!这行我干了十多年了。还不如你这个毛孩子!”亨利气坏了。

    更令卓别林失望的是,这次连塞纳特先生也不理解他:

    “大伙都说没办法同你合作,这样,你得找找自己的原因了。我可不能让公司去喝西北风,是吧?”

    卓别林为了他的事业,只有另寻解决的办法了。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去洗印间、剪接室留心观察剪辑师如何剪接片子,导演如何处理拍好的镜头,从中摸索制片技术。他很快掌握了剪片方法,知道出场、进场的镜头不好剪掉,便把招笑的动作,幽默的表演安排在这几处。所以,尽管导演、剪辑师无情地删剪他的表演,但卓别林仍然在他最初的5部片子里,展现了自己表演的独到之处。单凭仅有的几个镜头,就让慧眼识真的观众们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喜剧天才,电影公司滑稽片的发行量直线上升。

    这天,卓别林因为拍片儿的事又得罪了玛蓓尔小姐,她可是影片公司的当家花旦,塞纳特先生面前的红人儿。可卓别林却罢了她的工:

    “对不起,玛蓓尔小姐,我根本看不出您的安排是好笑呢,还是有趣。我觉得您当演员没的说;可就导演来说,我不相信您能指导我。”

    他说完,就走到一边坐下。从没受过如此冷遇的玛蓓尔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回到制片厂的塞纳特一听此事。马上怒气冲冲地闯入卓别林的化妆室:

    “你他妈的,是怎么回事儿?”

    卓别林试图解释,恼怒的塞纳特坚持他的老一套:“叫你怎样演,你就怎样演,不演就请给我出去!”

    卓别林也决心已定:“塞纳特先生,我到哪儿干都是为了吃饭,如果你要辞退我,就请便吧!但要讲清楚,我是认真工作的,我同你一样着急,想拍出一部好片子。”

    塞纳特摔门而出,制片厂内“烽烟”骤起。

    当晚回到住地,卓别林把此事告诉制片厂的一个朋友,那人叹息道:

    “本来干得好好的,这下可完了!”

    卓别林心里也有一些着急,因为他已经爱上拍电影这一行了。他笑着掩饰自己的心情,问友人:

    “你看,他会辞退我吗?”

    “那毫无疑问,我看塞纳特从你化妆室出来时,简直要疯了。”

    卓别林想,真要辞也没办法,反正拍了十几周,已挣了1500美元,除掉回国路费,还会剩不少,也值了。

    第二天早上,他来到制片厂听消息。塞纳特却要同他和解:

    “查理,昨天我脾气不好,别见怪。其实,你是位很优秀的演员。我和玛蓓尔小姐都希望你能同我们继续合作下去,玛蓓尔还年轻,做导演不太有资格,你可以随时提醒她。”

    卓别林不明白塞纳特今天为什么来个180度大转弯儿,但他也不肯就这么让步:

    “如果您让我自己当导演,就不会再有麻烦了。”

    外来演员提出这要求,在电影公司还是第一次,塞纳特沉思一下,认真地追问:“如果你导演的片子不能挣钱,这笔摄制费谁付?”

    “由我自己付,”卓别林说,“我这儿有1500美元,如果片子不能上映,这钱归你们。”

    “你有准备好的故事吗?”

    “要多少有多少。”

    “那好,就这么说定了!”……

    其实,那天塞纳特原想辞掉这个多事的演员的,但就在早上收到纽约来的电报,说各大影院都急于上映卓别林演的影片,要求公司多拍几部。塞纳特立即清楚地认识到卓别林的价值,是市场决定了卓别林的命运。

    这天是个好天气,一大早制片厂里就忙碌起来。3个场地同时在拍戏。塞纳特站在一个场地上,打量着一个旅馆休息室的布景,想着情节动作的安排,总觉得缺点儿什么。突然他看到边儿上站着的卓别林。

    “过来,过来,现在我们还缺一点笑料,你来扮个丑角好吗?什么样的都可以。”他对穿着一身新闻记者衣服的卓别林说。

    卓别林不知应该扮什么丑角好,总之他不喜欢身上的这套服装。

    在去化妆室的路上,他想了又想。突然有了一个形象。于是,在化妆室里,他穿起一条松松垮垮的裤子,一双大皮鞋,戴一顶圆顶礼帽,拿一根小手仗,这一身是那么地不协调:裤子肥肥大大的,上衣却紧绷绷的,礼帽小小的,皮鞋却是大大尖尖的!至于年龄他先有点犹豫,不知是扮得小一些还是老成一些。后来,卓别林觉得塞纳特应该喜欢老成点儿的,便又在鼻子下面贴了一小撮胡子。好啦!一个滑稽的小丑出现了!

    卓别林觉得眼前镜子里的这个人物是真实、鲜活的,好像这副妆扮的人物早就存在了,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他就是他,一个活生生的小丑!

    当卓别林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塞纳特面前,还不时地挥动着那根小手杖的时候,这个流浪小丑引得他哈哈大笑。

    卓别林受到了鼓舞,上前一步,指着自己说:

    “你瞧!这个家伙的个性是多方面的:他是一个流浪汉,一个绅士,一个诗人,一个梦想者;他同样会感到孤独,永远想过浪漫的生活,他又喜欢做冒险的事情。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一个科学家,一个音乐家,一个公爵。然而,他只会拾拾烟头或者饿极了抢孩子们的糖果。当然,如果看准了机会,他也敢对着太太小姐的屁股狠狠踹那么一脚——但是是在受她们的侮辱、他非常愤怒时才会那么干!”

    卓别林边说边津津有味地表演着,竟持续了十多分钟。塞纳特笑得全身直抖:

    “好,好,好,你现在就上场去,照你的名堂玩下去吧!”

    卓别林并不清楚当时那场戏的情节,只知事情发生在旅馆休息室里,他扮演的是在其中穿插逗乐的小丑。

    这个流浪汉冒充客人进入休息室。他很疲倦了,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一不小心绊倒在一位太太的脚上;他赶忙站起身,转过头,向太太抬了抬礼帽,表示歉意。然后,扭转身继续朝前走,可是又绊倒了。于是他又站起身,转过头,习惯性地抬抬帽子,显示他的绅士风度。但定睛一看,绊倒他的只是一只痰盂。……

    演到这儿,摄影机后面都传出笑声。其他场子上演员,工作人员都跑过来了,这个滑稽的小丑又演什么呢?不一会儿,大伙儿又是一阵欢笑……

    卓别林把这个穿插的镜头演得过长了。因此,塞纳特和亨利讨论是不是该删去一些,多事的卓别林插上一句:

    “既然能逗笑,长一点短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这个镜头便照原样搬上了银幕,观众们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戴礼帽,拿小手仗的小丑。在法语中流浪汉叫“夏尔洛”,那么就叫这小丑“夏尔洛”吧!于是自1914年春季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查理·卓别林每次在银幕上出现时,总是留着小胡子,带着小手杖,穿着过大的尖皮鞋,走着像鸭子一样的步伐。后来,他拍了《夏尔洛跳舞》、《夏尔洛当牙医》、《夏尔洛当画家》、《夏尔洛当看门人》等一系列影片,观众们总是关注着夏尔洛的一举一动,查理·卓别林也就越来越出名了。

    后来,卓别林加盟埃山奈公司,合作是令人满意的。几年之中,卓别林共为该公司拍了15部片子。当时美国的报纸报道,卓别林每拍摄一部新片,声望名气便随之提高一级,影片的市价也上涨一位数。在纽约这个世界最大的城市里,几乎所有的百货公司、商场甚至药店,都开始出售模仿卓别林扮演的角色制作的玩具、肖像。一些歌舞团的姑娘们也不怕难堪,贴小胡须,穿上肥大的裤子和皮鞋,唱那首《那双查理·卓别林的脚》。

    1919年秋天,卓别林有时去戏院看看戏剧、舞蹈等演出。就这样,他发现了4岁的小贾克。那天他父亲照例跳完舞,谢了幕,却又带小贾克出来。他跟着父亲向观众鞠躬后,突然跳了几个有趣的舞步,又懂事地向观众们摆摆手,跑回后台去。包括卓别林在内的许多观众都被他逗乐了,一个劲儿地为他喝彩。

    一周后,当卓别林与一班演员坐在摄影场上搜索枯肠下一部影片该拍些什么时,他想起了小贾克。于是,为了调节气氛,他便讲起了小贾克谢幕的情形,这时一个助手说:

    “怪不得呢,今天早上我看晨报,上面说贾克·柯根被人邀去签了合同拍片子。当时我还奇怪这个人是谁呢,没想到这么小一点儿,就这么有才气,难怪被人看上了。”

    卓别林一听就如触了电:“哎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接着他思路豁然开朗:

    “你们可曾想到过让小孩子与流浪汉在一起生活,流浪汉是卖玻璃的,为了生活,就让小孩子到街上砸人家的窗户,接着流浪汉会及时出现,然后被叫去装玻璃,这样一配合,钱就赚到手了。这情节可以串出好多离奇的事情啊!多么好的一个构想啊!”卓别林兴奋极了。

    旁边的演员叹气道:“人家都同别人签合同了!构想再好也没有用啊!”

    卓别林这才从兴奋中清醒过来;“啊!是啊!他都签合同了。没准雇主与我的想法一样呢!唉!瞧我多笨,知道他有才,却压根儿没想到要拉他来拍电影!”

    到中午,厂里一个工作人员气喘吁吁地赶到摄影场,离得老远就激动地冲着小伙儿喊:

    “跟人订合同的不是小贾克·柯根,而是老贾克·柯根!”

    卓别林高兴得从椅子上跳起来:“快!打电话给他父亲,马上要他到这儿来,这事非常重要!”“慢着,电话里不要提他儿子,只说有重要事找他就好了!”

    卓别林怕若有人知道了消息,会捷足先登把小贾克要去。

    后来,老贾克来到制片厂,卓别林跟他讲了半天,他这才明白大导演找他是为了小贾克。

    “啊,您说这孩子呀!您尽管把这个小坏蛋留下来好啦!”

    一听这话,制片厂上上下下一片欢腾。

    1920年春天,《寻子遇仙记》制作完毕。影片的片头字幕是“一部笑中也许含着泪的影片”:

    一天,穷玻璃匠在垃圾箱旁发现了一个婴儿,便把他捡回自己住的旧房子顶搂。他用旧麻袋改成婴儿的吊床,在破茶壶壶嘴上套上橡皮奶头,给婴儿喂奶。又捡了一张旧藤椅,在座上挖一个洞,把尿盆放在它底下。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是小弃儿跟着玻璃匠如何谋生:

    他在街上游逛,乘人不注意时,扔石头砸碎人家的窗玻璃,然后飞快地跑掉。玻璃匠则背着玻璃架与工具适时出现,当然就会被倒霉的人家叫去装玻璃……

    《寻子遇仙记》1921年2月公映时,盛况空前,每天都有赞扬它的简报寄到卓别林的制片厂来,大意都是它已经被评为第一流的艺术作品。该片第一年的卖座,就使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收入250万美元。卓别林分得的纯利超过100万,小贾克·柯根正如卓别林第一天见到其父时所预言的那样,一片走红,他一举成为好莱坞的童星,此后拍电影挣了400多万。

    有一天,卓别林应邀到一个朋友家中度周末。第二天早晨用过早餐后,他闲着没事儿,便在房子里到处逛着。忽然,他在客厅里发现了一叠风景照片。那叠照片中有几张是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克朗代克河流域的风景。这两处地方在19世纪下叶都发现了金矿,当时淘金者闻风而至,趋之若鹜。照片里有一张拍的正是一长列寻找金矿的人们,在登攀一座冰冻的大山,越过一个雪山口。照片背面还有一段说明,说他们是如何在冰天雪地里克服各种困难的。

    卓别林看到这里,又马上联想起一本爱尔兰人写的日记上的情景:1846年,一队拓荒的队伍迷路后被困在高山雪原上,160人中多数冻饿病死,生还者仅有十分之一。为了生存,那些人什么都吃,最后为了活命,甚至连同伴的尸体也不放过……

    这些信息立刻使卓别林的思维活跃起来。离奇的想象如泉水般喷涌而出,一些喜剧情节和可笑的动作呼之欲出。这些神奇的灵感火花造就了半年之后的伟大影片——《淘金记》:

    在阿拉斯加形成疯狂般的淘金热潮时期,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个角落蜂拥而来。但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在艰苦、严寒、缺乏食物和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这块地方,要经受多么大的困难。等待他们的不只是那些黄澄澄的金子和未来奢糜的生活……

    单身汉矿工查理(卓别林饰)和吉姆,被暴风雪围困在一个小木屋里。两人已很久没有东西可吃了。可此时的查理好像在靠窗口的炉子上煮着什么东西。他用叉子试了试那东西的软硬,头歪了一下表示满意。然后把锅里的一个宠然大物,使劲挑起来放到盘子里,原来这竟是一只破皮鞋。而查理的左脚却只穿着袜子。

    查理把桌上的盐罐、小碟摆好,然后使劲拆皮鞋底。拆开后,先把鞋带像绕面条似的绕在叉子上,送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然后,他又吃鞋底,并示意坐在桌子边的吉姆也来吃。吉姆皱着眉头看着他吃,表情很不舒服。但由于太饿,又见查理吃得很香的样子,忍不住扯下一块鞋帮,怯生生地送进嘴里,嚼了嚼,实在吞不下去又吐了出来。查理不但把鞋底、鞋帮吃下去,还像吃鱼刺似的把鞋钉一根根啃得干干净净,再绅士般地吐在盘子外,同时又不住地笑着怂恿吉姆趁热吃。吉姆叹着气不停地摇头……

    肚子垫了底的查理,裹着毯子,拿起猎枪出去打猎,可是一无所获。回到屋里,他把包着破毯子的脚伸进火炉里去烤。一旁,早已饿得发昏的吉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裹着毯子的脚:“那是一只鸡!”

    查理觉得好笑,并没多理睬他。可吉姆的眼神变得冷酷可怕,他情不自禁拔出刀,想杀死幻觉中的这只鸡……查理吓坏了,连忙跑出门去,吉姆又拿起枪追出去,查理在他眼中真的变成一只“大鸡”。他举了起枪,“大鸡”抖动翅膀仿佛在哀求他。忽然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拿枪对着的是查理,大吃一惊,跑过去向查理道歉:“请原谅,我有点发狂啦!”

    两人回到小木屋,查理把枪藏到屋檐下的雪中。两人隔桌坐下,吉姆的幻觉又出现了,查理又成了他眼中的一只“鸡”……

    后来,失恋的查理和失去记忆的吉姆又在小木屋中相逢了。就在他们酣然入梦时,暴风雪又起。一夜大风雪刮开木屋门,甚至刮得小木屋顺着斜坡滑下去。他们却不知发生的这一切……

    暴风雪平息后,下滑的小木屋停在一座很高的悬崖上。从屋里扯出来的一条原用于固定木屋的大绳,刚巧卡在岩缝里,小木屋一半在悬崖上,另一半悬空着,似乎随时会掉下万丈深渊。

    查理醒来了,但还有些迷糊,看到屋子里乱七八糟的,便想收拾一下。他往右边吉姆那边走去,却觉得屋子竟也随着他斜到右边!这下吉姆也醒了,他起床往左边走去,屋子便平衡了。他们以为是自己喝醉了,但若两人都往右边走,险情就又出现了,他们这才知道确实是屋子出了问题。可窗子上满是冰凌,外面什么也看不清,查理便运足力气撞开后门,人也跟着冲了出去……

    自然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惊险自救,两人这才踏上悬崖边;与此同时,大绳断了,木屋掉下万丈悬崖。这两个可怜人够倒霉的吧!却偏偏又让他们在悬崖边发现了金矿!两人转眼间成了百万富翁!

    百万富翁查理在回家的轮船上,又意外地遇见了心爱的姑娘……

    《淘金记》成了1925年至1926年最走红的影片。查理的煮吃皮鞋、查理与吉姆在小木屋里的几场戏,成了电影艺术史上的经典场面。

    在有声电影出现以前,是无声电影一统天下。有声电影与别的新鲜事物一样,刚出世时还带有许多不足。

    但不久,有声片的浪潮便席卷着全球的电影界,它使无声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几乎无一幸免地消失,除了卓别林。因此,朋友们、专家们、影迷们都在注意他的动向,就连以前公开表示不喜欢有声电影的朋友乔·申克也提醒卓别林:

    “恐怕以后是它们的世界了,查理。”

    但卓别林针对自己的情况,这样说:“我不相信我的声音会丰富我的任何一部喜剧片,相反的,我的声音将会破坏我所希望创造的形象,使人感到我的人物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一个幽默的思想,一个喜剧性的抽象品。”

    他决定再拍一部无声电影,这引起了众多报刊杂志的评论文章,表示对他的影片前景的担心和怀疑。以往一听说他要拍片,就迫不及待地登门签订单的制片商,现在似乎也提不起兴趣了。一位制片商明白地告诉卓别林:

    “您还是改拍有声片吧,保准很精彩。有几部我要几部。至于无声片,我就无能为力了,总不能眼睁睁地把钱赔掉吧?”

    卓别林几经思考后,他想,既然不同类型的娱乐可以共存,那么不同类型的电影也应可以并存的。再则,他坚信自己的哑剧艺术是首屈一指的,为什么不能再拍出一部理想的无声片呢?

    于是,他创作、主演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艺术片之一《城市之光》。这部影片后来在好莱坞庆祝它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获得由著名的电影史学家、影评家评出的“十佳影片”称号。

    影片表现的是:当城市繁荣起来的时候,城市里贫富悬殊的现象也更为明显。卓别林通过流浪汉与卖花盲女、百万富翁之间的关系,展开剧情。

    卓别林几经周折,找到一家从没放过电影的戏院来进行《城市之光》的首映。

    首映那天,正好爱因斯坦夫妇在洛杉矶,于是卓别林把他们请到自己的别墅共进晚餐,然后驱车去市内,他没料到的是,那家戏院附近几条街都是人。拥挤的观众把戏院附近商店橱窗的玻璃都挤碎了。警察局派出了警车、救护车。卓别林和爱因斯坦夫妇在一队警察的护卫下,才挤进了戏院的休息室老板还不懂放映电影,在有关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电影开始了。第一个镜头终于出现,经历了多少次大场面的卓别林,此时也禁不住急促地心跳……

    观众们却心情舒畅。开始笑出声,后来大笑不止;卓别林听到笑声,看着影片却只想哭,他赢得观众了!一切担心和疑虑都烟消云散。

    放映到最后一场,当看到卖花姑娘终于认出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时,卓别林看到爱因斯坦博士在拭眼角的泪花。

    《城市之光》每周的收入是当时走红的有声片的两部,并超过原订放映8周的计划,连映了12周。终于,那些大影院耗不住了,联名要求那所戏院停映,用高价订下了这部影片。

    19世纪30年代初欧美,正值经济危机。卓别林看到一些令人深思的情形:

    霉烂变臭的食物在食品厂的墙外堆成小山,码头上成箱成箱的货物没有人动,而那些饿得皮包骨头的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资本家们把它们放得变质霉烂,而得不到一丁点儿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一次聚餐时,一个记者问卓别林:

    “卓别林先生,您是否认为我们当前的经济危机已经无可挽救了呢?我觉得除非发现更多的黄金,否则人们得被迫拿体力与自动装置竞争。”

    卓别林说:“事情并非如此,自动化是好的,至于减少就业机会,也许是一个阶段性问题。”

    还有一个记者对他说:“好多农村的青年被大工业吸引到工厂里去,只要机器转着,工人就不能停下来。只四五年时间,再回到家里,那副可怕的样子,连妻儿都不敢认了。其中还有好多患精神病的呢!机器害人啊!……”

    于是,根据以往的记忆资料加上大胆的想象,以及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卓别林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巨片《摩登时代》。

    夏天里,卓别林第一次破例在制片厂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今天,我邀请各位到此,为的是告知大家,历经3年时间创作、拍摄的无声影片《摩登时代》已经完成了。……”

    记者们来到卓别林的制片厂都觉得是回到了从前。在大型摄影棚遍布的好莱坞,惟有卓别林仍保留着17年前的,手工业式的矮小厂房,全世界也只有他一个人在拍无声片。

    这世界上最后一部无声电影到底如何?美国各大报刊的记者在1936年2月5日,从纽约向全世界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大批警察努力把埋伏在电影院入口前的人群消除掉,因为上万的影迷把百老汇大道拥塞住了……”

    随后,报道说,公映的第一周观众人数打破了记录,再以后它风靡了全美,广大观众很喜爱这部片子和卓别林的新形象,他在片中挑了个摩登的职业:大企业的机械工人。

    影片诅咒了大资本家为榨取高额利润,不断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影片表现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正如影片片头字幕所写:

    “《摩登时代》是有关工业和个人奋斗的故事——人类为追求幸福而战斗。”

    各界人士评说,卓别林以极其高明的艺术技巧和极其荒诞的艺术形式,揭露了大机器时代的荒谬与反常。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和认识价值。有的评论家说,可以从这部影片中,学习到“比听哲学家的的演讲更多的东西”,是艺术形式的《资本论》。

    1933年,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对内迫害进步人士、犹太人,对外加紧扩军备战。

    卓别林收到一位记者寄来的印有希特勒照片的明信片。上面全是希特勒演说的情景。

    一张是希特勒在向人们大声疾呼,手掌弯曲得像两个爪子。

    另一张,双手在胸前紧握,像在抓举哑铃一样。

    还有一张,他在敬礼,右手向斜上方挥起。卓别林真想放一只脏兮兮的盘子在上面。

    更叫卓别林惊异的是,希特勒的模样怪怪的:鼻子下留着一小撮牙刷似的胡子,脑袋上竖起几绺乱发。看上去简直是在拙劣地模仿“夏尔洛”,甚是滑稽可笑。

    待到好友爱因斯坦夫妇受到希特勒的迫害流亡美国时,卓别林便不再觉得他可笑,而认为他是一个疯子!

    随着战争阴云的逼近,卓别林决定写一个反对战争,讽刺希特勒的剧本《大独裁者》。这是一部有声影片,他可以在戏中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以希特勒为原型的独裁者兴格尔,他可以当着观众胡说八道,另一个是依旧不开口的流浪汉犹太理发匠。

    一些报刊发表了《大独裁者》的初稿,德国为如此露骨地反对希特勒纳粹主义的内容大为恼火,对这个卓别林恨之入骨。

    一天,卓别林正在拍摄《大独裁者》,一个脸色发白的工作人员,气喘吁吁地冲进摄影棚,递给卓别林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

    “查理,这是刚才在大门口捡到的。”

    纳粹分子在这封信中,用赤裸裸的语气叫嚣:

    如果你不停止拍摄这部电影的话,将来无论在哪个城市,哪座影院放映它,我们就要在哪里放臭气弹,向银幕开枪!”

    正当盛年的卓别林压下满腔怒火,把那些恫吓的信轻轻扔到废纸篓里。他嘴角边浮起一丝轻蔑的微笑,耸耸肩说:“没什么了不起,那就让他们开枪吧。我非要嘲笑希特勒不可!这就是我的回答,来,各部门准备,开拍!”……

    影片要放映了,卓别林却又担心起观众们的安全来。他找到一个工会会长,想请几十位工人到时帮忙维持秩序。会长一听哈哈大笑:

    “我不相信事情会闹成那样,查理,你有的是你自己的观众去对付那些坏蛋,只要有他们维持影院的秩序就够了,何况纳粹分子在美国是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现的!”

    卓别林勇气大增,1940年影片正式上映。其轰动效应持续了几年。先是纽约人如痴如狂地争看,两家影院一起连续放映了三个多月。然后,影片运到英国,尽管是在战时,但观看影片的盛况空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之后,它陆续在世界各地上映,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和好评,给全世界人民增强了战胜法西斯的信心与力量。

    3.银幕下的艺术大师

    1916年,在卓别林赴纽约之前,一位他所敬佩的著名演员忠告他:

    “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将来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知道怎样待人接物……有许多成名的演员都犯了这个错,那就是:他们喜欢出头露面,好听人家称赞,这只会毁了他们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动身之前,卓别林给雪尼拍了一个电报,告诉他自己动身和抵达的时间,然后上了开往纽约的火车。这是一列慢车,要经过几个州、市,5天才能到达终点。

    火车到达某站时,卓别林脸上抹着肥皂正在刮脸。一群人在车停稳后,冲进车厢大喊大叫:“他在哪儿?”

    “查理·卓别林在哪儿?”

    “我就是,有什么事吗?”他应声答道,这一下麻烦可就来了。

    “我们代表这儿的市长和所有崇拜您的观众,请您下去和我们一起喝点冷饮,吃点点心。”

    卓别林面对殷勤的影迷们,不知如何是好:

    “瞧我这样了,……怎么下得去啊!”

    “没关系,没关系,查理,只要穿一件晨衣就行了。走,这就去跟大家见见面吧!”

    他赶快擦了脸,他不再刮剩了一半的胡子,一面扣衣扣一面下车去。

    站台上旗帜飘舞,彩带飞扬,人声鼎沸,市长尽量提高嗓门致词:

    “卓别林先生,我谨代表全市所有崇拜您的人……”

    欢呼声一再打断了他的开场白,人群甚至把卓别林与市长挤到了火车旁边!现场的警察赶快过来“营救”,“快退,退后点!”

    好不容易他们两人才回到原地,市长用一个汤匙敲着桌子,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继续发表演说:

    “卓别林先生,您的德克萨斯州的朋友们,为了表示对您的电影的感谢,请您跟我们一块吃点蛋糕,喝点可口可乐!”

    桌子周围已被挤得水泄不通了,大家都想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夏尔洛”。卓别林只好站在桌子上,对拥挤着的影迷们表示感谢,还用可口可乐与市长干杯……

    原来,他发往纽约的电报要经过几个地区的中转才能到达。各地邮电局的电报生把这消息透露给了各地的报馆,各报馆又把消息公开了。

    这样,卓别林经历了一系列夹道欢迎的场面,才抵达纽约站。可谁知刚一到,就收到一份吓人的电报,是纽约警察局拍来的。仔细一看,原来是警察局长请他不要从中央火车站口出站,那里已经人满为患,提示他在第125号街车站口出站。

    1921年9月初,卓别林乘坐当年来美的“奥林匹克号轮船返回英国休假。

    他没想到,船上有跟踪报道他的记者!于是各类电报像成群结队的飞鸟一般从这漂行的轮船上飞往各地:

    “卓别林衣锦还乡!沿途将有欢迎盛况!”

    “客轮每天沿途发布的新闻和查理在船上的活动,均由本社每小时从船上发出简报,并在街头出售号外,介绍这位大名鼎鼎、小矮个子、撇着一双怪脚的演员。”

    “《查理,我亲爱的》这首在英国广为传唱的歌曲,具体表现了一周以来,整个英国对卓别林的狂热,这种狂热随着这艘“奥林匹克”号的逐渐驶近,而不断加剧。”

    “‘奥林匹克’号今晚将在浓雾中停靠港口,已有大群影迷聚集该地,欢迎这位矮小的喜剧演员。警察局为此正忙于安排,以维持现场秩序……一如既往,举行游行时,我报将报道:在什么地点,什么角度可以最清楚地一睹这位游子的风采。”

    船刚到英国,侍者把当日早晨报送进舱内,大黑体字母组成了通栏标题“喜剧演员归国盛况不亚于狂欢节”、“卓别林抵伦敦将受到盛大欢迎”;另一版是“伦敦家家户户谈卓别林来访”,还有一条“看啦,我们的儿子”……

    大群大群的影迷守候在卓别林下塌的旅馆前的草坪上欢迎他,卓别林发表了简短的致词。卓别林回到楼上的房间后,又听到影迷们在下面喊:

    “查理,好样的!”

    “查理,你为英国人争了光!”

    “查理,走出来吧!我们想见见你!”

    于是他几次走到阳台上,向人们挥手致意,还将一大把玫瑰花扔了下去。可马上就有一个胖警察气喘吁吁地跑上来:

    “什么也别扔,卓别林先生,楼下的人为抢您的花打起来了,有人会被踩死的!这我们可负不起责任啊!怎样都行,可别扔花,不,什么也不能扔,我可求您了!”……

    一直到下午4点,卓别林的房间里还是坐满了记者,这可把他愁坏了:我回祖国,可不是为了来陪记者先生们聊天的呀!

    忽然,他灵机一动,长长地打了个哈尔,又挪了挪坐进沙发里的屁股。

    “记者先生们,从昨天到今天下午,我还一直没合眼呢,我想你们也有些累了吧。请侍者带你们去楼下随便用些咖啡,吃点儿点心,我也好忙里偷闲,小憩片刻。各位意下如何?”

    记者们见卓别林没下“逐客令”,只是“暂停”采访,也乐得休息一下,于是便离开了他的房间。

    一见记者们走了,卓别林立即改换行头“脱掉黑色礼服,换上普通衣服,扣了一顶帽子一直遮到眼睛。他悄悄地开启房门,左右看看——走道里并没有人,便一转身带上房门,乘了运行李的电梯下楼,从后门悄悄溜了出去。

    而在旅馆里,闹剧还在上演着。

    卓别林以他的讽刺喜剧艺术名震影坛之后,模枋他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某团体特意举办了一次比赛会,看看谁最像卓别林,并请了一些研究卓别林的专家担任裁判。卓别林听说后,也特地赶来参加比赛。评判的结果,卓别林屈居第二。发奖的那天,举办比赛的团体邀请卓别林前来讲话,卓别林回信说:“世界上只有一个卓别林,那就是我。为难的是,应该尊重评论家的意见,我既被评为第二名,还是请第一名讲话吧。”

    有一次,一个贵妇请教卓别林:“依您之见,哪种颜色的头发——金发、黑发还是棕黄发的女人对男人最忠诚?”卓别林脱口而出说:“白发女人!”还有一次,卓别林参加一个研讨会,一只苍蝇在这位令人琢磨不透的滑稽大师头上嗡嗡直转,卓别林无可奈何地把手挥来挥去。后来,他要了一把苍蝇拍,挥打了几下,都没有打中。最后,苍蝇竟落在他的前面。他举起苍蝇拍,正要予以致命地一击,突然他停住手,仔细地瞧了瞧这只苍蝇,然后把苍蝇拍放了下来。“你怎么不打?”有人问。卓别从耸了耸肩说:“刚才不是这一只。”

    1938年,滑稽大师写成了以讽刺和揭露希特勒为主题的电影脚本《独裁者》,但影片开拍时,派拉蒙电影公司说:理查德·哈定·戴维斯曾用“独裁者”写过一出闹剧,所以这名字是他们的财产。卓别林派人与派拉蒙公司谈判,但毫无结果,于是他亲自上门去商谈解决的办法。但派拉蒙公司坚持:如果卓别林一定要“借用”《独裁者》这个名字,必须付出25000美元的转让费,否则就要在法庭上见高低。卓别林灵机一动,当即在原片名前加上一个“大”字,变成《大独裁者》,并且风趣地说:“你们写的是一般独裁者,而我写的是大独裁者,这两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及。”派拉蒙公司的董事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无可奈何。事后,卓别林对朋友说:“我多用了一个‘大’字,省下了25000美元,真可谓一字万金。”

    一天,卓别林遇到了一个流浪汉,恰好与自己所要寻找的“角色”差不多。于是,卓别林马上把这位流浪汉请到一家饭馆里,以好酒好菜相款待。一番狼吞虎咽之后,流浪汉开始自由自在地与卓别林攀谈起来,卓别林边听边记,流浪汉的经历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他。同时,卓别林还很仔细地观察对方的表情、谈吐、姿势和动作。谈话结束之时,卓别林一再向流浪汉致谢,还拿出一些钱,声明这是酬金,弄得饱餐一顿的流浪汉莫名其妙。流浪汉哪里知道,他所讲的经历已成了卓别林脑海里生动有趣的情节了。

    当《淘金记》、《马戏团》热热闹闹地在世界各地陆续上映时,卓别林正在好莱坞休息、调养、锻炼身体,还积极钻研电影艺术。一天,他接到电话,访美的大科家爱因斯坦来好莱坞参观,想见见他。卓别林十分激动,他很崇敬比自己大10岁的爱因斯坦。

    卓别林同心情愉快、亲切温和的爱因斯坦教授、教授夫人、教授的秘书等人共进午餐。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博士的崇敬与真诚,使爱因斯坦夫人大为感动。午餐后,当客人们参观制片厂时,爱因斯坦夫人把卓别林拉到一旁,小声说:

    “您为什么不邀请教授上您家里去呢?教授对您非常欣赏。我知道,如果咱们几个有机会单独聊一聊的话,他会很高兴的。”

    卓别林这才觉得是自己因高兴而疏忽大意了,他马上向教授提出了邀请。

    在为爱因斯坦举行的家宴上,热情健谈,精力充沛的爱因斯坦夫人,向好奇的卓别林讲述了博士创立“相对论”那天早晨的情景:

    那天清晨,博士穿着睡衣从楼上来到客厅吃早餐,但似乎什么也没碰。夫人以为他生病了,就问他。

    爱因斯坦用笔告诉她:“亲爱的,我有一个惊人的想法。”

    他喝完咖啡,坐到钢琴前弹琴,弹几下就停一会儿,用笔记下一些什么。然后又重复说:

    “我有一个惊人的想法,一个绝妙的想法!”

    夫人说:“究竟是什么想法呀?你讲出来吧,别跟人打哑谜了。”

    爱因斯坦摇摇头:“这很难说,我还得把它推导出来。”

    他继续弹琴、思索,又停住记下一些什么。这样约摸半个小时后,他离开钢琴回到楼上的书房,关照夫人别让任何人任何事干扰他。他整整在楼上呆了两周,只有黄昏时出门散散步活动一下,饭菜每餐由夫人送上楼。两周后的一天,面色苍白的爱因斯坦疲倦地走出了书房,把两张纸放在桌上:“喏,就是这个。”

    卓别林听了这故事后,头脑中也冒出一个想法:科学家是理想化的浪漫主义艺术家,他是朝着另一个方向发挥了自己的极大的热情。

    卓别林告诉爱因斯坦夫人,说等他下一部影片放映后,就准备去欧洲。爱因斯坦夫人说:

    “到时候您一定要到柏林来看我们。我们住的地方不大,教授没有很多钱。虽然洛克菲勒基金会有100多万美元供他用作科学研究,但是他从来没有动用它。”

    卓别林深受感动。从这次起,卓别林与爱因斯坦夫妇的友谊保持终生。

    卓别林对中国一向怀有友好的感情。1929年到1930年,中国艺术大师梅兰芳到美国表演京剧,和卓别林相识,东西方两大艺术家从此建立了友谊。卓别林对京剧很有兴趣。1936年他到中国上海访问,还专门观看了京剧。1954年,新中国总理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在瑞士会见了卓别林,两人亲切地进行交谈。事后,卓别林对中国记者说:

    “我到过中国,但那是在过去的腐败的日子里的中国,那时干罪恶勾当的人可以逍遥法外。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一切都在进步。”

    从1958年开始,69岁的喜剧皇帝退出影坛。用了五六年时间写他的自传。

    70年代来临了,美国一些知名人士,在卓别林离开好莱坞20年之后,1972年热烈地邀请卓别林重返那块土地。

    卓别林在洛衫矶被授予奥斯卡特别荣誉奖(终身荣誉奖),以表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做的无可估量的贡献。”

    那年9月,在第3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期间举行的“卓别林影展”,一共放映了他80部影片中的73部,这令卓别林感慨万千。……

    1977年12月25日,人们正沉浸在圣诞节详和喜乐的氛围里。就在这天清晨4时,20世纪最卓越的喜剧电影大师卓别林,在瑞士洛桑莱蒙湖畔的别墅中,安祥地告别了人世;终年88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