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蒙娜丽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艺术家,在绘画方面他创立了反映世俗生活的新的绘画流派,使当时的绘画表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一幅肖像画,也可称得上是人类艺术史上最受珍视、知名度最高的一件艺术品。一直以来,它被不可尽数的诠释和话题包围追逐着。仅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就已有200多部研究这幅画作的专著问世,法国、英国、西班牙竟有38名学者年复一年地专事探讨其神秘之微笑;在巴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前,永远驻足着最多流连不去的人群,他们聚集一处的朝拜往往要造成馆内的通道严重阻塞,平均每年它会吸引来数以百万计的参观人潮,由于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摩肩接踵,曾使画作跟前的地毯都被踏秃了毛。

    谁能真正说清散发着销魂蚀骨魅力的《蒙娜丽莎》,究竟传递出的是什么呢?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象征——对美丽人性的高歌,对生命活力的赞颂?还是对人类母性慈爱宽容品格的向往,对卓越女性美妙的灵肉结合的尊崇?——这些全然不错的分析在生命常青的《蒙娜丽莎》前似乎仍显得生硬乏力,难尽其妙。

    言说不尽或无可言喻可能正是所有旷世经典的必备特征,静态无言的美丽少妇蒙娜丽莎与絮语不休的忧郁王子哈姆莱特同样深不可测,歧义纷呈,他们都会永远地穿透遥远的时空,在那里璀璨而诡异地闪亮。艺术经典中的这类人物都是精彩而深奥的谜,他们身上暗含着种种隐喻,多义而模糊,宽泛而深邃,几乎使后人永远解读不尽,永难盖棺论定,最终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旷世杰作

    300多年前,面对着佛罗伦萨一位平凡而奇特的贵族女性,达·芬奇心情激荡,妙思翩翩。这幅肖像竟让这位文艺复兴的巨人不知疲倦地摹画劳作三载才告功竣,想必他定是由外到内窥知了这位女性身上隐藏的种种细致幽微的意蕴。据说蒙娜丽莎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商人佐贡多的妻子,达·芬奇受邀为她画像,初见这位女子时,达·芬奇认为她在人文荟萃的佛罗伦萨还算不得一个美人,但她充分发育的身体绰约美好,微笑使她的脸上发出异乎寻常的光芒,尤其是她的一双手温润如玉,几乎尽善尽美,因此他同意着手工作。蒙娜丽莎被盛装送到画室,为防止她寂寞和疲惫,整整一队随从陪伴而来,为了表现她的天然之美,画家让她把戒指项链珠宝玉翠全部摘下。三年间蒙娜丽莎是在达·芬奇的有趣谈话、故事讲述及悠扬乐声的陪伴下度过的。在达·芬奇的妙手点化下,蒙娜丽莎被赋予了真实跃动的生命——它是如此变幻多端,灵光闪闪,却又交错迷离,辉映成趣。肖像完成后,来拜访达·芬奇的艺术家们惊讶不已地说:“她好像正在呼吸”,“她就要笑起来了。”可以想像,在作画的过程中,画家一定是陷在那神奇的生命迷宫中丁,他欲罢不能,所以只得百般琢磨玩味,再极力聚合提炼,最终才将其悉数尽现,而一位女性诸般转瞬即逝的美妙神态就这样定格在一幅有限的图面上,得以传播千古。

    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瓦萨利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蒙娜丽莎的身上到底藏着什么费人猜想、摄人魂魄的秘密?——她是忠贞守节、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吗?她是为爱而生、至纯至真的痴情女子吗?抑或她是淫邪放纵、欲壑难填的荡妇,是诡异莫测、妖惑众生的魔女?这些谁也无法真正确定。从画面上看,这位妇人其实留下了多重互为矛盾而走向相异的个性印记。这位贵妇看似悠然端坐,两只纤秀绝伦的手搭在一起,呈现出十足的乖巧柔美,但她内里又像藏着奔腾涌动的另一个世界,那里宽博浩大,并不乏刚健雄强;她微绽笑靥的面庞自是温婉娴雅,一副亲近可人的情态,但她的神情里似又锁着一种深不见底的秘密,嘴角边那一抹欲说还休的暧昧,眼神中的几分迷离隐晦,让人觉得她遥不可及;她姿态端庄,矜持守矩,静若处子,脸上那“永恒的微笑”充溢着无限真纯,其中有妩媚,有温善,有欢乐,也有羞怯、调皮,但好像也有不易觉察的阴影掠过,那其中掺杂着狡黠、无奈、躁动……大概正是在这柔与刚,近与远,静与动种种相异品质的奇妙交错混合中,蒙娜丽莎拥有了一个极为立体极富弹性又极为宽广的精神空间,这使她能够打动芸芸众生的形形色色迥然不同的各式心怀,也正因如此,这幅肖像被认定为是西欧历史上的第一幅心理肖像画。

    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声名、荣誉,及其普遍性,几乎把达·芬奇的其他杰作都掩蔽了。提及达·芬奇的名字,一般人便会联想到他的人物的“妩媚”,有如波提切利一样。然而达·芬奇的作品所给予观众的印象,尤其是一种“销魂”的魔力。法国悲剧家高乃依有一句名诗:“一种莫名的爱娇,把我摄向着你。”

    这超自然的神秘的魔力,的确可以形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神韵。这副脸庞,只要见过一次,便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而且蒙娜丽莎还有一般崇拜者,好似世间的美妇一样。第一当然是莱昂纳多自己,他用了虔敬的爱情作画,在三年的光阴中,他令音乐家、名曲家、喜剧家围绕着模特儿,使她的心灵永远沉浸在温柔的愉悦之中,使她的美貌格外显露出动人心魄的诱惑。1500年前后,莱昂纳多挟了这件稀世之宝到法国,即被法王弗朗西斯一世以12000里佛买去。可见此画在当时已博得极大的赞赏。而且,关于这幅画的诠释之多,可说世界上没有一幅画可与它相比。所谓诠释,并不是批评或对画面的分析,而是诗人与哲学家的热情的申论。

    然而这销魂的魔力,这神秘的爱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莱昂纳多的目的,原是要表达他个人的心境,那么,我们的探讨,自当以追寻这迷人的力量之出处为起点了。

    这神秘正隐藏在微笑之中,尤其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之中!单纯地望着两旁抿去的口唇便可知这微笑还只是将笑未笑的开端。而且是否微笑,还成疑问。口唇的皱痕,是不是她本来面目上就有的?也许她的口唇原来即有这微微地向两旁抿去的线条?这些问题是很难解答的。可是这微笑所引起的疑问还多着呢: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志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也不必解答的。它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

    然而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随着你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与你的世界同样光明同样欢乐。

    蒙娜丽莎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缥缈、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与不定的两个因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个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一切画家都在这件作品中看到谨严的构图,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点。他们觉得这副微笑永远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脸上的一切线条中,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达·芬奇是发现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蒙娜丽莎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志。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现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鹅蛋形的轮廓,因了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脸部轮廓之稍有棱角者以此。

    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细微,好似蒙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彩的眼睛。有些史家因此以为达·芬奇当时并没画完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的艺术家,永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达·芬奇所故意摒弃的。因此这副眼神蒙着一层怅惘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她的头发也是那么单纯,从脸旁直垂下来,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层轻薄的发网作为装饰。她手上没有一件珠宝的饰物,然而是一双何等美丽的手!蒙娜丽莎的手,沉静地,单纯地,安放在膝上。这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这个研究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注意在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中,用了何等的艺术手腕,以黑发与纱网来衬出这苍白的脸色。无数细致的衣褶,正是烘托双手的圆味(即立体感),她的身体更贯注着何等温柔的节奏,使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

    我们永不能忘记,达·芬奇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寻思。他不但在考虑他正在追求的目标,并也在探讨达到目标的方法。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达·芬奇全不发生关系。他从没有奇妙的偶发或兴往神来的灵迹。

    艺术人生

    达·芬奇于1452年生于佛罗伦萨郊区芬奇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他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15岁时达·芬奇开始在画家A.del韦罗基奥(意大利雕刻家,画家)的作坊学艺。这个时候的他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

    达·芬奇在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该画虽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阴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虽仍然是传统题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岩窟幽深的刻画及山岩间花草逼真的描绘,证明他使用的烟雾状笔法已使其在传真写实和艺术加工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圣玛丽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

    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随着共和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画坛上也先后出现了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杰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跚》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

    1503年,达·芬奇为市政厅大会议厅绘制壁画(因再次去米兰而始终未完成)。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蒙娜丽莎》。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产中,大量的素描习作也颇值得重视,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样,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其艺术理论散见于他的5000多件笔记和未完稿的《画论》中,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

    达·芬奇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奠基于他对众多自然学科领域的研究。他以博学多才著称,在数学、力学、光学、解剖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以及机械设计、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和发明。他用深刻的观察和敏捷的思考以及熟练的数学、工程知识丰富了几乎所有知识领域。他随身带的笔记手稿已发现有7000多页,可惜没有完整的著作发表,因此许多先进的思想和天才的预见,当时未能发挥作用。例如,他曾用虚速度的原理来解释静力学的基本问题。他还结合绘画研究过光影、明暗、色彩和各种透视现象,指出黑白不是真正的颜色。他设想光的传播如同投石击水引起的水波和空气中的声波一样,也由中心向外传播。

    达·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他的学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说:“达·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他是一位真正的推动历史进步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