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出生于台北,台湾著名歌手,曾演唱《恋曲1980》、《爱人同志》、《皇后大道东》、《童年》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中国医药学院毕业,1982年4月出版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受各方瞩目。随后推出的《未来的主人翁》专辑,针对民族、时局、传统、社会,进行前所未有的批判,在台湾掀起了热烈的讨论。当时以眼戴墨镜,全身黑衣的造型,类似美国歌手鲍比迪伦的叛逆形象,使他在台湾有「愤怒的抗议歌手」之称。1985年离台后赴香港发展,创设“音乐工厂”,陆续发表《明天会更好》、《东方之珠》及《皇后大道东》等广受欢迎的国粤语歌曲。1990年代初期,大陆歌迷对罗大佑的喜爱到达高点,尤其《恋曲一九九〇》。2000年,罗大佑首次前往中国各地的举行个人演唱会。
开场白:
罗大佑是一个“愤怒的青年”。他瘦削冷峻,永远戴着一副墨镜,会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也因为不合作,他的歌常常被当局所禁。华语流行歌坛当中,代代都有震撼人心的歌曲,其中罗大佑可谓不容忽视的一个雕塑般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创作所带来的音乐省思和人文关怀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地位及影响力。罗大佑的歌是台湾流行音乐史的横断面。从某种意义上讲,罗大佑是这个时代孤独的歌者,一个斗志昂扬、充满激情的、根本的革命者。他的歌,总是在现代的感觉中透露出古典的气质。
老男人来了。没有人尖叫,也没有人抹着鼻涕上去啃他。你见过皮裙女郎啃《教父》里的马龙·白兰度吗?同理,被称为“音乐教父”的罗大佑也无福消受这种礼节。教父这个称谓有点阴郁,有点肃杀。
老男人开讲。背景是一张大幅海报,那一年他在深圳开个唱,雨水倾泻下来,让他看起来像一只从雨夜里浮起的孤魂。老男人说起往事,比如张艾嘉,比如给《东周刊》写专栏。他还说起自己是客家人,祖籍广东梅县,幼年自台东而台南,而台北。
忽然懂得罗大佑为何要谱余光中的《乡愁》了。我也是客家人,明白客家这个族群宿命的行走和离愁。客家有古训:故乡即异乡,异乡即故乡。罗大佑身为客家人,身处孤岛,其间的凄惶不难想见。
他没有傲气,这是一种过气的象征。罗大佑是什么?一个缅旧的符号,一根曾扎进我们内心的锈针,无他,仅此而已。
这是一个网上的帖子。年轻一代的评论总是一针见血,残酷、尖锐或精彩。但是罗大佑就是罗大佑,他是一座山,他站在那里,让每一个“登山者”不得不仰视,不得不去攀登。因为山在那里,罗大佑在中国的音乐史里。
鲁豫:无论什么时候听到罗大佑的歌声,心里面总会有一种好像被深深碰触了的感觉,我想很多的歌迷都是跟他的歌声一起成长起来的。
鲁豫:罗大哥,你好!我知道你现在是属于比较忙的时候。我曾经问过蔡琴大姐,我说那个演唱会之前,是不是会紧张啊?她说,你永远不要问一个音乐人上台之前会不会紧张。为什么?他永远会紧张。但是我还是想问你,你是不是很紧张。
罗大佑:我不但是紧张,我是超紧张的那种人,我会把旁边的人搞得很紧张。
鲁豫:我帮你算了一下,写歌到现在有三十一年。我觉得搞音乐的人特别幸福的一点就是你成长的所有的记录都可以在音乐里面找到。这个时期是我这段生活,那个时期是我另外一段生活。他的歌记录了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可能我们所有人的成长经历在他的歌里面都能够找到。
2005年7月20日,在自己的51岁生日当天,罗大佑出现在他的2005北京《之乎者也》演唱会记者招待会上。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在罗大佑的演唱会多次为歌迷留下难忘的记忆后,他又再度启程。
“这是一个失落的年代,所以,我们要找回我们的根源”,或许是为了一次忘却的纪念,这一次罗大佑选择了自己在二十三年前发行的首张专辑《之乎者也》的名字作为此次演唱会的名字。
罗大佑:童年的出生其实蛮平淡的。我们家算是比小康家庭好一点点,父亲是医生。然后小时候是练钢琴,念书当然很重要。不过我有一点跟别人不一样的是台湾大概从台北、台中、高雄,我都住过。我小时候我妈妈说,我是三个小孩子里面最文静的。
鲁豫:这张照片上,前面头发齐的那个是你。你这个发型留到多少岁?
罗大佑:这个发型留到12岁,上完初中。那时候台北要剃光头的,教官说你这个头发怎么可能剃掉?
鲁豫:这个头发是不就拿一个碗扣在头上,然后一剪,齐了就是这样。
罗大佑:这个头发有个名字,叫做马桶盖。其实,我妈妈说,我睡觉的时候是三个小孩子里面最最文静的。
鲁豫:所以一般内向小孩容易去喜欢音乐,是吗?
罗大佑:没有别的地方去排遣。我不晓得是因为弹钢琴的关系,变成这个样子,还是个性的关系会这样子,也不知道是音乐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音乐。
鲁豫:通常的小孩,如果是爸妈要你去练钢琴,练什么琴,小孩就会很逆反,很抗拒,你呢?
罗大佑:我当然不喜欢,一样嘛。恐怕谁都想出去外面玩嘛,对不对。那个时候我们住在台北市开封街二段30号4楼,然后家里存了一段时间钱,来买了这个琴。
鲁豫:你需要每天练几个小时的琴?
罗大佑:半个钟头就够了。每天半个钟头很多了,对小朋友来讲太多了,我妈就在旁边打毛线,那秒针不到,我是不能走的。
鲁豫:我们后来听的《童年》那首歌,是完全参照你童年的那些故事写的吗?
罗大佑: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小时候就喜欢胡思乱想嘛。我老是想离家出走,去山里面去求师拜艺,去学武艺,把学校里面不喜欢的同学砍掉。
鲁豫:那你家住在一个大池塘的旁边吗?还有一棵大榕树?
罗大佑:不是。那个榕树是我后来在写歌的时候,搬到学校池塘边的。那时候有租书的,一本漫画书,两毛钱台币,它有一个小板凳,那么矮,小朋友蹲在那个路上,看完给钱,走人。
鲁豫:那隔壁班的女孩呢?当时你真的喜欢隔壁班一个小女孩吗?这是我一直好奇的,特想问的。
罗大佑:当然有啊,这个不但有,而且它永远是个秘密。
鲁豫:这首歌能不能唱一两句。
罗大佑:这首歌……你看我今天已经50岁的老人家了,唱《童年》?我说的比较好听,我是属于说比唱好听的人,这个歌基本上它有点……别鼓掌我不会唱完的。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
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嘴里的历史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唱的时候慢慢你会有一点点伤感啊,有点那个乡愁啊那样的感觉。可是它不是坏的感觉,它不是让你会掉眼泪的那种感觉。那我发现一个人,一辈子最快乐的时间,就是他的童年。我问过太多人,总之不管你有什么痛苦啊,被打啊,母亲责骂啊……你发现小时候是个最没有烦恼的时代。你最大的烦恼不过是考试而已嘛。
鲁豫:因为《童年》这首歌,让很多可能是不同年纪、不同背景的人,对童年有了一段共同的集体记忆。那也是罗大佑童年的一个特别生动的写照。他的童年、少年搬了很多地方,我想可能这样不同的环境,对于一个小孩子成长会有很大的影响。
在罗大佑童年艺术中,他写下了很多关于童年、少年时的记忆,在书中,他曾自序是个台北屋顶上的吉他手,一个偶尔弹出几个音符的少年。那时,上中学的罗大佑还在台北,但后来他随父亲迁到了位于台湾西南部的高雄。
鲁豫:少年时期在台北比较多,对不对?你的那个在屋顶弹吉他那个阶段。
罗大佑:那时候我哥有一个吉他,我哥大我6岁。他很早就摸吉他。等我把吉拿到手的时候,他已经是初中生了。他会弹几个和弦,经常教我。学完之后发现自己就可以弹一些东西,然后就开始对这个乐器有兴趣。就除了钢琴那个硬梆梆的车尔尼练习曲、巴哈练习曲、莫扎特……以外。吉他好像跟自己比较近一点,而不是要你去将就那个大乐器,一般小男孩弹吉他会觉得挺帅的,比弹钢琴要显得酷。可是那个时候全没有酷不酷的问题。那个时候,就是拿一把吉他睡在床上弹来弹去。
鲁豫:你不坐在房顶弹吗?那挺酷的。
罗大佑:不不不,房顶有时候会上去,大部分的时间是躺在床上。因为我这个人懒,我可以坐的时候不站着的,可以躺下的时候不坐着。
鲁豫:那你在学校是很出风头的学生吗?
罗大佑:没有。其实我就静静地一个人玩些乐器,我还记得最出风头的一次,是我当学校鼓笛音乐队的大鼓手,然后演出完回家去,走在巷子里面,旁边一个女孩子说,哎,那不就是打大鼓那个人吗。
鲁豫:第一次被人认识感觉很好啊。那个时候听说学琴已经很刻苦,常常会连饭都忘了吃。
罗大佑:饭都忘了吃是应该是再大一点,高二、高三,几乎每天放学以后,起码搞个两三个钟头吧。我们家里人说,这疯子反正回家就不干正事,就在那儿玩嘛。他们说,在不失控的情况之下,这小孩子好像还知道他自己要干吗。那段时间常不吃饭的,吃饭的时候往往是晚上九点钟、十点钟左右。
鲁豫:这个时候音乐家的特质,已经显露出来了。一般音乐家不都这样吗,就是创作的时候就忘了别的东西了,什么吃饭、睡觉,都忘了。这时候没想过去搞音乐吗?已经这么喜欢了。
罗大佑:没有。我喜欢音乐,可是我父亲一直跟我讲,这个社会里面,医生还是比较受人家尊敬的啦,唱歌很有趣,我看你也是有天分的。但是,唱歌没有办法混饭吃。医生的话,社会地位比较高,比较受人尊敬,这行业,不管是战乱也好,饥荒的年代也好,它永远是有人需要的。不要放弃医生,但是继续做你音乐没有关系。我本来想去考音乐学院之类的学校,他觉得不要。我觉得他讲的是有道理的。
鲁豫:那个时候,你想,他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护士,姐姐是药剂师,哥哥后来是在牛津大学拿了心脏医学方面的一个博士。全家都是搞医的,那他要是学医的话,特别顺理成章。那你生活费怎么来?
罗大佑:家里给。我那时候还在念书嘛,然后我说要去上补习班什么的,骗补习班费,但是那个钱没有真的去上补习班,交一半留一半,这是一个秘密。有时,我到餐厅里面,人家我放着《鹿港小镇》,我一听马上骑车就走。因为我会吃不下饭,会让我觉得,我在一个工作状态里面。
1972年,罗大佑果然考取了一所医学院,但他却没有就此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而是决定休学复读一年,再考一所能让他满意的医学院。没想到正是在这一年复读,且是独自居住的时间,却是他日后音乐生涯中的关键一年:罗大佑加入的一个名叫洛克斯的合唱团。
鲁豫:洛克斯,英文叫什么?你的造型是非常七十年代是不是?
罗大佑:Rock,就是石头,也是摇滚乐的意思。后来他们说,你们是乐队,衣服怎么有点像餐厅Waiter那衣服。那时我担任键盘乐击手,19岁,距离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那些年,其实没有太多念书,都在搞音乐。大家已经开始觉得,音乐是我们特别特别喜欢的一件事情。
鲁豫:等到后来你上大学之后,医学院的课程都挺重的。那你怎么办音乐、上课?
罗大佑:我有个本领,就是所有的课都及格,没有一门超过70分的,但也没有一门低过60分的,全部都是60几分。到我大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在外面跑江湖了。当时,有一个电影叫《闪亮的日子》,那个副导演写信跟我说,哎,大佑,你不是对写歌有兴趣吗?
要不要过来参加这部电影的主题曲配音?我就写了几首歌曲给他听,导演说,嗯,比想象中的还好。他讲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我差点笑出来,不过嘴巴咬住了嘴唇,没让它笑出来。蛮开心的。自己的歌,人家愿意欣赏,我蛮开心的。这是我第一首被发表、被人唱的歌。
鲁豫:这首歌之后,他可能跟音乐圈有了很多的联系,但当时还是那种状态,不知到底是学医,还是搞音乐。
1980年,罗大佑长达7年的医学求学生涯终于告一段落,他也如愿考取了医师执照,即将走上自己作为一名医师的职业道路。
罗大佑:我在两个医院待过,一个是景美综合医院,那是我姐夫的哥哥开的,在那里做医师,到了台北市仁爱医院的时候,做了放射科。
1982年28岁的罗大佑发行了生平第一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没想到这张专辑的流行却造成台湾史无前例的自行风潮。同年,罗大佑生平第一次举办演唱会。那时的罗大佑,墨镜、黑衣、卷发,无论是形象还是歌声都充满了激情、奋力。
鲁豫:这张专辑出得顺利吗?
罗大佑:算是顺利。开始录影以后,找唱片公司找不到,因为大家讲,听这种歌是神经病,戴着墨镜,穿黑衣服,什么都听不懂:叫什么《之乎者也》,什么恋曲1980。那种歌名啊,那时候是很怪的。后来我就跟邱复生、张艾嘉组织了一个制作公司,那滚石唱片正好成立没多久,就找他们谈。他们觉得滚石有心要做不一样的音乐,结果大家一拍即合。
我记得是1982年4月7日出了这张唱片,一上来就受到注意,因为之前都是比较流行的东西,或是校园民歌,那这张唱片有比较重的摇滚节奏的音乐在里面。
鲁豫:戴墨镜、穿黑衣,那是别人给你的造型,还是你自己给自己的造型?
罗大佑:我自己弄的,我知道要出唱片时,觉得很紧张,长这个样子,歌唱得不好,怎么面对观众呢?最好就遮起来。我记得我跑到那中华商场去,选了一个墨镜,买了一身黑衣服。
鲁豫:传说中戴墨镜,是因为以前是放射科的医生什么的。那时,听到收音机里面放你的歌,电视里有你的歌,一开始感觉很奇怪吧?
罗大佑:开始是觉得蛮开心的,哎,又放我的歌。过一阵就开始觉得怪怪的,好像把自己放在工作状态里面。后来我出了第二张唱片,我就很怕。去到餐厅,好不容易坐下来吃饭,比如录完音嘛,一到餐厅里面,哎,他又来了,开始播放《鹿港小镇》,我一听到我马上起身就走。
鲁豫:你那时候在台湾已经很不自由了吧?
罗大佑:因为写歌嘛,那歌里面也会有一些批判音乐,大家也知道嘛,国民党不喜欢我,家里面觉得做医生不好好干,音乐也没有做得太到位,又失恋,不太开心。挣扎到最后,总得有一个了断嘛。1983年8月份左右吧,出了《未来主人翁》以后,从而就再也没有回医院。
鲁豫:如果没有音乐,你做医生的话会是个好医生吗?
罗大佑:我是会强迫自己的人,所以有可能会是不错的医生,但现在回去做医生是不行了,已经做了一个音乐人,生活起居也是乱七八糟,常常是早上十点睡觉,下午四五点起床。我常常喝酒,不算烟不离手,起码也经常抽烟的一个医生。
鲁豫:有一个日期可能特别重要,1982年5月18号,第一场音乐会是那个时候开的。他们说你戴黑眼镜,穿黑衣服,抗拒媒体,故意做出很酷的那种样子。有人用了一个词,说那个时候是罗大佑的黑色疯狂时期。1982年那次演唱会之后,他可能做了一生最重要的决定,选择音乐人生。
罗大佑:我相信人这一辈子,工作不开心的时候,你生活是不可能开心的。
罗大佑的选择,就如他在《爱的箴言》里表达的那样:
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
爱是永恒的旋律
爱是欢笑泪珠飘落的过程
爱曾经是我也是你
我将春天付给了你
将冬天留给我自己
我将你的背影留给我
自己却将自己给了你
1983年,罗大佑的第二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问世,来年,他的第三张个人专辑《家》接踵而至,然而,这两张专辑却并没有受到听众好评。一边是音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一边是十年来与医学之间的不舍,罗大佑一度陷入挣扎,终于在1984年底,随着一场名为最后一个与你相互取暖的夜晚,演唱会的结束,罗大佑宣布暂时退出流行乐坛,远赴美国。
鲁豫:那个时候,为什么要离开台湾去纽约?那时候你事业最好的时候啊。
罗大佑:当时有些不开心的事,第一,自己做的音乐引起批评,然后,在歌词方面,我没有找到我真正要找到的东西,第三个,又失恋了。那是很实际的问题。第四个,那时候我已经移民到美国去了。
我父亲看到我非常不开心,就从高雄飞到台北,拿着手压着我的手,在移民那个表格里填字。然后在1985年的3月13号飞到纽约去。到了纽约以后就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了,可是没有关系,从头开始嘛。一直到下一张唱片出来,那是1988年的事情。
1988年,在长达4年的酝酿之后,罗大佑的又一拟作《爱人同志》问世了。正如他当年用《之乎者也》敲开音乐的那扇大门一样,《爱人同志》再次轰动台湾乐坛,其中《恋曲1990》和《你的样子》是周润发主演的电影《阿郎的故事》的主题曲与片尾曲。而这张专辑更是在市场上创下53万张的天文销售记录。时至今日,这个数字依然是罗大佑所有专辑销量的顶峰。
《爱人同志》在轰动台湾乐坛的同时,也惊动了香港乐坛,专辑里的曲目开始频频被选中为香港电影的主题曲和配乐。1990年时,也就是在《爱人同志》专辑问世两年之后,罗大佑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厂,也由此打开了自己在香港的另一番天地。
从1987年到1997年年初,在香港的罗大佑写了很多的歌,自己的歌,也帮电影、帮别人写了很多的歌。真正奠定了他在港台音乐界,在华语音乐界不可撼动的地位。
1998年,罗大佑的医生父亲在帕金森症的折磨中病故,他历经人生第一次至亲死亡,罗大佑和父亲的感情一直很好,从小父亲就鼓励他学音乐,罗大佑的第一把电吉他就是父亲的礼物,首张专辑《之乎者也》也是向父亲借了一大笔制作费才得以完成。罗大佑说,父亲走了,对他来说“就像灵魂死了一次”。
罗大佑:真的,父亲去世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就不能再写东西,觉得好像有个支柱倒掉了,写不出东西了。我想人经过一个这样的洗礼,那种生死别离的洗礼以后,经过大概半年到一年左右时间,我觉得有一种新的力量注到我身体里面。我想,假如父亲身上优点我再多一点,父亲身上缺点我再少一点,我可以让他蛮开心的。我发现写出来的曲子,那个力量又来了。我不晓得这个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应该来自于一种祝福吧。反正那段时间后来开始写了曲子,越来越有想法啦。好像又找到一个方式的感觉。
鲁豫:又隔了很长时间,我们说是跨越十年,当然可能没有那么长时间,才有一个专辑,里面有很多你个人生活的一个总结。你刚才说你再也不会结婚了,肯定吗?
罗大佑:肯定。哎哟。结过一次婚已经……
鲁豫:但是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不知道啊。我想人就是找个伴吧。
罗大佑:这样子比较单纯一点吧。因为人不能一天到晚谈恋爱,两个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五十年,你怎么一天到晚谈恋爱呢?我有个朋友住香港,他讲得很好,他说他有三老政策:要有一点老本,要有一个老伴,要有几个老友。我觉得还蛮有道理,我说三老政策要开始执行。
鲁豫:但是一般人可以不谈恋爱,音乐家、艺术家怎么可以不谈恋爱呢?
罗大佑:我没有说我不谈恋爱啊,但是不能每天谈。你不能谈三个月、谈三年,谈十年、十五年还在谈,谈一段时间够了,然后坐班一段时间,再回来谈恋爱,再坐班,你必须要有若即若离的感觉,不能老是绑在一起。那种没有距离的婚姻,我觉得肯定是出问题机会比较大一点。
鲁豫:可能音乐家、艺术家那个性格当中,有一些不太适合那种家庭生活的东西,比如太过自由散漫,生活习惯一般人不能接受,我想知道你生活当中,有什么我们不能接受的?
你刚刚说早上十点钟睡觉……
罗大佑:我不是每天都这样子,可能第二天又变成晚上十二点钟睡觉,早上三点钟又起来写东西,又写到早上七点钟,然后去外面买个三明治回来,吃点东西,看看报纸,到十点钟再睡觉。旁边那人会疯的。今天跟你这个时差,明天跟你那个时差。我专注做一件事情,周围事情我都看不见,也想不到,我常常会从一楼跑到二楼去,又忘了上来干吗,想了半天,又跑到刚才那个位置去说,我刚刚在这儿是想拿笔,再跑一次……
结束语:
2000年,在上海,大陆观众首度与罗大佑相逢。2002年的12月31日晚,罗大佑在首都体育馆登台演出《围炉》音乐晚会,与我们共度了2002年的最后一刻。2005年是北京《之乎者也》演唱会。罗大佑用他辽远很久的声音,将记录他与我们共同的青春与岁月。
最后重温一首罗大佑作曲的《宁静温泉》:
一切错误都在等待宽恕
只有原谅才能消灭痛苦
只有一无所求才让所有人满足
一切故事一开始就等待结束
什么样的幸福要你去追逐
……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