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魏振亚被任命为江淮仪表厂厂长。江淮仪表厂建厂初期,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后期,生活条件较为困难,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思想尚未安定。魏振亚大刀阔斧地搞精简下放,管理、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一线。由于是航校改建工厂,能作为生产基地的只有两幢教学楼和两座师生食堂,其他大部分是利用航校临时实习工厂,生产条件十分简陋,与军工生产条件要求远远不相适应,若等待基建上马新厂房建成投产,要拖延两三年时间,是等还是因陋就简搞生产,答案无疑是不能等待。在这样条件下,魏振亚组织干部群众采取“边基建、边试制、边生产”的方针,加快试制和生产军品,满足空、海军和主机厂的配套需要,全厂干部职工发扬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厂”的精神,利用原合肥航校实习工厂的临时厂房安排生产民品,同时组织力量进行军品试制投产。
1963年9月,YSL-1氧气示流器仿制试生产定型,随后生产和交付批量产品。1964年魏振亚带领领导班子仍围绕“三边”方针,发动广大职工大搞基建抓生产。基本建设进入高潮,军品试制投入重点,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工厂于1965 年8 月全部建成投产,仅用2年零2 个月的时间,9 月17 日,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吴融锋代表三机部对工厂进行验收,经全面鉴定,全部工程符合国家批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同意验收。工厂建设速度之快,质量之好,设计标准较高,生产生活、工作环境安排紧凑、合理,被称为“江淮一枝花”,基本满足供氧装备生产需要。
随着歼击机配套的产品全面投入,魏振亚组织在确保配套进度前3 年定型的6 个产品基础上,1965年初又定型YK- 3高压开关。根据三机部的部署,宝成仪表厂(现中航工业宝成)供氧装备的生产线撤销,批生产品种全部转入江淮仪表厂包干完成,魏振亚带领干部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满足了空、海军和主机厂配套需要。
江淮仪表厂建厂3 年来,在魏振亚的带领下,为空、海军和主机厂提供了急需的供氧装备和修理用的零备件,在经济上实现扭亏为盈,充分发挥了投资效果。在管理上建立和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初步加强了基础性工作,整顿了原始记录,修订了技术定额,为加强企业管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产品技术上,完成了0 ~12 千米低空全套供氧系统的仿制试生产,培养和锻炼了航空供氧装备专业技术队伍,为今后生产中空和高空全套供氧系统积累了经验。
在抓生产的同时,魏振亚和工厂党委紧密沟通,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加强职工政治思想工作,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职工精神面貌大有改观,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为工厂组织新的生产高潮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思想、技术基础,给工厂创造了大好形势。在“四清”工作队党委指导下,魏振亚主持召开了备战生产动员大会,阐明了形势、明确了工作步骤和措施计划,发动群众,把备战计划落实到小组和个人,以三结合的方式逐项突破试制成功当时苏式供氧装备中难度最大的YTQ-1氧气调节器,为结束仿制、开始自行设计制造打下了基础。
1970年7月,魏振亚调离江淮仪表厂,先后任国营第105 厂革委会副主任、国营惠阳机械厂党委书记。1992年3月离休,1996年11月去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