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王统照-王统照生平年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897年

    二月九日(农历正月初八),生于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一个堂号为“养德堂”的地主家庭。

    父亲王秉慈,字季航,能诗文。母亲李清,诸城城里人,懂诗书,通文墨,出嫁前曾随父辗转贵州、广东等地,见多识广,对王统照的成才起了启蒙引导的作用。

    王统照是单传独子,姐慧宜嫁潍县丁叔言,妹卓宜、佩宜均远适外地。

    1902年(五岁)

    入家塾读书。启蒙先生王香楠,晚清秀才,既精通古代经典,又懂数学、地理,使童年的王统照受益匪浅。

    1904年(七岁)

    冬季,父亲不幸逝世。此后母亲独撑家门,倾心哺育子女。王统照即在塾师和母亲的严教下,开始读“四书”、“五经”,和其他古文、诗、词,并苦练书法,喜作楷书。

    1907年(十岁)

    在私塾里开始接触到《新体地理》《历史教科书》《笔算数学》等新学课本。课余对《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石头记》《水浒》等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13年(十六岁)

    年初,考入济南山左学堂(翌年更名为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暑假中,试写旧体长篇小说《剑花痕》二十回,未发表。

    1914年(十七岁)

    春季因病回家休养,适逢担任相州王氏私立小学校长的族兄王统熙因故离职,担任了一段该校代理校长。其间,王统照带领师生建校舍,整校园,美化环境,使学校面貌为之一新。

    1916年(十九岁)

    秋季,在济南出席“诸城旅济学生会”成立大会,随后,在该会所办的《诸城旅济学生会季刊》创刊号上,发表诗六首,赋一篇,小说一篇。

    本年,与山东章丘“旧军孟”家孟昭兰(字自芳)结婚。

    1917年(二十岁)

    十月十九日,第一次用白话文写作短篇小说《纪念》,次年发表于四卷八号《妇女杂志》上。

    冬,在校参与了学生罢课活动,并接受了起草“宣言”的任务。事后受到校方注意,列入开除名单内,因此,中学尚未毕业,即被迫离校。

    本年,夫人由诸城迁至济南居住,长子济诚生。

    1918年(二十一岁)

    年初赴北京,考入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冬,中国大学筹办学报,被推选为编辑之一。

    是年冬,作文言长篇小说《苦学共产记》,次年连载于《中国大学学报》第一、二期,自称是“第一次我在文艺创作中渗入了思想的养料”。

    1919年(二十二岁)

    三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大学学报社”,被任为编辑股编辑。

    四月,《中国大学学报》创刊号出版,刊出所作小说《战之罪》《苦学共产记》论文《美学浅说》,初次显露出作者注重人生苦难的表现及美的探讨的倾向。

    五月四日,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爆发。王统照参加了天安门前的盛大集会和“火烧赵家楼”的示威活动。

    十月,与宋介、王晴霓等友人创办了综合性月刊《曙光》,并为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0年(二十三岁)

    春,去八道湾寓第一次与鲁迅先生晤谈。

    十月,被茅盾称赞风格新颖的小说《湖中的夜月》发表,刊《小说月报》第十一卷十号。

    十一月,同郑振铎、郭绍虞、耿济之等酝酿成立文学会。并得到在上海的沈雁冰的热情支持。

    十二月,讨论并通过文学研究会会章,王统照等十二人在宣言书上签名为发起人。

    本月,瞿秋白等以《晨报》特派记者身份出访苏联,王统照与郭绍虞等为之送行。

    1921年(二十四岁)

    一月四日,文学研究会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成立会,到会二十一人,王统照先生为其中之一,在该会“会员录”中列为第八号。编入文学研究会读书会的“小说组”与“诗歌组”。

    一月十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第十二卷一号出版,这是文学研究会同人提倡“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园地,王统照是主要撰稿人之一。小说《沉思》在该号发表。茅盾将其作为王的前期代表作,收入“新文学大系”,并予以细致评介。

    十二月二十五日,参加中国大学师生组织的“晨光杂志社”成立会,当选为该社编辑部副主任(后改称为编辑干事)。

    1922年(二十五岁)

    五月三十日,中国大学“晨光杂志社”所编《晨光》创刊号出版,王统照是主要撰稿人之一。

    七月,在中国大学毕业,同时被学校留下在语言文学系任教。

    十月,长篇小说《一叶》出版,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这是王统照写的第一部白话长篇,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较早出版的一部白话长篇小说。

    1923年(二十六岁)

    一月起,第二部长篇小说《黄昏》在《小说月报》十四卷一至六号上连载。

    五月四日,往访鲁迅,后有书信交流,深受其影响。

    本月,文学研究会召开常委会,被选为本期书记干事。

    六月一日,文学研究会北京会员创办机关刊物《文学旬刊》,由王统照主编。

    七月三十日,文学研究会会刊《文学旬刊》自此改为《文学》周刊,王统照是特约撰稿者之一。

    九月三日,在母校济南山东省立一中讲演,题为“文学观念的进化及文学创作的要点”。

    本年,介绍陈毅同志(时为北京中法大学学生)参加文学研究会。

    1924年(二十七岁)

    一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

    四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王统照与徐志摩陪同在上海、济南、北京等地讲演,担任翻译,并先后撰文多篇,评介泰戈尔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八月,就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至1926年7月。

    本年,次子金诚生。

    1925年(二十八岁)

    一月,第一部诗集《童心》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

    三月十二日,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王统照撰写《道旁的默感》散文一篇,以致悼念。

    五月三十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六月五日,王统照作散文《“血梯”》,文中指出:“这强力凌弱的世界,这风萧雨晦的时间,……‘生的人’只有抗进、激发、勇往的精神,可以指导一切了!”

    八月一日,与友人宋介创办《自由周刊》,以研讨政治、经济等社会问题为主,也发表了文艺作品,其“文艺栏”几乎全数为王统照之作。

    本年,夫人携二子到北京。

    1926年(二十九岁)

    三月十八日,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王统照极为愤慨。春,母病重,归里守候母亲身边月余。

    七月,因母亲久病不愈,心情沉重,遂辞去中国大学教授职。

    1927年(三十岁)

    三月,母病逝,归里为母亲处理后事。不久,举家迁居于青岛观海二路。

    四月二十八日,李大钊、路友于烈士在北京殉难后,王统照悲痛万分。

    九月,将其父遗作《邻翁丛谭》(笔记小说)二卷和《西轩诗章》一册,自费刻印出版。

    本年,三子立诚生于青岛。

    同年,先后在青岛铁路中学、市立中学任教至1932年止。

    1928年(三十一岁)

    夏,偕同三妹佩宜、妹婿伍剑禅赴日读书,在日本居留近一个月。

    1929年(三十二岁)

    四月,第二部长篇小说《黄昏》,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

    九月,在青岛创办《春潮月刊》,并发表小说、散文及描写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诗歌。

    1930年(三十三岁)

    三月,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1931年(三十四岁)

    三月,应好友、四平街东北第一交通中学校长宋介之邀,赴东北到该校任教,并在东北参观旅行,对东北人民的苦难生活耳闻目睹,深有感触,是后来写成《山雨》及许多爱国篇章的重要契机之一。

    五月,返回青岛。

    七月,由青岛去杭州游玩。

    八月,从杭州到上海,与叶圣陶晤面,曾就酝酿中的《山雨》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深得叶圣陶的赞同。

    九月,离沪返青。

    1932年(三十五岁)

    九月,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山雨》,十二月完稿。

    1933年(三十六岁)

    二月,散文集《北国之春》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初版印行。

    七月,郑振铎、傅东华主编的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月刊创办,王统照是主要撰稿人之一。

    本月,为青年诗人臧克家集资出版处女作《烙印》,并做出版人。

    九月,长篇小说《山雨》,由上海开明书店印行。由于书中内容打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痛处,该书出版不久,即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查禁。作者也随之成了所谓危险人物,已被列入了黑名单。于是在上海作短暂逗留的王统照离开上海返山东。

    1934年(三十七岁)

    一月,由青岛回故里,向好友借款和变卖田产,集资准备旅欧。

    三月,乘轮船经上海去欧洲,臧克家、吴伯箫到码头送行。旋从上海经香港进入南海,又经印度洋,到达印度孟买市,稍作逗留,继续西行,过红海,抵埃及,游览名城开罗,观赏金字塔等名胜。

    四月,至意大利,游罗马,拜谒雪莱墓,写诗凭吊。游威尼斯,写长诗《水城》纪游。到瑞士,游风景名城日内瓦。

    五月,到法国,瞻仰卢梭、伏尔泰、左拉等文化名人墓地。下旬到达英国伦敦,在这里居住三个多月,常到大不列颠博物馆查阅资料,研究英国古典诗歌,考察英国实业教育。

    六月二十日,赴爱丁堡参加万国笔会。

    九月,游德国、波兰,并曾到列宁格勒观光。随后去荷兰,复回伦敦,又住数月。

    欧洲之行,作散文、诗歌若干。此行虽为暂避因《山雨》招致的政治迫害,但通过对欧洲古代文化的考察,加深了艺术修养。

    1935年(三十八岁)

    三月,由欧洲回国,住上海。

    春,返回家乡短住,为相州王氏私立小学作了校歌,并将学生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编为《山东民间故事》一书,1937年3月由上海儿童书局初版。

    初夏返回青岛。上海《文学》杂志主编傅东华来函约稿,遂作长篇小说《春华》。

    七月,与洪深、老舍、臧克家、吴伯箫、杜宇、孟超等在青岛创办《避暑录话》周刊,出十期到中秋停刊。

    十二月,参加由沈钧儒、邹韬奋等组织的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会。

    年底,赴沪从事文学活动。

    1936年(三十九岁)

    六月七日,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王统照为三十四位发起人之一,并为九人理事会成员。

    七月一日,出任《文学》杂志主编,此间极力扶持和培养青年作家,端木蕻良、蹇先艾、王西彦、舒群、蔡希陶等,都得到其指导和帮助。

    九月十五日,茅盾主编的大型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由生活书店初版印行,王统照是编委之一。

    十月一日,与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林语堂、谢冰心等二十一人签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十月十九日,鲁迅病逝于上海,噩耗传来,王统照夜半撰文,深致悼念。

    十一月二十三日,“抗日救国会”领袖沈钧儒、史良等七人(世称“七君子”)因呼吁抗日救国被国民党反动派当局逮捕,王统照积极参与抗议与营救活动。

    十二月,长篇小说《春花》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精装印行。1948年5月,晨光图书公司改版重印,题为《春华》。该书原拟为上下两部,分别以“春华”、“秋实”命名,后下部未作。

    1937年(四十岁)

    一月一日,《文学》八卷一号出版,该号稿酬扣出十分之一援助绥远抗日将士,王统照捐献为数最多。

    六月,亲自编选的《王统照短篇小说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印行。

    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在《文学》九卷一号“编后记”中王统照怒斥为侵略者张目的反动文人。

    八月,青岛危急,家人急电其由沪返青,举家赴沪,不久青岛沦陷。日伪以没收其在观海二路住宅及全部藏书相要挟,王统照面对顽敌,威武不屈,誓不返青为日寇服务,后故居为日寇所占,藏书全部损失。

    十月十日,王统照发表启示,声明脱离《文学》杂志,不再担任编辑。

    十月二十四日,当选为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筹委会临时执行委员。

    冬,由上海极司菲而路迁入法租界吕班路256弄7号白俄公寓,化名王恂如,署籍山东益都人。

    1938年(四十一岁)

    三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各地纷纷成立文艺界抗敌协会分会,王统照参加了上海分会的工作。

    七月,与秦瘦鸥合作编辑《大英夜报》文艺副刊《七月》。

    八月,应暨南大学之聘,任该校教授,教中国文学。是当时暨南四教授之一。

    1939年(四十二岁)

    一月,《鲁迅风》创刊于上海,初为周刊,后为半月刊,是“孤岛”主要文艺阵地之一,王统照经常在该刊上发表译文、译诗和旧体诗。

    四月,《文汇报·世纪风》发起一个“文艺工作者义卖周(即捐献稿费)”的活动,王统照积极参加。

    十二月,为吴伯箫散文集《羽书集》写序。在战火频仍、条件非常困难、与作者失去联系的困难情况下(此时吴伯箫已去延安),王统照积极设法为之付印,使吴伯箫大为感动。

    1940年(四十三岁)

    一月,散文集《去来今》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印行。

    四月,诗集《江南曲》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初版印行,列为巴金主编的文化丛刊第六集第十六分册。

    1941年(四十四岁)

    三月,译诗集《题石集》问世,收译英美诗人诗作三十余首。扉页题韩非子句:“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六月,短篇小说集《华亭鹤》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印行,列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七集第十六册。

    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孤岛”也沦入敌手。该日上午,王统照坚持在暨南大学上完了“最后一课”,辞去了该校教授之职。

    1942年(四十五岁)

    为了生计,去开明书店当编辑,报酬极微,生活清苦,常靠借钱典衣为生,但仍嘱家人不可屈节丧志。一段时间,在敌人的刀光剑影下,杜门辍笔,仅与郑振铎、唐弢、郭绍虞、柯灵等偶相过从,以抒胸中之郁闷。

    1943年(四十六岁)

    七月,在柯灵主编的《万象》上,开始连载长篇小说《双清》,至翌年六月,共二十章,为上集;下集未续作。

    1944年(四十七岁)

    本年为环境所迫,创作甚少。主要是在开明书店校阅张沛霖译的《桑狄克英语双解辞典》。

    1945年(四十八岁)

    春,辞去开明书店编辑职务。

    六月初,离沪返青,暂住齐东路。

    八月,日寇投降,返回观海二路四十九号故居,时已为敌抢掠一空,所有书物,荡然无存。

    十二月,任青岛《民言报》文艺副刊《潮音》主编,至次年三月二十四日停刊,共出二十九期。

    本年冬至翌年春,受老同学之约,到善后救济总署鲁青分署整理外文资料,不久即辞职家居。

    1946年(四十九岁)

    一月九日,在《民言报》发表新诗《公道》,一面愤怒指出“公道”已成为达官贵人的骗局,一面坚信“朔风吹掠后,会把春阳送转!”

    二月八日,在《民言报》上发表“忆老舍”一文,预祝老舍和曹禺访美讲学成功。

    七月,闻悉闻一多先生在昆明遇害,悲愤不已。

    八月,被聘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

    十二月,《民言报》新辟《艺文》副刊,邀主持笔政,未就,然为该刊投寄诗文稿若干。

    1947年(五十岁)

    六月,青岛爆发了以山东大学学生为骨干的“反饥饿、反内战”爱国运动,王统照同少数进步教授一起,挺身而出,支持学生运动,嗣后被学校解聘。

    1948年(五十一岁)

    本年家居,作诗文多篇,刊载于《民言报》副刊上。

    1949年(五十二岁)

    六月二日,青岛解放,王统照心潮澎湃,欢欣鼓舞。

    七月,赴北京参加中华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周恩来同志还亲为题词。王万分感动,即兴赋诗。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文协理事。

    秋,应约到山东大学任教授兼文学系主任及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十月六日,当选为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主席团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市人民政协委员。

    1950年(五十三岁)

    三月,赴济南就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

    九月,出席青岛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慕典礼,会上发表祝词。

    十一月,出席济南市文艺工作者抗美援朝大会并发言。

    1951年(五十四岁)

    四月二十三日,出席山东省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致开幕词。会上当选为山东省文联主席。

    十月,在《大众日报》上发表《纪念鲁迅先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长篇论文。

    1952年(五十五岁)

    一月,出席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并发言。

    春节,率慰问团至各地拥军,归来后,肺气肿病发作,住院治疗。

    四至六月,赴莒县、广饶等地农村参观访问,目睹农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生产、文化迅速发展,农民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情景,无比喜悦,写诗抒怀。

    初秋,去济宁参加访问,作《济宁纪行》旧体诗一组。七月,就任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

    1953年(五十六岁)

    一月,赴京列席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

    夏,两次因病住青岛人民医院治疗。

    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赴京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和作协会议,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全国作家协会理事。

    1954年(五十七岁)

    春,去青岛因病住院月余。

    六月,山东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会上致开幕词。

    七月,陈毅同志到济南,王统照陪同游千佛山、龙洞,读宋代元丰碑。作旧体诗一首赠陈毅同志。

    八月,出席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致开幕词。

    同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王统照作为山东人民代表出席了此次盛会,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十月,率队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会演,因劳累过度,病倒住院,经半年治疗方愈。

    本年,加入民盟,并任民盟中央委员及济南市主任委员。

    1955年(五十八岁)

    三月,出席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山东省青年业余会演大会,并在会上讲话。

    七月,赴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第二次会议。

    十二月,出席山东省第一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并发言。

    1956年(五十九岁)

    一月,进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第三次会议。

    三月,出席山东省农民音乐会闭幕式并讲话。

    五月,出席山东省青年业余创作会议,并致开幕词。

    本月,省文联创办的《前哨》文艺月刊问世,撰写《创刊的话》代发刊词。九月,出席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致开幕词。

    十一月,出席山东省第一次群众戏剧会演大会,并致开幕词。

    1957年(六十岁)

    一月,以“炉边杂谈”为总题,陆续发表一组阐述自己文艺观点的杂文,共八篇。

    夏,整风运动进入高潮,抱病出席民盟中央和本省一些会议并发言,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六月,勉力扶病赴京参加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会上心脏病突发,住进北京医院。自知沉疴难愈,特购纪念册,请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老舍等老朋友题字留念。

    十一月,病重住进医院,在病榻上写了长诗《四十年前与四十年后》,热情讴歌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

    本月二十九日,病逝于济南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入院前,未完长篇小说《胶州湾》手稿尚放书案上。

    十二月一日,追悼王统照先生大会在济南山东剧院举行,山东省副省长余修致悼词,省委书记舒同、谭启龙,省长赵健民等送了挽联:“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文联、作家协会也发来了唁电。遗体安葬于济南市金牛公园。

    老友陈毅同志闻讯痛悼,作诗《剑三今何在?》,发表于《诗刊》。叶圣陶、郑振铎、老舍、王西彦、陶钝等同志也纷纷撰文悼念。

    编者注:

    该年表参照杨洪承同志著《王统照评传》中的年表和田仲济教授主编《王统照文集》中的年表而编写。文中个别地方,根据我们掌握的确切史料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