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宗谱-王氏源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姓氏字源】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据《殷墟文字甲编》所载,甲骨文“王”字像斧形,斧者,权力之征也,故王之本义当谓最高统治者。《尔雅·释诂》:“王,君也。”

    (第二节)【寻根溯祖】

    王姓来源主要有五:「壹」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的儿子,本姓公孙,因居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黄帝早年活动于中原地区,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儇、依十二个姓。其中一子名玄嚣,承袭姬姓。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即帝喾)。高辛生后稷(名弃),被周人尊为始祖。至后稷的十二世孙古公掸父(即周太王)由豳(今陕西旬邑西)迁于今陕西岐山下周原,并在此建宫室城邑,从此称为周族。古公掸父二传于姬昌(周文王),三传于姬发(周武王),终于使周族的势力强大到可以灭掉商朝的地位。其后,终于灭商建国,史称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水以东)。源于黄帝姬姓后裔,也正是始于周代,开始分别衍生出后来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1)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京兆郡、河间郡有王姓,为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国(建都今山西翼城东南),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才各自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公元前二二五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如魏昭王之子无忌(即信陵君),是当时著名的“四君子”之一,其孙卑子在秦灭魏国以后逃于泰山,至汉高祖时被封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侯,因为是王族,亦称“王家”,此后改王氏。卑子生悼,悼生贤,为济南太守,汉宣帝时,迁居霸陵,遂为京兆人。贤七世孙党,上郡太守。卑子九世孙遵,为后汉河南尹。遵生鲂,鲂别孙景生均,均八世孙罴徙居汲郡。其后望出京兆、河间、高平、山阳等郡。(2)琅琊郡、太原郡有王姓,为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琊,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这一支源于太子晋的王氏,后成为了天下王氏最主要的支派,魏晋南北朝之时最为显赫。(3)据有关资料所载,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西周末年,幽王因宠爱褒姒,便废申后和太子宜臼,于是申侯联合诸国攻杀了幽王,后拥立太子宜臼为王于申,后宜臼将国都从镐(今陕西西安)东迁成周(今河南洛阳),称周平王。平王在位五十一年,他的太子洩父先他而死,洩父有子名赤,赤即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世后,他继承王位,但终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以出奔晋国(建都今山西翼城东南)。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贰」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在今山东菏泽县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所以后代又有妫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舜帝的后裔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春秋时,陈国内部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的斗争,陈厉公的儿子完出奔齐国,以国为氏,称为陈氏。其五世孙陈桓子,仕齐为大夫,因食于田,遂改姓田。至七世孙田常时完全控制齐国政权,田常之孙田和在公元前四〇四年终于废齐自立国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的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升、桓、轸。升生子名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以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西汉末年灭汉建国的王莽,就是出于这一支派。正如《通志·氏族略》所云:“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为妫姓之王也。”是为河南王氏。

    「叁」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相传商的始祖契,在帝舜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今陕西商县),因他母亲吞燕卵生下他,故赐以子姓。商族后来迁徙了多次,夏末定居在亳(今河南偃师),后契的十三世孙汤领导商族推翻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王子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市北)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又因卫辉在晋时为汲郡所辖,故又称为汲郡王氏。是为河南王氏。

    「肆」由北方他族改王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及《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有关史料所载,主要有:(1)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的,分布河南郡(今洛阳)一带。(2)出自西羌钳耳氏的,分布于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县东南)一带。(3)出自高丽族的,分布于古时营州。(4)出自乌桓族(又称乌丸)的,分布于太原郡祁县一带。南北朝时,乌桓族一支,首领名为乌丸神念,初仕于北魏,后仕梁(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冒太原祁县王氏,改姓王。其后由王僧辨仕梁,官至太尉,裔孙王珪、王涯都是唐代的宰相。(5)出自唐代的回纥阿布思族的,是为冒姓,分布于古时安东,今辽宁省东南部。五代后梁越王王锐即其后。以上所列的他族改姓中,其中前四个是在南北朝时的北魏孝文帝改复姓为汉字单姓时改王姓的。

    「伍」出自赐姓后冒姓的王族。(1)据《汉书》所载,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西汉末王莽时因献符令,被赐姓王氏。(2)隋时有今陕西临潼东北人王世充,本姓支,其祖原本西域(今新疆大部、甘肃省西部一带)人。(3)朱明王朝也曾赐许多蒙古人姓王,此为冒姓,等等。

    总之,王姓因来源不一,故分支也众多,但就数量来看,历史上以出自周灵王太子的那一支派,名气最大,后发展成王姓的主流。使王氏成为我国望族的,始于晋代中兴名臣王导,这一支派在山东繁衍。同时,王氏之所以成为我国人数最多的大姓之一,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就是历来帝王子孙多称王子、王孙,其后也有许多以王为姓。

    (第三节)【宗堂郡望】

    「堂号」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较为有名。

    「郡望」王姓因支派众多,子孙遍及全国,故望族也很多。据《广韵》所载,其著名的王氏郡望有二十一处。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时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此支王氏,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太原王氏是由祁县王氏及晋阳王氏构成,其中,祁县王氏以东汉司徒王允为始祖;晋阳王氏以魏司空王昶为始祖。

    琅琊郡。秦置郡,治所在琅琊(今胶南县琅琊台西北)。西汉魏治东武(今诸城),相当今山东半岛东南部。此支王氏,亦为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谏议大夫王吉。

    北海郡。汉时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相当今山东潍坊市及安丘、昌乐、寿光、昌邑等县。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东海郡。秦置郡,治所以郯(今山东郯城北)。西汉时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为姬姓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会稽太守王朗。

    山阳郡。汉魏置郡,治所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晋时改高平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顺帝时太尉王龚。

    高平郡。汉魏时属山阳郡,晋时复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相当今山东独山湖、金乡、巨野、邹县之间。此支王氏,出自战国时魏国信陵君之后。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〇四年)设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下辖十二县。三国魏时置郡名,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相当今甘肃通渭、静宁、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东平郡。汉晋置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南朝宋改称东平郡。相当今山东济宁市、汶上、东平等县地。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新蔡郡。晋置郡,治所在新蔡(今河南新蔡县)。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和安徽临泉等县地。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新野郡。晋置郡,治所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相当今河南新野、邓县一带。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此支王氏为太原晋阳王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亦即凉州参军王轨五世孙武戚定王王桥之子。

    陈留郡。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相当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县、睢县之地。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章武郡。晋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大城)。相当今河北大清河、海河以南,文安、大城以东,沧州市、海兴以北之地。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东莱郡。汉置郡,治所在掖县(今山东掖县)。相当今山东胶莱河以东、岠嵎山以北和乳山河以东地区。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相当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以世居猗氏《今山西临猗》著称)之后。唐时因相代宗由王瑨而著称。

    金城郡。汉置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相当今甘肃兰州市(汉时也置金城县)以西,青海湖以东的河、湟二水流域和大通河下游地区。

    海汉郡。其出处不详。

    长沙郡。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市)。相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

    堂邑郡。西晋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六合北)。相当今江苏六合、安徽天长县西部之地。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其实,王姓远非这二十一个郡望,据《据今姓氏书辨证》所载,两宋时期的王姓郡望即达三十八个之多。下面再列举十几个郡望名称:河间郡、乌丸、冯翊郡、安东县、营州、华阴县、广陵郡、聊城县、长安县、高陵县、蓝田县、上党郡、邺郡等。

    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南献县东南)。相当今河南献县、交河、东光、阜城、武强各一部分地。此支王氏,出自毕公高之后。

    乌丸。亦即乌桓族,是以族名命郡望的王氏,分布于太原郡祁县一带,亦即太原郡望的又一支。

    汲郡。晋泰始二年(公元二六六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相当今河南新乡、卫辉市和新乡、汲县、辉县、获嘉、修武等县地。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也即西晋初此郡太守王宏之族所在,王宏曾在本郡开辟荒田五千余顷。

    冯翊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县)。相当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薄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北魏移治高陆(今高陵)。此支王氏,出自羌族钳耳氏,为北魏孝文帝时始改姓王之后所开基。

    安东县。在今辽宁省东南部。一九六五年安东市改名丹东市,安东县改名东沟县。此支王氏,出自唐回纥阿布思族王氏。五代时显赫。

    营州。北魏时置,治所在龙城(今辽宁朝阳)。相当今辽宁大、小凌河流域、六股河流域、女儿河流域一带。此支王氏,出自高丽族王氏。

    华阴县。秦置宁秦县,汉改华阴县,亦即今陕西华县,县南有“西岳”华山。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广陵郡。西汉置国,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东汉时改为郡。相当今江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三国魏移治淮阴(今江苏清江市)。

    聊城县。秦置县,亦即今县,在今山东省西部。

    长安县。汉置县,亦即今县,在今陕西西安市南部、渭河平原南缘、秦岭北麓。

    高陵县。秦置县,亦即今陕西高陵县西南。

    蓝田县。秦置县,亦即今县灞河西岸,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

    上党郡。战国时始置郡,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市北)。相当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河流域东地。

    邺郡。唐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改相州置郡,治所在安阳(今河南安阳市)。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仍改为相州。

    (第四节)【字行辈分】

    清光绪三十年王昌荣修《王氏族谱》,京江开沙王氏字行为:“三原福寿,富通善庆,贤良方正,乾坤清泰,圣学新明,纪纲宏裕,礼制遵崇。”又一九三五年王集成修《王氏族谱》。安徽绩溪王氏字行为:“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骕,龙凤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第五节)【迁徙繁衍】

    王姓不同于仅仅出自某国、某地、某人的其他众多姓氏,而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尽管如此,其形成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即多数是以爵为氏,正如《姓氏考略》所载:“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具体地说,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商朝子姓之王、虞舜妫姓之王,还有出自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即赐姓、冒姓王氏。

    出自姬姓之王的有三支。一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京兆(今陕西西安)、河间(今属河北)等地。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一作宗恭)为司徒,世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琅琊(今山东胶南县一带)、太原(今属山西)等地。三是战国时期魏昭王生公子无忌,即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当魏国被秦灭掉后,无忌之孙卑子逃亡泰山,后被汉高帝刘邦封为兰陵侯,当时人们以其出身王族,称其为“王家”,后来卑子的后代也以王为姓。因魏国的祖先姓姬,所以这一支也出自姬姓。

    出自子姓之王,是殷商王子比干的后代。比干是殷商王太丁的次子,为子姓,因苦心劝谏暴虐无道的昏君殷纣王而被剖腹致死,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其留居汲郡守陵墓的子孙,以本为王族之故而改姓王氏。这一支王氏,除在汲郡发展繁衍外,又播迁至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地。

    出自妫姓之王,实为田姓所改。周武王姬发攻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传至公子完,完为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至公元前三八六年,完的裔孙田和取代姜姓的统治地位而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于公元前二二一年为秦所灭,子孙被废为庶民,但齐人仍称其为“王家”,后也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北海(今山东昌乐县东南)、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地。

    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说:“出于河南(今洛阳)者则为可类氏,出自冯翊(今陕西大荔)者则为钳耳族,出于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者本同(应作高)丽,出于安东者本阿布思。”

    此外,燕王丹之玄孙嘉,于王莽篡汉自立时献符令,被赐与王莽同姓,明朝曾赐许多蒙古人姓王,此为赐姓之王。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冒姓王。隋朝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氏,入中原后冒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改姓名为王保义,其后子孙皆为王姓,此为冒姓之王。

    凡此种种原因,使王姓成为繁盛兴旺、分布广泛的姓氏,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据《广韵》记载,王氏的郡望共有二十一个:太原、琅琊、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原、琅琊和京兆。唐代王氏任宰相者共十三人,出自太原者七人,出自琅琊者四人,出自京兆者二人。因此,以后的相当时间内,这三郡成为王氏的繁衍中心。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灵王太子晋的八世孙王错,为魏将军,传九世,为武城侯王离,有二子:元、威。王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四世孙王吉任汉谏大夫,定居于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在此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太原王氏出自王离次子、汉扬州刺史王威。王威的九世孙王霸,字儒仲,居住在太原晋阳,东汉时连聘不至。王霸的二十世孙王泽,字季道,任雁门太守,生昶,为魏司空、京陵穆侯。王昶的十世孙王琼,为镇东将军,生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各为一支。河东王氏出自赵州司马、琅琊人王儒贤,其四世孙王缙,字夏卿,唐代宗时任宰相。王霸的长子王殷,东汉时任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因称祁县王氏。王殷的十一世孙王冏(一作景),为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广阳侯,因号“乌丸王氏”。王冏的九世孙王涯,字广津,在唐宪宗、唐文宗两朝任宰相。中山王氏亦出晋阳,永嘉之乱,凉州参军王轨因官安家,子孙居武威姑臧,六世孙王睿,封中山王,号“中山王氏”。王睿的七世孙王晙,唐玄宗时任宰相。唐汾州长史王满,也是太原晋阳人,其四世孙王播,唐文宗时任宰相;五世孙王铎,唐僖宗时任宰相。魏公子无忌之孙卑子生悼,悼生贤,为济南太守,西汉宣帝徙豪杰居霸陵,遂为京兆人。王贤的裔孙王德真,在唐高宗、武后两朝任宰相;裔孙王徽,唐僖宗时任宰相。河内王氏,其先为太原人,世居祁县,后徙平州,又迁至河内温县。

    以上情况表明,王氏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

    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末年。据《晋书·王隐传》记载,陈郡(今河南淮阳)人王隐,博学多文,“建兴中过江”,仕晋为著作郎。又据《台湾省通志》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随行者有三位王姓将佐,后均在福建落户。唐僖宗时,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王审知受封为闽王,随其入闽的,还有一些王氏族人。此期,王氏又有迁居四川、安徽、江西者。北宋末、南宋初,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流,其中又有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浙江、江苏一带定居。大约在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氏,有一支迁往广东,先定居于广东潮州,其后裔散处梅县、蕉岭、五华、大埔、陆丰、海丰、龙门、兴宁、从化、增城、惠阳、博罗、东莞、怀集、宝安及广西的一些地方。从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

    王姓移居海外,约始于明清之际,主要分布在欧美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